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合集下载

浅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特征

浅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特征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特征姓名:caohaichuan 学号:专业: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历久而恒新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并以其客观规律为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界。

在世界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全世界范围内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使人们重新审视对自然的认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来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客观规律;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学术界研究中的一个永恒话题, 但由于人们的研究视角不同, 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各不相同的。

有人侧重从本体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自然对人的先在性”;有人侧重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人对自然界的解释与征服”;有人侧重从伦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人对自然有必然的伦理关系”[1]等等。

然而从纯粹的自然界上看,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保护自然资源,尊重自然规律,爱护自然环境,是改善生态环境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能够发展延续的前提条件,人类不能夸大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更不能忽视自然界的力量,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当务之急,如今社会的发展显现出各种各样的不和谐的迹象,不论是自然界本身,还是人类之间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都表现出很多不和谐的现象。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及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阐述。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的社会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但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解决现实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的社会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人通过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创造新的社会生活。

马克思指出:“人只有对自然界内部的若干过程的实践认识,这种实践认识是科学认识的起源。

”这就意味着人的认识活动是通过实践来进行的,而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通过人类与自然界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我们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造自然。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改变着自然,同时也受到自然的制约和影响。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无论怎样的生产过程,人总是用自然物质和自然力来进行生产。

”人类的生产活动离不开自然界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支撑,因此人与自然是密切相关的。

人类要改变自然,就必须遵循自然laws,不能逾越自然的界限。

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

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应当以促进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要使客观世界成为人类生活的物质世界,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使主观世界成为人类的自然力和社会力。

”这说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要改变自然,更重要的是要促进人的自身全面发展。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需要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能损害自然的生态环境,因为这将会影响到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生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历史地制约着的。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在总结以往各个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史的基础上,对自己所处时代自然受到漠视和遭到破坏及由此所造成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着,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存在物,是人类的母体,人属于自然界,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作为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对自然界具有根本的依赖性。

恩格斯说,“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这说明,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马克思也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自然是人类的无机身体——那是就自然本身不是人类躯体而言。

‘人类依靠自然生活’意味着自然是他的躯体,如果他要活着,他就必须保持与它不断交流;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和自然相联系,仅意味着自然和它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这进一步指出,人类对自然界来说并不是天然的征服者,相反,自然界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由此可见,“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作为直接的自然存在物,与自然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自然界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历史运动的前提和基础;人类依靠自然生活,自然界为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提供资料,“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所以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二、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以后,仍然离不开自然界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

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还是社会存在物,人区别于动物的特质就在于:人具有能动的自由自觉性和社会实践性。

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马克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引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也是一种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制约和限制。

因此,探讨马克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1. 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生产活动中,人们通过改造自然界来满足物质生活需要。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因此,马克思强调了“生产力”、“劳动”和“物质资料”的重要性。

2. 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程度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是决定了一个社会对自然界影响程度最根本的因素。

生产力的提高会导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从而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工业革命时期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3. 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也有制约作用马克思同时也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也有制约作用。

在自然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类社会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来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否则,将会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启示1. 倡导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只有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才是可持续发展。

这意味着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2.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只有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

这意味着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3. 倡导科学技术创新马克思主义倡导科学技术创新,以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环保水平。

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四、结论总之,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哲原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哲原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哲原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当代的重要实践。

这一理念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首先,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同时“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无机的身体”。

这表明,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关系,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意味着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和稳定。

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不断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变化的。

在人类历史上,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资本的扩张和逐利行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

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总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当代的重要实践。

它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在当代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张和复杂。

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开采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带来了许多严重的问题。

而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想指引。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的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它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活动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来满足人类的需求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统一人与自然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敌对的关系,而是统一、互动的关系。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是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前提的,人类的发展需要依赖于自然的提供。

马克思主义强调,在对待自然时,不断探索和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生态环境保护。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实现绿色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推动绿色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提倡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减少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消耗,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四、社会主义社会下的人与自然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才能得以真正的解放和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基础的,而不是剥削和破坏自然。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能够实现对自然的全面认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建立起富有生机和谐的人与自然新秩序。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是简单地适应自然,而是可以通过实践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还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诚然,动物也生产。

”“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

”“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指出:“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

”马克思关于人按照美的规律建造大自然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刻地指出:“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他列举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些沉痛教训,如: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

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改造自然、实现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实践的过程中得以建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而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满足自身的物质生活需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下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对自然界的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资本主义的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使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失去了平衡,加剧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

为了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原则,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只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利益。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把握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实现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自然界的规律。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倡导了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

人类不能只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自然界的价值和尊严。

人类应当站在保护和改造自然的角度,积极开展实践,使自然界得到合理利用,同时确保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通过实践活动,人类能够改造自然、实现社会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对自然的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人类才能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践方法论为我们构建创新型、协调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一、概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思想,它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深刻的视角。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强调自然的客观性和规律性,认为自然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类依赖于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同时,人类又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改变自然的面貌和状态。

这种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如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消极的一面,如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

因为人对自然的作用是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的,而社会实践又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质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即社会关系问题。

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关系问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1.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涵与特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关系和互动规律。

其基本内涵在于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即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自然又能够改造自然,但同时必须尊重自然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马克思认为,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界。

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同时,人类的社会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界的面貌,但这种改变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虽然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但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往往会对自然界进行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之一,它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在认识论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有效性上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空气和水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实践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命运。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活动,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创造了诸如农田、建筑、交通等人类文明的成果,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对自然进行了干预和掠夺。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脆弱性,逐渐形成了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的理念。

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变迁和发展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历史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在社会历史的不同阶段中发展和演变的。

在早期的社会历史阶段,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比较片面和粗糙,主要是依靠自然资源的采集和狩猎生活。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人类开始在自然界中建立了更为复杂的生产方式,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兴起,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随之而来的是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在当代,人们开始意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社会历史的重要影响,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理念,试图通过改变社会生产方式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强调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终点,实践是唯一的标准和基础,人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在自然界中进行的。

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界的资源和条件。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

人类是能动的主体,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改变和利用自然界的资源和条件,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改造自然,使自然逐渐适应人类的需要,同时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虽然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改造和利用的过程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我们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不能片面追求人类的利益而忽视了自然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倡导人类追求全面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是经历了与自然对抗、征服和改造的过程,也是不断认识和尊重自然的过程。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类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一部分,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和利用自然,但必须保持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思考方式对我们认识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也是指导我们实践活动的重要原则。

马原_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原_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2014.11.17 本文从普遍联系、本质联系是规律、实践是人特有的活动、矛盾的对立统一四个角度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从人受自然规律的盲目支配和受外部社会关系的盲目支配两个角度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环境破坏根源的思想和当代世界范围内生态危机的根源。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论证了生态危机对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促进作用。

通过经典作家的论述得出:解决环境破坏的最根本方法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进入自由王国,使人成为自然界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环境保护;必然王国;社会变革近年来,环境保护成为社会科学界的热点问题,各种观点的论争很激烈。

仅对马克思主义而言,国外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国内很多研究者也在发掘马克思主义中的环保思想。

但也有些海外学者将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

如“现代新儒家”杜维明认为:“马克思所谓的‘自然的人化’,就是说按照人的意愿塑造自然,…这种观念也为人类带来了灾害,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

”著名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将马克思视为与达尔文、弗洛伊德一样将自身作为与自然作斗争的对立物,并认为:“但马克思反对社会不公的激情,其基础是这样一种信念,人类必须通过辛勤的劳作取得对自然的胜利。

”本人认为,这些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很多环境问题的论述,这些论述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集中体现。

而且,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才能正确认清当今世界环境危机的根源,认清各种环保思想的得失,认清环境保护运动的趋势。

同时,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倾向于把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外在结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修正”。

而近年来国内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环保观的文章也很少从马克思主义原理与马克思主义环保思想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一角度探讨,本文侧重从这个角度研究。

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是普遍的、无所不包的。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关系,
人类不仅处于自然界之中,而且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存在着与日俱增
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与自然界密切关联的。

人类通过生产,可
以利用自然资源,创造新的价值和财富,但同时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例如:过度开
垦土地、过度砍伐森林、过度开采矿产等等,这些都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必须在生产实践中尊重自然环境,进行可持续发展。


有把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放到一个合理、和谐的状态下,才能够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准则:
首先,要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从而实
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要在人类的生产和发展中不断地进行创新,不断地学习和
探索更加环保、节能、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让人类社会在实现自身未来发展的同时,更好
地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

最后,要坚持生态优先。

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优先保障和维护自然环境,让自然回归自然,实现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之,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是人类共同责任,只有让人类和自然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才能够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而这种状态的实现,需要我们在生产、生活中转变发
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采取多种环保措施,加大社会资金投入,推动普及环保知识,形
成人人参与保护环境的良好局面,共创人类和谐、共赢的美好未来。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深入,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只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供给和支持。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没有自然资源的支持,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和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也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进行的。

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类的实践只表现在人们对自然进行的直接物质生产和与此相适应的许多其他方面。

”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人类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满足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

人类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土地的开垦、水资源的利用、空气的污染等。

自然环境的变化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破坏、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

只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必须从社会生产的实践出发,努力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使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自然的规律相适应。

正如马克思所说:“(生气不息的实践活动)不但转变自然,而且也转变自己,并且在改变了自己的也节制了自己。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来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制度的改革。

科技创新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在社会制度方面,要建立一种能够有效约束和规范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的制度,保护自然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实现的。

在实践中,人们不仅改变了自己,同时也改变了自然。

人类通过劳动实践,改变了自然界的面貌,改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形成了自己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通过实践,人类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不断地进行变革和发展,表现出了人类对自然的存在和改造的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处于实践中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变这种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在传统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常常被理解为人类对自然的一种支配和征服。

马克思主义却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的生产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内容,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

在生产实践中,人类既依赖自然,又改变自然,同时也受到自然的限制和影响。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人类历史的特定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常常表现为矛盾和冲突。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到,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建立起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这就是说,要尊重自然的规律,保护自然的生态系统,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建立在对自然科学规律的认识和尊重基础之上,同时也需要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

只有建立起这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优质生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处于实践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历史性的、社会性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浅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特征

浅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特征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特征姓名:caohaichuan 学号:专业: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历久而恒新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并以其客观规律为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界。

在世界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全世界范围内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使人们重新审视对自然的认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来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客观规律;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学术界研究中的一个永恒话题, 但由于人们的研究视角不同, 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各不相同的。

有人侧重从本体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自然对人的先在性”;有人侧重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人对自然界的解释与征服”;有人侧重从伦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人对自然有必然的伦理关系”[1]等等。

然而从纯粹的自然界上看,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保护自然资源,尊重自然规律,爱护自然环境,是改善生态环境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能够发展延续的前提条件,人类不能夸大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更不能忽视自然界的力量,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当务之急,如今社会的发展显现出各种各样的不和谐的迹象,不论是自然界本身,还是人类之间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都表现出很多不和谐的现象。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及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阐述。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在总结以往各个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史的基础上,对自己所处时代自然受到漠视和遭到破坏及由此所造成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着,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存在物,是人类的母体,人属于自然界,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作为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对自然界具有根本的依赖性。

恩格斯说,“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这说明,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马克思也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自然是人类的无机身体——那是就自然本身不是人类躯体而言。

‘人类依靠自然生活’意味着自然是他的躯体,如果他要活着,他就必须保持与它不断交流;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和自然相联系,仅意味着自然和它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这进一步指出,人类对自然界来说并不是天然的征服者,相反,自然界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由此可见,“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作为直接的自然存在物,与自然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自然界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历史运动的前提和基础;人类依靠自然生活,自然界为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提供资料,“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所以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二、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以后,仍然离不开自然界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

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还是社会存在物,人区别于动物的特质就在于:人具有能动的自由自觉性和社会实践性。

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围绕着环境资源法调整对象问题的研究,蔡守秋先生在其力作《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一书中提出,环境资源法既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调整与环境资源有关的人与人的关系,并试图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理论中寻找哲学基础。

对此我有不同看法,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理论没有也不能为调整论提供任何哲学支持,窃以为蔡守秋先生有误读马克思恩格斯观点之嫌。

下面我谈点认识,进行讨论。

一、人作为一种肉体生物存在与自然界不能分割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了人类历史以后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自然的关系[1]67.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2]384.马克思也持同样的看法,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95.自然界是人存在的基础[3]122.他明确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

在马克思主义这里,作为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界并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是被具体地分成了两个组成部分,即自在的自然和人化的自然。

恩格斯说:归根到底,自然和历史是我们在其中生存、活动并表现自己的那个环境的两个组成部分[4].在这段话里,恩格斯把通常讲的自然界置换成了环境一词,并将自然和历史作为并列词语使用。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改造自然和社会,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只有在自然界中生存才有可能进行实践活动。

而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自然界提供了人类所需的各种资源和条件,这些资源和条件塑造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

因此,人类和自然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

其次,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和生活,必然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

长期以来,人类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采取了盲目开采自然资源、大规模砍伐森林等方式,导致环境恶化,生物灭绝等问题。

这说明,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地依存和影响,而是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

第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类应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只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人类需要逐步地改变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主张,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坚持全球视野,推动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资源保护。

需要加强全球环境治理,确保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稳定性,为世界人民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总之,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来看,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和互相影响的关系。

只有正确处理好这种关系,才能建立可持续的生态文明,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在总结以往各个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史的基础上,对自己所处时代自然受到漠视和遭到破坏及由此所造成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着,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
观存在物,是人类的母体,人属于自然界,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作为整个自
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对自然界具有根本的依赖性。

恩格斯说,“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
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
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这说明,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
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马克思也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
展起来的。

”“自然是人类的无机身体——那是就自然本身不是人类躯体而言。

‘人类依靠自然生活’意味着自然是他的躯体,如果他要活着,他就必须保持与它不断交流;人类的物质和
精神生活和自然相联系,仅意味着自然和它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这进一步指出,人类对自然界来说并不是天然的征服者,相反,自然界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由此可见,“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作为直接的自然存在物,与自然是紧密联系,不可
分割的。

自然界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历史运动的前提和基础;人类依靠自然生活,自然界为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提供资料,“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

在不
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所以人的实践活动就要
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二、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以后,仍然离不开自然界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

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还是社会存在物,人区别于动物的特质就在于:人具有能动的自由自觉性和社会实践性。

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
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势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
标。

”“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
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
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则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
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这说明动物只繁衍其自身的物种,只生产它和幼仔肉体所直接需要的东西,而人的生产不仅表现为自身的繁衍,还表现为自由自觉地再生产整个自然界。

人的实践活动使人从自然
界中分化出来,人的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主观能动性使人不但能够积极地适应自然,还能通过认识和改变自然而支配自然,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改造自然,使自然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然而,无论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多大,人的实践活动始终离不开自然界。

因为实践是人能动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马克思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自然界为人类的实践活动的进行提供了可能。

实践也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三、实践是人与自然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是一种以实践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对象性关系。

一方面 ,实践是人与自然分化的基础。

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征,种的类特性就
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征。

”这表明,人的“类本质”、“类特征”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表现这种“类特征”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物质生产的劳
动实践。

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的基础。

另一方面,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与自然的达到辩证统一。

马克思认为,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以劳动为基础的实践,而实践必须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这就使得实践从基源上将人与自然结合起来,成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和实践活动客体的自然
界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统一。

在实践的过程中,自然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同人发生关系,人类在实践生产中通过对人与自然的物质、能量的交换,把自然这个无机的身体部分地变成了自己有机的身
体,维系和延伸着人类的物理存在。

同时,人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界,自然又从各个方面优化证实主体的发展水平与能力,没有人的存在,自然界就会回到原始状态。

马克思认为,现实中的自然界,首先是与人类主体处于对象性关系中的自然界,不具备这种对象性关系的自然界只能是抽象的自然界。

“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但是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虚构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

”因此,虽然自然具有先在性和客观性,与人无关的、孤立存在的自然界则是毫无意义的存在。

在物质生产实践的活动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然的客观规律必须达到统一,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历史才能向前发展。

生态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和社会问题,在生态问题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是关键,马克思主义全面深入的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我们更合理和有效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指明了方向。

它启示我们人类不仅要根据自身的需要改造自然,而且要根据自然的发展规律来保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建设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休戚相关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定会稳定协调地向前迈进,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也将指日可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