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思考

合集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1. 引言1.1 地方院校应对“双一流”建设带来的挑战地方院校作为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承担者,在“双一流”建设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地方院校在科研条件和资源上与一流高校存在明显差距,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相对滞后,科研经费、资金投入不足,这限制了科研水平的提升。

地方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师资力量偏弱,高水平科研团队匮乏,缺乏国际化的科研交流平台,难以吸引和培养优秀的研究生。

科研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激励机制不够有效,学术氛围和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培养,造成科研成果和创新能力不够突出。

地方院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急需加强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提升科研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1.2 地方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现状地方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现状是当前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地方院校在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方面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地方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整体偏弱,科研项目较少,科研成果较少且质量不高。

部分院校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科研设施滞后、科研资源匮乏等问题,制约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地方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在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方面也存在不足,缺乏对外开放的平台,无法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地方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现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以适应“双一流”建设和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地方院校应重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科建设和团队构建,提高科研设施和资源配置水平,促进学术交流合作,加强科研能力培训,以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基础医学研究生队伍。

2. 正文2.1 提升地方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地方院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压力,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重视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双一流”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

“双一流”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

“双一流”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推动“双一流”建设的要求,高校面临着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

要在“双一流”背景下开展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需要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应该通过创新教育课程的设置,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创新创业实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加强学科交叉和跨专业的培养。

传统的学科专业设置较为单一,往往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校应该通过加强学科交叉和跨专业培养,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具备多领域知识和跨学科能力的创新人才。

可以通过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和专业,组织学生参加学科交叉的科研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综合评价机制。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过于依赖记忆和机械化的应用,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高校应该建立起科学的创新人才评价体系,突破传统的分数评价模式,注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成果。

可以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包括作品展示、实践报告、项目成果和群体评价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

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与实践紧密结合,高校应该与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和创新项目。

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社会问题和需求,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创新的意义和价值,并培养创新的能力和实践经验。

要在“双一流”背景下开展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高校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科交叉和跨专业的培养,建立创新人才的综合评价机制,同时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创新人才,推动国家的创新发展。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动力。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高校科研和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探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经验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1.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日益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传统的知识学习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创新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

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对象,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拥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科研成果的转化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研究生作为科研的主力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的质量和转化效率。

只有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研究生才能在科研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3. 促进产业的创新发展创新能力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研究生作为未来的科技领军人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促进产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研究生才能在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1. 课程设置的创新研究生课程设置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需要对研究生课程进行创新,加强对创新理念、方法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可以引入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其未来的科研和创业奠定基础。

2. 导师团队的建设与培养导师团队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撑。

优秀的导师团队不仅能够传授学术知识,更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校需要加强导师团队的建设与培养工作,注重导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科研和实践活动。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实力不断提升。

“双一流”建设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

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地方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备受关注。

基础医学是医学研究的基础,是医学教育和医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院校是我国基础医学研究的重要力量,也是基础医学研究生的重要培养基地。

如何在“双一流”背景下,有效地培养地方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

一、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师资力量地方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需要首先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师资力量。

只有具备雄厚的学科基础和优秀的师资力量,地方院校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出具备丰富医学知识和科研技能的研究生。

在“双一流”建设的大环境下,地方院校需要加大对基础医学学科的建设力度,不断引进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地方院校还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通过举办各种学术讲座、研讨会、学术论坛等活动,拓宽研究生的视野,提升学术素养,激发科研热情。

还可以鼓励研究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提升科研实践能力。

二、进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1. 制定科研课程,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地方院校应当针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科研课程,包括科研方法、科学论文写作、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培训。

通过这些科研课程的学习,研究生可以系统地了解科研方法和技巧,提高科研能力,培养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2. 搭建科研平台,促进科研合作地方院校还应该搭建良好的科研平台,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促进研究生与导师、教授之间的科研合作,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还可以加强院校与地方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的合作,提供更多的科研资源和条件,为研究生的科研活动提供更好的支持。

三、加强学术氛围建设,激发科研热情地方院校应当加强学术氛围建设,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热情。

双一流背景下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优化培养探索

双一流背景下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优化培养探索

双一流背景下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优化培养探索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双一流建设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的关键课题之一。

双一流建设旨在培育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优化培养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内的热门话题。

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指具有前瞻性、专业性和创新性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他们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为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对于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方法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和优化。

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注重学科交叉和跨学科融合。

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应该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跨学科进行研究和实践。

这样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汇聚,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实验室、科研中心和技术创新平台等资源,为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高校可以组织工程实践、科研项目等活动,让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成长,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校还可以建立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明确指导学生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提供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和指导。

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有针对性和个性化,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专业特长,安排不同导师负责指导,提供更加专业、个性化的指导和培养方案。

高校可以加强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习和就业指导。

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学术研究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其实际应用能力和就业面向。

高校可以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市场,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双一流背景下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充分结合学科交叉和跨学科融合,加强实践教学和科研项目的指导,建立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和导师团队,加强实习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探索和优化。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这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国首轮“双一流”建设自2016年启动至2020年结束,在人才培养、成效评价、科研管理等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是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教育,直接影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

目前,研究生培养领域依然存在一些比较复杂的教育问题以及培养问题。

因此,加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探析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对高校实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意义重大。

一、各类型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分析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才发展方向有所不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理论课程的设计差异。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大多以专业理论学习为基础,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在课程设计上,往往需要选择偏重理论研究的内容,对于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需要尽可能靠近本领域的学术前沿,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深度探索的自主能动性。

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更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重点掌握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导向,学科设计不局限于本专业,适当采用交叉学科的形式,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且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需要根据专业特点,适当穿插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形式,提高知识转化为实用技能的效率。

学习方法的培养差异。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以学术探索为主,其日常学习内容往往聚焦于学术论文和学术报告,探索新颖的学术研究方法,学习过程中更多强调不同思想的碰撞以及进行定期的学术探讨,积极参加本专业的学术论坛活动,扩大学术交流范围。

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内容需要时刻注重其专业性和实践性,更多地参与横向课题研究以及专业资格证书的考取,融会贯通学术与产业之间的交叉内容。

“双一流”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

“双一流”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

“双一流”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需要更加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本文将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环境和培养机制等方面对“双一流”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思考。

一、培养目标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更加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在“双一流”建设中,高校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专业知识,并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目标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仅仅是重视学生的学术成绩。

二、培养模式高校还可以借助行业合作和校企合作等形式,引入企业资源和行业经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和市场趋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培养环境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条件。

高校需要不断改善教学设施和实验室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条件。

高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创新创业大赛、举办创客活动等形式,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激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提升创新能力。

高校还可以通过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国际化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化视野。

四、培养机制高校需要建立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可以通过建立奖学金和奖励制度,激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和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高校还可以建立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指导和培养方案,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校还可以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实践基地,为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成功率。

“双一流”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专业学习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双一流”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专业学习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双一流”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专业学习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摘要】在双一流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专业学习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基础医学研究生专业学习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和方法。

随后,探讨了针对双一流背景下的基础医学研究生专业学习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

文章对这些培养措施的成效进行评估,明确了其重要意义,并展望了未来基础医学研究生专业学习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基础医学研究生专业培养提供重要参考,并推动其在双一流建设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双一流、基础医学、研究生、专业学习、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方式、方法、措施、案例分析、成效评估、重要性、意义、发展方向、总结1. 引言1.1 双一流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专业学习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与创新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这种能力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医学领域,研究生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能够提出新颖的研究观点和方法,解决复杂的医学问题。

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通过实践的过程,研究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符合社会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求。

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才能在未来的医学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

基础医学研究生专业学习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是“双一流”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 正文2.1 双一流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专业学习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一些高校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导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一些基础医学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学科重复、知识面狭窄、实践经验不足等情况,影响了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

“双一流”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专业学习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双一流”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专业学习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双一流”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专业学习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摘要】在"双一流"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专业学习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着重探讨了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设定研究生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

通过对未来展望和合格培养评价的讨论,本文旨在为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应当注重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以适应未来医学发展的需求和挑战。

对研究生培养的合格评价也应该更加细致全面,确保培养出优秀的医学人才。

【关键词】关键词:双一流、基础医学研究生、专业学习、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设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措施、综合素质提升、未来展望、合格培养评价。

1. 引言1.1 双一流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专业学习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在双一流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专业学习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基础医学研究生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而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医学领域的发展需求。

基础医学研究生专业学习实践是培养学生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开展实验室实习、临床实践等环节,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也应成为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

鼓励学生进行科研项目参与、学术论文发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其未来的学术和科研道路奠定坚实基础。

在双一流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专业学习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学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的安排和管理,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平台;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则要增强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对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研究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对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研究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对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研究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其中“双一流”建设更是成为了各大高校的重要发展目标。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机制也成为了学术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因为研究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对研究生培养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双一流建设下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现状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各大高校纷纷加强了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视,积极探索并实践新的培养机制。

研究生教育不再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层面,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教学目标和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创新,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更加良好的条件和机会。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要求高校拥有更加优质的研究生队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成为了一流大学竞争的重要指标之一。

高校在培养研究生方面也加大了投入,提高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完善的培养机制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逐步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高校需要加强对研究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通过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和提供国际化的学术交流机会,培养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

高校也需要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和职业规划,为研究生的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四、双一流建设对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挑战虽然“双一流”建设为研究生培养机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但也同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方面,高校在加强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也需要克服资源不足和体制机制不够灵活的问题,更好地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高校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也需要关注研究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更好地引导研究生成长。

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也需要充分考虑研究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科和不同学生的需求。

高校在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时也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改进,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双一流背景下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优化培养探索

双一流背景下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优化培养探索

双一流背景下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优化培养探索中国的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其中之一就是双一流建设。

双一流建设旨在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

作为重要的一环,研究生教育的优化培养也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而在这一背景下,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成为了一种被广泛关注和探索的方式。

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指在偏重科学研究的学术型研究生和偏重专业实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之间,具有一定的交叉和结合特点的研究生。

在双一流背景下,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不同,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更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贴近社会需求。

他们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更注重对实践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这使得他们更具有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符合双一流建设对高水平人才的要求。

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在现代社会,问题往往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需要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而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学习多个学科知识和方法,培养出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的人才。

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具备创新能力。

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注重产学研结合。

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专门人才,因此培养过程中需要与各个领域的企业以及科研机构进行有效合作。

这种合作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也能够使企业和科研机构更好地与学术界沟通交流,促进产学研的结合。

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推行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队伍需要更多的跨学科背景和实践经验;培养方案需要更加灵活和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学校和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等等。

双一流背景下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具有很多优势,能够更好地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跨学科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对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对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对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一、概述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引领社会发展的重任。

在当前知识更新迅速、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学术创新能力不仅关乎研究生个人的学术成长和发展,更是国家创新体系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着诸多挑战。

部分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于依赖导师或现有文献,难以形成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研究生培养机制、课程设置、学术氛围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了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影响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和建议。

通过优化研究生培养机制、加强学术氛围营造、提升研究生自身素养等多方面的努力,以期为我国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关键。

学术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

作为高层次人才,研究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独立思考、探索未知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学术领域取得突破,更能为未来的科研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术创新能力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

研究生作为学科领域的新鲜血液,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研究成果往往能为学科带来新的发展方向和增长点。

通过培养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我们可以不断推动学科知识的更新和深化,进而促进整个学科领域的繁荣和发展。

学术创新能力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

拥有强大学术创新能力的研究生队伍,不仅能够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创新成果和人才支持,还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从课程设置、导师指导、科研实践等多个方面入手,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创新平台,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潜力,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地方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地方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探讨,通过分析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旨在为地方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现状分析1. 研究生培养中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一些地方院校的师资力量不足、实验平台不足等问题,导致研究生的科研训练大多停留在纸面理论的层面,对于实际操作的指导不足,使得研究生在科研实践中缺乏经验积累。

2. 科研创新氛围不浓。

地方院校相对于一流高校而言,科研条件和环境有一定差距,学术氛围不浓,导师科研投入时间有限,对研究生的科研指导和培养不够到位,难以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潜力。

3. 缺乏科研实践的机会。

地方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由于实验室设备、科研项目等方面的限制,难以有机会参与到真正的科研项目中,缺乏实践机会,难以提高科研实践能力。

二、存在问题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地方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 师资力量薄弱。

地方院校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相对薄弱,部分导师科研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不足,难以给予研究生良好的科研指导。

2. 科研条件有限。

地方院校的基础医学科研条件有限,实验室设备不齐全,科研经费有限,导致研究生无法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

3. 学术氛围不浓。

地方院校基础医学学科的学术氛围相对不浓,学术交流平台有限,难以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和积极性。

三、解决途径2. 加大科研设备和经费投入。

地方院校应该加大对基础医学科研实验室设备的更新和科研经费的投入,提升科研条件,为研究生提供更加优质的科研环境。

3. 加强学术交流。

地方院校可以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学术交流会等方式,增加学术交流的机会,激发研究生的学术兴趣,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关于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关于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关于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研究生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其主要目标是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研究生需要具备创新能力,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应对各种挑战。

如何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创新教育,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实践机会。

其次,研究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为只有独立思考和自主查找资料,才能拓宽知识面,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科研领域中脱颖而出。

第三,多参与实践和实验,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这样可以不断探索新领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学校应重视团队合作和交流,提倡知识共享和创新创意的交流。

只有在这种开放和融洽的合作环境下,才能激发创新的潜能,提高创新的水平。

总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鼓励。

学校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教育,帮助研究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为未来的科研和创新做出贡献。

双一流背景下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优化培养探索

双一流背景下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优化培养探索

双一流背景下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优化培养探索【摘要】在双一流背景下,如何优化培养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当前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创新型专业学位的重要性,探讨了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措施。

重点强调了提升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实践教学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总结了双一流背景下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对经验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启示。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为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推动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双一流背景、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优化培养、探索、建设背景、重要性、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措施、综合素质培养、实践教学、理论学习、结论、发展趋势、经验总结、启示。

1. 引言1.1 双一流背景下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优化培养探索在双一流背景下,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如何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双一流建设中,培养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不断拓展学术研究的边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既要注重理论学习,又要重视实践教学,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能力。

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使他们能够胜任未来职业发展中的各种挑战。

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双一流背景下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优化培养将更加完善和有效,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涌现,为社会发展和创新科技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当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创新型专业学位的重要性在当前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创新型专业学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这一背景下,高校需要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科研实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双一流背景下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优化培养探索

双一流背景下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优化培养探索

双一流背景下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优化培养探索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双一流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的一项重大任务。

在双一流背景下,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点。

为了更好地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我们需要探索优化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充分挖掘学科领域的前沿热点,设计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性课程。

鼓励教师团队联合企业和产业界,打造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真实场景下的学习与实践。

同时,应注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结合,尤其是要注重把握好课程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企业希望招收的不仅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也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因此,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还需培养其综合素质,如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领导力等。

这需要高校和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培养方案。

第三,在实践基地搭建方面,高校需要积极与企业和产业界合作,在新兴产业领域上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实践环境。

实践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和面对实际问题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提升其实践能力。

最后,高校应注重课程质量的提高。

提高课程的质量是提高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高校应加强质量评估和质量控制,确保每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推动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升级。

综上所述,优化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从课程设置、学生素质培养、实践基地搭建和课程质量提高等多个方面着手。

只有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实施培养方案,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思考——以“高级植物分子遗传学”课程为例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思考——以“高级植物分子遗传学”课程为例

新课程研究I教学微观I2019.02“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思考——以“高级植物分子遗传学”课程为例□张帆涛亓伟东艾彬谢建坤摘要:当前,我国教育系统都在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力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期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加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以“高级植物分子遗传学”课程为例,分析该门课程的教学现状,探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创新型学生矗重要性,此外,还从培养学生兴趣、调整课程教学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旨在提高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双一流”学校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双一流;高级植物分子遗传学;创新能力培养作者简介:张帆涛,博士,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亓伟东,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植物资源学;艾彬,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谢建坤,博士,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

(江西南昌330022)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高级植物分子遗传学》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编号:JXYJG-2017-036)和江西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微课’资源的设计开发与教学实践”(编号:JXSDJG1607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6-0061-02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双一流”),体现了现阶段提高高校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

其中,“一流学科”作为“双一流”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各大高校必须去发掘学科建设重点、创新教学模式、打造专业学科高峰。

“双一流”背景下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研究

“双一流”背景下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研究

“双一流”背景下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研究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交叉学科研究已成为高等教育和科研领域的热点话题。

交叉学科研究不仅能够解决现实问题,推动学科发展,还能够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创新人才,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研究生培养也需要顺应时代潮流,探索符合“双一流”背景下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以满足社会对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一、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培养的新要求二、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需求与挑战1. 培养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单一学科的研究生在解决复杂问题和推动创新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交叉学科研究生更容易具有跨界思维和能力,更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2. 培养挑战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中存在诸多挑战,包括学科认同感不强、跨学科合作困难、导师指导能力不足等。

传统的学科分工和孤立的研究模式也限制了交叉学科研究生的成长和发展。

1. 学科交叉课程设置通过构建交叉学科的课程体系,吸引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参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和思维碰撞。

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 跨学科导师团队建设建立由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组成的跨学科导师团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

导师团队之间可以开展合作研究,共同指导学生,使学生接触到更广泛的研究领域,提高他们的学术视野和创新水平。

3. 跨学科实践平台搭建通过建立交叉学科的实践平台,如实验室、科研项目、创新中心等,为学生提供一个跨学科交流和合作的空间。

学生可以在这样的平台上开展实践活动,结识不同学科的同学和导师,进行跨学科合作,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4. 鼓励交叉学科研究成果学校应该鼓励和支持交叉学科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包括学术论文、发明专利、科研项目等。

通过奖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参与交叉学科研究,促进他们的创新实践和能力提升。

“双一流”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

“双一流”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

“双一流”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双一流”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培养创新人才要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进行革新。

过去,高等教育倾向于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仅仅掌握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育工作者应该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案例教学、实验教学、项目教学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考。

还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

创新人才培养要加强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过去,高等教育更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创新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还需要具备广阔的知识视野、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

教育工作者应该适应这一变化,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品质;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还需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是衡量高等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当前我国高校的毕业生就业难题依然存在,一方面是就业市场的需求与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匹配,另一方面是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缺乏实践经验。

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联合研究机构等,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给学生。

学校还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对接,了解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基于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基于

齐 鲁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Q ilu Normal University Vol. 34 No. 3 Jun. 2019第34卷 第3期2019 年 6月“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基于高校学术期刊的视角王顺善(南京财经大学学术期刊编辑部,江苏南京 210003)摘要:“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实施的关于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推动我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国家对高校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学术期刊是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文章通过剖析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高校学术期刊的视角,尝试有针对性地找出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以期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一流;学术期刊;研究生;科研能力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 - 4735(2019)03- 0026 - 052017年,我国开始实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简称“双一流”),“双一流”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等。

“双一流”建设给我国研究生培养和期刊发展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学术新人和国家科学研究后备军的研究生,其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对高校综合实力、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各大高校持续扩大研究生的招生数量,据统计,2017年全国研究生教育招生80.5万人,在学研究生263.9万人(包括推免和博士),毕业生为57.8万人。

①2018和2019年研究生报考人数不断创出新高,这要求高校在扩招的形势下更加重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多方位、多视角探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路径,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高校是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的基地,而依托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学术期刊也承载着培养人才的功能,它作为研究生科研成果展示的收稿日期:2019-02-01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双一流”战略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与学科建设的协同发展研究(2018SJA0258);南京财经大学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DJ20194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思考
作者:张帆涛亓伟东艾彬谢建坤
来源:《新课程研究·下旬》2019年第02期
摘要:当前,我国教育系统都在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力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期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加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以“高级植物分子遗传学”课程为例,分析该门课程的教学现状,探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创新型学生的重要性,此外,还从培养学生兴趣、调整课程教学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旨在提高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双一流”学校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双一流;高级植物分子遗传学;创新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张帆涛,博士,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亓伟东,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植物资源学;艾彬,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谢建坤,博士,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

(江西南昌33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高级植物分子遗传学》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编号:JXYJG-2017-036)和江西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微课’资源的设计开发与教学实践”(编号:JXSDJG1607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6-0061-02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双一流”),体现了现阶段提高高校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

其中,“一流学科”作为“双一流”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各大高校必须去发掘学科建设重點、创新教学模式、打造专业学科高峰。

然而,我国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多受美国的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都将课程学习放在首要位置。

因此,为了打造一流学科,满足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就必须提高学科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水平。

本文以“双一流”学科建设为背景,探讨“高级植物分子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指出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并且从培养学生兴趣、调整课程教学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面提出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以期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快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进程。

一、“高级植物分子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其重要性
“高级植物分子遗传学”是高校研究生培养阶段的一门理论教学课程,广泛开设于生物学一级学科下的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和植物学等研究方向。

该门课程融合了植物学和遗传学的内容,更加注重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研究植物的各种遗传机制,教学内容相比于本科阶段更为细致、深入,也更难理解。

同时,该门课程内容具有涉及面广、概念抽象、理论知识难以记忆而又极富实践性等特点。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目前该门课程还是注重教学内容描述性的讲解呈现,强调教师讲授和学生记忆知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学生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能力的培养,因而很难达到培养创新型学生的要求。

在国家大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对“高级植物分子遗传学”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特别是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研究生在发现问题、知识转化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各大高校要把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倾向于认识、研究和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首先,教师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应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动态,在学生兴趣缺失时,抛出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话题,以引导他们进行思考。

同时,教师还应该就学生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扩展,持续激发其对课程的兴趣。

其次,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用生动的语言将枯燥的书本知识表达出来,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使他们把学习知识当成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再次,开放性思维的训练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将他们的思维由课本向外不断扩展。

例如,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设置话题讨论、实验设计、知识分享等环节,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自主思考、主动学习,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最终将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2. 丰富课程的教学方式。

时代在不断进步,教学方式也逐渐多样化,教师在教学上有了更多的选择。

实践证明,丰富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高效地实现知识的吸收,还能推动其创新能力的提高。

研究表明,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对研究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训练。

“高级植物分子遗传学”课程中有很多抽象化的概念需要学生去理解、去记忆,而通过多媒体将知识实体化,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而且研究生群体对网络的利用率很高,可以将课程与网络热点内容相联系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向学生传递“科研源于生活”的思想。

比如,可以将一些网络精品课程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也可借助与专业内容相关的微信、微博等网络
平台,以不同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科学在不断进步,生物学上的研究更是日新月异,相比于枯燥的知识而言,实际研究会更加吸引学生的眼球,所以教师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带领学生去了解现在的研究热点与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科研精神。

3. 促使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是提高学习质量、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最佳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才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但是研究生培养方面常常淡化了学生的实践教学,不利于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对于“高级植物分子遗传学”这类知识范围广、内容理解难度大的课程,需要学生尽可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加强对知识内容的掌握。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指出可行性强、代表性强的实验方向,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并对实验进行总结,只有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实现研究生高层次、高水平、高开放性的培养。

同时,在设计实践体系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遵循认知、体验、实践的原则,形成良好的培养模式,以此打造教学与实践交融互促的良好格局,促进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最终达到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在“雙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各大高校都以争创世界一流的目标去规划自身的发展方向。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高校应该将这一工作放在重要地位,研究生培养与本科生培养目标不同,研究生培养更加注重专业化教育,而现有的培养方式多为课程教育,这也表明从课程方向着手将是改进现有研究生培养方式的主要方向。

本文以“高级植物分子遗传学”为例,从培养学生兴趣、调整课程教学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提出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旨在提高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但是除了在学科方面加大力度外,学校还必须在教育理念、文化环境及兴趣培养等各个方面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才能达到“双一流”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J].人民教育,2013,(10):2-4.
[2] 付海南,毛丽娅.“双一流”建设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缺位和进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0):11-14.
[3] 张灵,李红宇.“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232-234.
[4] 陈云萍,杨晓明.德国、美国与日本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J].中国冶金教育,2006,(23):76-79.
[5] 董泽芳,何青,张惠.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1-5.
[6] 李冰,谢百治.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教学改革创新[J].电化教育研究,2000,(7):37-41.
[7] 罗垣,张朦,张帆涛.PBL模型在《高级植物分子遗传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36):175-176.
[8] 王俊,朱容波,孟博,王德军.“在线平台+实践驱动”模式下的程序类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8,(9):60-61.
责任编辑范艳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