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宝华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华镇

宝华镇得名于境内佛教“律宗第一名山”宝华山。宝华山北临长江,高396、4米,原名花山,因盛夏时黄花满山而得名,因古时“花”和“华”通用,亦称华山。后因南朝梁高僧宝志和尚来此山结庵,设坛讲经传教,致使此山名大振,宝志圆寂后,为纪念这位开山祖师,改称华山为宝华山。此地以山而名宝华。

武圣庵

武圣庵村建于武圣庵处,以庵取名,今属宝华镇凤坛行政村。

武圣庵在龙潭镇南面,紧邻龙潭,现在与龙潭几乎连为一片。村名取自过去的一座寺庙。

清朝,为纪念周武王,在龙潭镇南的青龙、黄龙两山过峡之中建武圣庵。因当年庵中有孔子、孟子、关公、朱熹、岳飞五个圣人的塑像,故当地人又称“五圣庵”。

武圣庵是为明代龙潭儒子叩拜先儒之地。庵前有座御碑亭,康熙皇帝南巡至宝华山时;豁免了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以前句容县的丁银粮(即人口税),当地遂建此亭。

武圣庵曾经是乾隆皇帝的行宫。武圣庵下路边有一牌坊,当地人称券门,牌坊有横联“山城毓秀”四字。《光绪续纂句容县志》载:“武圣庵在龙潭镇,地居两山之腰,为青龙黄龙过峡中,多石刻,惟‘环峰抱积,山城毓秀’八字笔势挺秀,相传为邑人笪重光书。”现庵、坊均无存,只留下地名。

当时句容龙潭地区武圣庵一带,是金箔的原始发源地。昔日,龙潭镇与武圣庵一带的家家户户都会打金箔。新中国成立后,于武圣庵处建南京金箔厂。1983年长江发大水时,金箔厂从武圣庵搬迁到了江宁县城东山镇(现南京市江宁区金箔路28号)。现在,五圣庵一带仍有多家金箔厂。

丁沙地

发源于宝华山山间的两条小河蜿蜒而下,泥沙冲积形成诸多河边“沙地”,此村丁姓建村居住,村子以丁姓命名丁沙地。

丁沙地今属宝华镇和平行政村。行政村中的中黄墅、前黄墅、后黄墅的三“黄”,与以姓氏命名的刘沙地、朱沙地、陶沙地、王沙地、丁沙地五“地”,奇妙地形成了与“三皇五帝”同音的“三黄五地”。

1989年3月,在丁沙地村东北“黄泥山”,发现一个距今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1990年,南京博物院将丁沙地遗址命名为“丁沙地文化”。

仓头

仓头是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属凤坛乡。村北的镇山,原在长江江中,后逐渐淤塞和陆地相连,镇山山头像头伸入长江,形似梭状,故名沧头。明弘治县志记载,已将“沧”改为仓,名仓头市。民国时期曾于此设仓头镇,解放以后设仓头乡,如今是宝华镇的一个村,也是一个集镇。

当时句容沿沪宁铁路有北五镇之称:即东阳、龙潭、仓头、下蜀、桥头。仓头是粮食及各种物资的集散地,历代都是一个繁华之地,在明清时代,属于五镇之首,经济、文化相当繁荣。

清代咸丰年间,左宗棠屯兵江南,大兴水利,调集数万官兵在长江的南岸拓宽便民河,同时在仓头建成一座较大的粮仓。原名叫头仓,意为句容当时第一个粮仓,后来又叫仓库街,让这一地名更加名副其实,也让仓头更加繁华。

铜山

铜山是《弘治句容县志》中记载的古村落,时属凤坛乡,今属宝华镇。解放前后,这一带曾设铜冶乡、铜山乡。

铜山村以铜山得名。

铜山位于宝华山东北,距隆昌寺约5公里,海拔267.4米,历史上因产铜而得名铜山。现有深坑、大深坑开采铜矿留下的遗址。

史料记载:县北铜山,设官场,铸铜器。为唐时全国产量最大的铜矿之—。《舆地志》云:铜山,在府(指南京)东南七十里,周十九里,昔

尝采铜于此,因名。

《乾隆句容县志》载:“铜铁:出铜山。铜山有铜冶,今废”。志又载:“唐天宝间至南唐后主时,于升州句容县置官场鼓铸,器物上多有监官花押。今学宫祭乐器品,尚有古铸”。

早在唐宋元明清时期,当地老百姓就以开采、冶炼铜为生,向国家上缴贡铜。

铜山行政村有一自然村名“铜窑”,因清朝时期在这里用小窑炼铜,而得名“铜冶”,后改为铜窑。还有汪庄、侯前、胡院三个自然村原来也统称铜窑,后来以姓氏及方位改名。这些村名、地名更印证了铜山的历史。

1958年4月,江苏省冶金局在铜山所在地开办了“地方国营铜山鉬铜矿”,属省辖矿,后下放给句容,1993年因矿源枯竭关停。该矿在鼎盛时期,具有年产钼铜500吨的规模。

鲍亭

鲍亭是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属琅琊乡,今属宝华镇。2004年3月,鲍亭村改为社区。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武周。传说鲍子安与骆宏勋岳父女婿二人义愤填膺,辅助太子李旦,在扬州举旗反周,起兵复唐时,就在此处扎营,并建有邮亭,故得名鲍亭。

今按地处上下端,分为上鲍亭、下鲍亭。

六角庙

今属宝华镇铜山行政村。村名来自村上的一座六角庵,六角庵群众俗称六角庙。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北方金国大将金兀术率10万大军南侵。建炎四年三月,宋将韩世忠率水军8000人在镇江截击金军归途。金军几次渡江失败,只得沿长江南岸西进,被逼入句容黄天荡。宋军在黄天荡大败金兵,传说金兀术败逃黄天荡,逃跑时慌不择路,掉了帽子,帽形六角,后人为纪念黄天荡大破金兵这次胜利,便按照金兀术帽子的形状建造了一座庙,就叫六角庙。建村以庙取村名六角庙。

牡丹村

今属宝华镇。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句容青山村人巫伋中进士,官至端明殿大学士,兼枢密院参知政事,龙图阁光禄大夫。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巫伋兼职副宰相,与当朝奸臣秦桧(上元县桦墅人)同朝。一日在朝遇见秦桧,秦桧问他最近家乡有没有人来过,有没有什么新闻。巫伋随口搪塞道:“鲍方来过。”鲍方是个世外高人,十分精通易经八卦、星相方术。秦桧便别有用心地说:“那他推算你何时可以拜相?”巫伋不愿跟他多啰嗦,摇摇头一声不响地走开了。巫伋不理不睬的态度,引得秦桧很不高兴。便在昏庸的高宗面前诬告巫伋,有异心,图谋不轨。

宋隆兴二年(1164年)巫伋被削职回家,住琅琊乡黄墅村。因救了一只梅花鹿而得到一株特殊的牡丹花,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花犹繁盛,远近闻名。解放后,村里人为纪念,遂将黄墅村改名牡丹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