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新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课时教学反思

新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课时教学反思

统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教案)等第二单元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编排了《山行》《增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的别样风景。

语文要素指向明确,一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二是“学习写日记。

”教学本单元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方法,并逐步做到迁移运用。

日记是三年级习作起步练习的重要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写日记的好处,了解日记的基本格式,注意激发学生写日记的信心,使其逐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山行》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

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

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教学反思2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一.教学效果: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优质课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优质课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优质课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通过听、读、说和写的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通过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园地中的知识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1. 课本《第二单元语文园地》。

2. PPT课件。

3. 学生自带的练习册和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 分钟)通过简短的导入,引发学生对园地中的话题的兴趣,如:上一课学过的园地中的仙人掌和蜘蛛网,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在园地中的所见所闻。

Step 2: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15 分钟)通过观察不同的图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观察图片中的细节,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不同角度和维度。

Step 3:激发学生的表达能力(15 分钟)学生根据步骤2的图片,在小组内进行合作,绘制出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教师选出几组学生上台展示,并引导全班进行点评和讨论。

Step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15 分钟)通过让学生观察和猜想图片中的事物,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学生可以猜测物品的用途、特点等,并进行组内的讨论。

Step 5:总结(5 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Step 6:作业布置(2 分钟)布置教师提前准备的一些课后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后巩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描述图片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并展示自己的作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此外,通过学生的自主猜测,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欲望。

但是,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加入更多的互动和游戏元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加灵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2)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2)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三首《山行》: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

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再则,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

主要做了以下几点: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

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

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

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

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

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

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在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负责语文园地二这一部分的教学。

这一部分内容是针对三年级学生进行的,主要包括课文解读、课文书写、课文背诵、课文说课等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并进行了相应的反思。

一、课文解读难度较高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课文解读的部分存在较大困难。

这可能是由于孩子们年龄较小,语文基础还不够扎实,导致理解力和记忆力尚未完全发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尝试使用了一些互动教学法,如图片讲解和语音朗读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我还提出了一些组合游戏和句子填空的语文活动,在游戏的过程中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成效。

二、课文书写需要加强除了理解课文内容外,我还发现很多学生在课文书写的方面存在困难。

有的孩子手写不规范,字形不清晰,有的孩子书写速度过慢。

这些都影响了孩子们课文书写的完成度和质量。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采用了一些针对性教学法,如示范书写、提高书写速度的练习等。

在示范书写方面,我特意准备了多种字体的书写模板,让孩子们能够更清晰地了解每个字的造型,提高了学生书写的感性理解和练习效果。

在提高书写速度的练习方面,我着重培养了学生的手部协调能力,通过类似手写速度控制的小游戏等,提高孩子们的手写速度和书写质量。

三、课文背诵困难在我进行课文背诵的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背诵时难以准确记忆课文内容。

这可能由于孩子们年龄较小,注意力难以集中等原因导致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采用了帮助孩子们建立肌肉记忆的方法,例如通过手指和口齿动作等让孩子们更容易记住歌谣、儿歌等课文内容。

同时,我还及时给予鼓励和愉悦的反馈,激励学生自信地进行背诵练习。

通过这些措施,学生们的背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结语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自己的职业优势,尝试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教学。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我相信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

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

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

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

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

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课件:岳麓山)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

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

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

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_第二单元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_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这节课学习的古诗,都是写出了在秋天的背景下而触生的情感,或赞美秋天的美景,或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同时在教学时也正是中秋节过后,学生对于过节的气氛,家人团聚的幸福感都有所体验,这样对于课堂的教学,体会当时诗人的心情就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这两三古诗的时候,课堂中我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诗意,加以引导。

例如在教学《夜书所见》的时候,对于第一句诗句的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想想当时诗人所想,所感。

课堂中通过我的教学语言,给学生创设情境,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一个人在外地的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会想到感觉很孤单,想家里的亲人等等,通过这样的想象很好的让学生体会了诗人当时写下这首诗时的感受,体会了诗人的真实的内心世界。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1.本节课的优点:①在上课过程中我尽量按照备课教案去上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顺利突破教学重难点。

②创设情境,理解情感。

在这堂课上,我让学生在朗读中边读边想象,并结合优美的电子图片,让学生进入优美的情境,仿佛自己也来到了这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欢快地蹦跳玩耍,使学生感受到这条水泥道的美,从而理解了小作者对这条水泥道的喜爱。

2.本节课的不足:教学设计的落实时,学生在演示过程中的有点慢、有点拖堂,时间把握的不够好,时间分配不够科学。

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备课时没有考虑到各环节分别应该用多长时间,时间分配不够科学。

解决方案:二次备课,我将对各环节所需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力求使这堂课变成一节精品课。

3.反馈与调整:通过对教学环节的调整,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后,在另一个班级上课,发现效果比较好。

4.二次设计: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导入新课节约出时间,在最后2分钟回顾全篇,总结学法和学习收获,并把拓展延伸中的练笔当堂练习,使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优质课教学设计附板书、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优质课教学设计附板书、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优质课教学设计附板书、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课程名称:第二单元语文园地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上教材版本:部编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语文写作;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品味和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语文课本《第二单元语文园地》;2. 教具:多媒体课件、板书工具、绘图纸;3. 角色设定:教师、学生。

教学过程:导入:1. 引入课题:与学生进行简单的问答游戏,通过回答问题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新课讲解:2. 词汇学习:介绍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并进行示范、操练和运用;3. 句子结构学习:教授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结构,并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示范、操练和运用。

板书设计:4. 板书标题:《第二单元语文园地》5. 板书内容:根据学习内容确定板书内容,可以包括重点词汇、句子结构等。

操练与巩固:6. 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朗读和角色扮演,巩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7. 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写的句子和词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整堂课设计严谨,环节安排合理,能够使学生参与度高,并且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另外,可以进一步拓展课堂活动,增加学生的合作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同时,要及时总结和评估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反思引言本文旨在对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以发现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掌握汉字读音和基本笔画;- 学会认读与生活常见有关的词语;- 培养学生正确书写、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 汉字的读音和基本笔画;- 认读与生活常见有关的词语;- 课文的阅读和默写;- 句子的造句填词;- 字母和拼音的认读。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以下几个问题:1. 教学内容安排不够合理:由于时间紧迫,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安排时间进行复和巩固,导致有些学生掌握不牢固;2. 学生参与度不高:我在教学中过于注重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互动和参与度,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发表意见和参与讨论;3. 评价方式不多样化:我主要采用口头评价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没有进行充分的评价和指导。

改进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我拟定以下改进措施:1.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合理规划每个环节的时间,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复和巩固,确保学生的掌握程度;2. 提高学生参与度:我将积极采用小组讨论、学生互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3. 多样化评价方式:除口头评价外,我将引入书面评价、作业评价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并给予指导和建议。

结论通过对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的教学反思,我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不断地调整和改进,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上为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反思,希望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启示。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每篇课文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每篇课文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每篇课文教学反思4、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学习古诗。

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

比如,借助《赠刘景文》中”擎”的注释,联系生活实际,就可以知道”擎雨盖”指的是荷叶。

又如,《夜书所见》中”挑”和”促织”均有注释,在理解”挑促织”时不能生硬地将两者叠加,可以理解为”逗蟋蟀”。

除了借助注释,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借助插图等方式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做到读有层次,读有目标。

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朗读,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在读中整体感知、自悟古诗的大致意思。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范读古诗,也可播放录音,或者请读得比较好的学生来展示,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做到朗读停顿正确。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反思】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结构美,但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本课的重点并非归纳概括出这些“美”来,而是在读中赏美,在读后写美。

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分解了教学目标任务,两个课时各有侧重,每课时的教学重点更突出,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课文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是一篇适宜让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阅读素材。

教案设计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水泥道的美。

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作者描绘出的优美画面,并能体悟文章的语言美。

在教学中注重读写结合,以读促写,鼓励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从而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并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运用一定的语言技巧去记录、表达这份美好。

6、秋天的雨【教学反思】“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教学伊始,我引导学生与课题进行对话,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在自由表达的前提下,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然后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受秋雨的特点,通过自读自悟的方法,结合重点句段的精讲指导,让学生在赏秋雨之美的同时,学会展开联想,结合生活经验,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的词语,去丰富对文本的认识,并且鼓励学生大胆讲出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日积月累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日积月累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日积月累教学反思本篇反思是围绕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日积月累》的教学展开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教学准备二、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搭配三、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和处理四、评价方式与提高教学效果一、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上一节课知识点:《圆的认识和绘制》这一节课知识点:《认识和使用日历》针对这一节课,我在课前做了以下准备:1. 节前回顾。

在上一节圆的认识和绘制的基础上,让学生复习绘制圆的方法,拓展他们的圆的运用场景。

2. 教材预读。

系统地预读了教材内容,掌握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准备了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

3. 准备日历标本及相关的绘画用具,以便第二节课学习。

这些准备工作帮助我更有目的、更有条理地展开本节课的教学。

二、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搭配1. 教学方式根据小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语言水平,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讲授、问答、所以活动及绘画表演等,旨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知、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

2. 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我从以下几点着手:(1)引出课中重点:日历。

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引入日历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授课中知识要点。

通过清晰、简单的语言,对日历的构造、功能和使用做出了讲解和说明,帮助学生掌握及运用日历知识。

(3)生动教学的形式。

通过课堂问答、生动活泼的表演、制作和设计日历标本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实践教材内容。

三、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和处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对于日历的操作比较困难,他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我帮助这些学生,通过具体示范、辅导及个别化指导的方式,帮助他们了解日历的使用方法,促进他们在教学中的参与感和价值感。

我采取“分组教学”和“小学生互帮互助”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同伴之间进行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竞争心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了个体差异的关注和处理。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本文档主要对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进行反思
和总结,以下是我的观点和意见:
教学目标
- 理解并掌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和写作
等方面。

-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 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 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和练相结合的方式。

-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应用能力。

-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讨论,增强互动性和研究兴趣。

教学评价
本单元的教学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较好的反馈。

他们对所
学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发言和提问。

通过
课后练和作业,学生的研究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 个别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存在困难,需要给予个别指导和
辅导。

- 教材中的一些练题难度较大,有一定挑战性,需要根据学生
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我意识到了以下几点:
-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研究能力,因材施教。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研究兴趣和自信心。

- 结合实际生活和学生的经验,增加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
作性。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总体上,本次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将继续努力改进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为学生的研究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4 古诗三首此教学重在指导学生在初读诗歌的过程中,扫清字词认读障碍,将诗歌读通读顺,并能够解决字词的意思,为理解诗歌内容做好铺垫教学以诗人的行踪为线索,引导学生跟随他一起边走边赏秋色,让学生巧妙地融人到了诗歌意境中,既受到了审美熏陶,同时也准确感知了诗人的情感。

让学生有效实现了认知内化,同时,通过句式说话训练的形式,自然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探究苏轼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强烈欲望。

教学重在让学生在读中扫清字词障碍,达到将诗歌读通、读顺的学习目的,同时,对诗歌中描述的画面建立粗浅的认知。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成功之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让读贯穿在课堂的全过程。

让学生在每次读的过程中都有收获,如: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品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并且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和主人公一同走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去感受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的那份快乐和欢愉,以及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由衷的喜爱之情。

学会认真细致的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必备的能力。

通过本文作者仔细观察而使自己有了新发现,作者抓住水泥道的变化,描写了雨后水泥道的变化,特别是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描写更是形象,文章写得很美,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又使学生真正懂得细致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这样就非常自然地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变化的兴趣,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不足之处: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尽力做到用微笑来面对学生。

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学生的机会,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这样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6 秋天的雨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

作者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各种动物、准备过冬的情景,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新部编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新部编版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新部编版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5.《灰雀》教后反思开课前学生准备了部分关于各个名人的故事;所以课前主要以交流有关于列宁的资料为主;结果发现学生找的并不多;后来我只好给他们介绍一下;看来学生还是不太会抓住重点进行预习.在教学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写事情经过的段落最后落到第一段时指导读.然后学生分别练读列宁和小男孩的话交流自已的体会;这时就解决了列宁说话的技巧和爱鸟的真心;最后思想问题列宁为什么对灰雀问;却没问小男孩呢;简单叫了几个学生回答.在指导读第一段时时间用得太多;学生对课文不熟;以后教学设计还是将识字和课文穿在一起每课时都分配一部分;我想这样的话可能学生会好消化一点;否则课文读起来不是很流利;学生练读时读了很长时间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是很熟练.6.《小摄影师》教后反思小摄影师》是第二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挂念着那个少先队员.再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由于本课的对话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可以理解大体意思.因此;我首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并通过小组赛读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流利.然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梳理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讨问题;交流答案.再次;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人物内心活动.最后;续写《小摄影师》.因为有了课堂上对课文对话和心理的分析和理解;所以对孩子们来说;续写就不那么难了.有几个同学写得还很精彩;下面是几位同学的习作.7.《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课《奇怪的大石头》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侯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数十年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自己通读了教材;认真钻研了教学用书;确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我引导学生围绕下面两个问题展开讨论:(1)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2)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展开讨论;进行探讨.学生抓住“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中的“孤零零”;知道了石头是独立的一块;从“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这句话知道了这块石头非常大;从老师说的话“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明白了这块石头已经有很长很长的时间了;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但李四光又想这么大的石头“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而且连大人也说不清楚.通过这几方面;学生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知道了这块大石头确实“怪”.正是因为这样;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紧接着;我引导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老师和李四光的对话;感受李四光思考问题的过程.虽然老师和父亲都说不清楚石头的来历;但是李四光没有放弃求索;我教育学生要学习李四光这种执著求索的精神品质;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最后几段;重点抓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等关键词语来体会;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解决了第二个问题;进一步理解了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在教学这一课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和体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注意这一点8.《我不能失信》教学反思《我不能失信》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浅显易懂.我主要是鼓励学生运用默读.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对话和动作来领会庆龄守信用的可贵品质;从而使孩子受到熏陶感染;使他们在做人做事上得到启示;并让学生进行表演;从学生的表演中;引导学生思考:宋庆龄想不想去伯伯家?她为什么停住了脚步?她父母是怎么劝说的?她又是怎么说的?然后再针对“庆龄这样做对不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辩论;又给学生创设情境:“如果你是宋庆龄;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想?”学生在思维火花不断的碰撞中感悟体会诚实守信的可贵之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有两点思考:一是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二是关于教学过程中角色定位的思考.在本次课堂上;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对课堂上的“另类”声音不粗暴对待;通过反复品读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既使持反对意见的学生明晰道理;又给了全体学生一个展示与锻炼的机会;效果较好。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每篇课文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每篇课文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每篇课文教学反思4、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体验。

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反思:教学中,我首先通过问学生在上学路上有什么发现,引入新课。

然后让学生通过PPT课件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

把学生带入课文中,让学生在读中抓住重点句子:“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感受水泥道的美。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发现美的乐趣和美带给人的快乐。

6、秋天的雨教学反思: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散文中优美及巧妙比喻的意境,我以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带着思考导入主题,给他们逐一看课件和故事,让他们找一找秋天有些什么景色,并边进行提问: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视频中小朋友们为什么喜欢秋天?引发学生学习并回答:作者把秋天的雨比做一把钥匙,秋天有很多的水果,也有很多非常漂亮景色。

但是由于准备不是很充足,缺少了单张图片展示,因此,学生在理解秋天的颜色,秋天的气味的方面都不是很顺利。

尤其是“把黄颜色和红颜色给了谁?(银杏、枫树)没有孩子能回答出来,说明孩子们的知识经验还不是很丰富,以后在活动之前,我都应该考虑到前期经验的灌输,使活动能很好地开展。

比如说,秋天的气味方面,我可以让他们先闻一下橘子的香味,菠萝的香味……这样,他们就能充分的体验到秋天的好多气味。

综合本次欣赏活动,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视频中学习到比喻手法和欣赏观看的讨论形式,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秋天的美。

7、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想象秋天还有哪些特有的声音,并用诗歌的形式来表现。

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自由组合写小诗的过程中,个别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进去,合作意识不够,另外,学生想象力丰富,但语言贫乏、口语表达能力也跟不上,导致了“我口难表我思,我手难写我想”,这些都是我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问题,也是日后语文教学努力探索并积极改进的方向。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第2单元教学反思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第2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全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第一篇课文《山行》描写和赞美了深秋山林景色。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赠刘景文》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夜书所见》诗人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

本诗景象鲜明,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2.我在教学《赠刘景文》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理解“擎雨盖”“傲霜枝”确实有很大的难度。

如何解决呢?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

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

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二、成功之处1.在教学《山行》时,一生认为应是“白云深处”。

对此,通过简笔画,让学生仔细辨析。

“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在山腰生成、升起的动态感。

“生”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和动感,而且形容出了山的高,而“深”是从上到下或从里到外的距离大(跟“浅”相对)。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课前解析教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课前解析教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课前解析教学教案和教学反思【课前解析】本课三首古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

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初读了解古诗大致内容,能说出三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细读,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关注文本: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山行》前两句写诗人看到的山中景致,后两句写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富有理趣的警句。

《赠刘景文》中的诗句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跃然纸上,用“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的丰收景象,显露勃勃生机,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揭示了赠诗的目的。

《夜书所见》以景衬情,动静结合,运用对比手法表达诗人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关注写作背景:《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景文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感慨刘景文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两个半包围结构,四个上下结构,七个左右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

引导学生书空,并注意观察,指导学生把握部件的位置与比例,把字写紧凑。

关注句子:在学习理解难懂的词语的方法时,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所列举的诗句引导学生运用借助注释进行理解体会。

如“坐”的注释是“因为”,大致了解这句诗的意思: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橙黄橘绿”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其指的正是秋天。

【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2个字。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4.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5.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小学优秀配套教后反思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小学优秀配套教后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4、古诗三首》《山行》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

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再则,《山行》是《古诗三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乂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赠刘景文》这首古诗是描写秋景的。

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

《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

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

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对于上古诗这类课文,确实心中没底,毕竟他距离我们太遥远,且理解起来难度很大。

即使自己理解了,也不知该如何传达给学生。

但是没办法,作为教师,只有去适应教材,而不能让教材适应我们,我也只好赶鸭子上架。

在教学这首诗之前,我先对这首诗的诗人苏轼的生平事迹作了一番讲解,从而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再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题U,没想到他们一下就说出来了,让我欣喜不已。

对于刚进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确实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擎雨盖”、“傲霜枝”这样的词语。

因此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

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O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山行教学反思《山行》教学反思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教学这首诗,我主要引导学生做好以下“三读”。

一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

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

所以在指导学生初读古诗时,我除了要求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还引导学生发现古诗朗读的这两个特点。

因为学生以前没有这样的经验,所以读了几遍后还没有发现。

于是我进行了范读,由于范读时停顿比较夸张,有几个聪明的同学发现了古诗朗读的停顿和节奏。

接着,我再让他们读读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引导他们发现古诗的押韵。

虽然第一次教学时花了一点时间,但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掌握了古诗朗读的节奏和韵律,一定会在以后的古诗学习中加以运用。

二读,读出理解,读懂诗意理解诗意应该是古诗教学的一个重点。

古诗中有些字词的意思和现在一样,如“停车”、“枫林”、“白云”、“人家”等。

还有一些字词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理解的字词,再重点指导学生理解那些与现今意思不一样的词语。

理解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画图法。

在理解“远上”、“石径”和“斜”的意思时,我就在黑板上画了一座高山,一条从山下通往山顶的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

图一画,学生就理解了“石径”、“斜”的意思,接着我让一学生上黑板从山脚往上看,让学生说说看的感受,学生理解了“远上”的意思。

联系前后文感悟。

在理解“坐”的意思时,因为意思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学生很难理解。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进行理解。

感受“诗人停下车不走”与“喜爱傍晚时候的枫林景色”之间的因果关系,自然而然的,“坐”的意思也就能理解了。

接着,我指导学生用“调换顺序法”和“扩充意思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应该说,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

三读,感悟意境,体会情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

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后,我让学生再读古诗,说说自己看到的情境,学生把自己看到的远景、近景都描绘得十分具体。

我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让学生受到感染。

还适时加以音乐渲染,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总之,通过“三读”,学生基本读懂了古诗,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体会到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得扎实、高效。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

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

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词,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

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也突出了古诗本身所特有的留白的魅力。

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

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时间,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一个叫向嘉艺的女孩儿真不错,她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要坚强。

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平时要努力。

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让学生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顺应诗句的朦胧,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再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教学中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本课我精心准备了多媒体课件:飘落的梧桐,发黄的秋叶,稀疏的篱笆,黄昏的江面,孤单的客船,配以轻柔的音乐,让学生走进诗人眼中的萧瑟的秋天,走进诗人客居他乡的那种思乡之心境。

此时无声胜有声,孩子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已经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文本,为理解诗句奠定基础的同时,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2.在课前,我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了解诗人,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夜书所见》教学反思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铺垫。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下古诗中描写的景物,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在理解诗意时,我又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如在导入时,我问学生,“书”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我告诉学生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在理解“促织”一词时,当学生回答之后,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我告诉学生借助注释来理解意思,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方法,理解了古诗意思,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三、走出文本,拓展练习语文教学光靠教材是不够的,我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丰富学生的积累。

同时做到新旧知识的整合,注重语言的积累。

我在课堂上复习了古诗《小儿垂钓》、《所见》、《村居》,拓展了张籍的《秋思》、张继的《枫桥夜泊》。

整堂课,书声琅琅,学生学得很快乐。

一节课下来,自己当然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1、朗读的时间可以在充分些,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2、教学时间上把握不够准。

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注意以上几个方面,取长补短。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反思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3-4年级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正是三年级需要培养的语文要素。

只有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才能读懂句子、片段和整篇文章。

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的学习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理解词语,为提高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奠定基础。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我们常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对词语的理解要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在课文中的具体语境中去揣摩,这样的词语教学是一种感性的体会。

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联系上下文”理解。

这种方法是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如,教学“明朗”一词,就需要联系前文领悟,“明朗”就是晴朗的意思,而第二自然段写到“天开始放晴了”,这正是“明朗”的意思,一引导一点拨,学生就能很很容易找到。

二、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要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就要重视对学生使用工具书能力和查阅工具书习惯的培养。

在教学第六自然段时,文中出现了“熨帖”一词,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鲜感的词语,需要学生理解这个词的含义。

于是,我就出示了字典中的意思:1.(用字、用词)贴切,妥帖。

2.心里平静。

3.舒服。

4.(事情)完全妥当。

学生在对比选择中,找到了“熨帖”在文中的意思,就是指躺在彩色地毯的梧桐树叶很舒服,很享受。

从而让学生明白查字典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使课标中“查工具书学习字词”这一要求落到了实处。

三、找反义词理解词语解释词语时,有的可以找出这个词的反义词,再加以否定,就可以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如教学“凌乱”一词,先让学生采用找反义词(否定词“不”+凌乱)的方法,得到“凌乱”的意思就是不整齐。

同时“凌乱”一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可以理解为“不规则”的意思。

这一教学环节,不仅让学生学会了通过反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又巩固了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的迁移运用。

当然,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如“找近义词”“结合图片”“借助生活经验”等。

教给学生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后,遇到词语理解就能很好地结合多种方法,再挑选出最适合自己的理解方法去体会和感悟,让词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不足之处通过本课的教学,虽然完成了本课的目标和训练点,带领学生能入情入境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走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的那份欢愉和快乐!但由于刚刚开学,时间比较紧张,准备不够充分,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时间分配不合理,有些延时。

二、课件设计不精致。

三、在理解比喻句的表达效果时,预设不到位,对于学生回答把“落叶”比作“地毯”这个问题处理不够机智,最后把“铺满落叶的水泥道”比作“地毯”这个答案硬塞给了学生。

今后,我会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6.秋天的雨教学反思《秋天的雨》是一篇语言特别有韵味的写景美文。

我在教学之前便给它定位为重点让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的韵味,感受秋天绚丽多彩的色彩美、美妙的声音,让学生以各种形式的读来感受和想象。

教学中我首先以秋天的季节特点导入,然后配乐范读课文。

让学生听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通过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通过词语分组让学生感受新词的层次,在这里我没有在田字格里给学生范写,这是一个关键的失误,三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独自认读、写字的能力,这一点以后我会多加注意。

重点讲第二自然段: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读中抓住两个重点句子:“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呀扇呀,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红红的枫叶像像一枚枚邮票,飘呀飘呀,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读中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句子并同桌讨论,再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然后拓展训练“_______像______”的句式。

在让学生欣赏优美句子的同时,让学生发挥想象,能说能写。

学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感受秋天的色彩美。

说说秋天有那些颜色?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

在重点字词上,抓住“邮”这个字,用换词的方法,例如换成“带”可不可以,让学生体会“邮”字的好处,并进行交流。

上完这节课,我感受很多,思考很多。

有收获也有遗憾,教学中,首先是师生都走进了文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