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课时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测试题(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孔子之后,荀子吸取了“气”的思想;汉代董仲舒的儒学以阴阳五行说作为其“天人感应”宇宙模式的基础;宋代朱熹的理学,融儒、释、道于一体。
这说明()A.儒家学说是一个开放的体系B.儒家思想核心发生重大变化C.封建儒学变得更具有诡辩性D.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多元化2.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
理学的“反动”指()A.强化三纲五常教化作用B.从神学政治转向伦理道德C.注重强化谶纬神学思想D.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3.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体现了王安石的教育思想是()A.官吏任用重视资历B.注重实用C.法家思想为主D.建立近代教学体系4.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
为解决这一“缺陷”,元代()A.推行土司制度B.建立行省制度C.简化行政层级D.实行省官互迁5.北宋的酒楼以卖酒为主要业务,兼营食品。
东京城内大型的酒楼称为正店,造酒兼卖;小酒店被称为"脚店",没有资格酿酒,只能从正店批发酒来销售,赚取零售时的差价。
这种现象说明当时的东京()A.社会风气奢侈腐化B.官营资本压制民间资本C.经济生活等级森严D.酒类销售体系较为完备6.北宋名臣、历史学家薛居正的儿子薛惟吉死后,其妻柴氏想要携资(十万贯)再嫁,因此,同平章事(中书门下长官)向敏中、右仆射(尚书省长官)张齐贤都争着求娶,相互闹得不可开交。
后向、张二人还牵扯进了“违反诏令私买薛家宅地”案,被双双贬官.某历史兴趣小组成员质疑这则历史故事的真实性。
下列质疑理由中合理的有()A.0个B.1个C.2个D.3个7.关于王安石变法,有史料称“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辽夏金元的统治(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辽夏金元的统治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当代历史学者在论述某一事件时指出,从外部环境看,唐末突厥和回鹘都已衰微,无力东进,中原的朝廷和藩镇也忙于对付农民起义和争夺统治权力,无暇北顾。
材料中的事件是指()A.北宋的兴起B.辽朝的建立C.女真的兴起D.西夏的建立,这一事件发生于唐朝末年;从空间位置看, 这一事件发生于突厥和回鹘的东部、中原的北部,唐末兴起于东北地区的是契丹族,他们建立了辽朝,B项正确。
2.《宣府镇志》记载,辽圣宗统和十八年下诏:“(燕云十六州)宜从后唐旧制:大小麦、豌豆,六月十日起征,至九月纳足;正税、匹帛钱、鞋、地榷曲钱等,六月二十日起征,十月纳足。
”这说明辽朝()A.对燕云十六州进行残酷的剥削B.已经采取封建统治制度C.处于唐朝的有效统治之下D.由北面官统治幽云十六州,辽朝在燕云十六州模仿唐朝的两税法,这说明辽朝已经采取封建统治制度,故B项正确。
3.宋人徐梦莘所著《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了辽朝后期女真人的生活方式:以耕凿为业,不事蚕桑……其人则耐寒忍饥,不惮辛苦,食生物,勇悍不畏死。
这说明当时的女真族()A.农耕经济已经非常发达B.军事实力强大C.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D.已经完成封建化,女真人已经进入农耕时代,但是,从“不事蚕桑”可知,当时农耕经济仍然较为落后,故C项正确。
4.(2021·湖南娄底高一第一学期期中)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却保持了猛安谋克制度。
有关“猛安谋克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B.继承了契丹族的民族管理系统C.是金灭南宋的重要保障D.适用于金统治下的所有民族,猛安谋克制度下,凡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故选A项。
5.猛安谋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组织,随着军事扩张,金统治者将夺取的大量田地分给他们耕种。
不久以后,谋克自己不再耕种田地,而是役使汉人种地,他们成为地主。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统一》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宋初赵普为相,谏官批评其“以元勋当国,宜事损敛。
有司群臣书奏,尽必先经中书,非尊王之体也”。
面对尖锐指责“普引咎正容厚谢”。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宋初相权有凌驾于皇权的趋势B.宰相权力受到群臣的监督和制约C.君权和相权既斗争又相互依存D.维护君主权威是公认的政治准则2 (2020河南漯河高一检测)宋太祖“虑其因缘挟私”,决定废除唐代科举中的“公荐”旧制。
同时为防止考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皇帝独揽选士大权,这些做法( )A.有效遏制了宰相权力B.有利于缓和君臣关系C.有利于提升皇帝权威弟D.扩大了选官的途径3有学者认为,宋初统治者制定了一套“防弊"之政。
防弊之政的第原则是收权,尽量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第二原则是分权,尽量使各层权力机构的权力趋于分散。
下列措施主要体现第原则的是( ) A.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 B.众建诸侯而少其力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4.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宋真宗时期,出现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土地兼并这一难题在宋代基本得到解决B.宋代统治者通过土地兼并改变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5.王安石担任知县时,为使经济状况不佳的民户能及时耕种收获,在青黄不接的春季,他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他们,约定到秋收后,加纳少量利息偿还,使他们免遭豪强兼并之家的重利盘剥。
这做法到王安石变法时演化为()A.青苗法B.市易法C.免役法D.均输法6“画由心生”“境由意造"是中国画的重要特点之一。
南宋文杭人画家马远、夏圭往往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他们被分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同步练习1.有学者指出:“1264年,忽必烈建立总制院管理吐蕃并监督政府和佛教僧徒的关系,八思巴成为总制院的第一位行政长官。
”上文中“总制院”即( )A.理藩院B.御史台C.宣政院D.中书省2.元代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却“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
这表明,行省的设置( )A.改变了地方积贫积弱的现状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C.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3.元朝划分行政区采取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
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统治区域B.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C.加强专制皇权D.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4.古代中国新统一的王朝通常会编写前朝的历史,既是对前朝的“盖棺论定”,也表明对前朝正统的继承。
元朝在修前朝历史时,为确定奉哪个朝代(金、辽、宋)为正朔,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元朝统治者将金、辽、宋均奉为正朔。
据此推断,该举措()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政治的影响B.有利于推动元朝的政教合一C.打破了传统的中原中心观念D.激化了帝国内部的民族矛盾5.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有以下特点:各字字形大小不等,笔画粗细不一;有一部分字排列歪斜,每行左右不齐;印出的字墨色浓淡不均等。
据此可以推断出()A.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B.活字印刷术在西夏得到普及C.佛经的雕版印刷始于宋代D.西夏的印刷技术落后于宋朝6.元朝历代皇帝经常征召社会上大批有名的汉儒进人政治上层,其中也包括最被歧视的南人儒士,但他们大多进人中央的翰林院、集贤院等无实权的机构。
这表明元朝()A.政治管理实现封建化B.表面上积极缓和民族矛盾C.用高官厚禄笼络汉人D.以汉儒学者牵制蒙古官员7.元朝时期,西域之土“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之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朝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促进了文化教育普及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信仰D.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中国出现了更多的“仗义死节之士”,说明程朱理学有利于塑造中国人的价值信仰,C项正确。
2.(2021·河北邢台高二期中)两宋时期,山水画日益发展成熟,大批文士及山水画家对宇宙自然生命奥秘产生了兴趣,通过自然界的山川木石体现“心”“情”“诚”“意”“顿悟”等时代精神和审美认识。
这一现象()A.反映了佛道思想的相互融合B.受到心学的深刻影响C.受到主流思想体系变化的影响D.表明山水画成为主流,理学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式来明理,材料中“通过自然界的山川木石体现‘心’‘情’‘诚’‘意’‘顿悟’等时代精神和审美认识”反映的是理学对山水画的影响,故选C 项;材料未涉及佛道融合的特征,排除A项;心学强调内心反省,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山水画成为主流,排除D项。
3.下列宋朝词人中,有一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这位推动了宋词突破性发展的词人是()A.柳永B.苏轼C.李清照D.秦观“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可知该词的风格豪迈奔放,属于豪放派,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故B项正确。
4.《书林藻鉴》记载:“(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
”下列关于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A.反映当时君主专制的加强B.体现当时书法艺术丰富多彩C.表现市民阶层的文化追求D.反映书法艺术追求得意忘形“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朝书法艺术丰富多彩,有楷书、行书、草书等,风格各异,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君主专制的加强,故A项错误;四个书法家并不代表市民阶层的文化追求,故C项错误;书法艺术追求的并不都是得意忘形的状态,故D项错误。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时练习(含答案)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时练习1.北宋规定,无论是典卖还是绝卖,均需订立买卖合同,合同为一式四份,“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付商税院,一留本县”。
至南宋时改为一式两份,即“在法,典田宅者,皆为合同契,钱、业主各取其一,此天下所通行,常人所共晓”。
此材料说明宋朝( )A.土地契约制度已比较完善B.自耕农的数量增多C.政府对土地控制完全放开D.庄园经济迅速发展2.唐朝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作有条件的迁移。
而宋朝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
这一变化( )A.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B.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C.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D.有益于封建统治的维系3.元世祖时期,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结果每年上百万石的稻米通过海运运抵京师。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北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B.跨地区长途贸易发达C.农作物水稻种植区域扩大D.国家经济重心的变迁4.两宋时期,中国硕大的沙漏倒转了,给产出稻米的地区带来了长久的好处,而对出产小米和小麦的地区不利。
这里的“沙漏倒转”指的是( )A.北方长期战乱频发B.北方环境日益恶化C.陆上丝绸之路受阻D.经济重心由北向南5.《析津志》记载:元大都城内外的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
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帽子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等,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当时是南北大运河的终点)北面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
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 )A.水陆交通不畅阻碍了商业发展B.元朝时期南北物资交流频繁C.市的细化便于征税和百姓购物D.元政府积极鼓励工商业发展6.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专著,你能为这本专著选定一个合适的书名吗?( )A.《长安城的落日》B.《宋代东京的辉煌》C.《汴河两岸》D.《坊墙倒塌以后》7.北宋与辽、西夏在边界设置“榷场”,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同步习题: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基础过关练题组一儒学的复兴1.唐宋时代,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中亚等外族陆续进入中原地区,中原文化受到了外来刺激,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
在此基础上,韩愈及其以后的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提倡回归经典。
他们的工作()A.强调“天人感应”B.加速国内民族交融C.推动理学的形成D.利于商品经济发展2.“程门立雪”的典故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A.“为政以德”B.“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C.“以法治国”D.“民贵君轻”3.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4.朱熹认为“小学”阶段应从8岁开始,他花费了很大精力编著《小学》作为这一阶段的教材,该书以立教、明伦、修身、稽古为纲。
这反映出朱熹()A.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B.是理学的集大成者C.推动儒家伦理普及化D.关注儿童全面发展题组二文学艺术5.说到宋词,有人称其为“唱彻宋代的歌声”。
两宋时期,词坛群星璀璨,词风或豪放雄壮,或婉约细腻。
其中“婉约细腻”的代表人物是()A.苏轼B.辛弃疾C.柳永D.关汉卿6.元杂剧不仅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而且作为一种舞台艺术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下列对元杂剧的认识,正确的是()A.是我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体现B.代表作家有关汉卿、李清照C.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科举制的废除D.是士大夫文学的代表形式7.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其流行主要适应了下列哪一社会阶层的需要()A.官僚B.市民C.皇族D.农民8.唐人山水画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元人则大不同,画面上的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中国绘画()A.天人合一的绘画意境B.强调书画同源性特点C.突出主观的诗情画意D.重视书画客观写实性题组三科技9.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周必大在其写给朋友的信中记录了这样的事:“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版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训练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1.宋代时,“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
”元代时,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
这表明从宋到元A.中央加强对地方权力的监督B.地方权力扩大抗衡中央C.政府通过分权加强中央集权D.地方行政体制有所调整2.辽在上京设国子监,普遍设立府州县学,“勒石能铭,登高能赋,师旅能誓”者不在少数;西夏设立番学和汉学,官学规模不断扩大;进人官学或私学是金朝士子步入官场的主要通道,“士由科第位至宰辅者接踵"。
这表明辽夏金的科举实践A.阻碍了政治制度的转型B.推动了经济文化重心的转移C.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D.强化了中华一统的发展格局3.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 -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人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
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A.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B.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D.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统治4.《元史》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且“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时人赵天麟则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这表明行省的设置()A.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C.改变了地方积贫积弱的状况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5.开芳宴肇始于唐、发展于宋、鼎盛于金、至元代走向没落,它是丈夫想要表达对于妻子的钟情与爱意而举办一场宴饮。
开芳宴也是宋金墓葬流行的装饰题材之一,多见于北宋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中小型墓葬内,反映了当时人们理想的家庭模式和正统的道德。
此后契丹人和金人的墓室之中也出现“开芳宴”壁画。
高中历史必修上册人教版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
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这说明辽政权()A.没有实现对全国的控制B.因俗而治,缓和矛盾C.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D.迎合汉人,争取支持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可知辽政权对汉人和契丹人实行不同的治理方式,注重因俗而治,缓和矛盾,故选B项。
2.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命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西夏文字结构多仿汉字,形体方正。
这反映了西夏文字()A.深受汉族文字的影响B.早于汉字创立C.加强了西夏的统治D.成为与汉族沟通的重要工具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西夏文字结构多仿汉字,形体方正”,可知西夏文字的创制深受汉族文字的影响,故A项符合题意;汉字在西夏文字创制之前就存在,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西夏文字的作用和与汉族交流的信息,故C、D两项不符合题意。
3.契丹立国之初,耶律阿保机“乃诏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据《辽史》)。
这反映了契丹统治者()A.实行“蕃汉分治”的政策B.保持契丹的民族习俗C.采取民族分化的政策D.接受汉族的成文法令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契丹“蕃汉分治”政策。
“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指适用于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法律;“汉人则断以《律令》”指用汉族的成文法令统治汉人。
由此可判断契丹统治者实行“蕃汉分治”政策,故选A项。
4.《金史·兵志》记载:“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
”据此可知,早期的猛安谋克()A.是军政一体的部落组织B.是对中原政治制度的创新C.扩大了金朝的统治基础D.推动了金朝的封建化进程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猛安谋克是金朝初年由于征掠、围猎的需要而设的军事首领,随后发展为固定的军事组织,猛安谋克是女真族实行的一种部落军事编制单位,故选A项;B、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均未涉及,排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12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选择题1.北宋程颐说道:“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
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
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
玄宗才使肃宗,便篡。
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
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作者意在说明( )A.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C.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D.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的冲击2.南宋思想家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典籍列为儒家经典,与汉代“五经”并称为“四书五经”。
这表明 ( )A.“四书”的地位逐渐高于“五经”B.南宋理学体系趋于哲学化C.儒家的理论内涵日渐丰富D.朱熹欲构建新的儒家道统3.宋代绘画常常追求“中和”之美,所谓“中和”就是适中与和谐,主张对象的折中与统一,要求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和谐。
这反映出宋代绘画( )A.注重写实与写意的结合B.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C.审美标准发生巨变D.注重抒发主观情趣4.宋元话本中的人物形象突破了百姓遥不可及的才子佳人、将相游侠,工匠、店铺伙计、商人、作坊主、婢妾、吏卒、僧侣、妓女、媒婆、盗贼等形象得到大大丰富。
这种变化反映出( )A.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B.士为首的价值观念被打破C.社会教育逐步得到普及D.市民阶层壮大,世俗文化发展5.作为“宋四家”之一,苏轼强调书法艺术应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做到有意无法,而且“书必有神、气、骨、肉、血”。
该书法理论( )A.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B.崇尚魏晋风骨C.体现政治变革思想 D.彰显个性追求6.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 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 500种,该五路即占80%。
反之,内地的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这表明印刷术( )A.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与繁荣B.仅在沿海地区得到广泛应用C.不利于国家选拔优秀人才D.阻碍了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7.我国古代历法成果丰硕,阅读下面的图表(部分),可以看出( )A.我国古代历法越来越精确B.我国古代重视“天人合一”C.制定历法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D.历法频繁制定是政治动荡的表现二、非选择题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同步练习1.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两族均与鲜卑同源B.创立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后C.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D.均曾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2.20世纪初,学者在敦煌附近的遗址中,发掘出一种用“新文字”书写的佛经。
后来有人找到一本名为《番汉合珠掌中书》的字典,才逐渐了解此种新文字的原则:使用楷书偏旁以代表各种意义。
这应该是哪一种文字( )A.西夏文B.藏文C.波斯文D.蒙古文3.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载:“(宋朝)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
……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印刷术的发展B.科举制度完善C.造纸术有突破D.图书成为商品4.明代学者胡应麟评论某项发明时说:“(它)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而精于宋人。
”它指的是( )A.造纸术B.雕版印刷术C.活字印刷术D.指南针5.宋朝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
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
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6.词起源于唐朝,到了宋朝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词成为宋朝文学主流形式的社会基础是( )A.士人群体的形成B.市民阶层的壮大C.资产阶级的产生D.农民文化需求的增加7.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订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
朱熹的这一做法( )A.扼杀人的自然欲求B.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标志着儒学的世俗化D.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8.朱熹在解释论语“获罪于天,无可祷也”一句时,直接把“天”解释成了“理”。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同步练习(含答案)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同步练习1.有学者指出:“1264年,忽必烈建立总制院管理吐蕃并监督政府和佛教僧徒的关系,八思巴成为总制院的第一位行政长官。
”上文中“总制院”即( )A.理藩院B.御史台C.宣政院D.中书省2.元代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却“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
这表明,行省的设置( )A.改变了地方积贫积弱的现状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C.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3.元朝划分行政区采取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
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统治区域B.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C.加强专制皇权D.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4.古代中国新统一的王朝通常会编写前朝的历史,既是对前朝的“盖棺论定”,也表明对前朝正统的继承。
元朝在修前朝历史时,为确定奉哪个朝代(金、辽、宋)为正朔,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元朝统治者将金、辽、宋均奉为正朔。
据此推断,该举措()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政治的影响B.有利于推动元朝的政教合一C.打破了传统的中原中心观念D.激化了帝国内部的民族矛盾5.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有以下特点:各字字形大小不等,笔画粗细不一;有一部分字排列歪斜,每行左右不齐;印出的字墨色浓淡不均等。
据此可以推断出()A.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B.活字印刷术在西夏得到普及C.佛经的雕版印刷始于宋代D.西夏的印刷技术落后于宋朝6.元朝历代皇帝经常征召社会上大批有名的汉儒进人政治上层,其中也包括最被歧视的南人儒士,但他们大多进人中央的翰林院、集贤院等无实权的机构。
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2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时作业 12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选择题1.北宋和尚契嵩说:儒家“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两者皆“贤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一样,而同归于治”。
这反应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学说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摇动分析:由资料可知,契嵩和尚以为儒家与佛教都是贤人之教,对治世治心都有帮助。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契嵩和尚是看到了当时儒家文化的宏大影响力,想借助于儒家文化来宣扬佛教,这是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的表现,故 A 项正确;佛教与儒家在宋从前就开始了合流,“开始出现合流”说法错误,故 B 项错误;由资料可知,契嵩和尚虽以为儒家和佛教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儒家仍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其统治地位并未发生摇动,故C、 D 两项均错误。
答案: A2.北宋程颐说道:“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
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妻,其原始于太宗也。
故后来世子弟,皆不行使。
玄宗才使肃宗,便篡。
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
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嚣张,陵夷有五代之乱。
”作者意在说明()A.藩镇盘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B.传统宗法制度遇到极大损坏C.伦理纲常有益于政权的稳固D.佛道兴隆对儒家思想的冲击分析:“藩镇盘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没法全面表现资料信息, A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已经崩溃, B 项错误;依照资料“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妻,其原始于太宗也。
故后来世子弟,皆不行使”“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嚣张,陵夷有五代之乱”信息可知,作者重申伦理纲常有益于政权的稳固, C 项正确;资料未波及佛道兴隆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D 项错误。
答案: C3.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露》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因此教人为学之意,难道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而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资料表示 ()A.教育的功能是令人成为圣贤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C.重申教育的目的是完美道德D.明确学生的最高学术目标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宋明理学的知识,旨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上)辽夏金元的统治同步练习
辽夏金元的统治同步练习(答题时间:30分钟)1. 宋神宗曾说过:“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材料中的“二虏”指的是()A. 辽和金B. 辽和西夏C. 西夏和金D. 金和元2. 辽朝建立后,统治者分别设置南、北面官以统治全国,因此南北面官属于()A. 治理范围在中央地区B. 属于中央统治官员C. 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D. 统治契丹人和汉族3. 西夏开国皇帝元昊是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之一。
他任用汉族文人制定各项政治制度,仿制宋朝制度建立官制,他的这些做法最大的历史作用是()A. 有利于巩固少数民族政权B. 加速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C.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 有利于缓和紧张的民族关系4. “(它)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是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
”“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文中的“它”是指()A. 秦朝的郡县B. 西汉的郡国C. 宋代的路D. 元朝的行省5. 元史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
”,这里的“内”是指()A. 大都周围的河北、山西、山东B. 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C. 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D. 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6.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所呈现出的特点是()A. 皇权逐渐削弱B. 相权逐渐加强C.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渐缓和D. 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逐渐加强7. 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
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
”这反映了元朝()A. 皇权被削弱B. 相权得到加强C. 中书省独揽大权D. 中书省职能专一8. 公元1302年,元朝中书省批评各行省“不详行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甚非所宜”,要求各行省自主处事,如非重要事情,应自行解决。
元朝中书省这样做的目的是()A. 扩大行省权力B. 强化君主专制C. 提高行政效率D. 加强地方监察9. 元朝时期,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同汉、蒙、维吾尔等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这个民族是()A. 壮族B. 满族C. 回族D. 白族10.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时练(含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1.(2022·昭通高一阶段练习)如图是辽朝孔庙分布情况。
这反映出辽朝()A.对中原汉民族文明的认同B.儒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C.推行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D.民族政权实现了封建化2.唐代,一些内迁的党项人被授以“闲田”,他们开始学习农耕。
西夏建立前,党项人已经进入河西走廊的凉州、甘州等农业区,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
据汉文史料记载,宋代党项人已是“耕稼之事,略与汉同”。
这可以用来说明()A.西夏全面模仿两宋制度B.西夏农耕经济取代游牧经济C.唐宋经济重心转向西北D.少数民族对西北边疆的开发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有如下叙述。
材料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女真人)击败了在东北地区居统治地位的①,②为之鼓舞,决定收复此地,导致了(女真人对)中国北部大规模入侵。
宋朝防御土崩瓦解,③朝廷只得留在中国中部的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
A.金南宋北宋B.金辽北宋C.辽北宋南宋D.金辽南宋4.(2022·海南卷)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
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
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A.疆域拓展B.民户管理C.文化认同D.政权认同5.(2022·汕头高一期末)元世祖忽必烈将国号从“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以年号“中统”纪年,并“内立都省,以总宏纲,外设总司,以平庶政”,还表示要“施仁发政,期与物以更新”。
这表明元朝()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实行各民族平等的政策C.延续了中原王朝统治方式D.放弃了游牧民族的传统6.(2022·佳木斯高一期末)如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A区域的机构是()A.宣政院B.行中书省C.枢密院D.中书省7.(2022·长春高一阶段练习)某学者说:“元朝行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课时练习
1.有学者指出:“1264年,忽必烈建立总制院管理吐蕃并监督政府和佛教僧徒的关系,八思巴成
为总制院的第一位行政长官。
”上文中“总制院”即( )
A.理藩院
B.御史台
C.宣政院
D.中书省
2.元代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却“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如在人事权方
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
这表明,行省的设置( )
A.改变了地方积贫积弱的现状
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C.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3.《马可波罗行记》记载: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
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
……全国驿站计之,备马有三十万匹,专门钦使之用。
”这说明,元朝设立驿站旨在( )
A.显示元帝国的强盛
B.推动东西方文化融合
C.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D.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
4.学者李治安在《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中说: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
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其意在说明元代行省制( )
A.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
B.对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的历史价值
C.优于单纯的地方分权
D.注重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
5.元朝划分行政区采取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
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统治区域
B.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C.加强专制皇权
D.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6.有学者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
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
该学者认为()
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摒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
7.《马可波罗行记》记载:“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
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各全国驿站计之,备马有三十万匹,专门钦使之用。
”元朝设立驿站旨在()
A.显示元帝国的强盛
B.推动东西方文化融合
C.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D.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
8.《辽史,百官志》记载:“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北
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这说明辽朝()
A.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
B.因俗而治,缓和矛盾
C.没有统全国的政制
D.辽人治辽,汉人治汉
9.元代的行省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
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
该做法()
A.扩大了元代疆域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维护了国家统一
D.加剧了民族隔阂
10.元朝时期,西域之土“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
之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
这反映出元朝()
A.民族隔阂的消除
B.对外政策的开放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民族交融的加强
11.幽州人韩延徽等成为契丹的谋士。
“延微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
有配偶垦艺荒田。
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汉人与契丹人分享政权
B.契丹人开始了农耕生活
C.契丹实行番汉分治制度
D.契丹接受中原先进文化
12.西夏有汉式官称和番号官称。
西夏的两套官称( )
A.本质上是两套政治制度
B.实际是一套官职的不同称呼
C.基本没有关系
D.不利于民族交融
13.如何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极为关注的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
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三
(元行省)……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
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
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
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钱穆《国史大纲》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与秦的地方行政制度。
结合所学分析秦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并分析由此产生的后果。
(3)依据材料三,概括钱穆对行省制度的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参考答案
1.答案为:C
2.答案为:C
3.答案为:C
4.答案为:A
5.答案为:D
6.答案为: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行省制是郡县制的发展,是两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继续,所以“正”指的是中央集权,而与中央集权相反的就是类似于藩镇割据的地方分权,故“反”就是地方分权,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就是“合”,这也就指出了行省制度的特点,故A项正确。
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认为行省制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故D项错误。
7.答案为:C
解析:据材料可知,元朝驿站的设立是为了加强中央和地方及地方间的联系,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元朝设立驿站并非为了显示强盛,而是有着深刻的现实考虑,A项错误;
B、D两项是元朝设立驿站的客观影响,排除。
8.答案为:B
解析:辽朝对不同民族与地区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这既有利于契丹的进步和强大,也使具有先进生产方式的地区得到继续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B项正确。
辽朝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而非民族分化的政策,A项错误。
C、D两项是对辽朝实行“因俗而治”
政策的曲解。
9.答案为: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行省制度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有利于防范割据势力的产生,维护国家统一,故选C项;这种做法不能扩大元代疆域,排除A项;这种做法与提高行政效率不相关,排除B项;这种做法有利于加强民族交融,排除D项。
10.答案为:D
解析: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民族隔阂仍然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元朝的民族关系,没有涉及对外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元朝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中“西域之士”“中原之士”的经历,反映出元朝民族交融的加强,故D 项正确。
11.D;
12.B;
13.答案为:
(1)西周:分封制;秦:郡县制。
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2)原因:吸取秦亡的教训。
后果: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3)观点: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地方缺乏自主性。
(4)认识: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中央集权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