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ppt课件全完整版
理学的理论体系。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动物实验法
人体实验法
通过动物实验模拟人体运动过程,研究运动 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制。
通过人体实验观察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和 适应变化,探讨运动对人体机能的影响。
调查法
数学建模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运动员或普 通人群的运动经历、身体状况等信息,分析 运动与健康的关系。
合理营养补充
运动后及时补充蛋白质、糖、维生素 和矿物质等营养素,促进身体恢复。
按摩与理疗
通过按摩、热敷、冷敷等理疗手段缓 解肌肉紧张和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和 淋巴循环。
心理调适
采用心理暗示、放松训练等方法缓解 运动性心理疲劳,提高运动员自信心 和斗志。
07 运动处方及营养补充策 略
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
关节结构
关节功能
关节疾病与损伤
纤维关节、软骨关节、 滑膜关节
关节面、关节囊、关节 腔
连接骨骼、提供运动范 围、吸收冲击
关节炎、关节脱位、韧 带损伤等
肌肉结构与功能
肌肉结构
肌纤维、肌膜、肌 束膜、肌外膜
肌肉收缩与舒张
兴奋-收缩耦联机制、 肌丝滑行理论
肌肉类型
骨骼肌、心肌、平 滑肌
肌肉功能
产生运动、维持姿 势、保护内脏器官
有氧氧化系统概述 介绍有氧氧化系统的基本概念、代谢途径及其在运动中的 供能作用。
脂肪酸的氧化与利用 详细阐述脂肪酸在体内的氧化代谢过程,包括脂肪酸的活 化、转运和氧化等步骤,以及脂肪酸在运动中的利用情况。
碳水化合物的有氧氧化 探讨碳水化合物在体内有氧氧化代谢的过程,包括葡萄糖 的摄取、转运和氧化磷酸化等步骤,以及碳水化合物在运 动中的供能作用。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一、名词解释1、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称为射血心数2、主动重吸收:肾小管上皮细胞能逆着浓度差,将滤液中的溶质转运到血液内。
转运是依靠管膜的载体和酶组成的“泵”而进行的。
在转动过程中需消耗一定的能量。
这种重吸收过程称为主动重吸收3、前庭反射:指前庭器官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除引起一定位置觉改变以外,还引起骨骼肌紧张性改变、眼震颤及植物性功能改变4、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之为运动性疲劳5、极点: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剧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extreme)。
6、最大摄氧量: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最大摄氧量也称为最大吸氧量或最大耗氧量7、运动后过量痒耗:运动结束后,肌肉活动虽然停止,但机体的摄氧量并不能立即恢复到运动前相对安静的水平。
将运动后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8、运动处方:根据参加活动者的体适能水平和健康状况以处方形式确定其活动强度、时间、频率和活动方式,这如同临床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开出不同的药物和不同的用量的处方一样,故称运动处方9、体适能: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10、超量恢复: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的水平的现象二、填空1、引起兴奋的条件为刺激强度、刺激的作用时间、刺激强度变化率。
2、细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机制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能量代谢:运动时,人体需要能量来支持肌肉运动和维持各种生理功能。
运动生理学研究能量的产生、储存和利用等过程。
2. 心血管系统:运动时,心脏会加快跳动,血液循环也有所改变。
运动生理学研究心血管系统在运动中的适应和调节。
3. 呼吸系统:运动时,呼吸速度和深度都会增加,以提供更多的氧气供给肌肉。
运动生理学研究呼吸系统在运动中的适应和调节。
4. 肌肉系统:运动时,肌肉会产生力,以完成各种动作。
运动生理学研究肌肉运动的机制和肌肉在运动中的适应。
5. 神经系统:运动时,神经系统会传递指令给肌肉,以完成各种动作。
运动生理学研究神经系统在运动中的适应和调节。
6. 内分泌系统:运动时,内分泌系统会分泌激素来调节身体的各种功能。
运动生理学研究激素在运动中的作用和调节。
通过研究运动生理学,我们可以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生理反应和调节机制,从而更好地指导运动训练和健康管理。
运动生理学
①最高水平:大脑新皮层的联合皮质和大脑基底神经节为代表,负责运动的战略,即确定运动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运动策略。②中间水平:运动皮质和小脑为代表,负责运动的战术,即肌肉收缩的顺序、运动的空间和时间安排以及如何使运动协调而准确地达到预定的目标。③最低水平:脑干和脊髓为代表,负责运动的执行,即激活那些发起目标定向运动的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池,一对姿势进行必要的调整。
②慢性运动可导致运动或能量节省化。即当机体在同等负荷运动下能达到更大的功率输出或更高的摄氧量水平,表明机体的运动节省化程度提高。运动的节省化较最大摄氧量具有更高的可训练性。
③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机体的能量需求。
第二章
1、兴奋性:生物体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一般来讲,依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三种供能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只不过各自占据的比例不同。
7、试述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P27
①慢性运动可上调其主要能量代谢功能系统的酶活性,使急性运动对神经激素的调节更加敏感,内环境变化使器官功能更加协调,同时加速能源物质以及各代谢调节系统的恢复,促进疲劳消除,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6、视觉、听觉、位觉、本体感觉的感受装置是什么?其感受何种刺激?P63-P68视觉:视网膜受眼刺激
听觉:螺旋器受耳刺激
位觉:囊斑,半规管壶腹峭身体各种变速运动和重力不平衡时产生的感受刺激本体:肌梭和腱器官肌肉长度变化,肌肉张力刺激
第四章
1、糖皮质急速的生理作用?P86
运动生理学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2.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3.运动单位:一个a-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4.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
5.运动单位动员: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称为运动单位动员。
6.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新城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7.细肌丝的组成: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
8.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肌纤维选择性肥大、酶活性改变。
9.骨骼肌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和粘滞性。
10.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生物节律。
11.为什么在最大用力收缩时离心收缩产生的张力比向心收缩大?答:首先是牵张反射,肌肉受到外力的牵张时会反射性的引起肌肉强烈收缩。
其次离心收缩时肌肉的弹性成分被拉长而产生阻力;而向心收缩时,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有一部分是用来克服弹性阻力的。
12.细胞压积: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男子约0.4-0.5,女子约0.37-0.48。
13.碱贮备: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
14.运动员血液:经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由于运动训练使血液的性状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如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增加、血容量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血粘度下降等;这种变化在运动训练停止后是可以恢复的。
具有这种特征的血液称为运动员血液。
15.肾糖阀: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正常人的为160-180mg%。
16.运动性蛋白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
17.正常成年人的血量占体重的7%-8%。
正常人全血的比重约为1.050-1.060之间,取决于红细胞和血浆蛋白的含量。
尿中含有淡黄色的尿胆素;尿的PH值一般介于5.0-7.0之间;尿的形成部位是肾单位和集合管。
运动生理学
绪论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的科学。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1、生命活动能量的来源:糖类、脂肪、蛋白质。
2、机内活动时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及各自的特点:(1)、磷酸原系统: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之类的中介产物。
主要供高功率的运动项目如:短跑、投掷、跳跃、举重等项目;(2)、乳酸能系统:功能总量教磷酸原系统多、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要氧,物质—乳酸,主要供应的运动项目1分钟高输出项目如:400米、100米游泳等;(3)、有氧氧化系统: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需要氧的参与。
3、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得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4、对急性运动种能量代谢的一个误区是认为有氧代谢系统对运2动能量需求的反应相对较慢,因而在短时大强度运动运动时并不扮演重要的角色。
(判断)第二章肌肉活动1、肌肉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黏滞性。
2、准备活动的意义:肌肉的物理特性受温度的影响。
当肌肉温度升高时,肌肉的黏滞性下降,伸展性和弹性增强。
反之~~~,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使肌肉的温度升高能降低肌肉的黏滞性,提高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从而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
3、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兴奋条件:(1)、兴奋性和收缩性;(2)、a、一定的刺激强度;b、持续一定的时间;c、一定强度时间的变化率。
4、动作电位:当细胞膜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极性即暂时迅速的倒转称为动作电位。
5、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1)、生理完整性;(2)、双向传导性;(3)、不衰减性和相对疲劳性;(4)、绝缘性。
6、肌小节:两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小节。
是肌肉细胞收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肌小节=1/2明带+暗带+1/2明带。
7、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把以肌膜的电变化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的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联系起来,这一中介过程称为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
运动生理学(人体生理学分支名)
引言概述: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体在运动和锻炼条件下各种生理功能的变化。
它关注的是人体在运动中的呼吸、心脏、血液循环、肌肉、能量代谢等方面的生理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运动生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变化和适应过程,并为运动训练和康复提供科学依据。
正文内容:一、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1.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增加:运动时,肺部需要更多氧气供应给身体,在运动过程中,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会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以满足身体的氧气需求。
2.肺活量的增加:长期运动会增加肺部功能,提高肺活量,使肺部更能有效地吸入和排出气体。
二、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1.心脏收缩力的增加:长期有氧运动会增加心脏的收缩力,提高心脏泵血效率,使心脏能更好地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
2.血管弹性的增加:运动可以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产生一氧化氮,促进血管扩张,增加血管弹性和血流量。
三、运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1.肌肉力量的增加:通过力量训练,肌肉纤维数量和大小会增加,使肌肉更有力量,提高运动能力和抗疲劳能力。
2.肌肉耐力的增加:长期有氧运动可以增加肌肉中线粒体的数量,并提高线粒体的功能,使肌肉更具耐力和持久力。
四、运动对代谢系统的影响:1.脂肪代谢的增强:运动有助于提高机体的脂肪氧化能力,利用脂肪作为能量供应源,促进脂肪的分解和减少体脂肪含量。
2.糖代谢的调节: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降低血糖水平,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五、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1.神经传导速度的提高:运动可以增加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髓鞘化程度,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使身体反应更敏捷。
2.大脑功能的改善:运动可以促进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增长和连接,改善注意力、记忆力和学习能力。
总结:运动生理学研究了人体在运动中的各种生理变化和适应过程。
通过对运动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肌肉系统、代谢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影响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运动对人体的益处,为运动训练和康复提供科学依据。
运动生理学(全集)
运动生理学(全集)运动生理学(全集)引言: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生理机制的学科。
它涉及运动对各个器官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人体健康和体能的影响。
本文将全面介绍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领域和实际应用。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1.1生理学基础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的科学,它涉及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
运动生理学作为生理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
1.2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能量代谢、肌肉生理、心血管生理、呼吸生理、神经生理等方面。
这些原理构成了运动生理学的基础,并指导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和实践。
第二部分:研究领域2.1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运动生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它涉及运动时人体能量的产生、转化和利用过程。
研究能量代谢有助于了解运动对能量平衡的影响,以及运动对人体能量需求的影响。
2.2肌肉生理肌肉生理是研究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功能的学科。
它涉及肌肉的结构、收缩机制、适应性变化等方面。
肌肉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肌肉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肌肉功能和力量的提升。
2.3心血管生理心血管生理是研究运动对心脏和血管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心脏的功能、血管的调节、血液循环等方面。
心血管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以及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2.4呼吸生理呼吸生理是研究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肺部的功能、呼吸调节、气体交换等方面。
呼吸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以及运动对呼吸系统的适应性变化。
2.5神经生理神经生理是研究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神经元的传导、神经调节、神经适应性等方面。
神经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第三部分:实际应用3.1运动训练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运动训练领域。
通过了解运动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可以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和运动表现。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人体器官系统生理功能的科学。
运动生理学则是从人体运动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体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运动生理学研究人体在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影响下结构和机能的变化,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的规律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
肌体细胞外液构成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ATP是人体的直接能源对人体而言,生命活动要求细胞提供能量的化学反应和利用能量的化学反应互相耦联,将有机物的不能直接利用化学能转化为可被利用的化学能。
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搅拌、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向消化道远端推动的过程。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中含有的各种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胆汁有肝细胞分泌,其成分复杂,包括胆盐、胆色素等一般认为,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小肠吸收。
ATP-CP供能系统主要参与6-8秒极大强度运动时的功能。
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评价是wingate实验。
受试者在特定运动阻力下30—90s内以最大能力持续运动。
兴奋性又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任何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满足3个基本条件:1一定的刺激强度2持续一定的时间3一定强度——时间变化率。
时值越小,神经肌肉兴奋性越高;相反,时值越大,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越低。
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特征:1生理完整性2双向传导3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4绝缘性肌管体统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管状结构,它们实际是由功能不同的两组独立的管道系统组成。
横管系统走向和肌原纤维相垂直,又称为T管。
横穿与肌原纤维中肌节之间,其作用是讲肌细胞兴奋时出现在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传入细胞内。
纵管系统走向和肌原纤维平行,纵管和终池是钙离子的储存库,在肌肉活动时实现钙离子的存储、释放和再积聚。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
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 (一)概念: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 (二)特点:是膜外为正,膜内为负。 (三)产生的机理 1、“离子学说”: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分布是不均匀的;②细胞膜对各种离子 的通透具有选择性。 2、产生的机理:K+外移,故又称为 K+ 平衡电位。 二、动作电位 (一)概念: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过程。 (二)波形:1、膜内电位由-90mV 上升到 0mV 的过程称为去极化,即膜电位的消 失过程 2、膜内电位由 0mV 上升到+30mV 的过程称为反极化, 3、膜内电位由+30mV 又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三)特点:(1)“全或无”现象;(2)不衰减性传导;(3)脉冲式;(4) 内正外负。 (四)产生机理:Na+顺电化学梯度内流,故又称为 Na +的平衡电位。 (五)意义:兴奋的指标。
第四节 肌肉收缩的形式和影响因素
一、肌肉收缩的形式
(一)缩短收缩
1、概念: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缩短的一种收缩形式。 缩短收缩时肌肉起止点靠近,又称向心收缩。 2、特点:肌肉做正功。
3、类型:
(1)非等动收缩(又称等张收缩),在整个收缩过程中负荷是恒定的,由于关 节角度的变化,引起肌肉收缩力与负荷不相等,收缩速度也变化。 (2)等动收缩是通过专门的等动练习器来实现的。在整个关节范围内肌肉产生 的张力始终与负荷相同,肌肉能以恒定速度进行收缩。
三、自身调节 (一)概念:指组织细胞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 的过程; (二)特点: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 四、生理机能的整体调控 (一)非自动控制系统:指单一的反射过程。它的特 点是,调控信息只能通过反射弧从感受器传到效应 器,而效应器的信息不能反作用于中枢。 (二)反馈式控制系统:由效应器上的感受装置返回 的信息作用于中枢,使中枢调整其发出指令的现象 就是反馈。
运动生理学完整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名词解释;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生物能量学;3、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生命活动而言,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高能化合物。
这些高能化合物多数又以CP的形式存在。
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TP。
ADP+CP——磷酸激酶A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或ATP-CP 功能系统。
4、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一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7、能量代谢的整合;8最大摄氧量;指在人体进行最大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无力继续支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入的氧气含量。
9、运动节省化;系统训练后,完成相同强度的工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用效率提高,即“能量节省化”10、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11、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12、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13、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14、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代谢。
6、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5、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及其安静的状态,排出了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16、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总是伴有基础代谢率的变化。
简答一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1、能量的来源糖;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为主(70%以上)脂肪;能源物质主要的储存形式(30%),在短期饥饿时是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蛋白质;正常情况下很少作为能源物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2、去路50%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以自由能形式储存于ATP中,肌肉组织中还可以合成磷酸肌酸,当细胞耗能增加时还可以合成ATP。
运动生理学
绪论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2.兴奋:在生理学中将神经、肌肉、和某些腺体等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称为兴奋3.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4.适应性:生物体长期生存在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
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之为适应性二、简答运动生理学的研究目的任务是什么?答:①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②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③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骨骼肌机能一、名词解释1.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2.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称为向心收缩。
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3.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的收缩称之为等长收缩4.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之为离心收缩5.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是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6.运动单位:一个á-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二、简答1.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征是什么?答:(1)形态特征 :○1快肌纤维直径较慢肌纤维大○2慢肌纤维周围的毛细血管网较快肌纤维丰富○3慢肌纤维含较多血红蛋白,因而导致慢肌纤维通常呈红色○4慢肌纤维含较多线粒体,且线粒体体积较大○5慢肌纤维由较小的运动神经元支配,运动神经纤维较细,传导速度慢(2)生理学特征: ○1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2快肌纤维的收缩力量明显大于慢肌运动纤维○3慢肌纤维抗疲劳能力较快肌纤维强(3)生物化学特征:○1慢肌纤维中氧化酶活性高,有氧代谢能力强○2快肌纤维中无氧代谢酶活性高,无氧代谢能力强2.简述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一、名词解释1、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基础代谢: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2、肌肉的生理特性:指肌肉的兴奋性和收缩性。
3、阈强度:指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一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4、肌纤维(肌肉):是由成束排列的肌细胞组成,肌细胞外形呈长圆柱形状,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5、肌小节:两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小节,它包括中间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
6、肌纤维的百分组成:人类同一块肌肉中既有快肌纤维,又有慢肌纤维。
不同肌纤维在同一块肌肉中所占的数量百分比,称肌纤维的百分组成。
7、本体感受器:肌梭和腱器官是存在于骨骼肌内的感受器。
8、运动神经元池:将支配一块肌肉的那一组运动神经元相对集中的区域。
9、氧解离曲线:血液饱和度的大小取决于血液中Po o2的高低。
反映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称为氧解离曲线。
10、解剖无效腔:(肺泡通气量是指人体每分钟吸入肺泡真正参与气体交换的新鲜空气量。
)在呼吸过程中,每次吸入的气体中,留在呼吸道内的气体是不能进行交换的,这一部分空间称为解剖无效腔。
11、Starling机制:英国生理学家Starling早在一百年前就发现,心脏能自动地调节回心血量和搏出量之间的关系。
回心血量越多,心肌受到的牵拉程度越大,初长度越长,则心肌的收缩力量就越大,搏出量越多,他称此现象为“心的定律”这种由于初长度改变而导致搏出量改变的调节机制,称为异长自身调节,又称Starling机制12、身体素质:肌肉在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如力量、速度、耐力以及灵敏和柔韧等肌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13、最大摄氧量(Vo2max):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
14、氧亏:指人在进行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大。
在运动初期运动所要的氧和摄氧量之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为氧亏。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和锻炼中的生理反应和适应的学科。
它涵盖了从细胞水平到整个身体系统的多个层面,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系统、神经系统等。
运动生理学旨在理解运动对身体的影响、适应机制和优化身体性能的方法。
以下是运动生理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1.心血管适应:运动可以引起心血管系统的适应性变化,包括心肌增厚、心输出量增加、血液容积增加和血管弹性改善等。
这些适应性变化提升了心血管系统的效率和耐力。
2.肌肉适应:运动可以导致肌肉的适应性改变,包括肌肉断面积增加、肌肉纤维类型改变和筋腱增强等。
这些适应性变化提高了力量、耐力和肌肉协调。
3.呼吸适应:运动对呼吸系统也有影响,包括肺容积增加、呼吸肌肉力量增加和呼吸效率改善。
这些适应性变化提高了氧气摄取和二氧化碳排出能力。
4.代谢适应:运动影响代谢过程,包括能量产生、糖代谢、脂肪代谢等。
运动锻炼提高了身体能够更高效地利用能量和调节代谢平衡。
5.神经适应:运动锻炼有益于神经系统,包括改善神经调节、提高神经传递速度和协调性等。
这些适应性变化有助于提高运动技能和运动协调性。
6.热适应:运动锻炼可导致体温调节和汗腺功能的适应性变化,提高热耐受能力和调节体温的能力。
运动生理学不仅要求对生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还需要运用实验室测试、野外测试和数据分析等技术方法进行研究。
这种研究有助于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生理反应和适应性变化,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案、运动训练和康复计划提供依据。
此外,运动生理学的研究结果也可以为运动员的训练和竞技表现提供指导,并推动运动科学领域的发展。
运动生理学
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响与适应过程的科学。
2.肌小节:肌纤维最根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3.快乐—收缩耦联:是指以肌细胞膜电变化为特征的快乐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为根底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
4.内环境:为了区别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把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5.碱贮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贮备量。
6.心输出量:是指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入到动脉的血量。
7.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
8.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
9.氧离曲线:是表示PO2与血红蛋白结合O2量关系或PO2与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10.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CO2与所消耗的O2的容积之比。
11.激素: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能分泌各种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调节作用,这种这种化学物质称为激素。
12.本体感觉: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所产生的躯体各部相对位置和状态的感觉。
13.视野: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14.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特意动作的能力。
15.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留神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到达人体极限水平常,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16.乳酸阈: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
17.身体素养:通常人们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养。
18.运动性劳累:是指由于运动过度而引发身体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是人体运动到肯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19.“极点〞:在进行连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功能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运动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响,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缓慢不协调、精神低落,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这种现象成为“极点〞。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一、骨骼肌机能1.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机构和功能单位。
每个肌细胞含有数百至数千条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由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组成)和细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组成),全长都有暗带(A带)和明带(I带)呈交替规则排列,在显微镜下呈现有规律的横纹排列。
2.一切活组织的细胞都存在生物电,细胞处于安静状态,细胞膜内外存在静息电位。
生物电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又十分重要的生命现象。
可兴奋组织细胞在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出现一种称为动作电位的电变化。
利用适当的仪器设备可以将动作电位记录下来。
临床上和运动人体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心电图、脑电图和肌电图就是所记录的各相应组织细胞动作电位的综合电位变化。
膜电位的产生原理可以用“离子学说”来解释。
离子学说认为: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②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
当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而对Na+的通透性较小,所以就形成在静息时K+向细胞外流动。
使细胞外因增加带正电荷的K+而电位上升。
当促使K+外流的由浓度差形成的向外扩散力与阻止K+外流的电场力相等时,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水平上,这就是静息电位。
当细胞受到刺激时,膜上的Na+通道被激活而开放,Na+顺浓度梯度瞬间大量内流,细胞内正电荷增加,导致电位急剧上升,负电位从静息电位水平减小到消失进而出现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电位变化,当膜内正电位所形成的电场力增大到足以对抗Na+内流时,膜电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即动作电位。
3.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点产生,就沿着细胞膜向各个方向传播,直到整个细胞膜都产生动作电位为止。
在无髓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的。
在有髓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越过每一段带髓鞘的神经纤维呈跳跃式传导的。
4.神经细胞与肌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运动终板实现的。
当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到轴突末梢时,在Ca2+的作用下,突触小泡将乙酰胆碱释放到接头间隙。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一门关于人体运动能力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学科,旨在揭示人体运动的生理过程与机理,以提高人体运动能力。
运动是人体发挥活动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涉及各种系统和活动,包括肌肉活动、内脏机能活动、神经元活动和甚至心理活动。
运动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增强生理活动,改善身体素质,减轻疾病的发病率,促进机体生长发育,改善心理状态,以及增强心理调节能力。
运动生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机体代谢的修正及相关性研究,生物电生理学运动骤性的研究以及机体机能的改善等。
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代谢的修正。
运动的过程中,机体内的糖分解、消耗和转化主要由代谢转化过程来完成。
代谢转化过程是指机体有机物更新或改变过程。
比如,肌肉运动时,机体耗能主要来自有氧代谢。
有氧代谢是指机体代谢过程中消耗氧的过程,它以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为代谢反应的原料,在有氧条件下,能转化成热能及各种化学物质,从而产生能量。
二是生物电生理学运动阶段的研究。
运动阶段指的是人体运动过程中,肌肉、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等组织系统所经历的各个生理过程。
运动阶段可以分为肌肉运动阶段、神经系统运动阶段、心血管系统运动阶段、内分泌运动阶段、神经内分泌运动阶段等。
生物电生理学研究是指用时域分析、傅里叶变换、滤波等数学方法,来研究人体的微电特性及其与运动过程的关联性。
三是机体机能的改善。
运动可以改善机体的机能,从而达到改善身体健康、促进身体形态发育、锻炼肌肉力量、减轻疾病的发生率等目的。
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提升心血管功能,使肌肉增加力量和耐力,改善肺功能,具有良好的抗衰老作用等。
运动过程中,神经系统会分泌多种激素,如类固醇、胰岛素、促肾上腺素等,从而影响机体对运动的反应,从而达到促进机体机能改善的目的。
综上所述,运动生理学是人体运动能力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学科,主要包括机体代谢的修正、生物电生理学运动阶段的研究以及机体机能的改善。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体运动能力,为人体健康保驾护航。
运动生理学的概念
运动生理学的概念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生理反应和适应的学科。
它涵盖了运动对呼吸、循环、神经、肌肉和代谢等系统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关注运动对身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研究运动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运动耗氧和能量代谢、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运动对肌肉骨骼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神经系统和代谢的影响等。
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呼吸和心血管系统会发生一系列调整来满足肌肉的氧需求和废物的清除。
运动生理学研究了这些调整的机制和效应,以及在不同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下的变化。
运动对肌肉骨骼系统的影响是运动生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通过运动,肌肉可以增加力量和耐力,骨骼可以增加密度,从而增强身体的机能,并且适应力遭遇负荷的改变。
神经系统在运动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神经传递和调节,人体可以控制肌肉收缩和运动协调。
运动生理学研究了神经系统在运动中的适应能力和调节机制。
运动生理学还研究了运动对代谢的影响。
运动可以改善能量代谢和调节血糖水平,对健康和疾病预防都有积极影响。
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在运动中生理反应和适应的学科,通过探究运动对呼吸、循环、神经、肌肉和代谢等系统的影响,揭示了运动对身体结构和功能的重要作用。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2024)
合理安排训练周期长 度
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比赛需 求,合理安排每个训练周期的长 度,确保运动员能够在最佳状态 下参加比赛。
调整训练周期内容
在每个训练周期内,根据运动员 的训练反应和竞技状态,及时调 整训练内容和方法,确保训练效 果的最大化。同时,要注意不同 周期之间的衔接和过渡,避免运 动员出现竞技状态的波动。
离子代谢紊乱
运动引起的大量出汗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 质丢失,影响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功能。
2024/1/27
25
有效恢复手段介绍
休息与睡眠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高质量的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关键措施。
2024/1/27
合理营养补充
运动后及时补充蛋白质、糖、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有助于促进 身体恢复。
按摩与理疗
2024/1/27
肺活量(VC)
指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是评价人体生长发育水平和体质状况的一 项常用指标。
时间肺活量(FVC)
指尽力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第一秒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其中FEV1/FVC的 价值最大,可用来鉴别阻塞性肺疾病和限制性肺疾病。
最大通气量(MVV)
指以最快的速度和尽可能深的幅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钟通气量,是评价一个人所能 发挥的最大通气能力,是估计一个人能进行多大运动量的生理性指标。
运动范围
不同关节的运动范围不同,一般可分为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 例如,肩关节是人体运动范围最大的关节,可进行屈、伸、内收、外展、内旋 和外旋等多种运动。
2024/1/27
9
肌肉收缩原理及类型
肌肉收缩原理
肌肉收缩是肌原纤维中粗肌丝和细肌丝相互 作用的结果。当神经冲动传到肌膜时,肌膜 产生动作电位,引起肌浆中钙离子浓度升高 ,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导致原肌球蛋白位 移,暴露出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的位点,横 桥与肌动蛋白结合后导致横桥摆动,将分解 ATP产生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引起肌肉收 缩。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状态下生理反应的学科。
它包括许多方面,如能量代谢、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功能、神经系统等。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于提高运动表现、预防运动损伤、促进康复以及改善健康状况都具有重要意义。
能量代谢方面,运动过程中,人体需要消耗能量来维持运动。
能量主要来自体内的糖原和脂肪酸。
不同强度、不同时长的运动会导致不同的能量代谢方式。
低强度长时间的运动主要依赖脂肪酸代谢,而高强度短时间的运动则主要依赖糖原代谢。
心血管系统方面,运动能够提高心肺功能和心血管系统的健康状况。
运动时,心脏需要承担更大的负荷,逐渐适应后,心肌会增大、增强收缩力,使心脏能够更有效地泵血。
此外,运动还能降低血压、改善血脂水平,预防心血管疾病。
呼吸系统方面,运动时,呼吸系统也需要更多的氧气供应,呼吸频率和深度会加大,从而增加肺活量和肺功能。
此外,运动还能提高肺部的排毒能力,预防呼吸系统疾病。
肌肉功能方面,运动可以提高肌肉的力量、耐力和协调性。
运动时,肌肉需要更多的能量来完成工作,肌肉中的线粒体和骨骼肌纤维也会增加,从而增加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此外,通过不同的运动方式和训练方法,还可以提高肌肉的协调性和反应速度。
神经系统方面,运动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和修复。
运动时,神经系统需要更多的信息传递和协调,从而加强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和功能。
此外,运动还能促进神经系统的修复,帮助康复运动损伤和疾病。
总之,运动生理学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学科,它的研究对于促进健康、提高运动表现、预防运动损伤和康复都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名词解释;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生物能量学;3、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生命活动而言,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高能化合物。
这些高能化合物多数又以CP的形式存在。
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 TP。
ADP+CP——磷酸激酶A 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或ATP-CP 功能系统。
4、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一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7、能量代谢的整合;8最大摄氧量;指在人体进行最大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无力继续支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入的氧气含量。
9、运动节省化;系统训练后,完成相同强度的工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用效率提高,即“能量节省化”10、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11、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12、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13、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14、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代谢。
6、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5、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及其安静的状态,排出了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16、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总是伴有基础代谢率的变化。
简答一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1、能量的来源糖;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为主(70%以上)脂肪;能源物质主要的储存形式(30%),在短期饥饿时是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蛋白质;正常情况下很少作为能源物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2、去路50%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以自由能形式储存于A TP中,肌肉组织中还可以合成磷酸肌酸,当细胞耗能增加时还可以合成ATP。
二、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是什么?1、急性运动时的无氧代谢急性运动开始时的能量供应主要是高能磷酸原供能系统,不需要氧气,不产生乳酸——无氧代谢的非乳酸成分,仅能维持数秒钟的极大强度运动。
如果运动保持较高的强度进行。
氧运输系统不能满足运动的需氧量,糖酵解系统功能为主,糖酵解供能系统产生乳酸——无氧代谢的乳酸成分。
乳酸将导致疲劳,不能长时间运动。
2、急性运动时的有氧代谢有氧代谢供能需要氧气,输出功率最低,所要急性运动强度大,单位时间需要能量多,有氧代谢供能不能满足运动需要,不是主要的供能系统。
三、简述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急性运动中三种能量代谢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共同满足运动对能量代谢的需求。
在不同的运动中由于运动模式不同。
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三种供能系统在总的供能中所占比例不同。
四、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慢性运动的供能以有氧代谢为主,无氧代谢供能为辅。
2、能量节省化,长期的耐力训练使运动员骨骼肌能量代谢系统改善,心肺功能增强,运动技术提高,在完成相同运动负荷时,消耗较少的能量。
第二章肌肉活动名词解释;肌肉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和黏滞性。
肌肉的生理特性;肌肉的兴奋性和收缩性。
1、兴奋性;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
又特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2、收缩性;肌肉兴奋后产生收缩反应的特性为收缩性。
【肌肉先兴奋后收缩】3、刺激;环境中各种能引起机体反应的变化,称为刺激。
4、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并在细胞膜两侧产生一次可传导的电位变化就称为动作电位。
5、兴奋;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或动作电位本身称为兴奋。
6、阙强渡;常把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阙强渡或阙值。
【阙值是评定神经肌肉兴奋的最简易指标】7、阙刺激;具有这种临界强度的刺激称为阙刺激。
8、基强度;固定时间——强度变化率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需要的最低或最基本阙强渡。
9、时值;是指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
【时值是衡量肌肉兴奋的常用指标】。
【神经兴奋的评价指标就是时值和阙强渡】动作电位传导的特征:生理完整性,双向传导,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绝缘性10、肌小节;是肌细胞收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11、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肌肉收缩过程中使肌细胞兴奋过程的膜的电位变化转变为肌细胞收缩过程中的肌纤维机械变化的中介就是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
12、缩短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
13、拉长收缩;当肌肉产生的张力小于外界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这种收缩被称为拉长收缩。
拉长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离,又称为离心收缩。
14、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形式叫等长收缩。
15、肌电图;采用引导电极将肌肉兴奋时的电位变化经过引导、放大和记录所得到的电压变化图形称为肌电图。
简答一、刺激引起组织兴奋应具备哪些条件?了解这些有何意义。
一定的强度;一定的持续时间;一定的时间——强度变化率二、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与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的机制和特点。
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特点;生理完整性,双向传导,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绝缘性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机制;是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和终板膜电位变化实现的特点;1、化学传递;神经和肌肉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化学递质进行的,该递质为乙酰胆碱。
2、兴奋传递节律2对1;每一次神经纤维兴奋都可以引起一次肌肉细胞兴奋。
3、单向传递;神经兴奋只能由神经末梢传向肌肉,不能相反。
4、时间延搁;兴奋的传递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和作用等多个环节,因而传递速度缓慢。
5、高敏感性;易受化学和其它环境的影响。
三、试述从肌细胞兴奋到肌肉收缩的全过程。
四、比较缩短收缩、拉长收缩和等长收缩的力学特征,指出它们在体育实践当中的应用。
1、缩短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肌肉起止点靠近,又称为向心收缩。
肌肉做正功。
举重、抬腿、挥臂。
2、拉长收缩;当肌肉产生的张力小于外界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这种收缩被称为拉长收缩。
拉长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离,又称为离心收缩。
作用;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
3、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形式叫等长收缩。
作用;支持、固定和保持某一姿势的作用。
举例;体操中的十字支撑,直角支撑和武术中的站桩等。
五、分析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长度与张力关系及其生理机制。
张力—速度关系;指后负荷对肌肉收缩速度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肌肉产生的张力与速度成反比。
要获得较大的速度负荷就必须相应减少,要克服较大的阻力即产生较大的张力,收缩速度就必须减慢。
生理机制;张力大小取决于活化的横桥数目、收缩速度取决于能量释放速率和肌球蛋白ATP酶活性,与活化的横桥数目无关。
长度与张力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肌肉的初长度越大,肌肉的张力越大。
生理机制;起作用的横桥数目越多,张力越大。
六、简述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指出它们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第三章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名词解释;1、神经系统通常分为中枢圣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内的脑和位于脊柱椎管内的脊髓。
2、周围神经系统是联络于中枢神经与周围器官之间的神经系统。
3、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含有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两大类细胞,神经细胞又称为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4、神经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5、胞体是神经元的主体部分,是细胞代谢和信息整合的中心。
6、树突接受其它神经元传来的冲动,并将之传至胞体。
7、轴突将胞体发生的冲动传递给其它神经元,或传递给肌细胞和腺细胞等效应器。
8、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和传递信息。
9、神经元是轴突和包被它的结构总称为神经纤维。
10、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特征;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
11、神经元所产生的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
生理学中将相互连接翻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的接触部位称为突触,信息从前一个细胞传递给后一个细胞,这一信息传递的过程称为突触传递。
12、神经递质和受体是化学性突触传递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13、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1、牵张反射;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的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2、动态牵张反射;也称为腱反射,是由快速牵拉肌肉引起的反射。
作用对抗肌肉的拉长,特点时程较短,产生较大的肌力。
3、静态牵张反射;也称为肌紧张,是由缓慢持续牵拉肌肉形成的反射。
调节肌肉紧张,维持躯体姿势。
4、屈肌反射;当皮肤或肌肉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引起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快速的回撤,这一反射称为屈肌反射。
5、姿势反射;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总称为姿势反射。
(包括状态反射、翻正反射、直线和旋转加速运动反射)6、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的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这种反射称为状态反射。
7、翻正反射;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协调运动将体位回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正反射。
8、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功能、适应现象9、躯体运动主要分为;反射性运动,形式化运动,意向性运动简答一、神经冲动在神经肌肉接点处的传递与突触传递有何异同?相同点;二者都是神经信号的传递结构,都需要递质执行功能,都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传导结构。
不同点;神经肌肉接头一般为兴奋性连接,连接的是神经末梢和肌膜递质一般为乙酰胆碱。
突触可包括兴奋性连接和抑制性连接,连接翻是两个神经元,递质种类繁多。
二、大脑、基底神经元和小脑在调控躯体过程中是如何协调进行的?小脑负责身体平衡的调节和方位的感知,大脑负责发出躯体运动指令,基底神经元参与大脑活动。
三、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为什么既有化学性突触,又有电突触?从功能进化的角度考虑它有何积极地意义?四、请分析反射运动、节律运动和随意运动的区别。
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有何作用和意义?反射性运动是指不受主观意识控制,运动形式固定,反应快捷的运动。
如伤害性刺激引起的肢体快速回缩反射,肌腱反射和眼球注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