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介入医学的发展历程
介入呼吸病学科技术进展
优势与局限
实时监测、操作简便、安 全性高,但可能受到气体 干扰,影响超声图像质量。
冷冻治疗在肺癌中应用
技术原理
利用冷冻探针在肿瘤组织内产生低温, 破坏肿瘤细胞结构,达到治疗目的。
临床应用
优势与局限
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但可能 需要多次治疗,且对较大肿瘤效果有 限。
适用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局部治疗 和晚期肺癌的姑息治疗。
发展趋势
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学科交叉融合,介入呼吸病学将在精准医学、人工智能 辅助诊断与治疗、生物治疗等领域取得更多突破,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带来更加有效的诊 疗手段。
02 介入呼吸病学核心技术
支气管镜检查与治疗技术
支气管镜检查
通过支气管镜对气道进行直接观 察,可发现气道内的病变,如肿 瘤、狭窄、异物等。
气胸
气胸是介入呼吸病学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由于肺组织损伤、支气 管破裂等原因导致。危险因素包括肺部疾病史、手术操作不当等。
预防措施制定和执行情况回顾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
加强呼吸道管理
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手术 安全可行。
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气道湿化、吸痰等 护理措施,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介入呼吸病学科技术进展
目 录
• 介入呼吸病学概述 • 介入呼吸病学核心技术 • 新型介入技术在呼吸领域应用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体系建设 • 总结与展望
01 介入呼吸病学概述
定义与发展历程
定义
介入呼吸病学是一种通过呼吸道途径 ,应用先进的诊断与治疗技术对呼吸 系统疾病进行干预的学科。
发展历程
自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医学影像学 、内镜技术、介入放射学等相关学科 的飞速发展,介入呼吸病学逐渐成为 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
5分钟教你读懂“介入医学”
5分钟教你读懂“介入医学”介入医学既不同于内科的「吃药打针」,也不同于外科的「开刀手术」,而是在先进的影像设备引导下,通过置入体内的特种导管等微创器械,在体外进行操作和治疗。
是继内科、外科之后发展起来的第三临床学科。
其特点:微创性、并发症少、疗效好。
介入发展的历史节点一、原始的探索原始的“微创”的探索:古埃及人用芦苇管导尿二、探索阶段1929年Forssemann插入导管至自己的右心房。
Forssemann当时刚从柏林大学取得医学学位,在Ber-Swade的Anguste Viktoria home做实习医生,在取得上级医师准许后,用当时的手术放血包代替导管手术包,目的是为治疗性注药和测血压。
此举轰动医界,褒贬不一,有人称其为疯子医生,也有人不相信其真实性。
他是全球十大以自身做试验的医生之一,为日后介入发展开创崭新途径,经历30年的考验,终于在1956年获得诺贝尔奖。
三、现代介入发展1953年瑞典放射医师Seldinger发明介入动脉穿刺法,瑞典放射医师Sven-Iran Seldinger,他目睹各种手术切开方法在X线下穿刺血管造影和治疗,困扰着没经过手术锻炼的放射科医师只能当助手,他不服的心态,倔强的性格,经他日夜琢磨,反复实验,细致硏究,终于得出并首创了放射科医师易于掌握经皮股动脉穿刺,导丝引导插管进入血管的动脉造影法,成为今日介入的基本技术,他也是首位放射学专业人士介入到这个领域。
也可以说他是放射学者能跨进介入这门新兴学科的开拓者,人们后来把这种技术称为Seldinger法。
美国介入医学家Judkins,研制了各类介入导管。
美国著名介入放射学家Dotter的同事Judkins,在Karolinska Institute得到导管塑型启发,研制了左、右冠脉导管、cobra、pig pail 导管等。
现代介入放射学之父Dotter 和他的符号”管道工”1964年,美国介入医学家Dotter施行首例外周血管介入手术(下肢血管成形术),开启了现代介入放射学之门。
中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和问题
同构成现代医学影像学科/专业
当前,介入放射学几乎涉及人体各系统/ 众多疾病和病变,诊疗效果不断提高
-但发展不平衡 , 学术建设相对滞后 , 技术
不规范,甚至滥用现象,以及射线问题, 对比剂肾病等,均应引起重视
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 疾病谱转
变,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疾病(心、脑、 下肢等)、肿瘤、糖尿病-威协人类健 康的主要问题,新、旧传染病/相关疾病 的发生、复燃-介入治疗面临新的挑战 和机遇
有区别,两者结合共同构建诊治兼
备的现代放射-影像学科,优于建 立单独的介入放射学科Fra bibliotek 发展方向
进入新世纪,以细胞病理学( Virchow ) 为基础的医学模式,向分子-基因医学 (如分子生物学、分子细胞学、分子药理
学、基因学…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转变,
已成为现代医学的主要方向
- 临床医疗,以循证医学为主与经验医
中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和问题
发展历程
介入放射学( IVR ) , 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 (1964,Dotter 首例下 肢动脉扩张术 ),70年代中期正式
命名(1976, Wallace)
-我国始于 80 年代初, 1986 年首届介入放射
学会(山东潍坊);1990年“中放”学会成 立“介入放射学组”;同年卫生部“医政司” 批文,将开展 /具备介入放射学的放射科改 为临床科室;介入诊疗及相关器械、器具研 究列入“九五”攻关课题(1997-2001)
面对新发展形势,致力于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新
方法、新器材的开发/应用研究,主要介入技术 规范化程序和指南的制定等
-努力开展/提高介入放射学的基础/实验研究
-加强介入放射学专业人材建设,建立/健全介入 医师培训及资格认证制度
介入科室知识点归纳总结
介入科室知识点归纳总结介入科室,是医院内的一种特殊科室,主要从事介入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
介入治疗技术是指以导管、导丝等器械通过血管或其他自然腔道进入体内,对患者进行内部治疗或诊断的一种临床手段。
介入科室也被称为介入室、介入医学科、血管内介入科等,其主要任务是通过介入手术或介入治疗技术,对心血管、神经、肝胆、泌尿、消化、肿瘤等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介入科室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当时医学界开始探索内部介入手术和治疗技术。
20世纪60年代,随着医学图像学的发展,特别是X射线摄影和超声波等成像技术的应用,介入治疗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等的出现,介入科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目前,介入科室已成为现代医院不可或缺的重要科室之一,对许多疾病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介入科室的主要设备及技术1. 介入手术设备:介入科室主要使用的设备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CT、MRI、血管内导管、介入器械、介入材料等。
这些设备和器械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手术或治疗,实现血管内导管的置入、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栓塞术、封堵术等。
2. 介入治疗技术:介入科室采用的主要技术包括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经皮介入治疗技术、微创介入治疗技术等。
这些技术可以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肿瘤、泌尿系统、肝胆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领域。
3. 医学影像学技术:介入科室依靠医学影像学技术进行影像诊断和引导介入手术。
这些技术包括X射线摄影、CT、MRI、超声波等成像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在进行介入治疗时准确定位和监测治疗效果。
三、介入科室的主要工作内容及临床应用1. 临床诊断:介入科室可以通过血管造影、CT、MRI等技术进行诊断,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诊断和分期。
2. 介入治疗:介入科室主要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肿瘤、泌尿系统疾病、肝胆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的介入治疗。
介入发展现状及规划
我院介入治疗的现状及发展规划(不包括心脏介入,以下所说介入治疗,均不包括心脏介入)介入治疗,是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学采用“非外科、微创手术”方法可治疗多种疾病。
近几十年介入治疗学发展迅速,和内科、外科学一道成为临床 3 大支柱性学科。
我国介入放射学起源于上世纪70 年代,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从治疗的病种和从事介入治疗的医师队伍人数均已达到世界前列。
那么,我院的介入治疗发展现状是什么样子呢?一.开展晚:2004年肿瘤科开始邀请北京专家来开展主要是肝癌的的化疗栓赛术,例数少, 病种单一,此种情况一直持续8 年之久,而我院仍不能独立开展此类手术,介入治疗水平停步不前。
二.起点高:2012年我院选派孙亚林大夫去上海专门学习介入技术归来后,这种情况才大为改观。
1.可独立开展肝癌、肺癌、胰腺癌、肾癌、子宫宫颈癌及各种转移瘤的化疗栓塞术,肝癌射频消融术、肝脓肿抽吸引流,血管瘤 TACE,脾亢的栓塞治疗, PTCD,食道支架植入术,空肠营养管植入术, AVM,各种囊肿消融术,放射粒子植入术,子宫肌瘤栓塞术,穿刺活检,产后及消化道大出血、大咯血的抢救等多种手术。
2.病例数明显增加, 2013 年全年导管室 68 例,加上在CT、B 超引导下的接近100 例。
2014 年就激增到导管室 206 例, CT、 B 超引导下 100 余例。
三.与国内尤其是南方的县级医院,我院的介入治疗起步太晚,发展滞后。
与周边县域及市内二甲医院相比,无论开展的手术种类及手术例数,我院均明显超出,已经后来居上,达到承德市二甲医院最高水平。
四.学术上介入治疗相关的获省级科研二等奖一项,现科研立项一项,发表相关核心论文6篇。
问题:1.介入治疗刚刚开展,公众及临床大夫认知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够,病源流失,许多临床医生及本院人员依旧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能做什么,什么情况应该找我们,哪些是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及对介入持怀疑过度或过度相信介入预期过高等等问题。
介入手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介入手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引言:近年来,现代医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各种创新性的设备和手术方法正在被广泛运用。
其中介入手术技术的成功应用,正逐渐成为当今医学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本文将主要介绍介入手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部分:介入手术技术的发展历程介入手术(Interventional Surgery)是指通过血管、导管、纤维镜等工具进入人体内部,实现疾病的治疗和检查的一种手术方式。
它相比传统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得到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广泛青睐。
介入手术虽然在近几十年才得到广为应用,但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
最早的介入手术是用导管将药物或碘剂注入到人体内部,以达到治疗或检查的目的。
直到20世纪,更先进的介入手术技术才逐渐成为现实。
它的应用范围也逐步拓展,目前已经能够应用于心脑血管病、消化道疾病、泌尿系统病变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和检查。
第二部分:介入手术的现状当今,介入手术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医疗领域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
以下是介入手术的主要应用领域:1.心血管病领域: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介入手术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等疾病的首选方案。
2.消化道病变:包括肝硬化、胆管结石、胰腺炎等。
介入治疗在约30%的肝癌患者、90%的胆囊癌患者和25%的阑尾炎患者中都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3.泌尿系统病变:包括肾结石、前列腺癌等。
介入手术已经成为治疗肾结石的主流手段之一。
4.重症病患的救治: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
介入手术在急救场合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肿瘤治疗:包括消融、介入化疗等。
该技术已经成为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手段。
介入手术作为医学领域的创新性技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减轻疼痛和恢复时间。
同时,它也给医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需要医护人员具备更完备的技术和安全知识。
第三部分:介入手术发展的未来方向虽然介入手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和研究,但是其发展方向和趋势还在不断变化。
【介入医学】介入放射学前世今生
【介入医学】介入放射学前世今生背景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IVR)是诊断放射学的发展和延伸,是在医学影像学、导管技术、细针穿刺技术和细胞病理学等新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利用穿刺、导管技术在影像监视下对疾病进行治疗,或取得组织学、细胞学、细菌学、生化或生理资料,明确病变性质,进行诊断的学科,是一门融医学影像学和临床治疗于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涉及人体消化、呼吸、骨关节、泌尿、神经、心血管等多个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介入放射学的形成和发展与其他学科一样,历经漫长的探索过程,可以说其萌芽自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开始的。
1895年Hascnek首次在截肢上做动脉造影尝试。
1896年Morton等人用石膏作对比剂开始做尸体动脉造影的研究,由于当时没有可以在活体上使用的对比剂,这类研究一直实施在尸体上,到1910年Franck 和Alwen才成功地将对比剂注射到活狗及兔的动脉内,至1923年血管造影才用于人类。
而栓塞治疗则始于1904年,Dawbam将凡士林和蜡制成了栓子注入颈外动脉,进行肿瘤手术切除前栓塞。
1923年德国人Berberich经皮穿刺将溴化锶水溶液注入人体血管内造影成功。
同年,法国的Sicard和Forestier用含碘罂子油做静脉注射造影也获得成功。
1924年美国的Brooks用50%的碘化钠成功地做了第一例动脉造影。
1927年Moniz用直接穿刺法做颈动脉造影获得成功。
继之Nuvoli经前胸穿刺做胸主动脉造影,随后又经后胸壁和左心室穿刺做心血管造影,虽取得一定的成功,但因为危险性大而未能推广。
之后Cactellanos、Robb、Steinberg 等先后采用了经前臂注射对比剂做心脏和大血管造影的所谓“血管造影术”并得到推广,但因当时的对比剂浓度低,成功率仅有75%左右。
1929年Dos Santos采用长针经皮腰部穿刺做腹主动脉造影成功,将血管造影技术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同年Forsmann从自己的上臂静脉将导尿管插入右心房,首创了心导管造影术,并因此荣膺诺贝尔奖。
介入诊疗交流会发言稿
大家好!很荣幸能在这里参加介入诊疗交流会,与各位共同探讨和分享介入诊疗的最新进展和经验。
在此,我代表全体参会人员,向各位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介入诊疗的发展历程。
介入诊疗,作为一门新兴的医学领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技术到多技术融合的发展过程。
如今,介入诊疗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神经、肿瘤、血管外科等多个领域,为患者带来了福音。
一、介入诊疗的优势1.创伤小、恢复快:与传统的手术相比,介入诊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
通过微创途径,将导管等器械送入人体特定部位,进行诊断和治疗,避免了开刀手术的痛苦和并发症。
2.疗效显著:介入诊疗针对性强,疗效显著。
针对疾病的具体部位和病理特点,实施精准治疗,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3.适应症广:介入诊疗适用于多种疾病,包括良恶性肿瘤、血管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4.操作简便:介入诊疗技术相对成熟,操作简便,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二、介入诊疗的最新进展1.新型介入器材研发:近年来,我国介入器材研发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新型导管、支架、药物洗脱支架等,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2.介入诊疗技术不断优化:针对不同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不断优化,如超选择性动脉插管、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等,提高了治疗效果。
3.介入诊疗与多学科合作:介入诊疗与心内科、神经外科、肿瘤科等多学科紧密合作,实现了多学科联合诊疗,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4.人工智能在介入诊疗中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介入诊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手术规划、术后评估等,提高了介入诊疗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三、介入诊疗的挑战与展望1.提高介入诊疗技术水平:随着介入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技术水平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介入诊疗的整体水平。
2.加强介入诊疗规范化管理:介入诊疗涉及多个学科,需要加强规范化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介入医学工程现状和发展趋势
18
中 国材料 进展
第 29卷
几乎 涵盖 了心血 管 、脑血 管 、癌症 、外科 、妇 科 、耳 鼻 咽喉科 等 学科 (表 1)。介 入 医学 工程 技 术一 方 面 取代 传 统 外科 手术 治疗 疾 病 ,提 供 一 种 创 伤 较小 的治 疗 手 段 , 另一方 面使 一些 传统 手术 难 以处理 的疾 病得 以解 决 ,为 广 大 患者带 来 福 音 。因 而专 家 预 测 21世 纪微 创 介 入 医 学工 程技 术会 取代 外科 手术 ,在 很多 领域 成 为一 项 主要
摘 要 :介 入治疗具 有微创性 、可重复性 、定位准确 、疗效高 、见效快 、并 发症少 、多种技术联合应 用简便 易行 等优点 。介 入 放 射 学 已经 成 为 与 内科 学 、外 科 学 并 驾 齐 驱 的第 3治 疗 学 科 ,主 要 包 括 腹 部 介 入 放 射 学 、心 脏 介 入 放 射 学 、神 经 介 入 放 射 学 、妇 产 介 入 放 射 学 等 分 支 。 综 合 评 述 了 国 内 外 微 创 介 入 治 疗 器 械 与材 料 的 现 状 。 详 细 介 绍 了 心 血 管 、脑 血 管 、外 周 皿管 介 入 医学 工 程 材 料 及 器 械 的 技 术 开 发 现 状 、临 床 应 用 及 国 产 化 现 况 ,并 在 客 观 分 析 和 综 合 评 价 后 对 该 领 域 的 未 来 发 展 趋 势 作 了
治疗 手 段 。微创 介 入 医学工 程技 术 的快 速 发 展及 普 及 离 不 开介 入医 学器 械与 介入 医学 材料 的发 明和应 用 ,应 用 于不 同类 型介 入 手术 的器 械和 材料 有很 多种 。根据 治疗 疾病 的 不 同 ,可 分 为 心 血 管 介 入 器 械 、脑 血 管 介 入 器 械 、外周 血管 介入 器械 、非 血 管介 入器 械 等 。图 1示 意 了 目前获 临床 应用 的介 入 医学工 程 器械 与材 料种类 。
介入医学的发展与应用
促进合作
加强国际交流可以促进国际间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推动 介入医学的全球发展。
传播文化
加强国际交流还有助于传播各国文化,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全球 医学的多元化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介入医学的发展与应用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介入医学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 介入医学的历史与发展 • 介入医学在临床上的应用 • 介入医学的伦理和人文思考 • 介入医学教育和培训 • 介入医学的科研与学术交流
01
介入医学的基本概念与分类什 Nhomakorabea是介入医学
介入医学是一种以影像诊断和影像导向为前提,以微创性治 疗为特点,集临床诊断、治疗、预防和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医 学专业。
血管介入治疗是介入医学的重要分支,主要针对血管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研究 方向包括血管狭窄、血管栓塞、血管破裂等疾病的介入治疗。
非血管介入
非血管介入是指在影像设备引导下,通过经皮穿刺或切开途径,对非血管病变进 行诊断和治疗。研究方向包括肿瘤、胆道、泌尿系统等疾病的介入治疗。
介入医学学术交流的意义与实践
能的并发症等信息,确保其知情同意。
介入医学实践中的伦理原则与规范
尊重患者的自主权
在介入医学实践中,医生必须尊重患者的自主权,确保其自主选 择治疗方式、了解治疗风险及后果等。
遵守医疗公正原则
医生应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患者,不偏袒、不歧视,按照病情轻重 缓急合理安排治疗。
保守患者隐私
医生应保守患者的隐私,避免泄露个人信息和治疗方案等敏感信 息。
介入医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介入治疗的发展史汇总.
—成熟发展阶段— 1962年,Newton 首先采用栓塞血管的方法治疗脊椎血管瘤。 1963年,Nusbaum 采用动脉内灌注血管收缩剂治疗消化道出
血获得成功。
1964年,Dotter 使用同轴导管技术,成功地为一例下肢坏疽 的妇女进行了血管成形 术,标志着介入放射新技术的开始。 1965年,Sano 用导管成功的栓塞了脑动静脉畸形。 1967年,Porstman 报告了非外科手术方法堵闭动脉导管。 1974年,Gruntizg 发明了双腔球囊导管进行血管成形术。
介入治疗的发展史
2015年1月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一词由 Margulis 早在1967年首次提出。
—早期探索阶段—
1898年,Hasher、Morton 在 Roentgen 发现X线不久,即用石膏作造
影剂开始尸体 动脉造影研究。 1910年,Franck 和 Alwens 进行了狗、兔的动脉造影试验。 1923年,Berberic 使用溴化锶注入人体血管进行造影。同年 Sicard 和
— 国内外近期介入热点— (1)针对血管闭塞性病变的经皮开通(PTA或PTA+ 支架)的远期疗效的状况欠佳:血管 内照射(常规 内、外照射和β-粒子发射支架)已显示出令人兴奋 的前景,但方法、剂量和 远期反应仍需究血管 细胞生物学尤其是内皮细胞在血管病变和动脉粥 样硬化中的研究发 展迅速,但结果仍不明朗。 在血管生成领域成果众多,如大量内皮生长因子 可促进血管 生成,有关这些因子的基因转化治 疗下肢缺血己试用于临床。促进这些反应的药物 和/ 或血管内器械将有深远的应用前景;局部 腔内灌注方法也有望提高远期疗效;新型动脉 支架-移植物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可望提高复杂 性动脉瘤和长段动脉闭塞的疗效。 (2)主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支架-移 植物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有关 适应症将不断放宽,渗漏等并发症仍需解决,支 架-移植物阶性能仍需改良,输送系统等 器械的 尺寸仍需减小。胸主动脉瘤的治疗也在一些介入 中心开展。
介入手术室文言文
介入手术室文言文摘要:一、介入手术室的简介二、介入手术室的发展历程三、介入手术室的应用领域四、介入手术室的优点和局限五、我国介入手术室的未来发展正文:介入手术室,这个听起来颇具现代感的词汇,其实在我国古代医学中就有类似的场所。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如今介入手术室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古以来,我国医学就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古代,医生们常常在诊所或者家里进行手术。
随着医学的进步,出现了专门用于手术的房间,这就是介入手术室的雏形。
到了宋代,医学分科更加精细,出现了专门的手术室,为手术提供了更加专业的环境。
进入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介入手术室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如今的介入手术室不仅具备了严格的无菌环境,还配备了各种高科技设备,如X 光机、CT、MRI 等。
这些设备使得医生在进行手术时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
介入手术室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心血管病、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
其中,心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发展最为迅速,已经成为心血管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此外,介入手术室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许多无法手术的肿瘤患者通过介入治疗得到了缓解甚至治愈。
然而,介入手术室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首先,它需要特殊的设备和专业的人员,因此在普及程度上有所限制。
其次,介入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医生和患者都需要在术前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了解。
总之,介入手术室作为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患者提供了更加精准、安全的治疗手段。
在未来,我国介入手术室的发展将会更加迅速,普及程度也将进一步提高。
介入治疗分类及特点
脊髓血管病变介入治疗可能会引起脊髓缺血、损伤等并发症,需 谨慎操作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05
介入放射学在临床应用中的特 点
Chapter
微创性和安全性高
01
介入放射学手术通常只需通过皮肤上的微小切口或自然腔道进行操作,无需开胸 、开腹等大手术,因此创伤小、恢复快。
02
介入手术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进行,医生能够实时观察手术过程,确保手术安全 。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介入治疗技术将不断创新和完善,例如新型导管、栓塞材料以及影 像导航等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介入治疗的精准度和疗效。
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发展
介入治疗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未来多学科协作模式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实现各学科优势资 源的整合和共享,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智能化、远程化技术的应用
经皮椎体成形术
适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 患者,通过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增强 椎体强度缓解疼痛。
04
神经介入治疗
Chapter
脑血管造影术
诊断性造影
通过导管将造影剂注入脑血管, 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分布和病变 情况,为脑血管疾病提供准确的
诊断依据。
治疗性造影
在诊断性造影的基础上,对病变 血管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如血管
深入分析了各类介入治疗的特点
针对不同介入治疗类型,我们详细分析了其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技巧 及并发症防治等方面的特点,有助于提高介入治疗的针对性和安全性。
03
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提高介
入治疗水平和患者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介入治疗技术不断创新
由于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因此 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中国介入医学白皮书
中国介入医学白皮书中国介入医学白皮书是一本详细介绍中国介入医学领域发展情况和技术应用的专业性图书。
介入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结合了内科、外科和放射学等多学科知识,以非手术方式在患者体内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
中国的介入医学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声誉。
白皮书首先介绍了中国介入医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医学界就开始涉足介入医学领域,并不断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医生们不仅完善了技术运用,还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国际同行分享经验和探讨新技术。
接着,白皮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介入医学的技术与应用。
中国医生们在介入医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可以进行多种介入治疗,如介入血管造影、介入肿瘤治疗、介入心血管疾病治疗等。
特别是在介入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中国的介入医学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许多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
白皮书还针对中国介入医学的发展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介入医学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因此,白皮书提出了加强技术培训、加大设备投入和推动学术研究的建议,以进一步提高中国介入医学的发展水平。
最后,白皮书还总结了中国介入医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方面,中国将继续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交流,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自身水平。
另一方面,中国还将加大在基础研究和创新技术上的投入,为人们提供更安全、有效、便捷的介入医学服务。
总之,中国介入医学白皮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介入医学的发展历程、技术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的介入医学在技术水平和临床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然而,面对未来发展的挑战,中国医生们还需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对介入医学的支持力度,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介入医学演讲稿_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介入医学这一领域。
介入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其微创、高效、安全的特点,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将从介入医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与大家进行分享。
一、介入医学的定义介入医学,顾名思义,就是在医学领域内,运用介入技术对疾病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
介入治疗不同于传统的手术、药物治疗,它是一种微创、精准的治疗方式。
通过在体外操作,将导管、支架等医疗器械送入人体内,对病变部位进行局部治疗,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介入医学的发展历程介入医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主要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医学逐渐拓展到神经、肿瘤、骨骼、消化等多个领域。
如今,介入医学已成为一门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医学领域。
三、介入医学的应用领域1. 心血管介入:包括冠状动脉介入、瓣膜病介入、心律失常介入等,是介入医学最为成熟的领域。
2. 神经介入:包括脑血管介入、脊髓介入、周围神经介入等,广泛应用于治疗脑梗塞、脑动脉瘤、脊髓血管畸形等疾病。
3. 肿瘤介入:包括肝癌、肺癌、胃癌等实体瘤的介入治疗,通过介入手段实现肿瘤局部灭活、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等目的。
4. 消化系统介入:包括食管静脉曲张、胆管结石、胃溃疡等疾病的介入治疗。
5. 骨科介入:包括腰椎间盘突出、骨肿瘤、骨折等疾病的介入治疗。
四、介入医学的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介入医学在未来将会有以下发展趋势:1. 微创化:进一步缩小手术切口,降低患者痛苦。
2. 精准化:利用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实现精准定位和治疗。
3. 多学科交叉:介入医学将与更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更多新的治疗手段。
4. 智能化: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高介入治疗的效率和安全性。
总之,介入医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前景。
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介入医学的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福音。
介入医学传奇读书随笔
《介入医学传奇》读书随笔一、第一章:介入医学的起源与发展在我开始阅读《介入医学传奇》我就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
它带领我走进了介入医学的奇妙世界,让我感受到了这门学科的独特魅力。
关于介入医学的起源与发展,更是让我对介入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第一章的开篇,介绍了介入医学的起源。
书中详细描述了早期医学的发展,以及介入医学如何从传统的医疗方式中逐渐崭露头角。
早期的医学主要依赖于手术和药物治疗,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寻求更为精确、微创的疗法,这就为介入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书中进一步阐述了介入医学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简单手术操作,到如今的复杂介入手术,介入医学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技术不断更新,操作更为精细。
我深感介入医学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医疗科技的支持和创新思维的引领。
它不仅代表了医学技术的进步,更是人类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体现。
阅读过程中,我对介入医学的应用领域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从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到肿瘤的治疗,再到神经性疾病的干预,介入医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大大提高了疾病的治愈率,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使医疗更为人性化。
我也对介入医学的未来充满期待,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介入医学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等新兴科技的应用,将为介入医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未来的介入医学将会更加精准、微创,更加人性化。
阅读完第一章后,我对介入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我对这门学科的独特魅力深感着迷,也对它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我会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介入医学,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 介绍介入医学的诞生背景和历史渊源在医学的长河中,介入医学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
我翻开《介入医学传奇》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介入医学的诞生背景和历史渊源。
回溯历史长河,医学的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的变革。
介入医学的诞生,与二战期间的医疗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我国介入医学的发展历程
我国介入医学的发展历程介入医学在我国的兴起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虽然此前的60~70年代已有零星的采用介入技术诊治疾病的报道,但并未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思想认识上和实践中形成新“学科”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放射学的泰斗、北京医科大学教授、本刊总编辑汪绍训医生在《中华放射学杂志》上以《沿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道路前进》为题(刊于中华放射学杂志1981年第15卷第81页)发表述评,将“介入医学”称之为“手术性或介入性放射学”,并将“介入放射学”高度评价为是“放射学园地中光彩夺目的一朵奇葩”。
时隔不久,我国放射学的泰斗、上海医科大学一级教授荣独山医生在《中华放射学杂志》上以《手术放射学概述》为题(刊于中华放射学杂志1981年第15卷第304页)阐述了“介入医学”的概念,将作为一门国外刚兴起的新兴学科较为全面、系统地以讲座的形式介绍给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
当时荣教授根据“介入医学”的特点和诊治范围,称之为“手术放射学或介入性放射学”。
几乎在同时,卫生部委托时任贵阳医学院放射科主任的刘子江教授(刘子江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委员,为介入放射学组创始人)首次以卫生部的名义举办了十几期介入放射学学习班,为各地培训了数百位介入放射学专家(目前已大部分成为各地介入放射学的学科带头人)。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卫生部发布卫医司发(90)第27号文——《关于将具备一定条件的放射科改为临床科室的通知》(刊于本刊1991年第25卷增刊上),确定以是否能很好地开展介入放射学,以及加上具有相应的人才、管理程序是放射科从医技科室转为临床科室的标准。
同期还刊发了卫生部官员的文章《放射学科的现状和发展》,以及本刊述评《迎接介入放射学发展的新阶段》。
1996年11月,时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分会主任委员的刘玉清院士受国家三部委(国家科委、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委托,在京召开了“中国介入医学发展战略及学术研讨会”,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介入医学”的概念,并将“介入医学”与“外科学”、“内科学”并列,称之为“三大医疗技术之一”。
介入治疗的发展史
2、非血管介入技术:
(1) 经皮针吸活检术
(2) 经皮局部药物注射术 (3) 经皮穿刺内、外引流术 (4) 经皮椎间盘切割术 (5) 内支架置放术 (6) 输卵管再通术 (7) 肺大疱固化术
(8) 腹水-静脉转流术
(9) 脑积水-腹腔或静脉转流术 (10) 经皮胃造瘘术 (11) 电化学治疗术 (12) 结石处理技术 (13)“T”型管置换术
学原理,利用导管、导丝等器材对各种 疾病进
行诊断及治疗的一系列技术。即:在影像医学 (X线、超声、CT、MRI)的 引导下,通 过经皮穿刺途径或通过人体原由孔道,将特制的 导管或器械插至病变部位进 行诊断性造影和治 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或组织采集,进行细胞学细菌学及生化检查。
就其涉及的临床范围而言可分为:
1、肿瘤的介入诊疗学。
2、非肿瘤病的介入诊疗学。
3、心脏及大血管疾病的介入诊疗学。
4、神经系统疾病的介入诊疗学。
就介入诊疗技术而言可分为:血管性介入技术和 非血管介入技术两大部分 1、血管性介入技术: (1) Seldinger技术 (2) 选择性和超选择性血管插管技术 (3) 经导管血管栓塞术 (4) 经导管局部药物灌注术 (5) 经导管腔内血管成形术 (6) 经皮血管内支架置放术 (7)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 (8) 经皮血管内异物和血栓取出术 (9) 选择性血样本采集术 (10)经皮血管内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 (11)心血管瓣膜成形术 (12)射频消融术 (13)选择性血管造影术和药物性血管造影术
(3)静脉介入治疗日趋增多。许多在动脉系统运用较成熟 或正在试用的方法将运用于 静脉系统,成为未来的热点, 如急慢性静脉血栓栓塞性病变的治疗、经皮人工血透通 道 的建立等。 (4)肿瘤:超选灌注和栓塞、新型载体(如利用肿瘤特异性 细胞作治疗栽体、磁性药物载体等)、新型抗肿瘪药、肿 瘤坏死因子、物理疗法、基因技术等。子宫肌瘤的栓塞 治 疗的远期疗效及此对女性生理周期、生育功能、基因 损伤、未来子女的影响等都在积极 研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介入医学的发展历程介入医学在我国的兴起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虽然此前的60~70年代已有零星的采用介入技术诊治疾病的报道,但并未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思想认识上和实践中形成新“学科”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放射学的泰斗、北京医科大学教授、本刊总编辑汪绍训医生在《中华放射学杂志》上以《沿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道路前进》为题(刊于中华放射学杂志1981年第15卷第81页)发表述评,将“介入医学”称之为“手术性或介入性放射学”,并将“介入放射学”高度评价为是“放射学园地中光彩夺目的一朵奇葩”。
时隔不久,我国放射学的泰斗、上海医科大学一级教授荣独山医生在《中华放射学杂志》上以《手术放射学概述》为题(刊于中华放射学杂志1981年第15卷第304页)阐述了“介入医学”的概念,将作为一门国外刚兴起的新兴学科较为全面、系统地以讲座的形式介绍给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
当时荣教授根据“介入医学”的特点和诊治范围,称之为“手术放射学或介入性放射学”。
几乎在同时,卫生部委托时任贵阳医学院放射科主任的刘子江教授(刘子江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委员,为介入放射学组创始人)首次以卫生部的名义举办了十几期介入放射学学习班,为各地培训了数百位介入放射学专家(目前已大部分成为各地介入放射学的学科带头人)。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卫生部发布卫医司发(90)第27号文——《关于将具备一定条件的放射科改为临床科室的通知》(刊于本刊1991年第25卷增刊上),确定以是否能很好地开展介入放射学,以及加上具有相应的人才、管理程序是放射科从医技科室转为临床科室的标准。
同期还刊发了卫生部官员的文章《放射学科的现状和发展》,以及本刊述评《迎接介入放射学发展的新阶段》。
1996年11月,时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分会主任委员的刘玉清院士受国家三部委(国家科委、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委托,在京召开了“中国介入医学发展战略及学术研讨会”,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介入医学”的概念,并将“介入医学”与“外科学”、“内科学”并列,称之为“三大医疗技术之一”。
此观点被主办会议的三部委领导同志充分认可,并拨款数千万元专门用于“介入医学”方面有关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肿瘤及相关医疗器械国产化的“九五”攻关课题的研究,其中用于临床介入医学研究的经费近千万元。
综上所述,在专家、媒体、政府的共同努力和促进下,介入医学在我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其发展的速度和范围,以及诊疗质量、二个效益是其他临床学科目前所不能比拟的。
三、我国介入医学装备及队伍状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能够用于开展介入诊断和治疗的数字化大型X线机有2000余台(其中半数以上是买机后新加数字减影功能的大型X线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约320台;CT机3000余台;MR机1200余台;还有超声仪等...总数以超万台计的可用于介入诊断和治疗的装备。
专职或兼职从事介入医学诊治的医生超过1.8万人,其中放射科介入医生1万~1.2万人,心内科、心外科介入医生1500~2000人,神经内、外科介入医生800~1000人,消化、泌尿、血管外科、骨科、妇产科等介入医生约5000人。
具体以心内外科为例,至2001年底能够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医院有112家,到目前为止可能在150~160家左右,遍及全国大多数省份和大中城市,凡是能够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医院均能够开展射频消融、化学消融和先天性心脏病及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如果将上述心血管介入治疗综合在一起进行统计,目前从事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医师包括正在接受培训的年轻医师约2000人左右。
四、我国介入医学现状和存在问题(一)我国介入医学现状目前介入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临床各学科,根据技术实施的途径不同,可大致分为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内介入两大类。
按目的不同又可分为诊断性介入和治疗性介入。
从影像导引设备来看,血管内介入主要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下进行;而非血管性介入的导引设备比较多,主要的有超声、血管或胃肠造影机、CT、MRI等。
当前在我国介入医学技术的临术应用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肿瘤的介入治疗:主要治疗手段是肿瘤供血动脉内化疗灌注和(或)栓塞术,以及影像导引下经皮穿刺肿瘤消融术,可应用于全身各部位。
其中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最好,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已成为经典的治疗手段,相关研究已比较深入,已制定出初步的规范化治疗方案,总体5年生存率达35%以上。
经皮穿刺注射无水酒精及冷冻治疗、射频、微波、激光、高能聚焦超声等热疗手段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与血管内治疗技术结合应用效果更佳。
另外,肺癌、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及骨骼肌肉系统恶性肿瘤都是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可作为手术前栓塞减少术中出血,也可单独应用。
2.门脉高压症血管内介入治疗:我国门脉高压症的介入治疗总体水平居世界先进地位,主要的介入治疗技术包括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内支架分流术(TIPSS)、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直接栓塞术、脾亢的血管内栓塞以及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等。
TIPSS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一度火暴于90年代中期,其后由于分流道再狭窄的问题未能很好地得到解决而逐渐被冷落。
而国外学者一直在进行着不间断的研究。
近几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经过科学冷静地探索,可以认为,在现有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治疗手段中,TIPSS仍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实用技术,具有内、外科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
胃底、食管曲张静脉直接栓塞术主要有经皮穿肝门静途径栓塞、TIPSS术中栓塞及股静脉穿刺经自发生脾-肾或胃-肾分流道栓塞,疗效肯定,特别是后者具有适应证宽、安全有效、可重复性操作等特点。
部分性脾栓塞介入技术不断完善,超选择小范围脾极动脉栓塞已被学术界广泛认可,具有疗效满意、并发症少等特点。
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方法因不同类型而异,主要有腔内球囊成形术、内支架置放、闭塞血管开通及TIPSS等,可单独或联合应用,疗效达世界先进水平,但应严格掌握释放支架的适应证。
3.非肿瘤性病变及周围血管病变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其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并尚在逐步拓宽。
目前疗效肯定或正在研究中的主要有:肝血管瘤、全身各部位的血管畸形、子宫肌瘤、甲亢等的血管栓塞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介入治疗、血管狭窄性病变的球囊扩张或内支架置入术、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瘤的内支架腔内隔离术、血管闭塞的开通和融栓、腔静脉及髂股静脉血栓的抽吸和腔静脉滤器置放,等等。
总体技术已趋于成熟,且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4.急诊出血的动脉内栓塞治疗:此技术已成功地用于肝、脾、肾等实质脏器的破裂出血、消化道血管畸形出血、支气管动脉破裂出血,以及躯干和肢体的创伤性急性出血等方面的急诊治疗。
可根据具体情况,单独或与内外科方法结合使用,往往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特别在危急情况下,可挽救患者的生命,为进一步的抢救治疗赢得时间。
5.非血管内介入技术:这也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近年发展较快,可大致分为全身各脏器组织肿瘤性病变的穿刺活检和消融治疗(前述)、囊肿或脓(血)肿的硬化治疗或引流、气管或支气管狭窄的内支架置入、消化道的球囊成形或支架释放和胆系梗阻置管行内、外引流或内支架释放,以及输尿管狭窄的腔内置管引流、经皮胆系或泌尿系取石术、椎间盘切割抽吸或消融术、神经节阻滞术、椎体成形术等。
6.细胞、分子(基因)水平的介入治疗:目前国内外均在积极研究,是介入医学的一个新领域。
我国在胰岛细胞(异种)肝内(动脉)移植治疗糖尿病方面已成功地完成了动物实验研究,并已初步应用于临床(此课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重点科研基金项目)。
血管再生的基因治疗、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腺病毒对肿瘤的抑制作用等项研究,在我国已经开展,有望不断取得重大进展。
7.心脏介入技术:从1997年世界第1例心脏介入治疗成功以来,介入治疗飞速发展,介入治疗领域不断扩大,从心脏介入扩大到周围血管介入。
由于器械的不断完美和更新,介入治疗疗效已明显提高。
例如,在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中,急性心肌梗死和中、高危险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急诊介入治疗均经循证医学研究证实为A类适应证,冠心病心绞痛的介入治疗因创伤小、重复性好,已与外科搭桥术相互弥补成为冠心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
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明显优于药物治疗,化学消融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优于外科手术疗效。
而血管内放射治疗预防再狭窄、经皮心内膜心肌血管重建术和血管再生的基因治疗等三项技术的出现,则为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提供了新的手段。
8.神经介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1)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的动脉瘤、血管畸形、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等等。
(2)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3)脊髓血管疾病。
血管内介入治疗已成为CCF首选甚至惟一的治疗方法。
可脱性球囊闭塞瘘口可以治愈大多数CCF的病例。
最近,CCF的治疗进展主要为针对复杂病例的治疗,如经静脉或动脉入路微弹簧圈填塞海绵窦,以及多种栓塞材料的联合应用等。
栓塞治疗已成为动脉瘤的重要治疗手段。
随着可控弹簧圈的出现,如MDS和GDC,特别是GDC,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几乎可达到手术夹闭同样的效果,并且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
新的栓塞材料和CAP、EAVAL等的开发和应用,再塑型技术和支架技术的应用,新影像技术和三维DSA的出现,都为栓塞技术最终代替手术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手术切除被认为是治疗脑AVM的最佳手段,而血管内治疗也成为AVM治疗的重要方法。
新的导管技术和新栓塞材料的应用使血管内治疗不仅可单纯治愈某些病例,并可使原本无法切除的病例可以行手术切除,或可行放射治疗。
总的特点是介入医学诊治疾病的适应证广、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并发症小,具有其他诊治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
(二)我国介入医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介入诊疗机构的审批、介入医师的培训及资格认定尚未形成制度化。
2.从事介入医学的医师在理论知识、技术水平、实践经验上参差不齐。
许多医师缺乏系统的素质教育和科研能力乃至学术论文总结等方面的训练。
3.介入诊治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则和操作标准。
许多单位在介入诊治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程序、疗效判定、并发症的防治、远期随访乃至科研设计等方面带有盲目性,比较混乱。
4.每年,有关介入医学的会议过多、过杂,而内容上缺乏统一的审核和要求,许多专家、厂家怨声载道,却毫无办法。
初步统计,国内每年举办的国际心脏介入会议就有近10个,全国和地方介入会议加起来多达20余个。
如此,使会议存在过多的内容重复、相当多的讲座炒冷饭,甚至是低水平的重复,造成国家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浪费。
因此,创建中华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去统一审核、布置有关的学术会议是当务之急、重要之极。
5.目前,介入医学在我国蓬勃发展,开展介入治疗工作的学科除最早将介入技术应用于临床的放射科(医学影像科)之外,还涉及许多临床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