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结构】本专题要紧说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时期:夏商周阶段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点的矛盾。

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进展的历程。

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明白中央集权制度进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①背景: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夏商周阶段) (1)分封制③要紧封国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政治制度⑤妨碍:①含义:(2)宗法制②特点:③妨碍:(1)前提:秦的统一。

(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①皇帝制:特点、地位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古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秦朝至清朝) (2)地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进展趋势)①秦:中央:御史医生;地点:监御史;②两汉:中央:御史医生;地点:设刺史(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④宋:提点刑狱司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①世官制:含义(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进展、特征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框架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框架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框架中国古代史部分:1. 先秦时期:- 原始社会:人类起源,氏族公社,部落联盟。

- 夏商周:夏朝的建立,商朝的青铜文化,西周的分封制和礼乐文化。

2.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王、秦穆公。

-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 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兴起与发展。

3. 秦汉时期:-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修建长城。

- 汉朝:汉武帝的开疆拓土,丝绸之路的开辟。

4.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魏、蜀、吴的争霸。

- 两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5. 隋唐时期:-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科举制度的确立。

- 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文化繁荣。

6. 宋元明清时期:- 宋朝: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展,理学的形成。

- 元朝:蒙古族的统治,民族融合。

- 明朝:海禁政策,郑和下西洋。

- 清朝:康乾盛世,民族融合,鸦片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1. 晚清时期:- 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列强的侵略。

- 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起义,对封建统治的冲击。

2. 辛亥革命:-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的成立。

3. 民国时期:- 北洋政府:军阀割据,社会动荡。

- 国民政府:国民革命,抗日战争。

4. 新中国成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5. 改革开放:-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体制的转型。

6. 现代化建设:- 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国际地位的提升。

世界史部分:1. 古代文明:- 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2. 中世纪:- 欧洲的封建制度,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3. 近现代:- 工业革命,民族国家的兴起,殖民扩张。

- 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全球化。

4. 现代:- 信息技术革命,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与冲突。

以上是必修一历史知识点的框架,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教材和课程要求进一步细化和深入学习。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框架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框架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框架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史纲要1. 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方法与地理环境•历史研究方法的概念与分类•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2. 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与朝代•古代中国历史的分期•主要朝代的演变与特点3.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特点•商业与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社会阶级的形成与演变第二单元:文明古国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特点•夏商周的文化特点与重要遗产2.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阶级斗争•儒、墨、道等重要思想流派的兴起与影响第三单元:中国古代帝国的兴衰1. 秦帝国的统一与变革•秦始皇的统一政策与措施•秦朝国家制度的变革与影响2. 汉帝国的巩固与繁荣•汉武帝的中央集权政策及其措施•汉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3. 秦汉帝国的衰落与传统文明的继承•内忧外患导致秦汉帝国的衰落•传统文明的继承与融合第四单元:古代中国与世界1. 丝绸之路的开拓与交流•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开拓•中国与西方、中亚的经济文化交流2. 十六国、南北朝的兴起与司马迁的世界观•十六国、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特点•司马迁的世界观及其在《史记》中的体现3. 唐帝国的建立与盛世•唐太宗的征服与统一•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与辉煌第五单元:中国古代文化的纵横构建1. 高度统一的封建政治制度与科举制度•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与演变•科举制度的兴起、发展与影响2. 唐宋诗词与宋元戏剧的繁荣与兴盛•唐宋诗词的风格与代表作品•宋元戏剧的特点与主要代表作品3. 科技与文化的进步与对外交流•科技与农业的进步与发展•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影响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一》课程的各个单元知识框架。

每个单元涉及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时期。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文化繁荣与交流等方面的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奠定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2、职位世袭3、设置官员4、建立武装(1)分封制 5、正派赋役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3、随从作战4、缴纳贡赋5、召见述职(夏商周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西周政治制度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太尉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秦朝至清朝)汉:察举制(3)选官用官制度魏晋:九品中正制隋—清:科举制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顶峰:明清:君主专制清:议政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1)世界形势: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而对外扩张背景(2)中国形势: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微;地广人多,资源丰富。

(3)根本原因:列强要开辟中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①时间:1840—1842年,英国发动(1)鸦片战争②结果:《南京条约》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战争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一、(3)中法战争:1883—1885年,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列①时间:1894-1895年强概况(4)中日甲午战争②结果:《马关条约》入③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侵(5)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19世纪末①时间:1900—1901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②结果:《辛丑条约》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第一篇:思想的起源与人类社会的演变
一、人类社会的演变
1.古老社会
2.奴隶社会
3.封建社会
4.资本主义社会
5.社会主义社会
6.共产主义社会
二、人类思想的演变
1.原始宗教
2.古代哲学
3.现代哲学
三、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书法的起源和发展
2.书法艺术的流派和代表人物
3.书法与审美观念的演变
四、中国古代文化成就概述
1.古代科技
2.古代文学
3.古代艺术
第二篇: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变革
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1.自然哲学的出现和发展
2.现代科学的不断进步
3.科技引领生活的改变
二、生活方式与文化的差异
1.生活方式的演变
2.文化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四、可持续发展与未来展望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未来展望与个人责任
五、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1.民族文化的概念与特点
2.文化多样性和人类进步
3.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六、生命与生命伦理问题
1.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生命伦理问题的探讨
3.个人对生命的态度和行为。

高中历史必修1结构

高中历史必修1结构

高三历史复习资料:必修一(单元知识结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结构:王位世袭制权力继承制度中国古代早期宗法制的政治制度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封制(夏商周)皇帝制度秦朝:确立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西汉:巩固隋唐:完善,设置节度使、三司使北宋:加强地方:兵权收归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地方赋税由中央掌控。

中央:设中书省(实行一省制)、枢密院、宣政院封建专制元朝:新发展主义中央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集权制度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明);设军机处(清)明清时期:空前加强并达到顶峰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明)察举制(汉)选官、用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朝形成,唐宋元继承并完善)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知识结构:(1)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2)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产生条件(原因)(3)商品经济较为发达(4)人民积极追求民主权利古希腊的民主政治(1)奠基:梭伦改革(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过程(2)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3)顶峰(“黄金时代”):伯利克里改革(4)衰落:马其顿王国征服了希腊基本特征: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重要机构: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会议)、陪审法庭、十将军委员会起源:习惯法→《十二铜表法》→成文法最终形成:《民法大全》(1)广义:指通行于罗马帝国统治地区的全部法律制度。

狭义:指罗马公民法主要内容(2)形式上:习惯法和成文法古罗马的法律制度(3)整体结构上:公民法和万民法(4)核心内容: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或: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作用: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影响: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

实质(局限性):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和维护统治者,即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是保护奴隶制的法律。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框架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框架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框架高一历史必修一(一)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由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1、分封制与宗法制: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在政治上要听命于周天子,军事上要随从作战,拱卫周王室。

西周实行宗法制,但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2、西周灭亡的制度原因:周幽王破坏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1)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部族色彩2)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3、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利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5)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知识梳理1、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2、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扩展西周的统治范围。

内容:(1)分封对象:周天子把一定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2)诸侯的义务: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

特点:实行层层分封,形成了统治阶层内部森严的等级。

影响:(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3)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春秋战国时期割据埋下隐患。

3、宗法制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

由血统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

嫡长子与其他众子具有血缘上兄弟关系和政治上君臣关系。

影响: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垄断和特权地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由焚书坑儒可以看出秦朝政治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文化专制。

2.如何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即皇权至高无上,军国大事由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是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高一必修1历史知识点结构

高一必修1历史知识点结构

高一必修1历史知识点结构在高一的历史课程中,必修1是学生们接触的第一个历史教材,也是为了打下历史基础知识的科目。

本文将按照教材的知识点结构,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分别是《人类文明起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1. 人类文明起源人类文明起源是历史学的首要内容,从古代人类的起源到农业文明的形成,这个时期包括了早期人类的生活状态、工具的使用、火的发现等等。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需要学习关于早期人类生活的环境、生存方式、工具、社会组织和社会进化等知识。

2. 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从农业文明时期到奴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需要学习关于奴隶制度的起源、奴隶制度的特征、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形态等知识。

3.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中世纪欧洲的主要社会形态,它从奴隶社会后期到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需要学习关于封建制度的起源、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的矛盾与变动等知识。

4.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是近代社会的主要形态,它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过渡与发展。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需要学习关于资本主义的起源、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与变动等知识。

通过学习以上四个部分的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了解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分析当今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

总之,高一必修1历史课程的知识点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有助于学生对人类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们能够在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出具有历史眼光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人教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结构

人教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结构

中俄《瑷珲条约》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化程度加深了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根本原因: 鸦片战争激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开始标志: 1851年金田起义
初步建立政权: 永安建制

过程
定都: 1853年定都天京,与清政府对峙 全盛时期: 1856年西征取得胜利
平 天 国
由盛而衰的转折: 1856年天京变乱(原因) 失败标志: 1864年天京陷落
隋唐 趋势
科举制
才学
考试
公平公正合理; 选官的范围不断扩大; 管理任免权有地方收归中央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背景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统治阶级更加 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明朝 明太祖废宰相
措施
明成祖设内阁

康熙帝设南书房 势
清朝 雍正设军机处
君主专制 空前强化
特点 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反映
北 将兵权收归中央,充实禁军; 宋 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 中央
掌控地方财政.
中央对地 方的控制 逐渐加强
中央集权 不断加强
元 实行行省制度; 朝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边远地区设宣慰司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中央官制演变
阶段
调整、演变情况
特点
西汉
“三公” →中、外朝
从魏晋 南北朝 到隋唐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每课知识结构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夏商政 治制度
中央
王位世袭制的形成 相、卿士等的设立
地方 ——封侯、伯
分封制
(重点)
西周政 治制度
宗法制
(重点)
目的 ——巩固统治 内容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pdf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pdf

1. 君主专制特点: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 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2. 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谈判权
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二者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
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 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
2
6无. 上评的价权专力制。主义正中如央美集国权费制正度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样: 在这样一个专政社会里, 皇帝把教会和国 中家了央的国集职家权能的和集一君为切主一主专身要制,职使能他得,是包整军括个事国国也家家是对都精于处神全于的人皇领类帝袖的的,尊一崇元是。化行他领为是导的“之楷天下模下,和之正一义人的”皇主帝宰具。有绝,他是对的社权全会威能政和总治至括殿高
堂前的帅旗。
(1)积极作用 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 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 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 使科技的运用和发 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 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 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 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建立起资产阶级 的政治制度, 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 从此开 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第 2 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 一: 时间:前 221 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 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 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框架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框架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框架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框架 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演变的史实1、汉:(1)中央: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时期,“内外朝”:加强皇权(2)地方: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的“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2、唐:(1)中央: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加强皇权 (2)地方:设节度使: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3、宋:(1)中央:二府三司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2)地方:收兵权、钱财,文官政治,通判监督:加强中央集权;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1)中央:设中书省:元后期,相权扩大,皇权受到限制(2)地方:行省制:加强集权,巩固统一,重大变革,省制开端二、演变的特点1、皇帝制度的发展和皇权的加强2、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3、始终存在两对矛盾的斗争三、演变的趋势1、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四、演变的影响1、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2、消极影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

五、认识1、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演变过程中,反映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3、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考试和选官制度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框架 2一、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约公元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王朝——夏。

我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启夺得王位。

“家天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至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两个阶段即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和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二、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分封制: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武王、周公旦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同姓子弟被分封到重要地区)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③受封者,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再分封。

(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

(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2、职位世袭3、设置官员4、建立武装(1)分封制 5、正派赋役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3、随从作战4、缴纳贡赋5、召见述职(夏商周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西周政治制度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太尉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秦朝至清朝)汉:察举制(3)选官用官制度魏晋:九品中正制隋—清:科举制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顶峰:明清:君主专制清:议政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过程(1)世界形势: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而对外扩张背景(2)中国形势: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微;地广人多,资源丰富。

(3)根本原因:列强要开辟中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①时间:1840—1842年,英国发动(1)鸦片战争②结果:《南京条约》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战争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一、(3)中法战争:1883—1885年,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列①时间:1894-1895年强概况(4)中日甲午战争②结果:《马关条约》入③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侵(5)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19世纪末①时间:1900—1901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②结果:《辛丑条约》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高一历史必修一包括了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两部分,是我们学习历史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我们需要有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

下面,我们来逐步分析一下高一历史必修一的知识框架。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个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包括封建王朝的形成、皇帝的权力、官僚制度、科举制度等。

我们需要了解它们的产生背景、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

二、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这个部分包括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宗教等。

我们需要了解它们的发展历程,以及它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三、古代中国的文化艺术这个部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如文学、历史、哲学、美术、音乐、戏曲等。

我们需要了解这些文化艺术的产生背景、特点和它们对后世的影响。

四、古代世界文明起源这个部分主要介绍世界文明起源的历史和文化,包括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等。

我们需要了解这些文明的特点、贡献和影响。

五、古代世界的政治和社会变革这个部分包括世界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历史,如古希腊和罗马的政治制度、中世纪的封建制度、资本主义的兴起等。

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变革对世界的影响和作用。

六、古代世界的文化和科技成就这个部分介绍了世界文化和科技成就的历史,如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成就、中世纪的宗教文化、文艺复兴的艺术文化等。

我们需要了解这些成就的特点和影响,以及它们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在学习高一历史必修一时,我们需要掌握以上六个方面的知识,并且把它们相互联系起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规律,为我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历史基础。

人教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结构

人教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结构
总结词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两个阶段,探索发展道路的历程曲折而艰辛。
详细描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在社会主义改造阶段,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此后,中国开 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挫折,但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德意志帝国通过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皇帝掌握实权, 议会拥有立法权。
04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鸦片战争
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强迫 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占领京城,火烧 圆明园,对中国文化和心 理都造成沉重打击。
法国共和政体的建立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的颁布
法国大革命为共和政体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人权宣言》强调了人权、自由、平等原 则。
1875年宪法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
1875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正式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实行议会共和制 。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人教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结构
汇报人:
2023-12-13
目录 CONTENTS
•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与发展 •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
度的建立
0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甲午战争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签订 《马关条约》,中国民族 危机空前严重。

高一历史知识框架(完整版)

高一历史知识框架(完整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禹传子,家天下——王位世袭制的产生2、夏商的统治王权和神权的结合初步建立起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目的:加强对全国有效的统治2、分封物:土地和人口3、分封对象:(以血缘宗亲为主)王室、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4、诸侯的权利和义务:5、形成的等级结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6、评价:一方面: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另一方面:诸侯国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王室的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2、实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与分封制互为表里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4、作用:保证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和政治的垄断。

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的统一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二、皇帝制度的确立和特点1、独尊——皇帝地位的至尊2、独裁——皇权的至高无上3、世袭——皇权的不可转移三、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结构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特点: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服务于皇权四、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1、特点:直接向中央负责,完全服从于中央;地方官僚都直接由皇帝任命。

2、作用: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第三课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一、中央集权的发展总体特点:这一时期,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但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受到分割和限制。

1、汉武帝的“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割据地方藩镇权力很大,发展成为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形成了分裂割据之势。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结构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结构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结构一、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二、主要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概念辨析1、生产力:即人类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2、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是社会发展的社会基础。

3、矛盾的基本特征: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同一事物的方面,另一方面是对立的事物。

同一事物的方面是指矛盾的两个方面属于同一个事物,对立的事物是指矛盾的两个方面相对立、相互排斥。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内容和意义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体现了各种矛盾的统一和发展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批判唯生产力论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基本矛盾及其变化1、中国由小农经济形成封建经济的过程,是由自给自足到专业化分工的过程2、中国封建生产的发展一直处在适用于各个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中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1、封建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2、封建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封建生产关系的历史演变1、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2、唐宋时期封建生产关系的逐步完善3、元明清时期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封建生产关系对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1、封建生产关系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阻碍2、封建生产关系对社会生产关系的中介封建社会经济变化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深化1、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经济起步发展的时期2、唐代是封建时代中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加剧的时期3、宋代是中国封建经济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最为严重的时期封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历史上的表现1、封建社会矛盾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趋势2、唐宋时期封建生产关系的逐步完善封建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原因1、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封建时代社会主要矛盾2、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矛盾结语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变化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结构】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

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①背景: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特点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①含义:(2)宗法制②特点:③影响:(1)前提:秦的统一。

(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①皇帝制:特点、地位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古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④宋:提点刑狱司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都察院①世官制:含义(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知识结构】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可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抗争史和探索史)。

本专题主要涉及:列强侵略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争史)二个方面的内容。

而探索史主要在专题三中讲。

(1)世界形势: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而对外扩张背景(2)中国形势: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微;地广人多,资源丰富。

(3)根本原因:列强要开辟中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①时间:1840—1842年,英国发动(1)鸦片战争②结果:《南京条约》内容、危害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战争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Km2一、(3)中法战争:1883—1885年,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列①时间:1894-1895年,强概况(4)中日甲午战争②结果:《马关条约》内容、危害入③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侵(5)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19世纪末①时间:1900—1901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②结果:《辛丑条约》内容、危害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1)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①政治:影响(2)对中国社会带来严重破坏②经济:③文化:(3)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经济、思想等方面时间:鸦片战争时期(1)三元里人民抗英经过:牛兰岗之战;两次包围四方炮台意义:第一次人民自发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二、19世纪军民(2)黄海海战: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抗日英雄:的反抗斗争背景: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定,日本强占台湾(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经过:邱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

意义:(4)义和团运动反帝运动“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军事南京大屠杀进行细菌战、毒气战日本在中国日本侵华史实政治:“以华制华”,扶植傀儡政权犯下的罪行经济:经济掠夺,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的附庸经济文化: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根本原因:灭亡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①九一八事变原因直接原因: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1931年)国内形势:中国国民政府在南方全力剿共三、影响:日本侵占东北,成立伪满洲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局部抗战 A中共:发表抗日宣言、“八一宣言”、瓦窑堡会日 B东北军民: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战②抗日救淞沪抗战:1932年,蔡廷锴、蒋光鼐争亡运动 C爱国官兵山海关之战:1933年,安德馨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冯玉祥、吉鸿昌西安事变: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影响D关内人民:1935年,北平,“一二九运动”:背景、特点A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①抗日民族统 B八一三事变,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一战线建立 C红军改编:八路军、新四军的主要领导人D正式建立: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A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抗日战争 B太原会战:国共军队合作抗日,平型关大捷全民族抗战②正面战场抗战 C徐州会战:李宗仁,台儿庄大捷D武汉会战;武汉失守,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E枣宜会战:1940年5月,张自忠殉国A洛川会议:1937年8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③敌后战场抗战 B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1937年9月C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地点:华北。

D少数民族抗日: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A 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①背景 B中共七大召开:内容、意义C 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a1945年7月,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b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抗战胜利②胜利 c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关东军作战d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e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A ……“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③意义 B 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奠定了坚实基础;C 是……重要组成部分,为……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知识结构】近代民主革命是实现近代民主政治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社会性质的不同,因此民主革命的内涵也有很大的不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指寻求民族独立(反侵略)和社会进步(反封建)而进行的斗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本专题主要涉及农民阶级领导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略。

社会基础: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1)背景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旧民主主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兴中会、同盟会义革命(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组织者、影响民国成立:时间、性质、都城、国旗、纪年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性质、法令措施(3)中华民国成立颁布时间、制定的机构《临时约法》主要内容意义(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①原因:根本原因、导火线第一阶段:中心在北京;主力学生;口号(1)五四运动②过程第二阶段:6月初,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意义?)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初步胜利的标志?)③意义:性质、广泛性、影响、历史地位等近①条件:经济和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干部和组织条件、外部条件代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嘉兴中(2)中共成立②中共一大内容:党的任务……;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国意义:的时间:1922年民③中共二大内容: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主意义: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革①前提:国共第一次合作(合作的原因有?)命新民主主②兴起:标志是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会议的内容、意义?)义革命(3)国民革命③高潮:北伐战争:时间、目的、过程、成果:④失败及原因:局部失败、彻底失败的标志什么?⑤意义:①南昌起义:时间、地点、领导人、意义(4)“农村包围城②八七会议:时间、内容市”道路开辟③秋收起义:时间、地点、领导人、意义④开展土地革命:内容、意义(5)红军长征:原因、起止时间、结束的标志、意义。

(6)抗日战争:(见上一专题)①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底,“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②战略反攻: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7)解放战争③战略决战:1948年秋-1949年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⑤渡江战役:)1949年4月,解放南京(意义?)(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结构】本专题涉及两条主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实现祖国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第一、第二课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

包含三个阶段:(1)建国初期民主政治的起步。

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而逐步确立了国家的三大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2)“文革”时期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

本阶段要注意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我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和发展。

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建设法治社会和实行以法治国方针。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第三课则反映实现祖国统一的奋斗历程。

“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丰富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

背景: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内容前提:新中国成立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内容?现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成立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代中一届政协:1949年9月,内容国时间:1954年的(1)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一届人大内容:宪法的内容及意义三大政治制度建立及意义政(民主政治的奠基)会议的意义:治二届政协:1954年,内容建阶段(2)文革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挫折:文革的爆发、民主与法制的破坏的表现设时间: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内容:(3)新时期政治建设意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的提出:民主政治建设成果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82年宪法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过程、意义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