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1《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 第4章 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随机选取若
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提示: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
样的原因应当首先归结为采取不同的样方法所致。
所以,要针对
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
的特征
migration rate or emigration rate. 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种群密度会越来。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
高中生物《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正确地解释种群的概念、种群密度的概念。
2、说出种群密度调查的现实意义。
3、了解种群密度调查的基本方法:逐个计数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能力目标:1、能够在新情境下正确选择应用逐个计数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分析或解决问题。
2、模拟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过程,尝试分析调查过程中减少误差的方法。
情感目标:1、关注种群密度相关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模拟实验,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3、通过问题解决,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种群的概念、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教学难点】进行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时减少误差的方法。
【设计思路】本节为高中生物生态学部分学习的第一节,是学生从细胞水平到个体水平认识生命及生命现象到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宏观层面学习生物学的衔接点。
因此,做好知识的衔接是课程引入的关键。
可以选择一个贴近生活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个体到群体的不同,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进入新的学习情境。
在对种群概念的理解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举例说明,一方面给出范例,另一方面给出错误的例子让学生辨析,在辨明真伪命题的过程中,掌握种群的概念。
对于种群密度的调查意义,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生产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让学生体会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重要性。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原理和操作过程是本节的重点,为了更好地建构知识,让学生在动手中体会过程,在解决问题中学会思考和深入理解原理,是最好的方法。
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主动思考,如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
逐个计数法较为直观,学生容易想到,而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引入则需要通过一定问题的设置来进行。
“调查一片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就是对逐个计数的挑战,学生需要思考解决的方案,“以部分代表整体”也是容易想到的解决方法。
在肯定学生的问题解决思路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体会样方法的进行过程,并且尝试分析调查过程中减少误差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中发现新问题,在思考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章节名称(教学内容)本节内容选自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该内容是学生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到宏观、群体水平的转折点,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教材讲述了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分布型和种群的存活曲线等种群的特征,为学习本章重点内容之种群的增长方式和种群数量波动及调节打下基础,为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学习打下基础.计划学时 1教学内容及学情简 析学生在必修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必修2生物的进化部分对种群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2)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能力目标:(1)尝试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2)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同事物的发展性和多面性(2)体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教学重点具体内容解决措施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举出几个典型的种群资料和数据,并充分进行分析,达到突破的目的。
教学难点1.种群的存活曲线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一块总结出样方2.示范样方法的正确操作,证实样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法的注意事项。
标志重捕法的教学可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教学资源准备提前准备教学过程用到的蝗虫灾害的资料,并做成ppt在课堂上展示。
教学内容、过程备注教学子内容1 导入种群的定义教师活动前3章我们学习了生物体通过自身的调节维持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但只研究生物个体还是远远不够的。
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组成一定的群体,相互影响,共同生活。
其中我们把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
作为个体的集合,种群并不是个体简单的累加,它具有个体不具备的特征。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教案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它为后面学习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特征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一、必修二中已经对种群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学习,在本节内容继续学习种群的特征,引入自然,学生理解起来没有什么障碍。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本,能够列举种群的特征,区分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通过实例分析,师生交流,能够联系实例说明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学科素养1、基础知识(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2、基本技能(通过分析材料数据、实验现象,尝试构建数学模型并用样方法探究种群密度);3、基本思想(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相关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4、基本活动经验(通过对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学习,能用种群特征描述生活中的种群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种群的数量特征2、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难点:1、种群的几个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2、样方的选择和确定五、教学课时:1课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六、教学过程设计有何影响?介绍有关应用:生产上常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进而总结:性别比例主要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小结】最后以概念图的形式将种群的几种数量特征联系起来,直观表达介绍几个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识别概念图,形成知识网络。
以概念图形式表达,更加直观,便于理解记忆。
6、种群空间特征观看图片,介绍空间特征的几个常见类型。
识图、学习记忆。
该部分内容不是难点,学生了解即可。
七、板书设计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种群的概念:三同,一所有二、种群的特征:八、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具体授课时,存在时间安排稍显不合理的现象。
本来预计是把“种群的空间特征”讲完并在课堂上进行随堂演练,巩固新知。
高中生物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4.1《种群的特征》教案省达川第四李运秀一: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让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根底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上来分析生命的特征。
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5个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要求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来了解种群并体会群体与个体间的差异,深入理解“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道理。
教材还注重科学方法教育,让学生亲历实地进行实际操作来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根底。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必修2生物的进化局部对种群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通过必修三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模型,尽管仅限于个体水平,但有了这个根底,对群体水平上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更加容易理解,更加容易接受。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种群的概念,列举种群的特征,理解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地调查,体验、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 培养不断创新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1.进行有关实验和探究,学会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培养学生自主动手的标准操作能力。
2.在有关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等问题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观察自然界生物,并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分析调查所得数据,培养以事实为依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种群的几个数量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2、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五:教学策略第一课时充分利用教材及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等,精心设计问题串,采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第二课时组织学生实地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六:教学过程〔注:这里只展示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为教师组织学生调查园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导语:前3章我们学习了生物体通过自身的调节维持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但只研究生物个体是远远不够的。
高中生物必修3教学设计15:4.1 种群的特征 教案
种群的特征一、课题名称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列举种群的特征;说出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能力目标】尝试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通过分析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提高获取信息、处理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形成能用种群特征描述身边种群的科学思维;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保护措施。
三、指导思想1. 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本节课就是以让学生亲历模拟调查等探究及通过合作学习分析资料,处理信息,学会学习及领悟生物学方法和思想,提高相关能力为设计理念。
2..教材分析本小节内容是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
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空间特征,以及调查种群密度的科学方法的探究活动。
课表要求为“列举种群特征”属于了解水平。
教师以“提高生物学科素养”、“倡导合作探究学习”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以种群密度为中心,展开教学。
同时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安排在学生初步了解样方法之后再亲自体验。
3.教法分析教师从藏羚羊出发,引发学生思考,进入新课,然后落脚于本节的核心内容种群密度,以此展开对科学方法的学习:从“问题探讨”引入,逐步展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在呈现种群的特征这一内容时,采用学生分析资料,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分析领会各特征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列举种群特征的目标。
同时将本节的内容教学是按照教材顺序安排的,采用先授课后进行探究活动的模式,探究活动作为第2课时让学生尝试、模仿的操作。
本案例的设计针对课堂授课部分。
4.学情分析高一学生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在人口密度的变化方面已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同时本班学生具有较强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能力,因此,本节课设计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4.1 种群的特征 教案
但可以先提问学生推测年龄组成可能的类型有什么?然后与模式图做连线。然后根据模式图要求学生预测出种群数量的变化。
接着可让学生年龄三种模式图可能会对社会带来哪些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可能会从以下几方面来回答:地球环境的条件的变化,人类肆意的捕杀,物种本身的原因如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很多因素造成了物种数量的不平衡。明这些特征是怎样影响种群的数量和密度的。
学生回答城市人口数量原因问题会从很多方面来出发,如经济,地理条件,密度等。
锻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归纳概念的能力,全面的理解种群的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探讨“样方法的概念”
针对探究试验中样方问题的讨论与解答
种群密度只是本节的一个比较简单的概念,新版教材突出了对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即样方法。
经常在农业上应用,通过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昆虫导致雌虫受孕不足,进而达到减少害虫数量的目的。
性别比例是种群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比较恒定的特征。改变性别比例,在害虫治理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探讨“种群的空间特征(选学)”
种群的空间特征是研究种群密度的重要信息。让学生描述这3幅图中的种群各有怎样的空间分布特征,然后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比较恰当的定义。最后教师给出正确的定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最后强调为什么种群会有不同的空间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随着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使学生全面,整体的掌握种群的各个特征,强调这些特征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做到联系实际。对于年龄组成图的分析锻炼学生分析图形和预测事件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4.1《种群的特征》名师教案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六安二中河西校区生物组张曼一、教材分析
《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它为后面学习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特征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一、必修二中已经对种群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学习,在本节内容继续学习种群的特征,引入自然,学生理解起来没有什么障碍。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本,能够列举种群的特征,区分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通过实例分析,师生交流,能够联系实例说明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学科素养
1、基础知识(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2、基本技能(通过分析材料数据、实验现象,尝试构建数学模型并用样方法探究种群密度);
3、基本思想(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相关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4、基本活动经验(通过对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学习,能用种群特征描述生活中的种群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种群的数量特征
2、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
难点:1、种群的几个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2、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五、教学课时:1课时(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生物高二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人教版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列举种群的特征。
2、能力目标: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专家建议:《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而种群的特征又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通过具体生物现象与事例的列举、问题的设计用比较法进行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种群分布型和种群的存活曲线等特征的教学。
通过分析与讨论,理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本节内容最后老师不能忘记回归课本,通过设问:对于蝗灾,采取相应措施时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可提示学生蝗虫的分布有季节性、区域性)引出种群空间特征的三种形式和种群的存活曲线。
本部分的有些内容侧重于阐述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要把握好深广度。
比如,对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可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对抽样统计(样方法是其中的一种)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避免单纯讲述概念。
四、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讲授法、直观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用具教学课件七、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区分种群,探究种群的定义(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学生阅读教材P60、62相关内容一个种群中有不同年龄的个体;一个种群中可能有外表不同的个体;种群是宏观、群体水平上研究生物的基本单位,种群不等于个体简单累加,种群内个体之间通过特定关系构成一个整体,表现出个体不具备的特征;个体生命有限,而种群一般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同一区域中往往生活着多个生物种群,不同的种群之间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群体;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高中生物:4.1《种群的特征》教案(4)(新人教版必修3)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本节课就是以让学生亲历模拟实验及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
二、教材分析:
《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种群的特征”,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
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
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情感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
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2.教学重点与难点
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必修三4.1《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264100)都文广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5个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
要求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来了解种群并体会群体与个体间的差异,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
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必修2生物的进化部分对种群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教学目标
3.1 知识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
(2)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3.2 能力目标:(1)尝试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2)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同事物的发展性和多面性
(2)体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4.教学策略
充分利用教材及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小节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让问题链条逐步形成,层层深入,综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一块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
标志重捕法的教学可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设疑:我国人口分布不均除了与历史、经济有关,还有什么影响因素?
提示:每个城市都有暂住人员。
总结: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的影响。
给出种群的年龄结构三种类型:
引导学生对三种年龄组成类型进行分析。
总结:根据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趋势。
拓展:提供我国1970、1985、2005三年的人
建议:自学课本P63
设疑:性别比例失调会对种群产生怎样的影响?
提供资料:2004年
2.种群密度的两种调查方法: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6.板书设计:
7.当堂检测:
1.假如要调查一块农田中某种鼠和蚯蚓的种群密度,你将分别采用什么方法?说说你做出选择的原因。
2.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
请估计这个池塘中共有鲫鱼多少条?
3、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于()
A.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B.目前的年龄组成
C.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4.在田野的不同地点施放性引诱剂,最直接的效应是()
A.害虫死亡率增高B.害虫种群密度下降
C.害虫出生率下降D.害虫种群性别比例失调
5.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B.种群是许多同种个体的代数和
C.种群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
D.种群是一个有机单元,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6.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
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