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补学文言文 古诗文
部编版六年级必背古诗词文言文
![部编版六年级必背古诗词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0bd56153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59.png)
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接触到古诗词和文言文。
而在部编版的六年级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古诗词和文言文是学生们必须要背诵的。
这些古诗词和文言文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能够锻炼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部编版六年级必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有哪些,以及它们对学生们的意义。
一、古诗词1.《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通过描写登高远眺的景色和感慨人生短暂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美好的憧憬。
学生们背诵这首诗可以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能力。
2. 《春晓》《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描绘了春天的早晨, 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学生们背诵这首诗可以增进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感悟,同时也激发他们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3. 《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描写了诗人在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景,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学生们背诵这首诗可以增强他们的感恩之心,懂得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和快乐。
二、文言文1.《爱莲说》《爱莲说》是宋代文学家周敦颐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语言华丽,思想深刻。
学生们背诵这篇文言文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功底,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2.《观沧海》《观沧海》是北宋文学家文天祥的经典作品之一,其雄浑壮阔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让人印象深刻。
学生们背诵这篇文言文可以激发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学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红楼梦》摘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精彩段落被列入部编版六年级的必背文言文之列。
学生们背诵《红楼梦》摘抄可以增加他们对我国古典文学的了解和热爱,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对人生和情感的思考能力。
通过背诵这些古诗词和文言文,学生们不仅能够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还能够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继承。
(完整版)部编版六年级补学文言文古诗文补学内容汇总
![(完整版)部编版六年级补学文言文古诗文补学内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af0e1d30941ea76e59fa04ba.png)
部编版六年级补学文言文、古诗文汇总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本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译文: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
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译文: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
一天,一只跑的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
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选自《山海经.北山经》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慧。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和多个小孩子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枝断了,许多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
只有王戎不动。
人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
”摘取果实(品尝)确实是这样的。
小学一至六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文+日积月累+文言文
![小学一至六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文+日积月累+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9c152268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b5.png)
小学一至六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文+日积月累+文言文一、古诗文一至二年级-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三至四年级-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五至六年级-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日积月累一至二年级- 拼音学习- a o e i u ü- 基础词汇- 人大地火车马三至四年级- 汉语拼音- j q x zh ch sh r- 常用词汇- 学校老师学生学习书本五至六年级- 英语单词- father mother brother sister family - 数学公式- 加法:a + b = c- 减法:a - b = c三、文言文一至二年级- 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三至四年级- 弟子规-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弟,次见闻。
五至六年级- 论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以上就是小学一至六年级部编版语文的主要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囊萤映读》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囊萤映读》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11e032f75a8102d277a22f4f.png)
囊萤夜读
体裁:文言文
题文: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作者:
名字:佚名
年代:未知
描述:
翻译:
原文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译文:
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赏析:
赏析一:思想内容
通过囊萤夜读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环境有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劳学习,这样日后必有成就。
解释:
关键词:囊萤
用袋子装萤火虫。
关键词:囊
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袋子装”。
关键词:胤恭勤不倦
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
关键词:恭
谨慎的意思。
关键词:通
通晓。
关键词:练囊
用白色绢子做袋。
关键词:练
白绢,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白绢做"。
关键词:以夜继日
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22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22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六年级上册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b329ddb0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56.png)
《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一、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部编本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通过品味作者语言感受艺术的魅力,借助想象和联想体会艺术之美,提升自己的审美品味。
二、设计思路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所以结合单元主题及语文要素,设计“探索艺术之美”这一学习主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帮助他们从角度展开想象,丰富审美体验。
《伯牙鼓琴》是部编本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且是一篇精读课文,所以教学时还应指导学生读熟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并初步感受文中包含的感情。
基于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建立学习任务进阶:以语言为抓手,体会文言文语言的凝练整齐;再以知音为纽带,体会人物间的美好情感也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最后借想象这个翅膀去亲身品味艺术之美。
三、教学目标1、能根据注释和已有的学习古诗文的经验、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理解“知音”的深刻内涵,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2、能够运用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结合关键语句,说出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并有感情地朗读各部分内容,加深学生印象。
3、能联系上下文,设计保护地球的宣传语,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五、教学难点能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六、教学过程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新课导入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我设计导入环节,以“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是中国古人的八大雅事,每一件雅事都能给人艺术的享受,都能成就一段动人的传说”为导入,很自然的引到“琴”的上面,带领学生们走进《伯牙鼓琴》。
带着喜悦兴奋的语气范读题目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课内探究教学中,我注重了古文朗读方法的指导。
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指出难读的句子,然后学生教,师引导读,师示范读,比读,情境创设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个故事,抓住“读”这个突破口,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语文日积月累及古诗文解析(部编版)
![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语文日积月累及古诗文解析(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8b9f1989856a561253d36f1c.png)
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 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 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 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 是情景如画。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 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 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注女。 纤纤擢素手,柞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织女 虽然整天在忙碌地织布,结果却“不成章”;她整天郁闷不乐,泪流如雨。织女 劳而无功,眼泪如雨,什么原因照成的?原来是织女在思念着她的牛郎的缘故, 她身在此而心在彼。诗明写织女,却暗联牛郎,意在点出织女的心理活动,说明 织女无果的原因。这两句诗,也意在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
五、六年级必背古诗文55篇(部编版)
![五、六年级必背古诗文55篇(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1660c3af4693daef5ff73d23.png)
六年级必背古诗文(55篇)1.画(唐)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人之初(《三字经》节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3.画鸡(明)唐寅yín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4.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wèi有暗香来。
5.《弟子规》节选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6.舟夜书所见(清)查zhā慎shèn行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7.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8.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9.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0.司马光(《宋史·司马光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wèng,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bèng,儿得活。
11.守株待兔(《韩非子·五蠹dù》)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lěi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2.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3.雪梅(宋)卢钺yuè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4.精卫填海(《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
15.嫦娥(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铁杵成针》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铁杵成针》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258de5bd168884868662d65c.png)
铁杵成针
体裁:文言文
题文: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作者:
名字:佚名
年代:未知
描述:
翻译:
原文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间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
过了这条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
”李白被她的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
赏析:
赏析一:思想内容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重视生活中的细节,那将影响你的一生.请牢记: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关键在于你的态度。
解释:
关键词:是
这。
关键词:方
正在。
关键词:铁杵
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
关键词:感其意
被她的意志感动。
关键词:还卒业
回去完成了学业。
卒,读作“zú”。
部编六年级下册古诗文和日积月累
![部编六年级下册古诗文和日积月累](https://img.taocdn.com/s3/m/899257904028915f804dc2fe.png)
下册古诗文和部编六年级日积月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中考/高考的胜利是需要一步步脚踏实地拼搏出来的。
而在学生们拼搏的路途中,老师是指路人、掌舵人,老师引领的方向对了,学生们复习就会事半功倍。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日积月累和课内必备古诗、文言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墨子》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传习录》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文心雕龙》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囚歌叶挺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正直是道德之本。
——(埃及)迈哈福兹《平民史诗》眼泪无法洗去痛苦。
——(冰岛)拉克司内斯《冰岛之钟》最伟大的见解是最朴实的。
——(英国)戈尔丁《蝇王》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
——(苏联)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守信是一项财宝,不应该随意虚掷。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印度)泰戈尔《飞鸟集》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
——(危地马拉)阿斯图里亚斯《玉米人》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
——(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百炼成钢发愤图强坚持不懈迎难而上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革故鼎新标新立异独出心裁举一反三实事求是各抒己见不耻下问触类旁通精益求精古为今用1七步诗【三国·魏】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2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内容古诗、日积月累、文言文(翻译)、精读课文(重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内容古诗、日积月累、文言文(翻译)、精读课文(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03b218fd0066f5335b812139.png)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内容古诗、文言文(翻译)日积月累、精读课文(重点)第一单元3 古诗三首寒食[唐] 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十五夜望月[唐] 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日积月累一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单元日积月累二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第三单元第8课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那里呢?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唐] 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铁杵成针》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铁杵成针》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258de5bd168884868662d65c.png)
铁杵成针
体裁:文言文
题文: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作者:
名字:佚名
年代:未知
描述:
翻译:
原文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间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
过了这条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
”李白被她的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
赏析:
赏析一:思想内容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重视生活中的细节,那将影响你的一生.请牢记: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关键在于你的态度。
解释:
关键词:是
这。
关键词:方
正在。
关键词:铁杵
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
关键词:感其意
被她的意志感动。
关键词:还卒业
回去完成了学业。
卒,读作“zú”。
2019-2020年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文精析精练—— 范仲淹
![2019-2020年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文精析精练—— 范仲淹](https://img.taocdn.com/s3/m/665b23abf242336c1fb95e4e.png)
2019-2020年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文精析精练——范仲淹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一、其他1. 一、趣文导读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选自《韩非子·五蠹》)(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也被后人所耻笑。
二、美文精读(作品卡片)范仲淹(989年—1025年),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文言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颤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南宋朱熹、李幼武的《宋名臣言行录》)本文寥寥数语,就写出了一个写出了一个少有志向,不惧贫寒,刻苦努力,有志气,有抱负的范仲淹的形象。
范仲淹读书时,他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他常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给他。
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
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说:“我已安于划粥割齑的生活,担心一享受美餐,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二、填空题2. 解释古文《范仲淹》中的词。
① 范仲淹二岁而孤(___________)② 既长,知其世家(___________)③ 去之南都(___________)④ 辄以水沃面(___________)⑤ 再适长山朱氏(___________)⑥ 五年未尝解衣就寝(___________)⑦ 或夜昏怠(___________)⑧ 辄以水沃面(___________)3. 把古文《范仲淹》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六年级下册古诗和古文
![六年级下册古诗和古文](https://img.taocdn.com/s3/m/7360ae98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00.png)
以下是六年级下册的部分古诗和古文内容:古诗:1.《采薇》(节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悲伤,莫知我哀!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古文:1.《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请注意,不同版本的教材可能包含的古诗和古文有所不同,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如需准确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教材或咨询教材出版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两则》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两则》](https://img.taocdn.com/s3/m/4835b6dd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a7.png)
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21课文言文两则(第2课时)一、教材分析《书戴嵩画牛》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文章叙述了一位杜处士,爱好书画,他最珍爱的一幅是戴嵩画的牛,经常随身带着。
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一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这幅画上的牛尾巴画错了,听牧童说完,杜处士也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这篇文章通过这样的一件事情,讽刺了凭空想像的外行人。
简单的故事,却给人以深深的启示。
课文有两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先写杜处士对《斗牛图》的爱好。
他把《斗牛图》当成“尤所爱”的宝贝,不惜成本把它装裱成“锦囊玉轴”,而且“常以自随”。
第2自然段分两个部分,先叙述杜处士和牧童对话;又引用古人的话“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说明了艺术创作离不开信息视察,强调了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
课文刻画人物神态的语言,准确生动,如,牧童的“拊掌大笑”,杜处士的“笑而然之”,两者相映成趣,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这是一篇非常合适高年级孩子阅读的文言文。
六年级的学生有古诗文学习的基础,可以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式了解意思。
课文还配有精美的插图,体现了故事中人物的精神状态,有助于烘托学习氛围,便于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课文。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多元方式读课文,根据不同的方法理解课文,整合单元目标“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和课后问题“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结合人物对话和表现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句,想象情境,让学生以表演的情势创造性地讲故事,做到学有所得,寓教于乐。
二、教学目标(一)能借助注音及注释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写好“轴、曝”两个生字。
(二)能抓住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想象故事细节,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三)感受艺术的魅力,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视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笑脸卡,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意1.课前谈话,激趣导入。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精卫填海》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精卫填海》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1707a2ca52ea551810a687db.png)
精卫填海体裁:文言文题文: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作者:名字:佚名年代:未知描述:翻译:原文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译文: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原文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译文: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原文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译文: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赏析:赏析一:思想内容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
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
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之填沧海”,热烈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
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所以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又称作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考点:一、文言常识标题:实词1. 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1)文首:头上有花纹。
2. 以堙于东海(2)堙:填塞。
标题:古今异义1. 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1)赤足古义:文中指红色的脚。
今义:指光脚。
2. 是炎帝之少女(1)少女古义:小女儿。
今义:年轻未婚女子。
解释:关键词:发鸠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关键词:柘木柘树,属桑科。
关键词:状形状。
关键词:乌乌鸦。
关键词:文首头上有花纹。
文:同“纹”,花纹。
关键词: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关键词:是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补学文言文、古诗文汇总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本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译文: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
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译文: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
一天,一只跑的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
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选自《山海经.北山经》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慧。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和多个小孩子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枝断了,许多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
只有王戎不动。
人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
”摘取果实(品尝)确实是这样的。
这个故事写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梁启超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妇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译文: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
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
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光;黄河从地下冒出来。
汹涌奔泻浩浩茘荡。
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爪舞动飞扬。
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
雄應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
奇花刚开始孕起蓓蕾,烂明丽茂監在壮。
干将剑新磨,闪射出光芒。
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
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
前途象海一般売座,未来的由子无限远长。
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社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古人谈读书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三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
这三件缺一不可。
古诗词:二下: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三上: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三下:三衢道中【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四上:汉江临泛【唐】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浪淘沙(其七)【唐】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雪梅【宋】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五上:蝉【唐】虞世南垂纟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观书有感【宋】朱熹(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五下: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寒菊【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日积月累三上: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灯不拔不亮,理不辨不明。
人心齐,泰山移。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第八单元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爱人若爱其身。
----《墨子》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孟子》与人善言,暖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四上第二单元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礼记》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第三单元第六单元立了秋,把扇丢。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二月八,乱穿衣。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夏雨少,秋霜早。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五上:第二单元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葛洪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毛泽东第三单元太平盛世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政通人和人寿年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多事之秋兵荒马乱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家破人亡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内忧外患第六单元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征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用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