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文化的总体认识
谈谈对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谈谈对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是维护国家文化独立性、传承文明基因的重要任务。
以下是对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1. 文化传承的责任: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通过传承,可以使其在时间的洪流中得以延续,保持文化的生命力。
2. 国家认同感:传统文化是国家的精神基石,保护它有助于增强国家认同感。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通过传统文化,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根源和身份。
3. 文化多样性: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元素的多样性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值得被尊重和保护。
4. 价值观念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
这些观念对于塑造个体的品德和道德意识有着积极的影响,通过传承,有助于培养新一代公民的良好品德。
5. 文化创新的基础:传统文化既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力量,同时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基础。
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发扬光大,有助于激发新的文化创造力,使之融入当代社会。
6. 国际文化交流:通过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中国能够更好地参与国际文化交流。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7. 应对文化冲击: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来自外部文化的冲击。
保护传统文化有助于在文化多元性的格局中保持文化的独立性,防止文化的同质化。
总体而言,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全社会的责任,既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文化创新,使之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这是一个既尊重传统、又与时俱进的平衡之道。
对中国文化、美学、文艺的认识
对中国文化、美学、文艺的认识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文化一直延续至今,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是中国文化、思想空前繁荣和极为活跃的一次盛会。
各个学派纷纷发表和宣扬自己的思想学说。
在各种学说和文化思想的碰撞中为中国文化史画上了浓浓的一笔,同时为我们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中华民族正因为不断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进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文化中儒家文化思想最为典型。
儒家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学派。
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依然十分重大。
在我们为人处世、治理国家、治学教学等方面提供了宝贵指引,如孝敬父母、尊师重道、以人为本、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等等。
当然,再好的美玉也是会有瑕疵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如此,如封建礼教制度、女人缠足等等。
但我们并不能因为我们传统文化存在一些瑕疵就说自己文化不好,甚至抛弃我们的文化,而是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美学这个词在我心中是比较模糊的。
在我看来美学就是我们对事物的审美观以及对事情的看法。
有些人认为我国古代没有美学,即“有美无学”,我不这样认为,虽然中国可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美学,但中国却有自己独特的美学思维,而且是很深刻的。
如在古代,诗人会用诗句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遇到开心、伤心的事等都会用诗词抒发自己的感情。
而画家则用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画家的每一件作品都表达了自己的一种内心想法,相信大家都知道王维,他最擅长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还有就是一些作家通过文章针砭时弊,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们都说读别人的诗句、文章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与作者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最终引起共鸣。
所以说我们中国并不缺少美学,而是体现的形式不一样,这种对美学的感悟是含蓄的、深刻的,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文化底蕴深厚,文艺更是丰富多彩。
其表达形式具体表现在文学、建筑、民间艺术、饮食、服饰等方面,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
谈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谈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梁磊现在的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算多,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概念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在这次选修课时我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听老师讲了几节课,也观看了譬如孔子,孟子以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之类的影片,所以,我就现在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浅薄的认识以及我最近参考的文献浅显的说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说中国传统文化之前要先阐明一下文化。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
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总是处于不断产生,又不断淘汰的过程中。
因而,并不是所有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都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而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得以沉淀,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后世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我们将这样的文化称之为传统文化。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文化而闻名。
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的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不管是浩如烟海,举世无双的文化典籍,还是瑰丽无比,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抑或是灿若星辰,光芒四射的文化名人。
中国传统文化,以她博大的胸怀,收容着万事万物;以她崇高的精神,荡激着世间百态;以她完美的身姿,展现中华的雄浑;以她最顽强的生命力冲破岁月的湮没;以永远不朽的生机和活力,焕发青春,震撼世界。
五千年的历史,弹指间灰飞眼灭,历史的车轮在泥泞的土地上留下了长长的车辙,然而,传统文化却没有随风而逝,而是,在车辙下却被碾得熠熠生辉。
学术界比较赞同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时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她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东西。
青年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青年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各种文化思想、价值观、道德规范、艺术形式、文学作品、哲学思想等的总和。
它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见认识:
1. 传承与弘扬:许多青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应该得到传承和弘扬。
他们对传统文化中的诗词、书法、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感兴趣,并努力学习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2. 价值观与道德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如仁爱、孝道、诚信、礼仪等,被一些青年认为是社会和谐与个人修养的重要基础。
他们认同这些价值观,并努力践行在日常生活中。
3. 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墨家等,对一些青年产生了吸引力。
他们对这些思想进行研究和思考,从中寻找人生的指引和智慧。
4. 文化自信:一些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持有自信和自豪的态度。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身份的体现,是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的桥梁。
5. 创新与融合:一些青年主张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融合。
他们尝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艺术等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和作品。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绪论:一、名词:1、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即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涵十分广泛,其层次结构则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
狭义文化则排除人类社会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即意识形态和观念形态的文化,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理论思维水平、思维模式、精神风貌、心理状态、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等。
2、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的、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的文化。
3、中国文化: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选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二、简单:1、中国传统文化处于继续发展时期的标志2、人本主义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为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
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样始终围绕着人,具体而言它包括“民为贵”、“君为轻”的基本政治理想,关注百姓现世的人伦生活,追求一种道德伦理的人本关怀三个层次。
第一章:一.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答:1中国古代的早期农耕文化①.早期农耕文化的发生和发展;②.农耕文化重心南移;③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2.周边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3.自然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性格的影响。
①中国文化的农耕性.②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宗法制度1.嫡长子继承制2.分封制3.宗庙祭祀制(二)君主专制制度与君权至上。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答1.守法与专制的结合形成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2.宗法性社会结构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3.专制性社会结构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陈慧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历史所能提供的条件,创建、改造、传承下来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五千年泱泱大国孕育出的传统文化,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是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精神纽带。
但如同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的两重性一样,中国传统文化同样是精华与糟粕并存。
正因为如此,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是双重的,既具积极效应,也有消极影响。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要从这一特点出发。
一、传统文化的积极效应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宝藏,不同时代的人们,可以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时代发展的要求,从中发现新的意义,作出新的解释,添加新的成分。
传统文化的生活价值。
我们知道,人类总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创造文化,因而人类创造的文化都是有价值的。
所谓传统文化的生活价值,是指传统文化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属性。
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生存智慧、文学艺术、绘画音乐、风俗习惯等,能满足我们的不同生活需求,为我们提供生活养料,增添生活情趣,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比如,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春节最为隆重。
放鞭炮,贴春联,吃年饭,家人团圆,亲友互贺,这些习俗带给我们欢乐气氛、愉快心情,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几分期盼和喜悦。
传统文化的方法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在探讨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基本问题时,提出了一些富有方法意义的思想,这些思想能教会我们处理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因而可称之为传统文化的方法价值。
比如“中庸”,要求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过”与“不及”都应避免。
“中庸”显然是以方法见长的传统文化。
又如“天人合一”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的生命活动与生命状况直接与自然状况有关。
因此,人应像爱惜自身一样善待自然,不能破坏自然,人应与自然保持一种协调关系。
无疑,“天人合一”也是一种以方法价值作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教学调研报告(论文)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2015年11月6日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作者:***摘要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出现了弱化的趋势,同时由于大量外来文化涌入开放后的中国,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新一代青年人,尤其是90后大学生中出现了文化失衡的现象。
此次调查正是针对90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其思想形态特点,进而改革教学方法,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缺失、教育、弘扬正文: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张海鹏、臧宏在《中国文化论纲》中指出,“文化”最宽泛的概念理解,指人类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能力及由此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称。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
从历史发展来看,“五四运动”对孔孟之道造成了一次致命的冲击;毛泽东虽然曾经指出“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并强调“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但由他所倡导和发动的破四旧以及“文化大革命”,又给儒家造成了一次致命伤。
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和建议
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和建议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国民优良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文化 辩证认知
中华文化辩证认知
中华文化的辩证认知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中华文化注重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平衡。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中华文化在整合不同民族的文化要素过程中,注重保留多样性,尊重各民族的差异和特点。
这种辩证认知使中华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使中国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
其次,中华文化也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在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时,中华文化能够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在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时代的关系这个问题上,我们首先要坚决反对文化原教旨主义,即固执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永恒的价值,拒绝进行变革和创新。
此外,中华文化还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中华文化中,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辩证认知体现了中华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的辩证认知体现在统一性与多样性、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等多个方面。
这种认知方式使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持。
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根基。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更能够增进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自豪。
首先,要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法家文化、兵家文化等为代表,涵盖了道德伦理、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
在这些文化中,蕴含着中国人民对人生、世界、道德、美学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取向。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能够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其次,要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
在当今社会,面对激烈的文化冲击和全球化的挑战,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显得格外重要。
只有深刻认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使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再次,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和实践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启示,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问题、引领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儒家的仁爱之道、道家的自然观念、佛家的菩萨心肠等,都可以为我们提供解决当今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启示和借鉴。
只有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才能更好地利用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力量,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最后,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只有通过积极学习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参与传统文化的活动和实践,才能真正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此外,要注重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结合,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创新和发展,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综上所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只有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认识其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和活力。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以下是由收集整理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欢迎阅读。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一)真正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源于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在这部书的引导下,系统读过了《论语》,《庄子》,《老子》,《周易》金刚经,心经,坛经,分别是杨伯峻,安德义先生译注论语,陈鼓应先生译注老庄,黄寿祺,张善文先生译注周易,至于佛教经典,皆是大德作注。
书并不多,从中体悟万千,很难讲是正解正念,但跟随先贤,总不至于过于偏颇。
我所理解的中国文化,总体上可用两个字概括“通达”。
儒家入世与出世的徘徊,道家遁世离世的执着,佛家则是在永远的淡定和超脱中寻求心的宁静,不用假以外道,仅以明心见性之大智慧便可以求得大快乐。
总体三教,都是在内心上做功夫,至高境界都是万法圆融的通达和寂静。
后代儒学,发至微末,本已式微,总体是为了便于统治者控制民众,因此,礼法和教条越来越严格和繁复,相反,离圆融通达的本源越来越远。
先秦儒学,是我比较推崇的,仅观论语,便可知,孔子原也是位本性率真,可爱好玩的老先生,一点也不见酸腐,一点不见呆板。
老先生不如意时,会自谑说自己“累累若丧家之犬”,看到别的小伙子优秀时,会说“可以妻焉”(把自己女儿许配给他),先生正经时候的言论,也大都中正平实。
先生陶醉于周礼的完美之中,一生企盼克己复礼,把社会回复到周朝时“天下归仁”的状态,先生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追求大都以失败告终,然即使如此,老人家还高唱,“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能有这样气度的人,怎会是一个整日唠唠叨叨,教导我们什么“忠恕仁孝”,“三从四德”的怪老头呢? 那这样的话,儒家的精神又在何处呢?在我看来,儒学讲求顺应天道,(实质也是汉儒附会天人感应之便宜尔),其天道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自然过程,一是人心向背。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心得体会、策划方案、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应急预案、职业规划、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emergency plans, career planning,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精品5篇)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精品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今天给各位分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2、浅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是什么?3、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悟是什么?4、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悟有哪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中心,政治为本位,即伦理政治型文化,中国文化的伦理特征,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制度。
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中国是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的情况下步人阶级社会的。
由家庭形成家族,由家族形成宗族,由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
因此,整个社会血缘亲情意识是相当浓厚的。
宗法制度土壤里孕育出来的中国文化因而带上了浓厚的伦理文化色彩,比如孔孟儒学,其整个体系都是围绕着人伦道德而展开的。
中国伦理政治型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积极方面表现在重人伦道德,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能培养人们的道德觉悟。
加强道德修养,使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而消极面主要体现在:一是重人伦,轻自然,这使得中国长期以来不大注重对客观自然规律的探索与研究,自然科学始终处于落后发展状态;二是重礼治,轻法制,在这样的文化土壤里是根本不可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是重群体,轻个体,个人在家庭、宗族和国家中的地位是极其卑微的,一言一行均得符合家族和国家意志,处处都得体现群体的绝对“义务”,否则便是犯上作乱,大逆不道。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虽然有封建性的糟粕,但也有大量的精华,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优秀遗产,使之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我认为用于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传统文化精华是:1、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2、先义后利的精神。
3、言必行,行必果的精神。
4、实事求是的精神。
浅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是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
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
”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谈到“在一个理性生物中,一种对任意选顶的目的(因而也就是按照他的自由选定的目的)的有效性的产生,就是文化。
” 黑格尔“文化是绝对精神对自我外化出的人的教化过程,也即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
”日本小学馆《万有大百科事典》(1974年版)表述:“日语的文化即文明开化”。
《法国大百科全书》(1981年版)表述:“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
”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
“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
《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
“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精心整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
传统文化是一种传承的思想观念之流,是一种价值取向,是开启于过去而融透于现在又将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无论是儒家的“天人合一”,还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处理的都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家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以自然为最高法则,做人处事皆以自然为师,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热爱生命与敬畏自然,一直是中国人修养和天性的一部分。
当前我国面临非常严重的生态问题,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对工业化过程中造成的环境负面影响预料不足,预防不利,环境污染、能源短缺、人口膨胀、生态失调等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威胁了人类自身生存的条社会的发展。
相信有很多迷信的事情大家都听说过:生病不去看医生,而是请神婆巫汉驱邪;想发财不靠诚实劳动,而是给财神烧香;吃耳屎会变哑巴;小孩玩火会尿床;本命年要系个红绳子;正月里不能理发;小孩子在房间里打伞,就会长不高;上排牙掉了要扔沟里,下排牙掉了要扔屋顶上;吃鱼不能将鱼身翻转,否则会诸事不利;好人上天堂,坏人被打进十八层地狱……迷信算命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它不仅禁锢了人的思想,使人消极与被动,麻木愚钝,给我们的正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甚至造成生命危险。
重视等级名分、崇尚权威的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形成了意识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的。
所谓的“门当户对”,不知扼杀了多少爱情。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说不尽的优点,也存在诸多不足。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们要加以继承,让这些优秀的成分继续为社会主义服务;对于传统文化中糟粕,我们要坚决抛弃,不能让这些劣质成分继续阻碍社会的发展。
而且,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要努力搞好新书目的创作。
谈谈你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及对文化与思维关系的认识
谈谈你所了解的中国⽂化及对⽂化与思维关系的认识谈谈你所了解的中国⽂化及对⽂化与思维关系的认识?⼀、什么是中国⽂化中国⽂化,是华夏⽂化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化要素⽽形成的⽂化。
不同于中华⽂化的国际属性,可以称之为“中国的⽂化”(中华⼈民共和国的⽂化)。
受中华⽂明影响较深的东⽅⽂明体系被称为“汉⽂化圈”,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平的反映。
从旧⽯器时代的发明创造,到康梁的维新变法、何⼦渊的教育⾰新,再到孙中⼭的民主⾰命⽆⼀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
⼀是“⽂”的本义。
指各⾊交错的纹理。
⼜有若⼲引申义:其⼀,为包括语⾔⽂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具体化为⽂物典籍、礼乐制度。
其⼆,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为修养之义。
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之义。
⼆是“化”的本义。
为改易、⽣成、造化。
如:“化⽽为鸟,其名⽈鹏”。
《庄⼦〃逍遥游》。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
《黄帝内经〃素问》。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礼记〃中庸》。
归纳以上诸说,“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引申为教⾏迁善之义。
“⽂”与“化”并联使⽤,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编辑的《易传》:(刚柔交错),天⽂也。
⽂明以⽌,⼈⽂也。
观乎天⽂,以察时变;观乎⼈⽂,以化成天下。
《辞海》对“⽂化”的定义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化是指⼀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情、传统习俗、⽣活⽅式、⽂学艺术、⾏为规范、思维⽅式、价值观念等。
分为:精神性⽂化、制度性⽂化和器物性⽂化。
三是中国⽂化的影响。
不但对⽇本、朝鲜半岛产⽣过重要影响,还对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南亚国家和地区产⽣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很多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技术⾸先应⽤于航海,才导致了⼈类所谓蓝⾊⽂明和环太平洋⽂化圈的形成;郑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这种⽂化的传播和辐射。
并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化为枢纽的东亚⽂化圈。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深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它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被淡化,甚至被忘却。
我们需要意识到,传统文化不仅指历史上的文物、传说、文学经典等方面的内容,更包括了以礼仪、道德、文艺、哲学等为基石的精神传承和社会规范。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道德观念与礼仪文化中国人向来注重道德、品德,在中国的文化中,道德为尊。
从古至今,我们都能看到许多古代文化中对理想国家、君臣、家庭、朋友等关系的描述中都有规矩可循,法度之言,告戒之语,使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善恶有报、行善积德的真谛。
这是我们应该坚守和传承的传统。
礼仪文化对中国人来说尤为重要。
在中国文化中,礼仪是我们对他人的尊重和表达。
中国的礼仪文化有许多不同的讲究,如祭祀、婚丧嫁娶、宴席等,而每一种礼仪都有其独特的意蕴。
通过对礼仪内容的遵守和实践,一方面表达了对他人的尊重,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文艺之美与传统故事中国文艺的美妙源自于我们对美的不懈追求。
从中国古代字画、戏曲、音乐、舞蹈,以及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唐诗宋词、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情趣,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传统故事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是对历史人物、民间英雄、成语故事等的完美诠释,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和习俗至关重要。
我小时候很喜欢在姥姥的陪伴下听故事。
她讲述的故事中有的是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名人,有的是写关于玉皇大帝的神话故事。
这些故事让我了解到了中国人的一些信仰文化和关于人类伦理道德的认识。
哲学与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哲学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源泉。
从老子、孔子、荀子、墨子等古代思想者到现代的王阳明、文化名流,哲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和丰富的内涵。
中国哲学通常是一种关于人性、世界和人类道德的艺术。
对中国文化的总结中国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对中国文化的总结中国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对中国文化的总结篇一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途,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
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
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沉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
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微妙。
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场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局部,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假设渴是一种喜悦。
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进步素质、增长才干。
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
孔子在《论语》这部书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
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普素,这些方法有时候在原那么中透着一些变通。
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考虑、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
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么是好事情,什么事情是坏的。
就有了做人的准那么,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对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地位的认识
对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地位的认识一、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1.中华文化的概念与内涵中华文化是指中国传统的文化体系,包括了语言、思想、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内容。
它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继承并发展的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与价值观念。
2.各民族文化的特点与多样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
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和艺术风格,如藏族的唐卡画、维吾尔族的古丝绸路艺术等。
这些各民族的文化在形成过程中互相融合、交流,并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二、中华文化的地位与特点1.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中华文化作为中国的代表性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
其一是注重家庭观念和亲情关系,强调尊老爱幼、兄弟情谊等价值观念。
其二是注重礼仪,崇尚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三是注重优秀的艺术表达,如京剧、中国书法等。
2.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作为中国的根本文化,不仅在人文领域具有深远影响,而且在科学、技术等领域也有所建树。
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被认可和推崇,并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中华文化也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三、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1.各民族文化的传统与保护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如设立民族文化博物馆、设立民族文化节等,保护和传承各民族文化的传统和风俗习惯。
2.多元一体的国家文化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平等地位得到保障。
中国倡导民族团结和多元一体的国家文化,旨在维护各民族的尊严与平等,并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3.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共享中国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与共享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政策的推动下,各民族之间加强了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尊重,促进了中国的统一和团结。
四、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前景1.加强文化教育与传媒推广中国政府应加大对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支持力度,增加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文化教育的普及率,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华文化以及各民族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中国文化的总体认识中国文化,从夏商有文字记载的时代算起,至今已经有五千多年。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文化只是相对于经济、政治、军事等而言的。
而广义的文化,则比文明还广泛,囊括了人类全部物质与精神文明。
所以文化的内容很难绝对地加以划分和界定。
至于中国文化又是与印度文化、西方文化等相对而言的。
而且,中国文化的内容,多指占人口最大多数的汉族文化,而较少涉及少数民族的文化。
并且中国文化还有时代性,在同时代下还有地域性,在同时代、同地域还有民族性,在同时代同地域同民族下还有阶级性,在同时代同地域同民族下还有党派性,等等。
以上所说,是指一般概念的文化,自然也包括传统文化在内。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这样看待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呢?到了文艺复兴时代,人们将农业、手工业、商业、教育等活动都归入了文化范畴,认为,凡是与自然状态、天然状态相对立的都属于文化现象。
德国学者普芬多夫曾这样定义文化概念: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按照这个定义文化即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
不过也有些学者认为,文化不包括物质因素只包括精神因素。
持这种文化观的,最著名的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
泰勒在1871年曾给文化下了个定义,后来为人们所广为引用。
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
泰勒认为,文化的特点是,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根据蔡尚思先生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是有九大支柱的:一,儒家。
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是孔子。
孔子主张德治,要求为政必须正上以正下,正己以正人。
认为政治就是先正己后正人,以身作则,才不至上梁不正下梁歪。
“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①]孔子对中国文化的最的功绩,是在教育和传述,保存文化遗产方面。
但是其中也有消极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孔子的所谓的礼上面。
关于孔子的思想核心问题,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大致有仁、礼、孝、忠、恕、中庸、和、善等等,仁、孝、忠、恕、中庸等都在礼教的范围之内,都必须受礼的制约。
在孔子看来,礼独高于其它诸德。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②]在汉代,儒家礼教神学化。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是以“天道之常,一阴一阳”,[③]“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④]的阴阳五行说为根据的,并把它推广到家国间的人际关系。
到了魏晋,儒学又玄学化了。
魏晋时期奉《周易》、《老子》、《庄子》为“三玄”,《论语》也被重视,玄学家们用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籍。
何晏、王弼是主要代表。
这些玄学家以“名教即自然”相标榜,调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儒学的玄学化,并未改变儒家礼教的根本性质。
宋明时代,儒家的发展,又出现了程朱的理学化、陆王的心学派等。
程朱理学家把儒家礼教的封建伦理纲常说成是“天理”,把人们的物质欲望说成是“人欲”,要求人人“存天理,灭人欲”。
以南宋陆九源、明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派,则把“心”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接受”[⑤]的理论。
后来的王船山也是忠实的尊孔重礼的一人。
上述就是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关于儒家的发展历程。
第二支柱就是法家。
法家主张法治,反对礼治;主张实验,反对空谈;主张厚今薄古,贵今贱古,反对厚古薄今,今不如昔。
这些方面可以说法家长于儒家。
法家主张极端的君主专制,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愚民政策,倡导以史为师,不要知识文化,甚至主张焚书。
这些方面可视做法家的短处。
法家里面的代表人物是韩非。
韩非的极端君权愚民的政治思想,是韩非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为:实行君主专制以天下统一为先决条件——爱统一重于爱祖国;专制的无比重要性与绝对固定性——君权与臣权、民权势不两立,必须严防大权旁落于他人之手;以专制而兼法治与礼治、心治——对于前期法家与孔子儒家都各有取舍;以法家实现无为而治——在君主专制前提下的法治与“无为而治”的合一。
第三大支柱就是墨家。
,墨子主张亲疏、贵贱、贫富、贤愚、强弱等一切平等,提倡“兼相爱”、“非天命”,具有“摩肩接踵,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是先秦乃至中国古代唯一的反对宗法血统论与宿命论的伟大思想家,其弟子重艰苦实践,遵守纪律。
第四大支柱是道家。
老庄的自然主义、相对主义、清高远观、绝对自由、注重精神修养等是道家思想的最大特色。
道家在先秦诸子中最大的特点,是它首先注重本体论与辨证法。
在思想意识上积极的并非全是好的,如积极作恶;消极也非全是不好,如消极不为恶。
道家思想消极方面好的多,积极方面好的少。
道家要人们倒退到原始社会去,消灭各种文明,身在放内而心游方外,以生前之苦而思死后之乐,这不能不说是它最大的缺点,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第五大支柱是佛教。
佛教是一种外来文化。
从两千年前的汉末传到我国,与本土文化融汇为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柱。
佛教倡导鬼神迷信,盛行于民间,给平民百姓以最深刻影响的,主要是因果报应、三世轮回思想。
所谓的第六大支柱就是范缜的神灭论;第七大支柱是李贽的反孔思想;第八大支柱是黄宗羲的反君权思想;第九大支柱是袁枚的情感哲学。
这里所罗列的几点均蔡先生本人的观点。
李锦全先生也曾经说到:“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故这里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其核心是哲学思想。
由于中国古代哲学与政治、伦理思想的关系非常密切,并且贯彻始终,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又是哲学、政治、伦理思想的综合体。
”[⑥]两者相同的地方是,都讲了百家争鸣。
但是李先生仅仅限于百家争鸣,并且把佛教的传入和在社会上的流行当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冲击。
无论我们是同意蔡先生的划分还是李先生的划分,不可能对每种庞大博杂的文化儒家、道家、法家等都进行一番精深地研究,更由于我的智识不够和笔头的拙笨,即使可以贻笑大方地思考一些问题也只会使每个问题显得幼稚和浅薄,所以在这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机制我只略发表一下自己的拙见和陋词,而着重叙述一下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问题及现代化的途径的看法。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历史中曾经发生过的一些大事以此来了解一下传统文化是如何沉淀的:1春秋战国时候的百家争鸣;2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3佛教的输入;4理学的兴起理学成为南宋、元以至明清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
到了明清之际,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于是出现了一些具有精湛思想的学者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理论达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峰。
仅从这些我们就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是卷帙浩繁了,但是马克思说过:“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够集中在哲学思想里。
”为此我决定从广博文化中的哲学思想里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
任何事物都有其兴衰的过程,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例外,自从西方的文化传入中国以来,大量的外国翻译书籍,大量的外国生冷词汇渐渐地代替了中国的本土文化和词汇。
这除了社会上流行的“强势文化”的原因外,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自身的文化存在的问题。
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中得到启示,伊斯兰也是一种相对于西方文化而言的“弱势文化”,但是它却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散发着灿烂的光芒。
我想除了这个民族的虔诚的信仰之外,还有它本身文化的不断的更新和补充及不断地发扬光大。
因此在这里我决定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问题及现代化的途径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在研究问题之前先要找到研究问题的方法,因为儒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下面几个阶段:先秦儒学、汉唐儒学、宋明儒学和现代新儒学。
所谓“现代新儒学”是在辛亥或五四以后,主要是“后五四时期”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在“儒门淡泊”的背景下,认同儒学特别是儒者的心性之学的基本价值,并在新时代的条件下加以创造性的发展的一种学说。
所以,我觉得以新儒学作为传统儒学之镜,从新儒学的发展来折射儒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并从这些问题结合现代化的国情,找到自己的发展出路,从新振兴自己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证。
扬榷百家、融会贯通是现代新儒家的一大特点。
熊十力曾说:“学贵自得,博求往哲,观其会通”。
他主张“旷览中外,去门户而尚宏通,远偏狭而求圆观。
”[⑦]贺麟也说:“以自由自主的精神或理性为主体,去吸收融化、超越扬弃那外来的文化和已往的文化。
尽量取精用弘、含英咀华,不仅要承受中国文化的遗产,且需承受西洋文化的遗产,使之内在化,变成自己的理性的材料。
”“我根本反对被动的‘西化’,而赞成主动的‘化西’,所谓‘化西’,即是自动地自觉地吸收融化,超越扬弃西洋现在已有的文化。
但须知这种‘化西’的工作,是建筑在深刻彻底了解西洋各部门文化的整套的体用之全上面。
”[⑧]上述的两位学者的说法,说明当时儒学存在的问题是固步自封、孤芳自赏的,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来激活它,势必只有死路一条。
20世纪的儒学不可能继续沿用宋明儒学的思维框架或运思模式。
借助西方新实在论、新黑格尔主义、康德、黑格尔的方法重新建立中哲,或兼容中西部各派哲学的观点方法,丰富儒学道德哲学、生命哲学、人生哲学,表现现代儒学的开放度。
贺麟还说过:“儒家思想之能否复兴问题,亦即儒化西洋文化是否可能,以儒家精神为体以西洋文化为用是否可能的问题。
中国文化能否复兴的问题,亦即华化、中国化西洋文化是否可能,以民族精神为体以西洋文化为用是否可能的问题。
”[⑨]这些都说明了,当时我们的传统文化没有把握好自己主体性的地位,没有及时的改进、完善自己,没有吸收当时优秀文化的成果。
所以导致了后来的衰退。
但是在这里想要加入的一点是:从新儒家一代起,人们不断的引进西方的文化思想,这就造成了另外一个问题,现在讨论的中国哲学中充斥着西方化的语言,并且很多人都以此为时尚和先进。
殊不知在这个时候,它已经丢失了本土观念。
现代新儒家对儒学传统,包括宋明理学的传统作过多方面的批判。
例如,熊十力说宋儒有两大缺点,一是“绝欲”,二是“主静”,前者“弄得人生无活气”,后者脱离实际,“减却了日常接触事物的活动力”,“这两个主张殊未能挽救典午以来积衰的社会”。
熊氏又说:“宋儒之最可责者有二:一无民族思想,二无民治思想。
”他对宋儒心性之学多有继承发挥,认为“宋儒倡鞭辟入里切己之学,可谓知本,惜其短于致用。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