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历史水文变化的模拟分析

合集下载

黄河流域水沙变化趋势多模型预测及其集合评估

黄河流域水沙变化趋势多模型预测及其集合评估

2023年7月水 利 学 报SHUILI XUEBAO第54卷 第7期文章编号:0559-9350(2023)07-0763-12收稿日期:2022-09-09;网络首发日期:2023-05-30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2?detail?11.1882.TV.20230529.1420.002.html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402407);水利部重大科研项目(SKS-2022086);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SE0145B022022)作者简介:胡春宏(1962-),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江河治理领域研究。

E-mail:huch@iwhr.com黄河流域水沙变化趋势多模型预测及其集合评估胡春宏1,张晓明1,于坤霞2,徐梦珍3,赵 阳1(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8;2.西安理工大学省部共建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48;3.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4)摘要:黄河水沙变化情势深刻影响着黄河流域水沙调控工程布局、流域内外水资源配置和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等黄河保护与治理开发重大问题的决策。

但受研究时段、方法及其边界条件等影响,黄河水沙变化预测成果差异大,难形成共识。

本研究基于水沙变化归因和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解析,构建了多模型预测成果集合评估技术,预测了黄河流域未来50a水沙量。

结果表明:既有流域水沙变化归因与预测成果差异大,原因在于不同方法因数据输入、变量构成及精度评价方法差异带来的不确定性;提出了基于输入-结构-输出的模型适用性判别准则和评价技术,并基于标准化的数据输入,从数据需求、物理基础、应用效率、输出尺度和预测精度等五个维度,集合评价了现有水沙变化预测模型的适用性;构建了流域水沙变化多模型集合评价-多结果加权融合-BMA集合预测的集合评估技术,根据9类模型预测成果,集合预测了黄河流域未来50a年径流量为240亿m3,年均输沙量为2.5亿t。

近10年来黄河上游气候及水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近10年来黄河上游气候及水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利用 1 9 6 1 -2 0 1 4年 黄河 上 游地 区 1 3个 气象 台
黄河上游气象站.水文站分布黼
图 1 黄河上游地 区气象台站地理分布

1 5—

站5 4年地 面 观测 资料 , 统计 基本 气 候要 素 的年 平均 序列 资料 , 计算 各年 代 的平 均值 和年 际距 平值 。 以基
表 1为 1 9 6 1 -1 9 8 6 、 1 9 8 7 -2 0 0 0 、 2 0 0 1 -2 0 1 4 3 气 候 变 化 分 析
年黄 河上游 地 区年平均 气温 , 2 0 0 1 -2 0 1 4年 较 1 9 6 1 -1 9 8 6 、 1 9 8 7 ~2 0 0 0年分 别 上 升 1 . 2 、 0 . 9 ℃。各
的1 7 . 5 %。近 年来 , 由于黄河 上游 地 区气 候 变化 总体 上 呈显 出气 温升 高 、 降水 增加 的变化 趋 势 , 加 之 黄河
2 资 料与 方法
上 游地 区 生态保 护 与建设 工 程 的深 入实 施 ,黄河 上 2 . 1 资料 游 地 区气候 及生 态 环境 发生 了显 著 变化 ,来 水 量 明
出, 1 9 6 1 -1 9 8 6 、 1 9 8 7 -2 0 0 0 、 2 0 0 1 -2 0 1 4年 年 平 均 0 . 2 ℃和上升 3 . 4 ℃外 ,其余 地 区分 别上 升 O . 8 ~ 1 . 7 c l C 。
2 . 2 计 算 方法

天 咒 、呓 候
, , ,… …
( 1 ) ( 2 )
( , ) =a 0 +a I t 1 +a 2 t 2 +… a p .
它 可 以用 多 项式来 表示 : 式中 : t 为 时间 , 单位 为年 ( a ) 。

百年尺度黄河上中游水沙变化趋势分析

百年尺度黄河上中游水沙变化趋势分析

百年尺度黄河上中游水沙变化趋势分析姚文艺;高亚军;安催花;焦鹏【摘要】According to observed data of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in the Yellow River from 1919 to 2012, the trend of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in the reaches upstream of Tongguan was analyzed with nonlinear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annual runoff and sediment discharge has shown a declining trend in the Yellow River since the mid-1980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noff and the sediment load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bruptly changed before the late 1960s and abruptly changed again in 1986. At the century scale,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changes of the Yellow River were mainly influenced by climatic and other natural factors before 1960, high and low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s occurred with changes in rainfall, while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changes were influenced by human activities and natural factors since 1960. Though rainfall showed significant changes at different times,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decreased continuously. Over the last hundred years, the absolute value of the tendency of the annual sediment transport amount has been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annual runoff, and the absolute values of the tendency of annual runoff and the sediment transport amount in the middle reach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upper reach. Over the last 30 years,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were at their lowest levels in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were the continuous decrease of the runoff and sedimentload, the uneve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the decrease of the sediment load mainly occurring in the middle reaches, and the decrease of runoff mainly occurring in the upper reaches. Thus, the annual distribution of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tended to be uniform, the incoming sediment coefficient tended to decrease,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tended to be strong.%根据黄河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水文泥沙定位观测数据,利用非线性统计方法分析了1919—2012年黄河潼关以上河段水沙系列变化趋势。

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分析

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分析

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分析
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的发源地,在历史时期,黄河源区的干湿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

本文将对黄河源区历史时期的干湿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旨在理解黄河源区的水资源变化情况。

黄河源区的干湿变化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历史时期,黄河源区的气候变化较为显著,表现为干湿季节的交替。

根据历史气候记录和地质打孔资料,可以看出黄河源区在不同时
期呈现出干湿交替的趋势。

在冷却时期,黄河源区气温下降,降水减少,导致黄河源区干
旱化。

而在气温升高的时期,黄河源区降水增加,产生洪水灾害。

这种年代际尺度的气候
变化对于黄河源区的干湿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人类活动也对黄河源区的干湿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历史时期,黄河源区的人类活
动主要包括农业开发、畜牧业等。

农业开发对水资源的利用较大,特别是排水系统的建设
和水利设施的改善,使黄河源区的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过度的农业开发也会对水资源
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黄河源区的干旱化。

畜牧业的发展也会对黄河源区的干湿变化产生
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大量的放牧活动会导致土地的退化和水土流失,从而可能引发干旱灾害。

自然因素也对黄河源区的干湿变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地质构造对黄河源区的地势起
到了重要的制约作用。

地质构造的不均衡导致了黄河源区的河道起伏较大,形成了众多的
河滩地带和平原地区,这种地形特点使得黄河源区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干湿特征。

黄河上游水文特征

黄河上游水文特征

黄河上游水文特征1、黄河上游的水文特征: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化水补给;夏季水量较大,冬季水量少;河流含沙量较小;河流冬季结冰;初冬、初春季节宁夏段有凌汛。

2、黄河中游的水文特征:水源主要来自雨水补给;夏季水量较大,冬季水量少;夏季是河流的汛期;河流流经黄土高原区河流含沙量最大;河流冬季结冰。

3、黄河下游的水文特征:水源主要来自雨水补给;夏季水量较大,冬季水量少;河流含沙量较大;河流冬季结冰;初冬、初春季节山东段有凌汛。

扩展资料:一、历史变迁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

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 1 -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

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

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

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

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

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二、年径流特性黄河流域年径流量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

因受大气环流的影响,降水量较少,而蒸发能力很强,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仅相当于降水总量的16.3%,产水系数很低。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但天然年径流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1%.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从流域年径流深等值线来看,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

大致西起吉迈,过积石山,到大夏河、洮河,沿渭河干流至汾河与沁河的分水岭一线以南,主要是山地,植被较好,年平均降水量大于600毫米,年径流深100~200毫米以上,是黄河流域水资源较丰沛的地区。

流域北部,经皋兰、海原、同心、定边到包头一线以北,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小于300毫米,年径流深在10毫米以下,是黄河流域水资源最贫乏的地区。

黄河流域时变增益分布式水文模型(Ⅱ)——模型的校检与应用

黄河流域时变增益分布式水文模型(Ⅱ)——模型的校检与应用
a lN SECsw e e g e t rt a . 0. Fi ly,t p ra a y e he i p c l a e c a e n m a l r r ae h n 0 7 na l hepa e n l z d t m a tofc i t h ng sa d hu m n
YE Aih n z o g ,XI J n~ ,W ANG n s e g A u Ga g h n
( 1. St t e b. ofW a e s ur e d H yd o w e gi e i inc , W uh n U nie st W uh n 0 2, a e K y La t rRe o c san r po rEn ne rng Sce e a v r iy, a 43 07 Chia; . Ke b. ofW a e ce a lt d La n 2 y La t rCy l nd Rea e nd Sura e Pr e s s,I tt eofGe gr hi f c oc s e ns iut o ap c
2 .中 国科 学 院地 理 科 学 与资 源 研 究 所 陆 地 水 循 环 及 地 表 过 程 重点 实验 室 , 京 1 0 0 ) 北 0 11
摘要 : 针对分布式水文的应用 问题 , 结合黄河流域时变增 益分 布式水文模 型 , 在黄河 流域进行 了实例研究. 对黄
河干流 1 主 要 流 量 控 制 站进 行 了连 续 径 流 模 拟 . 拟 总 水量 同实 测 总 水 量 的相 对 误 差 在 5 以 内 , 中有 1 7个 模 其 1
维普资讯
第 3 9卷 第 4期 20 0 6年 8月
武汉大学学报( 学版 ) 工
En ie rn o r a f u a ie st gn eigJ u n lo h n Unv riy W

黄河的水文特征

黄河的水文特征

黄河的水文特征黄河,中国的母亲河,东亚第二大河流。

黄河流域是中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黄河的水文特征对于环境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黄河的水文特征,包括水文特征的形成原因、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相关的保护措施。

一、黄河的水量特征黄河是中国唯一自西向东流经的大河,流域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

黄河水文特征之一就是水量变化大。

黄河水量在不同季节和年份间波动较大,旱季水量明显减少,丰水期水位剧增。

这种水量变化对沿岸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黄河的悬沙特征黄河是世界上悬沙含量最高的河流之一,黄河水流湍急,冲刷力强。

悬沙特征使得黄河水质偏浑浊,这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为土壤肥沃度提供了保障。

三、黄河的径流特征黄河的径流特征受到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浅秋到深秋是黄河径流的高峰期,而冬季和早春则为低谷期。

这种径流特征也导致了黄河的季节性洪水和旱灾,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洪和水资源利用措施。

四、黄河的水质特征黄河的水质受到悬浮物、营养盐和有机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由于沿岸农业、城市化进程等引起的人为因素,黄河水质逐渐恶化。

保护黄河水质,净化河道环境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黄河的生态特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既有水土流失等问题,也受到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保护黄河河道、恢复湿地生态、限制农业面源污染等措施势在必行,以维护黄河流域的健康生态系统。

总的来说,黄河的水文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

保护黄河水资源,维护黄河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使命。

愿我们共同努力,让黄河水文特征更加和谐美好。

黄河水文特征

黄河水文特征

黄河水文特征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也是全球仅次于尼罗河和亚马逊河的第三大河流,自上游青藏高原发源至下游渤海湾注入海洋,全长约5,464千米。

黄河流域范围广泛,涉及9个省份,占全国土地面积的8.6%。

由于黄河流域地形复杂,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加之近年来气候变化对水文过程产生的影响,黄河水文特征显得十分重要。

一、水文特征在时间上的变化黄河流域的季节性特征明显。

由于季节性降水分布的影响,黄河呈现出以夏季为主、春秋两季次之、冬季最少的降水量分布规律。

造成这种分布规律的原因是黄河流域夏季和早秋季节降水量较大,河道水流加快;而冬季和早春季节降水量较小,航道减弱。

黄河流域洪水主要发生在夏末和秋初时期,因降水量较大加上山区积雪融化引起洪水。

而黄河流域干旱则主要发生在旱季,每年4月中旬至10月下旬是干旱期,其它时间为丰水期。

二、水文特征在空间上的变化黄河流域地形复杂,河道曲折,因此,水文特征在空间上也有很大的变化。

黄河干流以及主要支流的流量均呈现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增加的趋势。

这主要是因为上游地势较高,降雨量较大,加之冰川融化,形成了来自上游的丰河输入,使下游河道水量增加。

此外,黄河也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流域水文变化大,上游地区水力资源丰富,而下游仅有少量的水力资源。

三、气候变化对黄河水文特征的影响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黄河水文过程产生的影响日益显著。

黄河流域的降水量一直以来都非常不稳定,然而,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黄河流域的降水量逐年减少,而且表现出不均匀分布的趋势。

同时,气候变化也让黄河汛期的水位和流量变得更不可预测,洪涝灾害风险增加。

更严重的是,由于气候变化驱动的冰雪消融速度加快,黄河上游由于冰雪消融速度加快,形成了更多的降水和汇流过程,将使黄河洪水的数量和强度增加。

四、黄河治理措施对水文特征的影响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黄河水文特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黄河下游的治理和改道。

黄河兰州段水沙特性与河道演变分析

黄河兰州段水沙特性与河道演变分析
据区域地质资料该层厚度大于100杨家湾大桥调查及钻探揭示桥址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沙质黄土粗细圆砾土和卵石土局部地段分布人工填筑土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冲积黏质黄土基岩为加里东期侵入花岗岩局部为上第三系沙岩夹砾岩
第3 3卷第 6期 21 0 1年 6月




Vo . 3. . 1 3 No 6
期, 来水量 占年 来水 量 的 5 . % ;l 1 1 2 1一 2月为 河 流退水 期 , 流
量逐 渐减小 , 来水量 占年来水量 的 1 .% 。刘 家峡水库 运行后 20 改 变了径流的年 内分配 , 主汛期 来水量 由天然 状态下 占年来 使
水量的 6 . %减少到 5 . % ; 07 2 0 龙刘水库 ( 羊峡 、 家峡水库 ) 龙 刘
发能力 为 14 8 7 m 4 . m。多年 平均 气温 为 9 2o 最 冷月 为 1 . C; 月, 平均气温为 一 . 6 4℃ ; 热月为 7月 , 均气 温为 2 . 最 平 2 3℃。




极端最 高气温为 3 . 9 8℃ , 端最低 气温为 一 17℃ 。地 面平 极 2. 均 冻结 日期为 1 2 1月 9日, 解冻 日期为 2月 5日, 最大冻土深度 以 1 为最 高 , 13e 最大 积雪厚度 为 1 m(9 8年 ) 月 为 0 m, 0c 16 。
联合 调度后径流的年 内分配得到进一步 改变 , 主汛期来水 量 占 年来 水量的 比例减小到 4 . % 。 17
岩裸露 , 以沉积沙岩 、 红黏 土为 主 , 黄河 Ⅱ级 侵蚀 堆积 阶地 。 为 阶地上部冲积物呈 明显 的二元结 构 , 下部 沙砾 卵石松 散胶 合 , 透水性好 ; 上部 粉质壤 土质 地均 一 、 构疏 松 。河 床主要 由卵 结

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分析

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分析

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和文化符号。

黄河源区是黄河的发源地,也是黄河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源区的干湿变化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黄河源区的干湿变化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研究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的特征,不仅有助于了解黄河流域的气候演变过程,还能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进行详细分析,探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地质构造和水文过程等因素对该地区干湿变化的影响,以期为未来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此段共计132字】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究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的特征,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并且揭示干湿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干湿变化的历史演变进行系统性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区域气候环境的变化规律,为相应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对黄河源区干湿变化进行深入分析还可以为当地的水资源管理、农业生产、生态保护等方面提供有益参考,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通过对干湿变化特征的研究,可以为未来的气候变化适应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3 研究意义黄河源区是黄河的发源地,是中国重要的水文地质区域之一。

对于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研究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演变规律。

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干湿变化,可以揭示气候变化对地表水文过程的影响,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机制。

研究黄河源区历史时期干湿变化特征对于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了解黄河源区干湿变化的规律,可以为合理利用水资源、科学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依据和参考。

《基于SWAT模型的汾河上游水沙模拟及影响因素分析》范文

《基于SWAT模型的汾河上游水沙模拟及影响因素分析》范文

《基于SWAT模型的汾河上游水沙模拟及影响因素分析》篇一一、引言汾河作为中国黄河流域的重要支流,其上游地区的水沙动态对于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及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价值。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汾河上游的水沙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变化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管理和保护,本研究基于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对汾河上游的水沙情况进行模拟,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汾河上游作为研究对象,该区域具有丰富的水文地质数据和气象数据,为水沙模拟提供了有利条件。

2. 方法与模型SWAT模型作为一种常用的流域尺度的水文学模型,可以模拟长期的水文、水沙变化过程。

通过收集汾河上游的地理、气候、土壤和植被等数据,构建SWAT模型,对水沙进行模拟。

三、基于SWAT模型的水沙模拟1. 模型构建与参数设置在收集到足够的汾河上游相关数据后,我们根据SWAT模型的构建要求,设置了模型所需的参数。

这些参数包括气象数据、土壤类型、植被覆盖、地形地貌等。

2. 模拟结果通过SWAT模型的模拟,我们得到了汾河上游的水沙动态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在过去的十年中,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汾河上游的水沙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

四、影响因素分析1. 气候因素气候变化是影响汾河上游水沙状况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汾河上游的降水量和温度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而影响了水沙的生成和输移。

2. 人类活动因素人类活动也是影响汾河上游水沙状况的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活动的扩大,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而影响了地表径流和水沙的生成。

此外,水库和堤坝等水利工程的修建也影响了水沙的输移和储存。

五、讨论与建议根据模拟结果和影响因素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气候监测和预测,及时掌握气候变化趋势,为水沙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 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土地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地表植被和水资源。

近50年来长江-黄河源区气候及水文环境变化趋势分析

近50年来长江-黄河源区气候及水文环境变化趋势分析

生态环境 2004, 13(4): 520-523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01010,40371026)作者简介:谢昌卫(1973-),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寒旱区水文与水资源研究。

E-mail: xiecw@ 收稿日期:2004-06-24近50年来长江-黄河源区气候及水文环境变化趋势分析谢昌卫,丁永建,刘时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摘要:对长江、黄河源区12个台站近50年来的温度、降水资料分析表明,近50年来长江源区平均升温0.61 ℃,黄河源区平均升温0.88 ℃;长江-黄河源区降水量在经过上世纪80年代高峰期后90年代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东部地区降水量减幅大于西部地区;在总体气候向暖干变化的同时,区域内春末夏初和冬季部分月份近50年来气候朝暖湿化方向发展。

径流量在上世纪90年代呈现出较强的枯水期,然而由于气候变暖加剧了冰雪的消融,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在温度升高的气候背景下径流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伴随着温度的升高和降水量的波动变化,近50年来区域内呈现出冰川、冻土加速消融,湖泊、沼泽疏干退化加剧的趋势。

关键词:气候;水文环境;长江-黄河源区中图分类号:X14;X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4)04-0520-04举世闻名的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心与纽带。

过去几十年来,长江、黄河源区水文与生态环境已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是冰川后退、冻土退化、湿地干化、湖泊萎缩,这些与水文条件密切相关的环境要素的变化,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土地沙化范围扩大,土壤严重裸土化,草地明显退化[1]。

长江、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已引起人们极大关注,位于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区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区域之一。

深入分析长江、黄河源区近50年来气候和水文环境的变化,是明确区域内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关键。

黄河流域水文模型最新研究应用与进展

黄河流域水文模型最新研究应用与进展

选取对径 流 量 模 拟 产 生 黄河上游宁蒙河段 [ 9]
较大影响 的 参 数 进 行 敏
感性分析
2019 径流预报模型
采 用 EEMD-ANN 组 合 黄河上游龙羊峡水 [ 6]
方法
库入库径流
2019 SWAT 模型
采 用 CMADS 数 据 集 黄河上游
驱动
2019 SWAT 模型
模拟渠系水的利用系数 黄 河 上 游 青 铜 峡 [ 5]
法、研究极值理论( EVT) 法等进行模拟,衍化完善出更
多改进模型,从而更好地模拟水文现实状况。 由于现
题,急需加强黄河 治 理 与 保 护,同 时 积 极 构 建 多 元 素
行模拟方法众多,加之前人已对各种模型进行过归纳
结合的水文模型,用以切实分析模拟黄河流域在各种
总结,本文仅研究近两年的最新研究应用成果,以期对
梳理在黄河流域已被应用模型的模拟情况,参考了 2018—2019 年 有 关 黄 河 流 域 水 文 模 型 的 科 研 成 果,并 进 行 了 归 纳
总结。 总结发现,现有模型只有少数能深入结合水文要素、土壤要素、气象要素与下垫面等要素进行水文模拟,其 他 多
数模型只停留在表面模拟应用上。 根据现有实际情况,提出了两点关于未来黄河流域水文模型发展趋势的认识。
2. 1 黄河流域上游主要水文模型研究及应用
量的模拟。 黄河流域中游主要面临水土流失、防洪等
近两年国内学者在黄河上游水文模型的构建多
突出问题,因流经黄土高原,泥沙大量入河,使黄河成
以用来模拟径流量的变化,其中近两年应用最广的是
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同时中游也是重要的大
SWAT 模 型 ( 表 2 ) 。 周 帅 等 [ 4] 通 过 拉 丁 超 立 方 法

黄河流域的水文发展史

黄河流域的水文发展史

黄河流域的水患及其治理关键字:黄河概况黄河水灾及产生原因黄河水患治理摘要:黄河座作为中华民族的第二大河,作为华夏儿女的母亲河,创造了繁荣的华夏文明,虽然黄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曾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能够逐渐控制黄河水患,并将其加以利用,使得黄河能够再次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做出更加引人注目的贡献。

黄河概况: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轻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黄河水患:黄河被称为我们的母亲河,在孕育华夏文明的过程中黄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黄河上游历史大洪水分析

黄河上游历史大洪水分析

4 结论
4.2 气象背景配合,出现长历时,大范围降雨。 大气环流形势支持大范围连续降雨过程,一般 强度小,50毫米以下,黄河上游主产流区降水 日数持续15天以上,面积大,10至20万平方公 里,并且降雨范围影响到长江流域部分地区。 4.3 基流较大。 6至7月大洪水一般上年10月汛末流量就较 大。
2 黄河上游洪水特性
2.2 洪水划分

根据《水文情报预报规范》洪水 量级划分:水文要素重现期小于20年 的洪水,为中小洪水;水文要素重素重现期为大于等 于50年的洪水,为特大洪水。
2 黄河上游洪水特性
2.3 洪水特性 黄河上游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角,夏季当西太平 洋副高强大西伸,且停滞少动,使高原上空偏南气 流明显增强,此时孟加拉湾暖湿空气不断北上,此 时如有冷空气南下,则形成持续性的连阴雨天气。 黄河上游大洪水多出现在7至9月,由于降雨面 积大,历时长,加上流域内湖沼草地调蓄作用等, 洪水过程涨落平缓,历时长一般一次洪水过程平均 为30至40天。
4 结论
4.4 其他因素 通过太阳黑子周期性变化与黄河上游大 洪水的相关性统计分析和灰关联度计算,表 明黄河上游大尺度的天气系统与太阳黑子具 有很好的相关性,均发生在太阳黑子的峰、 谷年或峰、谷年的前一年,可以通过太阳黑 子的变化对年最大洪峰流量进行定性预测。
4 结论
ENSO现象是厄尔尼诺厄尔尼诺(ElNino) 现象和南方涛动(Southern Oscillation) 现象的总称,它们对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和海 洋状况异常都有重大的影响,最终导致陆地 上的洪涝灾害。统计结果表明 ,ENSO现象 与黄河上游唐乃亥以上流域的径流丰枯有着 密切的关系。总体而言 ,伴随着ElNino事件 的发生 ,黄河上游出现枯水的概率较大 ,而 黄河上游的洪水常伴随着LaNina事件发生。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引言: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不仅是华夏民族的摇篮,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带和战略支撑。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带来的过度开发和污染,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背后的驱动力。

一、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1. 过去的时空演变:从过去的历史记录和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经历了不同的时期。

在古代,黄河流域一度被誉为“天下第一水”,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优质的土地。

然而,在近现代,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带来了水污染、土地退化和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导致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急剧下降。

2. 近期的时空演变: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例如,实施了生态修复项目,加强了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这些措施使得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水资源利用过度和水污染等。

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的驱动力分析1. 自然因素:首先,自然因素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水和冰雪灾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具有显著影响。

此外,气候变化也会导致水资源供应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进而影响生态环境质量。

2.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导致了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剧,产生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对黄河流域的水质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压力。

3.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例如,过度的养殖、过度的水土资源开发、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都会导致土地退化、水体污染等问题。

此外,环境意识的缺乏和不良行为习惯也是造成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

4. 政策措施:政府的政策措施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黄河流域典型流域水文气象变化与径流过程模拟

黄河流域典型流域水文气象变化与径流过程模拟
第5期 2019 年 10 月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 5 Oct. 2019
DON 10.16198/ki. 1009-640X. 2019.05.005 管晓祥,金君良,黄爱明,等.黄河流域典型流域水文气象变化与径流过程模拟[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9(5 ): 36-43. (GUAN Xiaoxiang, JIN Junliang, HUANG Aiming, et aL Typical hydro- memorologicai changes and runoff process simulagon in Yellow River basin# J]. Hydro-Sciencc and Engineering, 2019(5) : 36-43. (in Chinese))
黄河流域典型流域水文气象变化与径流过程模拟
管晓祥.2,金君良3,4,黄爱明1,詹慧婕1,王国庆3,刘翠善3
(1.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 2.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9; 3.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 4.长江保护与绿 色发展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98)
通信作者:金君良% E-maL: jljin@ nhri. cn)
-01023456-2019 一军第 5 9 …:;
<心:170mm X 231 mm
:210mm X 285mm
第5期
管晓祥,等:黄河流域典型流域水文气象变化与径流过程模拟
37
1数据与方法
1.1典型站点与资料
选取的典型流域为黄河上游地区第二
摘要:典型流域水文气象分析及水文过程模拟是合理评价黄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的重要基础)利用Mann-

黄河河源区径流模拟及变化分析的开题报告

黄河河源区径流模拟及变化分析的开题报告

黄河河源区径流模拟及变化分析的开题报告介绍:黄河是我国著名的河流之一,它从青藏高原发源,流经多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

由于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对于黄河河源区的径流模拟和变化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本文拟就此进行研究和探讨。

研究背景和意义:黄河是我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水资源。

但是,近年来,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黄河的水资源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中,黄河河源区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河水资源的重要来源。

通过对黄河河源区径流的模拟和变化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黄河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为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以为我国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做出贡献。

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黄河河源区的水资源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2)构建适合黄河河源区的水文模型,使用该模型对黄河河源区的径流过程进行模拟,并且评估模型的适用性和精度。

(3)根据模拟结果,对黄河河源区的径流变化进行分析,确定其变化规律和趋势,同时对其中的异常事件进行识别和分析。

本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1)基于现有的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数据,采用GIS技术,对黄河河源区的水资源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2)选择适合黄河河源区的水文模型,对其进行修正和优化,完成模型构建。

然后,基于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参数校正和拟合,同时对模型的精度进行验证。

(3)根据模拟结果,对黄河河源区的径流变化进行分析和评价,确定其变化规律和趋势,同时进行异常事件的识别和分析。

预期成果和意义:通过本研究的实施,可以获得以下的预期成果:(1)深入了解黄河河源区的水资源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为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对黄河河源区的径流变化进行评估和分析,为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和建议。

水文趋势性分析——以黄河流域艾山站年均流量为例

水文趋势性分析——以黄河流域艾山站年均流量为例

水文趋势性分析——以黄河流域艾山站年均流量为例摘要水文时间序列的分析,通常从周期成分、非周期成分和随机成分三个方面分析。

水文趋势项的分析与处理,作为水文非周期成分的组成分析之一,可以研究某时期某地区的趋势变化情况,在水文随机分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中以黄河流域下游艾山水文站年均流量为例进行趋势性分析与处理,并对比运用Kendall检验、Spearman检验以及回归方程三种方法得出结果的异同,从而得出相关的结论。

关键词:趋势分析; Kendall检验; Spearman检验;回归线方程1研究区与数据艾山水文站1950年4月设立,位于平阴黄河大桥上游7.5km处,距河口386km站址于1983年由东阿县黄屯乡艾山村下迁1000m至大桥镇井圈村南邻。

艾山水文站系全国大江大河重要水文站,是东平湖分洪量大小及时间长短的校核站,为其下游防洪、防凌及水资源调度测取各项水文资料,对黄河的治理开发及山东的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艾山水文站测验河段顺直,测验断面位于井圈险工段,左岸邻黄河大堤,右邻外山,下游500m处是黄河下游著名的艾山卡口。

以下为1958年到1987年30年的年均流量数据:表1 1958年-1987年年平均流量时间(年)1958195919601961196219631964196519661967流量(m³/s)193010103441710154018903020123013402200时间(年)196819691970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流量(m³/s)181092611601060822102084716101530917时间(年)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流量(m³/s)934103073312601150173015601370714487以该数据作出的散点图见图1图1 艾山水文站1958-1987年均流量散点图2研究方法2.1 Kendall检验对序列 x1,x2…xn,先确定所有对偶值(xj,xj,j>i)中的 xi<xj 的出现个数(设为 p)。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流域历史水文变化的模拟分析
一、引言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被誉为“中华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象
征之一。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的农业文明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
的物产资源和人文景观。

然而,黄河流域水文变化与人类活动密
切相关,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加速推进,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问题在黄河流域日益凸显。

因此,对黄河流域历史水文变化进行
模拟分析,既能揭示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又能为当地的水资源
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黄河流域水文环境分析
1.地理环境简介
黄河流域是中国北方的主要水系之一,流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八个省份。

其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70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近亿立方米,是中国北
方最大的河流。

2.气候环境
黄河流域气候为暖温带半干旱气候,明显的干湿季分明。

水文
年度从11月1日到次年10月31日。

黄河上游以青藏高原区域性
降水为主,流域中下游则遭受不同程度的蒸散发掉水分,平均年
总蒸发量为863.8毫米,仅占入流总量的6.2%。

加之强烈的黄土
风蚀,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引起河道淤积严重。

三、黄河流域历史水文变化的模拟分析
1.流域干旱减少
模拟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气候发生明显变迁,黄河流域
干旱现象明显减少。

根据200年内干旱年数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降水条件基本达到了近200年来最优
水平。

2. 数值模拟分析
根据integrated water balance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揭示了他防1999年以来黄河流域地下水深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表明黄河流
域地下水深度明显下降,2000年后地下水深度下降速度较快,而2005年左右为地下水深度下降最为明显的时期。

3.洪水频率和过程的变化
通过研究黄河流域极值径流,对于黄河中下游来说,洪水过程
和洪水频率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20世纪60年代以后,黄河中下游
地区出现了先减小后增大的洪水频率的变化规律。

洪水出现时间
的分析结果表明,整个黄河流域的洪水过程逐渐向早春和秋末月
份转变。

4.径流量变化趋势
通过环境可持续发展参数力学模型对黄河流域历史水文变化及其影响进行研究,模拟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径流量增加趋势明显,尤其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跨越2009~2100的时间段将出现不对称性突发洪水和枯水事件,即洪水和干旱现象将交替出现。

四、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了实现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应采取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

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生态建设,推进防沙治沙,防止水土流失。

2.进行水文监测和预报,以提高对洪涝灾害的应对能力。

3.优化水资源管理,推行节水优化技术,加强水资源执法,推进水资源的节约使用。

4.建立黄河流域规划和管理机制,协调流域内各地区和国家的合理发展,保障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区域,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对流域生态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黄河流域历史水文变化的模拟结果,揭示了黄河流域径流量的增加、洪水频率和
过程的变化等规律。

为流域内可持续利用水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科
学依据,对黄河流域未来的水资源管理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