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赏析论文范文

合集下载

中外建筑艺术对比论文

中外建筑艺术对比论文

中外建筑艺术对比论文中外建筑艺术对比论文2010-01-09 16:18中外建筑艺术对比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和西方的古典建筑艺术的比较,发掘中外建筑艺术的特点,对建筑文化形成的原因是社会背景与文化不同,作简要论述。

关键字:建筑艺术,社会背景,文化,美学,审美,民族,地理对比中西古典建筑艺术,我们可以发现,既有许多不同点,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它们各自形成了一种制度和法式,目的在于保证质量和取得统一和谐的艺术风格。

至于采用的方法则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应用。

甚至有些手法相互背道而驰,但都同样可以取得和谐的效果,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深思。

西方古典建筑文化是欧洲建筑文化的源泉,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是东方建筑文化的精华。

中西古典建筑文化均有各自的法式,都在历史上起过不朽的作用,但是由于背景的不同,中西古典建筑各自按着自身的美学思想在发展,由此反映出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

中西古典建筑文化都有各自的法式,由于社会背景与文化的不同,因此按着不同的美学思想和设计手法在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

从历史上看,西方古典建筑文化发源于古代的希腊,罗马帝国继承了古希腊的成就,使古典建筑进一步成熟,从而形成了西方世界的建筑范例。

1西方古典建筑艺术其实建筑风格也和所有艺术一样,总离不开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环境、传统习俗和文化艺术,这些不同国度、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才形成各自不同的建筑风格。

在希腊、罗马、法兰西、德意志、西班牙、俄罗斯,都有各自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

从来就不曾有过所谓统一的"欧洲风格",所以"欧洲风情"的提法是不全面不科学的,是对建筑风格的一种误导。

为了让大家对欧洲风格有一个初步认识,能够了解各种建筑风格的基本特点,下面向大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1.1、古希腊建筑风格――古希腊位于欧洲西部爱琴海和地中海沿岸,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它的建筑也是西欧建筑的先驱。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

•上海中外建筑赏析论文(9816-UATXVWN1WUB-WUNN-INNUL-DQQTY-建筑作品赏析结课论文班级:城规13班学号:姓名:刘嘉琛《论自己最喜欢的五个建筑》从古至今,天下建筑千千万,千姿百态各显其貌,西方的建筑注重突出雕刻般的造型,中国的建筑注重山水画般的写意园林风貌。

至我们这一代,建筑的历史已过去数千年。

而我们终究选择了与建筑相关的专业,那么就绝对少不了和建筑打交道。

无论是去设计还是去欣赏,无论是从现实中看到的还是从书籍或者网络上浏览到的,总有那么一些建筑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得自己去研究、学习借鉴。

接下来,让我来说说我所欣赏喜欢的一些建筑其中的五个一一之所以喜欢,是因为他们都有值得我为白己设计建筑而去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一、Shan Dong Art Gallery山东省美术馆新馆/同济设计集团1、建筑介绍坐落在山东济南市文博中心的山东省美术馆新馆由同济设计集团设计,新馆的建设总面积5. 2万平方米,其中地上五层,地下一层。

馆内一至四层设有展厅12个,展览总面积19700平方米,实际可用展线1600 米。

美术馆一至四楼都有咖啡厅,地下有下沉式餐厅。

馆内还设置了艺术衍生品商店、书店、儿童托管区、学术报告厅、美术培训教室等。

2、建筑赏析其实单纯从平面图来想象美术馆的外形,无非是一个巨大不对称的四边形盒子,但是如果真的做成这样是无法满足任何人的视觉和内心需求,所以建筑师运用方形切割的手法将建筑的外形做的更加生动。

而建筑从整体四层到局部六层过渡在外形设计上并不突兀,显得比较平和,或许这点设计更好的把握了泰山山脉与济南南部平缓交接,将建筑与济南的地理特征比较完美的衔接,同时建筑的外形又像一块巨大不规则的岩石,坐落在这座山城之中。

所以我认为这座建筑的主题应该是“山与城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建筑顶部的天窗让我想到了“地面和水”,于是在我的思维中演变成济南着名的“釣突泉”,或许该美术馆还有所谓“泉、城相依”设计理念,这样即与“泉城济南”相互呼应,又更进一步的增强了建筑与城市的兼容性。

中外建筑与室内设计赏析800字

中外建筑与室内设计赏析800字

中外建筑与室内设计赏析800字篇一:建筑与室内设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宫殿、庙宇和亭台楼阁,还是西方古代的城堡、教堂和宫殿,都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室内设计。

在当今世界,中外建筑与室内设计已经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成为了人们审美享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外建筑与室内设计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古代的建筑和室内设计注重对称、平衡和和谐,追求自然、人文和艺术价值。

例如,中国古代的宫殿和庙宇建筑,都有着严谨的对称结构和独特的装饰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卓越智慧。

而西方古代建筑和室内设计则注重线条、形状和色彩,追求新颖、创新和视觉冲击力。

例如,古希腊的神庙和罗马的竞技场,都有着独特的建筑结构和装饰风格,体现了西方古代文化的卓越智慧和艺术魅力。

在当今世界,中外建筑与室内设计已经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例如,中国的故宫和兵马俑,已经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胜地,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欣赏。

而西方的巴黎圣母院和罗马大教堂,也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胜地,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欣赏。

中外建筑与室内设计也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势和风格。

在当今时代,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开始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采用了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材料,追求绿色、低碳和环保的建筑风格和室内设计。

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开始注重科技和智能化,采用了更多的现代科技和智能化设备,追求高效、智能和舒适的建筑风格和室内设计。

总结起来,中外建筑与室内设计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代表了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艺术和智慧。

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外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将继续探索和创新,为世界带来更多的建筑和室内设计作品,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审美享受和文化体验。

篇二:建筑与室内设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的文化、历史、价值观和技术发展水平。

中外著名建筑鉴赏论文

中外著名建筑鉴赏论文

中外名建筑鉴赏姓名:学号:中国银行大厦中银大厦是中银香港的总部,位于香港中西区金钟花园道1号。

在1989年竣工,1990年启用。

原址为美利楼。

大厦为香港第3高的建筑物,仅次于国际金融中心及中环广场,全球排名则为居第12位。

(截至2008年6月)中银大厦地处中区经济和金融核心地带。

一九八五年四月开始动工,建筑期达4年零4个月;一九八九年八月启用;1990年五月大厦正式开幕。

大厦楼高70层,另地库停车场4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约50多米)共有367.4米。

中银大厦于一九八九年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也是世界第五高建筑物。

建筑外墙以铝板和银色反光玻璃装嵌,大厦底层铺砌深浅不一的灰色花岗岩。

整座大厦依靠四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内外附加一系列包混凝土的钢焊斜撑,这不仅给大厦外观带来独特的面貌,而且比传统方法节省钢材4成,且室内无柱,空间开阔。

大厦底层平面呈5 2米×52米的正方形,沿两条对角线分为4个三角形。

贝聿铭在此又一次发挥出他的设计天才,他着力刻画建筑的崭新造型,通过三角形母体的巧妙变换,节节升高,造型简洁明快又极富标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轮廓线的一个制高点。

这幢大厦的设计过程备受挫折。

迷信风水的香港人认为它是不祥之物,说大厦像个三棱的刀,以至建成后周围的居民竟在家里装上了反光镜,声称要把这个“刀光”挡回去。

贝聿铭尊重了香港人的思想,原来想利用陡峭的地势,从大楼的一端引入喷泉水,再让水从另一端喷出,但根据风水的原则,这样做意味着失败,于是贝聿铭决定在庞大的地基两侧设置两座倾斜式喷泉,以减轻周围车辆的噪音。

贝聿铭所运用的是香港人能够理解的象征手法。

他让那幢闪闪发亮的方形尖塔座落在3层楼高的花岗岩地基上,笨重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基座与上面轻巧的塔楼十分笨拙地联结在一起,整体上却达到了表现尊贵气质与实力并存的目的。

如今,像贝聿铭设计的多数建筑一样,中银大厦已成为香港的标志性建筑物。

分析建筑的论文

分析建筑的论文

分析建筑的论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建筑行业的竞争也变得日益剧烈。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分析建筑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分析建筑的论文篇1建筑设计风格分析【摘要】文章分析了当代西方的各种建筑设计风格。

【关键词】建筑设计风格1.自然主义设计美国广阔的国土、多变的自然地貌使其景观设计有着几乎天生的自然主义追求,奥姆斯特德及其追随者在一系列城市公园系统的规划设计中就倡导自然主义,反对追求庄严和清晰结构的古典主义。

公园优美的自然式景观与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满足了回归自然的社会需求。

然而,之后的美国景观建筑经过浮华虚饰的后维多利亚折衷主义式、城市美化运动和古典主义复兴的新古典主义等潮流变换,在数十年的风格摇摆中并没有走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自己的道路。

2.现代主义设计二次大战前后,在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理论和作品的影响下,美国的现代主义景观建筑在所谓的“哈佛革命”之后逐渐形成。

现代主义对景观建筑学最积极的贡献并不在于新材料的运用,而是认为功能应当是设计的起点这一理念,现代景观建筑从而摆脱了某种美丽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得以与场地和时代的现实状况相适应,赋予了景观建筑适用的理性和更大的创作自由。

正如“哈佛革命”三之的罗斯所说的:“我们不能生活在画中,而作为一组画来设计的景观掠夺了我们活生生的生活区域的使用机会。

”他最为关心的是空间的利用而不是规划中的图案或所谓的风景秩序。

而加州学派的领导人物丘奇的作品中真正鼓舞人心的也不是构成的秩序,而是自由的设计语言以及有设计本身、场地和雇主要求之间的精妙平衡。

另一位现代景观设计大师埃克博则更为强调景观设计中的社会尺度,强调景观建筑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3.生态伦理设计将景观作为一个包括地质、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动物和气候等决定性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观点。

强调了景观规划应该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生态主义规划方法,麦克哈格称之为“千层饼模式”。

建筑欣赏论文范文

建筑欣赏论文范文

建筑欣赏论文范文建筑欣赏摘要:本文通过对多个建筑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探讨了建筑艺术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建筑不仅是人们生活的空间,也是一种艺术表达的形式,它结合了美学、工程学和社会文化的因素,对人们的情感和意义都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建筑作品的欣赏和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建筑艺术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关键词:建筑欣赏,美学价值,社会意义引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是实用的空间,更是一种富有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的艺术表达。

从古至今,各个时期的建筑作品都承载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的特点,通过对建筑的欣赏和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建筑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一、建筑的美学价值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筑具有形式美。

建筑的形式是建筑师通过几何结构和比例关系的运用创造出来的,它反映了人们对空间和比例的审美追求。

例如,古代希腊的柱廊式建筑采用了严谨的几何结构,并通过柱子和横梁的比例关系营造出整体的和谐美。

其次,建筑具有空间美。

建筑是人们居住和工作的空间,它的设计和布局对人们的情感和体验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教堂的尖顶和拱形天花板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与信仰和宗教活动的内涵相吻合。

再次,建筑具有装饰美。

建筑的装饰是建筑师通过雕塑、壁画和装饰细节等手法对建筑外观进行装点,以增加建筑的美感。

例如,巴西里斯那斯冰岛教堂的外墙装饰采用了独特的几何图案,增加了建筑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氛围。

二、建筑的社会意义建筑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意义。

首先,建筑是社会文化的表达。

不同时期和地域的建筑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例如,中国古代的皇家建筑以宏伟壮丽和庄严肃穆为主,体现了中国古代王朝的权威和尊严。

其次,建筑是城市发展的标志。

城市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物的规模都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有关。

例如,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和摩天轮成为城市标志,展示了城市的现代化和繁荣。

再次,建筑也是社会生活的载体。

中外建筑欣赏2000字

中外建筑欣赏2000字

中外建筑欣赏2000字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场所,也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中外建筑的欣赏,不仅可以了解世界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和欣赏能力。

本文将介绍几座中外著名的建筑,以供欣赏。

中国传统建筑——故宫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

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曾是中国24位皇帝的居所。

故宫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建筑群由正门、三大殿和六十多个宫殿组成,建筑风格别具特色,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故宫的建筑格局是中式宫殿建筑的经典之作,其空间结构以正中心轴线为基础,左右对称,讲究以人为本的贯通性和统一性。

外墙采用金黄色的琉璃瓦,气势恢宏,古朴典雅,富有神秘感和历史感。

同时,故宫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它对于研究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建筑、制度都有着极高的价值。

美国现代建筑——纽约帝国大厦纽约帝国大厦是美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纽约市中心的曼哈顿区。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摩天大楼之一,由两座102层的塔楼以及中间的大厦组成,高度达到443.2米。

由于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地理位置,纽约帝国大厦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称赞,成为了全球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纽约帝国大厦采用的是现代派的建筑风格,外表光滑、流线型,建造时采用的是最先进的钢铁结构技术,建造材料也达到了全球最佳的标准。

同时,大厦内部也非常宏伟和瑰丽,内部装饰也是采用了很多稀有的大理石、黄铜和玻璃等材料,使整个大厦给人以非常美妙的感觉。

巴黎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的国民建筑,位于巴黎市中心岛上。

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163年至1345年,成为了欧洲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品。

巴黎圣母院的外立面充满了巴黎的风情和历史文化,使所有参观者感受到了巴黎的浪漫和悠久的历史。

巴黎圣母院的建筑风格采用的是哥特式建筑,有强烈的优美、细腻、繁复和神秘感,尤其是图案非常的精细和刻画细致。

主教座堂内部色彩斑斓,装饰非常的瑰丽,但又透出一股古朴典雅之气,包括教堂内部的肖像和彩绘玻璃,都体现了中世纪哥特式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1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1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1"东方之冠"——世博会中国馆东方奥运传奇之后,“鸟巢”和“水立方”依然在展示着“奥运之城”的无穷魅力,无论是晴日里蓝天、白云下,还是阴天里冷冷的北风中,总有无数游人穿梭其间,领略其独特的建筑设计所带来的雄伟和震撼。

的确,它们是2008年奥运留给北京、留给中国遗产的核心内容之一。

带着对奥运辉煌的美好记忆,人们不禁遐想,中国另一件举世瞩目的盛事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黄浦江畔,给上海、给中国留下什么样的珍贵馈赠呢?当然,上海不会让每一个中国人、让每一个关心中国的人失望。

这座富有无限生机和活力的远东都市,这座长江文明的核心之地,这座近代以来就一直为向现代社会转型而不停探索的中国经济中心,在悄然间铸造着巍峨、瑰丽的“东方之冠”,它就是作为永久性建筑的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

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

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中国国家馆的展示主题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以东方为视角,以寻觅为主线。

展馆共分三层,展示总面积达15000平方米。

搭乘电梯,观众可以直奔49米上层,这是展馆最高、最大的展层,也是核心展示层“东方足迹”,面积达8500平方米。

“发展”和“时空转换”为该层的两个核心展示角度。

这座名为“东方之冠”的中国馆,享有东道国的先天优势——紧邻黄浦江,处于南北、东西轴线交汇的视觉中心。

它由国家馆、地区馆、港澳台馆组成,其中,国家馆居中升起,形如冠盖,层叠出挑,制拟斗拱。

地区馆平卧于国家馆之下,为人们活动提供坚实的平台。

《中外名建筑赏析》

《中外名建筑赏析》

第一章 古埃及、希腊及罗马建筑
第一节 古埃及建筑
古埃及建筑是指古埃及时期在尼罗河一带所发展出之具有文明影响力且组织结构多元化的建筑风格。 古埃及早期建筑材料是土坯与芦苇,重要建筑常用石料。为了防热,墙和屋顶做得很厚,窗洞小而少。古埃及建筑在艺术象征、空间设置和功能安排等方面,有着深刻和浓厚的宗教意涵,反映了古埃及独特的人文传统和奇异的精神理念。古埃及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其建筑分为3个主要时期: 1.古王国时期的建筑以举世闻名的金字塔为代表。 2.中王国时期的建筑以石窟陵墓为代表。建于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曼都赫特普三世墓是典型案例。 3.新王国时期的建筑以神庙为代表,其规模最大的是卡纳克和卢克索的阿蒙神庙。
卡纳克神庙、石柱
殿堂柱顶和天花板上的壁画
卡纳克神庙的雕像
二、太阳神庙
卡纳克和卢克索神庙,除了大门之外,建筑艺术已经全部从外部形象转到了内部空间,从金字塔和崖壁的阔大雄伟的纪念性转到了庙宇的神秘和压抑——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这些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点。 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是古埃及神庙建筑的典范,充分显示了古埃及人的高度智慧和精湛的建筑技术。神庙是古埃及在建筑方面的最后杰出成就,它同金字塔一样,也是古埃及文明高度发展的见证。
因此,建筑师在追求美与和谐的过程中,其作品也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象征。
建筑从最初简陋的遮风避雨之用,后来又发展到满足人们居住、行政、军事和宗教等用途,目前建筑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生产和消费的所有功能,并且每一种类别都有许多精美的代表性建筑,甚至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艺术和科技的象征。
它们又有哪些令人回味的故事呢?
一、金字塔
埃及古王国时期最主要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宏伟巨大的皇陵建筑上,当中最典型的要属古埃及法老的陵墓——金字塔。其中,胡夫金字塔位于埃及首都开罗近郊的吉萨高地,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的次任法老胡夫(Khufu)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670年),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类的生活和文化,展现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独特风貌。

在世界范围内,中外建筑各具特色,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中外建筑进行赏析,探讨其设计、结构和文化内涵。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以木作为主要结构材料,以天地人为立构之基础。

例如,皇宫建筑如紫禁城,以其庄严壮观的外形和独特的屋檐风格闻名于世。

其传统的斗拱悬山、彩绘瓦片和雕龙画凤的装饰,展示了中国古代帝王权威与尊崇的象征。

此外,中国的园林建筑也独具特色。

比如,苏州园林以其精巧细腻的布局和设计,营造了无尽的意境和富有诗意的空间。

这些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细腻的工艺,彰显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与中国古代建筑不同,西方建筑注重石材和混凝土等坚固的材料,以建筑的稳定性和巨大规模著称。

例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其高耸的尖塔和精美的立面雕塑,展示了中世纪欧洲宗教建筑的庄严和神圣。

此外,罗马的斯德归斯大教堂以其巍峨的柱廊和广阔的穹顶而闻名。

这些建筑向人们展示了西方建筑精湛工艺与宏大气势的完美结合。

除了古代建筑,现代建筑也是中外建筑中的亮点。

中国的现代建筑以其超前的设计和惊人的速度而著称。

例如,中国的鸟巢体育馆是2008年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其造型独特、结构复杂,通过使用大量的钢材和玻璃材料,创造了一个无柱内部空间,给人一种开放和灵动的感觉。

此外,外国的现代建筑作品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例如,美国的纽约帝国大厦以其标志性耸入云霄的尖塔和照明效果而闻名。

这座建筑物以其独特的纺锤形式和雕塑装饰,成为现代建筑中的经典之作。

除了设计和结构,建筑也承载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观。

其中一座最著名的例子是长城,它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象征。

长城的建设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技术水平,还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和团结。

世界中外建筑艺术欣赏论文

世界中外建筑艺术欣赏论文

世界中外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让我国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艺术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必须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和着新的时代脉博去探索、去创造。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世界建筑艺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世界建筑艺术论文篇一:《试论建筑艺术赏析》【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的比较,发掘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的特点,对因社会背景和民族文化的差别而形成的不同的建筑文化作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中国建筑艺术西方建筑艺术建筑欣赏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建筑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以其触目的巨大形象,具有四维空间(包括顶面)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和“石头写成的史书”。

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结构造型、内外空间组合、装修和装饰、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实用造型艺术。

而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篇论文就将中西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入手,通过介绍各种建筑,分析其体现的内部特征。

一. 中国建筑艺术的概况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而建筑艺术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出的方形或圆形房屋发展到今天,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这其间有在崇山峻岭中蜿蜒万里的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有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前列的隋代的安济桥;有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高达67. 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而座落在北京的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古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由于独特的艺术风格,更使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

这一系列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西方建筑作品赏析

中西方建筑作品赏析

《中西方建筑作品赏析》同学们,咱们今天来聊聊中西方的建筑。

先来说说咱们中国的建筑。

你们想想故宫,那红墙黄瓦,多壮观啊!宫殿一座连着一座,走在里面,感觉自己像穿越回了古代。

屋顶上的那些神兽,一个个都活灵活现的。

还有那雕花的门窗,精美极了,每一个图案都好像在讲一个故事。

再说说苏州的园林,那可真是别有一番韵味。

小小的园子,有假山,有池塘,有亭台楼阁。

走在那曲曲折折的小路上,就像是在画里一样。

西方的建筑也很有特点呢。

像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尖尖的屋顶,高大的拱门,充满了神秘的气息。

还有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歪歪斜斜的,却一直没倒,多神奇呀!我给你们讲个故事。

有一次我去一个古镇玩,看到了一座古老的寺庙。

那寺庙的大门又高又大,我站在下面,感觉自己特别渺小。

走进里面,看到佛像安静地坐在那里,一下子就让人的心平静了下来。

西方的建筑里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比如有个建筑师为了设计一座独特的教堂,花了好多年的时间,经历了很多困难,最后终于成功了,那座教堂成为了当地的标志性建筑。

中西方的建筑都有各自的魅力,都值得咱们去欣赏和了解。

《中西方建筑作品赏析》同学们,今天咱们来欣赏欣赏中西方的建筑。

咱们中国的建筑,那可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比如说长城,那长长的城墙,蜿蜒在山上,就像一条巨龙。

当年建造长城的时候,不知道多少人付出了辛苦的劳动。

还有福建的土楼,圆圆的,像个大碉堡。

里面住了好多人家,大家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

西方的建筑也很了不起。

英国的大本钟,每到整点就会敲响,声音特别响亮。

美国的白宫,白白的房子,庄严又大气。

我记得有一回,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座西方的城堡。

那城堡有高高的塔楼,还有大大的花园。

据说里面曾经住着一位公主,让人充满了幻想。

在中国,有一些古老的村落,房子都是用石头和木头建的,虽然简单,但是很有味道。

西方也有一些小镇,房子五颜六色的,特别好看。

走在街道上,感觉特别浪漫。

中西方的建筑就像是两个不同的世界,都很吸引人。

《中西方建筑作品赏析》同学们,咱们一起来看看中西方的建筑。

建筑赏析论文迪拜塔

建筑赏析论文迪拜塔

建筑赏析论文迪拜塔第一篇:建筑赏析论文迪拜塔哈利法塔,原名迪拜塔,又称迪拜大厦或比斯迪拜塔,是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的一栋已竣工投入使用的摩天大楼,有160层,总高828米。

迪拜塔由韩国三星公司负责营造,2004年9月21日开始动工,2010年1月4日竣工启用,同时正式更名哈利法塔。

哈利法塔的建筑理念是“沙漠之花——Desert Flower”,平面是三瓣对称盛开的花朵;立面通过21个逐渐升高的退台形成螺旋线,整个建筑物像含苞待放的鲜花。

这朵鲜花在沙漠耀眼的阳光下,幕墙与蓝天一色,发出熠熠光辉。

三瓣盛开的沙漠之花—哈利法塔的建筑幕墙总面积为13。

5万m2,其中塔楼部分为12万m。

幕墙总造价约为人民币8亿元。

约为6000元/m2。

哈利法塔很高,风力作用下,上部楼层水平位移较大,将酒店和公寓安排在下部楼层,办公楼层放在上层,可获得更好的舒适性。

按现在的布局,公寓最高层为108层,最大位移为450mm,办公最高层为162层,最大位移为1250mm。

SOM创新了一种结构体系,使用支撑核心让塔楼稳固而且经济。

塔楼由围绕核心的三个“翼”元素,随着塔楼高度增加,“翼”的终端都是向上旋转递减的造型,减小塔的体型,楼面为不断上升的“Y”字形,这种设计有助于减少风的影响。

利用塔的高度优势,设计师发明高空气体冷却系统,从楼顶吸入冷空气(比底层空气低10度),再输入楼体下层以降低塔楼温度,而塔楼高性能外立面系统可以抵御迪拜夏季数月极端高温的考验。

混凝土结构设计按美国规范ACI318—02进行。

混凝土强度等级:127层以下为C80;127层以上为C60。

C 80混凝土90d弹性模量为43800N/mm2,采用硅酸盐水泥,加粉煤灰。

进行了构件截面尺寸的仔细调整以减少各构件收缩和徐变变形差。

原则上使端柱和剪力墙在自重作用下的应力相近。

由于柱和薄的剪力墙收缩较大,所以端柱的厚度与内墙相同,取600mm。

设计时尽量考虑构件的体积与表面积的比值接近,使各构件的收缩速度接近,减少收缩变形差。

中外建筑与室内设计赏析800字

中外建筑与室内设计赏析800字

中外建筑与室内设计赏析800字篇一:建筑与室内设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中外建筑与室内设计的风格、特点、技艺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它们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室内设计特点、技艺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建筑风格中外建筑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对称、和谐、美感,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而西方古代建筑则注重构造和技术的精湛,强调个体和群体的关系。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通常采用木材或砖石材料,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多采用石材或混凝土。

此外,古代西方建筑常常采用拱顶和拱门等结构,而中国古代建筑则注重空间的虚实结合和装饰。

二、室内设计特点中外室内设计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国室内设计注重装饰和文化内涵,强调空间的韵律和美感,而西方室内设计则注重功能和实用性,强调设计的细节和精致。

例如,中国古代室内设计中常用的吉祥图案、红木雕刻、丝绸挂毯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而西方现代室内设计则注重简洁、实用、时尚,强调空间的灵活性和通透性。

三、技艺中外室内设计的技艺也有着不同的表现。

中国室内设计的技艺主要体现在雕刻、刺绣、彩画等方面,这些技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西方室内设计的技艺则主要体现在混凝土、钢结构、玻璃等方面,这些技艺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了西方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

结语:中外建筑与室内设计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它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室内设计特点和技艺表现。

通过对中外建筑与室内设计的赏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点,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篇二:建筑与室内设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的文化、历史、价值观和技术发展水平。

本文将结合中外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案例,从审美、技术和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赏析。

在中外建筑中,审美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会产生不同的建筑审美观念,例如在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对称、和谐、美感和文化底蕴,而西方建筑则强调创新、结构力学和外观设计。

建筑物赏析3000字

建筑物赏析3000字

建筑物赏析3000字建筑物不只是一栋房子,而是文化、历史、社会与艺术的结合。

一座建筑物究竟为什么被赞赏,取决于众多的因素,包括外观、结构、材料甚至地理位置。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典型的建筑物进行分析,探讨建筑物被赏析的原因。

一、巴黎圣母院位于塞纳河畔,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的一个代表性建筑。

其风格是后期哥特式建筑,是欧洲中世纪时期技艺和信仰最高峰的结晶,被誉为古代建筑史上的杰作之一。

首先,圣母院的外观十分引人注目。

其高耸的塔楼、尖顶和彩色玻璃窗,让它成为一个气势磅礴的建筑物。

然而,在其建筑结构上的设计也是他被赏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支撑这个大型的建筑,设计师采用了大量的石头和木材作为支撑,而且其立柱的结构更是采用了风化石的花纹来作为装饰。

这种宏大的支撑系统,除了是在建筑时代颇具艺术价值的传统做法,也是其在当下喜欢被赏析的原因。

二、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物之一。

其开放的屋顶、多孔的混凝土外观、以及无边界的艺术表现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它不仅是悉尼的标志性建筑,在全球范围内也是该城市的重要象征和广受关注的地标。

首先,悉尼歌剧院的外观造型是它被赏析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具有历史性而又现代感,而其漂亮的曲线和惊艳的设计,其气势更是超越于其它建筑物,使人们无法抗拒它的魅力。

再加上其位置的特殊性,这个建筑就成为悉尼首屈一指的文化地标。

三、纽约帝国大厦纽约帝国大厦位于曼哈顿市中心,被誉为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也是纽约市的重要标志之一。

帝国大厦作为土地高度最高的(直到后来世界贸易中心Twin Towers的出现)建筑物之一,其高度和历史背景都是其被赏析的原因。

首先,该建筑的高度是吸引人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大厦高达102层,高达1,454英尺(443米)。

除了高度之外,建筑的设计更是万无一失。

其金属和石材的混合材料和膨胀角板,不仅创新了当时的建筑技术,而且使其看起来更漂亮和富有个性。

总之,建筑物作为文化、历史、社会与艺术的结合体,其被赏析的原因各不相同。

中外民居建筑赏析

中外民居建筑赏析

中外民居建筑赏析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中外的民居建筑。

这民居建筑啊,可老有意思了呢。

先说说咱中国的民居吧。

在中国啊,那不同地方的民居就像不同性格的小伙伴一样,各有各的特色。

就说北京的四合院吧,四合院就像是一个大家族紧紧抱在一起的样子。

四面都有房子,中间是个小院子。

我记得我去北京旅游的时候啊,走进一个四合院,那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小小的世界。

院子里种着花花草草,还有一棵大树,夏天的时候,大树就像一把大伞一样,把整个院子遮得阴凉阴凉的。

住在四合院里的人啊,大家都互相认识,今天这家做点好吃的,还会给邻居送一点过去呢,可有人情味了。

这四合院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的怀抱,把人们都拢在里面。

再看看南方的徽派建筑。

哇塞,那白墙黑瓦就像一幅水墨画一样。

徽派建筑的房子啊,高高的马头墙特别引人注目。

我听别人说,这马头墙还有个作用呢,就是防火。

嘿,你说古人是不是特别聪明啊?那些房子挨得挺近的,要是一家着火了,马头墙就能挡住火势,不让它蔓延到别家。

我想啊,这马头墙也许就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每家每户的安全。

走在徽派建筑的村落里,就像走进了古代的画里一样,感觉自己都变得文雅起来了呢。

还有福建的土楼,那可真是个神奇的存在。

土楼圆圆的,就像一个大圆圈饼似的。

不过这个“饼”可大得很呢,能住好多好多人。

土楼里面是一圈一圈的房子,一个家族的人都住在里面。

我觉得住在土楼里就像住在一个小城堡里一样,特别有安全感。

大家白天一起干活,晚上围坐在一起聊天,这种感觉真好。

可是呢,也许有人会觉得住在土楼里,大家挨得这么近,会不会没有隐私啊?嗯,这可能也是个问题呢。

不过我想啊,在以前的人看来,家族的团结可能比隐私更重要吧。

说完了中国的民居,咱们再把眼光放远一点,看看外国的民居。

就说欧洲的那些小房子吧。

在法国的乡村,有好多那种斜顶的小房子,房子的墙壁上还爬满了绿色的藤蔓。

我看到那些房子的时候,就觉得它们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躲在藤蔓后面偷偷地看着外面的世界。

中外建筑史论文范文

中外建筑史论文范文

中外建筑史论文范文以下是一个关于中外建筑史的论文范文,长度超过1200字。

标题:中外建筑史中的文化交融与影响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外建筑史的探讨,揭示了中外建筑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和变化。

从东西方建筑发展的历史背景入手,通过对比中西方建筑特点的对照,分析了中外建筑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并探讨了其背后的原因。

最后,结合现代建筑实践,对中外建筑文化交融的意义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中外建筑史、文化交融、影响、对比、背景、原因一、引言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产生并发展。

中外建筑历史作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领域,探讨了东西方建筑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和学习。

本文将着眼于中西建筑在文化交融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和变化,希望通过对比研究,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二、中外建筑文化背景对比中西方建筑发展的历史背景存在明显的区别。

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中国建筑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追求和谐和平衡的美。

而西方建筑则源于古希腊罗马文明,注重对称和几何形态的运用。

这两种不同的建筑文化背景影响了中西建筑的风格和表现形式,成为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基础。

三、中外建筑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1.建筑风格的影响:中西建筑在风格上出现了明显的相互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亭台楼阁在明清时期受到了西方建筑希腊柱和罗马拱的影响,形成了中西风格的交融;而在近代,中国建筑则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元素,展现出新的风貌。

2.建筑技术的转化:中外建筑交流过程中,技术的转化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和斗拱技术对西方建筑起到了示范作用,而西方的砖石结构和青铜铁质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建筑发展。

3.建筑观念的碰撞:东西方建筑观念的差异在文化交融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西方建筑强调个人自由和创造力,而中国建筑则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这种观念上的差异,使得中外建筑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四、中外建筑文化交融的原因分析在中外建筑文化交融过程中1.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东西方建筑在交融过程中,经济和政治因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推荐优秀的外国建筑美学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

推荐优秀的外国建筑美学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

推荐优秀的外国建筑美学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外国建筑美学论文的写作有没有什么要求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欣赏外国建筑美学论文的写作,本篇主要是向大家介绍了关于外国建筑美学论文范例,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外国建筑美学论文写作当中做个参考。

第1篇:中国建筑美学和外国建筑美学差异0概述建筑是人造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它既要满足一定的使用功能,又要满足一定的审美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崇高自然,与自然相融相生,所以,几千年来,中国建筑一直以木构架建筑房舍宫府,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木建筑文化。

而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是:建筑功能比较简单,建筑类型不多,从建造手段看主要是石结构,人们常把建筑看成是石头的史书。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传统建筑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差异,造成了中外建筑审美观念上的差异。

1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形式比较简单,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样,孤立的单体建筑不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序列来取得。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创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型制和布局,传统建筑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开也体现了“儒家”的尚大精神,进而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

从古代都城、宫殿、寺庙、还是皇家园林以至居民的组群建筑莫不如此。

从群体到个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关注尺度、体量的合理搭配,讲究空间秩序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和谐圆融之美。

使组群既能在远观时给人以整体性的恢宏气势和魄力,又能在近观时予人以局部的审美情趣与亲和感。

西方古典建筑,无论是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帕提侬神庙、罗马的凯旋门、印度的泰姬陵,还是西班牙最著名的吉拉尔达塔、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钟塔,则更注重于单体的外部造型和体量上的巨硕突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求一篇关于西方建筑欣赏的论文 2000字比如评论一个建筑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

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

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

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

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

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

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

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还有就是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而外国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还有就是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的建筑则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另外这里有一篇比较系统的,或许更清晰一些。

不过大体说起来也就是这么几点,下面的要概括一些。

陈安国:中外城市建筑文化对比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1.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

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

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

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

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

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

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

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2.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

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

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

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

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

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交往及社会内部实行奴隶民主制有关。

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

同时,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43.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

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

这庄严雄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

浅谈中外建筑史论文3200字【世纪末的中国建筑史研究】论文摘要:自70 年代末国门打开以来,战后西方已流行2O一3O年乃至晚近的10、2O年的各种哲学方法论和思潮流派蜂拥而人。

其中以二元分立的方法论模式首当其中,如结构主义的“表层结构一深层结构”模式,符号学的“能指——所指”模式,现象学的“科学客观的物理世界一纯粹意识的生活世界”模式,及其衍生的各种建筑历史与理论学说。

还有格式塔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新史学、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理论、甚至自然科学方法等等,不一而足,使入耳目一新,视野大开。

关键词:中国建筑史现状对我们这些青年学者群来说,整个80年代可以说是一个方法论的年代,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亦不例外。

自70年代末国门打开以来,战后西方已流行2O一3O年乃至晚近的10、2O年的各种哲学方法论和思潮流派蜂拥而人。

其中以二元分立的方法论模式首当其中,如结构主义的“表层结构一深层结构”模式,符号学的“能指——所指”模式,现象学的“科学客观的物理世界一纯粹意识的生活世界”模式,及其衍生的各种建筑历史与理论学说。

还有格式塔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新史学、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理论、甚至自然科学方法等等,不一而足,使入耳目一新,视野大开。

在这些方法论的影响下,青年学术导向着眼于对建筑历史的宏观概括,抽象思辨,及大胆的诠释和推论,希冀启迪现实,预见未来,而不甘于传统的考据与实证式的“做学问”。

一批才华横溢,西学中用,推古论今的佳作就此涌现出来。

但是在正统的历史科学看来,正如任何历史理论研究一样,建筑史研究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其目的都应是解决某种问题,引发某种思考,或提供某种借鉴。

而如果没有较深厚的实证基础和学术素养,各种有关建筑的“历史哲学”、“理论框架”、“模式”等终不过是昙花一现,多雷电而少雨露。

因为推论仓促,于史无补;思辩高寒,于世无缘。

这些看法对青年学子未免苛刻了些,也未必就能言中,但却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对建筑哲理的“论”偏多,尽管其中层次高下悬殊,而对建筑史的探究则少人问津,至于对建筑现实的评论更是少的可怜。

这里先撇开“论”,从“史”的一方面来说,应该承认,哲学方法论层次上对逻辑实证的批判与具体问题研究上对实证方法的否定从来不是一回事,建筑历史研究上的“先锋派”是很难担当的。

确实,10余年来以这些“新方法论”、“新角度”来研究中国建筑史的高水平成果并不多。

这是否说明,方法论本身虽自有其生命力,但建筑史研究上片面对待方法论的时代却应该结束了。

然而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真正危机还不在于此。

但实际情况则往往是“大胆假设”有余,“小心求证”不足,尤其对于不少青年学者来说,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在这方面显得薄弱。

其次,“全国一盘棋”的协作奉献式研究局面已难维持。

使这门学问愈来愈显冷僻、萎缩,且后继乏人。

尽管如此,近些年来中国建筑史研究方面依然成绩裴然,令人振奋。

如傅熹年先生对元、明清皇家建筑型制、构图与象征的研究。

杨鸿勋先生对古代著名建筑的复原研究,潘谷西先生、郭湖生先生及其学术梯队分别进行的建筑文化和中外建筑关系系列研究,汪宁生先生对古代明堂的文化人类学分析,龙庆忠先生及其学术梯队的古建筑防灾系列研究,陆元鼎先生、黄汉民先生、路秉杰先生等各自对华南一些典型传统民居的调查研究、曹汛先生对古建命题的缜密考证,张良皋先生对华夏建筑亚文化圈的推论,萧默先生的敦煌建筑研究,王其亨先生等对风水内涵的发掘诠释,以及各地民居和古建筑的研究拓展等,当然还应特别提到汪坦先生主持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陈志华先生等所进行的乡土建筑调查研究等。

凡此种种,举不一一,都对中国建筑史的领域拓展和深化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

即将付梓的五卷集《中国建筑史》和《中国建筑艺术史》将全面反映近年来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水平和成果。

前景建筑史研究的对象是历史上建筑所包含的思想和技巧(或曰意匠),其时空发展序列,其历史价值以及对后世、对现实以至对未来的影响。

太史公的“究天入之际、通古今之变”至今也依然是治建筑史的要旨。

当然还可以加上“辨中外之异同”等。

跨世纪的中国建筑史研究仍存在两大方面。

应该指出的是,未来的中国建筑史或应更多地渗入和吸收考古学、文化人类学、文化史、艺术史、。

急求一篇关于中国建筑设计欣赏的论文 2000字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关于岭南建筑艺术特征的探索正从各个层面展开,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日益重视。

本文仅就岭南建筑的界定及其人文品格作一管窥蠡测,以期抛砖引玉。

一岭南建筑的由来与界定 1949年建国以前,直至建国后的头10年,建筑界虽偶有广东建筑的称呼,但尚无岭南建筑的提法。

岭南建筑的称呼是伴随着新中国建筑的发展与广东建筑突出成就的取得而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的。

建国之初,百业待兴,中国建筑迎来了大发展的良好机遇。

50年代中期,当时的建筑界盛行复古主义,刮起一股“大屋顶”之风,产生了“凡建筑须盖大屋顶”的无形规定。

面对滚滚而来的复古主义潮流,深受岭南文化熏陶、“敢为天下先”的广东建筑师们并未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他们在行动上表现出灵活的变通性(如由林克明先生设计1956年落成的广东科学馆、由夏昌世先生设计于1954年落成的现华南理工大学二号楼在屋顶形式和斗拱运用上就作了变通处理),在思想上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广东建筑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征。

1959年,时任我国建筑工程部部长的刘秀峰同志在全国建筑艺术座谈会上提出“要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筑新风格”的要求和倡议。

自1960年开始,广东建筑界围绕“新建筑”、“新风格”展开了热烈、认真的讨论。

讨论的中心话题是:广东建筑是否应有自己的特色?大家在讨论中一致认为,广东有自己的特点,广东建筑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即应有岭南建筑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