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官僚制度及其演变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秦朝的实行“郡县制”和汉朝的“郡县制”以及“三公九卿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官僚制度,并经历了一些转变和演变。
在秦朝,秦始皇通过实行郡县制,将整个国家划分为若干个郡县,由郡县长官负责治理。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了较为完备的官僚制度,打下了官僚制度发展的基础。
汉朝时期,随着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发展,郡县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汉朝开始采用了三公九卿制度,即由三公(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礼、兵、工、财、法、典、地、水、户)负责中央政务。
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的统一管理和控制力度,同时也增加了官员的层级和规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经历了多次转变和演进。
在南北朝时期,南朝创立了州、郡、县三级行政体系,北朝进一步完善了州县制度,形成了以州为中心的行政体系。
唐朝时期,官僚制度达到了巅峰,设立了府、州、县等层级,形成了繁密的行政体系。
唐代的官僚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官僚制度发展影响深远。
宋朝时期,官僚制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宋朝实行了彻底的州县制,并进一步细化了行政区划,设立了路、府等层级。
此外,宋朝还设立了行省制度,由行省负责各地的政务管理,使得官僚制度更加细致和中央化。
明朝时期,官僚制度进一步改革,推行了六部制,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国家的六项重要事务。
明朝进一步增加了官员的层级和规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官僚制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顶峰,使得明代成为中国历史上官僚统治最为严密和专制的时期之一。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发展经历了秦朝的郡县制、汉朝的三公九卿制,以及后来的州县制、行省制和六部制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官僚制度逐渐完善和中央化,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同时也增加了官员的层级和规模。
官僚制度的发展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及其变迁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及其变迁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可以追溯到周朝,自隋唐以后逐渐成为了统治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
该制度历经了许多政治、社会、文化的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制度的起源、演变过程以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官僚制度的起源在中国历史上,周朝是最早使用官僚制度的朝代之一。
周朝的官僚制度相对简单,以贵族子弟为基础,通过秩序等级和不同的职务来组成管理层。
秩序等级分为九等,以地位高低排序,而职务则按照部门分为内官和外官。
内官负责宫廷和家政管理,外官则负责行政管理。
在西周时期,外官被分为正官和卿士,正官负责行政管理,卿士则是对君王言听计从、宴贺陪伴等礼仪活动的执行者。
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随着国家的不断壮大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官僚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秦朝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就已经接近现代行政体制,按照行政区划,将地方分为“州、县、乡、里”四级,设立县令、乡长等地方官职。
同时,秦始皇实行的对班制也是官僚制度的一种创新,将长江以北和以南的士兵对班派遣,形成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制度。
汉朝时期,官僚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当时的皇帝刘邦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继承了秦朝官僚制度,但与秦朝不同的是,汉朝制度分工更加细化明确。
自西汉以后,地方行政机构主要有州、郡、县、乡四级。
各级官员由中央任命,中央政府根据行政区划设置各级官员的职权、职责,形成集中而高效的行政管理机构。
官僚制度的演变隋唐时期,中国的官僚制度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隋朝改革明确设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系统,设立六部、三省等部门,统一行政管理和财政收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
在唐朝,官员分为三品九品,按照政治信任程度、行政能力、官职地位进行等级划分。
唐朝设立了地方官、派遣巡视官、刺史、都督等职权,上至大量、下至县令,形成了规范而稳定的官僚管理结构。
宋朝时期,中国的官僚制度走向成熟,并发生深刻的变化。
宋代划分了中央、地方两个行政机构,中央设有“三省”负责审议上级政策,地方方面则设置州、县、乡等行政单位。
中国古代官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官制的演变一、中国古代官制的演变中国古代官制的演变主要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1、夏代官制:夏代社会官制形式较为简朴,被称为“有皇帝而无官吏”,皇帝的权力直接交给当地的宗族首领代为执行。
2、商代官制:商代官制从“有皇帝而无官吏”向“有官吏而无宗族首领”的转换,从宗族共同体向军队农田列均分构成的中央盟约共同体转换。
3、周代官制:周代官制可以视为夏、商及其他早期国家官制综合发展的产物,采取“三官制”,建立起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央集权制度。
二、夏代官制演变过程1、共同体制:夏代官制是最原始的形式,采取共同体制,责任由宗族首领共同承担,以宗族首领为首的宗族共同承担管理本氏宗族权力必要的职责。
2、分封制:随着统治的加强,普遍建立起将土地由中央分给宗族首领的分封制,这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夏代官制的特点。
3、之后的官制演化:尽管夏代官制发展的迅速,但相比后面的商周官制来说,势力和影响力太过有限,因此只能算是中国古代官制发展的原型。
三、商代官制演变过程1、内阁制:商代官制从夏代“有皇帝而无官吏”向“有官吏而无宗族首领”的转换,皇帝职责繁多,事务责任多,所以采取内阁制,实行内阁议政的激化的的制度形式,弥补宗族首领中央集权制度的不足,大大扩大官僚机构的管理范围和权力,使商代政治处于历史上高潮期。
2、科举制:商代官制除了内阁制外,还建立起科举制分封官僚。
它在古代官制发展史上发挥关键作用,从而推动了官员阶级分层,实行封建社会所必须的官员分级考试,这在中国国家官制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影响。
3、玉玺制:商代官制的另一个特点是玉玺制,是商代官制的特有制度,当时的朝臣担任官职都是以赠与由大统领拿到的皇帝的玉玺为标志。
四、周代官制演变过程1、三官制:周文王开创的三官制是中国古代官制的一个发展的高潮,将皇帝的大臣分为三大群,“太守、司马、司徒”,从而形成了一套典型的中央集权体系。
2、赋税制度:周代官制另一个特点是赋税制度,此制度将国家实行集中地管理,是中央集权政治形式萌芽的标志,也是以财政来实现实行国家政策的基本方式。
中国封建官僚制度的演变与变革
中国封建官僚制度的演变与变革中国的封建官僚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的一种重要形式。
从古代到现在,经历了很多变革和演变。
这篇文章旨在探讨中国封建官僚制度的演变与变革,以了解这种复杂的体制是如何从早期的封建制度发展到现代官僚制度。
1. 早期官僚制度在古代中国,官僚制度起源于周朝。
周朝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封建王朝,建立了以君主为中心的政治体系。
各个州县的政府官员负责地方行政和司法案件。
到了商朝,已出现了类似官僚制度的体系。
商王与诸侯、大夫之间的关系形成的类似契约的封建体系,为官员和官僚制度赋予了更为明确的职责和义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体系趋于碎片化,不再有完整的中央政权。
这时,官僚制度也开始发生演变。
国家权力逐渐向地方政府下放,地方政府逐渐成为朝廷集权的重要支持力量。
官员制度也由职位世袭逐渐转向选拔资质优秀的人才。
2. 宋元明清时期的官僚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政治制度也在不断变革。
到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官僚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宋朝时期,官僚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根据考试制度,官员需经过三级考试才能担任官职。
文、武、贡三科考试考察的对象不限于富家子弟,这为士人上位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同时,宋朝逐渐引入执政的理念,规范各级官员的行为准则,提高了公务员的职业素质。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被继承和发扬光大。
明代的科举制度较为完善,分流考试、省试和殿试三个环节,同时省级机构逐渐形成。
明朝时期的官僚制度比较稳定,官员层级分明,官衔有严格的序列等级制度,这些都是中国官僚制度的标志性特征。
到了清朝,普通民众也能参与到科举制度中,礼部试、殿试成为青年才俊一生荣耀的标志,而科举制度也成为中国封建官僚制度的最高荣誉。
3. 官僚制度的演变与变革中国实行官僚制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种制度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和演变。
受到时代背景、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官僚制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化,也在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结构和形态。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演变与历史变迁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演变与历史变迁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是中国特有的制度,并且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
官僚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国社会运转的重要保障。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官僚制度的演变和历史变迁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一、官僚制度的早期形成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成书于《周易》之后,尤以信奉儒家思想、讲究德行礼仪而著称于世。
“周礼”则成为了最早的官僚制度规范,其中就包括了与官僚制度相关的很多内容。
在周朝时期,官员分为九品,牧、工、卿、大夫、士、庶长、正卿、郎、仆九品。
其中卿和大夫是重要官员,给予他们的土地和躬身礼,都比较有限制。
在西周时期,官僚制度较为完备和规范,官僚是依照血缘和军功、功劳来任命的。
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政治局面的动荡变化,产生了很多新兴势力和新的政治形式,官僚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国也都有了自己的官僚制度。
二、中央集权时期的官僚制度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政治管理的一种模式。
中央集权时期的官僚制度在制度上更加完备,也更加规范。
在秦朝时期,始设三公九卿制,由中央负责任命和调度,辖制河内、河东、河外三省,实行大一统的封建官僚制。
但是由于秦朝时期官僚制度过于严格,数量过多,不管是在掌握权力这一方面还是在管理能力方面都显得比较弱,不利于官员之间的协调和管理,短暂的统一也随即而崩溃。
汉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化,官僚制度也再次发生了一些变化。
汉朝初年,汉武帝为了强化官僚制度,制定了太初法律,就是制定了官员的升降、考核、惩戒、奖励等之类的法律法规,以此来确保官僚制度的规范和完整。
汉朝中后期,封建统治集中了权利,致使官僚制度出现了过于专制的倾向,难以实现官员内部的协调和管理。
三、私人官僚制度的盛行进入唐朝时期,官僚制度倾向于朝廷拥有专权,而裙带关系开始渐渐盛行起来,私人官僚制度开始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古代官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官员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官员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随着历代王朝的更替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它不断地发展和改革。
以下是中国古代官员制度的主要演变过程:1. 夏、商、西周时期:在夏商西周时期,官员制度较为简单,主要以宗族贵族为基础,由国君直接任命人民的领导者。
2. 东周时期:随着东周时期的分封制度的形成,官员制度逐渐发展。
国家被划分为伯、子、男、采、大夫等封号,君主授予这些封号并任命官员。
3. 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宫廷内的官员开始逐渐专业化。
大臣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能被任命为相、卿、大夫等不同的职位,成为国家重要的行政机构。
4. 秦朝:秦朝时,出现了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的明确区分。
中央官员由君主直接任命,而地方官员则由中央政府派遣出去。
此时,官职也与封号关联,并且加强了控制力度。
5. 汉朝:在汉朝,官员制度进一步发展,以功绩和才能选拔官员,实行九品中正制,形成了严格的官员选拔及评定制度。
此外,汉朝还设立了丞相、太尉、御史等重要职位,加强了中央集权。
6.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权的不稳定和社会动荡,官员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地方官员的职权逐渐膨胀,中央集权虚弱。
各地的豪强势力逐渐壮大,私党势力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7. 唐朝:唐朝时,官僚制度进一步完善,实行科举制度对官员进行选拔。
科举制度从唐朝开始,在明清时期逐渐成为制度的核心。
通过考试选拔,士人可以进入官僚阶层。
8. 宋朝:在宋朝,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士人优先以考试成绩决定官位。
此外,官员选拔和评定更加重视政治道德和文学才能,文官占据主导地位。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官员制度经历了由家族制到分封制、专业化、中央集权制,再到科举制发展的演变过程。
这些变革与社会制度的变迁和政治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反映了中国古代治理方式的不断完善。
古代官僚制度及其变迁
古代官僚制度及其变迁古代官僚制度是指在古代社会中,政治权力的组织、管理和运行方式所形成的一种制度体系,由官员组成,能够协调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古代官僚制度在中国、印度、欧洲等地多有出现,对于历史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为例,从其形成、特点以及变迁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代官僚制度的形成古代官僚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当时的周王朝实行的是封建制度,重视君臣之间的义务和责任关系,建立了严格的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像是贵族之间的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等。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壮大,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吏治体系。
在秦朝的统一中国后,秦始皇采用了官吏制度,将天下划分为三公九卿二十四郡,实行统一的政治管理和经济规划,标志着官僚制度的成型。
二、古代官僚制度的特点1. 严格的选官和考核制度在古代官僚制度中,选拔和考核制度是非常严格的。
从汉代开始,形成了科举制度,大大推动了官僚制度的发展。
科举制度进行了全国性普遍实行,让更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才能进入官场,不再局限于出身和资质。
同时,还建立了严格的从政规条,规定清楚了官员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加强了官员的自律和责任感。
2. 京官和地方官的分层管理古代官僚制度中,京官和地方官是两种不同级别的官员,彼此之间的职责和权利都有所不同。
京官是高层领导管理者,地方官则是进行地方管理的中层领导。
这种分层管理方式使得政治运行系统化,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领导者权力过度集中化。
3. 高度制度化古代官僚制度具备极高的制度化,这使得官僚制度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公务处理、考核评估、惩罚制度等方面的制度,都有具体规定和办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
制度的实施,能够让社会中的各个方面得到合法合规的处理。
三、古代官僚制度的变迁1. 官员身份与执政理念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背景的不断变化,古代官僚制度的某些方面出现了变化。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演变与发展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从未在中国历史上被完整地废除,而是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1. 官僚制度的起源官僚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大多数国家的权力都集中在君主手中,但君主往往要依靠一些重要的官员来管理国家事务。
这些官员平时专门负责处理行政、军事、财政、司法等方面的工作,称为“大夫”、“相”,他们是此时官僚制度的核心。
到了汉代,朝廷设立三公九卿制,进一步规范了官僚制度的运作。
2. 官僚制度的发展到了唐代,中国官僚制度进一步发展成为唐察院三省制。
此外,唐代还发明了科举制度,让所有应试者平等地参加考试以求取得高官厚禄。
这一制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官僚制度的重要分界点。
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官僚制度成为中国政治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体系。
宋代时期,科举制度进入了高峰,举人、进士、状元这类名词成为了当时许多人渴望的头衔。
3. 官僚制度的危机与转型传统的官僚制度在中国的历史中经历了很多变革。
到了清代,中国犯罪率上升,官员腐败现象十分严重,使得朝野广泛讨论“官场无奈”,人民对官僚制度无不悲愤不已。
官僚制度的危机,最终导致了晚清改革运动的兴起。
面对官僚制度的危机,清朝政府加紧了改革的步伐,并采取了外国专家的建议,进行官制与军制的新政改革。
新政改革的前半期成功地实现了县级以上主要官职普及制,使得官僚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得到了空前的革新。
4. 当今中国的官僚制度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中国的官僚制度已成为中国最具特点的制度之一。
在当今中国的政治体系中,官本位和学历并重仍是中国官僚制度的核心。
至此,官僚制度的演变与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从春秋战国到清朝,官僚制度在经历了多次的危机和变革之后,逐渐成长和壮大。
在当代中国,虽然官场腐败现象依然存在,但是在习近平政府不断推进的反腐行动中,中国的官僚制度正在通过一种更加高效、透明、负责任的方式不断地进化和改革。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是中国独特的行政管理和选拔人才的制度。
官僚制度起源于秦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制度。
而科举制度则是中国古代社会选拔士人的主要途径,持续了超过一千年的时间,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官僚制度的起源与演变官僚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代。
秦朝实行集权制度,由皇帝一人统治全国,并设立各级官职以管理国家事务。
随着历史的发展,官僚制度逐渐完善和巩固,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形成了严密的行政体系。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具有明确的等级制度和官员选拔机制。
官员分为九品官人和三品、二品、一品等高级官员,根据官员的等级,执行不同的职责和权力。
而选拔官员主要通过举荐、考核、升迁等程序进行,选拔标准主要依据个人才能和道德品质。
官僚制度的演变与历代王朝的更替密切相关。
每当新的朝代建立,往往会对官僚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以符合新的统治需要。
例如,唐朝开创了科举制度,宋代则试行推举制度。
这些变革使官僚制度更加完善和科学,为中国历史上的强盛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影响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选拔士人的主要制度,起源于隋朝,盛行于唐宋元明等朝代。
科举制度的最高级别是进士科举,合格者可以成为高级官员,享受荣华富贵。
科举制度有三个重要环节: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各地选拔士人,会试是省级考试,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
科举制度的出现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使社会上层有机会通过努力跻身仕途,破除了封建等级制度的束缚,为社会流动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渠道。
其次,科举制度突破了世袭制度,追求个人能力和才干的价值,进一步提高了政府的治理效能。
此外,科举制度也为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
首先,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文人士大夫的权威地位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导致其他阶层的社会地位下降,不利于社会的平衡和稳定。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中国古代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而官僚制度则是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官僚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不仅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面貌。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官僚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官僚制度在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但它的真正发展和成熟,则要追溯到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过设立郡县等行政机构,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官僚系统。
这个系统在随后的汉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以中央官吏和地方官吏为核心的官僚阶层。
二、官僚制度的组成与职责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由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构成。
中央官僚系统主要由朝廷设置的各级官职组成,包括尚书、大夫、卿、令等,每个官职都有相应的职责范围。
地方官僚系统则由各地方政府设置的官职组成,包括郡守、县令、乡长等,这些官职负责管理和治理相应的行政区域。
官僚制度的职责主要包括政务、民生和军事等方面。
政务方面,官员需要参与朝廷的决策和实施,如制定法律法规、处理政务文件等。
民生方面,官员需要管理和发展各地的经济、教育、文化等事务,以保障人民的生活和福利。
军事方面,官员需要参与军队的组织、训练、指挥等活动,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三、官僚制度的特点与影响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首先,官僚制度具有严密的等级结构,官职之间存在明确的层级关系,官员之间的晋升和选拔也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则。
其次,官僚制度注重官员的考核和奖惩,通过科举制度等选拔和评价官员的表现,以激励官员的进取和奉公守法。
最后,官僚制度有着强大的统治力量,通过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对全国各地的严密控制和管理。
官僚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维护了统一的政权和社会秩序,为中国古代的政治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它推动了政府的管理和发展,促进了社会各项事务的运行和改善。
再次,它促进了社会的流动与发展,通过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官僚系统,为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培养了人才。
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演变与发展中国古代官僚体制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制度特点。
官僚体制的演变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不同朝代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影响力。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演变与发展。
首先,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官僚体制已经初具雏形。
早期的官僚体制主要通过设立官职来管理地方行政事务,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然而,在战国时期,官僚体制将权力高度集中,形成了以国家机构为核心的官僚体系,由统治者和贵族阶层组成,地方政府的职能逐渐丧失,中央政权逐渐掌握了对地方事务的直接管理权力。
其次,中国古代官僚体制在秦汉时期经历了重大的改革和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官员考试制度、巡视制度以及严格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并增强中央政权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汉武帝时期,更是进一步完善了官僚制度,建立了太守、州郡、县令等级结构,使得官僚体制在实践中得以更加规范化和有序化。
再次,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演变与发展在唐宋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官僚制度最为完备和庞大的时期之一,官僚体制的规模和人员数量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这使得朝廷决策更加合理和科学。
此外,唐朝还实行了职官等级制度,使得官员的权力和地位得以明确。
而宋代,则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度,并倡导文治主义,这使得官僚体制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后,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演变与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明代实行了科举制度,并设立了六部制,使得官僚体系得以更加巧妙地连接中央政权与地方政府,并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清代则继续沿用了明代的制度,并在政治体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官僚体制的规模和力量进一步增强。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起源和演变展开论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和演变趋势。
一、官僚制度起源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凿记载的王朝,它奠定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夏朝始祖帝尧在治理国家时,提出了“以德主,以礼教”的理念,并建立了官吏制度,这标志着官僚制度的初步形成。
随着历史的发展,商、周等朝代也相继建立了相应的官僚体系,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
二、官僚制度的演变1. 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形势割据,诸侯割据为王,对官僚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由于官僚制度的实用性和稳定性,各个诸侯国纷纷引入官僚体制,以确保政权的稳定和国家的正常运转。
2. 秦汉时期秦朝的统一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措施,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推行郡县制。
郡县制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通过设立郡县,选拔官吏,使得官僚体系更加完善。
汉朝时期,官僚制度进一步加强,设立了更多的官职,并制定了更为详细的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
官员选拔不再以血统为主要标准,而是注重能力和才干,从而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政府的效能。
3. 唐宋元明时期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官僚制度发展最为成熟的时期之一。
唐朝建立了科举制度,通过举办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使得一些贫寒出身的人有机会进入政府官僚系统,从而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和政权的稳定性。
宋朝则进一步完善了官僚制度,推行了更为严格的官员选拔和绩效考评机制。
通过实行文风政策,注重文化教育,使得政府官僚队伍中充斥着大量的文化人才,促进了政府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元代则对官僚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消了科举制度,实行了三班户制度,通过世袭的方式来选拔和管理官员。
这一改革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动荡,反映出官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的僵化和腐败。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夏商周时期的部族制度:夏商周三代实行了部族制度,族长通过血缘关系继承政权和财产。
2.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度,设置郡和县来管理地方。
汉武帝改革郡县制,设立州、郡、县、乡四级行政区划,并逐步建立起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均田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土地兼并和贵族世袭等原因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均田制应运而生。
均田制规定每户人家按人口分配土地,并规定土地不可买卖,目的是减轻农民负担,维护社会稳定。
均田制同时也推动了官僚化进程,官僚成为统治阶层的主要组成部分。
4. 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唐朝实行科举制度,将选拔官员的权力从世族贵族手中转移到了人才手中。
宋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明确规定以文化程度为选拔标准,设立乡试、省试、殿试等层次,使选官制度更加公正合理。
5. 明清时期的乡试会试制度: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成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
其中乡试主要选拔乡村士子,会试则选拔中央和地方官员,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选拔王公、大臣和皇室近亲等高级官员。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经历了从部族制度到郡县制度再到均田制、科举制和乡试会试制度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也为中国政治制度的稳定提供了基础。
中国古代官制制度演变分析
中国古代官制制度演变分析中国古代官制制度是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在古代社会中,官制制度一直是全社会最显著的体制因素之一,它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夏朝的官制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官制也是最为简单的。
据《尚书》记载,夏朝的官制由九命贵族和三公组成,其中三公分别是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
此外,还有夏后氏的夏官和大司寇等。
夏朝的官制相对较为简单粗糙,初步奠定了中国古代官制制度的基础。
美中不足的是,夏朝成立时间较早,文献资料不多,对其官制的细节描述也不甚详细,难以全面了解其制度的演变和流变。
二、商朝的官制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其官制比夏朝更为完善。
商朝安置曹官、士官、仲士官、甸官等,并分成随官、方官等等许多官职。
同时,商朝的官制还制定了特定的选拔机制,推行官吏考核制,以及“五等爵制”等制度。
商朝的官制建立起更为完善的官职体系,制定了一系列的安置、选拔和考核制度,使官职制度更加明晰,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长期制度化。
三、周朝的官制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大一统王朝,其官制是中国古代官制制度的发展阶段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文化最系统、最优秀的典范之一。
周朝的官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王、列国、封邑。
周朝的官制在官职制度、官员选拔与考核、官职秩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这种发展代表了古代中国长期不断演变的官制发展方向。
周朝的官制是一种以君为中心的等级体系,其特点是整个制度以王权为核心,达到了“明君治国”的目标,深刻地影响了后世。
四、秦汉的官制在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官制制度的另一大发展阶段,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次重大革命。
秦汉时期建立了不少新机构、新职、新制度,比如郡县制度、簿书制度、边防制度、振兴乡村制度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郡县制度,使官府和百姓之间建立了稳定的结构,成为中国古代官制制度的重要里程碑。
汉朝的官制发展不仅在空间和机构的建构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还在各个方面改革出了独具特色的体制,比如“断事解纷”、“重贿罪严”、“载籍之法”等制度,为后世政治文化的完善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形成和演变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影响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主要是指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政治权力逐渐向官员集中,形成的一种官员管理系统。
这种制度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经历了许多不同的阶段和变化,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官僚制度的初步形成官僚制度的初步形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的政治结构由君主、贵族和诸侯组成,国家地位高的大夫拥有重要的官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了中央集权,设置三公九卿,建立完整的官僚制度。
此后,各朝代都相继沿用了类似的政治体制,不断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官僚体系,建立了一套精细的官僚体系和官员选拔制度。
二、官僚制度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官僚制度的发展大体有三个时期:封建时期、玄机时期和科举时期。
1.封建时期封建时期是官僚制度的初步阶段。
随着国内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官僚制度开始进行一些重要的变革。
这个时期,官员们开始由世族家族成员逐渐向功臣和吏员过渡。
在中国宋代、元代、明代和清代,官僚制度逐渐得到完善,特别是科举制度的建立和推广,使得官员选拔的公正性得到了保证。
与此同时,大量优秀人才被较为公正地选出,有助于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
这期间,官僚制度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受到了一些质疑。
这种制度的弊端在于他较为缓慢的反应速度和选择不太公正的昏暴党派,导致了无法防止的天灾和人祸的发生。
2.玄机时期玄机时期是指隋朝之后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官僚制度演变时期。
这个时期,官员的地位和权力更加稳固,官僚系统更加完整,科举制度的不完善长期困扰着人类历史,社会出现了官品和左右两衙门、内阁随之而生。
这个时期,官僚制度开始面临各种挑战,对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这个时期的改革思路逐渐从变法之初的局部改革转化为全面改革,进一步提高了官僚制度的质量。
3.科举时期科举时期主要是指几代朝代采用科举制度进行官员选拔的历史时期。
中国古代官僚体系
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是一个复杂的行政体制,经历了不同朝代的演变和调整。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一般性概述:
1. 制度起源:
-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根本基础可以追溯到秦朝的法家思想。
秦始皇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后来的官僚体系奠定了基础。
2. 科举制度:
-隋朝和唐朝时期,开始推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考试包括明经、明法、明诗、明文等科目,以选拔具有文学、政治、法律等方面知识的人才。
3. 三省六部制度:
-唐朝时期,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指的是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而六部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这一体系规范了中央政府的职能和组织结构。
4. 中央和地方体系:
-宋朝时期,设立了东京、西京和南京等中央行政中心,以及路、府、州、县等地方行政单位,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中央和地方政府体系。
5. 县官制度:
-古代县官是官僚体系的基层,主要负责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税收和治安。
县官的选拔也通常与科举有关。
6. 乡村自治:
-在一些时期,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也容纳了一些地方的乡村自治制度,例如唐代的均田制、宋代的保甲制度等。
7. 分科管理:
-官员按照不同的职责和专业分科管理,包括文官和武官。
文官主要负责政务、文化、教育等,而武官则负责军事和安全事务。
8. 演变和调整:
-不同朝代官僚体系存在一定的演变和调整,具体形式和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不同。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官僚体系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丰富的发展和变迁,形成了独特的行政管理模式,影响深远,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简述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简述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三乱.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7、强化衰落(明清):明朝废丞相,形成君主独裁的局面,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演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本文将围绕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发展与演变进行探究。
一、起源与初期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是中国自然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后,为适应大规模生产和长期战争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
当时,国家权力需要大量的文武人才来维持,因此周王朝设立了尚书、大司马、太史、少府等七卿和八卿,掌管朝政,治国有方。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率先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严格、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大力推行法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官僚制度的初步基础。
同时,秦朝设置地方太守、郡守等地方行政官员,着手推行县制,完成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基本制度安排。
这一制度在为秦朝维护统一和稳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中国官僚制度向更加完整和系统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唐代的官僚制度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逐步发展,唐朝时期,中国的官僚制度日趋完善。
唐德宗时期,制订并施行了唐律和唐令,书写了唐代官僚制度的蓝图。
当时,唐朝尊儒,下令将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三省合为了尚书省,设立了翰林院,以翰林编修为中央学士,参知政事为门下省,侍读为中书省,成为了唐代官僚制度中的三品以上的文官。
唐朝还规定了科举制度,即进士科、明经科和举人科,从而确立了官员的选拔制度。
唐代的官僚制度使得官职得以非世袭化,政府地位得以明确,同时国家的官僚管理机构得以大幅度完善。
三、宋代的官僚制度宋代时期,中国官僚制度的作用更加显著。
当时,宋朝设立了三省六部制,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为三省,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为六部。
每个部都设有若干丞、正、参等官员,逐渐形成了完善、规范的中央官僚体制。
同样,宋代也大力发展科举制度,设立了科举机构,招收士子为官员。
宋代的官僚制度在其功能性和知识性上之前强化。
除了晋升制度外,宋朝还通过梯次晋位训练官员的管理能力。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演进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演进自古以来,中国的政治制度一直是以官僚制为主,这种制度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代政治的发展。
然而,官僚制度的演进却并非一蹴而就的,它也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
接下来,本文将从行政机构的发展、官职的设置以及选拔制度的变化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演进。
一、行政机构的发展在中国古代,行政机构的发展一直是一个不断变革的过程。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政治组织以礼仪制度为主,而行政机构仅是一个根据情况实行的制度,行政官职也主要是由诸侯任命的。
到了春秋时期后,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建立稳定的中央政府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于是出现了以官职制为主的官僚制度。
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程序渐渐变得规范化。
到了秦朝的时候,政府开始实行了一个普遍的行政科举制度,这初步决定了长达两千余年中国的行政制度。
接下来,汉朝的统治者加强了太学制度和科舉制度的发展,并且不断加强了省、县、乡的行政管理机构,对官员的层级、职责、职务等进行了具体规定和制定。
而到了唐宋时期,行政管理机构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又逐渐形成了主要以官职和工职并行的官僚制度。
宋朝时期,官方通过提高官籍、重新设置官职等各种手段来控制官制,以维持行政机构的稳定运行,这对于后世的中国官僚制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官职的设置在古代中国,官职的设置一度是根据贵族世系来决定的。
然而,随着战国时期秦始皇的统一和建立制度的过程,中国的官职设置也逐渐趋于规范化。
到了汉朝,政府开始实行了一个普遍的行政科举制度,并明确了官职的种类和级别。
同时,汉朝还规定各官职的权、功、官、禄、才等,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级官员的积极性。
明清时期,官职体系更加完善。
明朝施行科举制来选拔人才,实行“九品之格,人尽其材”的官员考试制度,并对各种官职进行明确规定和细致区分。
而到了清代,官职分为一品至九品,并进行了更复杂的分类。
此外,清朝还设立了新的门阀贵族―― 八旗、内务府、四大家族等,并加强了瑞字号巨贵和九卿等主要官职的掌控和领导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官僚制度及其演变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吞并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皇帝始成为国家元首。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家事务,皇帝需要一个庞大的官僚集团来辅佐政务。
宰相作为官僚集团的首领,是皇帝的最高助手,是王者佐、社稷器。
宰相制度作为中国官制制度的重要内容,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变化。
系统研究中国宰相制度的流变过程及其流变规律,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及其演变十分必要。
标签:宰相制度;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流变规律1 中国宰相制度的起源与宰相的职权1.1 中国宰相制度的起源宰原是掌管饮食的官吏,相是掌管礼仪事物的。
相本来不是官名,春秋战国时期,“崔杼立景公而相之,庆封为左相”,相成为官名。
春秋战国时期,国君为独掌大权而设置相来抵挡封建贵族专权,相逐渐独立并成为实际的政务官员,后来也就有了丞相、相国的称呼。
公元前309年即秦武王二年秦国开始设置丞相,当时丞相有左右之分,但是在秦武王之后丞相只有一人来担任,后来丞相又改名为相国,地位更加尊崇,吕不韦就曾经获得此称号。
汉承秦制,在汉高祖刘邦登基之后也设置丞相,在汉高祖十一年将其改名为相国,惠帝时丞相分左右,汉文帝时又改为一人,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产生。
1.2 中国古代宰相的职权在中国古代,宰相主要的职权包括:决策权、颁行政令权、参加朝政权、统领百官权、献意奏章权、谏诤皇帝权等。
宰相上乘承天子,下辖百官,事无不总,是官僚集团的核心,是皇帝的最高助手。
因此,《汉书·陈平传》这样描述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2 中国宰相制度的流变中国宰相制度从秦汉始建到明清消亡,历经两千多年流变,大致经历三大阶段(如图1),即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三公制、隋唐至宋元时期的三省制、明清时期的内阁制。
2.1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三公制秦和汉初在政府机构设置上主要是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政府最高官员,丞相辅助皇帝掌管天下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
但由于太尉只是军事首长,御史大夫本身也只是丞相的副手,丞相便成为官僚集团的唯一领袖,因此这种宰相制度实际上是独相制。
西汉成帝时将把将军官废弃,大司马骠骑将军被称为大司马,御史大夫称为大司空,将他们都封侯,俸禄和丞相的一样,如此一来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就成为三公,都是宰相。
在国家法度上三公正式出现,他们都是宰相,于是以秦汉初年的丞相独相制就被三公多相制所代替。
西汉哀帝时对三公进行了正式的职权划分分职,从此以后丞相的名称就被废弃了,丞相之名被大司徒所取代。
东汉光武帝鉴于王莽篡汉的教训,极大的削弱了三公的权力,史料记载“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东汉初年大司徒改为司徒,执掌课考和民政事务;大司马改为太尉执掌军队的课考;大司空改为司空执掌建设和水利,三公实际上没有了参与国家大政的机会,三公制基本上废弃。
魏晋南北朝时期宰相制度处于三公制想三省制的过渡阶段,在此不再冗述。
2.2 隋唐至宋元时期的三省制三省制度应该以唐朝为代表,但是门下、中书、尚书三省的建立却并不是源于唐代,它们多源于魏晋时期。
门下省源于东汉的侍中寺,魏晋时正式形成;尚书省魏晋时始建。
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设置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其中秘书省职位悠闲,内侍省是太监机构,因此前三个省就成为实际的中枢机构。
唐太宗时将三省的职权进行明确划分,中书省(即隋朝的内史省)制定国家的大政方针,门下省对诏令进行审核,尚书省执行。
三省制度实际上是多相制,唐代的三省制度是委员会制,“汉代有一人来掌握全国的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唐代三省制度是一种皇帝与大臣完美结合的制度,这种制度一方面使得皇帝既能够享受安逸生活,又不至于大权旁落,权臣祸国殃民;另一方面丞相职权由多个部门掌握,集体处理国家事务可以集思广益,能够正确处理复杂多变的政务。
唐代的三省制度既可以巩固皇权、抑制相权,又可以使三省有充分的权力管理国家事务,较好地实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平衡。
北宋初期虽然在名义上沿用唐朝的三省制度,但实际已经名存实亡。
三省之中,尚书省和门下省尽失权力,仅中书省能够参与大政。
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北宋在政府中设置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立枢密院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置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宰相的权力所剩无几。
北宋徽宗时废弃尚书令,南宋孝宗时又罢除中书令,三省制度至此名实俱亡。
1276年南宋灭亡,元朝一统华夏。
在政府机构设置方面,元朝设置中书省管理全国政务,是全国唯一的最高行政机构,是国家的行政核心与枢纽,中国的宰相制度再次回归到秦至汉初的一元体制,重新走上独相制的道路。
2.3 明清时期的内阁制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
明承元制,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统领全国政务,是国家的政治中枢。
但朱元璋发现中书省丞相权力过大,威胁到皇权。
为了加强皇权,朱元璋于1377年设立通政司负责管理奏章,1378年又明确规定大臣向皇帝上奏不得通知中书省。
1380年,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中书省,命令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至此丞相制度在名义上消失,皇权和相权合二为一,皇权兼领相权。
1382年,朱元璋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五品官员,作为皇帝的私人顾问,没有实权。
到仁宗、宣宗时殿阁大学士的重要性加强,并逐步形成内阁制。
后来内阁中又出现首辅大学士,权力巨大,品级较低,须兼任师保尚书后才地位尊崇,但是终究不如宰相那样名正言顺,因为从法制上讲明朝没有宰相,如果有人想有所作为是很难的。
1572年,明神宗朱翊钧即位,由内阁首辅张居正辅政。
张居正推行大有为之政治,进行政治改革,推行一条鞭法,但却遭到群臣的强烈反对,认为张居正是权臣、弄权、奸臣。
因为从客观上讲,张居正并非宰相,不是正式的国家行政领袖,内阁首辅作为皇帝顾问集团的领袖,无权监管六部,俚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中是不允许宰相存在的。
张居正只得委曲求全,与太监冯保结合,因为当时司礼监的秉笔太监握有朱批之权,内阁意见只有得到朱批才能正式颁行,张居正自诩为周公,但周公却巴结一个太监,显然这是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贻害,更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悲哀。
名义上的宰相制度在明朝虽已不复存在,但内阁首辅类似于宰相,故宰相制度在明朝是名亡而实存。
清王朝由满洲人建立,它与中国传统的王朝不同,在中国的传统王朝中皇帝是国家首脑,受到全国百姓拥护。
但清王朝的皇帝最初只是满洲人的皇帝,代表满洲人的统治。
但清王朝为了统治满洲人之后的大多数人,只能采用秘密政治,故宰相制度在清王朝已经是名实俱亡。
清初沿用明制,不设立宰相,设立内阁大学士管理国家政务,这利于皇帝专权。
但清王朝并不满足于此,雍正十年设军机处处理国家政务,由皇帝亲自挑选亲信大臣充任军机大臣,军机处逐渐成为国家的决策中心,并渐渐取代内阁制。
军机处实际上是皇帝的私人顾问处,在军机处里军机大臣并不能够做出决策,大政方针只能由皇帝作出,军机大臣跪接圣旨,军机处是实际上的执行机关。
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宣布退位,中国宰相制度寿终正寝。
3 中国宰相制度的流变规律从秦汉到明清中国宰相制度的流变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其流变的内在动力在于皇帝,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贯穿于整个中国历史。
皇权需要相权的辅佐,但皇权的独断性使其不愿受到相权威胁,为了加强皇权,历代皇帝都不遗余力的削弱相权,这就造成了宰相制度的流变,也是宰相制度流变的根本动力。
宰相制度流变的标志就在于宰相职权的分化,在西汉初年宰相权力巨大,皇帝也畏惧三分。
汉文帝时申屠嘉为丞相,邓通是汉文帝的宠臣,当上朝的时候邓通对丞相申屠嘉不恭敬。
申屠嘉就派人把邓通找来,要斩杀他,文帝派人给申屠嘉讲好话,才释放了邓通。
从这个例子中就能够看出来,当时丞相的权力巨大,皇帝也得礼让三分。
汉武帝时设立了以侍中、中书为首的中朝,渐渐疏远了丞相,丞相的权力逐步被削弱。
隋唐时期行三省制,相权被一分为三,决策、审核、执行被分开,皇权渐强。
北宋时丞相的权力更被细化,一部分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被一一分割,相权所剩无几。
明清时期行内阁制,丞相被废除,宰相制度残破不全,以致到雍正年间彻底消亡。
从总体上看,中国宰相制度在各个朝代均有其特殊性,它们相继而变,却有一定的趋势和法则。
中国宰相制度的流变趋势是:在越早的时期,宰相的权力越大,在越晚的时期,宰相的权力越小,即宰相权力的大小与时代的先后成反比关系。
中国宰相制度变化的法则是:通常由皇帝身边的亲近大臣兴起,逐步替代之前的执政大臣掌握国家大权,并随着自身地位的上升逐步远离权力中心,最后成为位高而职轻的闲人,而后皇帝身边其他的亲近大臣再次兴起并执掌大权,然后又随着地位的上升逐步远离权力中心,最后成为位高而职轻的闲人,如此循环往复。
4 结语宰相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官僚集团的核心部分,是政府管理的枢纽,在两千多年的风雨流变中,对古代中国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历史表明,中国古代并非代有圣君,但大体上却代有贤相,伊尹、姜尚、管仲、萧何、诸葛亮、张居正等均在各自的时代都做出非凡的成就,为中国宰相制度谱写了绚丽的篇章。
参考文献[1] 司马迁.全本史记[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2](汉)班固.汉书(上下册)[M].长沙:岳麓出版社,1993.[3](宋)范晔,(晋)司马彪.后汉书[M].长沙:岳麓出版社,1994.[4](晋)陈寿,(宋)裴松之注.三国志[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2.[5]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晋书[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6]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隋书(上下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7]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元史[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8]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明史[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9]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下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0]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11]郑钦仁.中国文化新论·制度篇——立国的宏规[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12]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13]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14]郑樵.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15]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16]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17]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