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选修4预习导航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https://img.taocdn.com/s3/m/023f265425c52cc58bd6be85.png)
玄奘取经
开放的对外政策
⑴设专职机构——鸿胪寺
中外交往:
对
⑵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 做官、通婚
外
友好的态度
(3)长安成为世界性大都会
政
策
中外文化:
(1)外来宗教(景教、回教、摩尼教) 传入; 玄奘取经
兼收并蓄的方针
(三)自我评价:
“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 益多损少。” 人物评说:你怎么评价唐太宗?
四、历史功绩
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 治世局面,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 2、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 力,成为后代帝王的楷模,对以后历代的治国方略 产生了深远影响。 3、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增进了与周边各族 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 蓄,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元化色彩,并不断走向繁 荣,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风淳朴
唐
统治 思想
吸取隋亡教训 存百姓(民本)
太 宗 的 治 国 之 道
具体 措施
选贤 任能
虚怀 纳谏
广求贤哲 不避仇怨 不拘门第 知人善任
重用魏征
革新 政治法律
制度 社会经济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 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 毙。” “舟所以—比—人《君贞,观政水要所•君以道比》 黎庶(百 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历史选修4人教新课标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历史选修4人教新课标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257ce32cc58bd63186bd76.png)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程标准解读】[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课标解读]1.能力要求。
本课有两个层次要求,前者是一般层次上的具体史实、历史概念的记忆。
“贞观之治”的表现主要掌握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政策;后者是高层次的学科认知能力要求,将唐太宗的历史功绩放在整个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进行理解、把握。
2.命题特点及趋势(1)从内容看,主要考查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实践活动和影响。
(2)从题型看,主要是材料解析题,个别省区会出现单项选择题。
(3)从命题形式看,多采用新材料、新情景的方式,反映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4)从难易度看,难度适中。
由于历史资料多以以文言文出现,个别题目阅读理解的难度较大。
3.学法指导:(1)对唐太宗各项活动和措施的准确记忆。
(2)综合把握、理解唐太宗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成中开创、完善的政治理念。
【情境激趣诱思】玄武门之变右图为玄武门之变的情景。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事变后,唐高祖李渊被迫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便被逼传位于李世民。
【诱思探究】玄武门之变违背了中国历史上的什么制度?对唐太宗的政治生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人才,其文韬武略不及梁武帝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你怎样看待这一观点?试从“时会”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贞观之治”的原因。
【教材内容详解】一、玄武门之变1.背景(1)李世民的个人才能:与父李渊建唐;为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功高盖世,位在王公上;设“文学馆”,笼络人才。
(2)太子李建成深感威胁,设法除患:太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反李世民联盟,多次谋害不成;收买心腹未遂,调离李世民的智囊房玄龄、杜如晦。
(3)李世民先发制人:收买太子心腹;设计剪除祸患。
2.概况:李建成、李元吉入朝之际,李世民射杀太子,其将尉迟敬德射杀李元吉。
人民历史选修4专题一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民历史选修4专题一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https://img.taocdn.com/s3/m/dad21ccb5acfa1c7ab00cc54.png)
《贞观律》
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长孙无忌又和
其他人为其作注,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唐律疏议》,
成为封建社会成就最高法典,而且一直保存下来。
唐太宗特别设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对人命的重
唐 律
视。在京城要在两日内
残
片
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这种制度的建立有个惨痛的教训,就是错杀 了大臣张蕴古,唐太宗后悔不已。因此决定设立这项制度,同时为了防止 和严惩诬告行为,还规定诬告者要“反坐”,即诬告他人什么罪名,就用 这种罪名惩罚诬告人。Biblioteka 民族关系: 开明的民族政策
("战而后和"—武力征服、设机构、册封、和亲)
对外政策: 开放的对外政策
评价唐太宗?
随父起兵,建立大唐
杰出的军事家 杰出的政治家
平定割据,统一天下
推动灭了突统厥,一开多辟疆民土族国家的发 展,经开济创上了:“发展贞农观业之生治产”,减的轻局徭面役,赋税。 为开元盛世局面出现奠定了基础。
(6)开放的对外政策
1、政策: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 放的政策,兼收并蓄的方针; 2、中外文化交流:
⑴设鸿胪寺,交往国家达70多个,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⑵佛教西来与玄奘西游; ⑶鉴真东渡; ⑷日本、朝鲜积极学习唐朝文化 ⑸形成唐文化圈
唐帝国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八里。与 当时拜占庭帝国﹑伊斯兰帝国并称“世界三大帝国”。
❖广开言路,兼听纳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夫以铜为 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 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程
李
咬
靖
秦
金
历史人教版选修4导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案
![历史人教版选修4导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ad96a98762caaedd33d451.png)
课堂探究【问题1】唐太宗在位共23年,政绩突出,后人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试分析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提示:本问题结合唐太宗的重要活动、“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直接影响、深远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概括和说明,是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深入。
(1)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
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这就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民族团结与民族融合,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的色彩,使中国的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他的反省能力及自我批评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
唐太宗以自己的才能、智谋和决断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问题2】“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比较著名的治世之一。
试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并概括其主要表现。
提示:贞观年间,统治集团较开明廉洁,能居安思危,重视民意,从而出现了一段封建社会历史上少有的治世。
本问题在归纳要点时,借鉴了必修部分的部分内容。
把握本问题,有助于形成对封建治世局面的规律性认识。
(1)原因:①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朝,沉重打击了统治阶级和士族势力,使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③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开明务实的驭政才干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
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促成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
(2)表现:①革新政治,在隋制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制定唐律等。
人教版选修4第1单元第2课课件: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共计16张)
![人教版选修4第1单元第2课课件: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共计16张)](https://img.taocdn.com/s3/m/8ca1821990c69ec3d5bb753d.png)
和亲
史料解读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 如父母。” ——唐太宗 ①促进了边疆各族和唐政权的 友好关系,有利于加强对民族 地区的管理,推动民族地区经 济文化发展; ②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天可汗
一、梳理教材,抓住主干,论事知人
1.________ 积极友好 的中外交往态度: 鸿胪寺 ,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①在六部下设置_______ ②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
一、梳理教材,抓住主干,论事知人 1.政治: ①统治思想:吸取____ _________________; 隋亡的教训,坚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②用人方面:选贤任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人善任 ; 不拘一格;___________ 虚怀纳谏 ,_____________ 2.经济:反复强调“________”的思想,实行 _________ 存百姓 休养生息 的政策,不夺农时,推行________________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 刑罚为末 的原则; _________
长子
次子
李建成
李世民
三次
四子
李元霸
李元吉
史料解读 “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 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 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 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 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 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政要۔政体》 “贞观之治”: 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2015江苏单科,24B,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 材料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 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 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 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 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 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内涵: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激励直言; 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3分) 隋朝无道而亡(农民战争的威力);大乱初定,经济凋敝;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 传统儒家民本、仁政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唐太宗个人品行; 素。(3分) 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政治的 ( 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4分) 明君理想;但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
选修4 第一单元 第二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整理)
![选修4 第一单元 第二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45f23ec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c5.png)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繁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 ( )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 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 心存百姓的思想
D
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 )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
课堂讨论:
有的历史学家指出:唐太宗顺应国家统一的潮流,真正开创了唐帝国,他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促进经济的复苏乃至繁荣,而他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更是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唐太宗的自我评价:
“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功大过微德未污。” “功大过小”
A
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据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C.力倡节俭、禁造台榭 D. 限制佛教、裁汰僧尼
A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其根本目的是 () A.当一代贤明君主 B. 减少决策失误 C. 笼络人才 D. 维护封建统治
1.经过长期战乱后,社会经济遭到很大程度破坏,统治秩序并不稳固,因此客观条件要求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2.统治者吸收前朝灭亡教训,看到人民群众力量,主观上迫使他对生产关系进行部分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如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等。)
1、唐太宗曾多次说过:“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些看法表明唐太宗 ( ) A.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认真总结了隋灭亡的教训 C.清醒地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 D.及时制定了防止“覆舟”的统治政策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4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4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https://img.taocdn.com/s3/m/81c3ef39ce2f0066f43322a6.png)
姓名,年级:时间: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了解唐太宗李世民亲历隋末农民大起义,认识隋朝的灭亡对唐太宗励精图治的影响。
掌握“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分析唐太宗推动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理解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者,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学生用书P4])一、玄武门之变1.建功立业(1)隋朝末年:农民大起义爆发后,李世民果断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统一后:李世民设立“文学馆”,收罗四方名士,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政治顾问。
2.夺取皇位(1)不利因素:太子与齐王的联合排挤,使李世民在军事上处于劣势。
(2)玄武门之变①李世民成功收买太子府的心腹人员,在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后,先发制人,发动政变,在玄武门外,射杀政敌太子和齐王.②李渊无奈,下诏立其为太子。
[特别提醒] 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二、“贞观之治"的出现1.继位: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
2.唐太宗的措施(1)善于用人,选贤任能:选官不拘一格,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能谋善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
(2)“存百姓”: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3)慎用刑法:从民本思想出发,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4)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也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3.表现: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特别提醒] 科举制不重家世门第,扩大了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也使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离心因素难以产生。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1)唐朝初年: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
人教高中历史选修4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教高中历史选修4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https://img.taocdn.com/s3/m/1b73b6f5866fb84ae45c8ded.png)
李世民: 机敏聪慧,出谋反隋 → 强悍勇猛,屡立奇功 → 玄武门之变,袭杀武门之变(626)
1、背景 1)、李世民具有为帝实力 ①、与父反隋建唐 ②、统一全国,功高盖世,位上王公 ③、设文学馆,笼络人才 2)、太子设法除患 ①、与李元吉结成反李世民联盟 ②、多次谋害不成 ③、调离李世民智囊
《贞观律》
❖ 材料三: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长孙无忌又和其他人为其作注,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唐律疏议》, 成为封建社会成就最高的法典,而且一直保存下来。
❖ 唐太宗特别设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对人命的重视。在京城要在两日内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同时为 了防止和严惩诬告行为,还规定诬告者要“反坐”,即诬告他人什么罪名,就用这种罪名惩罚诬告人。
煌的发展阶段.
二、贞观之治(627-649) 1、贞观之治的含义
唐太宗时期,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并完善 了一系列制度,促成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史 称“贞观之治”。
2、原因
2、原因
1)主观上:
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①.政治方面: A.吸收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3、唐民族交往频繁的原因 1)、唐作为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为开展大规模的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 2)、唐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3)、唐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创造了有利条件 4)、唐政权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四、开放的对外政策
1、政策: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 ⑴设鸿胪寺,接待外国使者,并复信答礼. ⑵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在中国居住\做官\通婚 ⑶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历史学案人教版选修4 第1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历史学案人教版选修4 第1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https://img.taocdn.com/s3/m/d78effcfc850ad02de8041b0.png)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目标导航] 1.了解玄武门之变,把握唐太宗登上皇位的条件和必然性。
2.通过了解“贞观之治”以及唐太宗时期采取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理解唐太宗的历史贡献。
3.结合唐太宗的历史贡献及其晚年的反省,理解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其历史启示。
一、玄武门之变1.背景(1)李世民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隋朝,为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统一后,设立“文学馆”,收罗人才。
(3)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联盟,反对李世民。
2.经过(1)李世民收买太子府心腹人员,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
(2)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李建成、李元吉,最终登基。
[历史认识]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1.唐太宗的措施(1)吸取隋亡教训,深信“民本”道理。
(2)政治上:选贤任能,虚怀纳谏,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能谋善断的房玄龄、杜如晦。
(3)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4)律法上: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制定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原则的《唐律》。
(5)文教上: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历史认识]“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1)唐初,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
唐高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2)唐太宗巩固统治后,开始经营中国边疆。
2.措施(1)武力征讨:先分别讨伐,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2)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在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https://img.taocdn.com/s3/m/b5d33cbe52d380eb63946d60.png)
自 主 探究 3
材料一: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 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四海可使如一 家。”
材料二:唐朝前期疆域图
“天可汗”
1、材料一可知,和 以往相比,唐太宗处
西突厥
东突厥
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方 面有什么不同? 2、在这一原则指导
下,唐太宗处理民族ຫໍສະໝຸດ 吐蕃关系时采取了哪些方 式?
材料三:唐太宗让画师在凌烟阁画了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
程咬金
房玄龄
杜如晦
1、材料一、三体现程唐太宗在用人方面有什么思想?他采取杜什么举
措选拔各种各样的人咬才?这个举措产生了哪些影响?唐太如宗在中央
机构中如何管理下属金的?有什么作用?
晦
2、材料二阐述了什么观点?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3、唐太宗的用人之道,给我们哪些启示?
材料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大骂唐太宗“亲执弓以 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 而人之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你觉得该如何评价唐太宗?
评价历史人物的几点原则和依据: 1、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
3、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
4、评价依据:以是否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标准(根 本),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人民需要等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 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
奠基人唐太宗
2020/8/25
(599—649年)
一、印象唐太宗
二、走近唐太宗
二十有四功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 三十有五致太平。
——白居易
唐太宗为首的唐朝统治者采取 措施,在较短时间对国家做出了卓 有成效的治理,促成了政治清明、 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的 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共53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共5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a242c616bd97f192279e9ad.png)
一、玄武门之变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四、开放的对外政策 五、晚年的反省
唐太宗 李世民
一、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
宫城 皇城
昭陵六骏
与父反隋建唐
在创建唐王朝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朕年十八便为经纶王业, 北剪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 窦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 下定。
——《贞观政要》(卷十)
《 唐 律 》 残 片
朕之公临天下,法之所 行,无舍亲昵。
——《册府元龟》卷一五七
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 须五复五奏。
——《贞观政要·论刑法》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
1.善于用人,虚怀纳谏 2.爱惜百姓,修养生息 3.以民为本,慎用刑法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
1.善于用人,虚怀纳谏 2.爱惜百姓,修养生息 3.以民为本,慎用刑法 4.文德治国,完善科举
崇儒尊孔,官方注释 《五经正义》;完善科举, 提高进士科地位。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
唐太宗主要治国方略
1.善于用人,虚怀纳谏 2.爱惜百姓,修养生息 3.以民为本,慎用刑法 4.文德治国,完善科举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阅读以下史料,概括唐 太宗的民族政策。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 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 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 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阅读史料,分析其中呈现出 贞观年间怎样的社会景象?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 (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 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 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 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
——《贞观政要》卷一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
贞观时期,政治清明、社 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
【人教版选修4】专题1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练习题
![【人教版选修4】专题1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61e944f469dc5022aaea0052.png)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1.唐朝时,我国与各国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其原因不包括()A. 中国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B. 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C. 唐朝的疆域比过去扩大D. 唐朝的一些皇帝推行较开明的政策2.下图是最近中央电视台热播的一部电视剧,不应该在剧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是()A. 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B. 唐玄奘西行天竺C. 文成公主入藏D. 册封藏族地区的活佛3.“上(唐太宗)谓侍臣曰:‘薛延陀屈强漠北,今御之止有二策,苟非发兵殄灭之,则与之婚姻以抚之耳,二者何从?’房玄龄对曰:‘中国新定,兵凶战危,臣以为和亲便。
’上曰:‘然。
朕为民父母,苟可利之,何爱一女!’”此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唐太宗()A. “存百姓”的思想B. 虚怀纳谏的胸襟C. “战而后和”的策略D. 文德治国的思想4.唐朝在攻下西突厥政权后,在该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是()A. 羁縻府州B. 鸿胪寺C. 安西都护府D. 宣政院5.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
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
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
”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 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B. 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C. 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D. 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6.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主要反映出唐太宗()A. 通过科举考试,有效笼络优秀人才B. 设置圈套,引文人上钩C. 开创科举制,选拔进士D. 重文轻武7.唐都城长安是世界性大都会,在这里可以接触到的宗教有()①景教②回教③摩尼教④佛教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①②③④8.唐朝陈陶的《陇西行》中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的句子。
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2.
![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2.](https://img.taocdn.com/s3/m/f2cedad758fb770bf68a5576.png)
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内容。
它从政治统治思想与方略、经济措施、民族与对外政策、个人修养和为君素质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并分析了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一代明君的为君之法和治国之道。
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以其鲜明的个性和富有创造性的行为,有力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要求:基本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发展要求: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说明:教学时可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等方面去归纳“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并从史实入手分析“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玄武门之变”与“晚年的反省”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学情分析】1、学生在初中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汉唐盛世》中已学过有关唐太宗的知识,且平时多多少少也有看过关于唐太宗的影视作品,对唐太宗这一人物应该比较熟悉,这有利于教学的深入和目标的达成。
2、高二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主动参与意识较强,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课一些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学生预习解决,突出重点难点的分析。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的历史贡献,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课前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查找历史资料,了解唐太宗,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②通过由学生设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
③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实时体验,评说唐太宗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作用,学会多角度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示例,感受唐太宗的优秀品质,并以此为借鉴,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4-新人教版高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4-新人教版高](https://img.taocdn.com/s3/m/3c0aa68a48d7c1c709a1455f.png)
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素材:1、房玄龄、杜如晦不善于断案和处理杂务,但他们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做为宰相,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戴胄那么相反,他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少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办事异常干练,案子从不积压,深得唐太宗的赏识。
2、魏征有句名言:“兼听那么明,偏信那么暗。
〞这句话至今还被我们经常引用。
当时,唐太宗就将魏征的这句忠言牢记在心,有了好的指导思想,纳谏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
为了鼓励大臣进谏,唐太宗有句名言:“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确实是发自内心。
在626年〔武德九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命人点兵。
当时的唐制规定,年满二十一岁才能入选,但大臣封德彝却说十八岁以上高大健壮的也可以点兵,并得到唐太宗的同意。
魏征却驳回了诏令三四次,不肯签发。
唐太宗大怒,召见他质问。
魏征说:“您常说要以诚信治天下,但即位以来,仅几个月就几次失信于民,这怎么能说是以诚信治天下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过去我总以为你很固执,不懂政事,今天听你分析国家大事,都很切中要害,我确实是错了。
〞唐太宗不但改正了错误,还赏赐给魏征一只金瓮。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人用铜〔古代的镜子用铜磨制而成〕做镜子,可以纠正衣冠;用古代历史做镜子,可以明辩国家的兴盛与衰亡;以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和过错。
现在魏征走了,朕便失去了一面宝贵的明镜。
〞唐太宗还去凌烟阁,对着魏征的画像做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
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夏人。
〞3、唐太宗的大度宽容也表达在对待尉迟敬德上,原来尉迟敬德是刘武周手下的大将,620年〔武德三年〕,他和另一员大将寻相一起向唐太宗投降。
时间不长,寻相便又叛乱,众将便疑心尉迟敬德也将要叛乱,就囚禁了他,还建议唐太宗杀掉他。
唐太宗却说:“他如果要叛乱,难道还会落在寻相的后边吗?〞然后就放了尉迟敬德,安慰道:“大丈夫以意气相许,请不要将这点小误会放在心上,我绝不会听信旁人之言加害忠良勇士的。
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https://img.taocdn.com/s3/m/ea50be51f01dc281e53af08f.png)
用人与纳谏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唐太宗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原 来太子一派的人,有才干的还委以 重任,魏征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唐太宗的宽容 魏征 化解了许多矛 盾,使许多原来站在对立面 的人能够有机会转变过来, 成为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
魏征犯颜直谏千秋传美名
用人与纳谏
太宗器重魏 征的忠心与胆 识,反而任命他 为谏官。
一次,太宗想 去秦岭打猎,行装 都准备好了,却迟 迟未能成行。后来 魏征问起来,太宗 笑着说:“ 本来想 去,害怕你又要来 进谏,还是算了。”
唐初玄武门之 变以后,有人向太 宗李世民告发,魏 征做太子幕僚时多 次建议太子杀他。
用人与纳谏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房玄龄和杜如晦不善于断案和 处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 家大事,所以用为宰 相,用其所长,避其 所短。而戴胄则相 杜如晦 反,他不通经史,但 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少 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他办事异 常干练,案子从不积压,深得唐太 杜如晦 宗赏识。
对外 开放政策 关系:
扩大影响 提高声威
2.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 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 “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 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 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 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 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8秋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习题:第1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含解析)
![2018秋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习题:第1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f8d22ba7c1cfad6195fa7b7.png)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以备巡狩。
……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
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
”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
”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
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3)材料三和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纵观这三则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1)问时,要注意历史教训对唐太宗的影响。
第(2)问时,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概括。
回答第(3)问时,要根据唐太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百姓处境的不同进行比较说明。
共识: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
根本目的: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2)唐太宗调整政策,提倡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
出现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
(3)变化: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
认识: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百姓的基础上的。
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
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
在封建社会中,即使在“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下,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历史选修4预习导航:第一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历史选修4预习导航:第一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https://img.taocdn.com/s3/m/9778f7093169a4517723a34f.png)
预习导航《资治通鉴·唐纪》载:“上(唐太宗)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开创国家)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思考:上述记载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提示:居安思危,励精图治。
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一、登上皇位1.背景(1)隋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后,李世民劝说李渊在______起兵,并为其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统一战争胜利以后,李世民设立“________”,收罗四方名士,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政治顾问。
2.经过(1)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除掉政敌太子________和齐王________,迫使李渊立自己为太子。
(2)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
二、“贞观之治”1.实行清明的政治统治(1)措施①选官不拘一格,用人扬长避短。
重用敢于进谏的______、能谋善断的房玄龄和________。
②实行________的政策,不夺农时,推行________,轻徭薄赋。
③从______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其统治时期制定的《唐律》体现了______为本、______为末的原则。
④以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______科地位。
(2)结果:经过唐太宗的治理,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2.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措施:采取“________”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
①派兵打败东突厥后,唐政府在其旧地设置羁縻府州,以________为都督、刺史,官职可以世袭。
②630年,接受西北各族首领“________”的尊称,唐政府负责册封这些首领的后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习导航
《资治通鉴·唐纪》载:“上(唐太宗)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开创国家)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
思考:上述记载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
提示:居安思危,励精图治。
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一、登上皇位
1.背景
(1)隋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后,李世民劝说李渊在______起兵,并为其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统一战争胜利以后,李世民设立“________”,收罗四方名士,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政治顾问。
2.经过
(1)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除掉政敌太子________和齐王________,迫使李渊立自己为太子。
(2)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
二、“贞观之治”
1.实行清明的政治统治
(1)措施
①选官不拘一格,用人扬长避短。
重用敢于进谏的______、能谋善断的房玄龄和________。
②实行________的政策,不夺农时,推行________,轻徭薄赋。
③从______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其统治时期制定的《唐律》体现了______为本、______为末的原则。
④以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______科地位。
(2)结果:经过唐太宗的治理,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2.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1)措施:采取“________”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
①派兵打败东突厥后,唐政府在其旧地设置羁縻府州,以________为都督、刺史,官职可以世袭。
②630年,接受西北各族首领“________”的尊称,唐政府负责册封这些首领的后嗣。
③攻下西突厥政权后,设置______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④接受吐蕃赞普________的通婚请求,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2)结果: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使少数民族首领对唐朝忠心耿耿,愿意“世为唐臣”,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______时期。
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表现了其开放的胸襟,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敬重,同时也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提供了稳定的周边环境。
(1)鼓励对外交往
①在六部下设________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②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③唐朝都城______成为世界性的大都会。
(2)对外来宗教采取开明政策
①大量翻译佛教经典,景教、______、摩尼教传入中国。
景教即唐朝时期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里派,也就是东方亚述教会,被视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基督教派。
唐朝时曾在长安兴盛一时,并在全国建有“十字寺”,但多由非汉族民众所信奉。
回教即伊斯兰教。
摩尼教是3世纪在巴比伦兴起的世界性宗教,它吸收犹太教、基督教等教义而形成自己的信仰,同时也采纳了不少琐罗亚斯德教的成分,传播到东方以后,又染上了一些佛教色彩。
②玄奘去______取佛经,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3)重视传播唐文化
①中国的古代典籍、诗歌、艺术、__________在朝鲜半岛上广泛传播,高丽、百济,特别是__________,大量吸收汉文化。
②贞观年间,日本在唐文化的影响下,进行了“______”,促进了日本的________过程。
三、晚年的反省
1.晚年唐太宗仍要求大臣进谏,并撰写《______》,反省自己的过失。
2.唐太宗对自己作出“________”的贴切评价。
参考答案
一、1.(1)晋阳(2)文学馆
2.(1)李建成李元吉
二、1.(1)魏征杜如晦休养生息均田制民本仁义刑罚进士
2.(1)战而后和突厥首领天可汗安西松赞干布(2)鼎盛
3.(1)鸿胪寺长安(2)回教天竺(3)典章制度
新罗大化改新封建化
三、
2.功大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