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9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讲述水的运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
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水循环,二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洋流。
本节共三课时,第一课时为水循环。
水循环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教材地位教材在前面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岩石圈、大气圈等知识,本节课把我们的视野扩大到水圈(尽管知识的落脚点在陆地上),水圈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循环更是把这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促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各圈层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交换;影响气候和生态,塑造着地表形态。
2、内容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有:水循环过程(类型、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出”是一般性要求,即了解;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说明,“说明”要求理解和掌握。
3、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教材特点教材力图实现“对话、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强调了师生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设计,问题设计的创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并说明水循环运动产生的原因。
(2)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水循环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发展的观念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水循环》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自然界的水循环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活动2【活动】水圈的构成”分组活动]阅读教材图3.2思考:(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
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明确河流水体的补给可能涉及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2)河流与湖泊关系十分密切。
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的'补给关系?从水往低处流的道理,理解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河流→湖泊;而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湖泊→河流。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水循环》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1.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3.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法;2.读图分析讨论法;3.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中也讲过: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是因为地球有生命之源———水,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就是水圈。
一、水圈的组成(板书)1.水圈的组成(板书)【播放视频】1、从宇宙看地球为蓝色的水球2、地球表面浩瀚连续的海洋水和南北两极洁白连绵的冰川。
【明确】地球表面仅29%是陆地,71%是海洋。
【教师提问】读课本图2-3-2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例,说出地球上的水体主要有哪些?它们所占的比例各是多少?【学生回答】(略)【分析提问】由比例图可看出,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极其有限,那么淡水的主体是什么?【学生回答】南北两极的冰川。
【教师提问】在这些淡水资源中我们目前可利用的是哪些?为什么只能用这些?【学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其他水体人类目前还不能有效利用。
【强调】:保护有限的水资源、平日节约使用每一滴水是每一个地球人的责任和义务。
【引导讨论】看书讨论一下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有哪些特点,使其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主要淡水资源?2.可利用的水资源(板书)【学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可恢复。
初二物理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
初二物理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初二物理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免费教案往往内容相对比较贫乏,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水循环教案(精选篇1)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现象”,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的活动来了解和体验自由落体运动。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2.本节教材是学生学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典型的应用型知识点。
表现其一:落体运动快慢的产生原因分析,要用到实验探究,突破原有认知,体会并应用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这一科学思维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其二,这是一个贴近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会物理的生活化。
3.自由落体运动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理现象,学生往往能感受到,但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现象的特点,也不明确这就是自由落体运动现象。
怎样才能让学生不是机械化地记住自由落体运动的现象,而是通过各种方式真正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与本质所在,才是本堂课学习重点和难点。
二、学情分析自由落体运动,学生有一定感性和模糊的体会,但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
我觉得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物理语言的误导,使学生认为只要从某一高度随意下落的物体做的就是自由落体运动;其次生活中的落体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的区别──现实与理想的差异。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动手与合作能力,生成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学生有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打点计时器及纸带分析的学习基础,完全可以通过自主体验与自主学习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
学生可能将自由落体运动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割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结构,让学生体会到自由落体运动只是特殊匀变速直线运动而已。
3.1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地理1.3.1《水循环》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过程与地理意义。
二、学习目标1.够从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的角度,说出水循环的概念,画出水循环的示意图。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解释、归纳不同空间尺度下水循环的过程。
(区域认知)3.深入观察城市内涝模拟实验,并描述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归纳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人地协调观)4.能够在真实城市内涝的问题情境下,结合水循环原理,解决地理问题。
(地理实践力)三、学业质量目标(一)基础目标1.能在水循环示意图上,依次指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说出水循环发生空间范围的差异。
2.能结合实例,说出水循环对某自然环境要素的具体影响,据此理解水循环对具体区域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3.能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具体环节的影响,意识到水资源的时空有限性。
(二)发展目标1.能在水循环示意图上,依次指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并据此描述水循环过程,识别水循环类型。
2.能结合实例,逐一阐释水循环对多个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据此说明水循环对区域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意识到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3.能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整个水循环过程的影响,据此说明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意识到协调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重要性。
四、教材分析(一)地位分析“水循环”位于地理1第三章第一节,在教材结构体系中承接地球的外部圈层,对水圈进行拓展研究和深入学习。
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可以明白水体分类和地表水资源的总体利用状况,了解水循环的环节、类型和地理意义,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洋流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做铺垫。
(二)内容分析为了落实本节课标要求,教材设计了“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水循的地理意义”这两个标题的内容,并设计了一个“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为主题的活动栏目。
“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是基础性知识,旨在使学生获得关于水循环的基础概念和水循环过程的原理性认识,水循环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要知识内容。
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循环教学设计水循环教学设计水循环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思想:水是生活和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中的水通过发生各种物态变化形成水循环,使淡水自然不断的得到补充。
但由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局限性,水资源出现很大的危机,爱护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需要人们形成发展与保护的思想的出发点。
让学生通过生活和生产中的水循环,进一步理解自然界中关于水的各种物态变化现象。
通过水资源的现状让学生养成关心社会合理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通过探究净化水的方法,养成克服困难,不断通过实验探究追求成功的心理品质。
通过上网、动画片、访问、让所学的知识走进生活中,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产生新的问题,让学生找到最感兴趣的问题,运动实验的方法去自觉探究,在学习中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实验中,没有使用一件实验室仪器,都是学生废物利用,让学生明白从生活中去探究,小实验能解决大问题,更在探究中养成节约资源的意识。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明确指出:“一切教育都源于未来形象,一切教育也都创造未来形象。
”本节课试图通过探究性学习达到创新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用实验等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入新课(5min)教师:同学们好!今天我先给大家表演一个“空中生水”的魔术。
请看我这是一个没有开封的健力宝饮料罐,我先用干燥的毛巾将外壁擦干。
变、变。
同学们,罐的外壁出现了什么?学生:水。
教师:我用毛巾擦一下,咦,怎么擦也擦不干?是不是罐子破了?来XX同学你帮我看看。
学生翻转观察健力宝饮料罐后回答:没有破。
哎呀,好冰人。
教师:请问,这外壁的水是那里来的?学生: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形成的水珠。
教师:空气中的水蒸气那里来的?学生A: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升入空中。
学生B:人口不断向空中呼出水蒸气。
教师:原来,这罐子上水是自然界中一个简单的水循环的过程。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一)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3)影响因素讲解:分析气温、降水量、地形、植被等因素对水循环的影响。
(4)实例说明:通过具体案例,阐述水循环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组织学生针对水循环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积极参与到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行动中。
4.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全球视野,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水资源的情感态度,为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贡献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针对“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一)水循环”这一章节,学情分析如下:
1.学生对水循环的概念已有初步了解,但对其具体环节和作用机理认识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章节的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水循环知识体系。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1)题目设计:根据水循环的知识点,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水循环的概念、环节、影响因素等。
(2)学生作答: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3)讲解: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集中讲解,纠正错误观念,巩固知识。
8.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水循环》教案《水循环》教案篇1一、说教材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
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泼的因素之一。
《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p 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有比拟全面的理解。
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说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根本原理和根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使学生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互相转化规律,理解水资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
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才能目的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根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根本概念、原理分析^p 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的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陆地水体互相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根底,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性质的前提。
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难点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互相转化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亲密,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表达。
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考虑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理论才能。
3.1水循环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强调水循环在地球水资源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教学重点强调
-着重强调水循环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内容衔接
-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地球水圈的基本知识,如水圈的组成、特点等。
-阐述水循环在水圈中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内容。
(二)讲授新知
1.水循环基本过程
-讲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并通过图表进行展示。
-分析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水循环在维持地球水资源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4.掌握水资源评价的基本方法,能够对某一地区的水资源状况进行初步分析和评价。
5.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如水资源开发、利用、污染等,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途径,探究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利用图表、案例、GIS等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根据课堂所学,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标注各环节及其相互关系,强化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
2.实践性作业:
-结合所在地区实际情况,调查并分析当地水资源状况,包括水源、水质、水利用等方面,并提出合理的水资源保护措施。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节水行动”实践活动,设计节水宣传海报或小视频,提高同学们的节水意识。
3.探究性作业:
3.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服务社会的热情。
水循环教学设计(多篇)
水循环教学设计(多篇)篇:《水循环》设计《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一地理组田东东课标解读1、能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2、能说出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3、会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学习目标1、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2、理解水循环是地理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种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式之一这一地理意义重、难点1、重点: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难点: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学法指导以示意图的形式掌握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教学过程环节一学生自主预习(投影)水循环示意图,理解水循环形成过程及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概念在自然界中,水通过和、、和(、)等环节,在各种水体之间进行着,这种称为水循环。
水循环的分类水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时时刻刻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主要包括、和。
水循环的成因1、内因:2、外因:水循环的意义1、2、3、思考①②③④⑤⑥⑦分别代表水循环的哪个环节?哪些环节构成海陆间水循环?(序号)三类水循环环节有何相同之处?环节二学生展示1、水循环的环节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2、水循环的成因内因:水的三态变化(常温常压下)。
外因:太阳辐射---提供能量;水的重力---动力条件。
3、水循环的意义(1)联系四大圈层,促使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
(2)使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并能持续利用。
(3)塑造地表形态。
4、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地表径流、降水、蒸发。
其中,影响最大的环节——地表径流。
积极: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等。
消极:乱砍乱伐,过度开采水资源,围湖造田等。
自主探究(要求: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探究一:能够运用简单图示的形式画出水循环的示意图(包括三种类型),并能够思考出三种水循环的区域有何差异?探究二:你觉得李白《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错误吗?为什么?当堂检测读“水循环图”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 理解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 难点:水循环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水循环的兴趣。
2. 新课呈现
(1)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
(2)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3)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如维持生态平衡、提供淡水资源等。
3. 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水循环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4. 课后作业
让学生绘制一幅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并标注各个环节。
自然界水循环教学设计(多篇)
自然界水循环教学设计(多篇)3.运用有关图象和视频素材,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和学习氛围,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内容中去。
【学习新课】1.对“相互联系的水体”,有如下教学建议。
(1)水圈概念和水的分布教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第一,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周围环境中哪些地方有水存在?”学生可以列举出地球上的水广泛分布于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地下、土壤和生物体中。
教师由此引出水体概念。
第二,教师设问:“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是孤立存在还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是联系的,请举例说明它们是如何发生联系的。
”由此可概括出地球上的各个水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联系的,并组成地球水圈。
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水圈各种水体的转化方式是通过自然界水的三态变化,其联系过程就是水的循环运动。
第三,教师进一步设问“水圈中各种水体的数量和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由此引导学生得出水圈水体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水圈的连续性和不规则性的特点。
(2)图“读图思考”的教学,思考题1教师首先从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入手,通过读图观察,让学生得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有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其后,可结合实例,如地处赤道地区的亚马孙河、我国西北内陆的塔里木河、地处高纬度地区的鄂毕河等,让学生判断这些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并总结出雨水补给是世界大多数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
此外,从读图中还可以观察出,一条河流的补给水源可以有多种,在河流流经不同的地区时,补给水源也会不同。
这一点可以以长江为例,让学生说出在长江不同河段补给类型有哪些变化。
思考题2,可以让学生先互相讨论,并要求学生用图形的方式来说明两种情况下河流与湖泊之间的补给关系。
学生能运用绘图的方法说明地理现象的特征或原理,是地理基本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2.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有如下教学建议。
(1)水循环概念与类型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水循环示意图或自绘板图边画边讲,也可以运用电脑动画演示水循环的过程。
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5篇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能力目标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三、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 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学过程【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入新课】(放映幻灯片)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等变化,有哪些实例可说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学生讨论回答】略。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尝试画水循环图。
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个小组合作活动确立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态度,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知识的思想。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去解释现象形成概念。
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现阶段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相对小学阶段明显提高,但是逻辑思维不强、综合概括能力不高。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根、茎的结构及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等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同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具体过程及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不了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前实验展示学习目标小组代表课前准备实验。
组长带领组员观察桌面装置,写下实验现象。
提出自己的猜测来解释现象。
活动2【活动】探究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路径实验:观察红墨水在芹菜中的运输路径。
引导学生通过横切和纵切等多种方式来观察红墨水走向。
学生展示过后出示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路径图。
给出植物蒸腾作用概念。
小组合作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水分在植物体内是如何运输的。
用自己的话描述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过程。
并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水分的运输路径。
小组讨论解释课前实验出现的现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腾作用。
活动3【活动】蒸腾作用的意义1.视频资料:为什么树荫底下温度更低而湿度更高呢?2.介绍杏仁桉树;100多米高的树,水是如何运送到叶片上的呢?参照课本113页的内容,试着解释这些现象,得出蒸腾作用的意义。
蒸腾拉力学生较难得出的点,适当点拨。
3.1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1节水循环【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针对一条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即“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这一“内容要求”的全部内容。
水循环有蒸发、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水汽输送多个环节,分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同时水循环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它在形成的过程中,受水的相态变化、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影响,这是认识水循环的基础。
在落实“内容要求”中“运用示意图”来“说明过程”之前,首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这一基本认识,再通过“示意图”的学习来明确水循环的环节,并进一步认识三种分类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和要求】1.绘制并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结合实际,归纳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3.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重点和难点】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情境创设:导入情境:2023年7月8日,《长安三万里》上映。
《长安三万里》在历史脉络之下开展大唐的文人故事。
历史、诗文、神韵,共同构成了荡气回肠的长安,片中名场面之一是李白吟诵千古名篇《将进酒》,开篇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令大批观众瞬间魂穿李白,梦回大唐。
【问题】欣赏电影片段,并思考:黄河之水真的从天上来吗?在其东流入海之后就不再返回吗?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1.水循环的前提(1)水的三态变化(2)太阳辐射(3)重力作用2.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3.水循环的类型【情境1】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厚1015厘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砂田,砂田作物的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问题:(1)分析砂石覆盖层对水的下渗的影响(2)读图3.4,比较砂田和裸田蒸发量的差异,说明砂石覆盖层对蒸发的影响。
(3)读图3.5,比较4月末砂田和裸田土壤含水量,归纳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及其作用。
小学科学水循环单元教学计划设计
小学科学水循环单元教学计划设计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小学科学水循环单元教学计划设计篇1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4、以科学概念作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和思想,逐步形成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三、主要导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等。
四、学生情况分析1、学习心理分析: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整体学习状况:五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科学课,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
3、已有知识经验: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
五、教材分析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沉和浮”。
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
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
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本单元设计的对物体沉浮的解释有两条途径,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释沉浮现象。
因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将物体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体的密度上。
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密度概念要求过高,因此,教科书没有直接出现密度概念,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用同体积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学概念。
《第一节 水循环》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水循环》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水循环的过程,理解水循环的重要性;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能够描述水循环的过程;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养成勤俭用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水循环的过程,能够进行简单的诠释;2. 教学难点:水循环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勤俭水资源。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2. 制作PPT课件;3. 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如水桶、水泵等,用于模拟水循环过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展示水的不同存在形式(如:露水、霜、冰雹、海浪等)设问:这些自然现象有何共同点?它们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揭示课题:《水循环》(二)展示学习目标1. 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2. 了解水循环的意义及对人类的影响;3. 通过观察、讨论与合作学习,培养观察、思维、辨析和表达能力。
(三)自主探究,小组合作1. 阅读教材P103“探究——水循环的过程”并回答下列问题:(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哪些?(2)什么是蒸发?在当地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对当地的气候会产生哪些影响?(3)什么是降水?水循环对当地的气候有什么影响?(4)什么是地表径流?当地的主要塞表径流是什么?它对当地的水资源会产生哪些影响?2. 思考:水循环的过程及对当地气候的影响。
3.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互相补充,完成学案。
(四)效果展示,教师点拨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的学习效果,其他小组纠错补充,教师点拨评判。
(五)拓展提升,教室小结1.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2. 理解水循环的意义及对人类的影响;3. 反思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
教师总结:水循环使地球上不息更新水的周而复始,保持水的动态平衡。
在深刻认识水循环的基础上,我们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六)安置作业1. 完成学案剩余部分;2. 搜集当地水循环的相关资料,了解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循环”位于地理1第三章第一节,在教材结构体系中承接地球的外部圈层,对水圈进行拓展研究和深入学习。
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可以明白水体分类和地表水资源的总体利用状况,了解水循环的环节、类型和地理意义,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洋流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做铺垫。
课程目标核心素养
1.课标原文: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过程与地理意义。
(2017年版)
2.课标解读:本条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建立水循环各环节之间的练习,将感性知识和直观图像逐步归纳为水循环模型。
水体的含义、名称、水循环的环节与分类等概念性知识均需要教师作补充。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为本节内容教学重点,教师应当结合四大圈层间的相互作用讲解,表现出自然界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1.人地协调观:分析宁夏砂田中铺设啥事对水循环蒸发、下渗、径流等环节的影响,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改造作用。
2.综合思维:结合实例,解释水循环对生物圈、、岩石圈和大气圈的影响,掌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区域认知:结合水循环示意图,描述海陆间水循环、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的过程,认识地表水体的分布、更新速度等特征。
4. 地理实践力: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明确社会循环各环节,提高绘图能力和图表归纳能力。
重点:水循环过程与地理意义
难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材、笔记本、白纸、彩笔
一、课程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古书中对水循环的描述,例如《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
流到海不复回”,由此提问学生地表蒸发的水去哪里了?为什么李白说黄河之水从天上而
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了吗?
【学生活动】阅读古诗文,解释诗中对水循环各环节的描述。
太阳加热海水使海水蒸发,河流注入大海,补充蒸发的损耗,使海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设计意图】引经据典,展现古代地理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思维,为新课讲解做铺垫。
二、新课讲解
(一)水循环过程与类型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46页相关段落,在书中勾画出水循环含义与主要类型。
引导学生同步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单的箭头标注水体流动方向和水循环各环节。
根据地域位置划分出海陆间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提问学生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与海陆间水循环相比缺少哪些环节?
【学生活动】在书中勾画相关概念和水循环环节,说出“水循环是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中,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和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在笔记本上同步绘制水循环图,明确水循环的三种类型。
回答教师提问,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同海陆间水循环相比缺少了水汽输送、下渗和径流等环节。
【设计意图】读书指导,整合书本知识,补充笔记,降低知识记忆难度。
【多媒体展示】学生指图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46、47页,填写表格。
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发生
领域
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主要环
节及示
意图
特点
最重要的类型,又被称为
大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
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
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
是海陆间循环的近十倍
开采地下水
地表径流
降水
下渗、蒸腾
地表径流
地表径流
陆地水的蒸发
目前人类活动对水汽输送几乎没有
影响,而主要影响环节是地表径流。
直接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
可以改变水的时空分布,化害为利。
水循环是通过大气中的水汽输送和陆地上的径
流输送而实现的,小组间互相讨论,人类活动
主要影响的水循环哪些环节?
地下径流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有直接影响也
有间接影响;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
知识拓展: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图甲植被茂密,图乙植被破坏严重,植被稀少,请问在暴雨发生时,两地地表径流的差异?下渗水量的差异?地下水水位上升量的差异?
图甲地表径流较小,下渗水量较大,地下水水位上升较多;图乙地表径流较大,下渗少,地下水位上升少。
学以致用:
间接影响:人类影响植被,从而影响了水循环的蒸发蒸腾,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以及降水等环节。
(2)由此可知甲和乙两地,哪个地点气候会比较湿润?哪个地点气候会比较干旱?为什么?
图甲植被茂密,地下水储量大,地表比较湿润,蒸发蒸腾作用较强,气候较湿润;
图乙植被稀少,地下水位较低,地表干燥,蒸发蒸腾作用小,气候较干旱。
练
习:下图为某城市建设前后径流,蒸发的对比图思考:
1、分析城市建设前后,水循环各环节的变化。
城市建设过程中植被减少,地面硬化,导致植物蒸腾作用减弱,下渗减少,与建设年前相比,城市建设蒸腾量减少,地面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
2、分析这种变化对城市产生的影响,应该如何解决?
汛期洪峰流量大,容易出现城市内涝,地下水减少,旱季易缺水,城市热岛增强。
措施:增加绿地,采用透水砖,建海绵城市,疏通河道,完善排水设施等。
如何利用地理原理缓解城市内涝?
2、2012年,我国学者放宽视野,在雨水花园的基础上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以此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并减少城市洪涝的发生。
2014年底,中央政府决定支持海绵城市的试点工作。
目前,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已出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1、20世纪90年代,美国开始建雨水花园,雨水花园能平均减少70%--80%的地面径流。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以此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并减少城市洪涝的发生。
2014年底,中央政府决定支持海绵城市的试点工作。
目前,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已出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二)活动探究 ——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
【教师活动】结合教材48页内容,讲述宁夏中部干旱条件下人们铺设砂石发展农业种植现
状。
点明沙田作物产量高、品质好的事实,与此同时展示砂田和罗田不同年份蒸发量示意图,完成对应练习。
(1)分析砂石覆盖层对水的下渗的影响。
(2)比较砂田和裸田蒸发量的差异,说明砂石覆盖层对蒸发的影响。
(3)比较四月末砂田和罗田土壤含水量,归纳砂田有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以及作用。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对比砂田和裸田蒸发量、含水量的差异,回答教师提问。
(1)砂石覆盖层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结构空隙大、利于水分下渗,可有效蓄积雨水,提高土壤含水量。
(2)砂石覆盖层可以阻隔阳光,减少水分蒸发,
(3)砂石会影响水循环的下渗、蒸发和径流环节,可以起到透水、保湿、减少水分蒸发、增加昼夜温差等作用。
【设计意图】活动探究,以生活实例辅助教学,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强化知识迁移与应用。
研究性学习
请你尝试从水循环的角度,对校园建筑和道路系统进行改造,促进
雨水下渗、净化、蓄积和利用。
给出设计图并说明设计缘由。
三、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借助板书、板图和思维导图归纳知识体系,整理水循环类型、环节与地理意义,回顾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学生活动】补充笔记,口述水循环类型主要有海陆间水循环、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三种,回顾水循环环节主要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和径流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主要有可以促进水体更新,促进地表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塑造地表形态,传输热量,维护水热平衡,影响全球气候。
【设计意图】回顾课程内容,梳理知识体系,合理把握课程内容。
四、课后作业
练习册对应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