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合集下载

扬州市城市规划总体说明书历史回顾篇

扬州市城市规划总体说明书历史回顾篇

第一部分历史回顾篇本部分旨在客观、系统地总结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编制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因和必要性,有针对性地明确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重点。

逐步建立城市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反馈机制,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可操作性。

一、城市发展历史沿革(一)解放前的城市发展扬州是一座二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

早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中原,开邗沟沟通江淮,并在蜀岗上修筑了邗城。

公元前319年,楚国在邗城的基础上第二次筑城,名“广陵”。

秦亡后,项羽曾准备在广陵建都,故又称“江都”。

南朝刘宋大明三年(公元459年),竟陵王刘诞在此燃起战火,使广陵变成一片废墟,因而扬州别号“芜城”。

隋炀帝开运河三游江都,扬州出现了畸形的繁华。

隋初的江都,约有居民一万户。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增长至七万七千余户,四十六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

当时扬州已是国内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被称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时称“扬州富庶,甲于天下”。

唐代扬州城的规模,包括一个正方形的子城和一个长方形的罗城,面积约20平方公里。

子城,亦称牙城。

官衙多集中城内。

罗城是在蜀岗下发展起来的商业区和居民区,杜牧诗有“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为了抗金,知州郭棣利用唐罗城南半部改筑成宋大城。

南宋末年,蒙古军压境,贾似道以宋大城位置较低不易据守,在蜀岗上唐子城故址筑城,因该城筑于宝祐年间,故称“宝祐城”。

在宝祐城与大城之间筑夹城,三城形似蜂腰,又称“蜂腰城”。

现存扬州老城区系明朝所筑,明初,元帅张德林以旧城虚旷难守,截城西南隅筑而守之,这就是现在的“旧城”。

明朝中叶,为防止倭寇侵犯,知府吴桂芳在城东筑城,此即今之新城。

清代沿用明城。

扬州成为南北漕运与盐运的咽喉,经济、文化又出现了极度繁荣的局面,康熙与乾隆先后曾六下江南,六次来到扬州。

瘦西湖上园林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说,文化活动十分昌盛,“扬州八怪”开创了画坛上的一代新风,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

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

文本目录第一章总论 (1)第二章规划目标 (2)第三章交通发展战略 (3)第四章对外交通规划 (5)第五章物流发展规划 (8)第六章道路网络规划 (11)第七章慢行交通规划 (15)第八章公交规划文本 (17)第九章静态交通规划 (21)第十章客运枢纽规划 (25)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27)第十二章附则 (31)图01 城市区位图图02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图03 市域公路网现状图图04 市域公路网规划图图05 市域铁路网现状图图06 市域铁路网规划图图07 市域航道网现状图图08 市域航道网规划图图09 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整合图图10 一体两翼综合交通系统规划整合图图11 疏港交通规划图图12 主城区现状用地图图13 主城区规划用地图图14 主城区空间发展结构图图15 主城区干道网现状图图16 主城区干道网规划图图17 主城区快速路节点控制图图18 主城区现状公交线路图图19 主城区大容量公共系统规划图图20 主城区公交枢纽规划图图21 主城区公交停车保养场规划图图22 主城区公交首末站规划图图23 主城区公共停车场布局规划图图24 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5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6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7 市域物流园区规划图图28 主城区货运通道规划图图29 主城区道路网络近期建设规划图图30 主城区近期公交优先规划图图31 主城区近期公共停车场规划图图32 远景一体两翼规划用地概念图图33 远景一体两翼快速路网规划概念图图34 远景一体两翼轨道线网规划概念图图35 主城区旅游交通网络规划概念图图件目录第一章总论第1条规划目的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扬州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和交通一体化发展,促进扬州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编制《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19953、《关于加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建规[2005]193号),20054、《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20035、《江苏省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导则》,20056、《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汇编(2006-2010)》,20067、《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20068、《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建规[1994]533号),19949、其他上位相关规划第3条指导思想1、遵循科学发展观,发展与保护并重,构建支撑城市个性,体现符合扬州形态特征、资源条件、城市特色的发展战略与交通模式。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成果公示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成果公示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成果公示前言上世纪80年代至今,扬州共编制完成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82-2000)于1985年省政府批复;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于1999年省政府批复;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于2003年通过专家论证,2004年报省政府待批。

几轮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引导扬州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提升,城市特色得到了极大的彰显。

进入21世纪以来,扬州迎来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经济总量增速明显,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目前人口与用地规模已超出了上轮总规确定的中期和远期目标,同时城市发展又面临着国内外环境变迁、区域交通变化、产业结构转型、城市空间重组等挑战,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建设目标也对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这些背景,市政府于2009年决定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扬州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及时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动力与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构建指引城市长远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政策框架,为城市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2010年8月30-31日,《扬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通过了江苏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论证。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现就《扬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欢迎广大市民积极发表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完善报批成果,指导未来城市发展,建设扬州美好家园。

相关意见和建议可在公示现场留言,也可邮寄至扬州市规划局城乡规划处(地址:扬州市淮海路33号,邮编:225002)。

咨询电话:0514--87340303公示网址:/gzcy/现场公示:扬州双博馆规划展示中心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要点一、总则1、修编目的为适应扬州市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动力与机遇,适应快速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构建指引城市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政策框架,为城市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扬州市沿江开发详细规划

扬州市沿江开发详细规划

扬州市沿江开发详细规划前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内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际产业资本纷纷投向我国。

近年来以高耗水、高耗能、大运量的重化工业转移为主体的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正在形成,并呈现出加速向我国沿海沿江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的趋势。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联动开发开放力度明显加大。

上海加速构建国际经济、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以及举办世博会,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整合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江苏启动全省沿江开发战略,并作为促进苏中率先崛起、推动全省经济再上新台阶的重大战略举措。

扬州如何紧跟形势,抢抓机遇,以沿江开发为抓手,整合优势,加快发展,推动全市经济从“运河时代”走向“长江时代”,全面提升经济实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扬州沿江地区历来是全市经济资源的相对富集区。

沿江地区区位优良,拥有丰富的长江水资源、岸线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沿江地区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和经济增长主要支撑的贡献地区。

随着润扬长江大桥和沿江高等级公路的建设,沿江区位优势正在进一步凸现。

通过加快沿江开发和园区建设,增创沿江地区新优势,进而带动和促进全市经济大开放、大发展、大跨越,尽快实现扬州在苏中率先崛起、在全省进位争先战略目标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

为加速推进全市沿江开发进程,打造扬州崛起的新的战略平台,市政府从2002年8月开始组织编制全市沿江开发规划,2002年年底形成《扬州市沿江开发总体规划纲要(初稿)》,2003年5月27日《纲要(草案)》依法提请扬州市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并获得原则通过。

按照省政府关于全省沿江开发的总体部署和要求,7月2日市沿江开发规划与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进行了对接,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充实,形成了《扬州市沿江开发详细规划》(以下简称详规)。

2002-2020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2-2020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重大基础设施的超前建设和区划的调整,对调整优化城市用地布 局和拓展道路骨架提出了要求。
城市建设理念近几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意识 进一步提高、建设生态城市成为共识,这些都对总体规划的调整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地产商域网
编制工作进程
2019年7月市政府成立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并于2019 年9月10听取了市规划局关于总规纲要初稿的汇报。
本着层次分明对象明确扬州机场物流中心各有特色功能互补发展协调的原则江都联运物流中心在都市区范围内统筹安排物流园区形成大运河水铁公联运码头六个物流园区中管网房地产频道扬州城北联运中心物流园区江都砖桥物流园区仪征港物流园区仪征港物流园区江都港仪征港扬州港沿江开发战略?遵循整体规划有序开发集约开发联动开发纵深开发开放式开发创新式开发和保护式开发的原则以沿江港口建设为重点以资源整合和产业集聚为中心以园区建设为载中管网房地产频道体产业开发和城镇建设并举全面优化沿江地区生产力布局逐步构建沿江现代经济走廊和城镇走廊
的工业体系。
沿江地区交通联系
都市区轨道交通: 1、考虑宁启铁路同时作为城际铁路 加强东西方的向可横能向性联,系对,公构交筑系都统市与区铁路的换 快速、方便乘的系交统通进系行统超,前促规进划都和市建区设。 之间人口与2、生规产划要轨素道的交流通动,。形成“S”形的 横向形成六轨条道公交路通交线通路干,线联,系联三系个仪城区主要 征、扬州和的江人都流。集散中心。 规划城际铁路和轨道交通
中国地产商域网
中国地产商域网
规划重点
市域城镇体系与沿江开发; 城市发展战略、结构形态、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与功
能布局;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与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空间景观

扬州市城市城区总体规划介绍

扬州市城市城区总体规划介绍
人口容量约240万
都市工业园10处
汽车工业区
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化学工业区
高新技术产业区
板块整合,产城互动:中心城区3+2
都市工业园 综合发展板块 综合发展板块 综合发展板块
产业发展板块
产业发展板块
中心城区:东西聚合、南北联动
道路系统
高速公路: 一环七射 省县道: 放射+格网
S243
连淮扬镇铁路
安大公路 (S233)
沿江城镇带:
按照建设都市区长远目标,构建分工有序、联系便捷、 弹性组团的都市区空间结构;强调“东西聚合”、限 制无序蔓延;与南京、镇江“南北联动”。
沿江地区产业引导:板块整合、产城互动
1-大型制造业向沿江地区集中(4+10格局);三产服 务业和人口在中心城区集聚; 2-都市工业适当分散,与新城建设互动
沿江城镇带
沿江地区
沿江地区
1、城镇发展呈现一体化发展的态势 2、产业分工态势初步显现 3、东西交通联系尚显薄弱 4、空间管制与协调力度不够,岸线利用粗放
市区
1-总面积: 2358平方公里 2-现状人口 273.66万(157.9+115.76) 3-城镇人口 181.1 4-中心城市建成区范围 149.5万(109.7+39.8) 5-城镇23个 人口31.6万人 6-城市化水平66%
东西聚合,强化东西城 市空间与功能联系
向南发展,充分挖掘沿 江土地潜力,逐步与仪 征、镇江对接 沿江都市区远景空间结构方案
新城西区北区、蜀冈、维扬开发区
邗江城北、槐泗
江都北区
江都主城 扬州主城
江都港区
邗江、开 发区南部 沿江地区
发展方向:东西聚合、南拓北优

2024年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24年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24年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导语】2024年,扬州市将继续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计划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举措,以期推动扬州市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一、总体目标2024年,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5%和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重点任务1.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发展。

(2)提升传统产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推动纺织、化工、建材等产业转型升级。

2.提升科技创新能力(1)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2)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提升企业研发能力。

3.优化空间布局(1)推动扬州市区、江都区、高邮市、仪征市协同发展,形成“一核四区”的空间布局。

(2)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1)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治理。

(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5.提升民生福祉(1)加大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2)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三、主要举措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

2.加强“双招双引”,即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3.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4.加强财政支持,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扬州市经济建设。

5.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为扬州市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总之,2024年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立足于当前形势,明确了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主要举措,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文本目录第一章总论 (1)第二章规划目标 (2)第三章交通发展战略 (3)第四章对外交通规划 (5)第五章物流发展规划 (8)第六章道路网络规划 .......................................... 1. 1第七章慢行交通规划.. (15)第八章公交规划文本 (17)第九章静态交通规划 (21)第十章客运枢纽规划 (25)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27)第十二章附则 (31)图件目录图01 城市区位图图02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图03 市域公路网现状图图04 市域公路网规划图图05 市域铁路网现状图图06 市域铁路网规划图图07 市域航道网现状图图08 市域航道网规划图图09 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整合图图10 一体两翼综合交通系统规划整合图图11 疏港交通规划图图12 主城区现状用地图图13 主城区规划用地图图14 主城区空间发展结构图图15 主城区干道网现状图图16 主城区干道网规划图图17 主城区快速路节点控制图图18 主城区现状公交线路图图19 主城区大容量公共系统规划图图20 主城区公交枢纽规划图图21 主城区公交停车保养场规划图图22 主城区公交首末站规划图图23 主城区公共停车场布局规划图图24 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5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6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7 市域物流园区规划图图28 主城区货运通道规划图图29 主城区道路网络近期建设规划图图30 主城区近期公交优先规划图图31 主城区近期公共停车场规划图图32 远景一体两翼规划用地概念图图33 远景一体两翼快速路网规划概念图图34 远景一体两翼轨道线网规划概念图图35 主城区旅游交通网络规划概念图3、坚持以人为本,引入绿色交通理念,倡导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4、坚持统筹区域交通协调发展,整合共性,统筹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扬州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和交通一体化发展,促进扬州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编制《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

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

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第一章总论 (1)第二章规划目标 (2)第三章交通发展战略 (3)第四章对外交通规划 (5)第五章物流发展规划 (8)第六章道路网络规划 (11)第七章慢行交通规划 (15)第八章公交规划文本 (17)第九章静态交通规划 (21)第十章客运枢纽规划 (25)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27)第十二章附则 (31)图01 城市区位图图02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图03 市域公路网现状图图04 市域公路网规划图图05 市域铁路网现状图图06 市域铁路网规划图图07 市域航道网现状图图08 市域航道网规划图图09 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整合图图10 一体两翼综合交通系统规划整合图图11 疏港交通规划图图12 主城区现状用地图图13 主城区规划用地图图14 主城区空间发展结构图图15 主城区干道网现状图图16 主城区干道网规划图图17 主城区快速路节点控制图图18 主城区现状公交线路图图19 主城区大容量公共系统规划图图20 主城区公交枢纽规划图图21 主城区公交停车保养场规划图图22 主城区公交首末站规划图图23 主城区公共停车场布局规划图图24 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5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6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7 市域物流园区规划图图28 主城区货运通道规划图图29 主城区道路网络近期建设规划图图30 主城区近期公交优先规划图图31 主城区近期公共停车场规划图图32 远景一体两翼规划用地概念图图33 远景一体两翼快速路网规划概念图图34 远景一体两翼轨道线网规划概念图图35 主城区旅游交通网络规划概念图图件目录第一章总论第1条规划目的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扬州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和交通一体化发展,促进扬州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编制《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第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19953、《关于加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建规[2005]193号),20054、《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20035、《江苏省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导则》,20056、《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汇编(2006-2010)》,20067、《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20068、《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建规[1994]533号),19949、其他上位相关规划第3条指导思想1、遵循科学发展观,发展与保护并重,构建支撑城市个性,体现符合扬州形态特征、资源条件、城市特色的发展战略与交通模式。2、坚持交通与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理念,预留弹性,以交通引导城市开发、支持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3、坚持以人为本,引入绿色交通理念,倡导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4、坚持统筹区域交通协调发展,整合共性,统筹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5、加强规划的协调性与可操作性。第4条规划范围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和主城区两个层次。市域范围为扬州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扬州市区、仪征市、江都市、高邮市和宝应市,总面积约6638平方公里;主城区范围为润扬大桥北接线、西北绕城公路、廖家沟-大运河以及长江围合而成的范围,总面积约252平方公里。第5条规划年限基年:2006年;近期:2010年;远期:2020年;远景:展望x年。第二章规划目标第6条交通发展愿景根据未来扬州市城市发展目标、职能和城市性质的定位,规划扬州市交通发展愿景为: ——构建一个支撑一体两翼协调发展、历史传承与现代运输交相辉映的和谐交通体系!第7条远期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构建新交通系统,面向城市空间拓展和港口发展要求,构筑内外畅达、集约高效、融入区域一体化的综合客货运输体系,以满足城市自身不断增长的客货运输需求和不断提高的运输服务质量要求,同时引导城市交通走上结构和谐、生态集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目标特征(1)内外畅达:建成多方式协调发展、高度发达、利于承接区域经济圈辐射和辐射苏北的区域交通系统,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2)结构和谐: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组织有序的道路交通设施与运行系统;(3)生态集约:选择和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交通体系,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第8条近期发展目标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城市交通网络优化升级,港城交通更为快速便捷,交通运行顺畅有序,交通结构和交通出行环境明显改善。第9条规划指标表1 远期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指标第三章交通发展战略第10条交通引领,促进交通与用地布局统筹协调发展1、以交通设施建设引导城市空间拓展(1)以交通走廊引导和支撑主城区由单中心向“一主三副”空间布局形态的转变;(2)以公交引导为主的城市发展模式(TOD);(3)土地利用布局和开发建设贯彻公共交通引导的原则,采取有机疏散与集中发展、集约利用相结合,避免均质化的土地利用模式;(4)主城区内用地组团的分布,要有利于疏解老城区和城市核心区的交通压力;(5)实施邻里社区单元内部土地混合开发,降低交通出行需求,同时重视多样化的交通设施建设;(6)对于大型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要加强用地控制和预留。2、继续保持适度超前的交通投资(1)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道路建设较快发展,加快建设干线公路提档加密工程,积极推进农村公路达标升级工程,加快主城及其与新市区、新城联系的快速通道建设,加快新市区、新城干道网和支路网建设。(2)改革城市道路、公共停车场、公交场站等交通设施投融资模式,保证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资金来源。3、建立与组团片区功能和用地强度相适应的交通网络和运行体系(1)老城区要充分考虑保持原有城市肌理,路网发展要以梳理和整治为主,完善交通管理设施,提高交通运行效率。(2)主城副中心道路交通系统必须保证良好的可达性,提高路网密度,保持规整性、系统性和完备性。同时,结合道路建设,高标准配置先进的交通管理设施体系,提高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3)港区路网发展要充分协调城区道路与疏港道路的关系,实施客货分离,明确道路的服务功能。4、加强快速道路、主干道、大运量公交等沿线的用地性质和开发强度控制(1)快速路的布局要与城市空间结构相协调,不宜从商业性、生活性组团中间穿过。(2)要控制城市主要干道两侧的用地开发性质和强度,避免大型公建直接开口于主要干道,确保城市主要干道交通功能的发挥。(3)对城市主要客流走廊,根据远期公交优先通道和轨道交通规划,强化两侧高密度的居住、商业、办公用地开发,为公交发展积聚客流。5、积极推行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度建议实施大型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度,并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对新开发项目交通影响区域内各类交通设施的供求进行分析,评价项目开发对周边交通影响程度,及时提出城市开发项目的改善措施和方案。第11条因地制宜,全面推进差别化的交通发展策略1、采取差别化发展政策,引导小汽车和摩托车的合理使用(1)受城市核心建设区、特别是老城区路网容量的限制,远期需根据中心区道路交通拥挤程度,适度采取区域差别化的政策,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2)主城区外围地区可以采取较为宽松的机动车拥有和使用政策。(3)城市中心区进一步扩大摩托车禁行范围,未来主城区整体设置摩托车禁行区,并加强摩托车管理;市域其他片区、组团可以采取较为宽松的摩托车发展政策。2、根据城市用地性质和强度不同,采用差别化的路网发展策略(1)市域道路的配置形式要充分考虑到道路城市化发展的功能要求。(2)对于河东城市中心商务区、西部新区核心地带等以高密度商业、办公用地为主的地区,路网发展总体要以小尺度、高密度为主。(3)对于工业用地地区道路网可以适当降低路网密度,同时要适当考虑面向货运车辆通行的道路功能和形式要求。3、采取差别化停车发展策略,以静制动(1)根据城市交通状况,适时采取差别化的建筑物机动车泊位配建标准。(2)中心区总体倡导公交优先,要适度控制社会公共停车设施的供应。(3)对于中心区、外围区的停车收费采取差别化费率,中心区高于外围地区。(4)通过差别化的停车设施供应和需求管理策略,实现动静态交通的协调发展。第12条绿色主导,构建多元和谐的城市交通模式1、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全面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政策(1)政府加大对公交发展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力度。(2)完善公交线网,形成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交线网体系。(3)重视公交场站建设,落实公交发展用地。(4)建立衔接顺畅、换乘方便的公交换乘系统。(5)开辟特色专线,在旅游景区开通旅游专线,通过长途旅游巴士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旅游资源的整合协调。(6)从路权、信号控制等方面提供公交优先。2、创造良好的慢行交通环境,鼓励非机动车和步行出行(1)要重视非机动车道路网络的规划、建设,同时进一步加强交通整治管理,确保非机动车交通空间的连续性和安全性。(2)加大步行系统建设,加强步行空间的改造和管理,塑造安全、舒适、友好的步行环境。第13条需求控制,全面提升综合交通管理水平1、形成良好的交通发展决策体制与高位协调机制在组织架构和形式上,可以成立由市政府直接牵头,规划、建设、交通、交警、城管、市政等多个职能部门以及新区、港区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交通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组织、指导、协调交通领域内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处理。2、优化道路交通组织体系(1)全面实施交通系统管理,建立合理的交通组织体系。包括建立空间上相互分离的机动车、自行车、步行系统和专用道系统,组织单向交通和公共交通优先体系等各种手段,科学合理地调节交通流,充分发挥路网潜力和效益。(2)加强道路交叉口渠化改造和设施管理,改进交通信号配时设计。3、提高交通指挥控制水平(1)继续增加管理投入,进一步改善智能化交通指挥控制体系,保持交通建设与交通管理的同步发展。(2)加强基础交通科技的投入和应用,使城市从简单路况监控转向以交通信息与路线引导系统为主体的交通现代化管理,进一步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维持良好的交通秩序。4、建立完善的交通管理保障体系与交通安全体系(1)强化市民交通安全教育,建立交通行为准则。(2)提高交通管理队伍素质,维护执法的公平、公正。(3)加强交通事故的监控技术,提高事故预防能力。(4)建立交通事故、突发事件快速处理机制和快速救援体系等。第四章对外交通规划第14条发展目标建立各类交通方式相对完善、交通方式之间相互协调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强与周边重点城市的快速联系,提升铁路客运及货运功能,大力发展水运及航空运输,巩固苏中地区交通枢纽地位,积极融入苏南交通体系,促进“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第15条规划原则1、与国家和区域高速公路、轨道线网规划相协调;2、与城市区位特征和发展目标相适应;3、与城镇体系、城市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相协调;4、与城市交通网络和设施布局有机衔接。第16条区域铁路网规划1、区域铁路(1)宁启铁路苏中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宁西(南京至西安)铁路向东的延伸段,北沿江城市铁路客货运输主通道。规划对宁启铁路进行复线、电气化改造,进一步提升其苏中城市带客货运输功能,并承担沪宁铁路的货运分流功能。(2)淮扬镇铁路淮扬镇铁路及新长铁路新沂-淮安段高效衔接了徐州、淮安、扬州、镇江四大运河名城,形成贯通江苏南北的第二条铁路交通主轴,同时承担带动和支撑扬州腹地城市均衡发展的重要功能。为提升淮镇铁路对城市的客流支撑作用,建议淮扬镇铁路走向沿京沪高速走廊(京沪高速公路东侧),宁启与淮扬镇铁路共用江都站。2、城际轨道(1)城际铁路H2线由南京引出,经扬州、泰州、泰兴、靖江、南通、启东、崇明后引入上海,是衔接南京、北沿江城市带和上海的快速交通通道,强化了南京、上海的核心地位,促进了北沿江城市的整合、协调发展。线路走向与宁通高速公路(扬州、江都段)、G328(仪征段)基本一致,形成复合交通走廊。(2)城际铁路Z1线衔接扬州、镇江、句容以及南京禄口机场,是扬州与镇江、沪宁交通走廊以及禄口机场的快速联系通道,同时也是苏中城市与禄口机场的快速联系通道。线路走向沿西北绕城高速走廊南下,与镇江相连,与城轨H2线设置垂直换乘站,并于瓜洲中心区西侧设置站点。第17条高速公路网规划规划形成“一横一环七射”的高速公路网络框架结构,高速公路总里程约415公里。一横为宁盐高速公路;一环为宁通高速公路扬州段、京沪高速公路、扬州西北绕城(扬溧高速)围合的高速环;七射为宁通高速公路(宁扬段)、扬天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江海高速公路、宁通高速公路(江都至南通段)、京沪高速公路南延段、扬溧高速公路。表2 高速公路网规划方案第18条干线公路网规划规划形成“三纵六横”干线公路网络体系,干线公路总里程约691公里。三纵为: S244新线、S237新线及安大公路;六横为:沿江高等级公路、G328、S244复线、S333、S332及S331。表3 市域干线公路网规划方案第19条航道网规划规划形成以京杭大运河为主动脉的“八纵八横”的航道网络。八纵为京杭大运河、盐邵线、芒稻河、三阳河、红旗河、阜宝线、公道河、野田河;八横为金宝线、高东线、盐宝线、通扬运河、仪扬河、芦范河、横泾河和高邮湖航线。表4 市域航道网规划方案第20条港口及疏港交通规划1、港口规划规划在扬州规划区范围内形成“一港三区、四内河港”格局,一港三区为指通过整合六圩港、江都港及仪征港,明确各港口分工,加强三个港之间协作;四内河港为沿大运河布设的四大内河港口,分别为宝应港、高邮港、铁水联运码头、扬州大运河港。2、港口集疏运系统构建以公路为主、铁路为重要组成部分、水运为必要补充,城市交通与疏港交通空间分离的港口集疏运体系。(1)铁路:淮扬镇铁路货运支线,宁启铁路;(2)航道:京杭大运河、芒稻河;(3)公路:京沪高速、扬溧高速、宁通高速、沿江高等级公路、S244新线、安大公路。第21条机场规划规划在江都市境内建设4C级(预留4D级)苏中机场,客货兼用,作为南京都市圈第二机场,服务于扬州、镇江、泰州三市,并兼顾淮安部分地区。第22条空港快捷通道规划1、苏中机场快捷通道构建以江海高速公路、安大公路、G328以及城市快速路系统协调发展的机场快捷通道,主城区居民到达机场行程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2、禄口机场快捷通道(1)公路:S243以高速公路标准进行快速化改造,扬州与南京禄口机场行程距离缩短至90公里,行程时间控制在80分钟以内。(2)城际轨道:远期构建以城际轨道H2线和南京城市轨道交通3号线为主的快速联系通道,行程时间控制在105分钟以内。城际轨道Z1线开通后,扬州与禄口机场行程时间可控制在40分钟以内。第五章物流发展规划第23条发展目标以商贸流通为依托,充分发挥区位及综合交通优势,大力构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三大平台,即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德信息平台和以引导、协调、规范、扶持为主的物流政策平台。培育现代物流业市场主体,加快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物流和商流的网络化,形成包括交通运输、配送服务、仓储管理、信息网络、营销策略等多环节组成的物流大循环系统。第24条发展重点发展与港口、陆地相关联的水路、公路和铁路等综合运输网络体系,提高现代物流的集疏运能力;设计物流信息平台,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提供广泛、及时、准确的国内外物流信息和相关业务服务,创造良好的信息化条件;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力发展配送物流。打破行业垄断和条块分割,构建开放式、互联互通的社会化物流配送网络。第25条发展思路充分利用扬州是上海、苏州面向内地辐射的重要节点的有利条件,抓住长江三角洲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扬州市外部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的良好机遇,多功能、多层次发展扬州现代物流业;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明确物流业发展的主要服务目标,加大物流技术和物流组织方式的创新力度;进一步依托市场,消除障碍,整合系统,外引内联,努力营造适合扬州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投资环境、市场环境、人才环境和政策环境。第26条物流园区规划规划形成5个物流园区:扬州港口物流园区、扬州公铁水联运物流园区、仪征石化物流园区、江都砖桥物流园区、高邮开发区物流园区。1、扬州港口物流园区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依托扬州港、出口加工区及沿江产业带,按照区域港口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和产业定位,全力打造成为“长三角重要的物流节点,长江中上游货物中转基地和江河货物的转运枢纽,是集口岸、中转、仓储、加工、配送、信息、交易与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区域性枢纽型综合物流园区,其核心区域由扬州港区域物流中心为基地,立足“沿江开发区及各工业园”、面向扬州市、辐射苏北、皖东地区。主要服务对象为扬州市及苏北的各类制造加工企业,扬州和苏北的各类进出口贸易企业,以及其他物流园区和二级物流节点。2、扬州公铁水联运物流园区规划占地约4平方公里,先期启动257亩土地的建设。园区分为工铁水联运物流区、物流中心区、仓储配送区、物流加工区和物流发展区五大功能区。园区主要具备运输、储存、交易、集散、配送、信息服务等基本功能链;商务办公服务、物流展示与交易、物流咨询与培训等延伸功能链;包装技术、加工技术、公共标准信息制定发布等发展功能链。3、仪征石化物流园区位于仪征化工园内仪征港附近,规划面积1.96平方公里(其中石化保税物流中心1.2平方公里),依托扬州化工园、南京化工园,利用南京港六公司(仪征港的石化中转,中石化储油基地),重点发展液体化工物流,为扬州及长江中上游、运河上游广大地区化学工业物资提供集散、仓储、运输、采购、销售等服务,是专业性的物流园区。4、江都砖桥物流园区位于京沪高速公路与328国道立交东西两侧。一期工程以宁通高速以北,328公路以南,京沪高速以西为主要用地,二期工程可扩大到京沪高速东侧。砖桥物流园区以快速公路运输、货物集散、市内配送和信息服务为主,同时提供流通加工和商品展示,辐射城区、广陵工业园和邗江工业园及泰州部分地区。5、高邮开发区物流园区位于京沪高速公路高邮市龙虬镇道口附近。园区依托京沪高速公路、以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借北澄子河、高兴东路连接东西,凭借水陆交通便利和高邮农副产品的特色、品牌等优势,建设成为提供针对大宗特色农副产品的物流服务,包括保鲜、冷藏、储存、运输、货代、配送、流通加工、信息服务和产品展示以及货物集散、公水联运、公路快运、专业化仓储、货代、市内配送等服务的综合性物流园区。第27条物流中心规划规划形成5个物流中心:扬州商贸物流中心、扬州城西物流中心、扬州城东物流中心、江都张纲物流中心和宝应物流中心。1、扬州商贸物流中心位于广陵区汤汪乡,东至京杭大运河,西至江都南路,南至南绕城公路北辅道,北至七里河,规划用地1.3平方公里。物流中心与扬州港物流园区和公铁水联运物流园区形成功能互补,满足各类商品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进一步完善扬州市场体系,改善扬州的消费环境,增强扬州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力,成为泛上海都市圈内的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基地、产品配套加工基地、区域性商品集散基地和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中心以生活资料为主、生产资料为辅,以批发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现代化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装卸搬运体系、储运配送体系、物流信息体系、质量检验体系及公共服务体系。2、扬州城西物流中心位于邗江工业园区以西、江阳路和宁通高速公路之间的规划仓储用地上,以散装运输、货物中转为主。3、扬州城东物流中心在原有货运场站的基础上建设,主要服务于周边的亚龙果品批发市场、联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扬州副食品商城、扬州水产品批发市场。4、江都张纲物流中心位于宁通高速与新都路交叉口西南侧,依托苏中商贸城向西向南扩大规模,形成市场交易中心。为满足未来张纲市场中心的物流需求,引导市场租用第三方物流。结合市场中心的扩建规划,中期在紧邻或在市场中心附近择地建设物流中心。5、宝应物流中心位于京沪高速和盐金公路立交西侧,依托宝应境内京沪高速公路和京杭大运河,方便货物的快速转运。第28条物流发展政策建议1、物流管理平台要建立物流管理平台,成立由各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物流管理协调小组;明确归口单位负责物流行业管理;加快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成立物流园区管委会或开发公司,进行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加强当前货运市场的管理等等。2、物流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物流发展政策支持,包括物流企业扶持政策、物流行业技术战略、物流园区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政府协调机制和政策开放战略以及适应物流行业阶段性发展需要的政策环境。良好的物流政策体系的建立将形成公平、开放、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保证市场机制的。

扬州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2013试行)

扬州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2013试行)

扬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试行)扬州市规划局2013.31 总则1.1 为规范扬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深度,制定本规定。

1.2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指在已经批准的全市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的指导下,对规划区内指定片区的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以及公共配套设施、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城市设计等方面做出控制和引导规定,经过法定程序批准后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划文件。

1.3 扬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均应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控制性详细规划原则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单元(下称编制单元)为单位组织编制,编制单元内根据用地特点、开发时序和制图要求划分子单元,特殊情况下可以子单元为单位组织编制。

1.4 本规定的解释权属扬州市规划局。

2 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构成2.1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包括两部分:其中法定文件包括文本和图表。

“技术文件”包括现状调研报告、规划研究报告和规划图等,作为制定法定文件的基础。

3、文本:3.1 文本格式按照所附录标准格式统一编排和装订。

3.2 法定文件编号规则为单元编号(如为子单元,加子单元编号)+编制年份+版本号,如NO. N-07-X(09-01),其中X为子单元编号,Y为第1次编制,以此类推。

4、图表在有效的地形图上表达土地利用性质、规划布局、地块编号及其它控制内容,并以插图方式表达控规单元所在区域位置以及主要规划控制指标和用地汇总表。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4.1 用地性质按《国标》的用地分类标准,将各地块的土地利用性质用代码表达,并采用统一标准底色(按照“附录三”执行)。

为便于识别,宜注明控规单元主要建筑物、地标和居住区的名称。

4.2 区域位置在图面右上角表达控规单元所在区域位置,图中必须明确表达城市道路网络的衔接关系。

4.3 单元编号编制单元采用全市统一编号。

4.4 地块划分地块划分的基本原则详见“附录一”的规定。

在进行地块划分时,还必须结合控规单元的实际情况确定地块划分的大小。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公示征求意见稿)序言扬州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于1997年编制完成,1999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

近几年来,我市进行了行政区划的调整,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不断扩展,城市建设理念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当前随着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沿江城市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迫切需要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以适应城市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为此,2002年7月扬州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由市规划局具体负责组织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为进一步增强城市规划的民主性,市规划局现通过报刊的形式进行总规成果摘要公示,欢迎市民、社会各界提出宝贵意见,并在9月15日前将意见通过信函、电话、规划局网站(我局在网站同步进行公示,网址:)反馈我局,以利进一步完善总规成果。

一、总则规划期限:2001年为规划基准年;近期:至2005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至本世纪中叶。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分三个层次: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发展控制区。

1、市域:指扬州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扬州市区、仪征市、江都市、高邮市和宝应县,面积为6638平方公里;结合沿江开发战略,重点对扬州都市区进行了规划,包括扬州市区以及江都市和仪征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3215平方公里;2、城市规划区:包括扬州市区行政辖区全部地域(广陵区、维扬区、邗江区)及仪征市新集、刘集、朴席三镇行政区域,面积共1134平方公里。

3、中心城发展区:指主城区及周边与之发展密切相关的地区,范围包括广陵区、维扬区、开发区管辖范围和邗江区的邗上街办、蒋王街办、汊河街办及槐泗镇、酒甸镇、甘泉镇、瓜洲镇、沙头镇、霍桥镇、杭集镇、泰安镇、杨庙镇等,面积588平方公里。

城市建设用地规划集中在以润扬大桥北接线、西北绕城公路、廖家沟、宁通公路和大运河围合成的主城区范围内布置,覆盖面积为252平方公里。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我市在“两个率先”进程中,总体奋斗目标是:确保“三个高于”,实现“两个率先”,力争“苏中第一”。

扬州市东北分区规划说明书简述

扬州市东北分区规划说明书简述

扬州市东北分区规划说明书简述一、区域位置东北分区位于扬州市东北部,是扬州市区十二个分区之一,东依京杭大运河,与河东分区隔河相望,西侧与蜀冈——瘦西湖风景区接壤,北距槐泗镇约1公里,南部隔北城河与老城区相连。

南侧距市中心文昌阁仅约700米。

隶属扬州市维扬区梅岭街道办事处和城北乡。

宁启铁路扬州段沿用地北侧通过,铁路货运站场位于本区北侧,是扬州铁路货运枢纽。

二、规划范围东北分区规划范围:东至京杭大运河、古运河沿线,南至古运河及北城河一线,西至扬菱路、友谊路,北至宁启铁路扬州段。

规划总建设用地1572.74公顷。

三、功能定位1、定位分析1)宁启铁路和火车货站的建设已接近尾声,火车货站的启用,将使本区逐步成为扬州市铁公水货运重要的枢纽。

货运中心功能将得到充分体现。

2)东北分区位于老城区北侧,南侧同老城区隔北城河接壤,是老城区强化中心功能的腹地。

3)随着铁路货运功能增强,与之配套仓储及加工工业亦将迎来发展的机遇,同时必将带动商业服务及居住的发展。

2、功能定位东北分区功能定位确定为:规划建设为扬州铁路、公路、水路联运的货运枢纽。

以发展配套加工工业和物流产业的基地,以发展生态可持续居住片区为目标的城市东北分区,同时是城市中心区(老城区)外延发展的主要腹地。

四、指导思想1、围绕《扬州市总体规划》(2002-2020)制定的东北分区规划发展目标。

制定切实可行的东北分区发展方向,推动该区的协调有序发展,增强对各项建设活动的规划协调和引导作用。

2、妥善处理好东北分区同相邻分区——河东分区、江阳分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区、老城区的关系。

着重处理好同老城区的协调发展关系。

3、合理确定功能定位,着力提高该区的综合功能,强调分区各功能区的协调作用。

4、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社会、经济和环境三大效益的和谐统一。

5、妥善处理好近期和远期发展的关系,把握好发展时序。

五、规划目标逐步在东北分区体现现代化城市的形象,规划力争做到用地结构和功能布局科学合理,城市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道路交通便捷,路网结构合理;环境质量达到生态城建设要求;建成可靠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扬州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06-2020年)》的通知

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扬州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06-2020年)》的通知

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扬州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06-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扬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1.17•【字号】扬府办发[2007]6号•【施行日期】2007.01.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机构与医师正文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扬州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06-2020年)》的通知(扬府办发〔2007〕6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扬州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06-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〇〇七年一月十七日扬州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06-2020年)根据《扬州市区域卫生规划(2001-2010年)》、《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卫生资源分布状况,从满足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出发,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规划是扬州市区域卫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市医疗资源配置和市区医疗机构设置的重要依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规划区域内设置医疗机构应遵守本规划的规定。

第二条规划目的、范围和期限目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维护公平有序的医疗秩序,为全市城乡居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范围:本规划涉及的医疗卫生资源为全市范围内各种所有制的医疗卫生资源,包括区域内各部门、各行业兴办的医疗卫生资源,军队对地方开放的医疗卫生资源,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种医疗卫生资源。

期限:2005年为规划基准年;近期:至2010年;中期:至2015年;远期:至2020年。

第三条规划原则1、协调发展的原则。

以城市发展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正确处理控制与发展的关系,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医疗服务,重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2、资源整合的原则。

以需求为依据,根据城乡发展规划和医疗需求,对现有医疗卫生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合理配置,不再以扩大医院规模的方式扩大服务,积极引导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城市和农村社区。

扬州城市化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扬州城市化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扬州城市化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扬州2007-03-01 15:33:17城市化是工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发达国家早已完成了这个历史过程。

但由于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原因,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相对比较缓慢,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较低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扬州是一个农业大市,在全市456.31万人口中,乡村人口为315.17万,占69.1%。

2005年城乡收入之比为2.18:1,二元经济结构较为明显;城市化滞后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市场扩展能力弱;限制了乡镇企业素质的提高,从而限制了整个产业素质的提高;限制了农业规模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不利于扬州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限制了人的现代化进程;不利于全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滞后已经成为扬州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促进城市化进程也成为扬州跨世纪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解决扬州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加快城市化进程,对于扬州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具有重要影响;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助于推动扬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推进城市化的意义城市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文明与进步的产物,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城市就是大量的人口和非农产业活动在较大的地域空间的集聚,构成一个对社会生活起重要作用的人居中心。

城市的起源不等于城市化的发端,城市的发展史也不等于城市化史。

城市化,就是指一定区域内人口由封闭的乡村向开放的城市集中的社会进步过程。

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它表现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由农村向城镇和城市地带的集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上升,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

扬州市老城区7号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扬州市老城区7号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扬州市老城区7号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扬州市老城区7号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1条编制规划的背景、目的为加强老城区传统风貌保护,科学指导老城区整治与更新,逐步适应城市发展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需求,在《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的指导下,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分街坊对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的细化和深化。

第2条编制规划的基本依据本规划的编制,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按照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要求、结合老城区的特点而制定,符合有关标准、技术规范的要求。

第3条规划的法律运用范围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本区范围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划,凡与本规划有矛盾和冲突的,以本规划为准。

对违反本规划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予以处罚。

第4条文本与图则的法律效力,与其它有关的规范与技术标准的关系1、文本与图则配套使用,二者不可分割,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文本涉及的指标是结合扬州老城区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所制定的,未涉及的指标应符合国家、江苏省及扬州市的有关规范和规定。

3、本规划解释权属于扬州市规划局。

第二章规划依据、原则、目标第5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3、建设部《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3)4、《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2002)5、《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6、《城市规划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7、《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8、《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9、《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0、《扬州市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2002)第6条规划原则1、遵循“整体控制、积极保护、合理保留、全面改善”的原则,体现全面保护老城区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基本要求。

2、遵循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尽量保持街坊原有格局和空间形态,根据实际需要适时调整用地功能,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合理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方便居民生活。

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

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

文本目录第一章总论 (1)第二章规划目标 (2)第三章交通发展战略 (3)第四章对外交通规划 (5)第五章物流发展规划 (8)第六章道路网络规划 (11)第七章慢行交通规划 (15)第八章公交规划文本 (17)第九章静态交通规划 (21)第十章客运枢纽规划 (25)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27)第十二章附则 (31)图01 城市区位图图02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图03 市域公路网现状图图04 市域公路网规划图图05 市域铁路网现状图图06 市域铁路网规划图图07 市域航道网现状图图08 市域航道网规划图图09 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整合图图10 一体两翼综合交通系统规划整合图图11 疏港交通规划图图12 主城区现状用地图图13 主城区规划用地图图14 主城区空间发展结构图图15 主城区干道网现状图图16 主城区干道网规划图图17 主城区快速路节点控制图图18 主城区现状公交线路图图19 主城区大容量公共系统规划图图20 主城区公交枢纽规划图图21 主城区公交停车保养场规划图图22 主城区公交首末站规划图图23 主城区公共停车场布局规划图图24 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5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6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7 市域物流园区规划图图28 主城区货运通道规划图图29 主城区道路网络近期建设规划图图30 主城区近期公交优先规划图图31 主城区近期公共停车场规划图图32 远景一体两翼规划用地概念图图33 远景一体两翼快速路网规划概念图图34 远景一体两翼轨道线网规划概念图图35 主城区旅游交通网络规划概念图图件目录第一章总论第1条规划目的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扬州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和交通一体化发展,促进扬州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编制《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19953、《关于加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建规[2005]193号),20054、《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20035、《江苏省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导则》,20056、《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汇编(2006-2010)》,20067、《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20068、《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建规[1994]533号),19949、其他上位相关规划第3条指导思想1、遵循科学发展观,发展与保护并重,构建支撑城市个性,体现符合扬州形态特征、资源条件、城市特色的发展战略与交通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公示征求意见稿)序言扬州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于1997年编制完成,1999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

近几年来,我市进行了行政区划的调整,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不断扩展,城市建设理念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当前随着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沿江城市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迫切需要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以适应城市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为此,2002年7月扬州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由市规划局具体负责组织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为进一步增强城市规划的民主性,市规划局现通过报刊的形式进行总规成果摘要公示,欢迎市民、社会各界提出宝贵意见,并在9月15日前将意见通过信函、电话、规划局网站(我局在网站同步进行公示,网址:)反馈我局,以利进一步完善总规成果。

一、总则规划期限:2001年为规划基准年;近期:至2005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至本世纪中叶。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分三个层次: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发展控制区。

1、市域:指扬州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扬州市区、仪征市、江都市、高邮市和宝应县,面积为6638平方公里;结合沿江开发战略,重点对扬州都市区进行了规划,包括扬州市区以及江都市和仪征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3215平方公里;2、城市规划区:包括扬州市区行政辖区全部地域(广陵区、维扬区、邗江区)及仪征市新集、刘集、朴席三镇行政区域,面积共1134平方公里。

3、中心城发展区:指主城区及周边与之发展密切相关的地区,范围包括广陵区、维扬区、开发区管辖范围和邗江区的邗上街办、蒋王街办、汊河街办及槐泗镇、酒甸镇、甘泉镇、瓜洲镇、沙头镇、霍桥镇、杭集镇、泰安镇、杨庙镇等,面积588平方公里。

城市建设用地规划集中在以润扬大桥北接线、西北绕城公路、廖家沟、宁通公路和大运河围合成的主城区范围内布置,覆盖面积为252平方公里。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我市在“两个率先”进程中,总体奋斗目标是:确保“三个高于”,实现“两个率先”,力争“苏中第一”。

即确保经济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苏中其他城市、高于预期调控目标,在苏中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力争人均主要经济指标苏中第一。

具体目标是,确保2010年、力争提前,全市达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5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8%,分别达到2000美元和1000美元,基本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目标,在苏中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2018年、力争提前,实现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7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美元,实现向“经济强市、文化大市、旅游名市、生态园林城市”跨越的目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序号名称单位年份200120022005201020201国内生产总值亿元505559785(12%)1380(12%)3330(9%)2市域户籍总人口万人451.6452.24544584623市域外来人口万人101520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美元/人13501490200035008250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美元8409451250200048006产业结构比__13.2:48.0:38.812.7:48.8:38.511:50:398:53:395:47:487城市化水平%47.048.351.056.066.0市域人口发展与城市化水平预测:预测市域总人口到2005年464万人、20 10年473万人、2020年482万人;城镇人口至2005年237万人、2010年2 65万人、2020年318万人;城市化水平2005年达到51%、2010年56%、20 20年66%。

城镇发展战略:以区域的集聚发展为核心,大力推进市区与江都、仪征一体化建设,培育发展中等城市,择优发展小城市(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

城镇空间规划:以集聚发展模式的节网状城镇空间组织形式,形成一个沿宁通交通走廊、沿江岸线展开的扬州高度城市化地区(即扬州都市区);一条城镇发展聚合轴(沿大运河、京沪高速公路发展),加强对农业空间、生态控制区、生态建设区的保护,形成疏密有序,集中发展,开敞布局的区域城镇空间组织。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城镇体系结构调整,完善扬州市城镇发展规模结构,至2010年,全市形成1个特大城市(城市组群),2个中等城市,约30个小城市(镇);至2020年,全市形成1个特大城市(城市组群),2个中等城市,约15个小城市(镇)。

市域综合交通规划:1、铁路规划建设宁启铁路。

宁启铁路西起南京林场站,东行经六合、仪征进入扬州市区杨庙镇、西湖镇、城北乡,跨京杭大运河从泰安乡进入江都市、泰州市,直至南通市境内,为国家Ⅰ级干线。

规划远期建设淮扬铁路,经扬州-镇江过江第二通道(五峰山桥位)向南接沪宁铁路,沟通陇海铁路、宁启铁路和沪宁铁路。

沿江铁路支线拟从余家营仪化铁路专用线向南沿沿江高等级公路接扬州港。

对该支线的必要性与具体线路走向应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

2、公路(1)形成“二纵三横”公路主骨架。

二纵为:京沪高速扬州段、润扬大桥北接线——西北绕城公路——扬天路;三横为:宁通公路、沿江高等级公路、宁扬第二通道——扬州滨海高速公路。

“二纵三横”公路主骨架在扬州至江都城区外围形成“日”字型高等级公路环。

(2)过江通道规划:建成润扬(扬州—镇江)长江公路大桥,规划建设五峰山扬州至镇江第二通道,预留仪征潘家河桥(隧)位。

3、城际快速轨道交通根据省域城镇规划和南京都市圈规划纲要,规划宁扬快速客运轨道交通,可接南京浦口,与南京市轨道交通接轨,经仪征、扬州市区至泰州市境内。

4、航空规划在江都市境内建设4C级(预留4D级)扬州民用机场,客货兼用,作为南京都市圈第二机场,直接服务于扬州、镇江、泰州三市,并兼顾淮安部分地区,有良好的腹地范围。

三、都市区与沿江开发都市区空间结构:沿宁通交通走廊和沿江岸线形成包括扬州、仪征和江都在内的高度城市化地区即扬州都市区,以扬州、江都、仪征三个城区构成带状联系的“一体两翼”的城市组群,形成城区与开敞生态绿地、水系有机协调、疏密有致的组团式空间布局。

都市区交通联系:加强东西方向横向联系,构筑都市区快速、方便的交通系统,促进都市区之间人口与生产要素的流动。

规划都市区轨道交通,形成“S”形的轨道交通线路,联系三个城区主要的人流集散中心;规划形成六条交通干线联系仪征和江都,分别为扬江路、文昌路及东西延伸段、328国道、南绕城路、施沙路及西延段、沿江高等级公路。

都市区空间管治:协调都市区建设用地的拓展与农业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划定生态保护和水源保护区,明确禁止建设用地的范围,保证都市区有序和健康发展。

都市区根据用地特点,将整个都市区分为三大类型的用地,即丘陵山区、里下河及沿湖地区和滨江平原区,制定不同的规划策略,即建设用地控制区、适度发展区和限制建设区,分别进行控制。

沿江开发:1、长江岸线利用规划:扬州市域长江岸线总长为81公里,其中约一半为深水岸线,本着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依据岸线的深浅和可利用条件,将沿江岸线分为港口及工业仓储岸线、过江通道岸线、水源保护岸线、生活旅游岸线、生态保护岸线五类进行控制。

2、沿江产业开发:以引入重大项目,形成产业高地为目标,重点构建沿江六大产业板块(汽车制造业、化业工业、纺织工业、高科技信息产业、生态农林业、旅游物流业),同步推进产业的集聚扩张和城市的拓展延伸。

3、沿江工业园区布局:沿长江、沿江高等级公路和宁通高等级公路三条横向主轴集聚布局,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作为承接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

在市区规划建设邗江工业园、江阳工业园、广陵产业园、杭集工业园、沿江工业园、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含汽车、信息产业等);在仪征规划建设扬州(仪征)化学工业园、汽车工业园和船舶工业园;在江都规划建设纺织工业园和船舶工业园四、城市性质与规模城市性质: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适宜人居的生态园林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北翼中心城市。

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现状(2001年底)55.6万人;近期:64万人;中期:75万人;远期:100. 0万人。

2、建设用地规模:现状(2001年底):55.3平方公里,人均99.5平方米;近期:77平方公里,人均120平方米;中期:90平方公里,人均120平方米;远期:120平方公里,人均120.0平方米。

五、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1、围绕增强综合竞争力,打好“长江牌”、“文化牌”和“生态牌”,强化城市在长江三角洲和南京都市圈的重要作用,突出其在江苏省经济梯度发展体系中“承南启北”的门户作用和中心城市地位。

2、坚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新型工业、旅游业和科教产业的协调发展。

3、抢抓沿江开发机遇,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工业作为“立市之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4、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生态城市建设,确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结构和形态,注重空间环境和景观建设,打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

5、统筹兼顾规划区内城市发展和村镇建设,合理调整村镇布局,综合安排基础设施,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及农副产品基地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城市发展方向:“主导向南,西进东联”。

南延扩大经济开发区,跳跃开发港口分区和瓜洲分区,作为发展第二产业的主要载体;完善西部分区,适度发展河东分区,作为生活居住与第三产业的主要载体;加强与江都的交通联系与协调发展,构筑良好的都市区形态。

城市总体结构形态:城市结构形态为有机疏散的团块结构,根据扬州水系丰富的特点,结合锲状风景区、沿河绿化带、道路防护林带等,将建设用地分隔为规模不等的团块,各个团块有机联系又承担相应的功能;维持良好的城市尺度,形成清晰、易于识别的城市结构,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在空间上有机协调起来;分区控制要求:主城区用地范围分为12个城市分区。

各个分区的用地范围如下:1、老城区:东至古运河、西至二道河、北至北护城河、南自古运河一线,用地面积约5.1平方公里。

2、西部分区:东至二道河、北至沿山河、扬冶路一线、南至江阳路,西至润扬大桥北接线,用地面积约32.9平方公里。

3、东部分区:东至大运河,北、西至古运河,南自南绕城线,用地面积约23.3平方公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