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教学设计依据本课程教学设计的依据是以下三方面: (1)本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核心课程,也是机电类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学生的后续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2)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课程重构中的论证结论,确立了本课程的知识点。

(3)通过市场调研和毕业生反馈确定的当前高技能人才对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前导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金属工艺学后续课程:机械制造技术液压传动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数控加工等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正确分析、使用和维护机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初步具备运用手册设计简单机械的能力,为学习有关专业机械设备课程以及参与技术改造奠定必要的基础。

(一)知识目标:1(掌握一般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组成、性能特点,初步掌握选用和设计方法。

2(具有对机构和零件进行分析计算的能力、一定的制图能力和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

3(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设计简单机械和简单传动装置及分析、解决一般工程问题的初步能力。

(二)职业技能目标:1(认识《机械设计基础及课程设计》课程学习的一般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理论教学、实验课程、课程设计、课外综合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

2(认识《机械设计基础及课程设计》课程学习的基本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工程实际问题。

3(养成踏实、严谨、进取的品质及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素质目标:1(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人民在机械历史上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认识到我国机械设计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定位本课程是为研究机械类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维护保养等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它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

该课程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专业思维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按照“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呈现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

通过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发展学生专业思维和专业应用能力,从理论性、系统性很强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

二、课程设计与理念1、以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岗位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

2、让学生在了解常用机构及机械零部件的基本知识及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能进行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设计,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特征,加大学生工程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三、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及设计的基本知识。

2、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结构、标准。

3、掌握及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二)能力目标1、分析机构和选择传动方案的能力。

2、初步具有分析、选用和设计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在以实际操作为主的项目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采用项目化教学,按项目的不同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培养专业技术交流的表达能力;制定工作计划的方法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五、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如概念、公式多,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如计算题量大、试验繁琐、课程设计等。

38.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38.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学习通、智慧课堂平台、多媒体等,应该 加强课件的建设,不断更新内容。
六、考核评价
课程考核从学习过程、理论知识两方面进行,其所占比例分别为 60%、40%。学习过程
重点考核学生参与在线课程学习情况,从出勤记录、课程知识点完成情况、课堂活动参与程度、 课后作业完成度、模块测试成绩等方面,学习过程考核低于 40 分取消期末考试资格;理论知 识的考核实行闭卷考试,重点考核本课程的各重要知识点。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分析各种机构组成和自由度计算的知识; (2)掌握分析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基本设计理论 和计算方法的知识; (3)掌握轮系传动比计算的知识; (4)掌握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准则、材料选用和结构要求的知识; (5)掌握机械摩擦、磨损、润滑的知识; (6)掌握进行带传动、链传动和齿轮传动等传动设计,螺纹联接、键联接设计,轴、齿 轮等轴系零部件设计的知识; (7)掌握进行滚动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等常用部件正确选用的知识; 2.能力目标 (1)培养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图册等技术资料的能力; (2)培养具有测绘、拆装、调整一般机械装置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具备综合分析问题、工程意识、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的素质;
授课形式
项目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小组讨论法
项目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 讲授法
项目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小组讨论法
学时
2 2 6
4
4
12功用
轮系的类型及功用
2)熟练掌握基本轮系的传动比
计算
项目教学法
3)掌握混合轮系的组成分析方 案例教学法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含工程力学)》课程标准课程编码:B010007Z 课程类型:理论+实践(B类)适用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学时:90 授课单位: 机电工程系学分:5.5 授课学期:第3学期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课程性质与作用1.1课程性质《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一门主干课程,是在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职业工作岗位进行整体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的相关内容针对性地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门学科整合课程。

1.2课程作用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职业基础课,综合应用各先修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生产知识,为机械零部件设计提供基本的力学理论、计算方法和试验技术,解决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分析和设计问题。

前期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机械制图》等,后期主要开设《液压与气动技术》等专业课,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机械类及近机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课程设计理念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师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的意识,增强学生从“教学”向“自主学习”转换的意识,同时提高学生深入结合工程实践学习专业课且终身学习的能力,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3.课程设计思路基于就业导向,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主要面临的机械设备安装操作、机械设备运行维护和机械加工工艺制定与实施三大岗位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利用课程特征,加大学生工程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二、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当达到3个方面的预期目标1.专业能力掌握机械零部件强度设计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掌握常用机构的构成、工作原理和特点。

掌握通用零、部件的构成、类型、特点、失效形式及合理选用原则。

掌握常用机械传动的设计方法。

了解现代创新设计的基本知识。

2.方法能力具有材料基本力学性能测试的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1、课程教学设计依据课程的性质与地位:本课程是以高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就业为导向,在企业有关专家与本院专业教师共同反复研讨下,结合专业教学经验与专业工作过程特点,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就业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从事机械制造工作的专业必修课程。

其功能与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机械的机构与通用零件设计有深刻认识与理解,使学生具备从事机械机构与通用零件设计的基本专业技能,并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与学生的顶岗实习作前期准备。

课程的设计思路:以机械设计过程涉及到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领域为课程主线,以各种机械制造的工作过程所需要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与技能特各种点,采用循序渐进与典型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来展现教学内容,通过学习领域、知识点、技能点典型案例分析与讲解等工作项目来组织教学,倡导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掌握各种类型机械机构设计、受力分析、强度计算与金属材料的应用及通用零件的选型设计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实际工作过程的专业技能。

课程特色:理念创新:本课程构建了“总——分——总”的体系形式,课程内容及项目选取着眼解决机械设计的实际问题,以实际应用项目为载体选取知识点,进行项目分解与重组,以“必须、够用”为度,将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精选并优化组合,使其成为一门完整系统的综合化课程。

方法创新:在教学中灵活采用项目教学、案例分析、现场教学、专项设计与训练等多种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形式创新:将本课程的学习与中级钳工、中级制图员及二维和三维CAD 的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将机械零件及设备的测绘、折装、调整、应用和维护穿插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并设置培训中心,派专门教师负责指导,学生通过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将来就业上岗创造良好的条件。

2、课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计算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学会应用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机械工程中简单的力学问题。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一、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各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这方面的分析、设计能力,并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由于本课程的特点,它不仅为后续课程的正常学习提供保障,也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了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一)本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研究方法,并能初步运用这些规律对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进而予以解决2.掌握关于机构的结构分析、机构的运动分析、受力分析和机器动力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3.使学生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组成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4.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5.具有对机构分析设计和零件计算问题的运算、制图和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6.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的技能,设计简单机械和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7.具有通过实验和观察去识别常用机构组成、工作特性和通用机械零件结构特点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了解力的概念,力和约束的表示方法,力矩和力系等,理解力学的一些基本定理和定律,会画受力图,掌握力的合成和力系的平衡计算。

2.了解材料力学的任务和变形的基本形式。

理解拉压,剪切,挤压与扭转强度的计算方法和受力图。

掌握四种基本变形的内力分析,内力图及应力分析;四种基本变形的强度计算。

3.介绍本课程的性质和研究对象以及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要求学生理解机构和机器的概念,了解机器的组成。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学习方法。

4.介绍平面连杆机构的特点和应用,以及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和曲柄存在的条件。

了解压力角、传动角、死点、急回特性等概念。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学时 96学时课程类型理论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程适用专业机械类专业执笔人李迎春1. 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1.1课程定位一.《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的主修课程,为理论课程。

学生应从实际应用出发,掌握当今发展潮流的、广泛应用的、基于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本书包含三大部分:工程力学、常用机构及机械零件的设计、简单机械设计方法及实例。

为今后认识机械及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2设计思路通过对工程力学、常用机构及机械零件的设计、简单机械设计方法及实例等内容的讲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本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

能独立地应用这些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来分析实际工程中提炼出来的各种控制理论,同时强化动态的、系统的思想方法。

是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1知识目标1、常用机构概述2、平面连杆机构3、凸轮机构4、间歇运动机构5、带传动6、圆柱齿轮传动7.圆锥齿轮传动8、蜗杆传动9、定轴轮系10、链传动11、联接12、轴13、轴承14、联轴器、离合器、弹簧2.2素质目标1.具有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能够自觉按规程操作2.具有环保意识、安全意识,能够自觉保持工作场所的整洁3.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主动适应团队工作要求5.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心6.具有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3.教学内容具体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如表所示。

每课简要内容时数1、常用机构概述2、平面连杆机构963、凸轮机构4、间歇运动机构5、带传动6、圆柱齿轮传动7.圆锥齿轮传动8、蜗杆传动9、定轴轮系10、链传动11、联接12、轴13、轴承14、联轴器、离合器、弹簧4.实施建议4.1师资队伍专任教师条件: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学生,教育学生,能够对学生开展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熟悉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特点,了解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基本特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重要的机械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为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维修等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涵盖了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构运动学、机械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机构运动学、动力学、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润滑密封等方面的知识。

2. 了解常用机械零件的类型、特点、适用场合及选配方法,如联接件、传动件、支承件、控制件等。

3. 具备解决实际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工况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机械设计方案,并进行优化和改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参与课程实验、实习、设计等活动。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机构运动学:介绍机构的基本概念、运动学公式、运动副类型及特点等基础知识。

2. 机械动力学:讲解机械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包括受迫振动、冲击、功率平衡等概念和方法。

3. 机械原理:阐述各种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及设计方法,如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等。

4. 机械零件:介绍各种常用机械零件的类型、特点、适用场合及选配方法,如联接件(螺栓、螺母、销钉)、传动件(带、链、齿轮、蜗杆)、支承件(轴承)、控制件(弹簧)等。

5.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实验、实习和设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求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 课堂讲授:通过系统讲解和演示,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

2.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开课系别机械系授课学期第三学期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授课层次高职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考核方式平时+期中+期末课程设计2周总学时88 理论学时80 实训学时8前导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金属工艺学适用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模具专业、数控专业二、课程定位1. 为研究机械类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维护保养等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2. 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

3. 课程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专业思维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4. 按照“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呈现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

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发展学生专业思维和专业应用能力。

6. 是从理论性、系统性很强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

三、课程设计思路1.以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岗位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

2.让学生在了解常用机构及机械零部件的基本知识及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能进行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设计,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特征,加大学生工程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四、课程目标(一)基本知识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 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及设计的基本知识。

2. 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结构、标准。

3. 掌握及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二)能力目标1. 初步具有分析机构和选择传动方案的能力。

2. 初步具有分析、选用和设计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机械设计基础
二、课程性质、学分、课时
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这方面的分析、设计能力,并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由于本课程的特点,它不仅为学习后续课程,也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基础。

其功能让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基础。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机电一体化预备技师高级技工专业。

本课程120学时。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是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的桥梁,同时,本课程的知识也可直接用于生产实际,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尽可能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将本课程的内容与其他专业课或技术基础课的内容集合起来。

讲课中尽量将机械原理部分和机械设计部分分开讲。

四、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l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组成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2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3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的技能,设计简单机械和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
4具有通过实验和观察去识别常用机构组成、工作特性和通用机械零件结构特点的能力。

5了解机构组成原理,掌握机械运动简图的绘制、机构自由度计算和运动条件的判定。

6了解机构运动和受力分析方法,并能用于简单机构的分析。

7掌握常用机构的类型、特点和应用,以及相关的基本设计和计算方。

8了解刚性转子的静、动平衡原理,周期性与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掌握飞轮转动惯量的简易计算方法。

9了解其它常用机构和组合机构的类型、工作原理和传动特点。

10了解机械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和创新设计的基本知识。

11建立机械设计的总体概念,掌握静强度、疲劳强度计算的概念和公式,学会用图解法确定零件的极
限应力,了解零件接触强度、摩擦与磨损的性质。

12掌握螺栓联接的基本知识、结构设计原则和受力分析,以及相关的计算。

13了解键联接的类型、结构和应用,以及失效形式和强度校核方法。

14了解带、链、齿轮、蜗杆等各类传动的原理、特点、失效形式和计算则,会进行受力分析和强
度计算。

15了解滑动和滚动轴承的特点和应用,以及选用和相应的寿命及静强度计算方法。

16了解轴的分类、用途,掌握其结构设计方法及强度计算方法。

六、课程考核办法
本课程为学期考查课,采用百分制形式计分。

该课程考核内容与所占比重如下表:
七、课程建议
(1)教学建议: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2)教材建议:理论采用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机械设计基础》。

八、实训教学资源要求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九、其它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