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之百家争鸣

合集下载

新高一历史百家争鸣知识点

新高一历史百家争鸣知识点

新高一历史百家争鸣知识点【新高一历史百家争鸣知识点】一、百家争鸣的概述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不同的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在政治、哲学、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的学术争鸣。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也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大亮点。

二、儒家学派和代表人物1.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以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基础,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孝悌、仁爱、礼义,强调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2. 孔子孔子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以德治国”、“仁者爱人”等重要思想。

三、道家学派和代表人物1. 道家学派道家学派以《道德经》为代表,主张追求道的自然而无为,尊重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脱。

2. 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无为而治”、“道可道非常道”等著名思想。

四、墨家学派和代表人物1. 墨家学派墨家学派强调兼爱、非攻,主张礼义廉耻,追求天下大同、爱天下。

2. 墨子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兼爱”、“非攻”等理念,反对战争和暴力。

五、法家学派和代表人物1. 法家学派法家学派主张以法治国,强调重法、严刑峻法、政治手段的运用,追求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2. 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法者国之宝”、“内治外攘”等重要理论。

六、兵家学派和代表人物1. 兵家学派兵家学派注重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论述战争的原则和规律,对战争和军事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2. 孙武孙武是兵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孙子兵法》。

他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著名军事思想。

七、其他学派和代表人物1. 阴阳家阴阳家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规律,注重太阳和月亮的日月运行、万物生长之道。

2. 纵横家纵横家主张智谋,注重政治斗争的技巧和智慧,对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起到重要影响。

八、百家争鸣的意义百家争鸣为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学术的繁荣与兴盛。

各个学派的不同观点和思想碰撞,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二历史百家争鸣知识点

高二历史百家争鸣知识点

高二历史百家争鸣知识点高二历史课程中,百家争鸣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次思想较量,各种不同的学说和思潮在这个时期同时出现并争相竞争。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高二历史百家争鸣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和解析。

一、百家争鸣概述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次盛大辩论,发生在战国时期,主要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这些流派代表了古代中国思想发展的不同方向和倾向,以及对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的不同看法。

二、儒家学说儒家学说是百家争鸣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的主要代表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儒家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伦理和仁义道德的重要性。

儒家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道家学说道家学说是另一个重要的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道家注重追求自然、宇宙和道的真理,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学说对后世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墨家学说墨家学说是百家争鸣中的一种理性主义学说,主要代表是墨子。

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同等理念,强调和平、公平和公正。

墨家学说在古代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并对中国古代科技和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五、法家学说法家学说是百家争鸣中的一种实用主义学说,主要代表是韩非子。

法家注重法治、权威和严明的统治措施,提出以法治国、重刑峻法的理念。

法家学说在后世的法律制度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其他流派除了上述流派外,百家争鸣还涌现了一些其他特色鲜明的学派,如名家、纵横家、农家等。

这些学派在百家争鸣中各有侧重,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增添了丰富多样的内涵。

七、百家争鸣的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次盛会,它不仅展示了古代学派的多样性和思想的多元化,也为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开辟了思路。

百家争鸣的思想交流和争鸣为后世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参考。

总结:通过对高二历史百家争鸣知识点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场重要的思想盛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
⊙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相关练习】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 下,不可以语上也。”这表明孔子提倡( )
A.因材施教
B.启发诱导
C.学习与思考相结
D.择优而教
2.孟子
(1)政治: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提出“政在 得民”,反对苛政。
(2)民本:提出“民贵君轻”(唐太宗与魏征) (3)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2)“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 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 德治国。”
二、儒学的形成
1.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
(1)政治思想 A.礼:维护周礼(保守性)
B.“仁”: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民本思想、道
德观和伦理观)
——核心
C.注重政治和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文化教育
A.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B.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
材料十三: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
艺者学七十术有二逐人。渐下移──,司马从迁《“史记学·孔子在世家》
官府”到“学在民间”。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物质基础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思想文化上: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舆论阵地
诸晋。……晋侯使卻至勿敢争。
──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一年》
材料三: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
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在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表现为合流,争鸣是在争鸣中吸收,吸收是为了更好地争鸣。

争鸣只是探讨问题,合流才是向解决问题迈进(一)儒家学派1、代表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2、主张1、子曰:“仁者爱人。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子曰:“有教无类。

”4、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子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孟子主要思想,仁政:提出“政在得民”民本:提出“民贵君轻”评价: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荀子阅读下列材料: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反映了荀子的什么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君舟民水”.荀子主要思想政治:主张“仁义”,“君舟民水”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教育理论:伦理道德: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道家学派1、代表:春秋老子,道家创始人战国庄子2、主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最后的结果)?材料三: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8课 百家争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8课 百家争鸣

孔子创办私学, 打破了贵族和王室
垄断教育的局面 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阅读课文,总结孔子在教育教学中有哪些理念?
贵族子弟:蒙德子 司马牛 穷苦子弟:子路 颜回 家境富裕:子贡 冉有
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有教无类 注重道德教育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温故而知新——学习方法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难—— 易 世
长—— 短
间 的
高—— 矮
事 物
强—— 弱 都
前—— 后
有 其
生—— 死
对 立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子“满齿不存,舌头犹在” 大道无形,道在口中。
——要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其余垒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墨子的兼爱是不分亲疏远近、尊卑贵贱,是一视同仁的 博爱。这种爱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源于人性本善的大爱。
墨子像
尊为“科圣”
“非攻”墨子反对战争。他的兼爱理想太高贵,卑微时代根本没有准备好迎接他。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体现了坚守信念, 矢志不渝的精神。
孟子主张不过分 捕捞鱼鳖、要 按时令进山伐树
苏格拉底等
释迦摩尼
孔子、老子等
犹太先知
北纬30°线
神奇的北纬30度,神奇的“轴心时代”
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至今影响全世界的几位 思想家相继出现在了北纬30度上下, 人们把这一 时期称作“轴心时代”
为 什 么 天 才 总 是 成 群 而 来 ?
第8课
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

高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

高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历史知识点很多,只有进行总结,才能发现重点难点。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局动荡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文化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各学派之间和同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

3、(政治)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4、(经济)井田制瓦解。

5、(阶级关系)士阶级与新兴地主阶级活跃。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他们的学说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核心:民本主义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 他被称为“亚圣”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A. 被视作儒家异端;B. 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春秋无义战;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四)道家1、庄子与道家2、庄子的思想:“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顺应自然(五)法家1、韩非与《韩非子》2、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注】区别现代法制:法家的严刑峻法来维护统治,是统治者的法律,完全为了君主的利益。

(六)兵家1、《孙子兵法》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高中历史:第30讲百家争鸣知识点分析

高中历史:第30讲百家争鸣知识点分析

第30讲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3、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名词解释】“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前预习】百家争鸣1、出现的时间:时期;2、代表人物:道家:;儒家:;墨家:墨子;法家商鞅、等。

3.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孔子思想核心是,强调“以德治国”,首创讲学,主张,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孟子主张,进一步提出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

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主张“性本恶”。

4.“百家争鸣”的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学派互相取长补短,逐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正确认识道、儒、法、墨等派别的阶级性极其主张探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

2、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的发展3、儒学对后世的影响【课后作业】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下面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D.教育日益普及2、在对人性本质的基本观点上,孟子和荀子()A.观点相同,说法各异B.观点不同,目的相同C.观点不同,目标不同D.互相借鉴,互相补充3、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并没有得到重用,其主要原因是()A.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B.法家思想影响大C.儒家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D.法家主张实行“法治”4、(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卷)韩非子在批评某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百家争鸣”。

在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是指战国时期出现的各种学派思想的激烈争论与碰撞,这些学派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建立和发展。

本文将对百家争鸣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一、百家争鸣的背景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时代。

这个时期的社会动荡,国家分裂,战争频繁。

由于战乱严重,社会秩序瓦解,人民疾苦,儒家提出了“仁政”来安抚百姓的心灵。

儒家学派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以德治国,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二、儒家学派的主要观点儒家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仁政”。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个体的自我修养、家庭的和睦、国家的治理和天下的和平来实现社会的安定。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礼让、互相关心。

儒家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道家学派的主要观点道家学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强调无为而治、以自然为师。

道家认为,宇宙是一个由道组成的无限整体,人应该顺应自然,不逆反宇宙的自然规律。

道家思想强调追求心灵的宁静,追求超脱尘世的境界,以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道家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的哲学、文化和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墨家学派的主要观点墨家学派以墨子为代表,强调兼爱、非攻、尚和平。

墨子反对战争,主张爱人如己,反对个人私利而提倡公益利他。

墨子主张以和平相处、以兼爱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墨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法家学派的主要观点法家学派以韩非子、商鞅为代表,强调法治和严刑峻法。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来管理社会。

法家主张重视利益,注重奖罚分明,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持社会秩序。

尽管法家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但它对中国历史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六、百家争鸣的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3_20课_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必修3_20课_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A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 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 最 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 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 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双百”方针的提出背景
1956年
(1)经济: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2)政治: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结论: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 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3.提出
1956.4,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4.影响及成果:
(1)科技领域和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作品:老舍—话剧《茶馆》; 郭沫若—历史剧《蔡文姬》; 杨沫—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等 期刊:1956年至1957年出现的文艺期刊有18种
作品 《青春之歌》
散文 诗歌
话剧
《雷锋之歌》 《蔡文姬》
《荔枝蜜》
二、曲折发展——“双百”方针贯彻受挫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的影响 ②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把学术争论说成 阶级斗争.
2.文艺事业遭到摧残的表现
(1)优秀文化典籍遭破坏,国家文物遭摧残 破四旧 (旧思想、文化、风俗、习惯) (2)优秀文艺人士遭迫害甚至迫害致死 全国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3)中外优秀作品禁演,文艺创作万马齐喑 (4)样板戏一统天下
原因: “双百”方针能否贯彻; 国家政治环境的变化; 认识: “双百”方针实质上是在文化领域的民主化. “双百”方针的目的是要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双百”方针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 针。
关于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是 ( ) A.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B.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 C.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 D.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教训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课件..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课件..
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 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 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
练一练
1、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人际关系 的是: (B) ① “仁者,爱人” ② 贵贱有“序” ③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④ “有教无类”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如何正确理解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1)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 作用,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 (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 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 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材料反映出孔子 ①主张以残酷的刑法统治人民 ②政治思想具有保守性
(D )
③主张用“德”教化百姓
④主张用“礼”约束人民的行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 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上述材料反映 出老子 A、将“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哲学概 念; B、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C、认为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可以 相互转化。
(二)道学的形成 1、庄子即庄周,是战国末期道家的代表,著有 《庄 子》 2、主要思想: A、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即任何事物 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这充分反映了没落贵族完全丧 失了探求客观真理的信心); B、发展老子唯心哲学,主张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 C、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D、鄙视富贵利禄。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一 第一课 百家争鸣(共38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一 第一课  百家争鸣(共38张PPT)
(一)孔子(名丘,字仲尼)
1、&春秋时期鲁国人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大政治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①“仁”、“礼”
克己复礼为仁 仁者爱人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恭、宽、信、敏、惠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课堂检测
4.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 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 乎大自然四季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 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身份地位,该穿什么衣服就 穿什么衣服;丙生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 单甚至破烂的衣服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 上级规定,大家穿统一的制服不是很好吗?按甲、乙、 丙、丁的描述顺序对应的思想学派是( B ) A.儒、墨、法、道 C.儒、法、墨、道 B.道、儒、墨、法 D.道、墨、法、儒
(二)庄子(名周)
1、* 战国时期
* 与老子合称老庄
*《庄子》 2、思想主张
①“道”无所不在, 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齐物”。 ②崇尚自然,主张超越 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三、法家思想
(一)代表:李悝、商鞅、吴起、韩非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课堂检测
3.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 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 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 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B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百家争鸣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百家争鸣
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 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贡因献材施教,启发教育;
①其言论被编纂成《论语》 伦理观:性相近 ②整编文献——《六经》
消极:复古倾向,不适应当时(乱世)的需要。
评 积极:开创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传 价 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作用巨大。
(一)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
经济:
铁犁牛耕使用,促使井田制崩溃, 和生产力大发展(物质基础)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 本
政治:经 于诸一济侯定的争社反霸会映的,,政分又治封给和予制经伟崩济大溃。影(响环和境作自用由)原 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社
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会 大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况下,变出了气,气再变化而出现形体,形体再变化而出现生命,现在又变化而回到死亡,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
季的运行一样。
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化高峰。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苏格拉底的背景:希腊工商业的繁荣;
3.基本特征
A.纪律严明。 B.刻苦俭朴、苦干、自我牺牲。
在“稷下学宫”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担任“祭酒” 祭酒。晚年到楚国,春申君黄 (4)推动了古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的封建社会的变革
(2)为什么说孔子作为一名附带而为的教师取得了成功? (1)孔子作为一名政治家有什么主张?“完全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
歇任他为兰陵(今山东苍山) 这个人已经安静地睡在天地的大屋里,而我还跟在一旁哭哭啼啼。
B、战国孟子:发展儒学 “孔孟”、“亚圣” 1.主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课件:第1课 百家争鸣(共55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课件:第1课 百家争鸣(共55张PPT)

孟子 思想主张: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曹沫挟齐桓公画像石
战国战车(复原模型)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 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 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商鞅
乐毅
吴起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 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 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
覆舟。”
君舟民水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性恶论
补充:“礼法并用” “制天命而用之”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战国时期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仁政”思想
孟子的思想 民贵君轻
“性善说”
“仁义”“王道”
荀子的思想 “君舟民水”
“性恶论”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战国初期鲁国人 墨家学派创始人 代表平民百姓愿望
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其他各派及思想
派别 代表人物
阴阳家 邹衍
名家 公孙龙
兵家

【高中历史】第8课 《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第8课 《百家争鸣》

畅想天地
孔子倡导的 “仁”在当时 社会适用吗?
什么是百家争鸣?
“百“家争百鸣家””指主各要家指学派纷 纷著哪书些立学说,派广?收各门派徒代,表针对社 会 期问 待人题 统物, 治有争者相采哪发用些表。?自己的见解以
孔子
儒家
孟子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子
道家
庄子
墨子名翟,战国时期 鲁国人,墨家学派创 始人,主张“兼 爱”“非攻”。提倡 节俭,选贤任能。
倡导“无为而治” 倡导“仁政” 主张法治,建立君主 专制的中央集权。
某校存在一些不良的校风,比如有的 同学不爱护学校公共财物。怎样来改善不 良校风,使同学们自觉去保护好学校的公 共财物呢?
方式一:以德来教化同学们—— 儒家
方式二:用“刑罚”来限定同学们, 做错一点也加以“处罚”——
法家
方式三:自觉遵守、“无为而治”, 让同学们自觉去要求自己——
3、政治主张: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为 政以德,反对苛政。 4、对教育的贡献(1))创办私学(2)主张有教无类(3)注重道 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 教学原则和方法。 5、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 语》一书。
(三)百家争鸣 1、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是墨家、儒家、道家、法家。 2、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出要选贤能的人 治理国家提倡节俭。 3、儒家学派:战国时期的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他提出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儒家的另一个代表 是荀子,主张实行礼治,事情的本质,明确尊卑等级。 4、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 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5、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主张实行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 专制统治。 6、百家争鸣:各家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 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 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7、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 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后 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高中历史之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之百家争鸣

解读: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别人前面;有收获的 话,他得在别人后面,这可以说是仁了。克制自己的私心, 一切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君主需以德治国,臣 民对君王要尊敬,但不必盲从。
第1课
“百家争鸣”
二、主要流派
1、儒家思想
(1)孔子: 哲学观点:敬鬼神而远之
材料一: “匹夫不可夺志也”、“不怨天,不尤人,下 学而上达”、“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 解读:终身尽最大的努力实践自己的信仰,绝不因个人的 成败得失而动摇放弃。
墨家精神: 刻苦简朴、苦干和自我牺牲。
宗旨、核心思想:“兼相爱、交相利” 主张:非攻 尚贤 尚同 非乐 非命 节葬 节用
第1课
“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概念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 不同学派纷纷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 面。所谓百家,泛指流思想派众多。主要 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纵 横家、名家、农家、杂家等。所谓争鸣指 各派思想家著书立说,互相诘难,争相发 表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第1课
“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2、“百家争鸣”的背景
(1)经济:
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取代公有,井田制崩溃
材料一: 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 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古者公田为居,井灶葱 韭尽取焉。 ——《谷梁传》 解读:初税亩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 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它 是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的开始。
理论来源 法、术、势。道家思想
政治主张: 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 励耕战 、改革变法
秦王借法家思想振 兴国家,实现统一 大业。统一后,秦 始皇继续厉行法治 ,结果呢?

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

4、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
(一)儒家学派
1、孔子——创始人
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孖仲 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公 元前551年——公元前479 年),享年73岁。 地位:教主(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政治家、教育家 。
主张与成就:
A、思想主张: ①“仁”与“礼”的学说——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 ②“礼”的学说: 实质: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进乊,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 在优先位置。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 社会秩序。 B、教育方面: ①教育主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 教育的范围 。 ②创办私学: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 。 ③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 ④培养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礼、乐、射、御、书、数 。 C、整理文献: 孔子编著:《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 弟子编纂:《论语》
韩 非
3.影响:
① 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 立奠定理论基础。 ② 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和秦朝的治国,都起到了重大 作用,但秦朝的短暂而亡,也暴露了其局限性。 ③ 两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 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四)墨家学派
1.墨家的风气:
课堂小结
学派 儒 家 人物 孔子 时代 春秋 主要思想 提倡“仁”和“礼” ; “因材施教” ,学思结合。
孟子 荀子
战 国
春秋 战国 战国 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 “制天命而用乊”;“君舟民水” 。 道;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 齐物论;乐天安命、顺从自然。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①主张:政治上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上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②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易误警示]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其他学派
[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之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百家争鸣”。

这是中国古
代思想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221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很多思想流派和思想家,对中国
的文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百家争鸣”中最有代表性的六个思想流派是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和兵家。

这六个流派各自有着很不同的思想观念,但
是都在为中国的文化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儒家以孔子为代表,主张以成人为本、以仁爱为中心。

儒家注
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关系的和谐。

儒家
的思想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广泛。

墨家则主张兼爱、非攻和节俭。

这一流派的思想比较超前,走在了那个时代的前沿。

虽然墨家在
当时并不被看好,但是墨家的思想对中国的儒家和其他思想流派
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道家则主张谦逊、不争和节制。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追求道,并
通过修炼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这一流派的思想影响在中国文
化中很深远,对后来的诗词和文化传承都有很大的作用。

而在古
代文人学士中,名家则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思想流派。

名家主张发扬个性特点和特殊长处,注重修齐治平和宽容与包容。

法家则主张以法律作为社会治理的工具。

法家认为只有通过法律和秩序,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因此,这一思想流派在中国的治理历史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而最后一个思想流派——兵家,则是注重军事战争和防卫的流派。

这一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有孙武和吴起等。

总体来讲,“百家争鸣”是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个思想理论纷纭的时代。

每一个思想流派都在社会和文化的进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正是因为这种思想的交锋和碰撞,才促进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进化和升华。

可以说,“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