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本问题解答

合集下载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如何解答简释题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如何解答简释题

高中历史认识启示题答题技巧认识启示题,一般不单独成题,往往出现在一个大题的最后一问。

从相关历史中得出经验教训、启示、认识是重要的学科能力之一,也是高考命题中非常常见的题型。

“启示”一般由“经验教训”而来,因此,“经验教训”与“启示”,对我们回答相关问题而言,其所要求的内容基本是一致的。

题目要求考生谈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有如下几情况:(1)考查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总体掌握情况,实际就是对相关教材知识、题目所给历史材料的高度概括;(2)对相关历史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评价,对这类“认识”教材中往往有现成答案可以利用,作答时要先想一下教材中的相关评述,然后再依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3)由某一具体问题,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4)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5)与经验教训、启示所要求内容基本一致。

答题策略:(1)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教材、题目材料及前面几问的答案进行系统,依据自己的理解将教材与材料中涉及这一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分为“好”“坏”两个方面。

“好”的即是经验,“坏”就是教训。

(2)对上一步所归纳的内容进行分析提炼。

对内容相近或属于同一理论体系的因素整理合并,并上升到理性高度。

因为,只有高度概括,具有理性的东西才能具有借鉴意义,用于指导现实活动。

因此作答一定要抓住关键,切中要害。

最后成形的答案,切忌各条目间内容相近,或答出内容过于具体,缺乏理性与概括。

(3)最后确定作答内容。

经验教训与启示问题,多能通过一定角度与现实相联系,依据题目本身能够得出许多经验教训或启示,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将那些与现实联系最密切的内容写入答案。

因为,这类题一般而言答案要求不会太长,答出三个左右的条目就可以了,即使我们想多写上两条,也注意作答的顺序。

(4)注意语言表达。

由于经验教训或启示,是用于指导现实活动的,表达时应用正面语言,即把“坏”的正过来说。

如人民公社化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过高,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课后篇巩固提升1.在英语里,“民族”与“国家”是同一个词(nation),为了避免唤起不同民族(指移民的本源民族)的人关于“国家”的联想,美国很少使用“nation”这个词来指称不同民族的人,而更多地使用“种族”(race)和“族群(族裔)”(ethnic)的概念。

比如在人口普查时并不问及“民族”,也不要求选择民族血统。

美国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A.宣扬种族思想,实行种族歧视B.回避民族问题,缓和民族矛盾C.模糊民族概念,消磨民族意志D.淡化民族意识,强化公民意识,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唤起不同民族(指移民的本源民族)的人关于‘国家’的联想”,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国内有很多民族,这样做是为了让国内人民淡化民族意识,强化自己是美国公民的意识,有利于国家内部的团结和发展,故选D项。

2.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各州制定的宪法都附上了《权利法案》,其中列举了政府在任何借口下都不得侵犯的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出版自由,请愿权利,陪审审判制,人身保护法,禁止建立常备军等。

这表明,新生的美国()A.采取了英国的政治体制B.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C.威胁了人民的基本权利D.采纳了联邦制的模式,旨在保护“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体现了启蒙思想在美国的广泛影响,故选B项;美国未采取英国的政治体制,排除A项;宪法的规定是防范举措,是为了防止人民的基本权利遭受政府威胁,排除C项;1787年宪法颁布后美国确立了联邦制,排除D项。

3.制宪会议通过联邦宪法后,1787年10月31日《独立报》刊发文章:“美利坚人民眼下面临一个问题……是结合为一个国家、在一个联邦政府的领导下;还是分开,组成几个单独的联盟……人民已经接受一种观念:美利坚人民,应该继续坚定联合,这一点,无人反驳。

”这一文章()A.鼓动北美人民争取独立B.主张完整保留各州主权C.呼吁各州批准联邦宪法D.支持华盛顿领导的政府“美利坚人民眼下面临一个问题……是结合为一个国家、在一个联邦政府的领导下”“美利坚人民,应该继续坚定联合”中可以看出,这一文章呼吁各州批准联邦宪法,建立联邦政府,故C项正确,B项排除;1783年美国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故A项排除;1789年,华盛顿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故D 项排除。

[VIP专享]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课后答案

[VIP专享]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课后答案

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课后答案第1课◆阅读与思考一是因为儒家学派以“仁”为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二是在历史观方面,将捍卫三代典章文物当做自己的神圣使命,同时亦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变通修改。

三是它设计出一整套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

正因为如此,儒家学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解析与探究1.孔子主张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对鬼神敬而远之。

2.材料一反映了上帝了解人民的疾苦。

这种天命观是符合人们的想法的。

材料二剔除了“天命”人格神的绝对权威,主张无为而治。

反映了没落贵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持消极、悲观的态度。

材料三反映了孔子并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

◆自我测评L.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孑L子对“仁’’学思想最核心的解释是“仁者爱人’,为此必须遵循“忠恕”之道。

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

“礼”即“克己复礼”。

2.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有利于使受教育者的范围得到扩大;“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有利于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采取特殊的方法启发诱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与思结合的学习思想也有重要意义。

他在教育上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老子将“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

即“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天法道,道法自然”,剔除了“天命’’人格神的绝对权威。

第2课◆阅读与思考“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并非偶然,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期,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这场变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士大夫崛起。

各种力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畅所欲言。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课后篇巩固提升1.孩子……二十岁刚步入成年,便成为马其顿国王。

……征服波斯帝国,逼死大流士;直逼印度河……建立起地跨亚、欧、非庞大的帝国。

这一“帝国”指的是()A.罗马帝国B.阿拉伯帝国C.拜占庭帝国D.亚历山大帝国“马其顿国王”“征服波斯帝国”“直逼印度河”“地跨亚、欧、非庞大的帝国”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亚历山大帝国。

公元前4世纪,希腊爆发了城邦之间的战争,雅典衰落。

希腊北部的城邦马其顿强大起来,征服并统一了希腊。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4年率领军队开始远征,历时10年,灭亡波斯帝国,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了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故D项正确。

2.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后,亚历山大娶波斯皇族女子为妻,马其顿士兵采用波斯礼仪与当地贵族女子通婚,号称“欧亚联姻”。

这反映出()A.婚姻关系的政治化B.希腊文化被波斯文化吸收C.帝国统治基础弱化D.欧亚间开始出现民族交融,“欧亚联姻”可以淡化帝国由于征服而产生的民族隔阂,反映了婚姻关系的政治化,故选A项。

“士兵采用波斯礼仪与当地贵族女子通婚”不足以说明希腊文化被波斯文化吸收,而是体现了亚历山大注重尊重当地习俗以减少矛盾,维护统治,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强化统治基础,赢得当地贵族的支持,排除C项;“开始”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

3.“他(亚历山大)促使民主氛围浓厚的希腊以主动的姿态同专制主义的东方发生了广泛的交流,在他所征服的地区开始了几百年的‘希腊化时代’。

”材料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促使()A.东西方文明的毁灭B.希腊文明走向衰落C.东方文明走向衰落D.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亚历山大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

但是,远征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故选D项。

4.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远征、佛教传入中国、丝绸之路等素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问题解答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问题解答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议一议]法家怎样论述改革的意义?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种思想的文化意义?答案提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通过变法改革适应社会发展这种改革的思想包含有合理的因素,体现了进步的历史观。

[想一想]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答案提示: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衰微,诸侯国迅速发展,出现了争霸的局面。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转变成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为了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诸侯争用客卿,采取礼贤下士的态度。

政治上的宽松,打破了西周以来的“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学移民间,大批的知识分子脱颖而出,站在各自的利益上发表论说,传播著述,以求他们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于是中国思想史上出现了一个最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

[自我测评]“六经”包括哪些典籍?答案提示:《诗》、《书》、《礼》、《乐》、《易》、《春秋》。

[材料阅读与思考]1.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对于推行改革有怎样的意义?答案提示:他认为如能强国利民,可以不法古,“不循其礼”。

反驳了“法古天下,循礼无邪”的守旧观点,大胆破除传统的禁锢,从而促使秦孝公确定变法图强的决心。

2.商鞅既然批评效法古人,为什么在论辩中仍然要以古人事迹作为驳斥对方的依据呢?答案提示:商鞅在论辩中所列举的古人的事迹,都是古人不因循先人的典型事迹,可以反证他“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的理论。

他要效法的是这些古人的做事原则而非具体做法。

另一方面,商鞅在论辩中仍然要以古人事迹作为驳斥对方的依据,也说明我们民族尊古的传统有十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即使改革家也难以彻底摆脱这种影响。

而论辩中用古人事迹说明问题,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也是一种有利的策略。

■二儒学的兴起■[想一想]1.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答案提示: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体现的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课后篇巩固提升1.古代印度的一项制度规定: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低等级的人没有资格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这一制度()A.巩固了佛教的社会地位B.维护了贵族的统治秩序C.催生了灿烂辉煌的文化D.适应了专制集权的需要“高低贵贱有别”“低等级的人没有资格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古印度形成了贵贱分明、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这一制度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故选B项。

2.被视为世界文学瑰宝的一部史诗,主要讲述古代雅利安人部落家族的故事,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在流传过程中融入了不少民间传说、寓言和神话故事。

这部史诗是()A.《源氏物语》B.《摩诃婆罗多》C.《吉尔伽美什》D.《荷马史诗》,其主要讲述了古代雅利安人中的两个家族为争夺王位而进行战争的故事,故B项正确;《源氏物语》是日本的著名小说,《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的著名史诗,与题干信息均不符合,故A、C、D三项均错误。

3.壁画是阿旃陀石窟中最为瞩目的艺术,这些壁画被认为是古代印度壁画的重要代表。

壁画大量描绘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故事和当时印度的社会生活和宫廷生活等情景,包括山林、田舍、战争、乐舞以及劳动人民狩猎、畜牧、生产等场面,内容十分丰富。

这说明()A.为宗教服务的绘画艺术出现了世俗化倾向B.当时的印度受分裂割据影响政局动荡不安C.落后的农耕文明使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D.印度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石窟寺庙建筑群,可得出阿旃陀石窟的宗教壁画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化倾向,故A项正确;题干中的绘画内容虽涉及战争,但无法得出当时印度的政局是否是分裂割据,故B项错误;题干的主旨不是强调佛教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而是壁画内容的特色,故C项错误;阿旃陀石窟不是世界上最大的石窟寺庙建筑群,故D项错误。

4.古代雅利安人诗歌《梨俱吠陀》记载,人是从普鲁沙巨人身体不同部位产生出来的:从口中产生出婆罗门,手臂产生刹帝利,大腿产生吠舍,脚产生了首陀罗。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三问题精选(六) 精品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三问题精选(六) 精品

高中历史必修三问题精选(六)46、(12分)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同学们搜集了近代不同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1)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

(12分)(注意:所回答内容必须在表格范围内,突破表(2)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针对如何建设新文化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另—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现代西方文明为基础”。

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新文化?(3分)答案要点:(12分)(1)(9分)(2)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3分)47、(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请回答:(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3分)(2)概括指出上述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内容。

(6分) 材料一、二与材料三思想解放运动的性质有什么不同?(2分)(3)以上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有什么共同作用?(2分)(1) 维新变法运动;新文化运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分)(2) 核心内容: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民主和科学;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分)性质:材料一、二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材料三是无产阶级性质(或社会主义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2分)(3)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2分)48、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前列,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思想有哪些政治主张?(2)20世纪初,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20世纪2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业已形成的两项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什么?概括指出它们主要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哪些重大问题?这两项重大的理论成果分别在党的那一次会议上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课时同步练习汇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课时同步练习汇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课时同步练习汇总第一课时1. 题目:简述秦朝的建立过程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问题类型:简答题- 内容概要:秦朝的建立过程包括秦穆公继位、秦穆公实行变法、秦始皇统一六国等。

秦朝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央集权、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方面。

- 参考答案:秦穆公实行变法,推动了秦国的强大;秦始皇通过灭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

由秦朝统一六国而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之后中国历史上的统一王朝奠定了基础。

2. 题目:解释“兼并战略”在秦朝的实施中的意义。

- 问题类型:解释题- 内容概要:兼并战略是指秦朝通过吞并其他国家的领土来实现统一的策略。

这种战略的意义在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统治力量,扩大领土并消除潜在的敌对势力。

- 参考答案:秦朝实施兼并战略的意义在于通过吞并其他国家的领土来扩大自身的版图,增加资源和劳动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潜在的敌对势力,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第二课时1. 题目:简述汉朝的统治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 问题类型:简答题- 内容概要:汉朝的统治经历了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对国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 参考答案:汉朝的统治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上,刘邦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稳定了国家统一;在军事上,刘秀创建了东汉朝代,平定了群雄割据的局面,巩固了国家的统治;在经济上,汉朝推行了均田制和开疆拓土,发展了农业和经济;在文化上,汉朝儒学的发展和兴盛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2. 题目:阐述汉武帝的改革和创举。

- 问题类型:阐述题- 内容概要:汉武帝是汉朝的一位重要皇帝,他进行了多项改革和创举,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参考答案:汉武帝进行了许多改革和创举。

他实行的均田制有利于土地的平均分配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他推行的开疆拓土政策扩大了国家的版图和资源;他大力发展儒学,推行儒家思想,对社会的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重视经济的发展,鼓励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繁荣。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古代西亚、非洲文化(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古代西亚、非洲文化(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古代西亚、非洲文化课后篇巩固提升1.美索不达米亚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来自北面的入侵者印欧人与来自南面的入侵者闪米特人为争夺这块肥沃的大河流域地区而展开长达数千年斗争的历史。

此观点强调了()A.人类文明的冲突B.古代战争的目的C.地理环境的影响D.历史形成的残酷,这是因为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有广袤的冲积平原、肥沃的土地,故选C项。

2.后世史书中记载了古代两河流域许多辉煌的文明成就,但一直有学者存在质疑。

下列能够证实大部分史书记载真实性的史学成果是()A.发现《汉谟拉比法典》B.找到早期的《吉尔伽美什》C.成功释读了楔形文字D.发现古巴比伦时期的绘画,释读楔形文字是证实史书记载真实性的前提,故C项正确。

3.《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必须遭受同样损害;但如果损害无公民权的自由民的眼睛,则只需赔偿少量的钱财。

这说明该法典具有()A.等级性B.公平性C.随意性D.民主性,《汉谟拉比法典》规定了臣民的义务以及违背法律后具体的惩罚措施,维护公民权利和奴隶制度,对有公民权的自由民和无公民权的自由民有不同的处罚方式,这反映了法典具有等级性,故选A项。

4.古代亚述王朝的几个重要国王都十分热衷于大规模的宫廷建筑,“人首飞牛”是王宫大门的守护神兽雕像(见下图)。

其是人头、牛身的组合,生有飞翼。

这一雕像的寓意是()A.专制王权的神圣威严B.农耕文明的吉祥象征C.民族振兴的尚武精神D.渔猎生活的真实写照“人首飞牛”是守护神兽,其守护的是王宫,因此其寓意是专制王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故A项正确。

从题干中无法看出“人首飞牛”与农耕文明、民族振兴和渔猎生活的关系,故B、C、D 三项均错误。

5.观察下列三幅图片,从中传达的信息正确的是()A.甲骨文的发现,有力证明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B.罗塞塔石碑碑文有楔形文字,是研究古埃及历史的珍贵资料C.《汉谟拉比法典》的出现,说明印度河流域很早就进入了文明时代D.体现了古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故选D项。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后篇巩固提升1.在古印度,佛教出家众的生活来源是通过托钵化缘来获得的。

两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出家众的生活来源发生了改变,由托钵化缘式变为坐拥土地及寺产的安居受供式。

佛教出家团体生活方式的改变()A.表明佛教放弃了原始教义B.旨在适应中国封建农耕的经济形态C.反映了佛教与儒学的融合D.成为两汉魏晋土地兼并的主要力量,拥有土地即可依赖土地获得地租收入,以此维持佛教出家团体的生活,因此佛教传入中国后出家团体生活方式的改变适应了中国封建农耕的经济形态,故选B项。

2.下图为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局部,描绘了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母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景象。

它()A.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B.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C.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D.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送子天王图》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作品,不能反映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故A项错误;题中《送子天王图》只是“描绘了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母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景象”,并未反映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故B项错误;古代中国绘画包含山水画、花鸟画、宗教画、历史画等多种形式,并不是仅以宗教题材为主,故C项错误;《送子天王图》中净饭王和摩耶夫人的穿着符合中国唐代皇帝及后妃的装束,这体现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故D项正确。

3.佛教传入中国对儒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政治上的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

到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的态度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

这是因为()A.儒学加强理论建设,适应时代要求B.君主专制加强,儒学独尊地位巩固C.商品经济发展,民众价值取向变化D.佛教没有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的态度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反映了宋朝理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加强了理论建设,适应了时代要求,故A项正确。

4.近代维新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的基础,革命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黄帝为民族符号来凝聚国民群体。

高中历史必修3课文问题解答

高中历史必修3课文问题解答

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7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4点)答:“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P92、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有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如法家重农抑商等等。

答: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所以汉武帝要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P113、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正统思想,需要从几个角度去分析政治上:汉武帝时期需要加强中央集权,而儒学适时的提出君权身授春秋大一统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课后习题问题详解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课后习题问题详解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自我测评】“六经”包括哪些内容?答:《诗》、《书》、《礼》、《乐》、《易》、《春秋》。

【材料阅读与思考】阅读《商君书。

更法》中的这段话,思考以下问题:1、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对于推行改革有怎样的意义?答:他认为如能强国利民,可以不法古,“不循其礼”。

反驳了“法古天下,循礼无邪”的守旧观点,大胆破除传统的禁锢,从而促使秦孝公确定变法图强的决心。

2、商鞅既然批评效法古人,为什么在论辩中仍然要以古人事迹作为驳斥对方的依据呢?答:商鞅在论辩中所列举的古人的事迹,都是古人不因循先人的典型事迹。

另一方面,商鞅也说明我们民族尊古的传统有十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

二、儒学的兴起【自我测评】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怎样的文化趋势?答:反映了儒学地位提升,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

【材料阅读与思考】答:先对文中两段史料关于“焚书坑儒”的态度进行阐述与分析,然后再阐明自己对这一事件及其影响的看法。

注意“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特殊背景,以及儒学在秦灭亡的历史过程中的作用。

三、宋明理学【自我测评】概括比较朱熹和王守仁对待人生修养的不同点。

答:朱熹主张人不能随心所欲。

王守仁主张天道自在人心,恶由人心而生,善也由人心而生。

【材料阅读与思考】我们应当怎样理解王阳明所说的“良知”?答:“良知”的说法,出自孟子。

王守仁借用“良知”一词,又指出“良知即是天理”“良知”就在人心中,不需要向外探求。

四、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自我测评】列举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思想。

三者在本质上的区别的共同点是什么?历史影响如何?答:黄宗羲: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提出限制君权。

经济上,认为工商皆本。

顾炎武: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学术上,提倡经世致用。

王夫之:政治上,循天下之公;哲学上,发挥古代“气一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观史。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后篇巩固提升1.有学者认为,甲骨卜辞的记载反映了早期人类身处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思维特征。

这种自然崇拜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认识,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

甲骨卜辞()A.反映了我国早期社会的真实状况B.促进了自然与人的和谐C.影响了秦汉以后政治文明的走向D.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甲骨卜辞的记载反映了早期人类身处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思维特征。

这种自然崇拜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认识,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可知甲骨文中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探索和记载影响到后期天人思想的形成,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故选D 项;甲骨文对研究历史有重要的意义,“真实状况”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早期自然崇拜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而非自然与人和谐发展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甲骨卜辞与秦汉以后政治文明走向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

2.西周时期,周公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整理、改造,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周礼”。

这主要说明了“周礼”()A.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B.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C.维护了社会治安稳定D.具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周礼”是对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的整理、改造,为西周统治服务,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这充分说明“周礼”具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故D项正确。

3.西周文、武等先王注重“敬德保民”“明德慎罚”。

春秋时期,孔子则从个体的人格修养出发,提出“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这反映了()A.儒家伦理道德始于西周B.个人道德修养的共同主张C.仁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重视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敬德保民”“明德慎罚”体现了西周先王崇尚德政、慎用刑罚、以民为本的思想,注重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是孔子的仁爱思想,体现了对和谐社会关系的追求,故选D项。

历史教科书必修三:'学思之窗'习题精解.doc

历史教科书必修三:'学思之窗'习题精解.doc

历史教科书必修三:”学思之窗”习题精解胡海成1.对孔了的这段名言,你有什么感想?解题关键:孔子对自己一生不同阶段所达到的精神层面进行概括。

答案提不:这段话是孔了对其精神修养发展过程的概括。

孔了说自己15岁时就立志学习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30岁时懂得了了礼,言彳丁都很得当;40岁时已经成为知者;到了50岁、60岁,孔了认识到了天命,并且能够顺乎天命了;70岁时能够从心所欲,所做的一切自然而然正确了,这是圣人发展的最高阶段。

2.想想看,上面关于”人性”的几种看法,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解题关键: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

答案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3.谈谈你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看法,你认为这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解题关键:看法方面:是西汉封建政治大一统局面对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需要。

影响方面:弘扬了儒家学说,使之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发展,阻滞了学术文化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答案提示:①看法:”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可见当时各种思想学派纷呈,已经发展到了不利于封建统治的地步。

非常需要从思想方面统一人们的认识,以适合封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这就杜绝了百家之说,用儒家思想统一了人们的思想意识。

其中把百家之说称为”异说””邪辟之说”是错误的,无非是为罢黜百家提供”合法”的理由。

其结果的负面作用是西汉刚刚复萌的各种学术思想尚未形成的争鸣局面就遭到了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的第二次扼杀。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课后篇巩固提升1.某同学整理的如下这张资料卡片,可用来研究()A.文艺复兴的影响B.新航路开辟的影响C.工业革命的影响D.“三角贸易”的影响“使东西两个半球之间建立了联系”“开始了欧洲海外殖民的血与火的历史”可知,这是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评述,故B项正确。

2.据记载,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中国与欧洲及其殖民地的“丝银贸易”,此贸易体系中西属美洲生产的大约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一半流入了中国。

这一现象()A.加速了欧洲价格革命爆发B.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C.导致了西班牙经济的衰落D.反映了欧洲经济的主导地位,中国和欧洲之间存在丝银贸易,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这意味着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B项正确;白银流入中国,减少了欧洲贵金属的流入量,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价格革命的发生,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对西班牙的发展是有利的,其衰落原因是其未将获得的资本投入生产领域,排除C项;题干中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意味着中国的商品大量外销,说明当时是中国在经济中居于主导,排除D项。

3.1785—1832年间出现的北太平洋的动物皮毛市场是中国与欧美之间的贸易市场,该贸易以中国市场为中心,以欧美商业资本为核心驱动力,并在资本扩张性竞争条件下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大约到了19世纪20年代初期,这种动物皮毛贸易逐渐衰退。

据此可知该贸易()A.兴起时适应了垄断资本主义扩张的需要B.活跃程度与中国民间皮毛需求量大有关C.兴衰过程可能与皮毛资源过度开发有关D.发展状况反映中国与世界贸易联系密切“在资本扩张性竞争条件下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可知该贸易衰退的原因可能是对动物皮毛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故C项符合题意;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A项;该市场的核心驱动力是欧美的商业资本,衰退原因并不是中国民间皮毛需求量大,排除B项;仅根据皮毛市场无法说明中国与世界贸易联系密切,排除D项。

历史必修三课后习题答案

历史必修三课后习题答案

历史必修三课后习题答案历史必修三课后习题答案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事件、人物和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在的社会和世界。

而历史必修三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本文将为大家提供历史必修三课后习题的答案,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门课程。

第一章:大航海时代与文艺复兴1. 什么是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时代指的是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国家进行大规模航海活动的时期。

2. 大航海时代的背景是什么?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包括科技的进步、地理发现的需要、商业利益的驱动等。

3. 文艺复兴是什么时期的文化运动?文艺复兴是发生在14世纪到17世纪的欧洲文化运动。

4. 文艺复兴的主要特点有哪些?文艺复兴的主要特点包括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对古典文化的追求、艺术创作的繁荣等。

第二章:近代中国的崩溃与变革1. 近代中国的崩溃的原因有哪些?近代中国的崩溃的原因包括外国侵略、内部腐败、社会矛盾等。

2. 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什么?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3. 五四运动的影响有哪些?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包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倡导科学思想和民主思想、提倡白话文等。

第三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探索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间是什么时候?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土地革命的主要内容包括没收地主土地、分配土地给农民、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等。

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的意义是什么?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伟大斗争,对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具有重要意义。

4. 新中国成立后的主要建设内容有哪些?新中国成立后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教育事业的发展等。

通过对历史必修三课后习题的答案进行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下的社会和世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参考资料1四、问题解答【学思之窗】1.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解题关键: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

思路引领:理解四种看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关于孔子“人性论”的几种观点:黄仁宇认为,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却说圣贤也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可见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另有学者认为,孔子的确不像后来的孟子和荀子那样,直接而明确地谈论人性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但《论语》中却多处蕴含着孔子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

还有的学者认为,孔子的人性观是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并且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就是孔子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两个方面合乎逻辑的分化和发展。

【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解题关键:社会经济的变化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思路引领:思想文化活动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在精神层面的反映。

答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崩溃,旧的政治权力中心周王室衰微,出现了新的经济制度和新的政治力量,诸侯国纷纷起用原先地位较低的士,士开始崛起。

同时,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士阶层不仅在政治上发挥作用,也在文化教育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传播文化、研究学问,形成了诸子百家。

同时,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互相学习,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二、学习延伸(1)探究活动题目略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是孔子的言论,分别是“只有仁的人才能去喜爱人,厌恶人。

”“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礼法?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乐理?”,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

在孔子那里,“仁”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是最根本的道德规范。

第三句的意思是“关爱他人的人,人们就会爱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人们就会敬慕他。

”这一句体现了孟子的“性本善”。

第四句的意思是“对人言语友善,比布帛还温暖;对人恶语中伤,比刀剑还尖刻。

”表明荀子性恶论虽然认为人性中有恶的一面,但实际仍主张弃恶扬善。

2四、问题解答【学思之窗】内容略。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解题关键: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是他要推行封建政治大一统的时代需要。

思路引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社会背景。

答案提示: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③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解题关键:西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的思想、政治和教育方面的具体措施。

思路引领:西汉大一统政治局面对思想文化方面的需要,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的具体措施。

答案提示: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

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二、学习延伸材料略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解题关键:了解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指出积极可取部分和扬弃部分,并且加以说明理由。

思路引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答案要点提示: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

②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③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

④强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

[学习延伸]属于开放性题目,是对学生开放性思辨能力的培养。

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均可认同。

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答案。

3四、问题解答【学思之窗】资料略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解题关键:分析“格物致知”的内涵。

思路引领:按照程颐和朱熹的说法,所谓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的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答案提示:对我们学习的启发是:首先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

【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解题关键:叙述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思路引领:可以分别叙述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也可以综合程朱思想的几个方面。

答案提示:①“天理”是万物的本源。

②人伦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都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

③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更好地理解天理,从而达到明德之善的目的。

二、学习延伸探究活动进行一场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可以各抒己见。

思路引领:(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

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利轻义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4四、问题解答【学思之窗】原文内容略。

李贽写的这封信,说明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解题关键:儒学已经成为当时读书人谋官的工具。

思路引领:明清之际,人们只能按照程朱理学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读书,不敢丝毫逾越。

答案提示:明清之际,程朱理学使得儒学日益僵化,人们只能按照程朱理学对儒家解释做学问甚至生活,任何不同的意见都会遭到社会的不容甚至道德的谴责。

于是,读书人只能按照程朱理学的解释学习儒家经典,以谋取官职。

读书人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社会风气虚伪,官场环境污浊。

【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促进儒家思想发展的?解题关键:不以程朱理学为教条,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主张。

思路引领:从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特点,分析他们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答案提示: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

同时,抨击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以及王夫之的唯物思想,都与程朱理学专注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封建伦理道德有很大不同,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发扬了先秦儒学的积极因素,使宋以来沉闷的儒学日益活跃,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二、学习延伸近代戊戌变法的主将梁启超,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警句自勉。

他以忧国忧民的精神,参与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结合史实,查找资料,谈谈顾炎武和梁启超为什么有同样的感受。

解题关键:了解顾炎武和梁启超的思想共性。

思路引领:从顾炎武和梁启超生活的时代背景入手,认识他们的思想感受。

答案提示:顾炎武和梁启超生活的时代都处在国家危亡之际,不约而同地产生了救国救民的思想。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阐发自己的想法,各述己见。

5四、问题解答【学思之窗】资料略这句话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它的局限性是什么?解题关键:人的需求。

思路引领:人的需求是衡量事物的标准。

答案提示:积极意义是肯定人的价值,树立人的权威,否定神的意志的衡量一切的标准,体现了西方人文主义的本质。

局限性是否定了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

【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解题关键:人的作用。

思路引领: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于人作用和行为的不同观点。

答案提示:相同点:以人为研究对象,肯定人的价值。

不同点:智者学派否定一切对人的约束,认为人个人所有的需要都是正确的;强调个人自由,忽视社会道德。

苏格拉底强调个人的要求必须满足一定的道德规范,也就是“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美德对人的重要性。

二、学习延伸材料略阅读材料,想一想,孟子的思想与古代希腊哪位思想家有何相似之处?解题关键:了解我国古代传统的道德教育。

思路引领:同时代中西文化的对比。

答案提示:孟子强调人要爱人,要有羞耻心,实际上是强调人要有美德,这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有异曲同工之处。

6四、问题解答【学思之窗】资料略这句话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它的局限性是什么?解题关键:人的需求。

思路引领:人的需求是衡量事物的标准。

答案提示:积极意义是肯定人的价值,树立人的权威,否定神的意志的衡量一切的标准,体现了西方人文主义的本质。

局限性是否定了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

【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解题关键:人的作用。

思路引领: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于人作用和行为的不同观点。

答案提示:相同点:以人为研究对象,肯定人的价值。

不同点:智者学派否定一切对人的约束,认为人个人所有的需要都是正确的;强调个人自由,忽视社会道德。

苏格拉底强调个人的要求必须满足一定的道德规范,也就是“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美德对人的重要性。

二、学习延伸材料略阅读材料,想一想,孟子的思想与古代希腊哪位思想家有何相似之处?解题关键:了解我国古代传统的道德教育。

思路引领:同时代中西文化的对比。

答案提示:孟子强调人要爱人,要有羞耻心,实际上是强调人要有美德,这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有异曲同工之处。

7四、问题解答【学思之窗】内容略请你就此谈谈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对宗教持什么态度?解题关键: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的对教会的讽刺及宗教题材作品的人性化。

思路引领:结合史料和图片反映的信息作全面的认识。

答案提示: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并未放弃天主教,而是表现为一种世俗化、人性化的理想。

人文主义者乐于接受教皇和教会的豢养,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