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全文与注释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全文与注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意境恢弘,情感深沉,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悲愤与无奈。
其一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河东入海”,诗一开篇就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象。
“三万里河”指黄河,它源远流长,波涛汹涌,一路奔腾向东,最终汇入大海。
这一景象展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也暗示了祖国领土的广袤无垠。
“五千仞岳上摩天”,“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其高峻挺拔,直插云霄。
用“五千仞”来形容华山的高度,极言其巍峨壮观。
这一句与上一句相呼应,共同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然而,如此壮丽的山河却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之下。
“遗民泪尽胡尘里”,那些生活在沦陷区的百姓,在金人的统治下痛苦不堪,泪水都流干了。
“胡尘”指代金人入侵带来的战乱和灾难。
“南望王师又一年”,他们年年盼望南宋的军队能够北伐收复失地,可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始终没有盼来。
这一句深刻地表达了遗民们的失望和痛苦,也对南宋朝廷的不作为进行了强烈的谴责。
其二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迢迢天汉西南落”,遥远的银河向西南方向倾斜落下,暗示着夜色渐深。
“喔喔邻鸡一再鸣”,邻家的公鸡已经多次打鸣,说明黎明即将到来。
这两句通过描写天色和鸡鸣,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又充满期待的氛围。
“壮志病来消欲尽”,诗人感慨自己的壮志豪情在病痛的折磨下渐渐消磨殆尽。
“出门搔首怆平生”,他走出家门,挠着头,为自己一生的坎坷和抱负未酬而感到悲伤。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感慨。
陆游的这两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它们不仅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和沦陷区人民的苦难,也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对北方的失地不闻不问。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鉴赏及译文答案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鉴赏及译文答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由陆游所创作的,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宋代:陆游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译文迢迢万里的银河朝西南方向下坠,邻家的公鸡喔喔叫个不停。
疾病几乎把报国壮志消磨殆尽,出门四望不禁手搔白发抱憾平生。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注释将晓:天将要亮。
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天汉:银河。
搔首:以手搔头。
焦急或有所思貌。
怆(chuàng):悲伤。
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河:指黄河。
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
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
黄河和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
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
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
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南望:远眺南方。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创作背景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公元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
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
者出处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出自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
迎凉有感二首》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赏析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1192年(宋宗光绍熙三年)的秋天,诗人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
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
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
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六十八岁的陆游,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
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
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
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沦陷区的祖国大好河山,对沦陷区百姓的痛苦予以极大。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翻译及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翻译及赏析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天下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1.将苍:天将要暗。
篱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门。
同题诗存有二首,这就是第二首。
2.三万里河:指黄河。
“三万里”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
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4.胡尘: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
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民族的泛称。
5. 王师:所指宋王朝的军队。
三万里的黄河呵向东注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呵上摩青天。
沦陷区的遗民眼泪都已哭干了,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一年又一年!黄河那么短,滚滚向东流向大海,华山那么低,快要遇到蓝天。
可是美丽的山河被敌人攻占着,北方的老百姓天天在等候着宋朝的军队踢回来,杀掉敌人。
等了一年又一年,他们的眼泪都大哭干活了。
一个初秋之夜,暑气未消,闷热难耐,因坚持抗战二被罢还乡已经四年的68岁的诗人,更觉内心郁闷,出篱门迎凉,为排遣心中苦闷,成诗二首,是为第二首。
诗直接以夸张渲染气势:滚滚黄河奔流三万里,东入大海;巍巍华岳五千仞,上与天齐。
但如此之大好河山,却沦陷“胡尘里”,又是一年过去,王师在哪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多少悲愤,多少辛酸。
诗的意境是如此的雄浑壮阔,格调又是如此的苍凉悲壮。
诗一已经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
山河本来就是一动的,由于用了“进”、“摩”二字,就并使人深感这黄河、华山不仅壮丽,而且虎虎有生气。
但大好河山,陷入敌手,怎能不并使人深感极其愤怒!这两句意境高耸深邃,押韵工整。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
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
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不断扩大了时间的下限。
遗民痛盼望,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晓得,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掉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下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就是在流露自己心头的沮丧。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译文]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出典] 南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注: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注释:将晓:天将要亮了。
篱门:篱笆的门。
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河:指黄河。
“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
仞(rèn):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
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
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金的统治,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
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南望:远眺南方。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3、译文1: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译文2:三万里的黄河呵向东注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呵上摩青天。
沦陷区的遗民眼泪都已哭干了,眼巴巴地盼望南宋军队一年又一年!4、陆游生平见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和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5、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
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全文及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全文及赏析南宋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共有两首,这两首诗意境深沉,饱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情。
其一: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诗人极写祖国山河的壮丽。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这两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祖国山河的雄伟气势,“三万里”“五千仞”“入”“摩”等词,让人感受到山河的壮阔与雄伟。
然而,如此壮丽的山河却沦陷在金人之手,“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笔锋一转,写北方沦陷区的人民在金人的统治下痛苦不堪,眼泪都流干了,他们年年盼望南宋的军队能够北伐收复失地,可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他们的希望一次次落空。
“泪尽”二字,深刻地表现了遗民的痛苦和绝望,“又一年”则突出了他们盼望的时间之久和失望之深。
这首诗既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又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期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人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
其二: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描绘了秋夜将晓时的景象。
遥远的银河朝西南方向下落,邻家的公鸡已经一再啼鸣。
这两句通过对天空和鸡鸣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诗人感慨自己的壮志豪情在病中消磨殆尽,出门搔着头发,为自己的一生感到悲哀。
这里的“壮志消尽”并非真的完全消失,而是诗人在现实的困境中感到无奈和痛苦。
他心怀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这种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整首诗以景衬情,通过秋夜的景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无奈,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综合来看,这两首诗都反映了陆游强烈的爱国情怀。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心系国家和人民,对山河破碎、百姓受苦深感痛心。
他的诗作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也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强烈的责任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赏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赏析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赏析这是一首国主义诗篇,作于1192年(宋宗光绍熙三年)的秋天,诗人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
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
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六十八岁的陆游,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
但平静的村居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
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
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诗人热情地了沦陷区的祖国大好河山,对沦陷区百姓的痛苦予以极大的同情,而对南宋统治者不收复失地表示无比的愤慨。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描写了沦陷区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了向往之情。
黄河滚滚东流,一直流入大海;西岳华山高耸,直插云霄。
诗人大笔如椽,极力赞美祖国的山河。
然而这美好的河山却一直被金人占领,字里行间流露出悲痛之情。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两句写沦陷区的`百姓热切盼望恢复之情景。
沦陷区的百姓在金人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他们的泪水已经流干了,他们多么想回到祖国的怀抱啊,然而年年盼望王师北伐,年年都注定失望。
泪尽、又都是充满感情的词汇。
南宋统治者奉行投降路线,每每和金人签定和约,他们置沦陷区百姓的死活于不顾,诗人的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爱憎分明,感情真挚、沉痛,尤其是前两句用夸张手法极力赞美祖国半壁河山的壮丽,正所谓以乐景写哀,则哀感倍生。
诗中运用夸张和,真切地反映了在金国统治下,北方人民遭受的苦难和他热爱祖国、盼望南宋王朝的军队早日收复国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沦陷的壮丽河山、苦难百姓的深切怀念和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南宋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和悲愤的心情。
诗词赏析: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意思
诗词赏析: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意思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意思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赏析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1192年(宋宗光绍熙三年)的秋天,诗人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
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
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六十八岁的陆游,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
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
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
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沦陷区的祖国大好河山,对沦陷区百姓的痛苦予以极大的同情,而对南宋统治者不收复失地表示无比的愤慨。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描写了沦陷区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了向往之情。
黄河滚滚东流,一直流入大海;西岳华山高耸,直插云霄。
诗人大笔如椽,极力赞美祖国的山河。
然而这美好的河山却一直被金人占领,字里行间流露出悲痛之情。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两句写沦陷区的百姓热切盼望恢复之情景。
沦陷区的百姓在金人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他们的泪水已经流干了,他们多么想回到祖国的怀抱啊,然而年年盼望王师北伐,年年都注定失望。
“泪尽”、“又”都是充满感情的词汇。
南宋统治者奉行投降路线,每每和金人签定“和约”,他们置沦陷区百姓的死活于不顾,诗人的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爱憎分明,感情真挚、沉痛,尤其是前两句用夸张手法极力赞美祖国半壁河山的壮丽,正所谓“以乐景写哀,则哀感倍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见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古诗三百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赏析_陆游的诗
【古诗三百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赏析_陆游的诗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诗题意思: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
(1)将晓:天将要亮。
(2)篱门:用竹片或竹竿编的门。
(3)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河:指黄河。
(4)“五千仞”形容它的高。
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
(5)岳:指西岳华山。
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
(6)摩天:碰到天。
摩:摩擦、接触。
(7)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8)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9)胡尘: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指金朝的暴政。
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10)南望:远眺南方。
(11)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译文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历史背景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
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
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赏析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
正如他的《示子?》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
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翻译: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2、赏析:要想理解这首诗,必须理解“五千仞岳”,于此有人说是泰山,因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禅,用黄河与泰山作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赖汉屏认为岳指华山,理由是黄河与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
陆游诗中的“岳”是指华山,可以从《宋史·陆游传》以及陆游的诗词中找到证据。
《宋史·陆游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
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
”从中可以看出陆游收复中原的策略,就是通过四川进入陇右,先夺取长安,然后凭借关中的屏障进攻退守,像秦一样收复中原。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陆游把这么多心思用在这一块土地上,可见他的主张是横贯其诗歌创作的始终的,那么“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岳指华山自然就最恰当了。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
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
这两句意境扩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
“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
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
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
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
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结句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古诗大意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古诗大意《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
其古诗大意如下:一、作品原文其一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其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二、白话译文其一迢迢万里的银河朝西南方向下坠,喔喔的鸡叫之声在邻家不断长鸣。
疾病折磨我几乎把救亡壮志消尽,出门四望不禁手搔白发抱憾平生。
其二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三、创作背景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罢归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已经四年。
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
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
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
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这两首诗。
四、作品鉴赏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第二首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第一首以沉郁胜,第二首则以雄浑胜。
第一首似一支序曲,第二首才是主奏,意境更为辽阔,感情也更为沉痛。
此诗妙处在于感慨由虚景生发,运用诗思从对面飞来手法,明明是诗人北望而有感,却出以遗民“泪尽”“南望”而有情,感慨便加深一层。
五、作者简介陆游宋代爱国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全诗意思及赏析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全
诗意思及赏析
其一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银河迢迢西流坠落,喔喔的鸡叫之声在邻家不断长鸣。
疾病折磨我几乎把救亡壮志消尽,出门四望不禁手搔白发抱憾平生。
首句“迢迢天汉西南落”写银河西坠,从所见所闻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
“一再鸣”三字,可见百感已暗集毫端。
三四句写“有感”正面。
一个“欲”字,一个“怆”字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诗的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蓄积着极大的感染力,同时又为后两句抒情做了铺垫。
“遗民泪尽胡尘里”有深刻的含义,这里的遗民是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他
们渴望王师北伐,渴望收复中原,但是却已经失望了无数次。
一个“尽”字,包含着多么深沉的痛苦和失望啊!最后一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包含着多么强烈的悲愤和无奈啊!
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够收复中原。
但是,他的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他看到了南宋朝廷的腐败和无能,也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和悲哀。
他的诗歌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同情。
他的诗歌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珍品,也是历史的见证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
今天店铺为你精心整理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你喜欢。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原文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注释【注释】1.将晓:天将要亮。
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同题诗有二首,这是第二首。
2.三万里河:指黄河。
“三万里”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
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4.胡尘: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
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民族的泛称。
5. 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翻译三万里的黄河呵向东注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呵上摩青天。
沦陷区的遗民眼泪都已哭干了,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一年又一年!黄河那么长,滚滚向东流入大海,华山那么高,快要碰到蓝天。
可是美丽的山河被敌人占领着,北方的老百姓天天在等待着宋朝的军队打回去,赶走敌人。
等了一年又一年,他们的眼泪都哭干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赏析一个初秋之夜,暑气未消,闷热难耐,因坚持抗战二被罢还乡已经四年的68岁的诗人,更觉内心郁闷,出篱门迎凉,为排遣心中苦闷,成诗二首,是为第二首。
诗直接以夸张渲染气势:滚滚黄河奔流三万里,东入大海;巍巍华岳五千仞,上与天齐。
但如此之大好河山,却沦陷“胡尘里”,又是一年过去,王师在哪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多少悲愤,多少辛酸。
诗的意境是如此的雄浑壮阔,格调又是如此的苍凉悲壮。
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
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
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的意思及
全诗翻译赏析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译文: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出自] 南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将晓:天将要亮了。
篱门:篱笆的门。
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河:指黄河。
“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
仞(rèn):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
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
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金的统治,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
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南望:远眺南方。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译文1: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译文2:
三万里的黄河呵向东注入大海,
五千仞高的华山呵上摩青天。
沦陷区的遗民眼泪都已哭干了,
眼巴巴地盼望南宋军队一年又一年!
赏析: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1192年(宋宗光绍熙三年)的秋天,诗人当时在山阴(今
浙江省绍兴市)。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
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
年了。
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
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六十八岁的陆游,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
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
下来。
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
将晓之际,
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沦陷区的祖国大好河山,对沦陷区百姓的痛苦予以极大的同情,而
对南宋统治者不收复失地表示无比的愤慨。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描写了沦陷区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
了向往之情。
黄河滚滚东流,一直流入大海;西岳华山高耸,直插云霄。
诗人大笔如椽,
极力赞美祖国的山河。
然而这美好的河山却一直被金人占领,字里行间流露出悲痛之情。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两句写沦陷区的百姓热切盼望恢复之情景。
沦陷区的百姓在金人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他们的泪水已经流干了,他们多么想回到祖国的
怀抱啊,然而年年盼望王师北伐,年年都注定失望。
“泪尽”、“又”都是充满感情的词汇。
南宋统治者奉行投降路线,每每和金人签定“和约”,他们置沦陷区百姓的死活于不顾,诗人的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爱憎分明,感情真挚、沉痛,尤其是前两句用夸张手法极力赞美祖国半壁河山
的壮丽,正所谓“以乐景写哀,则哀感倍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见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河:黄河。
仞:古时以八尺(一说七尺)为一仞。
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
摩天:
天接触,形容很高。
这两句大意是:万里黄河滚滚东流,奔腾入海;巍巍高山峥嵘雄峙,
上接苍天。
这是一首七绝的前两句,后两句是:“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意思是祖国河山却在异族铁蹄的践踏之下,失去祖国的北方臣民空盼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眼泪落尽,年复一年。
此条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寄寓了失地未收,壮志难酬的无限憾恨,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成为祖国山可的颂歌。
它所表现的山河壮丽的宏大气魄,今天写作时仍可借鉴。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