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本质(公开课教案)全案
【范文】《意识的本质》教案
![【范文】《意识的本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a3fff34028915f804dc2ce.png)
《意识的本质》教案1、知识目标◇识记:意识的含义及本质◇理解: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2、能力目标: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世界客观性的认识,初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思考人类对世界的各种创造活动,深刻体会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二、【重点、难点】:意识的本质第一框题意识的本质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是怎样的?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3.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导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节课我们来探究梦的形成。
自主探究:、动物有意识吗?2、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各是什么?3、纯粹[S1]的动物心理会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4、为什么只有人脑才能产生意识,而动物脑则不能?5、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但是不是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呢?合作探究:(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是物质的或者化学的反应;生命物质包括植物和动物,都具有对外界刺激做出感应的特性,动物还具有感觉的能力,-但这些反应都属于它们的本能;而人的意识活动则是自觉的,无生命物质、植物和动物的反应有着本质区别。
但人的意识活动也要依赖于一定的生理基础,特别是人脑这一高度发达的物质器官。
因此,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基础。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探究人类意识与非生命物质、植物和动物反应的历史联系,从而说明人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现象既不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自然界先于意识而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运动的发展,大脑越来越发达,大脑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生物的反映由应激性到动物的感觉、心理的发展,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案】意识的本质
![【教案】意识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ca2981d4dd36a32d7275818e.png)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一框意识的本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意识的本质;
(2)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3)结合所学原理,分析人的意识产生的条件,论证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原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辩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牢固树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三、教学方法
案列分析,启发讨论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PPT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整体感知
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内容——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本质——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七、教学反思
1、这一框的内容,课标中没有作出规定,但为了说明意识的作用,说明“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把握客观规律”,就必须对意识的本质有所了解。
在这一意义上,这一框的内容是为讲下一框作铺垫和准备的,所以不用讲太多,而应该以学生自主讨论为主,教师辅助讲解,而自己在讲课中讲太多,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
2、本课重点、难点是意识的本质,而学生对“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容易理解,但对“它的反映形式却是主观的”较难理解,需要重点讲解,而自己在讲课中有所忽略。
意识的本质教案——探究感知、思维、情感等意识构成要素
![意识的本质教案——探究感知、思维、情感等意识构成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e2e682e1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02.png)
意识的本质教案——探究感知、思维、情感等意识构成要素I. 教学目标1.了解意识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2.探究意识的本质及其与人类生命的关系;3.分析感知、思维、情感等意识构成要素的特点及作用;4.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II. 教学重点1.意识的本质;2.感知、思维、情感等意识构成要素的特点及作用。
III. 教学难点1.意识的本质及其与人类生命的关系;2.意识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
IV. 教学方法1.讲授法;2.分组讨论法;3.实验观察法。
V. 教学过程1.意识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1)意识的定义:指人和动物所具备的心理现象,是一种感觉、认知和情感的综合体。
(2)意识的基本要素:①感知:意识中的感知是指人或动物对环境或自身状态的感觉。
②思维:指人或动物通过推理、判断、分析等方式来认识事物。
③情感:指人或动物对所发生的事情产生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反应。
2.意识的本质及其与人类生命的关系(1)意识的本质:意识的本质是把人与环境联系起来的神经系统所产生的现象。
(2)意识与人类生命的关系:人类的高级意识是生命得以延续的基础。
3.意识构成要素的特点及作用(1)感知:感知是意识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主动性、选择性和个体差异性等特点。
感知可以影响人类的行为和生命。
(2)思维:思维是人类高级意识的核心,具有综合性、创造性和反思性等特点。
思维可以推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3)情感:情感是人类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复杂性、情绪性和个体差异性等特点。
情感可以影响人类行为和心理健康。
VI. 教学评估1.课堂小测验;2.分组汇报;3.实验报告。
VII.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了解了意识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明确了其与人类生命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意识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同时,教学中重点采用了分组讨论和实验观察等方式,增强了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提高了他们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下一步,可以加强学生对意识的细节了解,如意识的发生机制及其与神经系统的关系等,更深入地探究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教案
![意识的本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fce5bf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6c.png)
意识的本质教案教案标题:意识的本质教案目标:1. 了解意识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探讨意识的本质及其影响。
3. 提高学生对意识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教案内容:1. 导入:教师通过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来导入本节课的主题:“为什么我们要关注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
2. 知识讲解:教师向学生介绍意识的定义:意识是人类高级智能的产物,是指人类对自我和外界的觉知和认知能力。
教师进一步解释意识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意识和外界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包括人的自我形象、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
外界意识是指人感知和认识外界的能力,包括感官的感知、思维的认知和情感的体验等。
3. 理解分析: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意识的本质。
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意识与大脑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是否只有人类才有意识?- 意识是一种主观体验还是客观存在?- 意识与思维、感觉、意愿之间有什么关系?- 意识对人的行为和个性有什么影响?4. 实践活动:分小组进行讨论和思考,并由代表发言总结出小组的观点。
每个小组设计一份问卷,调查同龄人对意识的认知和理解,了解不同人对意识的看法和理解。
学生回到课堂上,每个小组依次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并让其他小组与自己的观点进行对比和讨论。
5. 拓展延伸: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讨论,提供一些拓展材料,如科学研究中对意识的探索,不同学者对意识的理论和观点等。
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意识的本质和意义,并对意识的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自行阅读相关文献,探索更多关于意识的现象和问题。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回答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和疑惑。
强调意识作为人类最重要的心理现象之一,对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需要我们关注和研究。
7. 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意识的认知,写一篇200字以上的作文,描述自己对意识的理解、意识对自己的影响以及对意识的思考和研究的兴趣。
教案评估:根据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以及在作业中对意识的理解和思考的深度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1意识的本质教案
![五、1意识的本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ae3b84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3f.png)
五、1意识的本质教案五、1意识的本质教案五、1意识的本质教案【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才能目的:初步树立辩证唯物意识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考虑人类对世界的各种创造活动,深入体会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重点难点】1、重点:意识的本质 2、难点: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整个世界包括三局部,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由物质决定的,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为什么人的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呢?这节课学习这个问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意识的本质,主要有三句话: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的产物(从起来看)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从生理根底看)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从内容来看)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的产物展示:预习填空:从意识的起看,意识是长期开展的产物;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根底:一切物质都具有的,意识产生的前提:生物的。
人的意识是从开展而来的,但纯粹的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
意识一开场就是的产物,的产物。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开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的产物。
学生:第一段填空。
教师: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响特性,比方敲黑板,黑板响,刮风了树叶哗哗响。
这是意识产生的物质根底。
展示:图片,物质的反响特性,岩石风化、水滴石穿。
教师:一切生物都具有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还有感觉和心理。
展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向日葵向太阳生长,针刺蚯蚓。
展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狗的条件反射。
教师: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是人的意识产生的前提。
人的意识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展示:表格:人类和人的意识的演化。
略。
教师:人是物质世界长期进化的结果。
地球上一开场没有生物,只有无机物,后来由无机物演变出低等生物,由低等生物进化出植物和动物,最后出现了高等动物,人就是由高等动物渐渐演变成的。
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5篇
![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6a8235e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ea.png)
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高二生活哲学第五课第一框《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北京市日坛中学任会波教材分析本课是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们已经明白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以及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本框开始学习“意识”。
学好本课将有助于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并对下一框意识的作用打下扎实基础。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但由于本节课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究。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识记并理解意识的本质;运用所学原理,分析论证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过程方法目标: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与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教学重难点意识的本质的三个体现这是由于:本知识点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讲需要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是本门课程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正确认识意识的本质对于以后学习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立足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取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
讨论法:针对某些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讲授法:通过教师对教材有逻辑的分析,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体验式学习、交流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
导入新课部分展示学生小诗词: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什么是意识?没有意识世界将会怎么样?(这样设计激发学生讨论兴趣,很快可以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讲解新课部分首先,展示一则材料:《人类进化史》学生通过讨论,并结合材料发表看法,教师给予总结,并详细讲述知识点从而掌握: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板书)(这样设计,视频的运用,直观易于理解抽象的知识,便于学生把握,合作讨论,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接下来,过渡到意识的第二个特征的学习——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首先展示鹦鹉学舌和醉酒男对骂,被一脚踩死的的一图片,并设问探究:这个醉酒男犯了什么错误?在此基础上思考:动物会骂人吗?教师结合材料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1.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板书)进一步举生活实例来讲解引入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并结合书本引导学生体会到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板书)(这里新闻图片激发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材料的多维运用丰富知识面,教师的讲解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系统把握)下面,我们将进入最后一目内容的学习----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板书)首先,展示两幅漫画:《画鬼如何取材》《每个人心目中的上帝》并设问问题探究:上帝的形象和鬼的形象都是怎么来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有针对讲解补充。
《意识的本质》教案正式版
![《意识的本质》教案正式版](https://img.taocdn.com/s3/m/f354870a31126edb6f1a1090.png)
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
这是因为A.脱离了社会也可以形成意识B.人们的意识无法预见未来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D.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高考链接1.(2016年全国高考全国3卷23)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
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
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②没有被反映着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2.(2010山东卷)图7既可以看成正在对视的两个人,也可以看成一个酒杯。
这表明A.运动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B.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题决定的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而有选择的D.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答案】C3.(09海南卷20)2009年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他发表于1859年的《物种起源》至今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尽管人们对其进化假说一直存在争议,但他的基本观点还是闪烁着真理的光彩,不断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例如①生物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②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内因③人类的起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说④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A.①③ B. ①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C教学反思。
《意识的本质》优秀教案
![《意识的本质》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551b9a168884868662d635.png)
第一框意识的本质一、判断题1狼孩事件表明,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环境。
提示:T22021·浙江金华东阳中学高二期中“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说明意识源自人的大脑。
提示:F“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说明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神话故事、科学幻想等说明意识不一定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提示:F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二、选择题4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照射到一片叶子上的光,能够让整株植物作出相应的反应。
科学家认为,植物可以用“电化学信号”在叶子之间传递光强和光质信息,这种反应方式和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方式非常相似。
植物“记住”光线中的信息并作出反应,进一步佐证了①一切物质都有反应特性②意识是生物的特殊反应形式③不同形式的物质具有同样的反应特性④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B“照射到一片叶子上的光,能够让整株植物作出相应的反应”,说明一切物质都有反应特性,也说明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①④符合题意。
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②错误;③抹杀了不同物质的差异性。
52021·浙江7月学考机器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它不仅代替人类的许多体力劳动,而且越来越多地代替人类的脑力劳动。
对此,有人认为机器人终将产生意识,全面超越人类。
这一观点A正确,因为机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B正确,因为机器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C错误,因为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D错误,因为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解析: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认为机器人终将产生意识,全面超越人类,否定了意识离不开人脑,C正确;A、B错误;D与题干没有因果关系。
62021年3月,由谷歌公司研制的人工智能围棋程序“阿尔法狗AhaGo”挑战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并以4∶1获胜。
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人工智能可以完全替代人脑B人工智能也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C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思维的模拟D人工智能已经超越人类思维的高度解析:C人工智能是发挥意识活动主动创造性对人类思维模拟的产物,C正确;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工智能没有意识,不可能完全代替人脑,也没有主观能动性,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人脑,A、B、D说法错误。
意识的本质教案
![意识的本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700548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c2.png)
意识的本质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意识的本质。
2. 探讨意识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3. 分析意识对个体认知和价值观的影响。
教学内容:
1. 意识的定义与特点。
2. 意识与大脑活动的关系。
3. 意识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4. 意识对个体认知和价值观的影响。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并提出对意识的理解,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步骤二:讲解意识的定义与特点(10分钟)
通过讲解意识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意识是指人类对外界事物或自身思想感觉的主观体验,具有主观性、私有性和选择性等特点。
步骤三:探讨意识与大脑活动的关系(15分钟)
让学生讨论意识与大脑活动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大脑是意识产生和展现的物质基础,同时意识是大脑活动的产物。
步骤四:分析意识与身心健康的关系(20分钟)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认识到意识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意识的不健康可能导致心理压力过大、焦虑等问题。
步骤五:讨论意识对个体认知和价值观的影响(20分钟)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分析意识对个体认知和价值观的影响,认识到意识对人们的认知和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步骤六:总结与延伸(10分钟)
总结课堂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意识的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课后阅读相关文献或继续探究,延伸对意识的理解。
教学评估:
1. 分组展示: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呈现出来,展示对意识的理解程度。
2. 课堂讨论:在探讨意识与身心健康关系以及意识对个体认知和价值观的影响时,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质量。
《意识的本质》教案
![《意识的本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0bdc74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b8.png)
《意识的本质》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意识的定义和功能2.了解意识的本质及其对人的影响3.分析不同意识状态下的行为和思维模式4.探讨如何提高意识水平和开展意识训练教学准备1.课本:无意识与潜意识的相关章节2.知识点总结PPT3.黑板、粉笔/白板、马克笔4.学生讨论小组的安排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意识的本质。
请你们谈一谈,你们对意识是什么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回答:(同学的回答)。
•教师进一步引导:好的,从大家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意识是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核心。
那么,什么是意识呢?•学生回答:(同学的回答)。
•教师总结:意识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主观体验,它包括我们的知觉、思维、情感等。
意识可以说是人的灵魂所在,它决定了我们的行动和选择。
2. 理解意识的定义和功能•教师展示PPT,讲解意识的定义和主要功能。
•学生记录笔记。
3. 探讨意识的本质及其对人的影响•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它对人的思维和行为有何影响?•小组讨论并准备回答。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
•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意识的本质是非常复杂的,它涉及到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等方面。
意识对人的思维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影响我们的决策、判断、记忆等。
4. 分析不同意识状态下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教师讲解不同意识状态的特点和对行为的影响。
•学生记录笔记。
5. 探讨如何提高意识水平和开展意识训练•教师提问:我们学习了意识的定义和功能,那么如何提高我们的意识水平呢?有没有什么方法或训练可以帮助我们开展意识训练?•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
•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提高意识水平需要我们关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进行意识训练可以通过冥想、专注训练、注意力训练等方法来实现。
6. 总结本节课内容•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知识点的梳理。
五、意识的本质教案
![五、意识的本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d17d32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7a.png)
五、意识的本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意识的本质及其在物质世界中的地位。
2.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意识现象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意识的本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2.难点: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意识的社会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意识是什么吗?(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物质、运动等概念。
2.理解意识的本质(1)讲解意识的定义: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分析意识的本质:A.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B.意识具有主观性,但不是主观臆造,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C.意识具有社会性,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3.意识与物质的关系(1)讲解意识与物质的关系:A.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举例说明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A.意识可以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B.意识可以影响人们的情感、行为,进而影响物质世界。
4.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1)讲解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A.人的大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
B.大脑皮层的活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
(2)分析意识产生的生理过程:A.外界刺激通过神经系统传入大脑。
B.大脑对刺激进行分析、综合,形成意识。
5.意识的社会性(1)讲解意识的社会性:A.意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意识具有阶级性,不同阶级的意识具有不同的特点。
(2)举例说明意识的社会性:A.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深化的。
B.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是在社会变革中不断发展的。
(2)提问:意识的本质是什么?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什么?(3)布置作业:A.阅读教材,整理笔记。
B.深入思考意识的社会性,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四、教学反思1.对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讲解不够详细,可能导致学生对意识产生的机制理解不深。
2.在分析意识的社会性时,举例不够充分,可能使学生难以理解意识的社会性。
《意识的本质》教案
![《意识的本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6e0902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44.png)
《意识的本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意识的概念,掌握意识的本质特征。
2. 引导学生探讨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了解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对哲学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二、教学内容1. 意识的概念:意识的定义、意识的表现形式。
2. 意识的本质特征:自觉性、能动性、目的性、主观性。
3. 意识的起源:生物进化论、心理起源论、社会实践论。
4. 意识的生理基础:大脑结构与功能、神经系统的作用。
5.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意识的概念、意识的本质特征、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意识的自觉性、能动性、目的性、主观性等本质特征的深入理解,以及意识与物质关系的辩证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意识的概念、本质特征、起源和生理基础、与物质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意识的特点和作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4. 思辨法:培养学生对哲学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意识的概念与表现形式2. 第二课时:意识的本质特征3. 第三课时:意识的起源4. 第四课时:意识的生理基础5. 第五课时:意识与物质的关系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中的积极性,以及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论述逻辑性和说服力。
4. 课程论文:检查学生对意识本质的理解,以及对意识与物质关系辩证思考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系统的哲学教材,如《哲学导论》、《哲学原理》等。
2. 参考书目:提供相关的哲学著作和论文,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马克思的《资本论》等。
《意识的本质》教案
![《意识的本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e5db7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c8.png)
《意识的本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意识的定义和特征,掌握意识的基本构成要素。
2. 引导学生探索意识的本质,了解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意识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意识的定义与特征意识的定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特征:自觉性、目的性、主观性、客观性等。
2. 意识的构成要素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大脑中的反映。
思维: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认识。
情感: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产生的主观体验。
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意识的定义、特征,以及构成要素。
2. 教学难点:意识的本质及其与物质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意识的定义、特征、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意识的作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意识的本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什么是意识?”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意识的定义、特征、构成要素。
3. 分析实例: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意识的作用。
4. 探讨意识的本质:引导学生探讨意识的本质,了解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意识的定义、特征和作用。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意识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高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意识的定义、特征、构成要素的理解和掌握。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
3. 评价标准:能准确回答问题,正确分析实例,积极参与讨论。
七、教学拓展1. 意识的起源:从生物进化角度探讨意识的产生。
2. 意识与:分析是否能拥有意识。
3. 意识与医学:探讨意识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意识的本质》相关章节。
意识的本质(公开课教案)全案
![意识的本质(公开课教案)全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7e35fa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20.png)
意识的本质(公开课教案)全案第五课第一框意识的本质(一)教材内容分析:第四课阐述了世界的本质,而这个课则着重讲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意识的本质》作为本课第一框的内容,首先阐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它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通过对意识本质的了解,能够更好地理解意识的作用。
本框内容是为第二框内容作铺垫和准备的。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意识的本质;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客观存有的主观映像;使用:结合哲学原理,分析在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一切生命物质所具有的刺激感应,再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过程中,人的意识产生的条件,论证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意识起源和本质原理的学习,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具有准确理解意识现象、分辨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水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牢固树立物质决定意识的思想观点,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意识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四)教学方法:以启发式讲述为主,适当实行提问,并结合图示法、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五)课型:新授课(六)教具:多媒体【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的物质性》,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那么世界的物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1、自然界的物质性;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但是我们说整个世界,除了包括物质世界,还包括什么?还应该包括人的思维,也就是人的意识世界,它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讲授】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我们要了解一个事物的本质,首先就要弄清楚它是从哪里来的,它的起源是什么?那么意识是怎么起源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下自然界的进化过程。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活动探究一:书本第35页:(7分钟)我们都知道在自然界里,一切物质,不论是有没有生命的,都会有一些反应特性,比方说,像铁会生锈,岩石会风化,水滴石穿。
《意识的本质》教案
![《意识的本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709d84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f6.png)
《意识的本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意识的定义和特征,理解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掌握意识的本质,认识到意识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意识的定义和特征2.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3. 意识的本质4. 意识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5. 意识的培养和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意识的定义和特征,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意识的本质,意识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意识的本质,意识的培养和发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意识的定义、特征、与物质的关系、本质等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意识的作用。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意识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 实践锻炼法: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意识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意识的定义、特征、与物质的关系、本质等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意识的作用。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意识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5. 实践锻炼: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意识能力。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意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意识定义、特征和与物质关系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于意识本质的理解深度和思辨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意识在人类社会中作用的理解,以及对意识培养和发展的认识。
4.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效果的反馈,以便进行教学调整。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关于意识本质的相关理论资料,供学生自学和参考。
2. 案例库:收集各种关于意识应用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 在线资源:推荐相关的在线文章、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意识的本质 教案
![意识的本质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ed5138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b9.png)
意识的本质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 理解意识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意识的本质和特点; 3. 了解意识与大脑的关系; 4. 思考意识与人类思维活动之间的关联。
二、教学重点1.意识的本质和特点;2.意识与大脑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意识与人类思维活动之间的关联。
四、教学准备1.教材:教科书《心理学导论》第三版;2.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人类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呢?”2. 意识的定义和作用对意识进行简要的定义和解释,提醒学生意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讲解意识的作用包括了解世界、感受自我、理解他人等。
3. 意识的本质和特点•意识的本质:意识被认为是一种主观经验,具有主体性、唯一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主体性:每个人的意识只能被自己所体验,无法直接观察到他人的意识。
–唯一性:每个人的意识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完全相同的意识体验。
–连续性:意识在时间上是连续的,不会出现间断或跳跃。
•意识的特点:–注意性:人类的意识具有选择性和集中性。
–前引性: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不仅受到当前刺激的影响,还受到前一时刻的经验和知识的影响。
–意向性:意识具有主动、目的性的特点。
4. 意识与大脑的关系讲解意识与大脑之间的关系: - 大脑是意识的基础和物质基础,意识是大脑的产物。
- 意识的产生和维持与大脑的神经活动密切相关。
- 大脑皮层是产生高级意识的关键区域。
5. 意识与人类思维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意识与人类思维活动之间的关联,并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讨论意识对于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性。
六、课堂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巩固对意识的理解和应用。
七、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意识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与思维活动的关联。
八、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相关章节,并撰写一篇500字的作文,回答以下问题: 1. 你对意识的理解是什么? 2. 意识与大脑的关系是什么? 3. 意识对于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性是什么?九、教学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思考下节课的教学改进方向。
哲学基础——意识的本质1(教案).doc
![哲学基础——意识的本质1(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c4b9508931126edb6e1a1069.png)
意识的本质一、自主探究1.读一读:明确学习目标。
【课标内容要求】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基本观点: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木质、意识的作用【教学目标分析】•知识:识记意识的起源、本质;理解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使客观存在的反映;运用所学原理,分析论证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能力: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与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学习重点】意识的本质【学习难点】人工智能及其发展的意义2.填一填:U)一切物质都具有的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的—是人类意识产生的。
意识一开始就是的产物,——的产物。
意识是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的机能,人脑是意识产生的。
(3)意识是的反映。
不管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和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____________ 的结果。
(4)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的主观映像。
3.想一想:(1)动物的心理为什么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2)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映和动物对外物刺激缠身的反应有什么区别?(3)离开了客观对象,会不会有鬼神观念?二、合作学习1、合作探究二>探究活动一:前苏联著名生物学家巳浦洛夫曾做过的一个试验:将黑猩猩爱吃的水果摆在湖中的小船上,水果周围燃有烛火,船的旁边有一个木排,上面有贮水缸。
同时训练黑猩猩学会拧开水笼头,拿杯了盛水去灭火。
当把黑猩猩放到船上后,它发现附近水面的木排上有带龙头的贮水缶工,但水缸与它所在之处相隔一段较宽的水面。
只见黑猩猩用自己身边的短竹杆接成长杆, 将长杆从自己这头搭到木排上,然后从长杆爬过去,打开贮水缸的水龙头,盛了一杯水再返IE原地用这杯水灭了火,并吃到了美味的水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第一框意识的本质(一)教材内容分析: 第四课阐述了世界的本质,而这一课则着重讲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意识的本质》作为本课第一框的内容,首先阐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它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通过对意识本质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意识的作用。
本框内容是为第二框内容作铺垫和准备的。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意识的本质;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运用:结合哲学原理,分析在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一切生命物质所具有的刺激感应,再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过程中,人的意识产生的条件,论证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意识起源和本质原理的学习,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牢固树立物质决定意识的思想观点,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意识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四)教学方法:以启发式讲述为主,适当进行提问,并结合图示法、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五)课型:新授课(六)教具:多媒体【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的物质性》,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那么世界的物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1、自然界的物质性;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但是我们说整个世界,除了包括物质世界,还包括什么?还应该包括人的思维,也就是人的意识世界,它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讲授】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我们要了解一个事物的本质,首先就要弄清楚它是从哪里来的,它的起源是什么?那么意识是怎么起源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下自然界的进化过程。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活动探究一:书本第35页:(7分钟)我们都知道在自然界里,一切物质,不论是有没有生命的,都会有一些反应特性,比方说,像铁会生锈,岩石会风化,水滴石穿。
还有低等生物会对外界的刺激所作出的应激反应,,向日葵会向着太阳转,含羞草被碰到之后就会把叶子收起来,还有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它们和意识是什么关系?没有这些反应特性和反应形式,意识能不能产生呢?给5分钟时间分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从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反应形式,到动物的感觉、心理,再到人类意识的产生,这是一个生物进化发展的过程,没有前面的环节,那么后面的环节就不会有了。
换句话说,前面的环节是后面环节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所以,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而生物的反应形式,包括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和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因此,我们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意识可以说是从动物心理发展而来的,那么是什么使得人类意识和动物的心理区分开来呢?现在我们来看下一个活动探究。
2、意识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活动探究:狼孩有意识吗?(7分钟)1920年印度加尔各答附近,发现并捕获了两个狼孩,她们进孤儿院时,具有狼的特征,每天晚上,隔一定时间就要像狼一样嚎叫,专吃生肉;喜欢啃骨头,用舌头舔水,没有感情,只知道饥饿的时候觅食,饱的时候就休息,昼睡夜出,靠四肢行走。
讨论:1、狼孩有没有意识?说说你们的看法。
2、为什么狼孩没有意识?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意识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狼孩脱离了人类社会,没有社会实践,所以不能产生意识。
(1)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
由于劳动能力增强,食物来源的丰富,摄取的养料的数量和种类增多,也使得脑髓得到了丰富的营养,这就为猿猴脑进化成为人脑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基础。
而人脑的形成,是促进了人类的思考。
(2)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
劳动和社会交往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人类是群居动物,劳动也是要合作的,这就需要交流,交流的就需要语言?随着人类的劳动越来越复杂,人类的交流渐渐从像动物那样简单的鸣叫声,发展成为有音节的语言,这就促进了语言的产生。
而语言的产生,是人类能够用词语来概括感觉材料,进行抽象思维。
这就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所以,我们综合刚才的两点,一是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其中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而生物的反应形式则是意识产生的前提。
二是意识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我们说过,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因此,从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刚才我们讲到了“狼孩”,那么会不会有“孩狼”呢?人类从小有狼抚养会变得跟狼一样,无法产生意识。
那么,狼由人来抚养,会不会表现得像人一样,产生人类的意识呢。
不会的,纯粹的动物心理是不会自发形成意识的。
劳动和社会交往,使得人类和动物区分了开来,正是它使得人从猿猴进化成人,人脑也从动物脑进化成人脑,而人脑则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那么,人脑与动物的大脑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人脑和动物脑的区别:首先,从重量上看,人脑的重量远远超过了动物脑。
其次,从构成来看,人类大脑皮层的面积远远超过了动物脑。
动物脑在复杂性上是无法超过人脑的。
这就决定了动物脑机能是无法赶上人脑的水平。
1、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人脑。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反射,同学们在生物上已经学过了吧!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其中无条件反射,像狗看见吃的会流口水,人的膝跳反应,这些都是动物遗传的本能,跟后天的环境学习没有关系的。
条件反射是由后天培养的,有两种:一种是由于具体的刺激而引起的反射,比方说,人走路的时候看见石头就会条件反射地避开,这个我们叫第一信号系统,这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
第二种条件反射是在语言的刺激下产生的条件反射,叫第二信号系统,这是人所特有的,像动物就不会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意识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
这是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意识的本质的。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同学们喜不喜欢看电影啊?那喜不喜欢看外星人的电影呢?那你看过哪些外星人的电影呢?《火星人玩转地球》、《独立日》、《长江七号》等。
看过了没?回忆一下里面的外星人形象,看看它们都像些什么?(5分钟)这些外星人看起来不像是这个世界存在着的,但是我们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这些外星人形象其实都是取材于我们身边的客观事物的,然后加上电影制作人丰富的想象力,将客观存在的几个东西,融合起来,再扭曲一下,这样就成了一个外星人了。
不管想象多么丰富,都能够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到原型。
这就像课本上,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所谓的神神鬼鬼,其实不过是在人的基础上,多画几个眼睛,多了几个头而已。
看似天马行空,其实只是在客观存在的事物之上加以想象的结果而已。
如果没有了这些客观存在着的事物,这些外星人、神神鬼鬼的形象,就不会有,对吧?所以,我们说,意识的形成,除了需要我们的大脑之外,还需要我们身边客观存在的事物来做原材料。
意识的形成过程其实很像一个生产的过程。
生产过程包括原材料进入厂房,在设备里进行加工,然后生成产品。
而客观存在的事物就是意识的原材料,然后这些原材料通过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作用于人的感官,人的感官将信息传输到我们的大脑,在人脑这个加工厂房和机器里面进行加工、改造,这样就形成了意识。
因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映像)。
如果没有客观存在,意识也就不能产生了,那就更不用说发展了。
从内容来看,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这个“主观映像”的“主观”怎么理解呢?主要是指它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
①从意识的主观形式看,意识是由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它既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形式,也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形式。
②从意识的主观差别来看,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由于社会地位、认识能力、知识水平、实际经验以及生理素质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反映。
③从意识的主观特征来看,意识也有对错之分。
它不仅可能是对客观事物的近似真实的描摹,还可能是对现实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但是,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它的内容都是客观的。
像刚才提到的外星人形象,神鬼形象,都能够在客观世界找到原型。
意识体现了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换句话说,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这就是意识的本质。
这一句话记一下。
【小结】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天所学习的内容。
首先,我们从意识的来源来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这个物质世界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中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而生物的反应形式则是意识产生的前提。
另一方面则是劳动和社会的产物,或者说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第二点,我们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它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也是意识加工的厂房和机器。
最后,从意识的内容来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客观存在是意识生成的原材料,意识是来源于客观存在的,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这里我们也可以联系前面所学到的知识,世界的本原到底是物质还是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意识是来源于客观存在的,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所以是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派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