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塞通联合天麻素治疗椎动脉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塞通联合天麻素治疗椎动脉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如下。

选择2022年3月至2022年9月在我院急诊科、神经内科和骨科门诊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性眩晕

患者150例,其中男81例,女69例,年龄35~70岁,平均(48.0±8.6)岁。所有患者均符合

2022年8月我国颁布的《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最新诊断标准:①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③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或变形;

④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显示单侧或

双侧椎动脉供血不足;⑤除外耳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脑源性眩晕及其他原因如长期睡眠不足、

神经官能症、过度劳累、糖尿病等导致的眩晕。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50例。A

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39~65岁,平均(47.0±9.5)岁;B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36~

70岁,平均(48.0±7.5)岁;C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35~68岁,平均(46.0±10.5)岁。

三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患病时间、既往治疗史、伴发疾病、各项检查指标以及眩晕等主要症

状体征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三组患者常规应用盐酸地芬尼多(眩晕停)片50mg,口服,每天3次;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胶囊10mg,口服,每晚1次。在此基础上,A组采用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国药准字Z20026438,

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400mg和天麻素注射液(商品名:天眩清,国药准字H20013046,

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600mg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

疗程10天。B组采用注射用血塞通(冻干)40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

疗程10天;C组采用天麻素注射液60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10

天。

1.3观察指标及症状体征评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评定标准[1],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临床症状、

体征及辅助检查(选取眩晕、头痛、头晕、耳鸣、恶心和呕吐、旋颈试验、TCD共7项,按无、轻、

中、重分别计为0、1、2、3分的标准)进行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血液流变学。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

1.4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治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比治疗前降低80%以上,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比治疗前降低60%以上,尚可正常工作和生活;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比治疗前降低20%以上,影响到正常工作和生活;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比治疗前降低不到20%或无改变,不能正常工作及生活。

1.5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治疗前后三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的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A组治疗后的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C组(P<0.01),B 组治疗后的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治疗后三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三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A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B组临床疗效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三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

治疗前,三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下降,而A组下降幅度较B组和C组大(P<0.05或<001)。见表3。

2.4不良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C组出现少量皮疹2例;B组出现皮疹1例,有轻度头胀1例,出现头面潮红且有灼热感3例。停药或缓慢滴注后不良反应能缓解,无其他不良反应。

3讨论

颈性眩晕是门急诊常见的发病症状,临床上以突然发作和反复发作的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视物不清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发生猝倒,一般无意识障碍。其临床特点是眩晕多发生在头颈位置改变时,起病急,经过休息和治疗,症状较快减轻或消失。其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或椎动脉综合征,发病与年龄和职业有关,多发生在中老年人[2]及经常伏案工作的人群。随着手机、电脑、网络、电视、空调的普及和现代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颈肌慢性劳损和颈椎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近年来,颈性眩晕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3]。

3.1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是多种因素作用所致,与颈部软组织、颈椎骨质及血管的退行性变化等因素均有一定关系[4]。由于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退行性改变、椎间孔变窄,直接或间接挤压、刺激椎动脉周围之交感神经丛,在过度屈伸颈部和急剧转头时进一步刺激颈交感神经,产生神经节水肿,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物质,致使椎动脉痉挛、管腔狭窄或闭塞而出现椎动脉血流瞬间变化,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而出现症状[5]。而血管本身的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椎动脉畸形)和血液流变学改变都会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诱发或加重颈性眩晕[6]。

3.2颈性眩晕治疗方法及机理

颈性眩晕非手术治疗主要是缓解椎动脉痉挛和改善脑供血为主,单一的治疗方法效果往往不太理想,临床多采用中西药联合多种方法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注射用血塞通(冻干)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研究证明,人参皂苷具有抗脑缺血、抗心肌缺血、改善血液流变性、改善微循环、降血脂作用和抗自由基损伤作用。血塞通在心脑缺血治疗方面已被广泛应用[7]。天麻素注射液具有扩张脑血管、减少脑血管阻力,解除脑动脉痉挛,增加椎-基底动脉、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迷路动脉及内耳的供血,增加脑血流量、提高脑细胞抗缺氧能力、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等作用,从而改善脑干、小脑及枕叶的缺血缺氧状态,解除由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碍、眩晕、耳鸣和眼球震颤等症状[8~9]。药理实验表明天麻素可恢复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间的平衡失调,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