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导论结课论文
《生物科学导论》结课论文优秀范本
《生命科学导论》结课报告姓名:詹晓琴学号:1000530234专业:商学院10级电子商务《生命科学导论》主要涵盖的内容,非生命科学专业本科生学习《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意义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是细胞内严密组织和高度有序且动态的结构体系,新陈代谢、生长和运动是生命的本能;生命通过繁殖而延续,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DNA 是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生物具有个体发育的经历和系统进化的历史;生物对外界刺激可产生应激反应并对环境具有适应性。
生命是集合这些主要特征的物质存在形式。
“生命科学导论”是生命科学的入门科学。
基础生命科学涵盖的基本内容包括:生命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能量与代谢、繁殖与遗传、遗传信息的传递与控制、生物的起源进化与系统分类、生物个体的发育、结构、功能和行为、生态环境、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的前沿与新进展等。
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正在由宏观向微观深入发展,分子生物学正在向揭示生命的本质方向迈进。
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推动了生命科学的进步和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深刻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团结协作是一些杰出科学家所具备的基本科学态度和精神。
作为非生物学专业的我,认真学好《生命科学导论》主旨在于培养自己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主动探索生命的奥秘,把握生命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在联系,建立进化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等知识框架,培养自己带着问题去学习,并留出想象的空间的能力,把学习到的生命科学知识与全面提高科学素质相结合,打开生命科学知识创新大门。
根据生物体的元素及分子组成特点,联系实际浅谈我们现代人健康合理的膳食通过对《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了生物体的元素及分子组成基本特点和他们对于生物体的重要性,深刻感觉到我们人类也应该根据各类食物构成的不同营养价值合理健康饮食,促进营养需要与饮食供给建立平衡关系,达到合适的热量、合适的蛋白质、合适的无机盐、丰富的维生素、适量的食物纤维、充分的水分等要求。
《生命科学导论》期末论文“ 生命有形,梦想无限”
《生命科学导论》期末论文生命有形,梦想无限——赵玉著20092609 生命虽有形,梦想实无限!梦想精彩,人生才能精彩。
一株草,一棵树,一只鸟,一条鱼,再到一个人,都是由无数的细胞组成的细胞集合体。
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却都是大自然的一个个奇迹。
然而在每一个生命诞生前,都已经被大自然赋予了特殊了形。
鸟儿在天上飞,鱼儿生活在水中,猎豹天生就拥有神速,蝙蝠天生就是昼伏夜出,狮子天生就注定是万兽之王……他们都是可贵的生命,都被打自然赋予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特性,无法改变,这就是大自然赋予每个生命的形。
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是大自然的杰作,人类尤其如此,可人类天生就只有两只胳膊两条腿,无法用四肢行走,只有五官而不会有六官。
人类虽然会说话,会思考,懂得运用智慧去创造生活,可是人类没有腮,不可以像鱼儿一样在水中自在;没有翅膀,无法像雄鹰一般在空中翱翔;没有强健的四肢,跑起来又不堪猎豹的神速……尽管人类受到生命本身的诸多限制,可是人类依旧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神奇的生命。
因为人类会思考,会用大脑,人类有梦想。
没有千里眼,人类发明望远镜,一样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东西立刻近在眼前;没有顺风耳,人类发明电话,大洋彼岸的声音依然可以清晰可闻;没有天生神力,人类发明机械,顶上十个大力士……纪伯伦说,生命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是有了激励;一切的激励都是盲目的,除非是有了知识;一切的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是有了工作;一切的工作都是虚空的,除非是有了梦想。
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梦想,或大或小,有了梦想,人的生命也就有了追逐的目标,人生就也就不再拘泥于昏昏噩噩的活着。
追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倘若人生少了梦想,那人类和飞禽走兽又有何分别呢?还不如做一颗小草,永远只做装点大地的那一抹绿,或是做一束花,去点缀大自然的缤纷。
有梦想的生命是多彩的,绚丽的,神奇的。
人生的旅程有限,可是人类的梦想却是无限的。
不能像鱼儿一样在水里游,可我们发明了轮船,一样可以漂洋过海;不能在天空翱翔,我们发明了飞机,照样可以直击长空;没有猎豹的神速,我们发明汽车,依旧日行千里……生命之形,在于躯壳,可生命的价值,却在于对梦想的追逐。
生命科学导论结课论文
《生命科学导论》姓名:学号:《生命科学导论》这主要涵盖的内容,非生命科学专业本科生学习《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意义作为一个理科生,《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主要讲述的内容与高中所上的内容极为相似,可以说是我们高中所学习的一个延续,同样的介绍了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的组成的元素、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免疫系统、基因工程、遗传与变异、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等等,这些对于我们并不陌生,是每个人都必须了解的常识。
如在生物的多样性中,通过了解丰富多彩的植物,来学习它们的药用价值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是十分有帮助的。
同时我们学习它可以对我们自身了解进一步加深。
生命科学的本质就是研究生命现象,研究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紧急问题,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等。
所以,我们不能说不是本专业学了就没用,这种想法是十分肤浅的。
任何知识既然能流传下来,必然有它传下来的道理,学习它们能够拓宽我们的事业,也可以在我们今后研究我们的产品以原生态为主,将污染降到最小。
合理安排膳食现代人因为时间等各种原因,导致不能够合理安排日常饮食,而导致身体健康的缺损,这种做法是得不偿失大的。
通过学习了生命科学导论第二节课生物化学的组成,我从本质上了解组成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
如C、好、O、N是每个都不可少的,是常量元素,约占99.9%,还有碳、氢、氧、磷、硫、钙、钾、镁、钠、氯等10种还有必须的八种微量元素碘、锌、硒、铜、钼、铬、钴及铁微量元素含量尽管很少,但却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微量元素摄入过多对人体也不利。
我们日常食物大体分为粮食类、肉类、豆类、蔬菜类、水果类。
常量元素一般都不缺,主要是微量元素的摄入。
本人从网上查了一下科学安排的合理膳食如下安排:(一)人每天应该摄入300—500克谷类食物,这主要为人体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是人体热能最主要的来源。
在食用谷类食物时,应注意粗细搭配,经常吃些粗粮、杂粮。
(二)人每天应食鸡蛋或鸭蛋1个(40—60克),鱼肉100—200克。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llll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研究动物细胞融合是从细胞水平来改变动物细胞的遗传性,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疫苗等特定的生物制品,改良培育动物新品种,缩短动物的育种过程。
动物细胞融合的应用范围已广及生物学的各个分支学科,特别是在绘制人类基因图谱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虽然细胞杂交属于理论生物学范畴,但在实际应用方面也有重大突破。
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对研究细胞分化、基因定位、肿瘤发生机制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方面,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在药物定向释放系统、细胞治疗以及抗肿瘤免疫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个人认为动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于基因定位和绘制人类基因图谱JP2 杂种细胞中某一染色体或其片段的存在与否与细胞的某一性状表达与否相联系,从而可以实现把基因定位于某一染色体或某一区段上。
1967年Weise和Green发现在人和鼠的融合细胞中,人的染色体优先丢失,并证明利用这一特点有可能对人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定位。
1970年Ruddle等开始系统地用融合细胞作为实验系统来绘制人类基因图。
人类基因图谱的完成,是医学上一场革命的开始,但这场革命的成功将需要更长的时间。
中国科学家承担了这个工程1%的工作量。
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制完成,给即将广泛推行的全新基因医疗手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使人类向真正的“个性化医疗”时代又迈进一步。
2)用于生产树突状细胞抗肿瘤疫苗一般认为肿瘤细胞表面抗原不能诱导强的免疫应答反应,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形成的树突状细胞疫苗能够有效地激发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无论是在动物研究还是在人体早期临床试验中都证明这是一种方便、安全、可行的方法。
并且由于融合细胞可以在体内存活,因此可以维持较长时期的免疫应答,有利于诱发机体产生有效的抗肿瘤免疫。
肿瘤抗原可以肽段或完整蛋白的形式与集散控制技术结合,或者将肿瘤抗原基因转化进集散控制技术中,使其内源性地表达抗原,这两种方法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均有效,但适于免疫的肿瘤抗原及其基因难以鉴定从而限制了其应用,有实验证明用这两种方法制备的肿瘤疫苗的免疫原性不及肿瘤细胞与树突状细胞直接融合的异核细胞,融合细胞保持了集散控制技术和肿瘤细胞的特性,并且能高效地将未知的肿瘤抗原提呈给免疫系统,今后肿瘤疫苗的研究工作将集中在疫苗的纯化上,以期用高度纯化的杂合细胞来激发更为有效和强烈的免疫应答反应,使得这种方法在临床应用中更为实际。
生命科学导论结课论文
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前提下,开始追求从饮食中吃出健康,即所谓的食疗。
而食疗,无非就是通过饮食起到治病的效果,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
也就是通过中药里的食物,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其实,食物和中药的界限并不是特别清楚。
中药大都属于植物和动物,而可供人类饮食的食物,恰好又是植物和动物,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龙眼肉、山楂、乌梅、核桃、杏仁、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等,所以,人们称这为“药食同源”。
食疗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中国人希望通过饮食达到预防疾病甚至是治疗疾病的效果。
现在的人通过食疗减肥、护肤、护发等。
五谷杂粮,有益于人类而无害于身体,所以性“中”,离得近些就是偏凉,偏热,离得远些,就是“寒”与“热”了。
“热”了就得用“凉”药,但如果不是“热”得很厉害,就可以用偏“凉”的食物调理达到治疗的效果,比如绿豆等,既美味可口又能调理身体治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亚健康的人群比例已达到70%,这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敲响了警钟。
但西医并没有调理身体的方法,所以人们把目光转向了中医,这也造成了中国食疗市场的混杂,各种“专家”误导群众,把食疗的作用无限放大,甚至出现了“食疗包治百病”的谬论。
所以,我们有必要自行了解真正的食疗。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那些中药里的食物。
韭菜最常见的韭菜,又名起阳草,为百合科草本植物韭菜的茎叶,在我国多数地区均有栽培,古书史书《夏小正》中有“正月囿(菜园)有韭”的记述。
韭菜既可调味,又可凉拌、做饺子馅,是茶楼酒家菜谱上的知名佳肴。
而韭菜不仅仅是因为其美味而得到青睐,它的营养价值极高,含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胡萝卜素、苷类、纤维素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还含硫化物和挥发油等。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韭菜含丰富的纤维素,能加快食物在胃肠的蠕动,加速排便,着对于习惯性便秘最有利,也可预防结肠癌、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生命科学导论结课论文
生命科学导论结课论文《人类基因技术及其伦理》作者:***学号:**********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动物医学141班摘要: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是人类科学史发展过程中一次伟大的创举,它是从分子水平上直接探索人类自身奥秘的伟大科学工程,是人类认识自我、追求健康、战胜疾病最为重要的科学研究行为。
基因及基因工程的发展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法律、社会等问题。
关键词: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工程、伦理道德问题正文:在人体生命科学探索的历史中,没有比“基因"二字更具有震撼力了。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基因一直采取拒绝承认的态度。
直到70年代,经过科学家的努力,“基因"二字才被写进了科教书。
现在“基因”已经被世界各国接受.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一般指位于染色体上编码一个特定功能产物(如蛋白质或RNA分子等)的一段核苷酸序列.人们对基因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分子遗传学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双螺旋结构以后,人们才真正认识了基因的本质,即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研究结果还表明,每条染色体只含有1~2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每个基因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
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序列)不同,不同的基因就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基因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二是能够“突变”,突变绝大多数会导致疾病,而另外的一小部分是非致病突变。
这两大特点正是遗传和变异的发生基础。
人类研究基因主要应用于基因工程。
所谓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是指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
是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使这个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的操作。
基因工程对人类最大的好处可能就是其应用于医学了,我们知道基因作为机体内的遗传单位,不仅可以决定我们的相貌、高矮,而且它的异常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各种疾病的出现.目前我们还无法对人类受损的基因进行修复,但我们可以利用正常的人类基因在其他生物体内进行表达,生产出我们所需的激素或是蛋白质等物质,来治疗那些不能自身合成此类物质的病人。
生命科学概论论文
摘要:经过半个学期的对学修课程《生命科学导论》的学习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掌握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解开人们一直关注、观察、研究的奇妙生命现象。
生命科学是一门博大精深而又复杂烦琐的学科, 从对生命科学的学科分类就可以见得, 但它学习过程却非常有趣。
在选修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分别对基因工程、克隆、免疫、神经系统、蛋白质、核酸、生态环境、进化论等生命科学研究的领域进行初步的学习。
其中我对克隆技术,试管婴儿技术以及艾滋病方面的相关学习映像最深。
关键词:克隆技术、试管婴儿技术、艾滋病、伦理、道德、危害正文:一、克隆技术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译,简单讲就是一种人工诱导的无性繁殖方式。
但克隆与无性繁殖是不同的。
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雌雄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只由一个生物体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常见的有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
由植物的根、茎、叶等经过压条、扦插或嫁接等方式产生新个体也叫无性繁殖。
绵羊、猴子和牛等动物没有人工操作是不能进行无性繁殖的。
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植物的繁殖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
其次,克隆技术有其相应的发展过程和多方面的发展方向。
克隆技术的设想是由德国胚胎学家于1938年首次提出的,1952年,科学家首先用青蛙开展克隆实验,之后不断有人利用各种动物进行克隆技术研究。
由于该项技术几乎没有取得进展,研究工作在80年代初期一度进入低谷。
后来,有人用哺乳动物胚胎细胞进行克隆取得成功。
1996年7月5日,英国科学家伊恩·维尔穆特博士用成年羊体细胞克隆出一只活产羊,给克隆技术研究带来了重大突破,它突破了以往只能用胚胎细胞进行动物克隆的技术难关,首次实现了用体细胞进行动物克隆的目标,实现了更高意义上的动物复制。
研究克隆技术的目标是找到更好的办法改变家畜的基因构成,培育出成群的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可能需要的更好的食品或任何化学物质的动物。
1997年2月,绵羊“多利”诞生的消息披露,立即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这头由英国生物学家通过克隆技术培育的克隆绵羊,意味着人类可以利用动物身上的一个体细胞,产生出与这个动物完全相同的生命体,打破了千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生命科学概论论文(精选9篇)
生命科学概论论文(精选9篇)生命科学的论文篇一一、迷你实验,—简易探究,训练科学技能迷你实验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在中译本中均置于旁栏,每个迷你实验仅由实验过程和分析两部分组成,展现了实验的核心内容,可在实验室或者家庭中完成,简单易行,侧重于从训练学生的科学技能角度强化补充概念,贴近学生的生活。
相对导航实验而言,迷你实验的实验过程和分析更加具备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很明显,迷你实验也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的线索来体现的。
迷你实验大多以模拟动手操作的实验为主。
迷你实验在全套5本教材中共有52个,是几类实验设置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大致可分为模型建构型、技能探究型、知识运用型。
例如,在《生命科学人体》这一册中共有迷你实验14个,涵盖了上述3种不同的类型。
在模型建构型迷你实验中,有图表绘制类(如绘制激素水平图,将一段时间内的激素水平数据转变为曲线图);有模拟类(如模拟小肠内的吸收过程、模拟疤的形成、模拟肾的功能)。
在“确定繁殖速度”这一迷你实验中,利用硬币来模拟细菌的分裂,并且要求将数据绘制成图表。
这个实验基本上可以说是人教版教材高中生物“探究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这一探究实验的模拟版本,但操作更简单,结论更直观。
在技能探究型迷你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感受、体验等得出有关结论,从而训练并提高学生相关的探究技能,特别是训练学生与整个探究过程相关的其中一技能,如“比较食物的脂肪含量”这一迷你实验,将3份不同的食物依次放在牛皮纸包装袋上,放置30min后移走食物,观察牛皮纸上的油腻印迹和湿的印迹来比较不同食物中脂肪的含量。
二、实验室,—完整实验,强调科学方法运用相比于导航实验设计和迷你实验而言,“实验室”在教材目录中已经呈现,这充分显示了“实验室”在美国生物教材中的重要性,同样,“实验室”在实验整个的设计流程上显得正规而完整,一般有“现实世界的问题”、“实验过程”、“结论和运用”等。
根据不同的目的,有的实验还有“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分析数据”等实验过程。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超有用)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生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生命科学与我们的生活的连系越来越紧密,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
生命科学是系统地阐述与生命特性有关的重大课题的科学。
支配着无生命世界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同样也适用于生命世界,无须赋于生活物质一种神秘的活力。
对于生命科学的深入了解,无疑也能促进物理、化学等人类其它知识领域的发展。
比如生命科学中一个世纪性的难题是“智力从何而来?”我们对单一神经元的活动了如指掌,但对数以百亿计的神经元组合成大脑后如何产生出智力却一无所知。
可以说对人类智力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解释智力本身。
对这一问题的逐步深入破解也将会相应地改变人类的知识结构。
生命科学研究不但依赖物理、化学知识,也依靠后者提供的仪器,如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蛋白质电泳仪、超速离机、X-射线仪、核磁共振分光计、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等等,举不胜举。
生命科学学家也是由各个学科汇聚而来。
学科间的交叉渗透造成了许多前景无限的生长点与新兴学科。
正是世界上这各种各样些生物物种的存在,使得我们的自然界变得丰富多彩,但是由于人类的快速发展,许多物种面临着灭绝和已灭绝的危机,就拿离我们很近的20世纪来说,大约20多万种的物种从此消失在了地球上,昆士兰毛鼻袋熊,1900灭绝.;澳米氏弹鼠,1901年灭绝.;曾经世界上最凶猛的熊--堪查加棕熊,1920年灭绝了;新墨西哥狼,1920年灭绝;中国豚鹿1960年灭绝;台湾云豹1972年灭绝.;西亚虎,1980年后的人是看不见它了;亚欧水貂灭绝时间大概是1995--1999年之间。
生命科学导论结课小论文
生命科学导论之“长生”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长生不老”总有着无限的追求,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再到雍正嘉靖,从海外求仙到制丹炼药,不论这些主宰者是否有丰功伟绩,他们对于“长生”的诱惑却没有一丝丝的抵抗力,但不管如何,他们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逃不开的劫。
记得在一部虚幻小说《哑舍》中,虽然含有非常多的想象,但我见到了另一种长生。
小说的主人公老板是秦朝天才丞相——甘罗,老板的长生不死是由于他身体细胞的改变,一种类似癌变的变化,不断增殖生长、衰老死亡,没有变异,永远像是新生的细胞,并且,他身上的衣服始终带有一条龙,一条似乎有生命的可以在不同衣服间游走的龙,以他神奇的能力在老板体外阻止细胞的扩散,使细胞不至于不断地产生,让生命消失。
在现实中,与细胞生命活性有关的是一种叫做端粒的DNA片段。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由许多简单重复序列和相关蛋白组成的复合结构,具有维持染色体结构完整性和解决其末端复制难题的作用。
每当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时,端粒就会变短,直到端粒达到一个临界长度,这时细胞也失去活性而死亡。
所以端粒是随着细胞个体的衰老而变短。
控制端粒的端粒酶是一种逆转录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是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重复序列,加到新合成DNA链末端。
在人体内端粒酶出现在大多数的胚胎组织、生殖细胞、炎性细胞、更新组织的增生细胞以及肿瘤细胞中。
但每个细胞的端粒长度是天生的,并非一开始就相同,并且之后的缩短速度也各不相同。
端粒损耗的速度是衡量“生物衰老”的一个方法。
大量实验说明端粒、端粒酶活性与细胞衰老及永生有着一定的联系。
第一个提供衰老细胞中端粒缩短的直接证据是来自对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的观察,当细胞分裂到50代左右时,分裂繁殖就完全停顿,最终死亡,这被称为细胞分裂的海弗利克极限,并且通过对不同年龄供体成纤维细胞端粒长度与年龄及有丝分裂能力的关系观察到随着增龄,端粒的长度逐渐变短,有丝分裂的能力明显渐渐变弱;Hastie 发现结肠端粒限制性片段的长度随供体年龄增加逐渐缩短,平均每年丢失33bp的重复序列;植物中不完整的染色体在受精作用中得以修复,而不能在已经分化的组织中修复,这在较为高等的真核生物中也证实了体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受抑制;精子的端粒要比体细胞长,体细胞缺失端粒酶活性就会逐渐衰老,而生殖细胞的端粒却可以维持其长度;转化细胞能够通过端粒酶的活性完全复制端粒以得永生。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
生命科学导论期末论文---《生命科学与自动化》班号:学号:姓名:序号:联系方式:作为一名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虽然我的专业课程里没有一门与生物相关的。
但一直以来我对生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和一种迫切的求知欲。
我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在到大学之后一直停留在高中所学的生物阶段,所以我一直都期望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怀揣着一颗兴趣盎然的心,这学期我选了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
我对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充满了敬畏:感觉生命真的好神奇,感觉生命科学真的好博大精深。
通过老师的介绍,我明白面对着复杂系统的许多问题,科学界将把目光转向生命科学,积极地寻求新的概念,新的观点,新的思路,面对着工业发展所带来的愈益严重的人口,粮食,环境,资源,健康等社会问题,我们将终意识到是时候从生命科学中去寻求出路了!因为是选修课,课时有限,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了解到了营养与健康的关系;我知晓了细胞与细胞工程的神秘;我惊叹了基因与基因工程的作用,端正了对转基因产品的看法;我理解了遗传病的根源;我知道了信息传递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神经系统在信息传递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理解了激素系统和细胞信息的传递;我冲破了癌症的迷雾重重,深刻的认识了癌症这种可怕的疾病;我解除了对人禽流感的种种疑惑,提高了自己的预防意识;我深化了对微生物的认识,了解到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残忍”的破坏...简单的概括涵盖不了通过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我所学到的知识;也不能充分说明我的受益匪浅;更加不能表达我对这门课的感谢之情。
这门课让我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种种不良的生活习惯,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摒弃那致命不良习惯的必要性。
作为一名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我在学习生命科学的同时也经常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自动化是指机器设备、系统或过程在没有人或较少人的直接参与下,按照人的要求,经过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实现预期的目标的过程。
生命科学概论结课论文
基因克隆技术综述摘要:综述了基因克隆技术的发展历史、常用技术及最新进展,简述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展望了未来基因克隆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基因克隆;基因克隆技术;目的基因提取;展望基因克隆技术是一种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复制特定基因的技术,它不仅对了解人类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进而探讨疾病的防治方法、手段、改善生命质量有重要价值,而且还可以用来兴旺生命科学工业(如制药业等),改良农作物、畜禽品种等,因此对现有基因克隆技术进行系统的研究和优化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现对现有的各种技术体系,正向遗传学途径及反向遗传学途径进行综述,以把握基因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1.相关概念克隆是指从一个共同的祖先通过无性繁殖下来的一群遗传上相同的DNA分子、细胞或个体所组成的特殊群体。
基因克隆技术又称DNA重组技术,是指在体外,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将目的基因与运载载体重组在一起,然后引入受体细胞,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得到扩增并借助受体细胞获得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蛋白质,从而达到对目的基因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的技术方法[1]。
一般来说,基因克隆和基因工程二者含义相近,并无大的区别,前者强调目的基因的克隆过程,而后者着重于克隆工作的全局和整体。
2.基因克隆技术研究历史回顾基因克隆技术包括了一系列技术,它大约建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伯格等人于1972年把一种猿猴病毒的DNA与λ噬菌体DNA用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再用DNA连接酶把这两种DNA分子连接起来,制造了一种新的重组DNA分子,从此产生了基因克隆技术。
1973年,科恩等人把一段外源DNA片段与质粒DNA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重组质粒,并将该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第一次完整地建立起了基因克隆体系[2]。
3.克隆基因的常用技术一般来讲,基因的克隆途径可分为两种:正向遗传学途径和反向遗传学途径。
前者是根据目标基因所表现的功能为基础,通过鉴定其产物或某种表型突变而进行的,主要包括功能性克隆技术和表型克隆技术;后者则着眼于基因本身,通过特定的序列或在基因组中的位置进行,包括定位克隆(图位克隆)技术、同源序列法克隆、转座子标签法克隆、基因芯片技术、表达序列标签技术(EST)和电子克隆技术等。
【论文】生命科学导论论文
【关键字】论文生命科学导论阅读报告草长莺飞,花开花落,万千生命以其独特的方式勾勒出那乐趣无穷的四时之景。
人类身处其中,享受着生命之美,探求着科学奥妙。
通过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程,走近了生命科学这个蓬勃发展的学科,了解到了很多。
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科学?生命是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等复合现象。
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分门别类的学问。
生命奇妙复杂,科学普适严谨。
作为一门前沿科学,生命科学,用科学的来阐释生命,研究生物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根据研究对象,可分为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等,根据研究内容,分为分类学、解剖学、生理学、遗传学、生态学等。
生物的五光十色、绚丽多彩与人类的迷惑不解、不断研究使这门学科在帮助人类了解和欣赏自然世界的同时充满梦幻与神奇。
此外,作为一门自然科学,通过对十大主题:自然特征,细胞,可遗传信息,结构与功能,与环境相互作用,调控/反馈,一致性与多样性,进化,科学需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研究,它为生物技术、医药、生物医学技术,生命系统技术、食品加工、环境、生物医疗仪器等领域提供了理论根底和技术支持,生命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息息相关,同时,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又是一门很苛刻的学科,除了因为生物系统的庞大复杂,还因为生命科学是交叉学科,要求很多化学、物理和数学知识作为支撑。
令人叹为观止的生命现象和复杂严谨的生命科学充满了未知与挑战,无数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由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复杂性,似乎很难找到哪一门学科像它这样高度地调动了人类的各种认知和研究手段,创造了如此丰富多彩的实验技术。
就广泛意义的科学方法而言,生命科学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型:1、观察与描述2、生物学实验3、生命现象的人工模拟。
其科学方法步骤为:观察现象,利用归纳推理建立假说解释现象,进一步观察来测试假说,进而建立更为深入的理论解释现象,利用演绎推理从理论预测现象,然后测试理论。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论文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论文摘要:《生命科学导论》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通识类课程。
授课对象面向全校非生物类专业的学生。
教学中存在内容多学时少、涉及专业广等问题,教学效果欠佳。
故笔者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探索,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生命科学;非生物专业;教学实践;一、前言生命科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性强的科学。
当今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粮食不足、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生态失衡、重大疾病等问题均寄希望于从生命科学中找到解决的新思路。
因此,在本科阶段开设生命科学类课程,如《生命科学导论》,有利于培养具有宽阔专业知识背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1,2]。
许多高校对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生命科学导论》,但教学效果不理想[3,4],究其原因如下:教学内容与高中生物有重复,学生学习产生松懈的思想;学生专业跨度广、生物基础层次不一;课程内容繁多,小至细胞、大至生态系统皆涵盖在内,但作为一门通识课,学时却十分有限;课程属于非专业必修课,学生在学习态度上不够重视。
笔者根据《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解决途径,供大家共同探讨。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1.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2.重视科学思维的培养,穿插情感教育。
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例如,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是科学探究史上的经典案例,教学时老师可侧重于再现孟德尔的思考过程,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体验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结果、提出结论和验证结论的,借此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此外,大学生处在青春期,心理发展不成熟,情感教育不可少。
上课时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选取科学家的故事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梦想和信念的坚持,以期帮助大学生消除负面情绪,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和高尚的社会理想。
对地球生物进化发展过程的理解——生命科学导论结课论文
对地球生物进化发展过程的理解摘要:本人通过初中以来从课本上对生物知识的学习,以及课外兴趣中阅读的一些生物类书籍,于地球生物进化方面稍有基本知识的储备。
在生命科学导论结课论文的要求下,又大体阅读了《普通生物学》等通论书籍内的有关章节,加深了对进化问题的宏观印象,并参照《生态学精要》等课本了解了一下微观机制,同时泛读了一些进化方面的课本和杂书,时间与能力有限,没有形成更系统的概念,只能简单阐述一下个人对地球生物进化发展过程的学习和理解。
关键词:自然选择,进化,地球生物一、地球历史中的生命演化地球历史中的生命是以化石的形式保存下来的。
早在18世纪,科学家在寻找矿产的生产活动中发现,古生物化石的面貌最能反映地层系统的新老顺序。
19世纪地质学家基本完成了地层系统(界、系、统)的建立,并提出与地层系统相对应的地质年代表(代、纪、世)。
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表的建立主要根据古生物进化发展的阶段。
以海洋无脊椎动物和高级藻类植物为主,以低级脊椎动物无颌类及高等植物罗蕨类出现的阶段,成为早古生代;以海洋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向陆地侵进(从出现于早古生代的无颌类逐渐演化出鱼类、两栖动物及原始爬行动),以及植物占领陆地(从裸蕨发展到石松类及其他蕨类、种子蕨类及原始裸子植物)的阶段,成为晚古生代;爬行动物的恐龙类盛极一时,裸子植物大发展,鸟类、哺乳类以及被子植物出现的阶段,成为中生代;哺乳类和被子植物大发展的阶段,成为新生代。
我们人类出现在新生代末期。
二、科学史上博物学家们的讨论与各派学说发展(一)布丰的观点布丰是法国的博物学家,也是最早阐述生物进化观点的学者。
他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生物变异的原因在于环境的变化,且变化会遗传给后代。
他相信构造简单的生物是自然发生的,但由于教会的强烈指责,他被迫放弃了有悖于教义的观点。
(二)拉马克学说拉马克也是法国博物学家,生物学伟大奠基人之一。
他在1809年出版的《动物学哲学》中系统阐释的进化观点可以概括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认为生物体是在向着复杂化发展的欲望中进化的。
生命的进化-生命科学导论论文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生命的进化生命,一个多么美妙的字眼。
我想说,每个男孩小时候一定都是好奇的,而我把这份好奇保留到了现在,也许这就是我不同于他人的地方,我好奇一切,有我自己的主观思想,并且为了捍卫它愿意做出努力,这就是我成功的所在。
从高三起开始对生物感兴趣,并且选择生物这门学科作为我自己的目的与追求,虽然我现在所学的专业并不是生物,但是我希望在考研的时候选择生物作为我的学习方向。
我现在所学的专业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一个很工科的专业,但是这也是我所希望的,科学研究离不开硬件的进步,虽然这并不一定绝对,但是至少是我现在安心学习这个专业的理由。
受当时科技风气的影响,我对于生物体的基因更感兴趣,也许这和当时各种新闻报道有关,人们一味的崇拜基因,认为基因就是人类自我的至高神,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基因。
科学家们也祈求在基因上可以找到上帝的存在,当然这只是比喻,但是就这样让我喜欢上了人类基因。
多细胞生物和单细胞生物究竟何者更像一个生物?我们多细胞生物究竟算不算是纯粹的生物?还是仅仅只是什么?意识和肉体究竟是何关系?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吸引我,让我狂热的投身其中,也许为来我不会成功,但是我一定不会屈服于命运,我会始终记着我的梦想的。
进化究竟什么才叫进化,是基因的改变?还是别的什么?我们在高中学到的知识说,基因的突变是随机的,人类基因的保留是因为选择,选择掉一部分,剩下的人中他们的基因的就得以保存下来,这样的理论确实十分可行,但一定是这样的吗?人类有可能自己改变自身的基因吗?这样的改变能被叫做进化吗?或者说我们人类在现在这个科技非常发达的社会,自然的选择已经很难再让我们的人群发生大面积的被淘汰了,那么,我们的进化会不会逐渐减慢到无限趋近于零呢?这里面要注意两点,一,现在的社会是不是确实很少能淘汰人,或者说有很多自然选择的淘汰换了一种方式,更平和,更不能让人发现,如经济实力弱的人更难将自己的基因延续下去,经济实力强的人可以让自己的基因更稳妥的延续下去,这里的稳妥包括数量的多和对子女的保护的好,那么,进化的平衡要继续维持,是不是要有一种用进废退的思想,这样才能让进化以不那么慢的速度进行下去,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人类自己改变自己的基因的原因,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意识来改变自己的基因吗?还是我们的身体其实是一个不全部受我们的意识控制的生物,它能够将我们拥有的能力通过改变基因保存下来?那么,我们通过人工的手段是否也可以改变我们的基因呢?二、这也是我所怀疑的,进化就一定有好处吗?什么叫做进化,如果进化一定就是好的话,那么这个宇宙中就一定有绝对的好和坏的差别,超级耐冷、超级耐热可以共存,也就是说进化是一种生存的能力的提高咯?那么是不是在一种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这里的能力是技能的意思)一定可以和在另一种环境中的能力共存咯?这些多是对前面一个固定假设“进化一定是好的”或者说“有一种一定好的变化叫进化”的推理,如果说这些推理有一个不成立,那么上面的假设就是不完全正确的。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迈入大学校园,又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生命科学导论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经过十周的学习,我获得了更多的生物学知识,对生命科学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当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部分还是现代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变化所起到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于生物学这一门课程,从初中开始学习起,我就对它抱有浓厚的兴趣,并因此而特意地钻研,还参加了学科竞赛。
虽然没有获得什么奖项,但是在其准备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
到了高中,我虽然选择了文科,但是,仍然学习了三年的生物学。
高中的生物学知识比初中时期更加深刻,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更加密切,这让我进一步领略到了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了大学中,生命科学导论取代了中学时期的生物学,这一门课程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更加深刻的剖析:从生命的定义到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的物质基础,从细胞的生长繁殖到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从遗传到基因,从植物到动物……最终,这一切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就发展成为了现代生物学技术——蛋白质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诸多技术。
大学中的生命科学导论让我对生物学技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我觉得这句话相当符合当前生命科学迅速发展的现实。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生命科学发展异常迅速,成果非常显著,其影响广泛而且深远。
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技术的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干细胞研究的进展,等等。
生命科学及其技术不仅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随着数理科学广泛而深刻地深入生命科学以及一些先进仪器设备和研究技术的出现,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必将成为主导科学。
而在生命科学领域中,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当然要数各种生物学技术。
譬如,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就可以有效地控制某些恶性传染病或器质性疾病,以达到提高人体素质、延长人类寿命的作用。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
生命科学导论是一门融基础知识与前言进展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作为非生命科学专业本科生,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丰富我们的生物学科学知识,促进我们不断提高对现代生命科学与技术的内涵、进展及其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加深对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理解,激发探索和创新的激情,促进学科交叉,帮助我们提高科技素养、促进知识迁移,主动适应职业需求变化,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程,我了解到了有关于细胞癌变的知识。
细胞的癌变是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或接触化学物质,或感染某些病毒就有可能使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
导致细胞癌变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外因和内因。
目前导致细胞癌变的外因主要为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辐射;化学致癌因子则有数千种之多,无机化合物如石棉、砷化物等,有机化合物如联苯胺、黄曲霉素等;病毒致癌因子也称生物致癌因子,是指能使细胞发生癌变的病毒、致癌病毒能够引起细胞发生癌变,主要是因为他们含有病毒癌基因以及与致癌有关的核算序列。
他们通过感染人的细胞后,将其基因组整合进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人的细胞癌变,如Rous肉瘤病毒等。
致癌的内因,一些科学家已经证明人和动物体内普遍存在原癌基因,正常处于抑制状态。
原癌基因一旦被激活,就有可能发生癌变。
细胞有癌变的可能性,那我们就要尽可能的预防,从而减少这种可能性。
是以普世价值原则为基础的全球性规则和约定无法有效的遵行,这直接使得生命科学技术在全球引发伦理困境的背景下仍然能够在某一国取得飞速发展。
纵观历史,我们发现无论重技术还是重伦理都不能真正解决技术与伦理之间的冲突。
唯有找到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契合点才能促进二者共同发展。
基因工程又称作 DNA 体外重组技术。
基因工程是在 DNA 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的。
基因工程已经深入到细胞水平,现在科学家可以用基因技术来改造生物的本性,这样就大大的扩大了育种的范围,打破了物种之间的杂交障碍。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完整版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生命科学与人体健康这学期的选修课------生命科学导论,使我获益匪浅,也感触良多,尤其对人体健康方面。
下面我就谈一谈生命科学与我们的健康。
在我们的生活中,生命科学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我们的一个个行为举动,都可能从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们的健康。
从生命科学的角度讲,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因素有微生物、遗传、食品和生态环境这四类。
微生物在我们周围,广泛存在着一大群微生物。
他们体积微小,常不为我们肉眼所见,然而正是这些小生命却深远的影响着比他们体积大几亿甚至几十亿倍的人类,影响着几乎所有的生命,让我们人类不得不对它们刮目相看。
那么,我们对于它们究竟了解多少呢? 如果我们经常不洗手,吃没有洗干净的水果,就容易拉肚子;穿衣服不注意就容易患上感冒;家里买的蔬菜水果保管不好会烂掉、夏天的饭菜容易馊掉;花生和玉米贮藏不好就会着生黄曲霉菌,产生黄曲霉素。
自然,吃了这样的东西我们的身体便会出现不良的反应,如此种种都是微生物在捣鬼。
然而微生物也不是一无是处。
我们平时吃的馒头、面包、奶酪、烹饪中用到的酱油、醋、各种酱料味精以及平时喝的酒、酸奶、果奶等都是微生物赐予我们的,没有微生物我们将食不甘味,更不可能有我们对于食物色、香、味、形、器的追求。
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常识。
那么,我们对于它们究竟了解多少呢。
很多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藻类都可以引起疾病。
从流感、某些癌症到艾滋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因此,很多人对于微生物的了解也只停留在微生物是有害的,我们人类要想方设法消灭它们这个层次上。
然而,单就细菌而言,在我们已知的几千种细菌中,只有约10%危害人类和动植物。
我们的体表、我们的消化道、呼吸道、甚至是各种组织中都存在着各种微生物或者还有寄生虫等,我们的细胞中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感染有病毒(或许是生而有之)……虽然健康的人类组织是无菌的,但是我们的体表栖息有很多微生物,如皮肤:脱落的表皮细胞以及汗腺等分泌物含有角蛋白、脂类及脂肪酸等,都可以作为微生物生长的基质,因此皮肤上可以发现很多的微生物,特别是革兰氏阳性菌和酵母,虽然它们在正常情况下是无害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受伤或烧伤等),有些微生物(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就可成为病原菌。
生命科学概论结课论文
生命科学概论结课论文论文题目: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学生姓名: 李玉峰学号: 1065140115指导教师: 贾晋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年级: 2010级摘要:随着经济与科学的发展,生命科学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不乏它的身影。
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经济的快速前进。
在物质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不能缺乏生物科学的指引。
生物对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生物作为整个生命过程的重要的参与者和决策者,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物质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更离不开生物的参与。
生命科学概论就是从这一环节出发,从生物学的角度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物的息息相伴。
生命科学概论通过细胞的癌变、微生物学基础、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血液与淋巴、遗传病、生物能源、生物伦理学、疫苗等章节并将其中的理论知识贯穿于教学视频中,让我们对生物这一门学科的理解更为深刻。
生命科学概论中对生物的研究出促进了生物学以及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将生物学更进一步的为我们人类做出贡献。
关键词:生物科学人类社会经济多样性科学科学技术正文:生命科学概论生命科学概论通过细胞的癌变、微生物学基础、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血液与淋巴、遗传病、生物能源、生物伦理学、疫苗等章节以及视频教学讲诉了生物学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细胞的癌变细胞的癌变是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大多数细胞能够正常完成细胞分化。
但是,有的细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完成细胞分化,因而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细胞的畸形分化,与癌细胞的产生有直接关系。
在我们人类社会,癌症的存在是普遍的,癌症的存在和发生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生活在环境较好的地区的人患癌症的几率就相对较小,反之亦然。
当然,癌细胞的转化也与我们的心理活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可以说,癌细胞是与生俱来的得。
只是它只会在适当的时机用基因所表达出来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科学导论结课论文《人类基因技术及其伦理》作者:***学号:**********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动物医学141班摘要: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是人类科学史发展过程中一次伟大的创举,它是从分子水平上直接探索人类自身奥秘的伟大科学工程,是人类认识自我、追求健康、战胜疾病最为重要的科学研究行为。
基因及基因工程的发展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法律、社会等问题。
关键词: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工程、伦理道德问题正文:在人体生命科学探索的历史中,没有比“基因"二字更具有震撼力了。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基因一直采取拒绝承认的态度。
直到70年代,经过科学家的努力,“基因"二字才被写进了科教书。
现在“基因”已经被世界各国接受.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一般指位于染色体上编码一个特定功能产物(如蛋白质或RNA分子等)的一段核苷酸序列.人们对基因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分子遗传学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双螺旋结构以后,人们才真正认识了基因的本质,即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研究结果还表明,每条染色体只含有1~2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每个基因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
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序列)不同,不同的基因就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基因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二是能够“突变”,突变绝大多数会导致疾病,而另外的一小部分是非致病突变。
这两大特点正是遗传和变异的发生基础。
人类研究基因主要应用于基因工程。
所谓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是指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
是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使这个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的操作。
基因工程对人类最大的好处可能就是其应用于医学了,我们知道基因作为机体内的遗传单位,不仅可以决定我们的相貌、高矮,而且它的异常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各种疾病的出现.目前我们还无法对人类受损的基因进行修复,但我们可以利用正常的人类基因在其他生物体内进行表达,生产出我们所需的激素或是蛋白质等物质,来治疗那些不能自身合成此类物质的病人。
例如: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长期以来只能依靠从猪、牛等动物的胰腺中提取,100Kg胰腺只能提取4-5g的胰岛素,其产量之低和价格之高可想而知。
而将合成胰岛素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每2000L培养液就能产生100g胰岛素。
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不但解决了这种比黄金还贵的药品产量问题,还使其价格降低了30%-50%。
基因工程在农业上也有很大的应用,在对农业害虫进行长期防治的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才能有效的控制害虫的危害。
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防治农林害虫提供了一种有效、减污的新技术手段,微生物农药也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重视。
微生物农药是指非化学合成、具有杀虫防病作用的微生物制剂,如微生物杀虫剂、杀菌剂、农用抗生素等等.这一类微生物包括杀虫防病的细菌、真菌和病毒。
杀虫微生物是指其代谢产物或微生物本身对宿主昆虫有致死效应或致病的微生物类群,通常也称为昆虫病原微生物.目前已知的杀虫防病微生物主要有芽孢杆菌科、假单胞菌科、肠杆菌科、链球菌科和杆状病毒科等类群。
尽管不同杀虫微生物引起昆虫致病的症状不尽相同,但杀虫微生物对害虫的作用方式主要是通过产生特异性的杀虫毒素来破坏害虫的代谢平衡,或者是通过营养体在虫体内的繁殖复制而引起昆虫死亡和发生流行病.通过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而达到抑制害虫、提升产量的效果,同时能够通过生物防治而控制自然进程.人类能动的在地球上以利用自身知识改变自认而使得人类的生存更加便捷和自在.然则,基因工程的广泛运用带来的不仅仅是优点,凡事都有双面性,与之并行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视。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给人类提供了更好的认识自己的途径,也使得人类对疾病的控制能力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仅是在农业方面基因技术的运用有所优异,在人类社会环境中,基因工程带来的好处也越来越多。
基因工程技术的日渐成熟,运用范围逐渐开阔起来,人们享受到它的优越性.如:不孕不育的治疗,先天性遗传疾病的治愈。
这些都要归功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
人类基因组计划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由国际合作组织包括有美、英、日、中、德、法等国参加进行了人体基因作图,测定人体23对染色体由3×109核苷酸组成的全部DNA序列,于2000年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2001年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
其研究内容还包括创建计算机分析管理系统,检验相关的伦理、法律及社会问题,进而通过转录物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相关技术对基因表达谱、基因突变进行分析,可获得与疾病相关基因的信息。
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较大进展。
人类基因组计划最早在1985年由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的杜尔贝克Renato Dulbecoo提出。
最初目的是完成人类基因组全长约30亿个核苷酸的碱基序列测定,阐明所有人类基因并确定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从而破译全部的人类遗传基因。
1986年3月7日,杜尔贝克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癌症研究的转折点-—测定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文章,指出癌症和其它疾病的发生都与基因有关,并提出测定人类整个基因组序列的途径和重要意义.1988年美国能源部和国家卫生研究院率先在美国开展人类基因组计划,并经国会批准由政府给予资助。
此后,成立了一个国际间的合作机构——人类基因组织(Human Genome Organization),由多个国家筹集资金和科研力量,积极参加这一国际性研究计划。
1990年10月,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预计用15年时间,投资30亿美元,完成30亿对碱基的测序,并对所有基因(当时预计为8万~10万个)进行绘图和排序。
全球性人类基因组计划有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和中国六个国家负责,其中美国承担了全部任务的54%,英国33%,日本7%,法国2.8%,德国2。
2%,中国于1999年9月获准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并承担了1%的测序任务,即3号染色体断臂自D3S3610标志至端粒区段约3000万个碱基的全序列测定。
中国1993年启动了相关研究项目,相继在上海和北京成立了国家人类基因组南、北两个中心,并承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1%的测序任务。
经过多个国家的科学家的共同协作,人类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完成了对自身基因组测序的初步工作。
2003年6月,中、美、日、德、法、英等六国科学家宣布首次绘成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
2003年4月14日,中、美、日、德、法、英等六国科学家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所有目标全部实现。
2004年,人类基因组完成测序;2005年,人类X染色体测序工作基本完成,并公布了该染色体基因草图。
HGP的主要任务是人类的DNA测序,包括下图所示的四张谱图,此外还有测序技术、人类基因组序列变异、功能基因组技术、比较基因组学、社会、法律、伦理研究、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教育培训等目的。
基因图谱的意义在于它能有效地反应在正常或受控条件中表达的全基因的时空图.通过这张图可以了解某一基因在不同时间不同组织、不同水平的表达;也可以了解一种组织中不同时间、不同基因中不同水平的表达,还可以了解某一特定时间、不同组织中的不同基因不同水平的表达.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第一,揭示人类发展历史。
破译生命密码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有助于人们对基因的表达调控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人类基因组图谱对揭示人类发展、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对进化的研究,不再建立在假说的基础上,利用比较基因组学,通过研究古代DNA,可揭示生命进化的奥秘以及古今生物的联系,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第二,基因治疗.获得人类全部基因序列将有助于人类认识许多遗传疾病以及癌症等疾病的致病机理,为分子诊断、基因治疗等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在不远的将来,根据每个人DNA序列的差异,可了解不同个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依照每个人的“基因特点”对症下药,这便是21世纪的医学——个体化医学。
更重要的是,通过基因治疗,不但可预防当事人日后发生疾病,还可预防其后代发生同样的疾病.第三,基因工程药物研究.基因工程药物,是重组DNA的表达产物。
广义的说,凡是在药物生产过程中涉及用基因工程的,都可以成为基因工程药物。
基因技术应用于制药工业,可以生产出高效、高产、廉价、不再苦口的防治疾病的新药物,从而引起制药工业的革命性变革。
对于肝炎、心血管疾病、肿瘤、艾滋病等目前尚无良药可治的重大疑难病,人们对生物工程寄予厚望,期待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出有效地治疗药物。
第四,DNA鉴定。
DNA鉴定已经给法医科学和犯罪司法系统带来了一场革命。
DNA已经成为无数审判中的关键证据,帮助警察和法庭鉴别暴力犯罪中的罪犯,而且可信度非常高。
它能够确定犯罪的人,同时也能够证明误判的人无罪.不仅如此,DNA鉴定还可以用于帮助寻找失踪的人、谋杀或事故中的受害者;还可以用于证明或否认父子关系。
由以上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要想解开人类自身的秘密,就要从破解基因的密码做起。
对人类基因的了解和掌控,也将对人类物种的进化、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强大推动作用。
通过对人类基因已知和未知领域的探索,可以找到更好的基因更有利人类进步的基因,人类社会将从本质上发生突破性的飞越。
因此我们可以说,这项耗资大耗时长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确实是非常必要而且永世受益的.对于生物学界来说这可能是很小的一步,但对人类社会来说却是非常大的一步.尽管该计划已宣告完成,但该计划尚未得出令人满意的人类基因图谱,因此,科学工作者们对人类基因组的探索研究仍在紧张的进行中.但同时,人类基因组的破译引也发了社会各界对人类基因伦理的探讨。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标不仅从整体上阐明人类遗传信息的组成,还要识别人类基因的结构,包括所有与生殖有关的遗传疾病及其若干有遗传背景多因素疾病的相关基因,破译生命之书在人类掌握自身密码之时,也涉及到伦理、法律和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
人们应该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基因差异,以及其主观情感的干扰。
一,人类基因信息隐私的伦理问题众所周知,隐私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隐私被公布于众,可能给本人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和损失,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不利。
因此,人们都很重视隐私,隐私也在各国法律的保护范围之内.有关基因隐私问题往往成为基困组研究中伦理争论的焦点。
例如,一些公司在雇用员工时会使用基因信息对存在基因缺陷的人另眼看待;因基因缺陷极易患上某些疾病的人群被保险公司打入另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