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
1.1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形成的集合。
分析:大明湖里所有的鱼一个种群;大明湖里所有的鲤鱼一个种群(填“是”或“不是”)。
2.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调查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估算法
①样方法
范围:试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的卵、作物上蚜虫的密度、蜘蛛、跳蝻等。
步骤:准备;
确定调查对象(一般选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丛生或蔓生,不好辨别);
确定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正方形为宜;
随机取样: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随机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计数:对于边界上的调查对象,采取“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方式,然后计算密度;
计算:以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②标记重捕法
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生物。
步骤:第一次捕获生物量,记为M,并做好标记,放回一段时间,保证充分混合。
第二次捕获生物量,记为N,其中带标记的生物量记为m。
设种群的生物总量为X,则M/X=m/N。
注意:若标志物易脱落,或生物带标记后易被天敌捕杀,导致m减小,测得X偏大;
若第一次标记后,在较短时间内进行重捕,则会导致测得X值偏小。
③黑光灯诱捕法
范围: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④抽样检测法
范围:适用于微生物。
4.与种群数量有关的其他因素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无法体现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因此还需研究其他数量特征。
出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新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迁入/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年龄结构:一个种群中各年龄群的个体数目所占的比例。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1.2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的“J”形增长
模型假设: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的数量:N t=N0λt
增长率与λ的关系:增长率=λ—1
2.种群数量的“S”形增长(高斯)
模型假设:资源、空间有限,天敌的威胁和竞争者的竞争等因素存在。
环境容纳量: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简称K值。(注意:K值只与环境条件有关,不受种群数量的影响)
保护野生动物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
K值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应略低于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值(种群有过度繁殖的倾向,种群数量应围绕K值上下波动)。
建立模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K/2值: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有最大增长速率;其意义在于:
养殖业上,通常在2/K后进行捕捞,将生物数量保留在此处,目的是可以尽快恢复生物数量;害虫的防治则控制在K/2以下。
3.J形增长模型和S形增长模型的联系
两种模型存在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存在环境阻力。
4.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当种群长久处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下降。种群的延续需要以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当一个种群数量过少,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而衰退、消亡。
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2)血细胞计数板 (如下图所示)
血细胞计数板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 mm2,深度为0.1 mm,容积为0.1 mm3。
计算公式如下:
①在计数时,先统计(图B所示)5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以25,就得出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1 mL菌液中的总菌数。
②设5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则0.1 mm3菌液中的总菌数为(A/5)×25×B。已知1 mL=1 cm3=1 000 mm3,1 mL菌液的总菌数=(A/5)×25×10 000×B=50 000A·B。
(3)实验步骤
①酵母菌的培养:条件为液体培养基,无菌培养;
②振荡培养基: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③抽样;
④观察计数: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然后将酵母菌培养液滴在盖玻片一侧,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再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培养液,待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的底部,再用显微镜进行计数并计算;
⑤重复步骤④,连续观察7天;
⑥绘图分析。
(4)注意事项
该实验无需设计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
该实验需要做重复实验,取平均值,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
若每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需要重新稀释培养基再计数。
1.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非生物因素:如阳光、温度、水等。其影响主要是综合性的。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植物种子春季萌发;蚊类等昆虫冬季死亡;东亚飞蝗因气候干旱而爆发等。
2.生物因素:种群内部和种群外部两方面影响。
种内竞争会使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到限制;种群间的捕食与被捕食、相互竞争关系等,都会影响种群数量;寄生虫也会影响宿主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3.食物和天敌的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有关。如同样缺少食物,密度越高,种群受影响越大,这样的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干旱、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4.种群研究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