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

合集下载

北京大学 社会学考研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名词解释

北京大学 社会学考研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名词解释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名词解释总结1、文化积累:是指旧文化的传承和新文化的增加的发展过程,正是由于文化积累,才有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

2、文化震惊:作为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冲突之一的“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种文化当中的人,在初次接触到与其自身文化迥异的另一种文化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3、文化相对主义,也称文化相对论,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

要判断或解释他人的行为就应该依照他群(对方所属的族群、社会)的文化逻辑或文化模式,并以此为标准。

反对强势民族对于弱势民族的歧视,强调民族文化之间的平等,这对保护弱小民族的利益,抵消我族中心主义的消极东西有一定意义。

不过文化相对主义也不能极端,不能用其保护落后愚昧的东西。

4、社会化就是个体要学习他将参与其中的各种具体社会(社会群体)的知识、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技能,使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社会人,参与社会生活。

5、社会规范: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社会活动的准则。

它是人类为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衍生出来,相习成风,约定俗成,或者由人们共同制定并明确施行的其本质是对社会关系的反映,也是社会关系的具体化。

可分为成文的和不成文的两类,前者如风俗习惯、部分道德规范及部分法律规范、宗教规范,后者如法令、条例、规章和大部分法律、重要的教规等。

6、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网中所处的位置。

通常是根据财富、声望、受教育或权力的高低和多寡作出的社会排列。

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在阶级社会中,由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人的阶级地位是一个人的基本社会地位。

7、同龄群体。

有时也称同辈群体,它是由年龄相近的人自发结成的群体,一般指幼儿—少年群体,由于这种群体的主要活动是做游戏,所以又称游戏群体。

在游戏中,他们互相传递着各自的知识,尝试运用社会角色的扮演而过虚拟的生活。

同龄群体中的游戏及其规则并不是参与者独自设计出来的,而是对他们在观察周围的社会时那些引起他们较大兴趣的事物的表演。

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真题,考研笔记,考研模拟题

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真题,考研笔记,考研模拟题

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真题、题库、模拟题、押题、笔记重点——育明教育夏老师2016年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模拟题社会学研究方法和分支学科研究方法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笔记1、测验(北大2000<简>:试述测验法与民意测验的异同):测验是以间接的方式收集个人的态度、人格结构和心理行为等方面资料的方法。

它是一种标准化了的程序,在这个程序里,受测人对一组预先设计好了的刺激做出反应,这些反应能够使得测验者能够以一个数或一组数来描写受测者,并有这个数或一组数推论受测者拥有这个测验所想测量的心理行为的状况。

(1)测验方式:<1>直接测量:对于行为的测量,通常是直接测量。

<2>间接测量:对于心理特征,测验是通过对反应的测量而间接的测定与其对应的心理特性。

测验通过刺激-反应的联结关系将个体内在的人格、心理与外在的行为联系起来,从而达到通过对外在行为的观察测量而推论它所联结的内在人格、心理特征的目的。

测验中,作为刺激的,可以是:一个或一组量表,一件工作,一个模糊不清的信号等。

(2)能力测验:<1>一般智力测验;<2>特殊能力测验;(3)成就测验:目的在于测量某个人对某项工作已经知道多少货能够完成某种程度。

主要测量:<1>工作知识或见闻;<2>工作技能;<3>还可通过对他人施测,以了解他的工作效绩。

(4)人格与兴趣测验:<1>自陈式测验;<2>投射测验。

社会计量法(北大96<问>:试说明调查量表、社会计量法、民意测验的特点及各自的适用范围;北大99<简>:简述社会计量法的特点和分析方法;复旦96<名>;人大2001<名>;浙大99、2001<名>):(1)社会计量法:也称社会交往计量,是评量某一群体、组织中的人际吸引或拒斥关系的工具,或更进一步说是:用以决定个人在群体与组织中被接受的程度,发现群体内人与人之间的现存关系,并解释组织本身的结构特征的工具。

北大社会学考研参考书,历年考研真题,考研笔记,考研经验

北大社会学考研参考书,历年考研真题,考研笔记,考研经验

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参考书目推荐一)科目一:社会学理论(150分)包括三个部分:(一)社会学理论(约50分):古典社会学理论、现代社会学理论、后现代社会学理论。

参考书目: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等书目,每本书分别涉及不同的人物,本材料结合多本书和资料整理而成。

要求准确掌握主要社会学家的思想。

(二)社会学概论(约50分):教材王思斌《社会学教程》,性价比最高的一本书,必须熟背!(三)社会学分支学科(50分):主要为社会心理学、人口社会学、城乡社会学、劳动社会学等分支方向各一题(10分),本材料结合北大社会学系本科生课程材料,主要掌握分析的框架和思路即可,不要求死记硬背,其中社会心理学、人口社会学、劳动每年必考,另外两题每年浮动,可能出自北大社会学系老师近年论文。

二)科目二:社会学研究方法和分支学科研究方法(150分)(一)研究方法(90分):包含20分(约4-5小题)名词解释,20分判断改错(约8-10小题),10分选择题(约8-10小题),20分简答题(每题10分),20分论述题(一题)。

复习策略:①袁方《社会学研究方法》3-13章全面掌握,熟记,分值最高的一本书,多达90分!②考过的东西会反复考,真题出现过的即使来不及整理,脑子里也要有思路和知道答案是什么。

(二)社会统计学(60分):包含30分选择题(约10小题),30分计算题(2道)。

复习策略:卢淑华《社会统计学》课本基础知识看一遍,例题和课后习题保证都会做。

考的题目多为课本例题,甚至是课后习题的原题。

务必保证例题和课后习题会做。

考研政治资料必备知识点8:老人摔倒无人搀扶、做好事反被诬告甚至见死不救等现象,虽然并不普遍,却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其实,帮扶弱者、见义勇为,不仅是一种道德诉求,也为我国法律所规定和保护,已经成为具有法律性质的社会行为。

所以,大学生要遵法守规、抑恶扬善,做新时代的护法使者。

相关知识点1.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从体现的意志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真题,考研重点笔记,考研参考书推荐

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真题,考研重点笔记,考研参考书推荐

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真题、题库、模拟题、押题、笔记重点——育明教育夏老师2016年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模拟题社会学研究方法和分支学科研究方法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笔记第十四章:资料整理1、资料分析(复旦96<简>:理性分析与统计分析有什么关系与区别):资料分析不仅决定着收集到的资料是否有价值,而且能够很好的检验假设和理论,或者适当地回答所研究的问题,还能够以可以理解和令人信服的形式描述研究成果。

通过分析,研究者可以将认识从具体提高到抽象、从个别提高到一般,并可从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假设,将研究引向深入。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分析的水平决定着整个研究的水平。

(1)社会统计学:是有关社会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推论的一整套方法,它不仅包含全部抽样理论、统计检验理论和大部分的社会测量法,而且使分析技术获得极大的发展,主要是多元统计方法的发展,如路径分析、因素分析等。

2、资料整理:就是对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检查、分类和简化,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以为进一步分析提供条件的过程。

因此,资料整理既是资料收集工作的继续,又是资料分析的前提。

3、定性资料的整理:(1)资料的审查:目的是消除原始资料中的虚假、差错、短缺、余冗等现象,以保证资料真实、可信、有效、完整、合格,从而为进一步整理分析打下基础。

对定性资料的审查主要集中在真实性、准确性和适用性上。

<1>真实性审查:也称信度审查,即看资料是否真实可靠的反映了调查对象的客观情况。

方法:(A)根据已有的经验和常识进行判断。

(B)根据材料的内在逻辑进行核查。

(C)利用资料间的比较进行审核。

(D)根据资料的来源进行判断。

<2>准确性审查:也就是效度检查,一方面是审查收集到的资料符合原设计要求及对于分析所研究的问题有效用的程度。

另一方面是审查资料对于事实的描述是否准确,特别是有关的事件、人物、时间、地点、数字等要准确无误,切忌事实资料含混不清,模棱两可,数据资料笼统模糊。

北京市考研社会学复习资料社会学理论与社会研究方法论重点知识点梳理与实践

北京市考研社会学复习资料社会学理论与社会研究方法论重点知识点梳理与实践

北京市考研社会学复习资料社会学理论与社会研究方法论重点知识点梳理与实践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学科,通过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规律。

对于北京市考研的社会学学科来说,掌握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社会学理论和社会研究方法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并通过实践案例加深理解。

一、社会学理论1. 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由各种功能互相协调和共同维持的,强调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重点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1)奥古斯特·孔特(Auguste Comte)的社会学初级阶段理论;(2)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唯物主义;(3)孟德斯鸠的权力三分说和社会契约论。

2. 冲突理论冲突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和斗争推动发展的,强调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

重点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1)马克斯·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2)埃米尔·杜尔凯姆的社会功能主义理论;(3)亨利·永辉斯坦和查尔斯·莱斯布鲁尔的社会议题理论。

3.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符号互动主义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意义构建和符号交流。

重点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1)乔治·赫伯特·米德和查尔斯·霍顿·库尔曼的目标导向理论;(2)赫伯特·布卢默的社会角色理论;(3)厄文·戈夫曼的微观社会学理论。

二、社会研究方法论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社会学中常用的调查方法,通过给受访者发放问卷并收集数据来获取信息。

重点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1)问卷设计和样本选择的原则;(2)问卷调查中的常见问题和可能存在的偏倚;(3)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方法。

2. 访谈访谈是一种详细了解受访者观点和经验的方法,可以通过面对面或电话方式进行。

重点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1)访谈的分类和设计;(2)访谈中的有效沟通和倾听技巧;(3)访谈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真题,考研模拟题,考研笔记

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真题,考研模拟题,考研笔记

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真题、题库、模拟题、押题、笔记重点——育明教育夏老师2016年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模拟题社会学研究方法和分支学科研究方法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笔记1、总加量表(北大93<详>:试说明总加量表的制作程序,并设计一个量表(包含5个语句)来测量“十四大”以后群众的政治态度):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总加量表是利克特量表,它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克特于1932年在原有的总加量表基础上改进而成的。

该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陈述有“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种回答,分别记为1,2,3,4,5,每个被调查者的态度总分就是他对各道题的回答所的分数的加总,这一总分可说明他的态度强弱或她在这一量表上的不同状态。

(1)总加量表的制作程序:<1>根据所要测量的内容或变量收集大量与这一内容有关的问题,然后初步筛选出一组问题作为量表草案。

<2>确定问题的类别和计分标准。

<3>试调查。

从调查对象中找一些人尝试回答量表草案,以便发现量表设计中有什么问题,是否会引起误解。

更重要的是检查每道题的分辨能力。

分辨能力是指一个题目是否能区别出人们的不同态度或不同程度。

<4>计算个题目的分辨力,删去分辨力不高的题目,保留分辨力较高的题目组成正式量表。

利克特量表检查分辨力的方式是:将试调查中的分最高的25%的人与得分最低的25%的人进行比较,然后计算出每道题的分辨力。

(2)利克特量表的优点:<1>容易设计;<2>使用范围比其他量表要广,可以用来测量其他一些量表所不能测量的某些多维度的复杂概念或态度。

<3>通常情况下,利克特量表比同样长度的量表具有更高的信度。

<4>利克特量表的五种答案形式使回答者能够很方便的标出自己的位置。

(3)利克特量表的缺点:<1>相同的态度的分着具有十分不同的态度形态。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布希亚]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布希亚]

大写的形式出现。

4个客体系统:A、功能性的客体系统;B、非功能性的客体系统;C、变态功能性的或病态功能性的客体系统;D、社会——意识形态的客体系统。

A、功能性的客体系统,称为“客观话语”。

通过“室内设计的结构”和“室内环境的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室内设计的结构:传统的是父权制的,倾向于积累、填充和关闭,它突出了单一的功能性、不可移动性、庄严的表现和等级性的标志;室内与室外的对立使室内结构成为私有财产和家庭稳定的心理符号,成了某种封闭的超越存在。

当代的是较自由和开放的结构意味着较多的流动性、灵活性和方便。

家具的安排不再有象征意义,而是纯粹的功能性的。

室内环境的结构(指室内的颜色、材料、形式和风格的配置):超越对立,现代室内环境的结构成为一个新的符号体系。

总结:室内的整个系统是建立在功能性概念上的。

特征(在系统中客体及其特性已不具有自身的价值,它们作为抽象的符号只具有系统所规定的普遍价值;自然因素在系统中的出现为系统提供了某种与自然的联系,但系统又是对自然的否定—相对与自然而言它是一个拒斥、缺失和伪装的系统。

)B、非功能性的客体系统,又称“主观话语”它们不符合功能计算的原则,而满足别的要求——证据、记忆、怀旧或逃避等。

任何客体都有两种功能(被使用,对应于世界的实用总体性领域;被占有,对应于主体的抽象总体性领域)。

这两种功能是成反比的:在极端情况下,纯实用的客体获得社会地位;在相反的极端情形下,缺乏任何功能或脱离其实用性的客体获得纯主观的地位。

C、变态功能性或病态功能性的客体系统,是人将功能绝对化——沉迷于自动化的结果道德滞后将技术进步理想化,使之成为唯一确定的价值、成为社会的最终权威;与此同时,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生产系统也被免除任何道德责任。

D、社会——意识形态性的客体系统:客体的样式和系列;信用;广告现代社会的客体系统的内部差异取决于客体的不同的样式和系列。

客体被个人化了。

“个人化”是现代社会中一个根本的意识形态概念,社会把客体个人化的意图仅在于更有效地将个人整合到社会中。

北京市考研社会学复习资料社会学理论重要观点归纳

北京市考研社会学复习资料社会学理论重要观点归纳

北京市考研社会学复习资料社会学理论重要观点归纳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学研究的基础,它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试图解释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规律。

在考研社会学复习中,理论重要观点的归纳整理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依据北京市考研社会学复习资料,对社会学理论中的重要观点进行归纳,并分为若干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功能主义功能主义是社会学理论中的重要流派,它主要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1. 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一系列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机构组成,每个机构都有其特定的功能,通过互相支持和协调,共同维持社会的稳定。

2. 功能对社会的适应性: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需求,通过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提供有序的社会秩序,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

3. 功能的正负面效应:功能主义认为,每个社会结构或组织都有其正面和负面的功能效应。

正面功能带来社会秩序和稳定,而负面功能则可能导致社会不平等和冲突。

二、冲突理论冲突理论是社会学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它关注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冲突的产生及其影响。

以下是冲突理论的重要观点:1. 阶级斗争:冲突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持续斗争和冲突构成的。

社会阶级之间的不平等和利益冲突是社会变革的主要推动力。

2. 结构不平等:冲突理论认为,社会结构和组织使得某些群体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权力,而其他群体则面临剥夺和被压迫。

这种结构性不平等导致了社会冲突和不稳定。

3. 受压迫群体的反抗:冲突理论强调,受压迫的群体会通过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来反抗不平等和压迫。

这种反抗可能导致社会的变革和制度的改变。

三、符号交互主义符号交互主义强调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以及对符号和意义的构建和解释。

以下是符号交互主义的重要观点:1. 符号的意义:符号交互主义认为,社会中的意义是通过人们相互间的符号交流和解释构建的。

人们通过互动和交流来理解和赋予符号的意义。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社会学的产生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1830-1842年,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实证哲学教程》,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的论述了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基础,确立了实证主义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标志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实证方法:科学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能接受;实证:现实而非梦想;有用而非无用;可靠而非可疑;确切而非含糊;肯定而非否认;人类精神发展的三阶段:神学、形而上学、科学研究宇宙现象可分为研究无机物的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和化学,研究有机物的生物学和社会物理学〔社会学〕,与所有科学研究的基础数理科学一起组成了实证科学体系;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分为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对于越复杂的现象就需要越高级的方法,社会学采用观察、实验、比较、历史的方法;2、社会学产生条件〔1〕社会历史条件〔2〕思想条件〔3〕学术条件3、马克思与社会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动力和固有矛盾,主张用经验的方法研究社会;其阶级理论、冲突理论、异化理论是社会学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二、社会学形成和发展1、西方社会学形成〔1〕孔德:提出社会学名词,提出了其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社会静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秩序,社会动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2〕斯宾塞:社会进化论创始人,增长、分化概念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化规律,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并把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考察〔3〕迪尔凯姆:研究社会事实,提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概念,用统计方法实证研究自杀现象,主张用社会事实说明社会问题〔4〕韦伯:解释性的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方法论上提出“理性类型”和“价值中立”主张;社会行动的分类、权威的分类、科层制度论述、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发展2、美国社会学发展实用主义影响下发展起来;芝加哥学派,推动了城市问题研究和社区研究;帕森斯功能学派;符号互动论和交换理论;注重应用研究和实证研究3、当代社会学发展〔1〕欧洲社会学重视理论思维和批判色彩;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卢曼的系统学派;法国布迪厄、福柯;英国吉登斯结构化理论〔2〕发展中国家社会学主要是应用性研究;依附理论三、社会学在中国发展1、社会学出现和传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产生;康有为讲学、严复翻译斯宾塞著作、章太炎翻译日本学者《社会学》、谭嗣同第一次使用“社会学”一词2、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学吴文藻、晏阳初、陈达、费孝通、孙本文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学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对象一、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1、孔德的社会学对象看法多元,其基本视角:把社会当做一个整体,研究社会的结构〔社会制度和家庭等〕和社会进步2、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马克思关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其他社会关系,关注阶级关系;德国齐美尔也注重社会关系。

北大社会学硕士考研重点难点笔记-考研辅导班介绍

北大社会学硕士考研重点难点笔记-考研辅导班介绍

二、科学研究的“价值相关性”与“价值中立性”在涉及主观意义现象的专业学科中,客观研究如何在逻辑上是可能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韦伯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法,即“价值中立”和“理想类型”。

(一)价值相关性(value-relevance)原则:1、科学家本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必然会根据他的价值观设定对科学意义的承诺;2、科学仅仅在有限的情况下,才是纯粹个人孤立的活动――它一定具有社会化组织的特点。

韦伯认为,价值相关性是指在研究工作开始之前,研究者在选题和收集材料上所表现的主观兴趣,同时,又指在研究工作得出结论后,研究者在实际应用结论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目的性。

――价值相关性是从选择意义上提出来的。

(二)价值中立性原则(value-free)1、价值中立性是指研究者在选定了研究对象以后,必须放弃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严格以客观的、中立的态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2、严格区分事实领域与价值领域。

知识可分为:既存知识(what is)事实领域,社会学这样的经验科学是了解事实的,能够做什么。

规范知识(what should be)价值领域,价值判断关心的是应该做什么。

如一位大众演讲家有权在讲演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价值;但一位大学教授在课堂上就不能这样。

分析起来:听众参加演讲会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他可以因为不同意讲演人的意见而离开,也可以赞同观点而留下;但是学生如果想考高分,就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专心听讲。

如现代医学,只能竭尽全力减少生命的痛苦和维持生命存活,但当病人极端痛苦而医学又回力无天的情况下,病人及家属都希望尽早结束生命,医学本身是无法解决生命是否值得活以及在情况下有活的价值的伦理问题。

“价值中立性”明确说明了包括社会学在内的任何一门科学都有不可逾越的局限性,人们只能把他相对化,寻求宽容和妥协。

批判孔德企图建立包揽一切的社会学。

科学只有在自己行之有效的领域里处理与自身有关的科学问题;反之,一切属于价值评判性的做法,也要从科学领域中扫除,以维护科学的尊严。

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真题,考研模拟题,考研经验,考研复试分数线,考研笔记

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真题,考研模拟题,考研经验,考研复试分数线,考研笔记

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真题、题库、模拟题、押题、笔记重点——育明教育夏老师2016年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模拟题社会学研究方法和分支学科研究方法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笔记1、简单实验设计:是对单项假设进行验证,即考察一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此外,它只分为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或仅有一个实验组。

多组实验设计则有三个以上的组,它可以考察多个自变量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简单实验设计的几种模式:(1)单组前后测实验设计:没有控制组。

这种设计一般在研究人员能够确定外部因素不会对实验产生影响即U=0的情况下采用。

否则,它无法区分因变量的改变有多少是自变量引起的,有多少是其他武官变量引起的。

(2)典型实验设计(北大98<名>;南大96<简>:一控制组实验设计方法):两组前后测实验设计。

主要优点:<1>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前测与后测的差异值,不仅可以确定自变量的影响,而且还可以排除外部因素的影响。

<2>可以排除前测造成的某些干扰因素。

主要缺点:受试者经过一次前测,所以可能会对自变量的引入产生敏感,这样,虽然不会影响内在效度,但会影响和降低实验的外在效度。

在前测会引起受试者敏感的情况下,应考虑采用无前测的实验设计。

(3)两组无前测实验设计:这一设计中,实验对象一般是随机抽取和随机分派的。

在实验组引入自变量之后,同时在两个组测量因变量。

(4)简单实验设计的特点:只考虑一个因变量与一个自变量的关系,因而操作容易,简单易行,可以检验和建立明确的因果关系。

但是,他将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的关系简化为单一的因果关系,这就大大降低了实验结论的概括能力和外在效度。

因为现实事物往往是“多因多果”的。

另一个缺点:他将所有的其他影响因素都作为无关变量加以控制和排除,忽视了各种因素间交互作用的效用,因而降低了实验的内在效度。

2、交互作用效应:是指实验刺激(自变量)的影响(用E 表示),外部因素的影响(U)与前测干扰因素的影响(P)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影响。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绪论1、社会学的产生标志:孔德,《实证哲学教程》【选择】实证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以接受。

2、斯宾塞的观点: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一样,生存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也在社会中起支配作用。

3、迪尔凯姆的观点:社会学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用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

4、社会学学科特点: (1)整体性观点、 (2) 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3)科学性、 (4)应用性、 (5)建设性和批判性【简答】第一章社会及其构成1、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本身是真正的客观存在,它是独立于个人,更是超乎于个人的另一个整体。

这一整体比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更大一些,社会有自己的结构和运转规则,而这些规则又不一定反映个体意志。

2、社会唯名论认为只有每个个体的存在才是客观真实的,社会不过是用来称谓一群人的名称而已。

它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组合。

3、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俗、信仰和价值等。

【名词解释】4、文化的结构: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选择】5、文化元素是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6、文化丛是指由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

【名词解释】7、文化模式是相关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8、文化的功能: (1)整合功能、 (2)导向功能、 (3)维持秩序的功能、 (4)传续功能【简答】9、亚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论其他民族的文化。

第二章人的社会化1、社会化的含义:是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

【名词解释】2、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 (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 (4)明确生活目标、 (5)培养社会角色【简答】3、社会化结构: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专业考研考点整理专业课真题答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专业考研考点整理专业课真题答案

一、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报考统计考试内容(育明教育考研课程部)育明教育宋老师分析:1、本专业的报录比约在16:1-18:1(竞争比较激烈,每年的缺考率约在10%)2、外语考试中考生可从英语一、俄、日、法任选一门3、公共课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

大部分考生的专业课分数都集中在80-90分之间。

想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每门专业课要达到110分。

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社会学考研资料、考试经验、辅导课程可咨询育明教育宋老师叩叩:二四五九、六二二、四七七)二、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社会学理论:1、《外国社会学史》,贾春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谢立中,北京大学出版社;3、《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北京大学出版社;4、《社会学教程》,王思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社会研究方法:1、《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王汉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社会统计学》,卢淑华,北京大学出版社;3、《社会调查研究的量化方法》,郭志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会学分支理论:1、《人口社会学》,佟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劳动社会学》,刘艾玉,北京大学出版社;3、《群体过程》,Rupert Brown,方文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4、《城市社会学》,郑也夫,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会学考研资料、辅导课程可咨询育明教育宋老师电话:一三六、四一二三、一四九六)三、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考研复习笔记重点分享系列政治社会学思想韦伯关于统治或权威类型的研究是他政治社会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在他的整个社会学理论体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因为关于统治或权威类型的分析是他关于西方合理化进程论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1基本概念的论述①韦伯首先对“权力”“统治”“纪律”等基本概念进行解释。

权力:权力意味着在某种社会关系中贯彻自己的意志并排除反抗的所有机会,不管它是基于什么原因。

社会学教程笔记[1].doc.

社会学教程笔记[1].doc.

社会学教程笔记罗于庆第一章认识社会学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学一、研究对象1.代表性的观点社会系统论费孝通: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系统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的规律。

社会关系论吴铎:社会学研究的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关系。

郑杭生: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论杨心恒: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

2.正确把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肯定真存在理解其差异相信能揭示3.初步定义(社会行为和人类群体)研社会学是系统的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社会关系对人们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以及社会是如何构建和变迁的。

——理查德·谢弗。

二.已经角度(整体性)1.不同学科的已经角度Eg:"腐败"政治学权力(完善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经济学价值(加大惩罚力度)伦理学道德(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学整体性2社会学已经角度的独特性*关注社会如何塑造人民的社会行为Eg:人们为什么会离婚?心理学关注动机/人格等心理因素经济学关注第三者插足/子女教育问题生理学关注健康状况/性生活等生理因素社会学关注社会地位/家庭功能等社会因素*关注人们的行为如何塑造社会离婚率的增加高度宽松的社会网民增加网络社会重现正式规范法治社会普遍始于计算机信息社会三.研究方法,系统客观(与常识的区别:常识凭借有限的经验,社会学知识来源于系统客观的研究)1.提出问题的方式*关注整体而非个体Eg:人们我为什么会自杀?心理学什么动机/人格导致A自杀经济学什么事件导致A自杀生理学什么物质导致A自杀社会学什么社会属性导致丹麦自杀率较高2.研究问题的方式*注重系统性和客观性Eg:努力读书会获得好成绩吗?宗教神学信念(天道酬勤)文学想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哲学思辨(天才出于勤奋)社会学实证(收集数据,分析计算相关系数)3.解释原因的方式*社会取向而非自然或者心理Eg:自杀原因的可能解释心理学孤僻性格或精神创伤经济学失恋或者破产生理学内分泌失调或脑功能障碍社会学人们融入社会的程度低四,学科性质1对学科性质的认识历程*科学的女皇(孔德的科学层次论,科学依照从简单到复杂的排序: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属同一体系社会学处于最高位置*等同于社会学(Sociology=Social science)社会学实际上成为包罗万象的社会科学*剩余社会科学在社会研究领域,出去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历史除外,社会学研究剩余部分*社会科学中的一员2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综合性综合性研究社会的各个方面综合运用多学科体系*具体性与抽象的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不同*社会科学其学科对象和学科方法有着不同之处第二节社会学的发展一、社会学的创立1.社会历史条件*历史背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使欧洲社会步入转型期,在19世纪40年代催生了社会学。

(完整版)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

(完整版)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第一章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第一节历史的必然与心灵的惶然:作为理念型的民主社会一、如何面对历史的必然趋势《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二、如何研究现代民主社会民主社会VS贵族社会民主概念复杂注重“民主”主要是现代特有的一种基于身份平等的社会经济状况,并延伸到心理状态民主时代的激情和欲望;民主的最大危险是“民情的逐渐萎缩,心灵的堕落,趣味的庸俗”三、平等激情:民主社会的双刃剑民主制的平等趋势和普遍人性身份平等的好处和危害平等造成的相对剥夺论四、从不平等的不凡到平等的平庸民主时代:面向实际;不能安定个体性危机表面稳定、严格的贵族时代心智造就出多样化的品位、激情和立场,而表面多变、开放的民主时代心智却培养着千篇一律的平庸化商业性格第二节从个人主义到中央集权:民主、平等和专制的亲和一、通往奴役之路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专制和平等相辅相成多数暴政:思想失去独立和自由二、温和的新型专制立场中庸化、风格单一化、个体原子化社会和个人严明而温和的奴役第三节在民主实践中维护自由:美国的经验一、从正确理解的自我利益开始正确理解的自我利益;公民教育二、从乡镇自治与结社到爱国主义地理环境;法制;生活习惯和民情;平等和自由的社会条件乡镇地方自治和结社:公民精神、爱国主义和德行集体个人主义三、将心灵带回民主制度设计:法律制度;陪审制度承认个体独立的正当性;强调民主生活中间团体的作用多元主义结社和私人生活相辅相成第四节旧制度与大革命:以法兰西为鉴一、重新思考大革命民主的革命和民主革命法国革命的病症二、旧制度:大革命的漫长缘起旧制度:封建制度日渐衰落和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混合中央集权对民情的影响三、改革举措与文人政治:大革命的爆发文学政治产生和传播的社会条件——法国缺乏政治自由文人政治是大革命的源泉四、在革命的废墟上新社会自由的丧失,平等的强调,新型专制的形成五、从平等和民主中拯救自由民主和平等固然是现时代的必然趋势,自由之光却渐趋暗淡自由往往是争取民主的口号,民主又成为争取平等的手段,而平等最后只不过促使人们去发现新的奴役形式政治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民情宗教和结社自由的重要性第五节两个世界之间:托克维尔的政治生涯和理论生涯一、通往美国的思想之路二、两卷《论美国的民主》的成功与失落三、议会泥沼中的堂吉诃德自由;德行四、在治史中反思治政第六节共和、保守与浪漫:托克维尔的时代与时代精神一、阅读暧昧的托克维尔平等的支配地位与日俱增,自由的实践脆弱的很力图拯救民主社会中愈益孤零平庸的个体,变其为在公共参与中守护自由的公民政治;治学学说没有严密精确的体系化普遍概括二、生活在七月王朝保守派积极参与具有公共宗旨的群体或共同体,求取自信、增长知识,培育一种独立刚毅而又善于合作的新型个人主义只有在公共政治互动中才能确立真正持久的个人主义三、工商社会与德行追求商业和财富有碍自由,诱发并巩固专制孟德斯鸠和托克维尔四、现代政治处境下的个体与公民社会和政治分离产生专制;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区分自由主义;共和主义地方自治与公共德行民主专制制度:建立在平等基础上,以人民名义统治的中央集权导致政治自由和政治生活的丧失依靠公民的独立努力和自由活动,可以实现秩序托克维尔自由近于自我治理,而不仅是享有自由权利托克维尔对个人主义的批判,以及现代民主社会中个体如何通过参与共同生活维护贵族气质的独立自由乃至民族使命的论述五、到自由社会之路品格、精神、民情重振法国政体道德,从制度上落实民主的“自由”,保护公民德行空间,在进步与隐患并存的民主世界里孕育自我治理的实践宗教第七节革命传统与升平气象:作为同时代人的托克维尔一、如履薄冰的自由民主社会的两个趋势:人与人之间愈益相似,同时愈益封闭自由派;贵族派;民主派过度政治化;过度私人化二、托克维尔的书与其时代如何控制民主制而非放弃民主制多数暴政;温和专制自由意愿的丧失恐惧:平等的趋势三、永远的同时代人第二章卡尔·马克思第一节早年的思想历程:从青年黑格尔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应对早期现代性危机科学社会主义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的社会理论否定黑格尔理念和国家观确立终身理论活动目标国家和市民社会;自由、平等、解放政治解放VS人类解放无产阶级;私有财产废除人道主义色彩的理论体系和劳动到历史唯物主义(成熟时期)第二节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历史唯物主义静态社会学理论(关于社会形态的分析);动态社会学理论(关于社会变迁过程的分析)一、社会形态理论1、基本概念生产力,即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用来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为了进行物质生产过程而形成的那些社会交往或社会联系经济基础,指的是社会的经济结构,在内容上包括了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的是一定的“经济结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全部法律设施、政治设施和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形态比社会更好的表明具体历史性质2、基本命题(1)生产关系的性质一定要和生产力状况相适应(2)上层建筑的性质一定要和经济基础的状况相适应(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上述两个命题之间具有近义性甚至同义性二、社会变迁理论1、社会变迁的基本动力两大矛盾具有发生学上的先后顺序生产力更加活跃、更易变化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进程,历史不过是追求者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和未来方向部落所有制(原始社会末期)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奴隶社会)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封建社会)资本主义所有制(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亚细亚社会、古代社会(派生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由日耳曼所有制派生)、资本主义社会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末期(亚细亚社会或原始公社所有制)三、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阶级的无明确定义;与“生产关系”密切相关阶级与分工阶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阶级与斗争和冲突阶级斗争推动历史进步阶级的存在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第三节马克思论现代性:资本主义及其后果现代社会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而建立的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或“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生产;剩余价值形式的改变;劳动力;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逻辑限制了机器大工业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生产)和实现过程(交换)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周期性危机的原因: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比例性要求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与平均利润率不断下降趋势之间的矛盾;生产的无限扩大趋势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相对而言不断趋于缩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了机器大工业条件下劳动过程的合理化趋势:旧的分工制度;工人无生命的存在;工人难以摆脱资本家的剥削,缺乏技能和知识社会日益两极分化和工人阶级普遍贫困化第四节走向“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对“现代性”的超越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勾画:公有制;按需分配;商品、市场消失;消灭固定分工;消灭对立,国家消亡;暴力革命无产阶级承担历史使命社会主义革命应该也只能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发生;同时发生(生产力普遍发展和世界交往)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制度或正在经历但生产力水平尚不发达的国家不应该也不可能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三阶段: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高级阶段第五节马克思社会学理论的影响极其引发的争论广泛、深入、持久1、如何看待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2、基本概念理解问题3、基本命题理解问题4、前期马克思主义和后期马克思主义思想关系的问题是否根本断裂;两种取向的马克思主义5、“五形态发展模式”普遍有效性问题6、现代性分析马克思;孔德和涂尔干;韦伯;吉登斯理论与实践的不符第三章埃米尔·涂尔干实证主义社会学模式最终创立第一节涂尔干的生平与基本理论关怀库朗热和布特鲁《论社会分工》《社会学研究方法论》《自杀论》《社会学年鉴》《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学院派社会学家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在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理解危机思路:马克思主义者思路;密尔等自由主义者的思路(改良和完善自由主义制度);梅斯特尔等保守主义思路(恢复各种传统重建社会秩序);孔德等实证主义社会学家的思路(孔德主张重建与工业社会的特征相适应的新的社会秩序;涂尔干总体属孔德一路,集体意识,自由和秩序结合等)第二节现代性危机的根源:社会转型与失范《社会分工论》现代经济生活中存在着法律和道德的失范状态自由是一系列规范的产物失范原因:社会容量(人口的数量和关系)和社会密度(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和强度)促进了劳动分工;劳动分工改变了社会团结的基础;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在不同时代比重不同;劳动分工促进了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过渡分工:创造了新的生存条件;加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个性发展反常分工造成社会矛盾和冲突,社会失序和社会危机三种反常分工:失范的分工;强制的分工(分工与人们嗜好和能力不相符合;违反等价交换原则的分工):原因是竞争者之间存在着各种外部竞争条件的不平等状况;不适当的分工更重视失范的分工,失范是社会危机的主要根源第三节消除危机的处方:职业群体与职业伦理建设危机产生于集体意识和社会规范的丧失反对马克思区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否定前者,支持后者孔德重建社会秩序两方法法人团体(职业群体)层次上的集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法人团体的起源、发展及随着大工业产生和发展而逐渐衰落国家在大工业时代的局限性;必须重建与大工业相适应的法人团体建立公共制度职业群体道德力量,为个人提供一个近期目标、对其产生强烈和持久影响的社会环境国家作用;社会整体层次上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规范国家解放个人;维持国家作用:公共道德;制度建设国家、个人、法人团体的相互辅助和相互制约第四节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社会现象:不同于社会中的普遍现象;独立于个人的特殊现象;包括动作状态和存在状态,后者是前者的固定社会现象看做客观事物;具有外在性、突生性、强制性;不能用理解的方式研究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一、对社会现象的外部特征进行客观的观察(1)排除所有成见(2)根据社会现象的共同外部特征进行定义(3)客观的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在观察中尽量排除个人主观感受,从那些比较确定的对象入手二、用社会现象来解释社会现象功能解释和因果解释社会现象原因只能从其他社会现象中去寻找社会环境现象和其他现象三、用比较方法来检验、证明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前提:事物的原因和结果只能是一一对应的剩余法;相同法;相异法;共变法(最有效)比较研究三个系列:一个单独社会;同一社会类型;不同社会类型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点:社会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客观性;把社会现象当做客观的事物第五节自杀现象的社会学研究《自杀论》;对社会现实的道德关怀和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科学主张结合研究原因;自杀两要点;自杀具有社会性质:自杀率;否定性回答从反面说明“社会现象只能用社会现象来解释”;否定了生理-心理特征和外部环境对自杀率影响采用溯源学方法(即通过追溯导致现象的原因进行分类)划分自杀类型1、利己型自杀由极端的个人主义引发的自杀2、利他型自杀过度的利他主义导致的自杀义务利他型;自由利他型;强烈利他型3、失范型自杀人们的行动缺乏适当的规范以及由此引起的痛苦而导致的自杀行为,往往伴随着社会动荡一定程度的自杀是正常现象;不正常的自杀当前欧洲是个人主义盛行导致的利己型自杀担当社会整合的群体不能是国家、宗教或家庭,只能是职业团体第六节宗教的起源和功能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集体意识反对超自然崇拜和神行人格界定宗教神圣事物和凡俗事物的联系和隔绝宗教与巫术区别宗教是一种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神圣事物与凡俗事物的区分以及与此相应的宗教情感正是根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图腾崇拜:氏族的神、图腾本原,都只能是氏族本身而不可能是别的东西;本原性的力即社会对人们所具有的强制力、激发力,这两种力导致了神圣世界和世俗世界的分离,并最终形成了宗教情感社会对人的强制力和激发力往往在一定时期格外明显-仪式图腾崇拜的社会性质起源于社会生活,并维持和再造着社会生活宗教仪典的作用-聚集个体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事物:两个方面宗教仪式;理论或教义宗教理论特征:与现代科学相协调;某些方面超越现代科学第七节涂尔干社会学理论的简要评价贡献:社会整合与社会秩序研究社会新视角:劳动分工决定的功能关系实证主义,确立了社会学在现代社会科学中的学科地位;“社会学主义”方法论一系列经验研究推动了相关领域社会学研究的开展欧洲讲授社会学第一人;欧洲第一个社会学系;《社会学年鉴》批评:主题保守;视角片面;方法论主张过于极端;对《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批评第四章马克斯·韦伯第一节生平与学术背景一、生平1864年生于德国《社会科学文献》《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科学方法论》《经济与社会》二、学术背景英法实证主义;德国浪漫主义;德国古典哲学1、德国唯心主义的遗产温德尔班德;李凯尓特;狄尔泰;雅斯贝斯2、德国历史主义和社会学的影响一般性;特殊性齐美尔;滕尼斯3、尼采和马克思的影响意识和利益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完全独立的学术立场,拒绝屈从任何思想路线第二节理解社会学及其方法论基础社会行动;个体行动者;主观目的和意义;理解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社会生活领域的独特性反对实证主义和历史学派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区分是科学家的兴趣和目的的不同,而非研究方法上的不同方法论的史学和社会学统一二、价值相关和价值中立价值相关:选题价值中立:客观和中立的态度从事研究;区分“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三、理解社会学1、理解社会学旨在对社会行动作出解释性理解以获得对这一行动的原因、进程和结果解释的科学理解:合理明晰的;移情明晰的理解和解释的关系2、社会行动及其分类社会行动含义;两个条件四种社会行动3、韦伯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个人;集体方法论上个人主义;社会唯名论个别化的方法;个人主义整体/个体二元对立调和;德国历史主义传统和近代科学追求的结合四、理性类型两个特征目的:现实与理想比较获得对行动者赋予行动的主观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三种理性类型:历史性的具体特点;包含社会现实的现象因素;一种具体行动的合理化设想五、因果性和或然性用或然性表述因果性历史学与社会学关于因果性的不同在新康德主义基础上,在社会认识上提倡因果多元论,要找到全部因果关系是极其复杂的第三节理性与现代性西方文明如何走向现代性;科学与理性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现代性的限制所在一、目的理性与价值理性概念和区别合理性和非理性的相互转换、动态发展和辩证关系宗教的世俗化、常规化目的-工具合理性称为形式合理性;价值合理性称为实质合理性合理性和非理性的相对主义化二、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一切以伦理为取向的行动都可以分成这两类一个在于信念(主观价值认定);一个在于责任(行为后果负责)责任伦理与此岸性联系;信念伦理与彼岸性相通神秘主义宗教与信念伦理;禁欲主义宗教与责任伦理新教伦理-责任伦理-入世-目的合理性(肇源于价值合理性)理性主义发展的逻辑这种理性是西方社会现代性的体现,同时也给西方社会带来深刻的社会问题三、理性与现代性职业人;驱魅;秩序人;理性中的非理性成分形式合理性和实质非理性;理性化导致了非理性生活方式;异化;悲观立场:人在理性逻辑面前无能为力第四节政治社会学理性化渗透到政治领域一、韦伯政治社会学基本概念权力;统治;纪律三者联系与区别信仰体系、自愿服从,构成权威系统合法性:乃是促使一些人服从某种命令的动机,而不论这些命令是由统治者个人签发,亦或是通过契约、产生抽象的法律条文、规章或命令形式出现祛除巫魅的当代资本主义在功能方面的形式合理性和价值方面的实质非理性二、三种统治类型两类、五种正当性与四种行动类型;三种基础:理性的基础;传统的基础;卡里斯马基础1、传统型统治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法制;世袭;主子与奴仆;五个特征2、个人魅力型统治出色感召力领袖拥戴和信仰;革命力量,伴随社会革命运动;人治;暂时性3、法理型统治法律都是以目的合理性或价值合理性(或两者兼有)为目标制定;科层制三、科层制(官僚制)精确性;稳固性;纪律性;严谨性;可信性;可计算性;非人格化;技术统治和专家治理;形式合理;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政治社会学和组织社会学的开创者第五节宗教社会学宗教视为一种救赎论理性化一、韦伯对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两类宗教的讨论先知和预言;两种先知;禁欲或自制救赎的两种方式:入世和出世入世禁欲主义:新教,把尘世的劳动看做人的天职,努力而勤勉的工作被视为赎罪和获救的手段,甚至是荣耀上帝的行为出世禁欲主义:天主教,完全拒绝外部尘世,拒绝任何世俗诱惑,把一切世俗生活都看做不具有道德意义上善的性质入世神秘主义:儒教,遵从某种圣统,信奉千年不变的传统权威,要求顺应世俗,但带有悲观论和宿命论的色彩出世神秘主义:佛教,厌弃世俗,沉于冥想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精神强调透过一种诚实、有信用的方式去赚的财富,不是罪恶,反而是一种美德加尔文教:预定论资本主义精神与传统生活态度相对立劳动天职:上帝安排的任务,使世俗生活神圣化施路赫特:劳动义务;现世成就荣耀上帝;反对奢侈逸乐;除魅(韦伯理性化两个标准:除魅程度;系统化程度);选民隔断传统人际关系第六章结语社会学理论、方法、研究对象规定理性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的思想矛盾;追求无偏和完美的理论,过于宏大;西方中心主义立场第五章格澳尔格·齐美尔第一节齐美尔的生平及主要著述1858年德国著作三个时期: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哲学研究时期;19世纪90年代末至20年代初社会学研究时期;生活哲学和新形而上学研究时期认识论时期-社会学时期-形而上学时期第二节从哲学思辨到经验事实的观察:早期思想演变扬弃了某种哲学传统,选择了一种从经验事实出发观察世界的视角文化是人际互动和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先验的东西实然表述和应然表述;价值中立论质疑先验的规范性观点对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上矛盾的态度社会不断发展和分化导致个性形成,同时群体成员中的个人接近陌生人社会中相互作用的程度和分化的程度是同步发展的,其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发展、劳动分工发展以及文化发展未来社会将是世界社会:个人在其生活的社会中自由交往原子论和集体论之争;过程分析方法取代前二者社会学没有自己专门的研究对象,而只是研究其他科学已经整理出的材料,并且从这些材料中获得新的综合和观点人们共同生活的形式的描写和规则的发现社会是所有社会性的相互作用的总和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区分;社会发展不存在规律分化;个人化和社会化分析氏族社会第三节货币、交换及其后果学科的上限和下限货币绝对客观现代国民经济学的“二重弥补”:认识论方面的反思;玄思认识论的综合立场绝对论世界观和相对论世界观之间的统一经济价值归因于经济交换中的主体间性结构估价;经济价值的产生;客体的价值;交换与相互作用;竞争;中间性的世界货币:对抗关系的化解;超时间性和无限性相对性和相互作用的纯粹形式第四节现代生活的美学现代生活的分析:过渡时期表面化、碎片试美学个人主义和美学泛神论方法论的符号论个体-群体对抗,现代的生活特征,也是现代的美学特征时尚:现代生活的多变和对抗。

北大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

北大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

1月12号周六上午二教101 早8:30开始1)名词解释,10个,每个5分,共50分;2)简答题,3个,每个10分,共30分;3)分析题,1个,20分,需回答4个要点,每点5分。

11年一、名词解释(每词5分,共30分)《群学肄言》、《乡土中国》、初级社会群体、户籍制、社会建构论P90、文化相对主义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科层制的含义&评价2、什么是人的社会化&代沟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P603、什么是社会控制?简述迪尔凯姆的失范理论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1、论述城市化的含义&动力,结合实例说明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2、什么是“后发外生型”?社会趋同论的主要观点是?你怎么评价?P314【答案】一、《群学肄言》: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并于1903年出版,名为《群学肄言》。

被认为是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开始。

《乡土中国》: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等。

初级社会群体:面对面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它反映了人们之间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

户籍制:以户口登记为基础,对人口进行管理的制度。

历史上,编户齐民;新中国,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它作为计划经济体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维护着城乡二元结构和社会不平等,抑制着社会流动和社会的活力。

社会建构论:人是能动的主体,社会行为规范是人们活动、建构的结果,而且人们处于不断地对社会规范的建构之中。

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

二、1.科层制: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特点:1、组织有严格缜密的规则;2、成员都是有专业资格的且是专职的(能人结构);3、组织以工作为核心,遵循事本主义原则,甚至排除人的感情。

学长笔记2017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专业课考试内容

学长笔记2017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专业课考试内容

一、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报考统计考试内容(育明教育考研课程部)育明教育宋老师分析:1、本专业的报录比约在16:1-18:1(竞争比较激烈,每年的缺考率约在10%)2、外语考试中考生可从英语一、俄、日、法任选一门3、公共课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

大部分考生的专业课分数都集中在80-90分之间。

想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每门专业课要达到110分。

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更多信息可以添加育明教育宋老师微信.电话:一三六四一二三一四九六。

二、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考研参考书北大社会学_理论北大社会学_理论必读:王思斌《社会学教程》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北大社会学_理论选读:谢立中《社会学名著导读》科塞《社会思想名家》柯林斯《发现社会之旅》瑞泽尔《古典社会学理论》北大社会学_分支人口社会学:李建新《中国人口结构问题》社会心理学:方文《转型心理学》及方文论文劳动社会学:刘爱玉论文农村社会学:卢晖临《大工地》及卢晖临主要论文北大社会学_方法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巴比《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社会研究方法课程”课件北大社会学_统计卢淑华《社会统计学》郭志刚的《社会调查研究量化方法》周飞舟和周浩老师课件更多信息可以添加育明教育宋老师微信.电话:一三六四一二三一四九六。

三、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考研复习笔记重点分享系列默顿《科层结构与人格》(1939)、《大众信念》(1946)、《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1949/1957)、《学生—医生》(1957)、《科学发现的优先权》(1957)、《科学界的马太效应》(1968)、《社会学中的结构分析》(1975)注重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结合,注重二者之间的动态联系。

(1)对传统功能主义的批判把对制度化行为模式(社会结构)进行功能分析确定为社会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对早期分析中三条流行的假设提出质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社会学的产生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1830-1842年,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实证哲学教程》,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的论述了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基础,确立了实证主义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标志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实证方法:科学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能接受;实证:现实而非幻想;有用而非无用;可靠而非可疑;确切而非含糊;肯定而非否定;人类精神发展的三阶段:神学、形而上学、科学研究宇宙现象可分为研究无机物的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和化学,研究有机物的生物学和社会物理学(社会学),与所有科学研究的基础数理科学一起组成了实证科学体系;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分为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对于越复杂的现象就需要越高级的方法,社会学采用观察、实验、比较、历史的方法;2、社会学产生条件(1)社会历史条件(2)思想条件(3)学术条件3、马克思与社会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动力和固有矛盾,主张用经验的方法研究社会;其阶级理论、冲突理论、异化理论是社会学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二、社会学形成和发展1、西方社会学形成(1)孔德:提出社会学名词,提出了其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社会静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秩序,社会动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2)斯宾塞:社会进化论创始人,增长、分化概念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化规律,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并把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考察(3)迪尔凯姆:研究社会事实,提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概念,用统计方法实证研究自杀现象,主张用社会事实说明社会问题(4)韦伯:解释性的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方法论上提出“理性类型”和“价值中立”主张;社会行动的分类、权威的分类、科层制度论述、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发展2、美国社会学发展实用主义影响下发展起来;芝加哥学派,推动了城市问题研究和社区研究;帕森斯功能学派;符号互动论和交换理论;注重应用研究和实证研究3、当代社会学发展(1)欧洲社会学重视理论思维和批判色彩;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卢曼的系统学派;法国布迪厄、福柯;英国吉登斯结构化理论(2)发展中国家社会学主要是应用性研究;依附理论三、社会学在中国发展1、社会学出现和传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产生;康有为讲学、严复翻译斯宾塞著作、章太炎翻译日本学者《社会学》、谭嗣同第一次使用“社会学”一词2、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学吴文藻、晏阳初、陈达、费孝通、孙本文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学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对象一、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1、孔德的社会学对象看法多元,其基本视角:把社会当做一个整体,研究社会的结构(社会制度和家庭等)和社会进步2、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马克思关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其他社会关系,关注阶级关系;德国齐美尔也注重社会关系。

社会学研究作为社会生活整体抽象的“人类的纯粹社会形式”,交往关系是他研究社会生活整体的基础;社会结构是多数社会学家研究的对象;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关系,前者从微观层面说明人们之间交往模式,后者偏重宏观社会分析3、社会行动和社会过程动态考察,宏观过程和微观行动,社会过程可以反映在宏观、中观、微观几个层面,从宏观和中观层面对社会变动进行考察称为社会变迁;社会行动是指人们有意识、注入了某种意义的、并于他人发生关联的行动;韦伯;帕森斯;符号互动论的观点4、社会制度孔德、斯宾塞、萨姆纳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的界定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2、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进一步解释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的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关系是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的关系的宏观表现;社会结构;社会过程;社会学是从宏观和微观、静态和动态多个层面去研究社会现象,力图发现其规律性三、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基本问题1、社会学研究领域社会学研究范围涵盖了人类社会活动的各种领域,任何与人们的社会活动有关的现象都属于社会学研究对象2、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问题;社会变迁的问题等第三节社会学学科特点和功能一、社会学知识体系和学科特点1、社会学学科的知识体系社会学理论即理论社会学;社会学研究方法包括社会研究方法论、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社会研究方法论包括实证主义方法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和批判主义方法论,资料收集方法包括社会调查方法、观察法和文献收集方法及实验法,又包括定量和定性资料的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包括社会统计方法、内容分析法和历史比较法应用社会学2、社会学的学科特点(1)整体性观点(2)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3)科学性(4)应用性(5)批判性和建设性二、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社会学与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的关系2、社会学与历史学和人类学的关系3、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三、社会学的功能1、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3、社会学能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4、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作贡献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一、社会的含义1、我国典籍中的社会指民间的、有一定联系的人形成的社会活动的形式2、社会学中的“社会”孔德;斯宾塞;在社会学中,社会指的是由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它是人们的社会生活的体系;社会的组成要素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三要素:个体、互动、关系3、国家与社会霍布斯和洛克;社会或公民社会指与以强制力量为基础的国家相对应的人类生活的存在形式,即人们生活的共同体或以自由契约关系为基础的人类的生活形式二、社会的类型1、社会的性质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社会实在论: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是由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对个人有强制性;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帕森斯社会唯名论:个人和社会行动是实际存在的,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社会知识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认识社会的目的也是为了认识个人;美国的吉丁斯、韦伯、符号互动论、社会建构论2、社会类型(1)宏观社会类型孔德三阶段;斯宾塞的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马克思五阶段;贝尔“后工业社会”;卡斯特“网络社会”;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2)具体社会的类型血缘、地缘、业缘群体、非正式群体等三、社会的特点1、多样性宏观社会和微观社会的差异,人们的社会活动的多样性和组合方式的多样性2、复杂性人的需要复杂性和具体环境的复杂性共同决定了社会组织形式的复杂性3、变动性社会形态更替、社会制度翻新、社会运行机制变化、社会成员行为方式变化等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一、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1、人的两重属性生物性:生物体、本能社会性:制造和使用工具、能动性、共同生活的模式2、人是社会行动者社会行动者也称行动者,它是指从事社会行动的人,即享有以文化和价值为基础,有目的、有意识活动的人;主体性和客体性3、社会需要对人的行动的意义马克思对需要的阐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二、社会关系1、社会关系的含义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不是指个别人之间的关系,而是社会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联系,是从更加概括和抽象的意义上说明处于相同或类似的社会相对位置上的人们之间的共有的行为模式,是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即他们之间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2、社会关系的类型社会角色的多样化造成社会关系的多样化;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形式社会学认为由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形式反映的社会关系具有普遍性,分为结合关系、分离关系和混合关系三、社会行动1、社会是一个行动的体系社会关系及反映这种关系的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动提供了方向,扮演特定角色的人则以自己对行为规范的理解而采取行动2、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的形成吉登斯行动与机构的二重性,社会结构化过程第三节文化一、文化的含义与分类1、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2、文化的分类(1)文化三层次含义:广义的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中尺度的文化:主要指制度和规范文化,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通过创造、选择、积累而形成的行为规范、习惯和生活方式小尺度的文化:科学文化知识(2)三类:物质文化、规范文化、认知文化(3)文化发生的领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前者包括产品文化和工具文化,后者包括智能文化、规范文化、理念文化(4)最宏观层面,文化不同类型,农耕文化和工商文化,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5)考古学器物文化;人类学精神文化;社会学规范文化二、文化的特性1、由人创造和学习2、由群体共享3、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三、文化的功能与结构1、文化的结构(1)文化元素指文化中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的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2)文化丛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在时空中可以作为一个单位存在并发挥作用,是相关文化元素按照内在的功能逻辑进行整合的产物(3)文化模式是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有两种理解;文化模式是分层的,区分层次在于分析何种文化模式在何种范围内和何种程度上对人们的行为发生影响,知道人们行为2、文化功能(1)整合功能价值认同和规范认同(2)导向功能(3)维持秩序(4)传续功能四、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变迁1、文化多样性表现在诸多层面,宏观层面不同的文化类型或文化模式;中观层面不同群体的文化亚类型文化特殊性和普同性并存2、文化相对差异性(1)主文化和亚文化(2)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3)中国文化的类型的特点伦理型的传统文化,特点: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摆脱神学的务实的生活态度,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文化价值上主张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

3、文化变迁内部新发现和发明;不同文化接触和传播;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人的社会化的含义和内容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1、人的社会化的概念社会人;社会化主要是指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2、人的社会化的含义从个人和社会关系来看,社会化是个体吸收社会经验,由二者分立走向二者融合社会化是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整合社会化是长期的过程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文化的角度、社会结构的角度二、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社会化的必要性(1)从个人角度(2)从社会角度2、社会化的可能性(1)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3)人有语言的能力三、人的社会化的内容1、人类发展任务哈维格斯特指出人在生命发展的六个阶段所面临的任务和责任2、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学习生活基本技能(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社会规范是一定群体和社会中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为了保障群体生活的有序进行,人们通过长期摸索形成了与特定群体活动相适应、说明其成员应该如何以及不该如何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与共识(4)明确生活目标(5)培养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某种社会结构中的社会地位(或社会位置)相一致、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性期望的体系第二节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一、社会化的实施机构1、社会化的机制机制;社会化机制:指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内在机理,它是一个相当广阔的领域,包括社会化的实施者和社会化对象的关系模式,社会化对象的内在心理特征等教化论将人的社会化过程视为社会化的实施者向社会化对象实施教化的过程学习论将人的社会化过程视为社会化对象主动学习的过程互动论将人的社会化视为社会化的实施者与对象的相互作用过程2、社会化的机构施教者;受教者(1)家庭(2)同龄群体由年龄相近的人自发结成的群体,一般指幼儿-少年群体,由于其活动主要是做游戏,故又称游戏群体(3)学校家庭和学校在社会化的内容、目标和方式上不同(4)工作单位(5)大众传播媒介以社会公众为对象,对其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网络等二、基本社会化1、艾利克森的人类成长阶段说八阶段:婴儿、幼儿、学前、学龄、少青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2、儿童-青年社会化婴儿时期到青年时期的社会化称为基本社会化(1)婴儿-学龄初期的社会化(2)少年期社会化(3)青年社会化3、少年-青年社会化遇到的问题(1)心理上的断乳也称社会性断乳,指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但是他们又经验不足,从而产生的危机状况(2)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4)社会的迅速变迁时间压缩(5)代沟两代人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上的差异三、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1、继续社会化指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2、再社会化是指原先的社会化失败或者基本上已经不再适应,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被动再社会化和主动再社会化第三节社会化与个性发展一、个性及其形成1、什么是个性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就是个性弗洛伊德;奥尔波特个性的倾向性2、个性的形成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化过程对于人的个性的形成起着某种决定性的影响二、社会化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1、个性与社会个性帕森斯塑造角色社会个性是同一群体中多数成员共同具有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建立在个体的个性基础上,是群体中大多数人共有的个性特点2、雷同性格与人的能动性雷同性格是同一群体中的不同成员的个性、性格高度相似的现象,是对群体成员过度社会化的结果三、个性与民族性1、个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民族性是指一个民族的大多数成员共有的个性特征,国民性则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所共有的个性特征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2、关于国民性的研究3、中国国民性的特点建立在农耕文化之上,与家族、家庭、村落为特点的居住模式相结合形成了相对封闭、保守、以人伦为取向的文化特征看重权威、保守、依赖性、顺从、礼让、谨慎、勤俭、忍耐、安分等第四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一、社会互动的含义1、社会行动及其类型社会行动是指向他人、并以他人的符合自己预想的反应为目的的行为韦伯分成四类: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传统行动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行动包括:行动者、目的、手段、条件和规范2、社会互动的含义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二、社会互动的类型1、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1)人际互动(2)群体互动2、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1)合作共同合作和分工合作条件:目标一致;相互依赖;贡献;信任(2)竞争条件:同一目标;排他性;稀缺性(3)冲突冲突与竞争的不同;冲突的作用3、集体行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动称为集体行为或集群行为特征:群体性;非组织性;突发性三、社会互动的意义1、促进对自我的认识弗洛伊德个性中的自我;库利“镜中我”;米德符号互动论2、满足行动者的需要3、社会构成和发展的基础社会互动-行为模式-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互动形成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同时促进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理论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1、社会交往的概念马克思从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交往”这一概念;交往具有社会性;劳动2、社会交往的意义个体生存的需要;人自我显现的方式;建构社会二、符号互动论1、符号互动论的概念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米德、托马斯、库利、布鲁默、库恩符号;社会情境;解释情境;情境定义2、符号互动论的基本理论布鲁默三个假设;五条结论社会微观秩序和宏观秩序标签论和建构理论3、戏剧论的主要观点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舞台、表演者、印象管理、剧本表演、前台和后台三、常人方法学也称民本土方法论或俗民方法学;加芬克尔日常世界;行动权宜性;索引性;谈话过程;行动、说明和场景;实践行动的反身性;吉登斯行动的反思性监控四、社会交换论1、社会交换的概念齐美尔的交换思想霍曼斯和布劳:社会交换是人们交换报酬和惩罚的互动过程,建立在信任基础上2、社会交换论的内容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刺激—反应霍曼斯行为主义交换论的理论命题具有较强的功利主义布劳的结构交换论:互惠、公平;交换的主体可以由个人扩展到群体和社会组织,交换也可以创造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五、人际互动1、人际互动的含义发生在个体之间,带有明显个人因素的相互作用成为人际互动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2、有关人际互动的研究成果人际吸引;身体语言;空间距离(霍尔: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第三节社会角色与社会网络一、社会角色及其类型1、社会角色的来源与含义(1)角色概念的来源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传统;米德角色扮演;符号互动论;戈夫曼;林顿(2)社会角色的含义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权利、义务的规范;行为期望2、社会角色的特点(1)普遍性普遍存在于各种社会中,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相伴随;同类社会成员共享的行为模式(2)具体性(3)复杂性(4)表现性3、社会角色的类型(1)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前者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后者是经过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角色(2)规定角色和开放角色(3)理想角色和实际角色前者是社会对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们的行为的期望,认为这些行为规范是人们应该践行的,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为基础的,一般的,它是一种标准的和较高的要求;后者是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人实践其所应遵行的角色规范的情况,而实际表现出来的角色;二者差距成为角色距离二、社会角色的扮演1、角色扮演的过程(1)角色扮演的含义一个人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并按着这一角色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成为角色扮演米德提出(2)角色扮演的过程第一、了解角色期望第二、角色认同角色认同和角色意识第三、角色扮演的具体过程行动取向、行动策略、具体行动、反思规范和能动性2、角色扮演中的问题(1)角色混淆指人们对自己要扮演的角色和角色规范认识不清,从而使扮演该角色行为与其他角色的要求发生混淆的现象角色认知不当;场景分辨不清(2)角色紧张(时间、精力、能力)一个人承担多种社会角色的现象称为复式角色(3)角色冲突角色丛一个人同时承担了多种角色,而且其中的两种或多种角色对承担者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4)角色失败一个人未能和无法成功的扮演某种角色的现象,这是角色承担者严重不称职或他已不能继续承担这种角色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