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共五篇)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共五篇)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共五篇)第一篇: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分析: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4.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即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是由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

5.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就是在一国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

6.区域文化:包括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7.人口素质:即人口质量,由人口的体质状况、文化技术水平、道德修养等方面构成。

8.适度人口: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一个国家或区域在任何时候都存在一个经济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9.区域政策:区域政策是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在宏观层次上影响着区域发展。

10.区域竞争力: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11.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12.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1.区域分类依据区域概念划分:均质区域;结节区(功能区、枢纽区)依据区域特性划分:区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和动态性等特性;大区域;中等区域;小区域2.自然资源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3.自然资源承载力特征: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4.外部性的类型:正外部性(外部经济性);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性)5.生态环境作为免费物品的三个特征:使用上的非排他性;交易上的非市场性;生产上的外部性外部性内部化的主要手段:政府的直接管制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价格控制;数量控制;责任制度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6.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原料指向;消费市场指向劳动力指向;高科技指向;交通枢纽指向7.人口自然增长的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8.技术扩散的形式:空间梯度扩散;跳跃式技术扩散;双向对流式10、衡量技术为使用技术的三方面目标:环境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11、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的六个经济成长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3)起飞阶段(4)向成熟推进阶段(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12、胡佛—费希尔的区域增长阶段理论的标准次序一、自给自足阶段二、乡村工业崛起阶段三、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四、工业化阶段五、服务业输出阶段13、区域优势的特点:地域性、综合性、时效性14、区域优势类型:◆(1)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2)绝对区域优势和相对区域优势◆(3)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4)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5)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6)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15、规划工作的特点:目的性;前瞻性;动态性16、区域规划的特点: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17、区域政策的特点:差异性、综合性、协调性、阶段性18、区域发展战略类型:经济发展战略;空间开发战略19、区域分析的概念: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1、区域发展新趋势有哪些?答:(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2、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目标主要包括哪些?答:(1)充分发挥区域优势(2)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3)产业结构的先进性3、自然资源所具有的特征有哪些?答: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层次性4、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哪些?答:总体环境、产业环境、企业或公司环境5、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1)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区差异。

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地区差异是造成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始基因。

虽然科技的进步,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某些自然条件,但是人们仍无法消除它们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2)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经济增长潜力。

由于各区域在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投资环境、产业结构和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各地的经济增长潜力客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3)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促成作用。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可能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中获益,使其在地区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

6、城镇化表现为什么?答: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转变;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7、区域一般划分为什么?答:依据区域的概念划分(内在的高度相关性)1、均质区: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与相似性,并以这种特性区别于其他的区域,常用均质度表示,如农业区与工业区。

2、结节区(功能区、枢纽区):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的,且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区域所组成,如商业区、经济开发区、大学城等,其中结点可有一个或多个,如上海经济区的中心有浦东与浦西。

对结节区的研究有利于认识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与区域的规划和发展密切相关依据对象划分1、自然地理区域:如黄淮流域、长白山生态系统2、经济区域:如海峡西安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3、文化区域:如闽南语区、东南亚华人文化圈依据尺度划分大区域、中等区域和小区域8、科技活动产出的主要形式有什么?答:科技论文、专利等9、什么是土地利用分区?答: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为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区域规划与分析教程期末考试重点

区域规划与分析教程期末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层)上被某种特征(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所固定的空间区域系统。

2.节结区(功能区、枢纽区):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例如,城市经济区,即是以城市为中心,其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3,区位商:是产业的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识别方法,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一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

4、霍夫曼系数: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

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系数具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下降的趋势。

5、区域发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6、区域空间结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种经济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空间组织形式。

7、经济区: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8、主体功能区:是指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分的具有某种主体功能的规划区域。

二、填空选择1、人地关系阶段包括那些?(填、选)答;人作为地的奴隶阶段人试图成为地的主宰阶段人作为地的伙伴阶段2、简述钱纳里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填选)答:(1)传统社会阶段(2)工业化初期阶段(3)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阶段(4)工业化后期阶段(5)后工业化社会阶段(6)现代化社会阶段3、简述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填)答:(1)自给自足阶段(2)乡村工业崛起阶段(3)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4)工业化阶段(5)服务业输出阶段4、区位因素的构成:自然因子,运输因子,劳动力因子,市场因子,集聚因子,社会因子。

5、区位论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的名称?1、古典学派时期: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龙哈德的“区位三角形”、韦伯的工业区位论2、近代学派时期: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学派、俄林的一般区位论3、现代学派时期(二战后):理论地理学,以区位论为核心邦吉的《理论地理学》6、区域开发决策的程序?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2、拟定备选方案;3、选择方案;4、方案的实施与修正7、区域发展重点包括包括哪些、部门重点包括哪些?区域发展重点即实现区域发展目标的突破口,包括部门重点和地区重点,靠重点部门、重点地区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全)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绪论●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区域发展与区域研究●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第一节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是: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等。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其范围有大有小,是依据不同的要求,不同指标体系而划分出来的;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地带”。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因而地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纵向的、横向的)。

每个分区都是一个区域的组成部分。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二.区域的划分按划分标准的不同,区域的类型可划分为各种类型1.按物质内容:自然地理区域、社会经济区域(1)自然地理区域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依照一定的目的去揭示自然地理国环境结构。

自然地理区域的特定性质而划分出来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其中又可以分为非生态系统自然区域和生态系统自然区域。

非生态系统自然区域如流域、大地貌单元(平原区、山区、高原区)等。

生态系统自然区域如太平洋生态系统、黄淮海平原农田生态系统、长白山生态系统等。

(2)社会经济区域它包括经济区域和社会、文化区域。

经济区域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措施等对自然环境进行利用、改造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特定性质的生态地域综合体,由生产、交换、分配等环节构成的区域,如东北经济区、山西经济区等。

社会、文化区域是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骄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的特定性质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区域)等。

2.按内在结构(形态特征):均质区、结节区按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间在特性上存在的高度的相关性,分两种情况:1、均质区: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例如山区与平原区,干旱区与湿润区,农区与牧区,水稻区与小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区与闽台语区,发达区与贫困区等等。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单元练习题第一章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形式。

2.区域概念中具有根本意义的是一个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间在特性上存在的高度相关性。

3.区域的本质特性,一是整体性(或系统系) ,二是结构性,区域另外还具有动态性等特性。

4.文化区属于均质区域。

城市经济区属于结节区域。

5.近代上海的崛起改变了整个长江三角洲的城市格局和系统,这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特性。

6. 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7.在传统区域研究中较重视对城市和区域发展中客观存在的比较优势的分析,但区域研究新动向之一是更关心竞争优势。

第二章1.对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利用原则是应节约和尽可能综合利用的原则,杜绝浪费和破坏。

2.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特性,就使得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可以获得绝对地租等经济利益。

3.自然资源的地域差异,不但表现在不同区域同一种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差别,而且还表现在不同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在其品种组合上的差异。

4.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都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

5.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垦导致黄河下游的洪涝、风沙、淤积等灾害,这也是自然资源的整体性特性的一种表现。

6.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原因之一在于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7.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8.对于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主要是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合程度。

9.对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应从技术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和需求上的迫切性这三个方面去考虑。

10.对自然资源质量的评价应结合资源本身质量特征和一定生产部门的质量要求,确定其相应的质量指标,并运用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11.对自然资源量的评价主要目的是确定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期末 复习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期末 复习

第一章区域分析一、区域分析的概念: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二、区域分析与其它学科的关系:1、区域分析与经济学如何经济地利用稀缺资源(广义的资源),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收益,是经济学研究核心。

经济原则是区域分析的核心原则,经济学原理也就成为区域分析的基石。

2、区域分析与地理学:区域自然及社会经济地理背景条件是区域分析的基础内容。

3、区域分析与数学数学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区域分析的主要手段。

4、区域分析与其它学科区域分析也涉及到社会、政治、心理等多要素,从而也不同程度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

5.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①区域分析是区域规划的科学基础和决策依据。

②只有认识区域、才能发展区域,只有分析区域,才能协调规划区域。

③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第二章资源环境基础分析一、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根据能否再生:①不可再生、②可再生、③可更新资源。

这种分类更有意义,因其反映了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性,为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提供了依据。

三、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举例)(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山西煤都、黑龙江商品粮基地)(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山西吨媒生产成本是湖南的1/2,苏南和浙江的1/3、中东的石油每桶生产成本是美国的1/20、东北的林木采伐周期是南方的2倍、新疆的“红色食品基地”)(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东北地区重工业)四、区域自然资源:(一)评价四原则: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的重点分析相结合;3、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4、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

(完整word版)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第二版)

(完整word版)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第二版)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的划分:均质区、结节区。

区域的本质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3、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4、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5、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得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6、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级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他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7、区域差异可分为:自然差、位势差、趋势差三种。

8、我国规定劳动适龄人口是指男16~59岁、女16~54岁.9、人口质量即人口素质,包括三个方面,即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思想素质。

10、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1、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技术进步与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2)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3)技术进步与区域劳动就业.12、技术引进和转移的优点:1)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赢得时间;2)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

13、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

消费资料工业总产值14、相对指标:霍夫曼系数=资本资料工业总产值食品支出·100% (越小越好)恩格尔系数=消费总支出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反映了社会差距。

区域规划与分析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规划与分析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特征: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2、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3、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4、产业: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

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中,产业主要指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一般而言,每个部门都专门生产和制造某种独立的产品,某种意义上每个部门也就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

5、技术密集型产业:又称知识密集型产业,指需要运用复杂先进的、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生产的生产部门。

6、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势,他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7、区域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8、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9、点轴开发模式: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

其中,“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

“轴”是联结点的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性线路组成的线状基础设施束。

其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

10、经济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复习题

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和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基本属性: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区域的划分:均质区域,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

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发展的趋势:1、区域分工全球化更加明显。

2、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并不相悖。

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要探寻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政策的制定、区域规划、区域发展和其他形式的区域分析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区域分析: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

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可再生自然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1、……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3、随着……自然资源范畴……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2.自然资源质的评价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也应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考虑,即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

3.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的评价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简述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

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性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3.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 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自我约束、建立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一实施、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占有者之间的公平。

7.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者自然、环境要素)。

8.生态环境补偿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它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9.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7.自然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8.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5.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和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5’)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3、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4、区域优势区域优势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5、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土地利用可以使一项生产性活动,也可以是一项非生产性活动。

6、都市圈都市圈是指由一个或多个大的中心城市以及周边与中心城市有比较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具有发展成为经济综合体趋向的许多城镇、工矿区和乡村组成的圈层结构地域。

P5137、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P1528、城镇体系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P461 9、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P26410、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数量,是反映土地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的劳动力和资金多,产量高,产出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章节第一章绪论区域的概念区域的划分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自然环境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补偿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区域经济背景区域文化背景分析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第四章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技术进步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科技条件的评价技术扩散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第五章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单一指标(GDP GNP)竞争力的概念及其分类国家竞争力及其评价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第六章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区域优势的概念及类型投资环境的概念与分类还有要素第七章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产业的划分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主导产业的概念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第八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区域规划的概念第九章区域发展战略中国战略发展的几次转向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条件第十一章区域土地利用与区域管治土地土地利用(县级土地利用规划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第十三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基础设施的含义和分类基础设施的作用基础设施发展的理论交通运输规划的内容和方法区域给水规划布局区域排水规划布局第十五章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区域环境基本特征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特点和要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详细整理第一章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课题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基本属性:1、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2、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3、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按内在结构划分区域:1、区域空间内部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

2、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其功能上的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称为结节区或功能区。

按物质内容划分区域:自然地理区域、社会经济区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一、引言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是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涉及到对特定
地理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复习资料介绍:区域分析的概念与方法、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步骤、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关系、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案例分析等。

二、区域分析的概念与方法
1. 区域分析的概念
区域分析是指对特定地理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深
入的研究,以了解该区域的特点、问题和潜力,为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区域分析的方法
(1)定性分析方法:通过对区域内相关因素的描述、比较、分析等手段,揭
示区域内的现象、问题和特征。

常用的方法有SWOT分析、PESTEL分析等。

(2)定量分析方法:通过统计学和数学模型等方法,对区域内的数据进行量
化分析,从而得出客观的数据结果。

常用的方法有统计分析、回归分析、GIS分析等。

三、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1. 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
(1)综合性原理:区域规划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以实现区域内各项发展目标的协调与统一。

(2)可行性原理:区域规划应基于实际情况,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够
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实施。

(3)可持续性原理:区域规划应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满
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保护未来世代的利益。

2. 区域规划的步骤
(1)问题识别:明确规划目标,分析区域内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2)数据采集与分析:采集与区域发展相关的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3)目标确定:根据问题分析的结果,制定区域发展的目标和战略。

(4)方案设计:制定具体的规划方案,包括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
建设等。

(5)评估与调整: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6)实施与监测:将规划方案转化为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

四、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关系
区域分析与规划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区域分析是对区域内各种因素
进行深入研究,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而区域规划是在区域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发展方案和政策,对区域进行有序的管理和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五、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案例分析
1. 上海浦东新区的规划与发展
上海浦东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项目之一,其规划与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在区域分析阶段,浦东新区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研究,确定了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在规划阶段,浦东新区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方案,包括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通过实施这些规划方案,浦东新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

2. 美国硅谷的发展规划
美国硅谷是全球科技产业的重要中心,其成功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区域分析与
规划。

在区域分析阶段,硅谷对当地的科技产业、人材资源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后续的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规划阶段,硅谷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策略,包括科技创新、人材引进、产业升级等,通过实施这些规划策略,硅谷成为了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六、结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是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区域分析通过对区域内各种因素的研究,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而区域规划则制定出合理的发展方案和政策,对区域进行有序的管理和规划。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案例,如上海浦东新区和美国硅谷的发展规划,以提高我们的区域分析与规划水平,推动城市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