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3课时)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3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3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3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苏教版一、内容概述本讲课的主要内容为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1.3节,包括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等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掌握等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能够正确地列方程、解方程;3.能够熟练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1.等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2.解方程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难点1.初步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2.熟练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及方法1. 情境引入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情境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假设小明今天要买糖果,他所需要的糖果一共价值10元,而他手中只有4元,那么他还需要多少钱才能买到他所需要的所有的糖果呢?这个问题需要怎么解决呢?通过这个情境引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问题,从而进一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概念讲解接着,我们可以对等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讲解:等式:具有相等关系的算式称为等式。

例如:2+3=5,3x4=12,等号“=”表示二者相等。

等式的性质:1.对等式的任何一边加上相同的数(式),等式仍然成立;2.对等式的任何一边减去相同的数(式),等式仍然成立;3.对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上(或除以)同一个非零数,等式仍然成立。

通过对概念的讲解和例题的解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等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3. 解题演练在讲解完概念之后,我们可以进行解题演练。

通过选择性的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进一步提高他们解题的能力。

例如,给出一个如下的例子:x - 4 = 7请问x的值是多少?通过一步步的分析,可以得出x的值为11。

这个例子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4. 实际应用在讲解完解题方法后,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年级数学下册等式的性质教案苏教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等式的性质教案苏教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等式的性质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概念,掌握等式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等式的概念:等式是由等号连接的式子。

2. 等式的性质:性质1: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字母),等式仍成立。

性质2:等式的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数(或字母),等式仍成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等式的性质,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等式性质2中“同一个不为0数(或字母)”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等式的性质。

2.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等式的性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等式的性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复习等式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等式的重要性。

2. 讲解等式的性质1: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等式性质1的含义。

3. 讲解等式的性质2: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等式性质2的含义。

4. 练习: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等式的性质及其应用。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等式性质的理解程度。

2.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检验学生运用等式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以及思维发展。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等式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购物、烹饪等方面的应用。

2. 介绍等式与不等式的关系,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不等式。

八、教学资源:1. 课件: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等式的性质。

2. 练习题: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供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3. 小组讨论工具:如白板、卡片等,方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九、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何改进空间。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等式的性质》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等式的性质》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等式的性质》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等式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等式的基本的变形方法;3.能够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推导出一些有用的结果;4.能够解决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1.等式的定义;2.等式的基本性质和变形方法。

三、教学难点1.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推导出有用的结果;2.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章我们学习等式的性质,包括等式的定义、基本性质和变形方法。

等式的基本性质包括反身性、对称性和传递性。

我们还将学习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推导出一些有用的结果,以及如何使用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内容如下:1.等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等式的变形方法;3.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推导出一些有用的结果;4.使用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下面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在讲解等式的定义、基本性质、变形方法及其应用等方面采用讲授法;2.实例演示法:通过实例演示来教学生如何应用等式解决实际问题;3.互动问答法: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度;4.合作探究法: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和交流。

五、教学流程为了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我们将按下面的流程来进行教学:时间内容方法5 min 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讲授法20 min 等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讲授法10 min 例题讲解实例演示法25 min 等式的变形方法讲授法10 min 练习题互动问答法20 min 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推导有用的结果讲授法15 min 应用题实例分析实例演示法15 min 小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法10 min 总结讲授法六、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将采用以下三种方式:1.白板测评法:在进入下一节课前,我们将进行白板测评,让学生在黑板上回答一些和等式相关的问题,以检查他们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2.小组评估法:在小组活动和实例演示环节,我们将根据学生完成组内任务的情况和表现进行评估,并给予反馈;3.个人评估法:在每个学生完成实际应用题的过程中,我们将对其思考和解题过程进行评估,并对其表现给予反馈。

(完整版)苏教版五数下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教学设计

(完整版)苏教版五数下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教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3、例4,“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3.学生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自主探究方案:一、自主练习:1.看图填一填。

观察上面的式子,你有什么发现?观察上面的式子,你有什么发现?2.读一读: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3. 看图列方程并学会解方程:仔细观察天平图,列出方程: x+( )=( )根据等式的性质,怎样求x? x +( )-( )=( )-( )算一算,x的值是多少? x=( )x=40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我们要学会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

左边=x+10=( )+10=( ),右边=50。

左边和右边都等于( ),说明x=40是正确的。

4.试一试:ⅹ-30=80二、拓展练习:根据等式的性质,在○里填运算符号,在□里填数。

ⅹ-25=60 ⅹ+18=48ⅹ-25+25=60○□ⅹ+18-18=48○□教学过程:一、分组自学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通过自主学习,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二、交流展示1.交流例3⑴出示第一组的两个天平图,全班交流:右边的天平和左边的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怎么用式子表示这两个天平图的状况?(板书:20=20 20+10=20+10)⑵出示第二组天平图,全班交流:你是怎么表示这组图中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板书:x=50 x+20=50+20)小组讨论:观察这两组图及黑板上的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全班交流小结: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1.1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3课时)(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下册

1.1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3课时)(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下册

1.1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3课时)(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等式的性质,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并能利用这些性质解方程。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态度。

教学难点:1. 理解等式的性质,并能够灵活运用。

2. 在解方程的过程中,保持等式两边的平衡。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展示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过程。

2. 学生准备草稿纸、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等式的性质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等式的概念。

2. 新课:讲解等式的性质,通过PPT展示例题,让学生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等式的性质。

4.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等式的性质。

第二课时:解方程(一)1. 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等式的性质。

2. 新课:讲解如何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通过PPT展示例题,让学生跟随解题过程。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解方程的方法。

4.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解方程的方法。

第三课时:解方程(二)1. 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解方程的方法。

2. 新课:讲解如何解决一些复杂的方程问题,通过PPT展示例题,让学生跟随解题过程。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解方程的方法。

4.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解方程的方法。

板书设计:1. 等式的性质2. 解方程的方法3. 例题展示4. 练习题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方法。

2. 观察生活中的等式实例,思考如何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1.21《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教案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1.21《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教案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1.21《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1.21《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这一节主要让学生掌握等式的性质,学会解方程。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等式,理解等式的性质,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解方程。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在解方程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掌握等式的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解方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等式的性质,学会解方程。

2.教学难点: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乘除同一个数的原理,以及如何在解方程过程中运用这一原理。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等式,理解等式的性质。

2.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解方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采用激励评价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认识等式。

2.准备一些方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

3.准备课件,用于展示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等式。

例如,妈妈买了3个苹果,爸爸买了5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让学生明白等式的含义,即左右两边相等。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方程,让学生观察等式的性质。

如2x + 3 = 7,让学生思考:如何求解x的值?引导学生发现等式两边同时减去3,得到2x = 4,再同时除以2,得到x = 2。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2.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教案3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2.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教案3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2.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教案3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2.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教案3,主要讲述了利用等式的性质1来解方程的方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等式的概念和性质,本节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等式的概念和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方程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对等式性质的理解不够深入,解方程的方法不够灵活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等式的性质1,并能够运用性质1解方程。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等式的性质1。

2.能够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1解方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等式性质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等式性质的应用。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等式性质1,并总结解方程的方法。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等式性质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展示等式的性质1的相关概念和例题。

2.练习题:设计一些有关等式性质1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黑板:用于板书解方程的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等式的概念,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给了小明3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几个苹果?”引导学生理解等式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展示等式的性质1,并用例题解释性质1的含义。

例如,演示两个数相加等于第三个数的过程,如2 + 3 = 5,然后说明在等式2 +3 = 5中,如果两边同时减去2,等式仍然成立,即1 + 3 = 5。

引导学生总结等式性质1: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丨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丨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掌握简单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发掘和创造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解题中变量的选择和处理。

三、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等式的定义;2.等式的性质。

课时安排1.导入:引入等式的性质;2.学习等式的定义和性质;3.练习等式的基本运算;4.总结等式的基本性质。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2.解一元一次方程。

课时安排1.导入: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2.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3.讲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4.练习解一元一次方程;5.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运用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导入:引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2.在实际问题中练习运用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3.总结运用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和教具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课堂互动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课件;•教科书;•黑板和粉笔。

五、评价方式通过练习题、小组探究、个人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既注重考核学生解题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也注重评价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本课时,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等式的性质,并通过实例演练和课堂互动,深入探究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生仍然无法准确理解并运用解方程的方法,建议在后续教学中通过更多的实例训练和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苏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等式的性质展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等式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首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等式的存在和等式两边的关系。

其次,通过一系列的例题,让学生逐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包括移项、合并同类项等。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知道等式两边可以通过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来保持相等。

2. 让学生学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能够将未知数移到等式的一边,将已知数移到等式的另一边。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等式的性质的理解,特别是对“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的理解。

2. 解方程的步骤和方法,特别是移项和合并同类项。

3. 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找到未知数和已知数。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步骤。

2. 学生准备练习本和笔,用于做练习和笔记。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等式的存在,例如“我有5个苹果,你比我多3个苹果,你有多少个苹果?”2. 讲解等式的性质:通过PPT展示等式的性质,让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可以通过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来保持相等。

3. 讲解解方程的步骤:通过PPT展示解方程的步骤,让学生知道如何将未知数移到等式的一边,将已知数移到等式的另一边。

4.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练习,巩固对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步骤的理解。

5. 小结: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知道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方法。

板书设计1. 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可以通过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来保持相等。

2. 解方程的步骤:将未知数移到等式的一边,将已知数移到等式的另一边。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做书后的练习题,巩固对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步骤的理解。

2. 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找到未知数和已知数。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等式的存在和等式两边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例题,让学生逐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包括移项、合并同类项等。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1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1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1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苏教版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展开。

首先,我们将引导学生理解等式的概念,掌握等式的性质,包括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不为0)等式仍然成立。

其次,我们将教授学生如何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包括一元一次方程和简单的多元一次方程。

最后,我们将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方法,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理解等式的概念,掌握等式的性质。

2. 学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和简单的多元一次方程。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难点1. 等式性质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2. 方程的求解过程,特别是多元一次方程的求解。

3.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准确地抽象出等式和方程,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求解。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课件、等式和方程的实例、练习题。

2. 学生准备:笔记本、草稿纸、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等式的实例,引导学生回顾等式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等式的性质,包括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不为0)等式仍然成立。

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等式的性质。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中的等式和方程,引导学生如何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包括一元一次方程和简单的多元一次方程。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方法。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不为0)等式仍然成立。

五年级下数学教案-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苏教版秋

五年级下数学教案-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苏教版秋

五年级下数学教案-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苏教版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等式的性质,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式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解方程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2. 解一元一次方程: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2.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等式性质和解方程的例题。

2. 学具:草稿纸、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等式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性质。

2. 新课:讲解等式的性质,引导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PPT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讲评: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指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等式的性质:(1)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2. 解一元一次方程:(1)去分母:将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括号:将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括号外的系数。

(3)移项:将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一边,常数项移到另一边。

(4)合并同类项:将方程两边的同类项合并。

(5)系数化为1:将方程两边同时除以未知数的系数。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解一元一次方程,巩固等式的性质。

2. 提高题: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等式的性质》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等式的性质》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等式的性质》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等式左右两端的数值相等的含义;2.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两端交换位置,仍然保持相等关系;3.能在年级内解决等式问题。

教学内容1.理解等式的含义;2.等式的基本性质:交换律;3.等式的应用:解决等式问题。

教学步骤1.引入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关于等式的故事或以学生日常生活为背景的例子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意识到等式的重要性。

2.课堂讲解老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课件进行讲解,具体步骤如下:–首先,老师向学生解释什么是等式,即等式两端的值相等;–其次,教师讲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之一:交换律。

即等式两端的元素互换位置,等式的值仍然相等;–最后,老师通过实例演示解决等式问题的方法。

3.练习在讲授后,老师可分发作业,让学生进行练习。

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方法1.讲解法在教学中,老师采用讲解法,向学生逐一讲解等式的定义、性质和应用,让学生深入了解等式。

2.练习法在教学中,老师采用练习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等式问题,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数学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更加深入理解等式的含义和性质,并能解决常见的等式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教学注意事项1.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细节,比如化简算式;2.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发扬自己的思考能力,在解决问题时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3.学生在练习中可能会遇到疑惑,请及时解答;4.学生练习时,老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并给出充分的鼓励。

总结等式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

本次数学课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深入理解等式的含义和性质,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等式问题。

通过探究和总结,学生将能发现数学的奥妙,完善自己的数学认知,提高数学水平。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等式的性质-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等式的性质-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等式的性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等式的性质,掌握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2. 等式的应用: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除法运算中0的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等式卡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等式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等式的性质,结合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

3. 活动一:小组讨论,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运用等式的性质的例子,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 活动二: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等式的性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等式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2. 应用实例:通过具体例子,展示等式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提高题:设计一些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的题目,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拓展题:引导学生探索等式的性质在其它数学领域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1 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丨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1 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丨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1 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等式的性质;2.掌握解一步一次方程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4.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1.等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三、教学重难点1.等式的性质;2.解一步一次方程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简洁明了地讲解等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解一步一次方程的步骤;2.演示法:通过几个例子演示如何解一步一次方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3.课堂练习:进行一些练习,巩固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五、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入本课时的主题: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点拨学生解题的步骤。

第二步:教学(35分钟)1. 等式的性质(20分钟)1.等式的定义;2.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相等,可以交换等式两边的表达式,等式两边同乘(同除)一个非零数,等式依然成立;3.举例说明上述性质。

2. 解一步一次方程(15分钟)1.解释什么是一步一次方程;2.解方程的步骤:移项和化简;3.通过例题演示如何解一步一次方程。

第三步:课堂练习(20分钟)1.给学生发放练习题;2.学生自己完成;3.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互相修改。

第四步:总结(5分钟)1.对本课时所学知识的顺序和重要性进行总结;2.预告下一节课的主题。

六、作业1.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练习;2.独立完成作业本相关题目。

七、教学反思本课时通过引言等方式,营造了一个轻松的气氛,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讲解与演示方程式的解法时,老师强调了解题的步骤,并通过例题演示,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课堂练习环节,为学生提供了练习的机会,使其更好地巩固了所学知识。

下节课将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高级解法,提出更复杂的问题,加强学习效果。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教案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在具体情境中,根据图意列出方程,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2.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通过天平的平衡来探究等式的性质的过程,明确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列方程,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答:什么是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2.写出几个方程,在小组里交流。

指名说说自己写的方程,并说出它为什么是方程。

3.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与方程,今天我们再让“天平”这个好朋友来帮助我们继续学习与方程有关的知识。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3。

(1)出示教材第2页例3第一幅天平图。

谈话:怎样在天平的两边增加砝码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

集体汇报。

(天平两边增加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出示左边的例题图,提问:如果左右两边都加上10克的砝码,等式可以怎样写?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0+10=50+10。

出示右边的例题图,提问:如果左右两边都加上同样重a克的砝码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0+a=50+a。

谈话:观察这两组图及等式,分析、比较等式两边及结果发生的变化。

引导学生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2)出示例3下面两幅天平图。

谈话:仔细观察这两幅图,先完成填空,再比较你所写出的等式,和同桌交流你的发现。

指名说说填写的等式。

板书:x+a=50+a→x+a-(a)=50+a-(a)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3)出示刚才的两个结论,引导学生用一句话表述等式的性质。

教师小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丨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丨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丨苏教版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主要学习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理解等式的基本解法,并通过解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2)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3)能够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等式的性质积极探索解方程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推理与演绎找出等式的规律。

(3)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2)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2.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观察找出等式的规律。

(2)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一道简单的方程题目,引发学生对等式的兴趣和思考,并启发学生注意等式的特点和规律。

2. 学习新知识(1)探索等式的基本性质:分为变量相等、等式两边加减相等性质。

通过图示和具体实例,让学生发现并总结等式的性质。

(2)解一元一次方程:从解释方程的含义开始,引导学生通过逆运算解方程,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3. 巩固练习通过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等式性质和解方程的掌握。

既有简单的计算,也有应用题。

4. 拓展延伸通过一些拓展题目,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5. 实际应用通过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将解方程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探索和发现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方法。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苏教版.docx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苏教版.docx

《简易方程》教案第3节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教学内容江苏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5页。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理解并掌握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个数(0除外),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解决掌握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的过程,并通过此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

情感态度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的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个数(0除外),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难点:解有关方程。

教学教具例5、例6的挂图和课件一套。

教学设计―、复习铺垫,导入新课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去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a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3.学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设计意图:复习等式的性质(1)不仅是对旧知识的巩固,也为新知——等式的性质(2)埋下伏笔。

二、自主合作,主动探索(一)教学例5。

1.出示例5第一组图片…(1)观察左图:你们能用一个等式表示图片的意思吗?(板书:x=20)(2)出示右图:观察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可以用怎样的等式来表示变化后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相等关襄:(板书:x=20×2)(3)启发:请同学们比较这里的左右两幅天平图和相应的两个等式,想一想:第二个等式与第一个等式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4)等式的两边分别同时乘3、乘5、乘100、乘0都可以吗?你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出等式的这个性质吗?设计意图:从天平图表示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入手,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游动中,自主探索验证并理解等式的另一条性质。

五年级下数学教案-等式与方程-苏教版

五年级下数学教案-等式与方程-苏教版

五年级下数学教案-等式与方程-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等式与方程的概念,掌握等式与方程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等式与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等式与方程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2. 等式与方程的应用。

3. 等式与方程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等式与方程的概念、基本性质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等式与方程的解决方法,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构建方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等式与方程的概念。

2. 新课:讲解等式与方程的定义、基本性质,并通过例题展示等式与方程的应用。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讲解:针对学生练习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5.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五年级下数学教案-等式与方程2. 板书内容:- 等式与方程的概念- 等式与方程的基本性质- 等式与方程的应用- 等式与方程的解决方法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巩固等式与方程的基本性质。

2. 提高题:培养学生运用等式与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拓展题: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3. 教学重难点是否突破,学生掌握情况如何。

4. 作业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有效巩固所学知识。

5. 针对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等式与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培养学生运用等式与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更深入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年级数学下册等式的性质教案苏教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等式的性质教案苏教版

第一课时等式的性质(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同学们要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同学们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3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20 20+10=20+10X=50 X+20=50+2050+a=50+a 50+a-a=50+a-aX+20=70 X+20-20=70-20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是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练习一的第4、5、6题。

第4、6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X+10=50解: X+10-10=50-10X=40第二课时等式的性质(二)教学内容教材第7~10页,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单元学习目标总览单元内容简析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

第1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第3~8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9~17页数学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第18~20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对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2.使学生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课时分配1等式的性质和解议程3课时2列方程解决简单问题2课时3列方程解决稍复杂问题2课时教学建议1.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2.进一步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让学生学会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

4.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1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第1课时方程的意义课时目标导航方程的意义。

(教材第1页例1、例2)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生活实际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难点: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PPT、天平、砝码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 (课件出示天平实物)这是天平,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简介: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

这是天平的左右两个盘,这是指针。

当天平的指针指着中间,表示天平左右两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也叫作天平平衡。

天平的哪一边下垂,就说明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少。

2.揭题: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教学教材第1页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1天平平衡的情境图。

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追问:你是怎样想的?明确:天平的一端放一个50克的鸡蛋和一个50克砝码,另一端放一个100克砝码,天平平衡,说明天平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2)教师小结:含有等号的式子叫作等式。

它表示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

2.教学教材第1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2的四幅图。

x+50○100○150○○(1)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反馈。

x+50>100x+50=150x+50<200 2x=200教师小结:天平哪一边下垂,就说明那一边物体的质量大,另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小;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

算式中的x都是未知数。

(2)探究方程的意义。

提问:把这四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并说说分类的依据。

指名学生交流分法,学生可能会按照是否是等式把它们分为两类。

教师小结:有两个是等式,两个不是等式;两个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像x+50=150、2x =200这样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方程。

提问:这两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吗?指名学生口答。

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两点比较重要?强调:“含有未知数”“等式”关键词。

(3)探究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提问:例1中的等式是方程吗?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

明确:三、巩固反馈1.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

第1题:等式:6+x=1436-7=2950÷2=25y-28=355y=40方程:6+x=14y-28=355y=40第2题:答案不唯一,如3+x=10y×6=48240÷z=82.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1、2题。

第1题:x+22=84x+x+x=96第2题:x-112=988x+x+x=480x+6.4=7.3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和感受?板书设计方程的意义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教学反思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等式的含意。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

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

通过天平平衡或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等式和方程的含意,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

备课资料参考相关知识阅读方程的由来方程最早出现于我国古代算书《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在我国东汉初年编定的一部有传本的、最古老的中国数学经典著作。

书中收集了246个应用问题和其他问题的解法,分为九章,“方程”是其中的一章。

在这一章里的所谓“方程”,是指一次方程组。

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注释《九章算术》说,“程,课程也。

二物者二程,三物者三程,皆如物数程之,并列为行,故谓之方程。

”这里所谓“如物数程之”,是指有几个未知数就必须列出几个等式。

一次方程组各未知数的系数用算筹表示时好比方阵,所以叫作方程。

上述方程的概念,在世界上要数《九章算术》中的“方程”章最早出现。

其中解方程组的方法,不但是我国古代数学中的伟大成就,而且是世界数学史上一份非常宝贵的遗产。

这一成就进一步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才干的伟大民族。

第2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单元学习目标总览教学内容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

(教材第2~3页例3、例4)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在具体情境中,根据图意列出方程,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明确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难点:根据题意列方程,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具准备课件PPT、天平、砝码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口答:什么是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2.写出几个方程,在小组里交流。

3.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与方程,今天我们再让“天平”这个好朋友来帮助我们继续学习与方程有关的知识。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教学教材第2页例3。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3第一幅天平图。

(1)怎样在天平的两边增加砝码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

集体汇报。

(天平两边增加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保持平衡)(2)出示左边的例题图,提问:如果左右两边都加上10克的砝码,等式可以怎样写?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0+10=50+10。

(3)出示右边的例题图,提问:如果左右两边都加上同样重a g的砝码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0+a=50+a。

(4)观察(2)(3)这两组图及等式,分析、比较等式两边及结果发生的变化。

引导学生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5)出示例3下面两幅天平图。

x+a○50+ax+a-()○50+a-()①仔细观察这两幅图,先完成填空,再比较你所写出的等式,和同桌交流你的发现。

指名说说填写的等式。

板书:x+a=50+ax+a-(a)=50+a-(a)②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③出示①中的两个结论,引导学生用一句话表述等式的性质。

教师小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板书:等式的性质)2.完成教材第3页“试一试”。

+25-18提问:为什么填“+25”和“-18”?加、减号如何确定?可以填写其他数吗?学生交流:根据等式的性质,方程的左边“+25”和“-18”,右边也要“+25”和“-18”,加号、减号、数字必须完全一样,否则等式左右就不相等了。

3.教学教材第3页例4。

你能根据图意列出方程吗?(1)学生独立思考并列方程。

板书:x+10=50。

(2)怎样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呢?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想法。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想法:①(40)+10=50,x=40。

②因为50-10=40,所以x=40。

(3)用等式的性质来求x的值。

教师边示范解题过程,边讲解书写格式:①首先要写“解”字;②然后根据等式的性质,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

这道题要把方程两边都减去10;③每个等式占一行,各行的等号要上下对齐。

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纠正格式错误。

(4)指导检验。

谈话:x=40是不是正确答案呢?我们可以利用等式的意义对方程进行检验,只要把x 的值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即可。

教师边板书边说明检验方法及书写格式。

(5)师生共同回顾求x值的过程,并明确: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

三、巩固反馈1.完成教材第3~4页“练一练”。

第1题:x=110第2题:3 22. 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3题。

(1)x=56(2)x=5画线略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学会了用它来解只含有加或减的简单方程。

板书设计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例350=5050+10=50+10x+a=50+a50+a-a=50+a-a例4解:x+10=50x-10=50-10x=40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

40+10=50,x=40是正确的。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二是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加法和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解方程是学生刚接触的新鲜知识,学生在知识经验的储备上明显不足,因此教学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引领学生经历将现实、具体的问题加以数学化,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并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是解决一步简易方程的关键。

备课资料参考典型例题准备【例题】已知x-3.4=2.9,求0.38+x的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