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讲义,第四章 叙事作品
文学概论第四章 叙事作品课后习题
概念1)叙事: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2)叙述时间指的是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所谓的”故事时间”是故事中时事件持续的长短和前后顺序,”文本时间”是叙述文本中叙述语言的长短和前后顺序。
3)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4)叙述标记:是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
5)故事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组成故事要素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由这些事件组织成的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发生这些事件的具体场景。
6)事件:就是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及其后果,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7)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也就是把表面上看来偶然地沿着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事件用因果关系加以解释和重组。
8)情景是由人物的行为和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就是用于塑造生动形象的事件组织成的具体情境。
9)扁平人物是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
当这种单一的性格特征反复出现并在人们的印象中成为某一类人物的特征时,这种扁平人物就称成为类型人物。
10)表意型人物是不具有性格内涵而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
这种人物可以划入扁平人物一类。
11)圆形人物:是指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
12)性格人物是特指中国古代叙事理论中所说的”性格”,即表现出真实生动的性情气质,给人以感觉上的亲切逼真的人物。
13)行动:是人物的有目的的行为,它是事件发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
14)叙述功能是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
15)叙述逻辑是根据人物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总结的人物行为模式。
16)叙述动作是指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这个概念包括了叙述者、接受者以及讲故事时的声音情态这样三个方面。
17)真实的作者和隐含的作者真实的作者就是创作作品的作者本人。
隐含的作者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是作者的”第二自我”。
18)隐含的作者和叙述者隐含的作者则是叙述者背后使叙述者和他的讲述行为得以存在的一种意识。
文学概论
第一章文学观念文学观念: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是文学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学观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观念,不同群体有不同的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属于历史的范畴,是流动的变化的。
16文学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四个要素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18再现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
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1表现说:是指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代表人物渥滋渥斯《抒情歌谣集》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雪莱《为诗辩护》.23符号论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代表作家德国卡西尔。
38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48 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62审美意识形态:(性质上)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通性的统一、(主体特征)认识与情感的统一、(目的功能上看)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统一、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体验: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76移情: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事物里去,其结果是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更易于被我们理解。
81出入说:王国维提出的。
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还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86综合性的文学定义是什么?共有那几个命题?33-34答:1、综合性的文学定义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艺术语言。
文学概论全文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第一章:文学观念1、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般地说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体验说是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口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的体验和现创造。
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
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
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第四章叙事性作品文学概论
文本时间---语言顺序---语言长短决定
(一)时序
时序:顺叙•倒叙•插叙
三种时序的不同组成构成了叙事文本的 时序。
三种时序又可以进一步细分,如倒叙可 分为外倒叙、内倒叙、部分倒叙、完整倒叙 等。
(二)时距
时距:是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长短的比较、对 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亦称叙述的步速。
叙事学的发展
意识形态叙事研究
20世纪8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转 向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从意识形态角度研究叙 事文学。 小规模的叙事学复兴
20世纪90年代,借鉴女性主义、解构主义、 精神分析学、历史主义、电影理论、计算机科学 等众多理论和方法,形成所谓的“新叙事学”。
传统叙事理论 与叙事学的区别
因此“必须把语言看作一种形式而不是实 质’:它是具有各种模式的结构,而不是具有内 容的各种要素的总和,这个观念与整体性概念是 密切联系着的。
4.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就语言学而言,“不同民族的语言有不同的 语法结构,这可以看作是语言的表层结构,但所 有民族的语言又有共同的逻辑句法结构,这可以 看作是语言的深层结构
叙述方式的两个方 面:叙述者与叙述视角
(-)全知视角 (二)人物内视角 (三)外视角叙述者 (四)第二人称叙述 (五)叙述视角和人称的 变换
叙述者
绝大多数小说不是由作者出面讲故事,而是 由其代言人对你讲话。这个代言人便是小说文本 中的叙述者。
叙述视角
就是叙述者的角度,是作家为读者观察形象 体系所指定的距离、角度和视野。它直接体现着 叙述的基调、方式和形态。
(-)全知视角:叙述者>人物
在全知视角中,叙述者大部分是第三人称, 也有第一人称。但不管是第三人称,还是第一 人称,都是全知全能的叙述者。
《文学概论》精讲脚本(改版增加内容)
说明:脚本的序号与修改方案的序号是一一对应的。
修改方案见附件“《文学概论》新版教材内容修改方案”。
重讲的部分:1、第一章文学观念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二、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六)“独立”说“独立”说是指,主要强调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创造。
“独立”说是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
这种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
“为艺术而艺术”是这种观念的主要口号。
这种观念来源于德国美学,特别是康德和席勒的美学。
后来在英、法“唯美主义”的艺术思想潮流。
他们主张艺术独立于现实生活,与功利无关等。
这种文学观念在中国近现代也有,其所强调的也是文学是一种人的游戏。
注意:英国王尔德和法国作家波德莱尔关于“独立”说的论述。
2、第一章文学观念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一)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3、中介层主体与客体之间如何才能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从而使审美活动得以实现呢?这还有赖于主体与客体的中介。
没有中介层面,审美活动也是无法实现的。
中介一: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审美作为一种活动必须有特定的心理时空的关系组合。
在审美活动中,孤立的事物若与主体个方面的条件缺乏契合,那是无所谓美或不美的。
注意: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忧心忡忡的穷人”和“贩卖矿物的商人”的对比。
马克思的话对我们是一个重要的提示:美不是无条件的。
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对不同的人,这是不一样的。
中介二:历史文化的积累审美活动的实现还必须有赖于主体的历史文化知识条件。
因为审美活动不但是瞬间的存在,它的每一次实现都必然渗透人类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或者说历史文化传统又渗透、积淀到每一次审美活动中。
人们总是感觉到审美活动让我们想起了似曾相识的东西。
审美活动的过程是多层面协同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
也可以说,审美活动的根本精神是人的心理器官的全部畅通,是人的内在丰富性的全部展开,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00542 《文学概论二》名词解释 知识点
00542 《文学概论二》名词解释知识点第一章绪论文艺学:实际上是指研究文学的学位,因而应该叫“文学学”,人们通常把它称为“文艺学”。
它包括三个分支: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是以人类历史和现实中的所有文学现象为对象,归纳总结文学的性质、特征和功能,阐释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的规律,进而发现和论证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研究方法的学科。
第二章文学观念文学文本:是指作家创作出来的、未被读者阅读的“文学作品”。
模仿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文学艺术是人对自然和社会模仿的结果。
巫术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的思想和仪式活动之中。
(代表人物:爱德华·泰勒和弗雷泽)游戏说:认为文学艺术产生于原始人的游戏冲动和游戏活动。
(有系统思想的理论家:席勒和斯宾塞)劳动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普列汉若夫《没有地址的信》、鲁迅)第三章文学创作文学创作:建立在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了解、感受、体验的基础上,作家经过艰辛而复杂的精神劳动,创造出特殊的精神产品——文学作品。
艺术积累:指作家在进入艺术构思之前,从审美的角度去认识、体验社会人生,并收集、积累创作材料的动。
所谓“取精用宏”,是说作家在创作中对材料应该尽可能地精炼、提纯,而这种精练、提纯必须以对丰富材料的大量占有为后盾。
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艺术积累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头脑中把生活素材转化为整体内心形象结构的思维过程。
内心形象:艺术构思中的形象,也称为内心形象,与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有别。
它是在原始材料、原始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艺术的提炼、概括,在作家的头脑中逐渐成形的。
形象孕育:即作家将已经萌发的内心形象,进一步加工、充实、改进、完善。
形象形成:即内心形象在作家头脑中基本完成、定型。
强化突出,是在构思中调动多种材料和手段去集中表现形象的某一特征。
夸张变形,是在构思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改变常态、违反常规的方式去塑造形象。
文学概论(目录知识点统)
《文学概论》(突击概略)(复习总纲)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1、文学四要素2、文学活动二、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六种文学观念:(再现、表现、实用、独立、客观、体验)说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1、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2、文学的观念与文学本身的演变:四、文学的界说1、文学的定义:2、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一、文化概念:1、广义的文化概念:2、狭义的文化概念:3、符号化的文化概念:二、文学的文化意义: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4、憧憬人类的未来5、学习语言文化三、文学文化意义的发现1、“品质阅读”2、“价值阅读”四、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1、文学源于生活2、文学改造生活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1、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2、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三、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1、审美意识形态历史生成与理论概括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第四节: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一、经验、体验与文学1、经验与体验2、体验与文学二、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1、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2、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第一节:文学文本一、文学文本概念1、文本2、文学文本3、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二、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1、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2、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3、文学文本层面第二节:文学语言组织一、文学文本的语言性1、文学文本以语言的方式存在2、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3、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言语二、文学语言组织1、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2、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3、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第三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一、语音层面1、语音层面的作用2、节奏3、音律二、文法层面1、词法2、句法3、篇法三、辞格层面1、比喻和借代2、对偶和反复3、倒装和反讽第四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一、内指性二、音乐性三、陌生化第一节:文学形象一、文学形象的系统性1、艺术世界的有机性2、不同性质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二、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1、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2、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3、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4、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第二节:文学典型一、典型论的发展及争论1、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2、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1、典型的特征性2、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3、典型的艺术魅力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典型环境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第三节:文学意境一、意境论的形成和意境的界说1、意境论的形成2、意境的界说二、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1、情景交融2、虚实相生3、生命律动4、韵味无穷三、意境的分类1、刘熙载分类法2、王国维分类法第四节:文学象征意象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文学意象1、意象的四种含义2、“表象之象”与“审美意象”二、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1、哲理性2、象征性3、荒诞性4、求解性三、象征意象化的原则与方法1、以荒诞的幻象表达意念的真实性2、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象组合3、“意象应合”的原则四、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1、语言式象征意象2、符号式象征意象第一节: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一、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1、传统叙事理论2、现代叙事学二、叙事与叙事作品1、叙事的意义2、叙事作品三、叙事的层面1、故事内容与故事叙述2、叙事的三个层面第二节:叙述语言一、叙述时间1、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2、叙述时间中的时距、次序和频率二、叙述视角1、第三人称叙述2、第一人称叙述3、第二人称叙述4、叙述视角和人称关系三、叙述标记1、叙述标记与写作意图2、叙述标记与人物性格塑造第三节:叙述内容一、故事1、事件2、情节3、情景二、人物1、“扁平”人物2、表意型人物3、“圆形”人物4、典型人物5、“性格”人物三、行动1、叙述功能研究2、叙述逻辑研究第四节:叙述动作一、作者、隐含的作者与叙述者1、真实的作者和隐含的作者2、隐含的作者和叙述者二、叙述声音1、现在叙述者2、隐在叙述者三、接受者与真实读者1、接受活动的参与者2、叙述者与接受者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一、抒情作品的内涵1、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2、抒情作品的内涵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1、情感的特点2、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三、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1、广义情感与狭义情感2、日常情感与艺术情感第二节:抒情作品与抒情一、抒情的本质1、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2、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3、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二、抒情的原则1、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2、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3、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4、抒情的一般原则三、抒情的途径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2、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四、抒情的策略1、抒情的语法策略2、抒情的修辞策略五、抒情的传统1、抒情传统的形成2、不同的抒情传统第三节:抒情作品的特征一、题材与结构特征1、题材特征2、结构特征二、意象与主题特征1、意象与主题特征2、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例示3、原型意象、抒情母题与创新意识三、文体特征1、文体的美学内涵2、抒情诗的特征3、抒情小品的特征第一节:风格的诸种理论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三、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四、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第二节:文学风格的内涵一、风格的定义二、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1、创作个性界说2、创作个性转化为文学风格三、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1、文体三层面2、语言的编码、词语的分布与文学风格第三节: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与特征一、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1、文采2、情调3、气势4、氛围5、韵味二、文学风格的特征1、文学风格的独创性2、文学风格的稳定性3、文学风格的多样性第四节: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与审美价值一、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第五节:文学风格与文化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二、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三、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四、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第一节: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一、作家的文化修养二、作家的独特素质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一、文学创作的主体二、文学创作的客体三、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第三节:创作心理要素一、艺术直觉1、艺术直觉与认知艺术直觉的异同2、艺术直觉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二、艺术灵感1、艺术灵感的特征2、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异同三、艺术情感1、艺术情感的特征2、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四、艺术想象1、艺术想象的特点2、艺术想象的类型五、艺术理解1、艺术理解与创作目的2、艺术理解与选材3、艺术理解与构思过程第四节:文学创作过程一、创作动机1、创作动机的构成2、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影响二、创作冲动1、创作冲动的特性2、创作冲动的心里构成3、创作冲动的激起三、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1、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2、艺术构思3、艺术传达4、修改与润色第一节: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一、消费是文学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1、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2、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异同二、文学消费与传播1、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2、文学传播发展三阶段三、文学消费的主动与被动1、购买、占有阶段的主动与受动2、阅读、欣赏阶段的主动与受动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第二节:文学接受及其主客体条件一、文学接受者的素质1、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2、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3、接受者的审美能力二、作为主体条件的接受心理1、接受者的兴趣2、接受者的审美心态3、接受者的对话愿望三、作为客体条件的文学作品1、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2、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3、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第三节:文学接受过程一、期待视野与预备情绪1、期待视野2、预备情绪二、接受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1、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2、审美心理结构的应对方式——同化与顺应三、召唤结构与接受的创造性1、召唤结构2、接受者的创造性阅读与理解第四节:文学接受效果一、审美效果与文学功能1、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2、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3、认识空间的拓展4、人格境界的提高5、审美能力的提高二、心灵沟通与社会交往1、心灵共鸣与文化认同2、社会交往第五节:文学批评一、文学批评的意义1、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2、文学批评对接受者的影响3、文学批评对社会的影响二、文学批评的方式1、审美体验2、理性分析3、价值判断三、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方法1、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2、西方当代的批评方法3、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第一节:文学的发生一、文学的发生1、模仿说2、巫术说3、游戏说4、劳动说二、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1、劳动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2、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3、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第二节: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1、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发展提供基础2、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发展提供动力3、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机制二、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1、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2、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不平衡的表现形式第三节:文学自身发展状况一、文学的自觉1、从不自学到自觉2、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3、文学发展中的革新与创造4、文学发展中对其他民族文学的借鉴和吸收二、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发展1、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形成2、当代文学体裁的变异第四节:文学思潮与流派一、文学思潮1、文学思潮的涵义2、文学思潮的产生3、文学思潮的特点4、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二、文学流派1、文学流派的界定2、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3、文学流派的产生4、文学流派的特点。
文学概论——精选推荐
第一章1.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论著《典论论文》的作者是:曹丕。
2.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艺论著《文赋》的作者是:陆机。
3.我国明清之际最著名的小说评点理论家是:金圣叹。
4.在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时期,最早提出“艺术模仿自然”论点的理论家是:赫拉克利特。
5.中国古代的“诗言志”说和“诗言情”说属于:表现说。
6.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教化”说属于:实用说。
7.西方的“寓教于乐”说属于:实用说。
8.由于塑造形象的手段和使用的材料不同,艺术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文学属于:语言艺术。
9.马克思主义解答文学的源泉问题用的是:反映论。
10.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马克思。
11.“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小说家,他们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的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
”的理论家是:恩格斯。
12.认为巴尔扎克在他的“《人间喜剧》里给我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的理论家是:恩格斯。
13.号召作家到人民群众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的理论家是:毛泽东。
14.提出诗人是“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的著名诗论家是:王夫之。
15.“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做出这一论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毛泽东。
16.列宁——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么他就一定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方面。
17.亚里士多德——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18.卡希尔(德国哲学家)——符号论的文学概念。
19.高尔基——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
20.荆浩——度物象而取真。
21.狭义上的文化——人所需要、制作、发明的一切。
三国时期哲学家王弼提出的“三层面”是——言、象、意。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
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必过知识点第一章文学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学科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2、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和具体地考察文学发展状况、经验和规律的学科;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3、文学批评:是一门及时地评论同时代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学科;也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4、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5、广义文化概念提出者: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英国文学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中国梁漱溟..狭义文化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符号论文化概念: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6、马克思、恩格斯在哪些着作中提出意识形态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7、提出文学中“心”与“物”的关系理论的作者与论述:刘勰“心物交融说”;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诗人对于外物的感受;所引起的感想是无穷尽的;描写事物的神情和外貌要根据景物写;辞藻和音调的运用则要联系自己的心情反复斟酌..“与心徘徊;随物婉转”..德国古典作家歌德;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奴隶;现实是客观的;作家对现实的反映是能动的..补充1.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2.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3.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4.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5.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6.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7.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8.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9.价值阅读: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11.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12.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13.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14.移情说:感情外射;原本我的感情外射或融入到物的身上;使之亦有;我就是物;物就是我..15.距离说:拉开功利距离的体验..对已有的经验换一种角度重新审视..16.出入说:王国维提出的..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还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17.情致:由黑格尔提出..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1、文本: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有待于读者阅读..2、文学文本和文学作品:文学文本是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形态..文学文本是有待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系统..文学作品是指已经被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3、文学文本的层面:中国古代:言象意三层面周易庄子王弼刘大櫆姚鼐;西方:但丁黑格尔;波兰英加登四层面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示化面貌、再现的客体现代: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文学意蕴世界..4、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5、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结构..它有三个基本特性:语言性、整体性和表现性及个性..6、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三个;分别是语音层面、文法层面和辞格层面..7、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种形态..8、节奏: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节奏有三种类型:长短型、高低型和轻重型..9、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10、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11、词法:又称字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12、句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13、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14、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15、三对六种基本辞格:比喻明像暗是借没有和借代局部代替整体;对偶当邻隔句对和反复;倒装和反讽..16、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体现在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第三章文学的形象系统1、文学形象:文本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作家审美理想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2、文化形象的系统性:其一是就艺术世界有机性而言;其二是就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的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3、文学形象的概括性:文学形象能够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4、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5、文学典型: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西方创立..6、西方典型论发展三阶段:17世纪前狄德罗类型说;18世纪后黑格尔个性典型观;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中国:五四后传入;陷入哲学视角..7、典型:是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8、文学典型的特征:特征性: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及总特征制约下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效果:生命形式真实性新颖性.. 9、特征化:在写实型作品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这是创造典型的基本方法..10、典型环境:指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11、文学意境:是抒情性文学追求的艺术至境形态..中国古代文学创立..12、意境论的形成:庄子、刘勰、王昌龄、刘禹锡、王国维..13、文学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律动、韵味无穷..14、意境分类法:刘熙载分类法、王国维分类法有我无我..15、文学象征意象:哲理性文学追求的艺术至境形态..16、意象的四种含义:心理意象心理意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内心意象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泛化意象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17、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哲理性本质特征、象征性基本表现手段、荒诞性形象特征、求解性审美特征..18、象征意象化的方法:第一是努力捕捉客观物象与主观意念的对应关系;选择好最佳的象征物、第二是准确把握对应点、第三是运用拟人化的方法..19、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寓言式意象;通过故事情节暗示一种哲理或观念;符号式意象;通过无情节的整个或单个的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观念与哲理..20、诗有三境:物境诗由物生、情境诗由情生、意境揭示思想与事理..21、意境: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22、文学形象的形成;与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展开;与人的知、情、意的审美需要相适应;便形成了由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象征意象三者构成的互补性形象系统..23、文学形象的一般形态:写实性形象、抒情性形象和表意性形象..第四章叙事作品1、中国传统叙事理论的作者:梁启超、王国维..2、西方现代叙事理论的作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虚构、情节—古罗马贺拉斯诗艺;人物形象—法国布瓦洛;类型化—黑格尔;性格中心—恩格斯;典型环境典型人物..3、叙事: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4、叙事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观察、分析叙事活动..包含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叙述动作..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的三分法5、文学叙事的意义:建立在两个方面上;既是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又是作者自己的认识和体验..6、叙述语言:使故事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包括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记..7、叙述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主要包含时距、次序、频率..8、时距: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对照形成的关系..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9、次序:故事时间中事件的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语言的排列顺序对照形成的关系..顺叙倒叙插叙..10、频率:文本中的叙述语言和故事内容之间的重复关系..11、叙述视角: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由叙述人称决定..12、第三人称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全知视角;剥夺读者的探索求解权利..第一人称叙述:既是叙述人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第二人称叙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的..13、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对两种以上叙述交替出现的叙述..14、叙述标记: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意义:有时用来提示写作意图或宗旨;使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征得以凸显出来..15、叙述内容:文学文本所叙述的东西;即故事本身..包含人物、结构、行动..16、故事: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涉及事件、情节、情景..17、事件:故事中人物行为及其后果..18、情节:按照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18、情景: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19、人物:推动故事的进展和具体生动的形象..扁形、圆形、表意、典型、性格人物五个类型..20、扁平人物: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21、圆形人物: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22、行动:是人物有目的的行为..包含叙述功能、叙述逻辑、符号矩阵..23、叙述动作: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叙述者、接受者..24、真实的作者:创作作品的人..25、隐含的作者:进入作品的叙述活动后的作者..26、叙述者:讲述作品中语言的人..27、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分为显在叙述者和隐在叙述者..28、显在叙述者:指读者在文本中明确地听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29、隐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30、接受活动的参与者分为三个方面:接受者、隐含的读者和真实读者..31、真实读者:现实中客观存在的阅读作品的人..32、接受者:与叙述者相对的概念..隐含的接受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第五章抒情作品1、三分法:把文学作品分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论述文学抒情的重要作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黑格尔美学、雨果<克伦威尔>序言..2、抒情作品的内涵: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以情感为本位..3、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把狭义情感转化为广义情感;把日常情感转化为艺术情感;把个人情感转化为公共情感..4、情感: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情感包括人类主体性的一切方面;狭义情感仅指人由于感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5、抒情的本质: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法国学者欧盖尼;克罗齐、科林伍德的表现论;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托尔斯泰的传达伦;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罗斯金投射论..6、抒情的原则: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强调理性主义;凭借理性抑制感情的冲动..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强调直抒胸臆;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强调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一般性原则:诚挚性原则;独特性原则;感染性原则..7.抒情的途径: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以景结情;情景交融..8.抒情的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上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有两种:语法策略和修辞策略..9.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10.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意象、隐喻、典故、悖论..11.意象:心理画面..12.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文化行为..13.典故: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14.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所谓“似是而非”的语句..15.抒情的传统:中国:以抒情文学为主导的传统;西方:以戏剧文学、叙事文学为主导的传统..16.抒情作品的特征:①题材与结构特征:选择特定的题材、特定的原型意象表达特定的主题;表现为跳跃性..②意象与主题特征:表现为原型意象的运用;表现为抒情母题生成..伤春与悲秋、离情与别绪、思想与怀远..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③文体特征:抒情诗:指任何旨在表达情感的短诗分为颂诗、情诗、哀诗;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在内容上高度自由;在形式上灵活多样..17、传达与表现的区别:艺术家在表现时不知道这种情感是什么;而在传达时知道这种情感是什么..表现的目的是使我们明白自己的情感;传达的目的则是使别人明白我们的情感.. 第六章文学的风格1.论述风格问题的重要理论家:东方:印度伐摩那、毗首那他;西方: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威克纳格、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瑞士语言学家巴依、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2.风格的诸种理论: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着眼作品外在形式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着眼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从结合和统一方面看;强调有机性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从读者鉴赏的角度理解3.文学风格定义: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4.创作个性:是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是作家在虚拟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具有审美的超功利性..5.日常个性: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是创作个性形成的基础..6.创作个性和风格的关系: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显现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创作个性是风格的灵魂..7.文体:文学风格的载体;是一些持久性的体制、样式、类型;都是广义的语言秩序..分为三层面:作品的体裁、体制;文学的语体;文学的风格..8.文学语体:与一定的体裁相匹配而显示其特征的文学语言;表现为特定的语言体式..分为抒情语体;叙事语体;对话语体..9.抒情语体:一种表现对情感的体验、特别钟爱声音功能、擅长偏离语言常规且频繁运用修辞手法的语言体式..多用于诗歌10.叙述语体:用于叙述事件;在叙事性文体中广泛使用的语言体式..11.对话语体:富于动作性;要求性格化和口语化的语体..多用于戏剧文学..动作性、性格化、口语化..12.自由语体: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加以自由创造的语体..为创作个性的自由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是作家创作个性发展为风格的唯一途径..13.风格是言语结构显示出特色和稳定性的表现;是某种语体发展到极致的结果..14.语言的编码和超码: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15.文采:文学作品中的言语色彩;是文学风格的外表..16.情调:作品中的情感格调..17.气势:文学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18.氛围:弥漫于作品的特定气氛;往往与景物、环境结合构成意境和情境..19.韵味: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20.文学风格的特征:独创性;稳定性;多样性..21.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风格在审美的形式中凝聚了生命的内质;体现了人的各种生命状态、丰富的个性和创造力量;表达了对人生和艺术的价值取向..22.时代风格: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是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品中的表现..23.民族风格:指反映出各种民族文化特点的文学风格..24.地域风格:指反映出各种地域文化特点的文学风格..25.流派风格:是指一些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等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形成的共同特点..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26.婉约派: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以柳永、秦观、李清照为代表..婉约派的风格特色是情思绵密;语气吞吐;格调温雅..代表作有柳永的雨霖铃、秦观的踏莎行、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27.豪放派: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有人认为是范仲淹开其风;有人则认为是苏轼发其端..就其成就和影响来说;当推苏轼和辛弃疾;故有“苏辛词派”之称..风格特色是气象恢弘;境界雄奇;文势奔放..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第七章文学创作1、关于文学创作的几个重要理论养气说: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感物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287胸有成竹说:这也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认为作家、艺术家在动手创作之前要先使描写对象的特征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创作出好作品..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285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内指性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2.作家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一方面是文化修养:生活积累、文化知识、人格修养、特殊爱好..另一方面是独特素质:常处于创作激情中、敏锐的观察力、对语言有着超常的敏感和驾驭能力..3.文学创作主体:指已经处于创作活动过程之中的作家个体..有哪些特点:1、暂时放弃现实功利性关注..2、想像力被充分调动起来..3、向创作对象投注强烈的感情..4.文学创作客体: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5.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由感性直观因素、理解因素和与二者相伴随的情感体验三方面交织而成..6.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三大特征: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7.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8.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9.艺术想象: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三类型:再现性想象、创造性想象、相似性想象..10.再现性想象:主体对他所要描写的事物形象的复现..11.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12.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13.艺术理解:指作家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的理性思维活动..14.创作动机: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构成分为个体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15.创作冲动:是作家艺术家创作活动时的心理驱动力..16.是一种具有主导性的朦胧的情绪体验本质..17.艺术构思: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激起的创作冲动驱使下;对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并最终形成艺术世界的整个思维过程..基本阶段:作品整体架构的形成;具体艺术形象的设计;情节的演变发展..18.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艺术概括和艺术变形..19.艺术概括:指创作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选定的材料进行提炼加工的过程..包括艺术综合、艺术简化..20.艺术综合: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对各种材料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21.艺术简化:创作中对所写的事件和人物只寥寥几笔勾勒特征;对无关细节完全省略..22.艺术变形: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艺术传达:从艺术构思到语言的显现这一由内向外的活动和过程..。
文学概论之叙事性作品
❖ 变慢:
❖ 奶奶最后一次嗅着高粱酒的味道,嗅着腥甜 的热血味道,奶奶的脑海里忽然闪过一个从 未见过的场面:在几万发子弹的钻击下,几 百个衣衫褴褛的乡亲,手舞足蹈躺在高粱地 里……
❖ 最后一丝与人世间的联系即将挣断,所有 的忧虑、痛苦、紧张、沮丧都落在了高粱地 里,都冰雹般打在高粱梢头,在黑土上扎根 开花,结出酸涩的果实,让下一代又一代承 受。奶奶完成了自己的解放,她跟着鸽子飞 着,她的缩得只如一只拳头那么大的思维空 间里,盛着满溢的快乐、宁静、温暖、舒适、 和谐。奶奶心满意足,她虔诚地说:
文学概论之叙事性作 品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 ❖ 叙事学的起源 ❖ 叙事学的发展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
❖ 亚里士多德《诗学》 贺拉斯《诗艺》
❖ 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 ❖ 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
叙事学(narratologie /narratology)
❖普洛普概括出俄国民间故事的31个恒定“功能” ❖列维-斯特劳斯开启法国叙事学研究
❖ 列维-斯特劳斯以管弦乐的总谱为喻来支持他的分析 方法:要发现和声,我们必须既“历时地”也“共 时地”阅读管弦乐队的总谱,因此,阅读俄狄浦斯 神话也可以如图如示地分析和阅读。如果某人想要 讲故事,他就会从左向右、从上到下地读,但如果 想要理解神话,就可以像他这样一栏一栏地在“关 系”和“差异”中阅读。另: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 Ⅲ纵列讲怪物由土地所生,人要杀死怪物才能生存, 所以其“共同特征是对人类由大地起源的否定”, 相反,Ⅳ纵列暗示人类从大地深处出现时要么不会 走,要么行走极不灵便,所以其共同特点是“坚持 人类由大地起源”。
❖ 变慢:叙述时间长于故事时间,叙述者缓缓地描述事
文学概论第四章
文学的含义
文学活动的 审美意识形 态属性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内容简说 重点概念
课后思考 背景知识
相关资源 相关资源
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 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 美 形 象 具 有 想 象 、 虚 构 和 情 感 等 特 性 。 文 学 总 是 要 呈 现 审 美 形 象 的 世 界 这 种 审 文学 的 。
文学的话语 蕴藉属性
文学与话语蕴藉
在更具体的层次上, 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 来以供阅读的文本带有话语蕴 藉属性。 藉属性。 含蓄: 含蓄: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 仿佛无限的意味, 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 中体味无限。 中体味无限。
话语蕴藉的典型形态 含混: 含混: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 蓄多重不确定意义, 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 无穷。 无穷。
方式: 方式:形象与理性
态度: 态度:情感与认识
内容简说 重点概念
课后思考 背景知识
相关资源 相关资源
文学与话语:它决不只是个人所有物, 文学与话语:它决不只是个人所有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 社会活动;决不只是个人言语行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 社会活动;决不只是个人言语行为, 会话语实践。 会话语实践。 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文本中的话语蕴藉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有时看起来用得平 常的词语,也有可能蕴藉着普通话语所没有的丰富意蕴。
内容简说 重点概念
课后思考 背景知识
相关资源 相关资源
(三)、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 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地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 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 ♣ 含蓄是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 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 含混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着多重不确定意义, 令读者回味无穷。换言之,读者阅读文本时可能感到其中含蕴 着多重不同意义。 ♣ 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的 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
文学概论 第四章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文学是一种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最终间接 地决定于经济基础,同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政治、 法律、宗教对文学的作用更直接,更大。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1.审美意识形态是在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体现出的 情感、思想、信念、幻想、人生观、世界观等的总和, 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表现形态有音乐、文 学、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2.审美意识形态既具有审美的特性,又与其它意识形 态关系密切,相互渗透和浸染。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 说、剧本等。 中国古代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认识: 魏晋时代,文学进入自觉时代,文学的审美属性得到了确认, “文学”、“文章”、“文”逐渐成为同义词。“四学”分为 儒学、玄学、史学和文学。 《典论 论文》提出“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分别论 述了文学语言的形式美和风格美。 南朝梁史学家萧子显:“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 也。”重视文学的审美情感性、生命节律性。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刘勰《文心雕龙 情采》:“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 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钟嵘“滋味” ,“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它 在诗歌的“指事造形,穷情写物”。
病后的树阴 也比从前浓郁了 开花的枝头, 却有小小的果儿结着。 ——冰心《春水· 一五五》
凭栏久 凉风渐生 何处是天家? 真要乘风归去, 看—— 清冷的月 已化作一片光云 轻轻地飞在 海涛上。 ——冰心《春水· 一五九》
蛇
冯至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冰冷地没有言语―― 姑娘,你万一梦它时 千万啊,莫要悚惧
文学概论(一)【密训资料】-10页
★★
1.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文学审美活动具有广阔的包容性和文学审美活动具有思想的深刻性。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是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通性的统一,认识与情感的统一,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统一。3.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认为,“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
种方式——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
它一旦产生,便完全获得了客观的性质。
体验说
★
1.读者“体验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2.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认为,作品中有许多“不定点”,这些“不定点”使作品成为“待机存在状态”,必须经过“具体化”的阅读体验行为,才
能使作品真正实现为作品。
用了移情理论。
文学与历史文化
★
文学重虚构,重情感,重诗意,而历史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
第二章 文学语言组织
知识点名称
内容
文本与文学文本
★
1.文学文本是有待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系统。2.文学文本加读者阅读大体就等于文学作品了。
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
★
文学作品:读者已经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经验与体验
★
1.经验与体验的关系:经验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对经验的意义和诗意的发现,体验是对
经验的意义和诗意的升华,体验是经验的一种特殊形态。
体验与文学
★★
1.作家的体验的特性:①情感的诗意化。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这种体验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情感的诗意化。②意义的深刻化。情感是体验的核心。③感受的个性化。2.里普斯提出“移情说”。3.“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的诗句中运
自美,因人而彰”。4.文学活动的全部过程:生产、传播、消费、接受。
文学概论00529 自考重点整理
第一章文学观念。
1.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
2.文学四要素:是由艾布拉姆斯提出的,分别是: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3.文学四要素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把文学理解为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
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其他三要素是世界,艺术家,欣赏者。
其中还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4.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1)再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当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世界的重现和模仿。
2)表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3)实用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的关系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4)独立说:是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这种观念主要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
5)客观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当中,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文本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
6)体验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象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5.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6.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1)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
2)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3)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
4)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感情的一种独特的渠道。
5)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7.广义的文化概念指整个社会生活,即人所需要的一切,所制造的一切,所发明的一切。
狭义的文化概念即个人的文化素养及其程度,包括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及涵养高低等。
8.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9.文学的文化意义: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4)憧憬人类的未来。
5)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
10.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文学概论童庆炳自考版北大出版社知识点总汇
第一章文学观念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四要素和三过程最具影响的是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伽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
他在《文学的艺术作品》中提出,作品构成分为四个层面:语音层、意义单元层、再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的外观层。
(第五层:形而上学层)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理论: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听众、观众、读者)一切文学作品的源泉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改造成为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
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理论给我们最重要的理论其实在于它把文学理解为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其间包含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柳宗元《小石潭记》:文学是人的对象性精神活动,作家把外部自然和人的自然作为自己本质力量的确证,从而把文学变成人的精神活动的过程。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活动有待于主体与对象关系的建立)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客观说、体验说1. 再现说: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
(1)在西方,最古老的“模仿说”就是再现说。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提出“艺术模仿自然”苏格拉底“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这种描绘“应是通过形式表现心理活动”柏拉图提出“理式模仿说”、亚里士多德提出“自然模仿说”(2)与西方再现说相似的: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其真”(五代荆浩《笔记法》)清代叶燮“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2. 表现说: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感情的自然流露。
(1)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中第一次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2)柯勒律治:有一个特点是所有真正的诗人所共有的,就是他们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
(3)雪莱《为诗辩护》: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
(4)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文学是作家内心世界的外化,情感涌动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主张以外部显示作为对象,以不平凡色彩呈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叙事作品第一节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一、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一)传统叙事理论叙事的概念:叙事: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叙事的内容是故事。
西方叙事艺术理论:1.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已是全面研究叙事艺术理论专著。
2.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在《诗艺》中进一步提出叙事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问题。
3.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诗人布瓦洛等人又将贺拉斯的观念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理性制约。
4.感情表现和类型化人物为中心的完整系统的古典叙事理论。
5.启蒙运动后由法国学者狄德罗、德国诗人莱辛对平民戏剧的推崇,叙事理论逐渐形成了关注现实社会、关注人物性格的现实主义观念。
中国叙事艺术理论:1.宋元以后,随着通俗叙事文学的发展,对叙事艺术的研究也发展起来。
2.明代后期,评点把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研究形式发展到高峰。
3.19世纪以后,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倡导一种与社会改造目的直接相关的叙事理论。
4.王国维对宋元戏曲研究方面的著作则是对中国传统的戏剧叙事所进行的系统研究,标志着中国的叙事艺术研究在西方叙事文学和理论的影响下开始形成新的特征。
(二)现代叙事学什么是现代叙事学?现代叙事学是20世纪初从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开始的。
普洛普于 1928 年发表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中对俄罗斯100个民间故事进行分析研究后指出,这100个故事实质上受到一个恒定结构的制约。
这一结构体现在按照严格的、不可改变的次序前后相接的31个“功能”中。
法国结构主义学者列维施特劳斯把普洛普民间故事研究中功能与结构的观点介绍到法国。
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文学研究领域受到结构主义和普洛普民间故事分析的影响后,出现了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尝试,包括以格雷马斯为代表的神话分析,以布雷蒙德为代表的民间故事分析和巴特、托多罗夫、热奈特等人为代表的小说研究。
这些探索通过一系列学术活动逐渐酝酿形成一种新的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这种新理论被称做“叙事学”。
法国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的研究侧重于形式结构方面,固然有其片面性,但从研究发展的角度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叙事与叙事作品(一)叙事的意义叙事: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叙事的意义:叙事与客观世界的模仿关系中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以客观事物的发生规律为依据,二是体现着故事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和自己的精神需要。
叙事的意义就建立在这两方面关系之上:它既是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又是作者自己的认识体验。
(二)叙事作品随着叙事活动的发展,叙事文学作品从早期的神话传说、史诗之类蜕变演化成越来越多样化的形态。
三、叙事的层面(一)故事内容与故事叙述当我们说“叙事就是讲故事”的时候,容易产生一个误解:似乎叙事的基本意义就在于所讲述的故事内容。
然而作为易俗的叙事作品并不那么简单。
重要的不是行为和事件本身,而是对行为、事件如何发生的过程和形态的独特描述,于是如何讲述的问题就比讲述什么显得更为重要。
(二)叙事的三个层面(1)叙述语言 (2)叙述内容 (3)叙述动作第二节叙述语言一、叙述时间(一)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叙述时间:指的是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
故事时间:是故事中事件持续的长短和前后顺序。
文本时间:是叙述文本中叙述语言的长短和前后顺序。
(二)叙述时间中的时距、次序和频率1.时距时距:也可称为叙述的步速,是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相互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
作家安排时距常见的方法有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
2.次序叙述时间中的次序:是故事时间中事件的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叙述语言的排列顺序相互对照所形成的关系。
一般来说,次序可分为顺时序、逆时序、倒叙和插叙。
3.频率频率:是叙述时间的另一个方面,是文本中的叙述语言和故事内容之间的重复关系。
重复有两种类型,即事件的重复和叙述的重复。
事件的重复:指的是故事内容的重复,即同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
叙述的重复:指的是同一事件在故事中被反复叙述。
二、叙述视角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
由于叙述视点可以游移,这种叙述也可称作无焦点叙述。
传统叙事作品采取的主要叙述视角是第三人称叙述。
第一人称叙述:是指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一个人物,从故事的参与者角度进行的叙述。
第二人称叙述:是指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是以“你”的称谓进行的叙述。
在传统的叙事作品中,叙述人称一般是不变换的。
有的理论家相信视角应当始终如一。
事实上,视角的变换并非不可以。
即使在古代作品中,叙述视角的变换也不是没有。
三、叙述标记(一)叙述标记与写作意图叙述标记有时是用来提示写作意图或宗旨。
叙事文本中最重要的标记就是他的标题。
还有一些醒目句段也具有标记意义。
(二)叙述标记与人物性格塑造除了提示创作意图的标记之外,还有一些标记的作用是使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征得以凸显出来。
另外有些标记是叙述者并未直接说出,而是间接暗示出的引导标记。
第三节叙述内容一、故事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神话、史诗、英雄传奇、民间传说和童话故事等种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
从这个角度来说,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构建着一定社会的文化形态。
(一)事件事件:是由故事中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
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事件大小都必须要与人物行为有关。
作品中的事件可以由若干层次构成。
从事件在整个故事进展中的作用看,主要有两种类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塑造生动的形象。
就事件的重要性而言,有的是故事发展线索中的必要环节,处于核心地位,有的只是个过渡,是辅助单位。
(二)情节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也就是把表面上看来偶然地沿着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事件用因果关系加以解释和重组。
情节是按照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这并不是说任何按因果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逻辑事件都会成为叙事作品的情节。
情节不仅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而且要求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而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
(三)情景情景:是由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情况,也就是用于塑造生动形象的事件组织成的具体情境。
一部叙事作品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不同详略、速度的叙述方式如省略、概略、场景、停顿和减缓,这几种时距可以结合运用,但叙述故事中必须要有情景描写。
而不同作品对叙述过程中的变化有不同要求,因而情景在作品中的安排是不同的。
二、人物(一)“扁平”人物“扁平”人物:是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
(二)表意型人物表意型人物:是不具有性格内涵而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
(三)“圆形”人物“圆形”人物:是指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
(四)典型人物典型人物通常被称做“典型”,按照恩格斯的意思,典型人物是与典型环境联系在一起的概念。
也就是说,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在历史、社会和自然的大环境以及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中产生的。
(五)“性格”人物“性格”人物:指中国古代叙事理论中所说的“性格”,即表现出真实生动的性情气质,给人以感觉上的亲切逼真的人物。
三、行动行动是人物的有目的的行为,它是事件发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
现代叙事学有关叙事中行动的研究有各种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这里主要概略介绍从叙述功能和叙述逻辑这两个角度对叙事作品中的行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一)叙述功能研究普洛普叙述功能研究。
对叙述功能研究问题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普洛普在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形态研究中提出的。
他共列举出三十一种功能,这三十一种功能分布在七个行动范围内。
这七个范围是:反面角色、捐献者(施主)、助手、公主(被寻找的人)和她的父亲、送信人、英雄、假英雄。
格雷马斯叙述功能研究。
法国学者格雷马斯提出了由六个行动素组成的三对范畴:①主体对客体。
②送信者对受信者。
③助手对敌手。
(二)叙述逻辑研究布雷蒙德分析方法。
按照布雷蒙德的分析方法,可以把一般故事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表述为三段式序列: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
从叙事的形式方法。
即从叙述句型出发,把故事分解、化简为一系列基本句型,最小单位叫叙述句。
一个故事从行动展开的角度讲可包括若干作为核心单位的基本行动,可以把这些行动化简为句子中的谓语动词。
这样一来,故事内容就转换成了由一系列叙述句构成的行动序列。
第四节叙述动作叙述动作:是指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
如果所叙述的内容是存在于外部世界的真实事件,那么叙述的意义就在于把这些事件本身叙述清楚;如果内容是虚构的,那么如何讲述便非常重要。
叙述动作在叙述的过程中会以各种方式影响读者的态度和评价。
叙述动作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故事的叙述者、叙述声音和接受者。
一、作者、隐含的作者与叙述者(一)真实的作者和隐含的作者真实的作者和隐含的作者:真实的作者就是创作作品的作者本人,当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
(二)隐含的作者和叙述者隐含的作者不同于真实作者,也不等于作品中的叙述者。
叙述者是讲述出作品中语言的人,而隐含的作者则是在叙述者背后使叙述者和他的讲述行为得以存在的一种意识。
一般情况下,叙述者所说的语言往往就体现了隐含作者的态度或认识,因而人们不大容易将叙述者与隐含的作者区分开来。
但二者毕竟不能混为一谈。
隐含的作者自己在作品文本中从不露面,我们只能通过对整个作品的意图来间接地意识到他的存在。
作品文本中实际存在的是叙述者,而能够表明叙述者这个角色存在的根据是叙述声音。
二、叙述声音叙述声音:是指那种能体现叙述者的叙述动作的口气或情感态度。
从叙事的一般意义而言,叙述声音的功用只是传达内容意义,声音的表情特点也只是为了更准确、生动地表达内容的情感意蕴。
然而有时叙述者的声音情态并不是为了表现故事内容,而是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通过吸引读者对声音的注意而把叙述者自己凸显出来。
根据在不同风格的叙事作品中叙述声音的不同表现情景,我们可以把叙述者大致区分为两种情况:(一)显在叙述者。
显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文本中明确地倾听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
在比较传统的带有讲故事色彩的叙事风格中,叙述者的声音往往或多或少地可以被接受者听到。
显在叙述者的极端表现是通过干扰甚至打乱故事叙述而使叙述者自己显现出来。
(二)隐在叙述者。
隐在叙述者是与上面所说相反的另一种情况,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
隐在叙述者进行叙述的最典型例子是戏剧文学即剧本,有的小说也采用这样的叙述方式。
但应当注意的是“隐在叙述者”并不是说不存在叙述者,而是说叙述者处于一种“隐在”即不在场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