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

合集下载

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

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

浅析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摘要] 文化有着多重含义,它没有明确界定的方法。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互不相同的。

本文从东西方两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浅析两种不同文化在语言上表现的差异。

[关键词] 整体;分析;文化;思维方式【中图分类号】 h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2-142-2一、引言最早比较科学地给“文化”下定义的人是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泰勒,他认为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的意义上来讲,是一种复合整体,即指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泰勒,1871:)。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刘润清,邓炎昌,1989:3)。

既然文化是多种多样的,那么语言在不同文化上的表现必然存在着差异。

二、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1.东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倾向于整体式思维方式,为了叙述方便,我们用中国作为东方国家的典型代表;而西方文化则偏向于分析式思维方式。

学者们认为这种认知模式的差别可能表现在思维活动时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方面,前者称为“领域依附”,而后者则为“无领域依附”(吴为善,2009:47)。

早在中国汉朝,董仲舒就明确地提出了“天人之队,合二为一”。

他认为人和天之间一定有某种对应的东西存在,所以中国哲学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关系论。

东方人以直觉的整体性与和谐的辩证性著称于世。

首先是一种整体的辩证统一,这个整体并不等同于我们所说的“一”。

中国人思考问题时也是会把事物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可是我们更强调这两方面是互相制约和依存的关系,即它们是处于统一的结构之中。

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儒家学说教导我们在面临事务时要将个人放在特定的整体的关系中去处理。

其次是一种直觉的和谐,我们思考问题不像西方人那样依靠逻辑思维推理,而是常常靠的是一种感觉,就是我们所谓的潜意识,即人们说的灵感和顿悟。

英语思维vs中文思维的三大差异

英语思维vs中文思维的三大差异

英语思维vs中文思维的三大差异人的很大一部分思维活动是用语言进行的。

英文思维就是这部分思维用英语在进行。

中文思维就是用中文去思维。

但这是需要中英文都好的人才能做到。

不懂英文的人就不可能用英文去思维。

传统的英文学习,大多数老师习惯于先用中文思考,然后再翻译成英文。

这样会使到速度很慢,影响了流利的程度,而且由于受中文的影响,表达时容易变成中国式英文-Chinglish。

所以学习英文要练习用英语思维,有了这种习惯,英文的表达才能达到真正的纯正和流利。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大量的听读练习,才能逐步形成用英文思维的习惯。

1.英文思维是线性结构,中文思维是螺旋状结构,意思是中国人喜欢绕弯子,外国人喜欢直来直去,体现在作文中就是中国人喜欢开头先讲个故事,外国人却直入主题。

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先想象这样一个情景:你刚在星巴克买咖啡时,看到两个人在争吵,其中一个男的朝另一个女的身上扔了一杯热咖啡。

后来你想把这件事转述给别人,于是,你会发现中国人和外国人在叙述方式上的很大差异:中国人通常会这样说:我跟你说,刚我在星巴克买咖啡,看到两个人在吵架,其中一个男的直接把一杯热咖啡扔到了另一个女的身上啊!不同的是,一个外国人的叙述可能是这样:I saw a guy throwing hot coffee at a woman during an argument while I was buying drinks in the Starbucks.如果将一件事分成重点和背景,那中文一般是先铺陈背景,再进入重点;与之相反,英文一般是开门见山,先放出重点,然后再加上细节和背景。

中学语文老师教作文时会说'欲扬先抑,起承转合',这就是典型的中文思维。

如果你将这种思维方式不知不觉地带到了英语表达里,那么你的句子就一定会有'中式英语'的痕迹,如:'I'm telling you that .........翻译上述对话'.2.小的方面,比如时间、地点、姓名等。

简谈汉英思维模式差异与语言表现

简谈汉英思维模式差异与语言表现

简谈汉英思维模式差异与语言表现【摘要】语言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一对统一体,英汉民族各有不同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而思维模式的不同也体现在语言表现上。

【关键词】思维模式;意合;形合;语言表现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那些长久地、稳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公认的观点,就叫做该民族的思维方式。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思维模式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是思维模式的构成要素,使其得以形成和发展,而思维模式的差异又造成语言的差异。

一、汉英思维模式差异(一)整体与个体。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特有的思维模式,强调自然界和人的和谐与统一,是一种整体性思维方式。

而西方哲学强调人的个体意识,人依附于自然却又独立于自然,因而西方人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思维方式。

汉英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可以分别反映在词义的表达和说明事物及句子的结构上。

汉语词义一般较笼统,而英语词义一般较具体。

在叙述事情时,汉语习惯于从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英语的顺序则与此相反。

英语的句子结构呈现了头轻脚重的正三角后续性规律,而汉语则是头重脚轻的倒三角形前置性扩展机制。

(二)艺术与科学。

中西文化最显著的差异是:中国文化是艺术的,西方文化是科学的。

艺术的精神是借着具体的意象,传神活现,画龙点睛地来表一己的感觉或价值判断,目的是价值的欣赏和创造。

科学的精神是借着抽象的符号,利用分析和实证的方法,从而对事物做理智的了解,目的在于寻求真理。

(三)抽象与形象。

从总体上看,英民族擅长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

相比之下,汉民族则更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概念,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

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直接反映在句子词汇的使用层面上,具体表现为:英语常用大量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实的概念。

(四)顺向与逆向。

中国人出于礼貌请对方先做某事时常说您(先)请。

而英语的习惯说法却是“After you!”。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摘要:中西民族的思维方式,由于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影响,客观上存在差异。

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圆形,以直觉体验为工具,强调整体性;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线形,以逻辑实证为手段,强调部分分析。

了解这些差异对我们的英语学习大有裨益。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原因表现1. 了解思维方式的必要性人类的思维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作用下人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机能,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观察和反映客观世界,也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和综合。

某个民族将长期以来对现实的认识凝聚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以一定的方式,就形成了这一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深层的表现有情感、意志等暗流及更深的以潜意识存在的观物态度,而其浅层的表现则为语言。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连淑能,2002:39),与两者都密切相关:一方面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交际文化,尤其体现于哲学、科技、文学、美学、艺术以及宗教、政治、法律等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要研究语言的特征及其转换,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要研究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就必须深入研究与语言和文化均有密切关系的思维方式。

2.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

导致它们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2.1 我们认为首先是东方西方哲学对语言的态度截然不同的缘故。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走上了“受指主义”的轨道。

中英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表现 ppt课件

中英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表现 ppt课件
中英思维及语言的差异
无忧PPT整理发布
Content
1 主体思维 VS客体思维 2 综合性思维 VS 分析性思维 3 形象思维 VS 具体思维
无忧PPT整理发布
主体思维 VS客体思维
差异
中国:“天人合一”、“万物戒备于我”、“人法 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仁”“、 礼”——主体思维。 英语国家:“主客二分——客体思维。”
Example and exercises
4. 夏天很难保存食 物。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preserve food in summer.
1. 活到老,学到老。 2. One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2. If you confer a benefit, never remember it; If you rec。
无忧PPT整理发布
Examples
1. His management of the hotel is successful. 他把这家旅馆管理得很出色。
2. Your letter reached me yesterday. 昨天我收到了你的来信。
3. Excitement deprived me of all power of utterance. 我兴奋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无忧PPT整理发布
2、主题(topic) vs 主语(subject)
汉语:句子结构中,主语并不是必要的成分。无主语的 句子比比皆是。这些句子是主题句,结构为:主题+述 题。主题并非句子的主语而是说明的对象,通常置于句 首,述题位于其后,对主题进行评论、说明、解释。
英语:主语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一句话要说明的对象。 主语+谓语。 主语通常不能省略。 无忧PPT整理发布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整体性思维强调整体的概念和感知,注重上下文中的关联和联系,善于抓住事物的整体性,在语言交流中常常使用比喻、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

在中文语言中,整体性思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比喻和象征中文中常使用比喻和象征的方式来描述事物,比如“红颜薄命”就是对女子美貌的象征,而“寒冰刺骨”则是对冷的形容。

这种用词方式往往不太直白,需要读者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理解力才能理解其意义。

2. 隐喻和暗示中文中的语言很多时候不是直白的表达,而是透过隐喻和暗示来表达,需要读者能够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中的意义。

比如“牡丹虽好,全凭水和肥”就是暗示事物并不是靠外表就能决定的。

3. 四字成语中文中流行着很多四字成语,这些成语往往可以表达一种整体性的思考方式。

比如“不怕慢,就怕站”,表达了积极主动的态度。

与中文不同,西方文化中强调的是分析性思维,注重讲事实、说实话,由于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的倾向,也更强调个人独立思考和独立表达。

因此,在西方语言中分析性思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前后关系表述在英语中,人们更强调时间先后的关系,因此语言中也往往首先说明前面的事情,然后再说明后面的事情。

这种表述方式往往比较直白,不需要太多的上下文情境。

2. 排序和分类在英语中,人们更强调将事物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标准进行排序和分类,这种排序和分类方式加上相应的限定词和转折词就可以比较完整的表达出一件事情。

3. 笼统的描述在英语中,人们比较强调言简意赅,不需要太多修饰词语,往往可以用比较大的跨度来概括事物。

例如“all the people”,这个词汇基本上包括了整个社会。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中的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在语言中的体现是有很大差异的。

需要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多加注意和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沟通。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通过语言可以传递思想、交流信息,表达情感。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会对语言产生影响,中西方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的差异在语言中也有所体现。

本文将就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的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进行探讨。

一、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的基本概念中西整体性思维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将问题整体地看待,强调事物间的关联和相互影响。

中西整体性思维强调的是整体和谐的发展,强调维持事物的完整性和平衡性。

在语言表达上,中西整体性思维在强调语境的重要性,注重表达的含蓄和委婉,更注重情感的表达。

而分析性思维则是西方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将问题分解为各个部分进行研究,强调逻辑的严密性和分析的深入。

分析性思维强调的是逻辑的连贯和合理性,强调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在语言表达上,分析性思维更注重概念的明晰和清晰,注重对事物的分析和解构,更加注重语言的精准和准确。

1.词汇的多样性在中西整体性思维中,语言中的词汇常常是多义的,一个词可以代表着多种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解释和表达方式。

“心”在中文中有“内心”、“心情”、“心思”等多种含义,需要根据语境来进行理解和表达。

而在分析性思维中,语言中的词汇更加注重精准和准确,一个词通常只有一个含义,需要通过语境和逻辑推理来理解其含义。

在英语中,一个词通常只有一个含义,需要通过逻辑推理和语境来确定其含义。

2.句法的灵活性在中西整体性思维中,语言中的句法结构通常是灵活的,一个句子可以通过不同的语序和词汇搭配来表达不同的意思。

“我很高兴看到你”和“看到你,我很高兴”可以表达同样的意思,但语序有所不同。

3.说和写的差异在中西整体性思维中,说和写的差异通常很大,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很明显,语言表达往往更加灵活多变,更注重情感的表达。

在中文中,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方式通常有很大的差异,口语表达更加灵活多变,强调情感的表达,而书面语则更加注重规范和准确。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源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

中西文化在思维模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了语言中。

本文将探讨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在语言中的体现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

一、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的概念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是由心理学家尼斯贝特提出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

整体性思维指的是将事物整体性地看待,并强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综合性;而分析性思维则是将事物进行分解、分析,并强调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

整体性思维更倾向于整体、综合、感性的思考方式,而分析性思维更倾向于分析、逻辑、理性的思考方式。

1. 隐喻的使用在中西文化中,隐喻的使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倾向于用直接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喜欢使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差异源自于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的不同。

整体性思维更偏向于表达情感和内在感受,因此更倾向于使用隐喻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而分析性思维更偏向于直接、逻辑的表达方式。

2. 表达方式的差异在西方文化中,表达方式更加直接、简洁,注重逻辑性和理性。

人们往往会直接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注重理性和逻辑性的表达。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表达的委婉和含蓄,善于使用客套话和礼貌用语。

这体现了整体性思维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更善于用委婉、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3. 对事物的认知方式在语言中也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对事物的认知方式上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对事物进行分析和归纳,更注重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

在语言中也更注重对事物的描述和解释,更注重事物的分类和逻辑性的表达。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对事物的整体认知和综合分析,更善于用隐喻和比喻来描述事物,更注重情感和内在感受。

在语言交流中,了解中西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的差异对于跨文化交流和沟通十分重要。

中西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表现

中西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表现

中西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表现我们知道,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本文对语言的内在系统,从语言的形式和结构上作了分析,并对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其它外在因素进行了探讨。

同时,思维是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

根据萨培尔一沃尔夫提出的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的观点:思维是语言的基础,语言必须依靠思维为之提供内容。

语言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以下将试图探讨英汉思维方式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对于语言的影响。

1、中西方逻辑思维不同的表现中国古代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自足的小农经济使中国的先民意识到风调雨顺对丰收的重要性,生存离不开自然的恩赐,进而从天地日月等自然现象悟出“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意识。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

这种文化特征表现在汉语就是古文没有分段,没有标点,造成一种整体的印象。

在汉语的文字中反应为封闭的结构,变化很小,形义融合。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希腊半岛属于海洋型地理环境,班道尚陆地狭窄,山地较多,可耕面积很少,加上当地的气候冬季湿润,夏季干燥炎热,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很难发展完全自足的农业经济,所有这些因素使发展手工业、商业、航海业成为必要与可能。

开放性的地理环境集齐了古希腊哲学家探索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他们中大多数不仅是哲学家,同时还是航海家、商人、科学家等等,他们大都有过海上冒险的经历,促使崇尚科学传统的形成。

西方哲学而非中国的人生哲学、伦理哲学。

西方人以科学的观点来解释自然现象,以实验为基础对物质进行分析,形成了逻辑性的思维方式。

西方语言的书写形式不仅要分段落,有标点,而且在句首字幕要大写,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在结构上表现为开放、松散的形态,呈流线性特征,音随形变。

2、中西文化差异在词汇中的表现多数人类学者、社会学家都认为在各族的文化形成过程中,对其发展发挥重大影响的首要因素是地理环境与气候,在经济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尤其如此。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中西文化背景下,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

整体性思维更注重整体与环境的关系,强调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而分析性思维则更注重细节和逻辑的推演。

这两种思维模式在语言中有着明显的体现。

在表达上,中西文化下的人们展现出了不同的倾向。

整体性思维倾向于使用富有象征性和隐喻性的语言来表达概念,以此来体现整体与环境的关系,强调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中文中的成语和谚语经常使用象征和隐喻来表达思想,如“一石二鸟”、“三思而后行”等。

而分析性思维则更倾向于使用明确、逻辑性强的语言来表达概念。

英语中的表达方式更加直接,强调逻辑推演和明确性,如“A is B”、“If...then...”等,遵循着严谨的逻辑结构。

在口语中,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体现出的差异也很明显。

整体性思维注重上下文的综合分析与理解,更偏向于使用间接和含蓄的表达方式。

中文中常见的反问句和变调问话的方式,常常暗示说话人的意图,需要听者在整体语境中去理解。

而分析性思维则更注重事实和逻辑的推理,更倾向于使用直接和明确的表达方式。

英语中的问句往往直接明确,例如“How are you?”、“Did you pass the exam?”等,直截了当,不需要听者再在上下文中加以理解。

在文化内涵上,中西思维模式也有着明显差异。

整体性思维注重整体的一致性和和谐性,倾向于以人为本,强调集体的利益和社会的和谐。

这种思维在语言中体现出来,常常在表达中使用婉转、委婉和含糊的措辞方式,以避免冲突和矛盾。

而分析性思维则更注重个体的利益和自主性,强调独立思考和个人的权利。

这种思维在语言中体现出来,常常直接、明确地表达个人的意见和需求。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在语言中有着明显的差异体现。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口语中的差异以及文化内涵上的差异。

了解和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跨文化交流与沟通,避免误解和冲突。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考方式与认知方式,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人们使用语言的方式上。

中西方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在对待概念的态度上存在差异。

在中文中,人们更倾向于以整体的方式来理解事物,重视事物之间的关系,强调上下文的综合意义。

在语言中,常常使用类比、暗示等手法来表达观点或者交流信息。

而在英文中,人们更倾向于以分析的方式来理解事物,注重事物的细节和逻辑关系,强调语义的准确性。

在语言中,常常使用明确、扼要的表达方式来陈述观点或者交流信息。

中西方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文中,人们倾向于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比如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渲染情感。

中文中的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常常运用暧昧、多义、寓意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以此来触动读者的情感共鸣。

而在英文中,人们倾向于通过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注重语言的直观性和准确度。

英文中的文学作品通常注重逻辑和推理,更多地通过事实和证据来呈现情感。

中西方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还在语言风格上存在差异。

中文中的表达常常比较曲折、含蓄、委婉,善于运用词语的音、韵、蕴涵进行表达。

而英文中的表达则更加直接、简洁、连贯,注重语言的逻辑性和准确性。

这种差异也使得中西方人在跨文化交流或者翻译中容易出现理解上的误差。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的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主要包括:对待概念的态度不同,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语言风格有别。

了解和尊重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于跨文化交流和翻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西思维差异 及地道表达

中西思维差异 及地道表达

中西思维差异看待事物和世界的视角不同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这种不同又有着漫长的文化渊源,而是这种不同导致了社会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的不同。

西方现代哲学严格的概念分析、清晰的理性逻辑,能够极为有效地撑开国故旧学中含混不清、微言大义的思想内容,更有利于把问题说清楚,而不至于使丰富的哲学内涵始终无法进入当下人们的思维深处和学术话语.西方哲学那种尖锐犀利的批判精神更能够对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起到激浊扬清的作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是由宏观到微观,欧洲人的思维方式是由微观到宏观,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同的科学体系、文化体系和历史形态。

现代科学体系和现代的资本主义制度,都是建立在西方由微观到宏观思维方式的基础之上。

它们带有由小到大的思维方式的种种局限,如发展的盲目性、竞争的无序性、过度强调个人利益等。

这些局限发展到今天,已经给地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严重的影响到人类的长远发展。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由大到小,整体意识较强,强调的是秩序、和谐。

这恰好是当今世界所迫切需要的。

胡主席提出的创建和谐世界理论是在本质上对西方主导的以利己主义和自由竞争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一种修正。

这种修正将有利于各地区人民的和谐共存,有利于人类的长远发展。

继2004年提出创建和谐社会的构想之后,胡锦涛主席又在2006年11月16日的东盟峰会上正式表达了创建和谐世界的构想。

这种具有中国特色构想的提出,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它标志着中国及中国文化、中国思想在沉默了500年之后,又重新回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是更加成熟、更加自信的中华民族用自己的智慧为人类的和平发展做出的又一次伟大贡献。

和谐世界的理论的提出具有现实意义,它是对现行世界奉行的以利己主义和自由竞争为基础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一种修正。

对西方体制主导下的世界所存在的种种顽疾(如:环境问题,种族问题,文明冲突,武器扩善等)给出了一个最终的解决思路。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1. 引言1.1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的重要性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在语言中的体现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承载着人们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等方面的特点。

而中西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作为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在语言中的体现方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对于中西整体性思维来说,其重点在于整体性、关联性和综合性。

这种思维模式强调整体的把握和场景的理解,更注重环境和背景因素,以及人际关系的影响。

中西整体性思维在语言中的表现方式往往会更加含蓄、委婉,注重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相对而言,分析性思维更加偏向于逻辑性、线性思维和个体主义。

这种思维方式更加强调逻辑推理和分析分解,以及事物的具体细节和因果关系。

分析性思维在语言中的表现方式往往更加直接、明确,注重事实和逻辑推理。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在语言中的对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方式及思维模式差异。

通过研究这种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

对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中西整体性思维的特点1. 看重整体性:中西整体性思维注重整体性,将问题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而不是将问题分解为局部或部分进行分析。

2. 强调综合性:中西整体性思维倾向于将多方面的信息综合起来进行思考和分析,考虑事物的多个方面和维度,而不是片面地看待问题。

3. 注重感知和直觉:中西整体性思维强调感知和直觉的重要性,重视个人的直觉和体验,并将其作为认知和思维的重要依据。

4. 偏向于综合而非细节:中西整体性思维偏向于综合把握问题的全貌,而不是过于关注细节和局部,注重整体的情感和情绪体验。

5. 重视整体性的逻辑:中西整体性思维在思考和分析问题时,倾向于运用整体性的逻辑方式,强调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在语言中的表现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在语言中的表现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在语言中的表现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在语言中的表现摘要: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塑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并在语言中有所体现。

本文概述了这些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关键词:思维差异;语言差异思维是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

根据萨培尔一沃尔夫提出的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的观点:思维是语言的基础,语言必须依靠思维为之提供内容。

同时,语言是表达和传播思维的最佳工具,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以下将试图探讨英汉思维方式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对于语言的影响。

一、个体思维与整体思维西方哲学具有崇尚个体思维的传统,即从个体上把握对象,通过逻辑分析达到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

相比较而言,中国古代哲学家一向倡导一体思想,认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莫不存在于一体之中并由此形成整体思维,主要表现为综合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语言上的表现有:(1)英汉对事物的定义不同,从而用词出现不同的倾向。

英语偏好属概念的词即特指,用词具体细腻,汉语偏好重概念的词即泛指,用词概括模糊。

(2)表现在论证上英文往往习惯于由点到面,由个人到整体;而中国人习惯于从整体类推出个体,由面到点,由大到小、由前到后、由远及近。

(3)在语篇上英语篇章常常呈线形安排,而汉语则呈螺旋型结构。

二、形式或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形式或逻辑思维在西方哲学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

英国人注重逻辑推理和以实验为基础的形式论证,很早就将哲学与语言研究相结合。

相反,中国的传统思维十分重视“悟性”或直觉。

中国人常常不是凭借严谨的形式分析而是靠“悟”。

直觉思维有其优点,如果人们能正确地运用直觉来准确地把握客体特征,直觉是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

但是,直觉具有明显的思维方法论的弱点。

它不重视以科学考察为基础的形式论证,不重视形式结构对准确判断的意义,因此悟性往往导致语言中过度的模糊性,如词性、语义、句法成分等的模糊化。

英汉这一思维方式差异在语言上集中表现为英语的意合和汉语的形合,这也是英汉两种语言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中西文化中,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是两个重要的思维模式。

整体性思维强调整体和关系,而分析性思维强调部分和分离。

这两种思维模式在语言中有明显的差异。

一、词汇和语法结构中文是属于整体性思维的语言,因此在词汇和语法结构上呈现出整体性思维的特点。

例如,在中文中一个词可以包含多种不同的含义,这些含义有时候是相互关联的。

而在分析性思维的语言中,词语通常只有一种含义,且含义十分明确。

此外,中文中语法结构也呈现出整体性思维的特点。

例如,在中文中一个句子可以缺少主语或宾语,但仍然可以很清晰地表达意思。

这与分析性思维的语言不同,分析性思维的语言中,主语和宾语是不可或缺的语法成分。

二、比喻和象征中文是一个比较象征性的语言,比喻和象征经常被用来表达抽象的概念或情感。

例如,在中文中“花开富贵”这个比喻可以表示一个人的品德和事业的发展,而这个比喻的意义可能需要在具体语境中进行理解。

相比之下,分析性思维的语言通常更注重文字的字面意义。

三、逻辑和推理中文中的语言逻辑和推理往往是通过语言组块和词语之间的关系来表达的。

例如,一个中文句子中的各个部分往往是通过语境中的关系来达到逻辑和文本上的连贯性的。

而在分析性思维的语言中,逻辑和推理通常是通过形式逻辑和严格的语法规则来实现的。

四、讲故事的方式中文讲故事的方式通常是以正被讲故事的事件为中心,然后通过迂回的方式展开,最后再回到故事的主题。

与此相比,分析性思维的语言通常注重逻辑和直线式的叙述。

总结中西文化中的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各具特色。

理解它们在语言中的体现对于跨文化交流以及区分不同语言的思维特点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作者:刘经安来源:《新一代》2019年第22期摘要:整体性和分析性是中西思维的一个重要差异,它体现在汉语和英语的词汇、语法和语义等各个层面。

了解这种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可以促进对语言的理解和学习。

关键词:整体性思维;分析性思维;汉语;英语;体现思维方式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它既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又是文化的重要体现。

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中西思维方式也必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整体性与分析性是中西思维方式差别的一个重要方面(张恩宏,1987),既然思维方式与语言又密不可分,那么中西思维方式上的这个差异也必然会在语言当中有所体现。

在本文中,作者将举例说明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一、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中国文化发源于农耕文明,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的是一种整体性思维,在这种思维方式下,那些看起来即便是相互对立的事物其实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

例如,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就曾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就是中国文化中整体性思维的典型体现。

因此,中国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往往倾向于把个体放在整体中去综合地考察,遵循先整体后个体的顺序。

西方文明孕育于海洋,在这种海洋文化的熏陶下,西方人逐渐形成了冒险探索精神,在这种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对立和斗争中,最终形成了“二元对立”的思想(王淼洋&范明生,1994),它强调客观事物之间的差异和对立,对客观世界认知往往依赖于对其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是一种分析性思维。

他们对一个事物整体的认识,往往会依赖于对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细致的观察和分析,遵循的是先个体后整体的顺序。

二、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差异的最主要体现在对事物的整体和部分认知不同,中国人重视整体,观察认知客观事物倾向于先整体后部分,而西方人则正好相反。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整体性思维强调整体、全面的观察和理解,将事物看作一个整体,注重事物的背景、
关系、内在本质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感性、直观的特点。

而分析性思维则强调逐一分析、
归纳、推理,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重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规律性,具有较强的理性、抽象的特点。

1. 整体性思维注重事物的整体
在语言表述中,整体性思维者往往喜欢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将事物和普遍意
义联系起来,强调意象和情感的表达,如“大海一片碧蓝,心情舒畅”,“阳光明媚,生
命无限美好”等。

分析性思维者则更注重事物的细节和差异,善于运用比较、排列、分类等手法进行分
析和归纳,如道理阐述、信息表达、概括等,如“这个问题有三个方面需要考虑:…”,“这个城市人口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划分:…”。

3. 不同思维方式表述同一事物会产生误解
由于整体性思维者强调整体的观察和理解,可能忽略了事物的各个部分的差异和细节,而分析性思维者则可能忽略了事物的关联和背景。

因此,同一事物的表述可能在整体性思
维和分析性思维中产生误解,需要依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三、结论
在语言中,中西方的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的差异在表述方式和方法选择上有很大
的体现。

无论采用何种思维方式,都需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表达,避免误解和歧义的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
1.中国的整体思维与西方的个体思维
整体思维是指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从整体出发,把握事物的特点及属性。

整体思维趋向于系统化和综合化认知事物。

个体思维是指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将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并逐一加以考察,然后形成整体印象。

中国人注重整体思维,主要受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西方人注重个体思维,强调“天人相分”的哲学观点,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人类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来改造外部世界。

中西方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对了解汉英语言结构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汉语句子重意合,强调内容的完整性,语法形式的表达主要借助词汇途径,组词造句依照逻辑关系和动作发生时间来安排语序。

相反,英语句子重形合,强调结构的完整性,语法形式多样,句子里的内部关系主要靠连词、关系词等来表达。

例如:Spring has so much more than speech in its unfolding flowers and leaves,and the coursing of its streams,and in its sweet restless seeking.(形合)
春花含苞待放,绿叶缓缓舒展,溪水潺潺流淌,欢乐的春天涌动着无限的追求和希望,这一切难以用语言倾诉表达。

(意合)
2.中国的形象思维与西方的抽象思维
形象思維是指通过知觉直接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式。

抽象思维指的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运用概念、判断和对立的思维形式来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汉民族偏重形象思维,习惯利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概念,不太重视抽象思维;而西方人喜欢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强调理性认识,注重逻辑推理。

中西方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充分体现在汉英语言中。

例如:
唉,那是客臣的井蛙之见喽,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啦。

Alas,that was owing to my ignorance,that is what is called partiality.
这一例子中抽象名词ignorance 和partiality表示具有共同概念的事物或现象,这对于习惯于抽象思维的英美人来说,意义简洁明了;而对于习惯于形象思维的中国人来说,必须将这些抽象概念具体化,才符合汉语读者的思维习惯。

3.中国的主体思维与西方的客体思维
中国文化注重以人为本,认为人是万物的出发点,是宇宙的中心,认识自身,就意味着认识了宇宙和自然界的内在规律。

西方文化强调以物为本,将自然当作焦点,注重对自然客体的观察研究,最终达到征服自然、主宰宇宙的目的。

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和西方文化的客体意识在语言中也有所体现。

如汉语句子里常用
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来充当主语,而英语句子里则常用无生命的物体或抽象概念作主语。

例如:
(1)The thought of returning filled him with fear.(想到还要回去,他害怕极了。


(2)His triumph was complete.(他取得完全的胜利。


上面两例英语原句的主语是抽象名词thought 和triumph,转换为汉语时就应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汉语注重主体意识,所以在翻译时应将指称人的主语替换原句主语。

4.中国的曲线思维与西方的直线思维
中國人说话爱绕弯子,在语言表达上,总是先铺垫条件,然后说出中心事件,句子信息呈现后中心趋势。

西方人说话往往开门见山,把关键的内容安排在最前面。

表现在语言上,信息中心多在前面,然后叙述条件、时间、地点等次要信息。

例如:你在6月10日写来的信早已收到,很抱歉这么久才给你回信。

(Please forgive me for taking so long to answer your letter of June 10th.)
总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如影随形,相辅相成,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对汉英两种语言有极大的影响,汉英之间的相互转换,不仅仅是文字上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思维模式的转换,只有洞悉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才能提高翻译的准确性,真正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曹盛华.英汉语言对比与中西文化差异探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2]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