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移动通信课程设计
北邮通信工程教学方案
北邮通信工程教学方案一、课程概述通信工程是信息时代的核心学科之一,它关乎着信息的传输、存储和处理,是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北邮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方案致力于培养学生在通信技术、网络工程、电子信息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与产业需求的发展。
二、专业课程设置1. 通信原理本课程主要介绍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模型和基本参数,涵盖了调制、信道编码、信道特性、信号检测和接收等内容,以及相关的通信技术和应用技术。
2. 数字通信本课程主要介绍数字信号的传输和处理、调制解调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等内容,涵盖了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信道编码、调制技术、数字调制解调技术等相关内容。
3. 通信网络原理本课程主要介绍通信网络的基本原理、协议、技术、以及网络设计与管理等内容,涵盖了通信网络的概念、体系结构、网络拓扑结构、协议体系结构、网络管理和优化等相关内容。
4. 高频电路本课程主要介绍高频电路的基本原理、设计和应用,包括射频信号的传输与处理、集成电路的设计与制造、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与优化等相关内容。
5. 通信系统工程本课程主要介绍通信系统的工程设计、系统集成、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与优化等内容,涵盖了通信系统工程的基本流程、关键技术、系统优化和调试、通信系统性能分析和评估等相关内容。
6. 通信软件开发本课程主要介绍通信软件的开发技术、通信协议技术、通信接口技术、通信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等内容,涵盖了通信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关键技术、通信软件的测试和验证、通信软件的应用开发等相关内容。
7. 通信工程实践本课程主要介绍通信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和实践经验,包括通信系统的实际应用、通信工程项目的实施与管理、通信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与技术等内容。
三、教学目标北邮通信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学生在通信技术、网络工程、电子信息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与产业需求的发展。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 掌握通信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技术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北邮通信工程课程设计
北邮通信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通信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发展历程;2. 掌握通信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3. 学习并掌握通信信号的处理、传输、调制解调等关键技术;4. 了解通信网络的结构、类型及其应用场景。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的通信原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2. 培养学生进行通信系统设计与优化的能力;3.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通信设备、调试通信系统的技能;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通信工程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认识到通信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树立良好的工程伦理观念;4. 引导学生关注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培养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北邮通信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通信工程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及实际工程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物理和电子技术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对通信工程的实际应用尚缺乏深入了解。
教学要求:1. 紧密结合通信工程实际,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和解决问题;3. 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4. 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1. 通信原理概述:介绍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通信系统的分类;- 教材章节:第1章 通信原理概述- 内容:信号与系统、通信系统的模型、通信技术的发展。
2. 信号与信道:学习信号的定义、分类及其特性,信道的基本概念、特性及信道模型;- 教材章节:第2章 信号与信道- 内容:信号的表示与分类、信号的传输与处理,信道的分类、特性及模型。
3. 模拟通信技术:讲解模拟调制、解调技术,分析其性能;- 教材章节:第3章 模拟通信技术- 内容:幅度调制、频率调制、相位调制,模拟调制系统的性能分析。
移动通信第二版课程设计
移动通信第二版课程设计1. 概述本课程设计是移动通信第二版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移动通信领域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设计和解决移动通信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面向理论知识的教学,其中包括基础理论、通信技术和信令技术等内容;第二部分是面向实践的课程设计,学生将通过小组协作完成一个实际项目,并为其开发一个移动通信解决方案。
2. 课程设计内容2.1 项目需求分析在本课程设计中,学生需要选择一个具体的项目进行实践,并为其设计一个解决方案。
在项目选择之前,需要对现有的移动通信技术、市场需求、资源和成本等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2.2 系统架构设计在项目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学生需要确定系统的整体架构和设计方案,包括硬件和软件的选择、通信协议的设计、信令和控制的实现等内容。
在系统架构设计中,需要对现有研究成果和技术标准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参考。
2.3 技术实现方案在完成系统架构设计后,学生需要具体实现系统的各个模块,并进行调试和测试,验证系统的可行性和功能是否符合要求。
在技术实现方案中,需要注意代码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等方面。
2.4 系统评估和优化在实现系统之后,学生需要对系统进行评估和优化,包括对系统的性能、稳定性和用户体验等进行测试和分析,识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优化和改进。
在系统评估和优化中,需要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充分评估系统的整体效果和效益。
3. 学习目标通过完成本课程设计,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掌握移动通信领域中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并理解其应用场景和应用需求;•培养分析和解决移动通信问题的能力,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技术实现等方面;•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一个实际项目;•掌握科学的系统评估和优化方法,能够从整体上对系统进行评估和改进。
4. 学习评估本课程设计的学习评估采用综合考评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项目报告和演示:学生需要为所选的项目撰写一份报告,并展示其设计方案和技术实现成果;•系统效果和评估:学生需要对完成的系统进行测试和评估,并撰写一份详细的评估报告;•课程作业和考核:学生需要完成与课程设计相关的课堂作业和考核内容,并参加期末考试。
北邮移动通信课设
北邮移动通信课设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方式进行信息传输的通信方式。
在当今社会,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北邮移动通信课设的背景、目标、设计方案和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提供关于北邮移动通信课设的全面介绍。
一、背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电子信息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北邮开设了移动通信课程,并要求学生进行课程设计。
该课设旨在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应用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设计和应用能力。
二、目标北邮移动通信课设的目标是通过实际的项目设计,使学生在设计和实施移动通信方案中获得实际的操作经验。
具体目标包括:1. 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原理和发展趋势;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架构和工作原理;3. 能够独立设计和实施基于移动通信的项目方案;4. 通过实践项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设计方案北邮移动通信课设的设计方案取决于具体的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设计方案中,可以采用如下步骤:1. 选择合适的移动通信技术或应用领域。
例如,可以选择LTE (Long Term Evolution)作为设计的基础。
2. 分析所选择的移动通信技术或应用领域的特点和需求。
了解其技术原理、频段要求、系统架构等。
3. 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实际的移动通信课设项目计划。
明确项目的目标、任务和时间安排等。
4. 开展实施阶段。
根据项目计划,进行系统设计、性能测试、数据分析等工作。
在此阶段,可以利用仿真软件或实际设备进行实验。
5. 整理实施结果,撰写课设报告。
报告应包括课设的目标、方法、实验过程、数据分析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四、实施过程北邮移动通信课设的实施过程应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具体步骤如下:1. 熟悉移动通信技术相关的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学习、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等途径获取必要的背景知识。
2. 团队组建。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特长,自行组队进行课设项目的实施。
北邮移动通信课程设计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移动通信课程设计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日期:一、课程设计目的1、熟悉信道传播模型的matlab 仿真分析。
2、了解大尺度衰落和信干比与移动台和基站距离的关系。
3、研究扇区化、用户、天线、切换等对路径损耗及载干比的影响。
4、分析多普勒频移对信号衰落的影响,并对沿该路径的多普勒频移进行仿真。
二、课程设计原理、建模设计思路及仿真结果分析经过分析之后,认为a 、b 两点和5号1号2号在一条直线上,且小区簇中心与ab 连线中心重合。
在此设计a 、b 之间距离为8km ,在不考虑站间距的影响是默认设计基站间距d 为2km ,进而可求得a 点到5号基站距离为2km ,b 点到2号基站距离为2km ,则小区半径为3/32km,大于1km ,因而选择传播模型为Okumura-Hata 模型,用来计算路径损耗;同时考虑阴影衰落,本实验仿真选择阴影衰落是服从0平均和标准偏差8dB 的对数正态分布。
实验仿真环境选择matlab 环境。
关于路径损耗——Okumura-Hata 模型是根据测试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的经验公式,应用频率在150MHz 到1 500MHz 之间,并可扩展3000MHz;适用于小区半径大于1km 的宏蜂窝系统,作用距离从1km 到20km 经扩展可至100km;基站有效天线高度在30m 到200m 之间,移动台有效天线高度在1m 到10m 之间。
其中Okumura-Hata 模型路径损耗计算的经验公式为:terrain cell te te te c p C C d h h h f L ++-+--+=lg )lg 55.69.44()(lg 82.13lg 16.2655.69α式中,f c (MHz )为工作频率;h te (m )为基站天线有效高度,定义为基站天线实际海拔高度与天线传播范围内的平均地面海拔高度之差;h re (m )为终端有效天线高度,定义为终端天线高出地表的高度;d (km ):基站天线和终端天线之间的水平距离;α(h re ) 为有效天线修正因子,是覆盖区大小的函数,其数字与所处的无线环境相关,参见以下公式:22(1.1lg 0.7)(1.56lg 0.8)(), 8.29(lg1.54) 1.1(), 300MHz,3.2(lg1.75) 4.97(), 300MHz,m m m m f h f dB h h dB f h dB f α---⎧⎪-≤⎨⎪->⎩中、小城市()=大城市大城市C cell :小区类型校正因子,即为:[]20, 2(lg /28) 5.4(dB), 4.78(lg )18.33lg 40.98(dB), cell C f f f ⎧⎪⎪=--⎨⎪---⎪⎩城市郊区乡村C terrain :地形校正因子,地形校正因子反映一些重要的地形环境因素对路径损耗的影响,如水域、树木、建筑等。
北邮通信工程专业大三课程《移动通信》课件
实现方式
网络切片可以通过软件定义网络 (SDN)、网络功能虚拟化( NFV)等技术实现。
边缘计算技术在核心网中应用
边缘计算概念
边缘计算是一种将计算、存储和网络等资源部署在网络边 缘的技术,以减少数据传输时延和提高处理效率。
01
在核心网中应用
通过边缘计算技术,可以将部分核心网 功能下沉到网络边缘,降低数据传输时 延和减少网络拥塞。
传统核心网架构回顾
基于TDM的PSTN/ISDN网络
01
采用时分复用技术,提供语音和低速数据业务。
基于ATM的B-ISDN网络
02 采用异步传输模式,支持多媒体业务,但因复杂性高
而未得到广泛应用。
基于IP的软交换网络
03
采用分组交换技术,实现语音、数据和视频业务的融
合。
EPC/5GC核心网架构演进趋势
多用户检测技术
介绍多用户检测的基本原理和 方法,如最大比合并(MRC) 、最小均方误差(MMSE)等 算法。
多址接入技术性能分析
分析不同多址接入技术的性能 特点和应用场景,如吞吐量、 时延、抗干扰能力等。
03
CATALOGUE
蜂窝网络规划与优化
蜂窝网络拓扑结构
蜂窝网络的基本概念
由基站和移动台组成,基站负责提供无线覆盖,移动台在基站覆盖 范围内进行通信。
LTE-Advanced系统原理
在LTE基础上引入载波聚合(CA)、多用户MIMO(MU-MIMO)、协同多点传输(CoMP)等先进技术,进一步 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系统性能。
特点
LTE/LTE-Advanced系统具有高速数据传输、低时延、高可靠性等优点,支持丰富的移动应用和智能终端 设备,是未来移动通信的主流技术之一。
北邮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北邮移动通信实验报告北邮移动通信实验报告一、引言本实验报告旨在总结北邮移动通信实验的实施情况、结果和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归纳和解释,以及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本实验旨在深入研究移动通信领域的相关技术,并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加深对移动通信原理和应用的理解。
二、实验概述1·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性能进行实际操作,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标准和技术,并对系统的性能进行测试和评估。
2·实验设备和软件工具本实验使用的设备和软件工具包括:●移动通信实验设备(包括基站、移动终端、信道仿真器等)●相关的软件平台和工具(如Matlab、C++开发环境等)3·实验步骤本实验的步骤如下:●确定实验需求和目标,设计实验方案●配置实验设备和软件环境●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采集●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总结实验结果,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实验数据收集和处理本实验收集到的数据主要包括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参数、信道传输情况、功率消耗等方面的指标。
收集到的数据经过处理和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移动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和容量与基站的功率、天线高度、信道特性等因素相关●数据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调制方式和信噪比等因素相关2·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移动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和容量可以通过调整基站的功率和天线高度来改善●数据传输速率可以通过增加信道带宽、改变调制方式和提高信噪比来提升四、实验总结1·实验成果本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2·实验建议根据本实验的结果和分析,提出以下建议和改进措施:●在设计移动通信系统时,需要充分考虑基站的功率和天线高度对系统覆盖范围和容量的影响●需要注重提升信道传输质量,通过增大信道带宽、改变调制方式和提高信噪比等手段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五、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实验数据记录表、实验方案设计图等。
北邮专业课程设计
北邮专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包括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2. 学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3. 掌握通信系统中常用的算法和协议,了解其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进行通信系统建模与分析的能力;2. 提高学生编程实践能力,能够使用相关软件工具进行通信系统设计与仿真;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就通信领域的问题进行有效讨论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通信学科的热爱,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关注通信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3. 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通信技术在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使北邮专业学生充分理解通信原理的基本理论,掌握相关技能,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具备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理论知识掌握:能够准确描述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实践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通信系统设计与仿真;3.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够在团队项目中发挥个人优势,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共同完成任务;4. 情感态度价值观:具备通信领域的职业道德,关注通信技术在社会的应用,积极为国家的通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通信原理概述:介绍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通信原理概述2. 信号与系统:讲解信号的分类、特性及其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系统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教材章节:第二章 信号与系统3. 数字信号处理:学习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算法及其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 数字信号处理4. 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介绍通信系统建模方法,运用相关软件进行系统设计与仿真。
教材章节:第四章 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5. 常用算法与协议:学习并分析通信系统中常用的算法和协议,如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
北邮信通课程设计
北邮信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包括信号、信道、编码和解码等;2. 帮助学生理解现代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其应用;3.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在通信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通信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在通信系统设计和优化方面的实践操作技能;3.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通信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2. 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认识到通信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通信技术应为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服务。
本课程针对北邮信通专业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学生和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课程的预期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通信原理概述:信号与系统、信道与噪声、编码与解码;2. 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模拟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3. 通信信号处理:信号的采样与恢复、信号的调制与解调、信号的滤波与检测;4. 通信系统性能分析:误码率、带宽、功率分配;5. 现代通信技术及其应用:光纤通信、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6. 我国通信领域发展现状及趋势。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组织。
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周:通信原理概述,介绍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第二周: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分析模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特点;第三周:通信信号处理,学习信号的采样、调制、解调等关键技术;第四周:通信系统性能分析,探讨影响通信系统性能的因素;第五周:现代通信技术及其应用,了解各种通信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场景;第六周:我国通信领域发展现状及趋势,认识我国在通信领域的发展成果和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内容科学、系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通信原理及其应用。
北邮课程设计简易信号
北邮课程设计简易信号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简易信号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知识目标:理解简易信号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基本原理和特点,了解其在通信技术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简易信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信号处理和分析,能够使用相关仪器和设备进行信号的采集和处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简易信号的基本概念:介绍简易信号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简易信号的原理:讲解简易信号的产生、传输和处理的基本原理。
3.简易信号的应用:介绍简易信号在通信技术中的典型应用案例。
4.简易信号的实验:进行简易信号的采集、处理和分析的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简易信号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对简易信号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的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简易信号在实际通信技术中的应用。
4.实验法: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对简易信号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简易信号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4.实验设备:准备相关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相结合的方法: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考试:进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北邮信通院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班级:专业:通信工程姓名:学号:班内序号:一、实验目的 (2)1、移动通信设备观察实验 (2)2、网管操作实验 (2)二、实验设备 (3)三、实验内容 (3)1、TD_SCDMA系统认识 (3)2、CN开卡 (3)3、硬件认知 (4)3.1整套移动通信设备如下: (4)3.2 RNC设备认知 (5)3.3 Node B设备(基站设备) (7)3.4LMT-B软件 (7)3.5通过OMT创建基站 (10)四、问题回答 (18)五、实验总结 (18)一、实验目的1、移动通信设备观察实验1.1 RNC设备观察实验a) 了解机柜结构b) 了解RNC机框结构及单板布局c) 了解RNC各种类型以及连接方式1.2 基站设备硬件观察实验a) 初步了解嵌入式通信设备组成b) 认知大唐移动基站设备EMB5116的基本结构c) 初步分析硬件功能设计2、网管操作实验a) 了解OMC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操作b) 掌握OMT如何创建基站二、实验设备TD‐SCDMA 移动通信设备一套(EMB5116基站+TDR3000+展示用板卡)电脑三、实验内容1、TD_SCDMA系统认识全称是时分同步的码分多址技术(英文对应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_SCDMA系统是时分双工的同步CDMA系统,它的设计参照了TDD(时分双工)在不成对的频带上的时域模式。
运用TDSCDMA这一技术,通过灵活地改变上/下行链路的转换点就可以实现所有3G对称和非对称业务。
合适的TDSCDMA时域操作模式可自行解决所有对称和非对称业务以及任何混合业务的上/下行链路资源分配的问题。
TD_SCDMA系统网络结构中的三个重要接口(Iu接口、Iub接口、Uu接口),认识了TD_SCDMA系统的物理层结构,熟悉了TD_SCDMA系统的六大关键技术以及其后续演进LTE。
通信电路原理北邮课程设计
通信电路原理北邮课程设计
一、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通信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培养学生
熟练掌握实验仪器使用和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对通信电路的理解和认识。
二、设计内容
本课程设计主要分为两个组成部分:实验前准备工作和实验操作部分。
2.1 实验前准备工作
1.掌握通信电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
2.熟悉实验使用的仪器,包括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设备。
注意使用安
全,并认真阅读操作手册。
3.确认实验所需要的元器件及其规格,准备所需元器件。
4.研读实验指导书,并对实验流程和要求有充分理解。
2.2 实验操作部分
1.根据实验指导书,先进行元器件的接线和仪器的调整工作。
2.按照实验流程,对已连接好的电路进行参数测试,记录实验数据。
3.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实验结果。
4.撰写实验报告,阐述实验过程、结果和总结。
三、实验程序
3.1 实验项目
本课程设计共包括六个实验项目:
1.二极管电路基本特性实验
1。
北邮实验课程设计
北邮实验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北邮实验课程中涉及的通信原理基本概念,如信号传输、调制解调等;2. 帮助学生理解通信系统中各个模块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3. 引导学生了解通信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对通信行业的认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通信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通信系统搭建和调试;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有效地在小组内分享观点和交流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通信学科的兴趣,培养主动学习的态度;2. 培养学生面对挑战时的自信心,勇于尝试解决问题;3.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信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掌握通信原理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后能够达到以上所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内容1. 通信原理概述:介绍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分类,使学生建立通信系统的整体认识。
教材章节:第一章 通信原理概述2. 信号与信道:讲解信号的分类、特性及信道模型,分析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教材章节:第二章 信号与信道3. 调制与解调技术:介绍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分类及其在实际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 调制与解调技术4. 通信系统模型与性能分析:分析通信系统的模型,介绍性能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教材章节:第四章 通信系统模型与性能分析5. 通信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通信技术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等领域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五章 通信技术应用6.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通信系统搭建、调试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1. 第1-2周:通信原理概述、信号与信道;2. 第3-4周:调制与解调技术;3. 第5-6周:通信系统模型与性能分析;4. 第7-8周:通信技术应用;5. 第9-10周:实践操作。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设计设计题目: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及其业务能力的探索班级:姓名:指导教师: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 .................................................. - 2 -1 GSM,CDMA,3G手机....................................... - 2 -1.1GSM手机 (2)1.2CDMA手机 (3)1.2.1 关于GSM和CDMA手机的辐射问题................... - 4 -1.2.2手机安全辐射标准及手机发射功率 ................... - 5 -1.33G手机 (5)1.4手机结构和原理 (6)2 移动通信技术演进....................................... - 7 -2.1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 (7)2.1.1 概述............................................. - 7 -2.1.2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GSM ........................... - 8 -2.1.3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CDMA .......................... - 8 -2.22G向3G的过渡 (9)2.2.1 基于GSM的演进................................... - 9 -2.2.2 基于CDMA的演进.................................. - 9 -2.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 (10)2.3.1 概述............................................ - 10 -2.3.2 3G主要技术标准 ................................. - 10 -2.4现有3G技术向LTE演进的路线 (14)2.4.1 概述............................................ - 14 -2.5LTE- ADVANCED (15)2.5.1 概述............................................ - 15 -2.5.2 LTE-Advanced的演进目标 ......................... - 15 -3 移动通信增值业务...................................... - 16 -3.1移动通信增值业务概述 (16)3.1.1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定义 ............................ - 16 -3.1.2 移动通信增值业务的分类.......................... - 16 -3.2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发展历程 (18)3.2.1全球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发展历程 .................... - 18 -3.2.2我国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发展历程 .................... - 19 -3.2.3中国移动通信增值业务现状 ........................ - 21 -3.3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市场分析 (21)3.4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发展驱动力分析 (23)4 移动增值业务体系结构及经典行业应用.................... - 24 -4.1移动增值业务提供的体系结构 (24)4.2移动增值业务的应用领域 (25)4.2.1移动增值服务市场发展特点 ........................ - 26 -4.2.2物流行业应用 .................................... - 26 -4.3移动增值业务发展方向 (27)4.3.1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传统增值业务 .................. - 27 -4.3.2不使用移动通信网络的移动增值业务 ................ - 29 -4.4未来的移动业务的展望增值业务 (30)5 总结................................................... - 30 -参考文献................................................. - 30 -摘要回顾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移动通信业务从单一的话音业务发展到话音、数据等多种业务,再到话音、数据、视频、多媒体、移动互联网等业务;随着计算机、微电子、互联网等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移动通信设备从模拟发展到全数字化;移动通信核心网络从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发展到正在向全IP网络演进,同时正向实现不同接入技术之间互联和网络融合的方向发展。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背景移动通信是现代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域。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物联网的兴起,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为了培养具有较好的移动通信技能和素质的高素质人才,大学开设了移动通信课程。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1.掌握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原理;2.能够熟练应用移动通信技术解决实际问题;3.具备移动通信设计能力,能够利用所掌握的技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三、课程重难点课程的重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基础知识——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技术架构和协议规范,掌握数字信号处理和调制解调技术等。
2.技术实践——通过实验、案例分析和项目设计等方式,全面掌握移动通信的应用和设计技术。
3.设计能力培养——通过实践演练,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我们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以专题讲座和讲解案例的形式,系统讲授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为学生的技能培养做好理论准备。
2.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移动通信实践中技术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项目设计——通过开展课程设计、实践演练和项目研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移动通信设计能力。
五、教学内容和进度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如下:第一讲移动通信概述1.1 移动通信的概念和发展历程1.2 移动通信的标准和规范1.3 移动通信的网络结构和技术架构第二讲数字信号处理技术2.1 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2 数字信号处理和模拟信号处理的区别2.3 信号调制与解调技术第三讲无线传播和天线设计3.1 无线传播和天线基础3.2 无线传播的模型和数字用途3.3 天线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第四讲移动通信协议和标准4.1 移动通信协议与标准的概述4.23GPP 标准的特点和应用4.3 LTE 标准的基础和原理第五讲移动通信安全技术5.1 移动通信安全的基本概念5.2 移动通信网络安全技术第六讲移动通信终端设备6.1 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构成和功能6.2 终端设备的开发和应用第七讲移动通信应用7.1 移动通信的应用领域和特点7.2 移动通信的商业模式和商业应用第八讲移动通信设计8.1 移动通信设计的思路和方法8.2 移动通信设计项目开发流程六、教材和参考书目本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目如下:教材:《移动通信技术与应用》参考书目:1. 《移动通信技术导论》2. 《移动通信原理》3. 《通信电子技术导论》4. 《通信原理》七、课程评估为了科学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运用能力,本课程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包括考试、作业、实验报告和设计项目等。
北邮移动通信 第七章(2023版)
北邮移动通信第七章北邮移动通信第七章⑴网络架构设计⒎⑴网络拓扑结构在北邮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分布式网络架构,由核心网、无线接入网和传输网构成。
⒎⑵核心网设计核心网是整个移动通信系统的中枢部分,负责网络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消息传递和信令控制。
核心网的设计需考虑网络容量、传输速率和安全性等方面。
⒎⑶无线接入网设计无线接入网是移动通信系统的入口,负责接收和发送用户信号,将其传输到核心网。
无线接入网的设计需考虑接入方式、信号覆盖范围和网络容量等因素。
⒎⑷传输网设计传输网负责核心网和无线接入网之间的数据传输,其设计需考虑传输速率、安全性和网络延迟等问题。
⑵系统功能设计⒎⑴用户注册与认证用户注册和认证是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包括用户身份验证、号码分配和鉴权等过程。
⒎⑵通话功能设计通话功能设计包括用户拨打方式、接听方式、通话质量监测和通话记录等方面的功能。
⒎⑶短信功能设计短信功能设计包括用户发送和接收短信、短信存储和转发等功能。
⒎⑷数据业务功能设计数据业务功能设计包括用户上网、流量统计和应用程序支持等功能。
⑶系统性能设计⒎⑴网络容量规划网络容量规划包括用户数、通信频率、带宽和传输速率等方面的规划,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并满足用户需求。
⒎⑵网络安全设计网络安全设计包括网络身份认证、加密传输和防止网络攻击等措施,以保障用户信息的安全与私密性。
⒎⑶系统可靠性设计系统可靠性设计包括备份与恢复策略、故障检测与容错等措施,以确保系统在面对故障或异常情况时能保持稳定运行。
附件:附件1:网络架构设计图附件2:系统功能设计表附件3:性能规划表法律名词及注释:⒈用户身份验证:指通过一系列的鉴权机制,确认用户的身份合法性。
⒉鉴权:指一种通过验证用户的身份合法性进行授权的过程。
⒊传输速率: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
⒋接入方式:指无线接入网与用户终端之间的连接方式,如3G、4G、5G等。
⒌网络延迟:指数据从发送端到接收端传输所需的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移动通信课程设计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日期:一、课程设计目的1、熟悉信道传播模型的matlab 仿真分析。
2、了解大尺度衰落和信干比与移动台和基站距离的关系。
3、研究扇区化、用户、天线、切换等对路径损耗及载干比的影响。
4、分析多普勒频移对信号衰落的影响,并对沿该路径的多普勒频移进行仿真。
二、课程设计原理、建模设计思路及仿真结果分析经过分析之后,认为a 、b 两点和5号1号2号在一条直线上,且小区簇中心与ab 连线中心重合。
在此设计a 、b 之间距离为8km ,在不考虑站间距的影响是默认设计基站间距d 为2km ,进而可求得a 点到5号基站距离为2km ,b 点到2号基站距离为2km ,则小区半径为3/32km,大于1km ,因而选择传播模型为Okumura-Hata 模型,用来计算路径损耗;同时考虑阴影衰落,本实验仿真选择阴影衰落是服从0平均和标准偏差8dB 的对数正态分布。
实验仿真环境选择matlab 环境。
关于路径损耗——Okumura-Hata 模型是根据测试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的经验公式,应用频率在150MHz 到1 500MHz 之间,并可扩展3000MHz;适用于小区半径大于1km 的宏蜂窝系统,作用距离从1km 到20km 经扩展可至100km;基站有效天线高度在30m 到200m 之间,移动台有效天线高度在1m 到10m 之间。
其中Okumura-Hata 模型路径损耗计算的经验公式为:terrain cell te te te c p C C d h h h f L ++-+--+=lg )lg 55.69.44()(lg 82.13lg 16.2655.69α式中,f c (MHz )为工作频率;h te (m )为基站天线有效高度,定义为基站天线实际海拔高度与天线传播范围内的平均地面海拔高度之差;h re (m )为终端有效天线高度,定义为终端天线高出地表的高度;d (km ):基站天线和终端天线之间的水平距离;α(h re ) 为有效天线修正因子,是覆盖区大小的函数,其数字与所处的无线环境相关,参见以下公式:22(1.1lg 0.7)(1.56lg 0.8)(), 8.29(lg1.54) 1.1(), 300MHz,3.2(lg1.75) 4.97(), 300MHz,m m m m f h f dB h h dB f h dB f α---⎧⎪-≤⎨⎪->⎩中、小城市()=大城市大城市C cell :小区类型校正因子,即为:[]20, 2(lg /28) 5.4(dB), 4.78(lg )18.33lg 40.98(dB), cell C f f f ⎧⎪⎪=--⎨⎪---⎪⎩城市郊区乡村C terrain :地形校正因子,地形校正因子反映一些重要的地形环境因素对路径损耗的影响,如水域、树木、建筑等。
合理的地形校正因子可以通过传播模型的测试和校正得到,也可以由用户指定。
本实验中选择了相对简单的中小城市模型,其中的参量选择如下:())8.0lg 56.1()7.0lg 11.1(---=c re c re f h f h α;同时0=cell C ,0=terrain C ,h_b=50 。
Okumura-Hata 函数表达如下:function p=Okumura_Hata(f,h_m,d,c_t)a=(1.1*log10(f)-0.7).*h_m-(1.56*log10(f)-0.8);h_b=50;c=0;p=69.55+26.16*log10(f)-13.82*log10(h_b)-a+(44.9-6.55*log10(h_b ))*log10(d)+c+c_t;End其中工作频率 f 、移动台天线h_m 和c_t (即0=terrain C )需要输入。
关于阴影衰落——本实验仿真选择服从0平均和方差16dB 的对数正态分布的函数。
由于大尺度衰落由路径损耗和阴影衰落两部分组成,示例如下for d1=0:0.005:2n=normrnd(0,10.^1.6);r=10.*log(n);p1=Okumura_Hata(f,h_m,2-d1,c_t)+r; %5号基站服务plot(d1,p1,'b.');hold on ;end ;其中大尺度衰落变量p1=Okumura_Hata(f,h_m,2-d1,c_t)+r,其中由以下表达实现r 产生正态随机数,然后和路径损耗相加,描点。
n=normrnd(0,10.^1.6);r=10.*log(n);这样从而实现两部分的组合。
关于建模设计思路——经过分析过后,建立模型,设计a 点为起始点坐标为0,b 点坐标为8,单位为km ,d 为ab 直线上从a 出发的距离。
仿真内容1——a到b的大尺度衰落根据蜂窝理论可知,33≤≤d时1号基站服务,≤d时,5号基站服务,50≤≤d时2号基站服务,同时又根据仿真计算情况细分成了6个路程段,具体函5≤8数表达实现如下:for d1=0:0.005:2n=normrnd(0,10.^1.6);r=10.*log(n);p1=Okumura_Hata(f,h_m,2-d1,c_t)+r; %5号基站服务plot(d1,p1,'b.');hold on;end;for d2=2:0.005:3n=normrnd(0,10.^1.6);r=10.*log(n);p2=Okumura_Hata(f,h_m,d2-2,c_t)+r; %5号基站服务plot(d2,p2,'b.');hold on;end;for d3=3:0.005:4n=normrnd(0,10.^1.6);r=10.*log(n);p3=Okumura_Hata(f,h_m,4-d3,c_t)+r; %1号基站服务plot(d3,p3,'b.');hold on;end;for d4=4:0.005:5n=normrnd(0,10.^1.6);r=10.*log(n);p4=Okumura_Hata(f,h_m,d4-4,c_t)+r; %1号基站服务plot(d4,p4,'b.');hold on;end;for d5=5:0.005:6n=normrnd(0,10.^1.6);r=10.*log(n);p5=Okumura_Hata(f,h_m,6-d5,c_t)+r; %2号基站服务plot(d5,p5,'b.');hold on;end;for d6=6:0.005:8n=normrnd(0,10.^1.6);r=10.*log(n);p6=Okumura_Hata(f,h_m,d6-6,c_t)+r; %2号基站服务plot(d6,p6,'b.');hold on;end;仿真1结果分析:由图可知,其中损耗极小值出现的位置d=2(5号基站),d=4(1号基站),d=6(2号基站)都是基站附近位置,然后两个基站交接的区域是损耗较大的地方,与理论分析一致。
同时观测两个边界a点和b点可知,随着距离基站的距离增大,损耗明显增大,也符合电磁波传播规律。
其中下图1为考虑阴影衰落的路径损耗,图2为不考虑阴影衰落的路径损耗。
仿真内容2——S/I-距离的影响经过分析之后了解S/I 为信干比,及有效信号功率和干扰信号之比,本实验中考虑对应的是邻频的6个小区的干扰,同时为计算简便做近似,认为频率都相同。
此模型建立的关键点在于移动台与各个小区基站距离的计算,利用几何知识可得知,此外,为分析简便,只考虑大尺度衰落,即利用仿真1中得到的公式来作为传播损耗L ,从而计算移动台的接收功率r P ,基站功率都相同为t P 。
利用公式r t P P L /=可求得r P 。
从而由公式))/(lg(10/7654321r r r r r r r P P P P P P P I S +++++=可求得S/I-距离的关系。
根据计算情况又分成3段,d1=0:0.005:2;d2=2:0.005:4;d3=4:0.005:8。
具体函数表达实现,第一段d1如下:for d1=0:0.005:2n=normrnd(0,10.^1.6);r=10.*log(n);a1=2-d1;b=2;c=3.^0.5*2;d_5=a1;d_4=(a1.^2+b.^2+a1*b).^0.5;d_6=d_4;d_3=(a1.^2+c.^2+3.^0.5*a1*c).^0.5;d_7=d_3;d_2=6-d1;d_1=4-d1;p1=Okumura_Hata(f,h_m,d_1,c_t)+r;p2=Okumura_Hata(f,h_m,d_2,c_t)+r;p3=Okumura_Hata(f,h_m,d_3,c_t)+r;p4=Okumura_Hata(f,h_m,d_4,c_t)+r;p5=Okumura_Hata(f,h_m,d_5,c_t)+r;p6=Okumura_Hata(f,h_m,d_6,c_t)+r;p7=Okumura_Hata(f,h_m,d_7,c_t)+r;pr1=pt/(10.^(p1/10));pr2=pt/(10.^(p2/10));pr3=pt/(10.^(p3/10));pr4=pt/(10.^(p4/10));pr5=pt/(10.^(p5/10));pr6=pt/(10.^(p6/10));pr7=pt/(10.^(p7/10));sir=pr1/(pr2+pr3+pr4+pr5+pr6+pr7);sir_1=10*log(sir);plot(d1,sir_1,'b.');hold on;end;d2段和d3段大致相同,在此不赘述。
仿真2结果分析,图中的两个极小值点对应的横坐标位置就是相当于5号基站和2号基站的位置,表明在5号基站和2号基站中心位置,干扰最强,S/I也最小;极大值点显然对应的是1号基站的中心位置,此时干扰最小,S/I也最大。
分析两个边界可知,当移动台离基站距离都较远时,接收功率都很小,所以SIR也小于极小值。
仿真内容3——扇区化的影响经过分析可知,一般是每个小区分成3个扇区,由于发射方向不是全方向,所以功率相对更加集中,所以对天线的发射功率需求更低,从而使得载干比得到提升,同频和邻频小区的干扰减弱。
关于对路径损耗和阴影衰落影响,只是在小区内部会有不同扇区的切换,若考虑三个扇区天线的发射功率都相等,则不会对路径损耗和阴影衰落不会产生多余的影响。
仿真内容4——对切换和用户数的研究当移动用户处于通话状态时,如果出现用户从一个小区移动到另一个小区的情况,为了保证通话的连续,系统要将对该MS的连接控制也从一个小区转移到另一个小区,这种将正在处于通话状态的MS移动到新的业务信道上(新的小区)的过程称为“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