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小说

合集下载

金庸作品大陆八十年代版本书目

金庸作品大陆八十年代版本书目

金庸作品大陆八十年代版书目
金庸作品1981年首次进入大陆,在《武林》杂志上刊登,引起轰动,各大出版社纷纷发行金庸武侠小说,在84、85年达到顶峰。

因当时版权意识淡泊,所以出版的小说基本上是未经授权的,但却又是正规出版社出版,印刷在当时来说是比较好的,质量堪比现在的正版。

到了90年代初,随着版权意识逐步加强,正规出版社渐渐地停止发行金庸武侠小说,市场就被那些非正规渠道取而代之,风格也大变,出版的金庸武侠小说大多封面艳俗,印刷质量不好,错别字多,很多是盗印80年代版本,这种才是真正意义上盗版。

1994年,金庸先生授权三联出版了大陆第一套金庸小说全集,正版时代来临,优胜劣汰,盗版市场不可避免地就逐渐消亡了。

本次年表列出的主要是大陆80年代的版本,且以一版一印为主,也有少量的90年代版本,有些是因为质量好,风格设计类似80年代版本;有些是因为版本稀少,较为珍贵。

80年代是武侠小说盛行年代,出版的金庸小说版本繁多,收不胜收,本年表将会一直更新,查漏补缺,以求更好的还原这个奇妙而又令人怀念的年代。

本表制作者:康健金注:宝文堂三套:倚天屠龙记(蓝色)、鹿鼎记(红色) 、天龙八部(绿色);
时代文艺三部曲:射雕英雄传(棕色)、神雕侠侣(黄色)、倚天屠龙记(蓝色)
中华文学黄河版(农村读物)三套:素心剑(连城诀)、侠客行、笑傲江湖
五台山三部:射雕英雄传、飞狐外传、侠客行。

80年代小说概述(2)

80年代小说概述(2)

• A、“天意难测。于是备了一桌肉饭,请来一位巫师。巫师指点:年成不好,
• B、杀牛占卜
• C、“爸爸爸”,“x妈妈”,莫非就是阴阳二卦。大家决定打一打这个活卦,于
是连忙拆了门板,把丙患抬到祠堂前。“丙相公”“丙大爷”,“丙仙”,汉子 们伏拜在他面前,紧紧盯住他,一双双眼球顶得额上的皱纹叠着皱纹。
• 6、祖先崇拜和长辈权威:唱古;养猫保护族谱
徐星:《无主题变奏》描写了青年主人公“我”的日常心态,同时也描写了“我”
一、现代派小说产生的文化背景
• 1、时代的发展为新的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探索留下空间,使得 不安分的作家接受西方现代文学观念,进行前卫探索成为可能。
• 2、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使引进西方现代文化思想、文学艺术成
为可能。
• 3、80年代前期文学创作,如“伤痕”“反思”“改革”等文学 创作,已无法满足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新一代作家首先做了反 叛者,从观念到艺术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变革。
荣辱、贵贱而烦恼。他在动乱年月中保持着安命处顺的人生态度,
• 二、对道家“无为而无不为”哲学观念的肯定
• 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没有办不到、做不好的事情。
• 王一生与十位高手车轮大战,因“清静无为”而战无不胜(无不 为):顺应生命的自然,“无为为体,有为为用”, 无为之中 产生有为,最终大获全胜。 • • A、不想与人竞争高下,反而获得“棋王”称号 B、比赛中物我两忘,自我与宇宙的完全融合,以至力挫群雄
二、现代派小说的探索与创新 • 1、叙事创新
• 颠覆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模式,进行了一场叙事上的革命。【马
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 • 马原:“元叙事”“元小说”“后设小说” • 残雪:意象寓言 • ——重构时空次序、因果逻辑、情节结构……

八十年代文学佳作

八十年代文学佳作

1978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班主任》刘心武《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神圣的使命》王亚平《人民文学》1978年第9期《窗口》莫伸《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我们的军长》邓友梅《上海文艺》1978年第7期《湘江一夜》周立波《人民文学》1978年第7期《足迹》王愿坚《人民文学》1977年第7期《顶凌下种》成一《汾水》1978年第1期《愿你听到这支歌》李陀《人民文学》1978年第12期《弦上的梦》宗璞《人民文学》1978年第12期《伤痕》卢新华《文汇报》1978年8月11期《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张洁《北京文艺》1978年第7期《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张承志《人民文学》1978年第10期《辣椒》张有德《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取经》贾大山《河北文艺》1977年第4期《满月儿》贾平凹《上海文艺》1978年第3期《最宝贵的》王蒙《作品》1978年第7期《献身》陆文夫《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墓场与鲜花》萧平《上海文艺》1978年第11期《眼镜》刘富道《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姻缘》孔捷生《作品》1978年第8期《抱玉岩》祝兴义《安徽文艺》1978年第7期《“不称心”的姐夫》关庚寅《鸭绿江》1978年第7期《看守日记》齐平《解放军文艺》1978年第12期《芙瑞达》于土《广东文艺》1978年第1期《珊瑚岛上的死光》童恩正《人民文学》1978年第8期1979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小镇上的将军》陈世旭《十月》1979年第3期《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人民文学》1979年第2期《内奸》方之《北京文艺》1979年第3期《李顺大造屋》高晓声《雨花》1979年第7期《彩云归》李栋、王云高《人民文学》1979年第5期《我们家的炊事员》母国政《北京文艺》1979年第6期《阿扎与哈利》樊天胜《人民文学》1979年第4期《记忆》张弦《人民文学》1979年第3期《悠悠寸草心》王蒙《上海文学》1979年第9期《谁生活得更美好》张洁《工人日报》1979年7月15期《战士通过雷区》张天民《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信任》陈忠实《陕西日报》1979年6月3期《蓝蓝的木兰溪》叶蔚林《人民文学》1979年第6期《话说陶然亭》邓友梅《北京文艺》1979年第2期《因为有了她》孔捷生《人民文学》1979年第10期《我爱每一片绿叶》刘心武《人民文学》1979年第6期《我应该怎么办?》陈国凯《作品》1979年第2期《重逢》金河《上海文学》1979年第4期《罗浮山血泪祭》中杰英《十月》1979年第2期《办婚事的年轻人》包川《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空谷兰》张长《解放军文艺》1979年第12期《雕花烟斗》冯骥才《当代》1979年第2期《独特的旋律》周嘉俊《上海文学》1979年第2期《努尔曼老汉和猎狗巴力斯》艾克拜尔·拉吉提《新疆文艺》1979年第3期0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西线轶事》徐怀中《人民文学》1980年第l期《乡场上》何士光《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月食》李国文《人民文学》1980年第3期《三千万》柯云路《人民文学》1980年第11期《笨人王老大》锦云、王毅《北京文艺》1980年第7期《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蒋子龙《新港》1980年第5期《陈奂生上城》高晓声《人民文学》1980年第2期《灵与肉》张贤亮《朔方》1980年第9期《夏》张抗抗《人民文学》1980年第5期《南湖月》刘富道《人民文学》1980年第7期《天山深处的“大兵”》李斌奎《解放军文艺》1980年第9期《你是共产党员吗?》张林《当代》1980年第3期《空巢》冰心《北方文学》1980年第3期《春之声》王蒙《人民文学》1980年第5期《结婚现场会》马烽《人民文学》1980年第1期《丹凤眼》陈建功《北京文艺》1980年第8期《红线记》罗旋《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小贩世家》陆文夫《雨花》1980年第1期《西望茅草地》韩少功《人民文学》1980年第10期《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上海文学》1980年第1期《活佛的故事》玛拉沁夫《人民文学》1980年7月12日《镢柄韩宝山》张石山《汾水》1980年第8期《心香》叶文玲《当代》1980年第2期《勿忘草》周克芹《四川文学》1980年第4期《最后一个军礼》方南江、李荃《解放军文艺》1980年第11期《手杖》京夫《延河》1980年第1期《彩色的夜》王群生《红岩》1982年第2期《美与丑》益希卓玛《人民文学》1980年第6期《海风轻轻吹》吕雷《作品》1980年第12期《卖蟹》王润滋《山东文学》1980年第10期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内当家》王润滋《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卖驴》赵本夫《钟山》1981年第2期《一个猎人的恳求》乌热尔图《民族文学》1981年第5期《飘逝的花头巾》陈建功《北京文学》1981年第6期《女炊事班长》简嘉《青春》1981年第8期《路障》达理《海燕》1981年第10期《黑箭》刘厚明《人民文学》1981年第5期《普通老百姓》迟松年《鸭绿江》1981年第2期《山月不知心里事》周克芹《四川文学》1981年第8期《少年chen女》舒群《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大淖记事》汪曾祺《北京文学》1981年第7期《头像》林斤澜《北京文学》1981年第7期《蛾眉》刘绍棠《长春》1981年第1期《黑娃照相》张一弓《上海文学》1981年第7期《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十月》1981年第2期《飞过蓝天》韩少功《中国青年》1981年第13期《本次列车终点》王安亿《上海文学》1981年第10期《金鹿儿》航鹰《新港》1981年第4期《拜年》鲁南《山东文学》1981年第8期《最后一篓春荼》王振武《芳草》1981年第3期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拜年》蒋子龙《人民文学》1982年第3期《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晓声《北方文学》1982年第8期《八百米深处》孙少山《北方文学》1982年第2期《明姑娘》航鹰《青年文学》1982年第1期《哦,香雪》铁凝《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不仅仅是留恋》金河《人民文学》1982年第11期《种包谷的老人》何士光《人民文学》1982年第6期《敬礼!妈妈》宋学武《海燕》1982年第9期《女大学生宿舍》喻杉《芳草》1982年第2期《三角梅》王中才《解放军文艺》1982年第6期《赔你一只金凤凰》李叔德《长江文艺》1982年第1期《火红的云霞》吕雷《人民文学》1982年第1期《七岔犄角的公鹿》乌热尔图《民族文学》1982年第5期《第九个售货亭》姜天民《青春》1982年第8期《漆黑的羽毛》石言《雨花》1982年第9期《芨芨草》鲍昌《新港》1982年第8期《声音》张炜《山东文学》1982年第5期《母亲与遗像》海波《人民文学》1982年第4期《老霜的苦闷》矫健《文汇月刊》1982年第1期《远处的伐木声》蔡测海《民族文学》1982年第10期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围墙》陆文夫《人民文学》1983年第2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青年文学》1983年第1期《抢劫即将发生……》楚良《星火》1983年第8期《阵痛》邓刚《鸭绿江》1983年第4期《秋雪湖之恋》石言《人民文学》1983年第10期《兵车行》唐栋《人民文学》1983年第5期《琥珀色的簧火》乌热尔图《民族文学》1983年第10期《那山那人那狗》彭见明《萌芽》1983年第5期《亲戚之间》林元春《民族文学》1983年第9期《公路从门前过》石定《山花》1983年第7期《条件尚未成熟》张洁《北京文学》1983年第9期《树上的鸟儿》王戈《飞天》1983年第9期《沙灶遗风》李抗育《北京文学》1983年第5期《肖尔布拉克》张贤亮《文汇月刊》1983年第2期《雪国热闹镇》刘兆林《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7期《迫遥之乐》陶正《北京文学》1983年第4期《除夕夜》达理《人民文学》1983年第5期《旋转的世界》陈继光《人民文学》1983年第11期《四个四十岁的女人》胡辛《百花洲》1983年第6期《船过青浪滩》刘舰平《萌芽》1983年第7期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干草》宋学武《青年文学》1984年第2期《小厂来了个大学生》陈冲《人民文学》1984年第4期《麦客》邵振国《当代》1984年第3期《蓝幽幽的峡谷》白雪林《草原》1984年第12期《打鱼的和钓鱼的》金河《现代作家》1984年第1期《奶奶的星星》史铁生《作家》1984年第4期《六月的话题》铁凝《花溪》1984年第2期《哦,小公马》邹志安《北京文学》1984年第1期《最后的堑壕》王中才《鸭绿江》1984年第11期《同船过渡》映泉《青年文学》1984年第3期《姐姐》张平《青春》1984年第6期《野狼出没的山谷》王风麟《人民文学》1984年第9期《危楼记事》李国文《人民文学》1984年第6期《生死之间》苏叔阳《芳草》1984年第8期《一潭清水》张炜《人民文学》1984年第6期《父亲》梁晓声《人民文学》1984年第11期《白色鸟》何立伟《人民文学》1984年第10期《惊涛》陈世旭《人民文学》1984年第3期1985—1986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五月》田中禾《山西文学》1985年第9期《系在皮绳扣上的魂》扎西达娃《西藏文学》1985年第9期《民族文学》1985年第9期《满票》乔典运《奔流》1985年第3期《今月色好》彭荆风《人民文学》1985年第5期《窑谷》谢友鄞《上海文学》1986年第4期《远行》何士光《人民文学》1985年第8期《你不可改变我》刘西鸿《人民文学》1986年第9期《支书下台唱大戏》邹志安《北京文学》1986年第6期《甜苣儿》张石山《青年文学》1986年第6期《合坟》(《厚土》之一)李锐《上海文学》1986年11期《减去十岁》谌容《人民文学》1986年第2期《洞天》李贯通《山东文学》1986年第4期《夫妻粉》庞泽云《海燕》1985年第11期《继续操练》李晓《上海文学》1986年第7期《狗日的粮食》刘恒《中国》1986年第9期《汉家女》周大新《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8期《焦大轮子》于德才《上海文学》1986年第2期《他在拂晓前死去》张廷竹《解放军文艺》1985年第11期《这一片大海滩》杨显惠《长城》1985年第6期1987—198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甜的血腥的铁》杨咏鸣《上海文学》1987年第3期《牛贩子山道》雁宁《人民文学》1987年第3期《葫芦沟今昔》马烽《人民文学》1987年第4期《小诊所》周大新《河北文学》1987年第4期《清高》陆文夫《人民文学》1987年第5期《马嘶·秋诉》谢友鄞《上海文学》1987年第5期《陪乐》朱春雨《中国作家》1987年第3期《塔铺》刘震云《人民文学》1987年第7期《马车》陈世旭《十月》1987年第4期《喊会》柏原《青年文学》1988年第12期《年关六赋》阿成《北京文学》1988年第12期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77~1980)一等奖人到中年湛容《收获》1980年第1期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叶蔚林《芙蓉》1980年第3期天云山传奇鲁彦周《清明》1979年第1期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一弓《收获》1980年第1期蝴蝶王蒙《十月》1980年第4期二等奖土壤汪浙成、温小任《收获》1980年第6期迫赶队伍的女兵们邓友梅《十月》1979年第1期啊!冯骥才《收获》1979年第6期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收获》1979年第2期蒲柳人家刘绍棠《十月》1980年第3期淡淡的晨雾张抗抗《收获》1980年第3期开拓者蒋子龙《十月》1980年第6期三生石宗璞《十月》1980年第3期甜甜的刺毒(土家族)孙健忠《芙蓉》1980年第1期惊心动魄的一幕路遥《当代》1980年第3期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81~1982 )高山下的花环李存葆《十月》1982年第6期赤橙黄绿青蓝紫蒋子龙《当代》1981年第4期洗礼韦君宜《当代》1982年第1期人生路遥《收获》1982年第3期黑骏马(回族)张承志《十月》1982年第6期祸起萧墙水运宪《收获》1981年第1期相见时难王蒙《十月》1982年第2期那五邓友梅《北京文学》1982年第4期太子村的秘密谌容《当代》1982年第4期燕儿窝之夜魏继新《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苦夏江浙成、温小钰《小说界》1982年第1期射天狼朱苏进《昆仑》1982年第1期流逝王安忆《钟山》1982年第6期普通女工孔捷生《小说界》1982年第3期张铁匠的罗曼史张一弓《十月》1982年第二期驼峰上的爱冯苓植《收获》1982年第2期沙海的绿荫朱春雨《十月》1981年第3期远去的白帆从维熙《收获》1982年第1期你在想什么顾笑言《花城》1981年第2期山道弯弯谭谈《芙蓉》1981年第1期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83一1984)山中,那十九座坟茔李存葆《昆仑》1984年第6期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青春》丛刊1983年第1期迷人的海邓刚《上海文学》1983年第5期美食家陆文夫《收获》1983年第1期棋王阿城《上海文学》1984年第7期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十月》1983年第2期远村郑义《当代》1983年第4期拂晓前的葬礼王兆军《钟山》1984年第5期烟壶邓友梅《收获》1984年第1期北方的河张承志《十月》1984年第1期祖母绿张洁《花城》1984年第3期市场角落的“皇帝”韩静霆《丑小鸭》1983年第8期燕赵悲歌蒋子龙《人民文学》1984年第7期绿化树张贤亮《十月》1984年第2期春妞儿和他的小戛斯张一弓《钟山》1984年第5期凝眸朱苏进《昆仑》1984年第5期神鞭冯骥才《小说家》1984年第3期啊,索伦河谷的枪声刘兆林《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8期腊月,正月贾平凹《十月》1984年第4期老人仓矫健《文汇月刊》1984年第5期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85一1986)桑树坪纪事朱晓平《钟山》1985年第4期军歌周梅森《钟山》1986年第6期一路风尘王小鹰《收获》1986年第2期小鲍庄王安忆《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红高梁莫言《人民文学》1986年第3期爸爸,我一定回来达理《芙蓉》1985年第1期灵旗乔良《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10期你别无选择刘索拉《人民文学》1985年第3期馕神小传宋清海《小说家》1986年第4期风泪眼从维熙《十月》1986年第2期红尘霍达(回族)《花城》1986年第3期前市委书记的白昼与夜晚张笑天《花城》1985年第3期1987—198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甜的血腥的铁》杨咏鸣《上海文学》1987年第3期《牛贩子山道》雁宁《人民文学》1987年第3期《葫芦沟今昔》马烽《人民文学》1987年第4期《小诊所》周大新《河北文学》1987年第4期《清高》陆文夫《人民文学》1987年第5期《马嘶·秋诉》谢友鄞《上海文学》1987年第5期《陪乐》朱春雨《中国作家》1987年第3期《塔铺》刘震云《人民文学》1987年第7期《马车》陈世旭《十月》1987年第4期《喊会》柏原《青年文学》1988年第12期《年关六赋》阿成《北京文学》1988年第12期1977—1980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名单《哥德巴赫猜想》徐迟《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地质之光》徐迟《人民文学》1977年第10期《人妖之间》刘宾雁《人民文学》1979年第9期《一个人和他的影子》刘宾雁《十月》1980年第6期《大雁情》黄宗英《十月》1979年第1期《美丽的眼睛》黄宗英《上海文艺》1978年第6期《船长》柯岩《人民文学》1979年第11期《特邀代表》柯岩《人民日报》1980年4月26日《中年颂》理由《北京文艺》1979年第11期《扬眉剑出鞘》理由《新体育》1978年第6期《热流》张楔《当代》1980年第4期《励精图治》程树榛《当代》1980年第2期《命运》杨匡满、郭宝臣《当代》1979年第2期《祖国高于一切》陈祖芬《人民日报》1980年10月2日《从悬崖到坦途》雷锋《解放军文艺》1979年第6期《彭大将军回故乡》翟禹钟、何立库、罗海鸥、江立仁《中国青年》1979年第3期《铁托同志》刘白羽《人民文学》1980年第4期《一封终于发出的信》陶斯亮《诗刊》1979年第1期《线》祖慰、节流《长江文艺》1980年第12期《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穆青、陆拂为、廖由滨《人民日报》1978年3月1日《勇士:历史的新时期需要你》韩少华《人民日报》1980年11月1日《笼鹰志》李玲修《人民文学》1980年第2期《正气歌》张书绅《鸭绿江》1979年第5期《赤子之心》杨笑影《解放军文艺》1979年第5期《无声的浩歌》任斌武《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历史之章》金河《鸭绿江》1979年第10期《划破夜幕的陨星》王晨、张天来《光明日报》1980年7月21、22日《爱情的凯歌》艾蒲、向明、郭光豹《解放军报》1979年4月12日《写在她远行的路上》马继红、王宗仁《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从青工到副教授》杨世远、孙兴盛、史祥鸾《中国青年》1979年第5期1981—1982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名单《中国姑娘》鲁光《当代》1981年第5期《三门李轶闻》乔迈《春风》1981年第6期《废墟上站起来的年轻人》李延国《泉城》1981年第8期《共产党人》陈祖芬《人民日报》1982年6月28日《一片叶子》刘真《人民日报》1981年5月4日《橘》黄宗英《人民文学》1982年第2期《还是那双眼睛》孟晓云、丛林中《人民日报》1982年9月13日《希望在人间》理由《人民文学》1981年第10期《"蓝军司令"》江永红、钱钢《解放军文艺》1981年第8期《癌症≠死亡》柯岩《北京文学》1982年第7期《形天舞干戚》徐迟《人民文学》1982年第5期《艰难的起飞》刘宾雁《人民日报》1981年1月3日《播鲁迅精神之火》何启治、刘茵《当代》1981年第5期《大洋的此岸和彼岸》蒋巍(执笔)、贾宏图《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审丑者》祖慰《人民文学》1982年第8期《啊,龙!》李君旭《当代》1982年第3期《海河边的一间小屋》肖复兴《文汇月刊》1982年第9期《足球教练的婚姻》李玲修《人生》1982年第3期《河那边升起一颗星》李秀海、袁厚春《解放军文艺》1981年第12期《继母》韩少华《当代》1982年第6期《与祖国的文明共命运》戴晴《文汇月刊》1981年第5期《爱的暖流》牟祟光、桑恒昌《山东文学》1981年第9期《生命的近似值》黄尧、朱运宽《边疆文艺》1981年第11期《她心中有个明亮的世界》向义光、张飚《中国青年》1981年第21期《路的呼喊》风章《雨花》1981年第2期1983—1984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名单《省委第一书记》袁厚春《昆仑》1984年第4期《访苏心潮》王蒙《十月》1984年第6期《小木屋》黄宗英《文汇月刊》1983年第5期《在这片国土上》李延国《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10期《关东奇人传》刘宾雁《文汇月刊》1984年第3期《快乐学院》祖慰《十月》1983年第5期《"两用人才"的开发者们》徐志耕、程童一、陶正明《解放军文艺》1983年2第期《希望在燃烧》乔迈《当代》1984年第3期《开拓者》那家伦《民族文学》1984年第2期《热血男儿》李士非《花城》1984年第6期《催人复苏的事业》陈祖芬《人民日报》1983年1月3日《恶魔导演的战争》刘亚洲《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5期《生当作人杰》肖复兴《北方文学》1984年第1期《原野在呼唤》王兆军《报告文学》1984年第6期《中国的回声》陈冠柏、周荣新《江南》1984年复刊号《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贾鲁生、王光明《解放军文艺》1984年第12期《南方大厦》理由《人民文学》1984年第8期《玛丽·若瑟的选择》林亚光《报告文学》1984年第10期《长河精英》岳非丘、邹越滨《人民文学》1984年第1期《奔涌的潮头》江永红、钱钢《昆仑》1984年第3期《东方佛雕》苏晓康《人民文学》1983年第10期《在大时代的弯弓上》蒋巍《人民文学》1983年第11期《胡杨泪》孟晓云《文汇月刊》1984年第4期《她在丛中笑》贾宏图《报告文学》1983年第7期《塞外传奇》孟驰北、张列《当代》1983年第4期《冰海沉船》吴民民《萌芽》1984年第10期《南通虎》周嘉俊《文汇月刊》1984年第11期1985—1986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名单《中国农民大趋势》李延国《解放军文艺》1985年第5期《倾斜的足球场》理由《人民文学》1985年第7期《唐山大地震》钱钢《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3期《多思的年华》孟晓云《十月》1986年第5期《万家忧乐》霍达《当代》1986年第6期《理论狂人》陈祖芬《人民文学》1986年8月第7期《没有上银幕的故事》刘宾雁《人民日报》1986年8月7日《中国的小皇帝》涵逸《中国作家》1986年第3期《北京失去平衡》沙青《报告文学》1986年第4期《阴阳大裂变》苏晓康《中国作家》1986年第5期《转型人》祖慰《花城》1986年第6期《黑色的七月》陈冠柏《文汇月刊》1986年第11期《在人的另一世界》胡平、张胜友《文汇月刊》1985年第12期《魂系中华》赵军《中国青年报》1986年11月7日《蒙山沂水》彭雁华、彭雁平《人民文学》1986年第4期《人生环行道》蒋巍《文汇月刊》1985年第11期《中国男子汉》鲁光《中国作家》1985年第1期《当年他们多年轻》何晓鲁《昆仑》1985年第5期《法兮归来》凤章《啄木鸟》1986年第2期《知识的罪与罚》郭慎娟《报告文学》1985年第11期《一个成功者和他的影子》罗达成《北方文学》1986年第4期《市长张铁民》和谷《延河》1985年第5期、6期。

金庸作品大陆八十年代版本书目

金庸作品大陆八十年代版本书目

金庸作品大陆八十年代版书目
金庸作品1981年首次进入大陆,在《武林》杂志上刊登,引起轰动,各大出版社纷纷发行金庸武侠小说,在84、85年达到顶峰。

因当时版权意识淡泊,所以出版的小说基本上是未经授权的,但却又是正规出版社出版,印刷在当时来说是比较好的,质量堪比现在的正版。

到了90年代初,随着版权意识逐步加强,正规出版社渐渐地停止发行金庸武侠小说,市场就被那些非正规渠道取而代之,风格也大变,出版的金庸武侠小说大多封面艳俗,印刷质量不好,错别字多,很多是盗印80年代版本,这种才是真正意义上盗版。

1994年,金庸先生授权三联出版了大陆第一套金庸小说全集,正版时代来临,优胜劣汰,盗版市场不可避免地就逐渐消亡了。

本次年表列出的主要是大陆80年代的版本,且以一版一印为主,也有少量的90年代版本,有些是因为质量好,风格设计类似80年代版本;有些是因为版本稀少,较为珍贵。

80年代是武侠小说盛行年代,出版的金庸小说版本繁多,收不胜收,本年表将会一直更新,查漏补缺,以求更好的还原这个奇妙而又令人怀念的年代。

本表制作者:康健金注:宝文堂三套:倚天屠龙记(蓝色)、鹿鼎记(红色) 、天龙八部(绿色);
时代文艺三部曲:射雕英雄传(棕色)、神雕侠侣(黄色)、倚天屠龙记(蓝色)
中华文学黄河版(农村读物)三套:素心剑(连城诀)、侠客行、笑傲江湖
五台山三部:射雕英雄传、飞狐外传、侠客行。

当代 80年代小说阅读篇目

当代 80年代小说阅读篇目

80年代小说阅读篇目*刘心武《班主任》*庐新华《伤痕》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古华《芙蓉镇》《爬满青藤的木屋》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王蒙《布礼》*《蝴蝶》《活动变人形》李国文*《月食》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高晓声《“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贾平凹《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远山野情》《商州》《浮躁》《废都》张炜*《古船》叶辛《蹉跎岁月》竹林《生活的路》礼平《晚霞消失的时侯》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张承志《黑骏马》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朱晓平《桑树坪纪事》张抗抗《隐形伴侣》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老鬼《血色黄昏》李锐《合坟》汪曾祺*《受戒》《大淖纪事》邓友梅《那五》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王安忆《小鲍庄》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陆文夫《美食家》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冯骥才《神鞭》莫言*《红高梁》*《透明的红萝卜》*《天堂蒜薹之歌》《白狗秋千架》《酒国》《拇指铐》《师傅越来越幽默》《檀香刑》《生死疲劳》《蛙》《丰乳肥臀》郑万隆《老棒子酒馆》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刘索拉*《你别无选择》马原《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格非*《迷舟》《唿哨》《敌人》《人面桃花》《边缘》《欲望的旗帜》孙甘露《访问梦境》余华*《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十八岁出门远行》《死亡叙述》《爱情故事》《现实一种》《世事如烟》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白云苍狗谣》《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方方:*《风景》《纸婚年》《黑洞》刘震云:《塔铺》《新兵连》*《一地鸡毛》《单位》《官人》刘恒:*《狗日的粮食》《力气》《四条汉子》《陡坡》苏童:*《妻妾成群》《红粉》《1934年逃亡》《罂栗之家》《离婚指南》《平静如水》,长篇小说《我的帝王生涯》《米》《后宫》《刺青时代》。

金庸作品大陆八十年代版本书目

金庸作品大陆八十年代版本书目

金庸作品大陆八十年代版书目
金庸作品1981年首次进入大陆,在《武林》杂志上刊登,引起轰动,各大出版社纷纷发行金庸武侠小说,在84、85年达到顶峰。

因当时版权意识淡泊,所以出版的小说基本上是未经授权的,但却又是正规出版社出版,印刷在当时来说是比较好的,质量堪比现在的正版。

到了90年代初,随着版权意识逐步加强,正规出版社渐渐地停止发行金庸武侠小说,市场就被那些非正规渠道取而代之,风格也大变,出版的金庸武侠小说大多封面艳俗,印刷质量不好,错别字多,很多是盗印80年代版本,这种才是真正意义上盗版。

1994年,金庸先生授权三联出版了大陆第一套金庸小说全集,正版时代来临,优胜劣汰,盗版市场不可避免地就逐渐消亡了。

本次年表列出的主要是大陆80年代的版本,且以一版一印为主,也有少量的90年代版本,有些是因为质量好,风格设计类似80年代版本;有些是因为版本稀少,较为珍贵。

80年代是武侠小说盛行年代,出版的金庸小说版本繁多,收不胜收,本年表将会一直更新,查漏补缺,以求更好的还原这个奇妙而又令人怀念的年代。

本表制作者:康健金注:宝文堂三套:倚天屠龙记(蓝色)、鹿鼎记(红色) 、天龙八部(绿色);
时代文艺三部曲:射雕英雄传(棕色)、神雕侠侣(黄色)、倚天屠龙记(蓝色)
中华文学黄河版(农村读物)三套:素心剑(连城诀)、侠客行、笑傲江湖
五台山三部:射雕英雄传、飞狐外传、侠客行。

80年代百部怀旧经典小说【个人推荐】

80年代百部怀旧经典小说【个人推荐】

80年代百部怀旧经典⼩说【个⼈推荐】80年代百部怀旧经典⼩说80年代是⼩说繁荣的时代,不仅数量惊⼈,且影响⼒也是惊⼈的,为了便于回忆和查询,特别整理了本⽬录,本⽬录仅代表个⼈⽴场,不可能让⼤家都满意,仅供喜欢怀旧⼩说的朋友参考。

【⼩说有长、中、短篇,为了⽅便,现⼀并称为“部”】1.刑警队长/王亚平2.钟⿎楼/刘⼼武3.如意/刘⼼武4.⽴体交叉桥/刘⼼武5.故⼟/苏叔阳6.新星/柯云路7.花园街五号/李国⽂8.⼤林莽/孔捷⽣9.天⼭深处的⼤兵/李斌奎10.男⼈的⼀半是⼥⼈/张贤亮11.绿化树/张贤亮12.灵与⾁/张贤亮13.浮躁/贾平凹14.鸡窝洼⼈家/贾平凹15.倾斜的阁楼/航鹰16.北国红⾖也相思/乔雪⽵17.迷⼈的海/邓刚18.古船/张炜19.⾬沙沙沙/王安忆20.本次列车终点/21.流逝/王安忆22.69届初中⽣/王安忆23.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24.哦⾹雪/铁凝25.⾚橙黄绿青蓝紫/蒋⼦龙26.锅碗瓢盆交响曲/蒋⼦龙27.蹉跎岁⽉/叶⾟28.淡淡的晨雾/张抗抗29.那五/邓友梅30.远去的⽩帆/从维熙31.风泪眼/从维熙32.这是⼀⽚神奇的⼟地/梁晓声33.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34.雪城/梁晓声35.蓝屋/程乃珊36.内当家/王润滋37.我们这个年纪的梦/张⾟欣38.神鞭/冯骥才39.代价/陈国凯40.⾼⼭下的花环/李存葆41.⼭中那⼗九座坟茔/李存葆42.雷场上的相思树/江奇涛43.凯旋在⼦夜/韩静霆44.红⾼粱/莫⾔45.⼈⽣/路遥46.平凡的世界/路遥47.穆斯林的葬礼/霍达48.妻妾成群/苏童49.顽主/王朔50.晚霞消失的时候/礼平51.风景/⽅⽅52.烦恼⼈⽣/池莉53.摇滚青年/刘毅然54.初恋的回声/余易⽊55.⾎⾊黄昏/⽼⿁56.西线轶事/徐怀中57.沉重的翅膀/张洁58.新兵连/刘震云59.旷野/尤凤伟60.有⼀个美丽的地⽅/张曼菱61.⿊⾊的梦/史晨原62.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叶蔚林63.⽩⾊鸟/何⽴伟64.射天狼/朱苏进65.绝望中诞⽣/朱苏进66.棋王/阿城67.孩⼦王/阿城68.你别⽆选择/刘索拉69.芙蓉镇/古华70.爬满青藤的⽊屋/古华71.张铁匠的罗曼史/张⼀⼸72.犯⼈李铜钟的故事/张⼀⼸73.我那遥远的清平湾/史铁⽣74.⼭道弯弯/谭谈75.公主的⼥⼉/赵⼤年76.美⾷家/陆⽂夫77.⼈到中年/谌容78.那⼭那⼈那狗/彭见明79.蝴蝶/王蒙80.青春万岁/王蒙81.⿊骏马/张承志82.北⽅的河/张承志83.便⾐警察/海岩84.寻找回来的世界/柯岩85.夜幕下的哈尔滨/陈屿86.兵车⾏/唐栋87.铁床/海波88.沙海的绿荫/朱春⾬89.良家妇⼥/李宽定90.乡场上/何⼠光91.陈奂⽣上城/⾼晓声92.⼼⾹/叶⽂玲93.⼀路风尘/王⼩鹰94.鬈⽑/陈建功95.被爱情遗忘的⾓落/张弦96.驼峰上的爱/冯苓值97.天涯孤旅/奚青98.⼲杯⼥兵们/成平99.祸起萧墙/⽔运宪100.索伦河⾕的枪声/刘兆林。

金庸作品大陆八十年代版本书目

金庸作品大陆八十年代版本书目

金庸作品大陆八十年代版书目
金庸作品1981年首次进入大陆,在《武林》杂志上刊登,引起轰动,各大出版社纷纷发行金庸武侠小说,在84、85年达到顶峰。

因当时版权意识淡泊,所以出版的小说基本上是未经授权的,但却又是正规出版社出版,印刷在当时来说是比较好的,质量堪比现在的正版。

到了90年代初,随着版权意识逐步加强,正规出版社渐渐地停止发行金庸武侠小说,市场就被那些非正规渠道取而代之,风格也大变,出版的金庸武侠小说大多封面艳俗,印刷质量不好,错别字多,很多是盗印80年代版本,这种才是真正意义上盗版。

1994年,金庸先生授权三联出版了大陆第一套金庸小说全集,正版时代来临,优胜劣汰,盗版市场不可避免地就逐渐消亡了。

本次年表列出的主要是大陆80年代的版本,且以一版一印为主,也有少量的90年代版本,有些是因为质量好,风格设计类似80年代版本;有些是因为版本稀少,较为珍贵。

80年代是武侠小说盛行年代,出版的金庸小说版本繁多,收不胜收,本年表将会一直更新,查漏补缺,以求更好的还原这个奇妙而又令人怀念的年代。

本表制作者:康健金注:宝文堂三套:倚天屠龙记(蓝色)、鹿鼎记(红色) 、天龙八部(绿色);
时代文艺三部曲:射雕英雄传(棕色)、神雕侠侣(黄色)、倚天屠龙记(蓝色)
中华文学黄河版(农村读物)三套:素心剑(连城诀)、侠客行、笑傲江湖
五台山三部:射雕英雄传、飞狐外传、侠客行。

1980年左右中国文学作品

1980年左右中国文学作品

1980年左右中国文学作品
在1980年左右,中国文学作品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代表作品:
1.《天亮了》:作者王朔,以黑色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描绘了上世纪六
七十年代北京城市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

2.《白鹿原》:作者陈忠实,通过对山西平遥县一个家族三代人命运
变迁的叙述,反映出中国农村社会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发生的巨大变化。

3.《海燕窝》:作者张贤亮,以女性视角展现了当时妇女在家庭、工
作、情感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4.《沉重的翅膀》:作者龙应台,记录了她在美国留学期间对自由、
民主等价值观念进行思考和探索,并对当时中国社会进行批判。

5.《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作者王小波,用诙谐幽默而深入浅出地阐
释了自己关于爱情、人生、哲学等问题上非常个性化的看法。

6.《活着》:余华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中国
社会的贫困和不公。

除了以上提到的作品,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在1980年左右问世,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及人们对于生活、社会、历史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80年代小说(1)

80年代小说(1)
《春之声》《蝴蝶》《海的梦》《布礼》《风筝飘带》《夜的 眼》
2)、80年代中期对政治、社会问题的深入反思 《名医梁有志传奇》《说客盈门》《活动变人形》 3)、建国三十年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季节系列:《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 《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
2、《蝴蝶》 张思远——张主任、张书记、张老头、张部长— —究竟哪一个才是张思远?政治身份、社会身 份对一个人究竟有多重要?在特定的年代,个 人无法驾驭自己的命运。 ——现实+过去 3、《春之声》 岳之峰——右派的记忆——现实+过去 意识流手法
王安忆《小鲍庄》



背景:农村小鲍庄 连日的暴雨 捞渣为救鲍五爷而死 成了县里被宣传的典型 鲍彦山一家从此“站起来了” “一个孩子的死让大家得到了好处” 小鲍庄中国乡村的代表

对于乡村落后文化的审视 对于乡村出路的忧虑


倡导“寻根”的代表性文章:韩少功《文学的 “根”》、郑万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 理我们的“根”》等 寻“根”——民族之“根”——规范之外的东 西——正统儒家文化之外的民间文化、少数民 族文化


马原的“叙事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 形式为内容”的风气 。 马原小说常用的手法 把作者自己引入作品,基本语式是“我就是 那个叫做马原的汉子”——《虚构》 将叙事过程纳入叙事之中 叙述的平面化和故事的拼接性《叠纸鹞的三 种方法》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莫言的自传体作品 受尽苦难的十岁无名男孩黑孩自食其力,顽强 地活着——菊子唤起了他对于母爱的渴望—— 菊子与小石匠的爱情让她失去了母爱——小铁 匠与小石匠的搏斗中黑孩有了报复——偷萝卜, 寻找透明的红萝卜——被抓,逃进了黄麻地 小说充满了神秘色彩和象征意味,红萝卜象征 着美好,也具有虚幻的意味。

80年代小说概说

80年代小说概说

救救被"四人帮" 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
宋宝琦 、谢惠敏
宋宝琦: 宋宝琦:一个文盲加流氓式的人物
野蛮、愚昧、 野蛮、愚昧、精神空虚
……唉,他那张脸啊,即便者为习惯的张老师,乍一看也不免浑 身起栗。并非五官不端正, 身起栗。并非五官不端正,令人寒心的是 从面部肌肉里, 从面部肌肉里,从殴斗中打裂过又缝上的 上唇中,从鼻翅的神经质扇动中, 上唇中,从鼻翅的神经质扇动中,特别是 从那双一目了然地充斥着空虚与愚蠢的眼 神中,你立即会感觉到, 神中,你立即会感觉到,仿佛一个被污水 泼得变了形的灵魂, 泼得变了形的灵魂,赤裸裸地立在了聚光 灯下。 灯下。
她发疯似地奔到2号房间,砰地一下推开门。 她发疯似地奔到2号房间,砰地一下推开门。一屋的 人都猛然回过头来。她也不管这是些什么人, 人都猛然回过头来。她也不管这是些什么人,便用力拨开 人群,挤到病床前,抖着双手揭起了盖在妈妈头上的白巾。 人群,挤到病床前,抖着双手揭起了盖在妈妈头上的白巾。 这就是妈妈──已经分别了九年的妈妈! ──已经分别了九年的妈妈 啊!这就是妈妈──已经分别了九年的妈妈! 啊! 这就是妈妈──现在永远分别了的妈妈! ──现在永远分别了的妈妈 这就是妈妈──现在永远分别了的妈妈! 她的瘦削,青紫的脸裹在花白的头发里, 她的瘦削,青紫的脸裹在花白的头发里,额上深深的 皱纹中隐映着一条条伤疤, 皱纹中隐映着一条条伤疤,而眼睛却还一动不动地安然半 睁着,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睁着,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妈妈!妈妈!妈妈……” 她用一阵撕裂肺腑的叫 “妈妈!妈妈!妈妈 呼唤着那久巳没有呼唤的称呼: 妈妈!你看看吧, 喊,呼唤着那久巳没有呼唤的称呼:“妈妈!你看看吧, 看看吧,我回来了──妈妈……” ──妈妈 看看吧,我回来了──妈妈 她猛烈地摇撼着妈妈的肩膀,可是, 她猛烈地摇撼着妈妈的肩膀,可是,再也没有任何回 答。

80年代小说梳理

80年代小说梳理

80年代小说流派梳理伤痕小说(后期深化为反思小说)伤痕小说起始于刘心武于1977年11月在《人民文学》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于的短篇小说《伤痕》。

伤痕小说”主要展现了“文革”十年灾难、揭露“文革”十年的黑暗现实给党和国家造成危害、给人们心灵造成创痛。

它包括:以知青题材为主的“伤痕小说”,如竹林的《生活的路》、老鬼的自传体小说《血色黄昏》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农村题材的“伤痕小说”;丛维熙所开创的“大墙文学”以及莫应丰的《将军吟》等揭露“文革”专制的“伤痕小说”,以及张弦的爱情小说,张贤亮的“章永璘”系列,甚至苏童一部分以“文革”中的“香椿树街”为背景以青少年为写作对象的作品,如《刺青时代》、《城北地带》等。

在这之后,一些创作上成熟的作家将伤痕文学进一步深化,进入反思阶段。

反思文学的出现以茹志鹃在1979年2期《人民文学》发表的《剪错了的故事》为标志。

反思小说更注重对人性和人的心理世界的再审视。

代表人物和作品: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中国自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

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

而“改革小说”,其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革文学在它的发展初期,侧重揭示旧体制的种种弊端,强调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感应着时代的节奏,改革的每一步进展都在文学中得到了及时的反映。

随着改革的深化,作家们反映改革的视野更加阔大、眼光也日益深入;在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同时,作品更注重剖析在改革中日益显露出来的国民身上的落后的文化因袭,表现改革对普通人生活和情感的深刻影响。

“改革小说”在1983-1984年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创作高峰,自85年之后便逐渐消亡。

代表人物和作品:寻根小说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80年代小说(1)

80年代小说(1)

4、王蒙的创作特点:
创作主题的意识形态化,主要牵涉政治 问题以及极左路线从肉体到精神对人的 伤害; 创作手法上使用意识流等现代小说技巧; 小说语言在简明、通俗之外追求陌生化 效果,有的小说较为幽默。

张贤亮P117
主要小说
《土牢情话》《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肖尔布拉克》 《龙种》《灵与肉》(改编成电影《牧马人》) 《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我的菩提树》 等
高晓声P98
作品“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反映改革过程中农民文化心态有:

《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包产》《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出国》等 农民的奴性和“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缺乏做主 人的能力和意识 农村改革农民富裕能使农民恢复主人公意识

小说的主要思想内容:


贾平凹P119 1.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肯定A 与对农民文化心理的反思B A《天狗》《人极》《五魁》 善良 正义 忠诚 B 《古堡》老大、云云、老二、光

《腊月· 正月》韩玄子、王才
2.对城市文化的渴望与批判 《小月前本》门门 才才 小月 《浮躁》金狗、小水、英英、石华、福运 《废都》庄之蝶、唐宛儿、牛月清、柳月、 阿灿 3、精神返乡对乡村未来的忧虑 《高老庄》子路、西夏、菊娃、蔡老黑、 苏红 《秦腔》引生、白雪、夏风、夏天义、夏 天智 夏君亭 《高兴》刘高兴、孟夷纯、五福
七、市井小说


关注城市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 陆文夫:“小巷文学”、“苏州文学”《美食 家》 邓友梅:京味小说《那五》《烟壶》

传统文化审美
传统文化反思

冯骥才:津门小说《三寸金莲》

八、乡土小说

林斤澜的怪味小说

八十年代小说的成就

八十年代小说的成就

八十年代小说的成就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拘捕,十年文革终于结束。

文革结束后的中国被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文学界把文革后的文学称为“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主要包括: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小说、改革文学、风俗文化小说、寻根文学、先锋小说。

伤痕文学无情地揭露了文革造成的社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力恢复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

其代表作家作品: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

反思文学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深刻揭示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其代表作家作品:高晓声《李顺大造屋》、路遥《人生》、张贤亮《绿化树》、谌容《人到中年》、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知青文学是指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揭露文革非常历史岁月的真实面目。

具有悲壮的英雄主义与顽强的理想主义色彩。

其代表人物:梁晓声、史铁生、张承志、王安忆、韩少功、铁凝。

改革文学是以社会政治经济的改革为题材的作品。

因为长期存在的弊端和不能忍受的落后状况,使人们在反思的同时迫切要求实行改革。

所以改革文学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

其代表人物作品: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张洁《沉重的翅膀》。

风俗文化小说,八十年代初,一些50年代便开始创作的作家,创作了带有地域色彩、关注风俗本身、体现独特文化精神追求的小说。

小说中乡土、风俗不是作为环境描写存在,而是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存在,体现了小说观念的重要变化。

如汪曾祺《受戒》、文学观邓友梅《那五》、冯骥才《三寸金莲》、陆文夫《美食家》。

寻根文学,作家尝试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作品:莫言《红高粱》、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

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

代表人物有马原,格非,残雪,苏童。

金庸作品大陆八十年代版本书目

金庸作品大陆八十年代版本书目

金庸作品大陆八十年代版书目
金庸作品1981年首次进入大陆,在《武林》杂志上刊登,引起轰动,各大出版社纷纷发行金庸武侠小说,在84、85年达到顶峰。

因当时版权意识淡泊,所以出版的小说基本上是未经授权的,但却又是正规出版社出版,印刷在当时来说是比较好的,质量堪比现在的正版。

到了90年代初,随着版权意识逐步加强,正规出版社渐渐地停止发行金庸武侠小说,市场就被那些非正规渠道取而代之,风格也大变,出版的金庸武侠小说大多封面艳俗,印刷质量不好,错别字多,很多是盗印80年代版本,这种才是真正意义上盗版。

1994年,金庸先生授权三联出版了大陆第一套金庸小说全集,正版时代来临,优胜劣汰,盗版市场不可避免地就逐渐消亡了。

本次年表列出的主要是大陆80年代的版本,且以一版一印为主,也有少量的90年代版本,有些是因为质量好,风格设计类似80年代版本;有些是因为版本稀少,较为珍贵。

80年代是武侠小说盛行年代,出版的金庸小说版本繁多,收不胜收,本年表将会一直更新,查漏补缺,以求更好的还原这个奇妙而又令人怀念的年代。

本表制作者:康健金注:宝文堂三套:倚天屠龙记(蓝色)、鹿鼎记(红色) 、天龙八部(绿色);
时代文艺三部曲:射雕英雄传(棕色)、神雕侠侣(黄色)、倚天屠龙记(蓝色)
中华文学黄河版(农村读物)三套:素心剑(连城诀)、侠客行、笑傲江湖
五台山三部:射雕英雄传、飞狐外传、侠客行。

金庸作品大陆八十年代版本书目

金庸作品大陆八十年代版本书目

⾦庸作品⼤陆⼋⼗年代版本书⽬
⾦庸作品⼤陆⼋⼗年代版书⽬
⾦庸作品1981年⾸次进⼊⼤陆,在《武林》杂志上刊登,引起轰动,各⼤出版社纷纷发⾏⾦庸武侠⼩说,在84、85年达到顶峰。

因当时版权意识淡泊,所以出版的⼩说基本上是未经授权的,但却⼜是正规出版社出版,印刷在当时来说是⽐较好的,质量堪⽐现在的正版。

到了90年代初,随着版权意识逐步加强,正规出版社渐渐地停⽌发⾏⾦庸武侠⼩说,市场就被那些⾮正规渠道取⽽代之,风格也⼤变,出版的⾦庸武侠⼩说⼤多封⾯艳俗,印刷质量不好,错别字多,很多是盗印80年代版本,这种才是真正意义上盗版。

1994年,⾦庸先⽣授权三联出版了⼤陆第⼀套⾦庸⼩说全集,正版时代来临,优胜劣汰,盗版市场不可避免地就逐渐消亡了。

本次年表列出的主要是⼤陆80年代的版本,且以⼀版⼀印为主,也有少量的90年代版本,有些是因为质量好,风格设计类似80年代版本;有些是因为版本稀少,较为珍贵。

80年代是武侠⼩说盛⾏年代,出版的⾦庸⼩说版本繁多,收不胜收,本年表将会⼀直更新,查漏补缺,以求更好的还原这个奇妙⽽⼜令⼈怀念的年代。

中华⽂学黄河版(农村读物)三套:素⼼剑(连城诀)、侠客⾏、笑傲江湖
五台⼭三部:射雕英雄传、飞狐外传、侠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十年代的小说(二)第一节:寻根文学一、文学的寻根:1、时间:1983年~1984年间,韩少功、李陀、郑义、阿城、李杭育、李庆西、郑万隆2、论文:韩少功:《文学的“根”》——被看着这一运动的宣言。

郑万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共同点: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开掘这块古老土地的文化岩层,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

作家作品: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李杭育的“葛川江小说”系列,阿城的《棋王》,郑义的《远村》、《老井》4、目的:寻找民族文化精神,以获得民族精神自救的能力。

5、出现的原因:⑴对文革的反思由单纯的政治层面转向探索历史失误与民族文化心理沉淀之间的关系。

⑵对于传统文化的守成立场的生长。

⑶文学本身的动机:简单模仿西方不能使中国文学得到世界的认同。

二、“寻根”小说的艺术形态:1、对风俗、地域文化的兴趣。

特定地域的民情风俗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是艺术美感滋生的丰厚土壤,并有可能使个体命运与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刻表现融为一体。

2、作家对生活方式的现代变迁的重视。

作家细致考察某一地域的居住、饮食、衣着、语言、交际方式、婚丧节庆礼仪、宗教等,成为拓展创作视野的凭借。

陆文夫的《美食家》邓友梅写北京生活的小说,冯骥才的津门系列。

3、在思想倾向和价值估断上:对传统文化的复杂态度。

分为“规范”和“不规范”。

4、在小说的艺术形式上:作家把对生活场景、细节的真实描写和象征、寓言的因素结合起来。

(叙述方式、小说语言)三、代表作品分析:《棋王》: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自觉认同1、作家简介:2、人物:王一生:一个在历史的漩涡中具有独立生活方式和生命力的人物形象,他的整个人格中投射着久远的,富有无限生机的文化精神。

表现:对棋道的痴迷,吃饭。

车轮大战。

目的:小说在塑造王一生这个人物形象时,写出他的无为的人生态度和有为的创造力时,力图表现古代道家文化思想生命力。

贯穿在小说里的是有为与无为、阴柔与阳刚的相互转化。

生命归于自然,得宇宙之大而获得无限自由的所谓道理,并进而把这种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人生联系起来,赋予其进取的现代意义。

四、乡土小说一、主要作家:高晓声、汪曾祺、刘绍裳,古华,张一弓、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张炜等作家。

二、代表作:《人生》人生道路的选择和思考。

(陈思和教程P238)1、故事: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在一个爱情故事的框架内,聚集着丰富的人生内容和社会变动的诸多信息。

2、人物:高加林——是一个颇具新意和深度的人物形象3、方式: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故事中多层次的展现了高加林的悲剧性格的形成过程。

4、作家的态度:作家并没有回避高加林选择的合理性的因素合理性:⑴倘若古老而淳朴的乡村文化不能产生更高的物质和精神的要求。

⑵倘若刘巧珍的爱情始终不能满足高加林个人愿望中的合理部分,那么,传统的生活哲学又如何说服他、束缚他呢?评价:超越了早期改革文学中对人与环境关系的二元对立的处理方式,而是深入到社会变化所引起的道德和我心理的层面,矛盾和困惑交给读者的同时,也把启示给与了读者。

八十年代的小说(三)第一节:市井小说一、时代背景:1、五四文学中的两种启蒙传统:启蒙的文学:强调思想艺术的深刻性,并以文学与历史的现代化进的同步性作为衡量的标准,追求思想的深刻性。

文学的启蒙:以文学如何建立现代汉语的审美价值为目标。

80年代:逐步恢复和发扬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和现实战斗精神。

2、市井小说的含义:小人小事,对市民生活的观察角度是俯视的。

3、代表作家作品邓友梅:《烟壶》《那五》,冯骥才:《神鞭》《三寸金莲》,陆文夫《小巷人物志》,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二、代表作家分析:(一)汪曾祺:1、简介:P107面。

2、小说的艺术特点:P108⑴在文体上,汪曾祺的小说大多选择短篇小说的形式。

⑵在浓郁的乡土民俗画的描写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意识。

⑶他的小说同时兼具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

(二)邓友梅《烟壶.》市井文化的描绘和反思1、艺术追求:自觉追求京味风情小说。

从描绘日常生活、日常习俗的角度来表现历史变迁的叙事策略。

2、《烟壶》分析:(1)故事情节:(2)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分析。

首先表现了市井文化中正直而有创造性的一面。

A:烟壶的制作技巧中所表现出的民间文化的吸引力与普通人的活力。

B:普通人的正直和情义。

其次,对市井文化中的劣根性也进行了批判。

主人与奴才的相互转化及其心理。

专制体制下的等级秩序中主人与奴隶关系的转变。

(3)艺术特点:从人物的语言、行为与心理的白描出发,刻画出人物的性格。

(4)评价:从总体上看,小说是一篇民俗学风味的小说。

对老舍等人具有北京地方色彩的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为以后的文学脱离政治意识的干扰,自由自在的表现民俗世界提供了先例。

(三)冯骥才1、简介:教材P115面。

代表作:《神鞭》《三寸金莲》《雕花烟斗》2、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其目的是为了克服中国民族性格中的顽固惰性,从而冲出文化怪圈,再造民族性格。

表现:P115面。

一是文化的劣根性。

主要表现在正统意识和祖宗至上。

二是文化的自我束缚力。

三是文化的封闭系统。

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

第九章:先锋派作家及其创作第一节:先锋小说一、发展概述:1、源流:当代先锋小说的精神的源头可以一直追寻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2、开端: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分别代表先锋小说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的创新。

马原:《拉萨河女神》(1984年,创作的分界线)成名作:《冈底斯的诱惑》(1985)《马原文集》(四卷)教材P192贡献:“元叙事法”打破了小说的“似真幻觉“元叙事法”——指的是作家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并揭露小说的虚构性。

“似真幻觉”——传统的现实主义观念认为,小说本身是对世界的真实反映。

“马原的叙事圈套”——“吴亮”提出,同名论文,见《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3期。

以这种方式消解了此前人们所熟悉的现实主义手法所造成的真实幻觉,成为以后作家的模仿对象和小说实验的起点。

1马原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他在小说中频频出现马原的形象并以此来拆除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

P1932马原索叙述的故事往往是缺乏逻辑联系的互不相关的片断,这种片断只是靠了马原的叙述强制性地拼合在一起。

P194《《冈底斯的诱惑》3他所叙述的故事丧失了传统小说故事所具备的意义,他更关心他的故事形式,更关心如何处理这个故事,而不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让人们得到故事以外的某种抽象观念。

3、后期作家:格非、孙甘露、苏童、余华、洪峰、北村等人。

⑴格非:叙事革命。

(马原:八阵图→格非,人物内在意识的无序性构筑出一团线圈似的迷宫。

)⑵孙甘露:语言实验。

《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我是少年酒坛子》。

这些小说彻底斩断了小说与现实的联系。

⑶余华:发展了残雪对人的存在的探索。

P302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代表:《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特点:早期的小说用冷漠的态度致力于对灾难、暴力和死亡的叙述,揭示人性的丑陋和阴暗。

90后代表主要有,《在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主题:苦难:《活着》表现的是一个个亲人相继死亡,温暖的感觉。

当作家把富贵的故事抽象到人的生存意义上区渲染无常的主题,那一遍遍死亡的重复象征了人对终极命运一步步靠拢的艰难历程,展示出悲怆的魅力。

这个故事的叙事含有强烈的民间色彩,它超越了具体时空把一个时代的反省上升到人类抽象命运的普遍意义上。

P303《许三观卖血记》——转型后的最终实现。

许三观:在无数次的卖血中缓解生活中遇到的种种苦难,表达了对亲人和朋友的感情,同时也在卖血中体会到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友的价值。

(1)“人”与“生活”的复原。

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P304A 对许三观顽强、坚韧的生命力的表现。

B 对许三观面对苦难的承受力和从容对付态度的表现.C 对许三观伦理情感、生存思维的表现。

(2)民间的表现和重塑。

首先,小说重建了一个日常的民间社会。

作家对民间温情、民间人性、民间的伦理道德,民间的生活细节和民间人生世态的展示,构成了小说艺术力量的重要根源。

小说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情节线索,而是以民间的日常生活画面为主体,民间的混沌、朴素、粗糙乃至于狡猾呈现出其原始的生机和魅力。

其次,从作家主体立场角度来看,小说体现了先锋作家从贵族叙事向民间叙事的转变。

《许三观卖血记》中叙事的转变:暴露叙事→隐藏叙事。

冷漠叙事→温情叙事。

叙述人主体性→人物主体性转变。

早期小说先锋性的表现。

1、冷漠叙述:偏执地迷恋于对暴力、灾难、尤其是死亡的叙述。

2、对旧有文类的颠覆性戏仿,武侠小说:《鲜血梅花》公案小说:《河边的错误》抗战小说:《一个地主的死》才子佳人小说:《古典爱情》3、幻觉与现实的相互融入。

《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往事与刑罚》,都取消了真实和幻觉之间的界限。

4、人物符号化。

抽象的符号,为演绎某种观念服务,这些人物往往没有姓名。

二、先锋小说的特点P 306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评论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

2、在文化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3、文本特征上表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

第二节:代表作品分析一、小说语言美学的实验:《我是少年酒坛子》。

特点:他使得诗情的舞蹈改变了小说语言严格的行军,语言不再有一个指向意义的所指,而是从惯常的组合中解放出来,专注于自己,并做出一些颇具难度的姿态。

二、残酷与冷漠的人性的发掘:《现实一种》1、故事——兄弟仇杀。

2、对连环报小说的革新。

⑴情节设计上:传统:有起因。

余华:无起因,盲目的冲动。

⑵视角上:冷漠的叙述者。

八十年代的新诗第一节:八十年代新诗概述一、觉醒:1976年的天安门诗歌运动:《天安门诗抄》二、诗人队伍:七月派诗人,九叶派诗人、右派诗人。

三、特点: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对于社会人生理想的坚持和以感情的直接书写的诗歌表达方式。

四、代表:(一)曾卓:《悬崖边的树》作品选(4册)P72 。

主题:一代人被扭曲的生活形态月仍意欲飞翔的人格精神,表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执着的理想追求。

(二)艾青:作品P141面代表:长诗《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

特点:教材P142——143⑴基本主题是关注民族和人民的命运,歌唱人类的理想和光明。

⑵取材和抒情方式上:善于从具体生活现象中把握一种超越现实现象本身的体验在具象化描述中将其推移到象征层次从而获得更加深广的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