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化学基础知识-1
第2章-第3节-第1课时 电解质
)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LK版化学· 必修1
△ 3.在 H2+CuO=====Cu+H2O 反应中,________元素化合 价升高,________电子,发生________反应;________元素化合 价降低,________电子,发生________反应。
【答案】 氢(或 H) 失去 氧化 铜(或 Cu) 得到 还原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LK版化学· 必修1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LK版化学· 必修1
(2)三个注意事项 ①箭头、箭尾必须对应化合价变化的同种元素; ②必须注明“得”、“失”; ③反应物得、失电子要守恒。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LK版化学· 必修1
2.单线桥法 表示反应前后不同元素原子间电子转移情况。 (1)三个基本步骤
【提示】 见阐述 2(2)内容。
3.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目有什么关系? 【提示】 相等。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LK版化学· 必修1
第 2 步阐述——要点归纳,深化知识 1.双线桥法 表示反应前后同一元素原子间电子转移情况, 反映了化学反 应的本质及参加反应的各物质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1)三个基本步骤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LK版化学· 必修1
1.判断 (1)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可以单独存在。( (2)分解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 ) ) )
(3)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4)Zn 和 CuSO4 溶液反应时,Zn 被还原成 Zn2+。( (5)非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有电子转移。(
人教高二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2章第1节课时001
(2)烯烃的化学性质 ①单烯烃
菜单
菜单
1.从烷烃、单烯烃同系物的分子式分析,烷烃、单烯 烃分子式通式是什么?
【提示】 烷烃:CnH2n+2(n≥1),单烯烃: CnH2n(n≥2)。
菜单
1.异构现象的产生 由于 碳碳双键
不能旋转而导致分子中原子或
原子团 在空间的排列方式 不同。
2.异构的分类
菜单
2.化学性质的比较
烷烃
烯烃
通式 代表物
结构特点
CnH2n+2(n≥1)
CnH2n(n≥2)
甲烷(CH4)
乙烯(CH2===CH2)
全部单键;饱和链 含碳碳双键;不饱
烃
和链烃;键角120°
菜单
菜单
取代反应与加成反应的比较
加成反应
取代反应
一般是C—H、O—H或
不饱和键中的不稳定键先 C—O键断裂,结合一个 键的
菜单
【问题导思】 ①存在顺反异构现象的分子结构有什么特点? 【提示】 分子中需含有碳碳双键。 ②顺2丁烯与反2丁烯分别与Br2加成,产物是否相同? 【提示】 相同。产物均为2,3二溴丁烷。
菜单
1.产生顺反异构现象的条件 顺反异构现象是以分子中存在碳碳双键为前提的,烷 烃、炔烃不存在这种异构现象。 顺反异构:立体异构的一种,由双键不能自由旋转引 起的,一般指烯烃分子中的双键。 顺式异构体:两个相同原子或基团在双键同一侧的为 顺式异构体。
菜单
1.由沸点数据:甲烷-161.7 ℃、乙烷-88.6 ℃、丁
烷-0.5 ℃、戊烷36.1 ℃,可判断丙烷的沸点可能是( )
①高于-0.5 ℃ ②约是-90 ℃ ③约是-40 ℃
④高于-88.6 ℃
A.①②
2022届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2章 第1节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 Word版含解析
其次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考纲定位考情播报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分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洁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分。
2021·全国卷ⅠT 7/全国卷ⅡT 72022·全国卷ⅠT 8/全国卷ⅡT 72021·全国卷ⅠT 7/全国卷ⅡT 72012·全国卷T 8(C 、D)考点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基础学问自查] 1.物质的组成 (1)构成粒子(2)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单质: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
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
(3)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2.同素异形体(1)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 2和O 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3.物质的分类 (1)分类方法①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②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
(2)几类物质的概念①纯洁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②混合物:由几种不同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③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④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化合物。
⑤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 -的化合物。
⑥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应用体验]1.请依据交叉分类法说明NaHCO 3是哪类物质? [提示] 盐、酸式盐、钠盐、碳酸盐。
2.请把下列物质的序号填写到如图的括号中:①氯气 ②HClO ③苛性钠 ④铁 ⑤小苏打 ⑥过氧化钠 ⑦二氧化碳 ⑧氧化铝⑨氧化铜[提示](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挨次)②③⑤⑥⑧⑨⑦④①②③⑤⑦⑨⑧[考点多维探究]角度1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粒子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初中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1—2章)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汇总(学生笔记整理)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第一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1. 化学可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⑴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① 文字表达式:碳酸氢铵−−→−加热 氨气 + 水 + 二氧化碳NH 4HCO 3 −−→−加热 NH 3 + H 2O + CO 2② 现象:固体逐渐消失,有刺激性气体产生。
【补充:产生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管壁有水珠产生】③ 保存:密封保存于阴冷干燥处。
2.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1)氮气有着广泛的用途。
利用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性质,将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中,用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将氮气充入灯泡中,用来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利用氮气不能供给呼吸的性质,将氮气用作粮食、瓜果的保护气;液氮的沸点为-196℃,常将液氮用于医疗技术,用液氮制造低温环境;利用氮气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氢气反应生成氨的性质,用于制造氮肥。
(2) 铁丝腐蚀实验① 现象:红墨水沿着导管上升,形成一段水柱② 原因:铁丝生锈要消耗锥形瓶中的氧气,使瓶中压强减小,导致水倒流 ③ 结论:铁丝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发生锈蚀,所以应注意防护 ④ 加速铁生锈的几种方法:a.用铁丝代替铁块,可以增大反应的接触面积 b.用食盐水代替水c.轻轻的摇晃锥形瓶,使铁丝与食盐水充分接触⑤ 导致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a.装置漏气 b.铁丝已经生锈或者表面有油漆 c.水已浸没铁丝3.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元代——瓷器,四大发明中指南针不属于化学工艺。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 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第二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探究实验】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鲁科化学必修2第2章第1节第一课时化学反应的利用
一、要分析杂质气体的性质 二、要分析被净化气的性质;
Page 8
8
史学强 化学组
化学反应的利用
——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
Cl2的实验室制备
实验中的主要试剂有哪些? 实验中用到的主要仪器有哪些? 实验开始后能看到的实验现象是什么? 反应的原理是什么? 该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是什么?
当生成1mol氯气时,被氧化的HCl的物质的量为多少? 过量的二氧化锰与含4molHCl的溶液反应能否制得1mol氯气?
Page 5
5
Page 6
6
发生 装置
净化 装置
干燥 装置
收集 装置
吸收 装置
及反 反应 应物 条状 件态
的气 性体 质及 杂 质
选气 择体 干的 燥性 剂质
及气 密体 度水 溶 性
选气 择体 吸的 收毒 剂性
Page 7
7
仪器 连接
查气 密性
装 药 品
防倒吸 防氧化 措施
仪器 拆卸 等。
氯气可以用什么方法收集?
氯气应该如何验满? 这种方法制备得到的氯气含有什么杂质,应如何除去?
Page 2
2
Cl2的实验室制备
分析实验室制备氯气与工业制备氯气过程中氯元素化合价 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 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制备氯气?Page 33气体发生装置
Page 4
4
气体净化及干燥装置
高一化学每一章总结知识点
高一化学每一章总结知识点高一化学是中学化学学科的第一年学习阶段,在这一学年中,学生们需要学习各种基础的化学知识点。
为了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总结和回顾这些知识点,下面将对每一章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第一章:化学基础知识1. 原子结构:学习了原子的组成以及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性质。
2. 周期表:了解了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元素的分类,掌握了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和质量数的概念。
3. 元素的性质:学习了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金属和非金属的区别、氧化还原性等。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计算1. 化学方程式:了解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学习了如何平衡化学方程式。
2. 化学计算:熟悉了摩尔质量、摩尔比和化学计算等概念,掌握了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离子反应与电解质1. 离子反应:学习了离子的定义和离子反应的特点,了解了酸碱中的离子反应和沉淀反应等。
2. 电解质:认识了电解质的概念和离子化程度的影响,理解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第四章:质量、物质与能量1. 相对原子质量:学习了如何计算相对原子质量和分子式。
2. 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了解了物质的量的概念并学习了如何计算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
3. 燃烧反应:掌握了燃烧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计算方法。
第五章: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判断方法。
2. 电极电势:学习了电极电势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标准电极电势。
第六章:酸和碱1. pH值:了解了pH值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理解了酸碱指示剂的原理。
2. 酸碱滴定:学习了酸碱滴定的基本过程和相关计算方法。
第七章:盐和金属1. 盐的命名和性质:学习了盐的命名规则和常见盐类的性质。
2. 金属的性质:了解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包括金属的可塑性和导电性。
第八章:材料的结构与性质1. 金属材料:学习了金属晶体的结构和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了金属合金的种类和应用。
2. 非金属材料:认识了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应用。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有机化学反应的应用——卤代烃的制备和性质
2.中国古代有“女娲补天”的传说,现代人因为氟氯代烷造成的臭氧层空 洞也在进行着“补天”,下列关于氟氯代烷的说法错误的是( )
【解析】 CH2ClF只有一种结构。 【答案】 B
3.(2016·郑州高二检测)下列物质分别与NaOH的醇溶液共热,能发生消去反 应且生成的有机物只有一种结构的是( )
【答案】 B
8.由环己烷可制备1,4-环己二醇的二醋酸酯,下列有关的八步反应(其中所有 无机产物都已略去):
其中有3步属于取代反应,2步属于消去反应,3步属于加成反应。
其中有3步属于取代反应,2步属于消去反应,3步属于加成反应。 试回答: (1)反应________属于取代反应。 (2)写出上述化合物结构简式:B________,C________。 (3)反应④所用的试剂和条件是________。
为什么说卤代烃在有机合成中起着桥梁作用? 【提示】
由此可见,在有机合成中卤代烃往往是改造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中间产 物,实现烃—烃的含氧衍生物转变的桥梁。
[核心·突破] 1.卤代烃消去反应与水解反应的比较
2.卤代烃中卤素原子的检验 (1)实验原理 R—X+H2O―Na△―O→H R—OH+HX HX+NaOH===NaX+H2O HNO3+NaOH===NaNO3+H2O AgNO3+NaX===AgX↓+NaNO3 根据沉淀(AgX)的颜色(白色、浅黄色、黄色)可确定卤素(氯、溴、碘)。
设计一种以乙烯和氯气为原料制取氯乙烯的方案(其他原料自选),用化学方 程式表示(不必注明反应条件)。
要求:①反应产生的氯化氢必须用于氯乙烯的制备;②不应需要高温,因此缺点之一是高能耗,需要 氯化汞作催化剂,汞是重金属,因此缺点之二是会污染环境。
(2)乙烷和氯气反应可制得ClCH2CH2Cl,ClCH2CH2Cl加热分解得到氯乙烯和 氯化氢,产生的氯化氢可以与乙炔反应又生成氯乙烯,因此方案为CH2===CH2+ Cl2―→ClCH2CH2Cl、ClCH2CH2Cl―→CH2===CHCl+HCl、HC≡CH+ HCl―→CH2===CHCl。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化学各章节知识大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化学各章节知识大全
本文档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化学课程的知识大全,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化学的各个章节内容。
第一章能量与化学
1.1 物质的性质与能量
-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 物质的状态变化
- 能量与物质的关系
1.2 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 化学反应速率
- 化学平衡及影响因素
- 化学平衡的表示方法
第二章元素与化合物
2.1 元素及其分类
- 元素的概念与性质
- 元素的分类及周期表
2.2 化合物与分子式
- 化合物的概念与性质
- 分子式的表示与使用
第三章酸、碱与盐3.1 酸和碱
- 酸的性质与酸碱指示剂- 碱的性质与常见碱
3.2 盐和离子方程式
- 盐的性质与制取
- 离子方程式的表示与应用
第四章金属与非金属4.1 金属及其性质
- 金属的特性和性质
- 金属的制备与应用
4.2 非金属及其性质
- 非金属的特性和性质
- 非金属的制备与应用
第五章石油与煤
5.1 石油与石油制品
- 石油的形成与储存
- 石油的加工与利用
5.2 煤及其燃烧
- 煤的形成与种类
- 煤的燃烧与利用
第六章装饰与颜料6.1 装饰与颜料的作用
- 装饰与颜料的概念与应用- 装饰与颜料的保护与改善
6.2 颜料的分类及应用
- 颜料的分类与成分
- 颜料的应用与调色
以上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化学各章节的知识大全,希望能对学生的研究有所帮助。
更多详细的内容请参考教材。
人教高二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2章第1节课时002
【解析】 H+显+1价,发生水解时,相当于氢原子代 替了原来阳离子的位置,引入的氢原子数与阳离子的正化 合价总数相当。由题给信息类比迁移,ZnC2水解应得到 C2H2;Al4C3水解应得到甲烷,Li2C2水解应得到乙炔。
【答案】 C
菜单
1.必记的1个分子式通式:单炔烃分子式通式:CnH2n -2(n≥2)。
(5)制取乙炔不能用启普发生器或具有启普发生器原理 的实验装置,原因是:①碳化钙吸水性强,与水反应剧 烈,不能随用、随停。②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易使 启普发生器炸裂。③生成的Ca(OH)2呈糊状易堵塞球形漏 斗。
(6)由电石制得的乙炔中往往含有H2S、PH3等杂质,使 混合气体通过盛有CuSO4溶液的洗气瓶可将杂质除去。
1.能否用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鉴别乙烯和乙炔? 【提示】 不能使用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鉴别乙烯 和乙炔,因为两者都含有不饱和键,性质相似。区别乙烯 和乙炔通常使用燃烧法,观察火焰明亮程度及产生黑烟量 的多少。
菜单
菜单
2.家庭和汽车用的罐装液化石油气的成分是什么? 【提示】 丙烷、丁烷、丙烯、丁烯为主的石油产品。
【答案】 D
菜单
5.下图中每一方框的字母代表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
已知气态烃 D(其密度在同温同压下是氢气密度的 13 倍) 与物质 F 反应时产生明亮而带浓烈黑烟的火焰。请写出下列 字母代表的物质的化学式(分子式):
A.____、B.________、D.________、E.______、 H.________。
菜单
【解析】 ①由烃D的密度是同温同压下H2密度的13 倍,求出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6,确定D为C2H2。
②根据D与F反应时产生明亮而带黑烟的火焰,确定F 为O2。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 《离子反应》--知识点归纳
2―《离子反应》--知识点归纳一、电离1、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2、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他们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不仅如此,酸、碱、盐等在熔融状态下也能电离而导电,于是我们依据这个性质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统称为电解质。
二、电离方程式H 2SO 4 = 2H + + SO 42-HCl = H + + Cl -HNO 3 = H + + NO 3-硫酸在水中电离生成了两个氢离子和一个硫酸根离子。
盐酸,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氯离子。
硝酸则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硝酸根离子。
1、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
酸 —→ H ++ 酸根离子2、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碱 —→ 金属离子 + OH -3、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 NH 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盐 —→ 金属离子/ NH 4+ + 酸根离子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KCl 、Na 2SO 4、AgNO 3、BaCl 2、NaHSO 4、NaHCO 3KCl == K ++ Cl ―Na 2SO 4 == 2 Na ++ SO 42 -AgNO 3 ==Ag + + NO 3―CH 3COOH == CH 3COOH ― + H + NH 3·H 2O == NH 4+ + OH ―酸式盐:NaHSO 4 == Na + + H + +SO 42 - NaHCO 3 == Na + + HCO 3―[小结]注意: 1、 HCO 3-(弱酸不能拆)、OH -、SO 42-等原子团不能拆开;2、HSO 4―在水溶液中拆开写,在熔融状态下不拆开写。
三、电解质与非电解质1、 ①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②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2、总结: ①能够导电的物质不一定全是电解质。
高一化学基础知识点书
高一化学基础知识点书化学是一门关于物质的科学,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及变化规律。
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点,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一本高一化学基础知识点书的内容。
第一章:化学的基本概念与性质1.1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纯物质与混合物的概念- 纯物质的分类:元素与化合物- 混合物的分类:均质混合物与非均质混合物- 物质的性质: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1.2 原子与分子的概念- 原子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元素与原子之间的关系- 分子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化合物与分子之间的关系1.3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与排列规律- 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性质- 元素周期律的解释与应用第二章: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2.1 化学式- 基本概念与符号表示法- 分子式与离子式- 通式与构造式2.2 化学方程式- 基本概念与符号表示法- 方程式的平衡与不平衡- 方程式的配平与应用第三章:溶液的构成与性质3.1 溶液的基本概念- 溶质与溶剂的定义- 溶解与溶解度的关系- 饱和溶解度与过饱和度3.2 溶液的浓度计算- 质量浓度、体积浓度与摩尔浓度- 不同浓度间的换算关系- 溶液的稀释问题3.3 溶液的性质与相关现象-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导电现象与电离度第四章: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4.1 化学反应的定义- 原子观点与宏观现象-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关系-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表示4.2 反应速率与影响因素- 反应速率的定义与表示- 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影响因素- 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4.3 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与条件- 平衡常数与平衡式- 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第五章:气体的性质与化学计量5.1 理想气体与实际气体- 理想气体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实际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区别5.2 气体的化学计量- 摩尔体积与气体摩尔质量- 气体的定容定压定温定律- 组成式与气体混合物的计算5.3 气体的溶解度与相关计算- 气体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 Henry定律与溶解度问题以上是《高一化学基础知识点书》的大致内容概述。
《无机化学》课件——第2章第1节 物质的量
30
三、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
2.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例6 要制取4克氢气,需要用多少克锌与足够 稀硫酸反应?
例氢7气0实.8验克室,用计锌算与需稀要盐37酸3%1 反的应稀制盐取酸氢多气少,克得?到
31
【练习】:
1.摩尔是( D ) A、物质的质量单位 B、表示物质所含“物质的量” C、基本的物理量之一 D、物质的“物质3的2 量”的单位
39
【小结】:
3.根据化学方程式或其他关系计算列 比例式选择单位时,要求左右相当, 上下相同。
4.能够使用物质的4量0 (mol)来计算 的要尽量用物质的量(mol)来计算。
40
22
二、摩尔质量
2.物质的量(n)、物质的质量(m)和摩尔质 量(M)之间的关系
n m M
例如:氧气的摩尔质量是32 g/mol, 那么64g氧气的物质的量就是2mol;
23
氢氧化钠的摩尔质量是40 g/mol, 那么0.1mol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就是4g。
23
三、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
1.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及物质的粒子数之 间的换算
1 mol氧气含有6.02×1023个氧分子; 1 mol铁含有6.02×1023个铁原子。 可见1 mol任何物质15 所含有的粒子数是 相同的。
15
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4.物质的量、微粒数及阿伏伽德罗常 数三者的关系
“摩尔”来源于拉丁文词语,它的原意 是大量或堆集的意思, 因此,物质的量是含有一定数目微观粒 子的“堆”。在这个16特殊的“堆”里, 微观粒子数的近似值是6.02×1023个。
2.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的
新课标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新课标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使用分类的方法不但能使相关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能够通过度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2.简单分类法就是把大量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实行分类的方法,它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一种工作方法。
意义:当分类的标准确定过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能够协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事物的了解使我们做到由此及彼。
3.交叉分类法:为了补充一种分类方法的局限性,人们在理解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设定不同的标准对同一事物实行理解,这种方法叫交叉分类法。
例1:对班级学生采用交叉分类法,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便于班级的管理,其分类标准和意义如下:(1)按性别分:男生、女生。
意义:①男女生体能不同,劳动分工不同,运动会报名分男子组和女子组。
②男女生生理特征不同,剧烈活动要考虑女生的特殊例假。
③男女生的思维特点和个性心理不同,分班时尽量考虑男生女生的均衡性,以形成优势互补。
④男女生身材特点不同,审美情趣不同,夏季校服的设计要考虑男生女生的区别。
(2)按学习成绩、平时表现分:学优生、学困生。
意义:抓学优生保升学率,抓学困生保稳定,控制学生流失率,抓两头带中间,保整体进步。
(3)按高考发展方向分:文史类、理工类、艺体特长类、保送类、意义:不同类别的学生,在学习时侧重点不同,老师要求也不同,将来发展方向也不同。
(4)按是否承担社会工作分:干部、群众意义:干部与群众在责、权、利三方面都不会相同,干部的锻炼机会更多些、责任更大些、有机会参与优秀干部的评选,群众则没有。
(5)按政治面貌分:团员、群众意义:团员的政治觉悟要更高些,学校活动参与得更主动些,表现更优秀些,活动效果老师更放心些。
(6)按家长工作单位分:城市的(管局的、油公司的、炼化的、石化的、市政的)、农村的、招商的意义:根据家长的工作单位和收入情况对学生实行理财教育,避免奢侈浪费,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对城市低保护、农村低收入家庭实行政策性照顾,实现胡锦涛主席“学有所教”的十七大目标。
高一化学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解析] A项,溶液和胶体均呈电中性;B项,若溶液中 溶质是分子,如蔗糖,通电时溶质粒子不发生移动;C项,溶 液和胶体都是有的有色,有的无色;D项,溶液无丁达尔现 象,胶体有丁达尔现象。
[答案] D
(1)溶液、浊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 不同,常利用丁达尔现象鉴别胶体和溶液。
(2)部分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带电荷,有的分散质微粒带正 电荷,有的带负电荷,但胶体是电中性的。
3.胶体的性质: (1)均一、稳定、透明;(2)丁达尔现 象; (3)电泳;(4)聚沉。
4.分离、提纯胶体的方法——渗析。
1.什么是溶液?它是怎样组成的? 提示:(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 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组成:溶质和溶剂。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 剂的质量。
()
解析:A项,为分馏装置;B项,为渗析装置;C项,为过滤 装置;D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装置。 答案:D
[课堂双基落实]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和胶体都是
()
A.稳定的液体
B.透明的液体
C.混合物
D.化合物
解析:浊液、溶液、胶体均属于分散系,都是混合物。
答案:C
2.鉴别胶体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最好方法是
>100 nm
较均一、透 明
不均一、不透明
分子集合体、 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
高分子
合体,呈固态或液态
分散系
溶液
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能
稳定性
稳定
实例
食盐水、 碘酒
胶体 能
不能 较稳定 氢氧化铁胶体、淀 粉溶液
浊液 不能 不能 不稳定
泥水
[例1] 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 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C.溶液是无色的,胶体是有色的 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 光路,前者则没有
第2章化学基础知识
2019/11/
5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
推导出气体密度ρ与P,V,T之间的关系。(设气体
质量为m,摩尔质量为M)
ρ= m/V, n = m/M 代入PV = nRT 注意单位的使用,R用8.314, P、V、T、n均为国际单位,
实际气体在低压(<101.325kPa)和高温(> 0℃)的条件下,接近理想气体。
2019/11/
2
等压变化(盖·吕萨克定律): 恒压条件下,气体的体积与其温度成正比。
V∝T
等温变化(玻意耳定律): 恒温条件下,气体的体积与压强成反比。
PV = C 由此:
一定量气体P,V,T之间有如下关系
PV/T = C
解:已知T=303 K,V=20.0 dm3,n=1.50 mol,
a=0.6803 Pa ·m6 ·mol-2,
Pb1=0.n5RV6T3610-4m3 ·mol-1
1.5mol 8.314J K 1 mol 1 303K
20.0dm 3
189kPa
2019/11/ 22
第2章 化学基础知识
2-1 气体
§2-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1-2 气体混合物 §2-1-3 真实气体 §2-1-4 气体分子动理论
2019/11/
1
§2-1 气体
2-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应用
理想气体:
分子之间没有相互吸引和排斥,分子本身 的体积相对于气体所占体积可以忽略(具有 质量的几何点)。
2019/11/ 16
例.温度为18 C,室内气压计指示为753.8 mmHg, 某同学在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到0.567 L 氢气。用 分子筛可以除去气体中的水分,得到干氢气。请 计算同样条件下干氢气的体积和物质的量。(已 知:PH2O(18 C) = 15.477 mmHg)
《无机化学》PPT-第2章 化学基础知识
2 分体积定律(1880-E.H. Amage)
p, T 一定时
p,VA nA
p,VB nB
p,VA + VB nA + nB
pVA = nART pVB = nBRT
V总 = VA + VB
在恒温恒压下,某组分的分体积等于该组分产生与 混合气体相同的压力时所占据的体积。
例 2-3 某温度下,将 2 ×105 Pa 的 O2 3 dm3 和 3 × 105 Pa 的 N2 1 dm3 充入 6 dm3 的真空容器中,求 混合气体的各组分的分压及总压 .
故所得氢气的质量为 2 g ·mol × 1 × 0.05 mol = 0.1 g
K
解得 T2 = 900 K 当温度达到 900 K 以上时,烧瓶会炸裂。
例 2-2 27℃ 和 101 kPa下, 1.0 dm3 某气体质量为 0.65 g,求它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由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pV = nRT
得 n = pV/RT 即 m/M = pV/RT
M mRT pV
M 0.658.314300 g / mol 16g / mol 1011
解:O2 p1 = 2 × 105 Pa p2 = ?
V1 = 3 dm3 V2 = 6 dm3
O2 的分压
p(O2) = p1V1/V2= (2 × 105 × 3/6) Pa = 1 × 105 Pa
同理 N2 的分压 p(N2) = (3×105×1/6)Pa
= 0.5 ×105 Pa
混合气体的总压力
解:由此法收集到的是氢气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 则其中水蒸气的分压 p(H2O) = 2.7 kPa
那么 p(H2) = 100 kPa - 2.7 kPa = 97.3 kP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cience
第二章化学基础知识
Science
本章学习要求:
1. 了解元素的起源及人造元素的合成;
2. 了解近代原子论的创立与发展,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3. 掌握元素周期律;
4. 掌握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5. 掌握分子间作用力。
Science
2.1 元素的起源与合成
一切物质都具有
相同的、最简单的组
成部分或单元,那就
是元素、原子和分子。
Science 古代元素观——阴阳五行说
阴阳学说
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包括阴阳相反、阴阳相
成、阴阳平衡和阴阳转化。
五行学说
《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稗同尽乃弃
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
Science 古代元素观——四元素说
内容:土、水、气、火
特性:冷、热、干、湿
特点: 各自独立,互不产生,互不转化可以
相互分离、结合。
优势:四元素说比起一种元素解释世界,是进步的。
更能说明世界的多样性。
Science 近代化学元素观
(玻义尔,1627-1691,英国化学家)1661年,《怀疑的化学家》
将化学树立为科学
元素是“具有一定确定的、实在的、可察觉到的实物,它们应该是用一般化学方法不能再分解为更简单的某些实物”。
Science 近代化学元素观
(拉瓦锡,1743-1794,法国化学家)1789年,《化学概要》
基于氧化说和质量守恒定律
标志着现代化学的诞生
元素是“化学分析到达的终点,即在当
时用任何化学手段都不能分解的物质”。
拉瓦锡化学元素表
Science 元素的大爆炸形成理论
发生大爆炸
0.1秒以前轻子和夸克中子和质子
强子时期
约10 ~ 200秒时进入核过程时期
中子和质子首先结合为氘核,两个氘结合为氚核, 氚核与氘核又结合为氦核,还产生了少量的锂和铍 其后的漫长过程演化出星系和恒星
以氦为燃料的核聚变产生出碳、铁等更重的元素 超新星爆发时比铁重的元素
(伽莫夫,1904-1968,美国物理学家)
Science
人造元素的合成
人造元素(artificial elements)指自然界本来不存在,通过人工方法
制造出来的元素。
锝(Tc)、钷(Pm)、砹(At)、镎(Np)、钚(Pu)、镅(Am)、锔(Cm)、锫(Bk)、锎(Cf)、锿(Es)、镄(Fm)、钔(Md)、锘(No)、铹(Lr)等
一般通过将两种元素以高速撞击,增大自然存在的元素原子核质子
的个数,达到增大原子序数,制造出新的元素。
Science
43号:鍀——第一个人造元素
(塞格雷,1905-1989, 美国物理学家)
1936年底,塞格雷用中子和氘核轰击回旋
加速器的钼靶。
钼靶显示出很高的放射性。
经历近半年的时间,1937年分离出10-10克的43号元素的同位素。
命名为T e c hentium 。
回旋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