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射频)
核磁共振谱仪原理
核磁共振谱仪原理
核磁共振谱仪是一种常用的分析仪器,其原理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通过测量样品中核磁共振信号的频率和强度来确定样品分子的结构、组成和化学环境等信息。
核磁共振谱仪主要由磁场系统、射频系统、检测系统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等组成。
其中,磁场系统是核磁共振谱仪最关键的部分之一,它提供稳定的磁场,并保证磁场均匀度,以便对样品中的核磁共振信号进行准确的测量。
在磁场的作用下,样品中的核自旋会受到磁场的影响,产生塞曼能级结构,各自旋态之间可以通过吸收或发射射频信号进行转换。
当射频信号的频率等于样品中核自旋的共振频率时,核自旋就会跃迁至另一个能级,产生共振信号。
通过改变磁场强度和射频信号频率,可以得到不同的共振信号,从而分析样品中不同的化学成分。
除了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和频率外,还可以通过化学位移、耦合常数、弛豫等参数来分析样品的结构和性质。
核磁共振谱仪可以应用于化学、生物、医药、材料等领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手段。
- 1 -。
核磁共振是什么-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是什么-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是什么-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大家知道什么是核磁共振吗?以下是PINCAI小编整理的关于核磁共振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和参考!核磁共振是什么_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是什么核磁共振是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场作用下自旋能级发生塞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定频率的射频辐射的物理过程。
核磁共振波谱学是光谱学的一个分支,其共振频率在射频波段,相应的跃迁是核自旋在核塞曼能级上的跃迁。
核磁共振应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影像检查方式,核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新型的影像检查技术,不会对人体健康有影响,但六类人群不适宜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即使安装心脏起搏器的人、有或疑有眼球内金属异物的人、动脉瘤银夹结扎术的人、体内金属异物存留或金属假体的人、有生命危险的危重病人、幽闭恐惧症患者等。
不能把监护仪器、抢救器材等带进核磁共振检查室。
另外,怀孕不到3个月的孕妇,最好也不要做核磁共振检查。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原子核的自旋核磁共振主要是由原子核的自旋运动引起的。
不同的原子核,自旋运动的情况不同,它们可以用核的自旋量子数I来表示。
自旋量子数与原子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大致分为三种情况,如下表。
分类质量数原子序数自旋量子数INMR信号I偶数偶数无II偶数奇数1,2,3,…(I为整数)有III奇数奇数或偶数0.5,1.5,2.5,…(I为半整数)有I值为零的原子核可以看做是一种非自旋的`球体,I为1/2的原子核可以看做是一种电荷分布均匀的自旋球体,1H,13C,15N,19F,31P的I均为1/2,它们的原子核皆为电荷分布均匀的自旋球体。
I大于1/2的原子核可以看做是一种电荷分布不均匀的自旋椭球体。
[2] 核磁共振现象原子核是带正电荷的粒子,不能自旋的核没有磁矩,能自旋的核有循环的电流,会产生磁场,形成磁矩(μ)。
μ=γP式中,P是角动量矩,γ是磁旋比,它是自旋核的磁矩和角动量矩之间的比值,因此是各种核的特征常数。
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原理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技术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获取人体内部结构信息的医学成像技术。
核磁共振 NMR
纵向弛豫:
处于高能级的核将其能量及时转移给周围分子骨架(晶格) 中的其它核,从而使自己返回到低能态的现象。又称自旋
-晶格弛豫。
横向弛豫:
其半衰期用T1表示
当两个相邻的核处于不同能级,但进动频率相同时,高
能级核与低能级核通过自旋状态的交换而实现能量转移 所发生的弛豫现象。又称自旋-自旋弛豫。 其半衰期用T2表示 固体样品:T1大,T2小,谱线宽;
由于弛豫现象的发生,使得处于低能态的核数目总是维持多数,从 而保证共振信号不会中止。
何为弛豫?
核弛豫
在电磁波的作用下,当 h 对应于分子中某种能级(分子振 动能级、转动能级、电子能级、核能级等)的能量差E 时,分 子可以吸收能量,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 重建Boltzmann分布。 只有当激发和辐射的几率相等时,才能维持Boltzmann分布, 可以连续观测到光谱信号。 自发辐射的几率E,E越大,自发辐射的几率就越大。
与UV-vis和红外光谱法类似,NMR也属于吸收光谱,只是 研究的对象是处于强磁场中的原子核对射频辐射的吸收。
4.1.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原子核能级的分裂及描述
原子核的自旋及分类 原子核具有质量并带电荷,同时存在自旋现象,自旋 量子数用I表示。 自旋量子数(I)不为零的核都具有自旋现象和磁矩, 原子的自旋情况可以用(I)表征: 质量数 偶数 偶数 奇数 电荷数 偶数 奇数 奇数或偶数 自旋量子数I 0 1,2,3…
3). 位移的表示方法
与裸露的氢核相比,TMS的化学位移最大,但规定 TMS=0,其他种类氢核的位移为负值,负号不加。
小,屏蔽强,共振
需要的磁场强度大, 在高 场 出 现 , 图 右 侧;
大,屏蔽弱,共振
需要的磁场强度小, 在低 场 出 现 , 图 左 侧;
核磁共振的原理及应用
核磁共振的原理及应用核磁共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物理现象,它不仅在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也在医学、生物学、化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的原理及其应用。
一、核磁共振的原理核磁共振的原理是基于原子核的属性。
原子核在磁场中存在一个固有的自旋,它就像一个小的带电体,会产生一个旋转的磁场。
当一个外加的磁场作用于原子核时,原子核会发生一种叫做“进动”的运动。
这个进动的频率与外加磁场的强度和原子核自旋的性质有关。
当外界向样品中的原子核施加一种射频电磁波,如辐射磁场,原子核会吸收这个电磁波并被激发到高能态。
当外界停止施加电磁波时,原子核会返回到低能态并通过辐射磁场向外发射一种电磁波。
这个电磁波的频率与原子核自身的属性有关,它是每种原子核特有的。
这个过程就是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二、核磁共振的应用1. 医学方面的应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是医学领域中最广泛应用核磁共振技术之一。
它通过接受由机器产生的外部电磁波信号,对人体内的水分子分布进行扫描,从而生成高分辨率的图像。
这个技术的优点在于不依赖于X射线等有害射线,能够揭示出体内组织的详细三维结构,对于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疾病的诊断非常有用。
2. 药物研究方面的应用核磁共振也广泛应用于药物研究领域,尤其是对于低浓度物质的检测具有很高的敏感度。
它可以用于分离和鉴定分子组成或结构,测定反应动力学参数,甚至可以实现实时跟踪药物分布和代谢。
这些应用可以帮助药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药物代谢和行为,并帮助开发更有效的药物。
3. 其他领域的应用核磁共振在生物学、化学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它可以用于分离和鉴定混合物中的分子,或用于检测固体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此外,核磁共振还可以用于通过血液和组织中氢离子(也称做质子)的信号,来定量地分析体内物质的浓度。
总结:核磁共振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它的原理基于原子核的属性,可以应用于医学、药物研究、生物学、化学等领域。
NMR(核磁共振)
驰豫过程可分为两种:自旋—晶格驰豫和自旋— 自旋驰豫
(1)自旋—晶格驰豫(spin-lattice relaxation):自旋—晶格 驰豫也称为纵向驰豫,是处于高能态的核自旋体系与其周围的 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过程。当一些核由高能态回到低能态时, 其能量转移到周围的粒子中去,对固体样品,则传给晶格,如 果是液体样品,则传给周围的分子或溶剂。自旋—晶格驰豫的 结果使高能态的核数减少,低能态的核数增加,全体核的总能 量下降。
(2)自旋—自旋驰豫(spin-spin relaxation):自旋— 自旋驰豫亦称横向驰豫,一些高能态的自旋核把能量转
移给同类的低能态核,同时一些低能态的核获得能量跃
迁到高能态,因而各种取向的核的总数并没有改变,全 体核的总能量也不改变。自旋—自旋驰豫时间用T2来表 示,对于固体样品或粘稠液体,核之间的相对位置较固 定,利于核间能量传递转移,T2约10−3s。而非粘稠液 体样品,T2约1s。
(2)v不变,改变B0 方法是将样品用固定电磁辐射进行照射,并缓缓改变外 加磁场的强度,达到引起共振为止。这种方法叫扫场 (field sweep)。
通常,在实验条件下实现NMR多用2法。
核磁共振波谱仪主要由磁铁、射频振荡器、射频接收器等 组成
(1)磁铁
可以是永久磁铁,也可以是电磁铁,前者稳定性好。磁场 要求在足够大的范围内十分均匀。当磁场强度为1.409T时,其 不均匀性应小于六千万分之一。这个要求很高,即使细心加工 也极难达到。因此在磁铁上备有特殊的绕组,以抵消磁场的不 均匀性。磁铁上还备有扫描线圈,可以连续改变磁场强度的百 万分之十几。可在射频振荡器的频率固定时,改变磁场强度, 进行扫描。
核磁共振(NMR)
实验九 核磁共振(NMR )实验目的1、了解核磁共振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以含氢核的水作样品,观测影响核磁共振吸收信号大小及线宽的因素。
3、学会利用核磁共振测量磁场强度。
4、测量原子核的旋磁比γ和朗德因子。
核磁共振(Ne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简称NMR )现象是1939年发现的。
到1946年应用了射频技术,简化了实验设备,使NMR 实验走向实用阶段。
近年来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应用,使NMR 实验方法更加完善。
因此它已成为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许多领域内进行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NMR 技术以快速,准确和不破坏样品等显著的优点,通过对原子核磁性质的研究,获得物质结构方面的丰富信息。
在基本计量测试方面也是精确测量磁场标准方法之一,其精度可达0.001%以上。
因此NMR 实验已成为国内外高等院校近代物理实验基本内容之一。
实验原理一、NMR 现象的经典描述原子核具有固有磁矩u I ,其值为 1μ=I m e Np g p2式中g N 为原子核的朗德因子,p I 为核的自旋角动量,m P 的质子的质量。
当原子核处于稳恒磁场B 0中,则它受到由磁场产生的力矩作用,其值为L=M l ⨯B 0。
此力矩使原子核的角动量P l 发生变化,角动量的变化率就是力矩0p B L dtd I⨯==μ (12-1)由于力矩的方向垂直于B 0和P l ,它不改变角动量的大小,而使角动量的方向不断改变,即使P l 在图12-1所示的方向连续地旋进。
从图12-1(a )上面向下看,Pl 的端点作半径为P l sinaw 0的圆周运动,如图12-1(b )所示。
设其角速度为ω0,则线速度为P l sinaw 0,由此可求出P l 的时间变化率=0sin θωI dt dp p I= ,则根据(12-1)式有θμθωsin sin 00B p I I = 000B B II p γωμ==(12-2)式中 hNp NI g μμπγ21== 称为核的旋磁比,不同元素的核有不现的g N 值,故其γ值也不同,所以γ也是一个反映核的固有性质的物理理,其值可由实验测定。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核磁共振实验报告引言: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和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核磁共振技术,了解其基本原理、仪器构成和应用。
一、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是基于原子核的磁性性质而产生的一种现象。
原子核具有自旋,即角动量,当处于外磁场中时,原子核会产生磁矩,并与外磁场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会导致原子核发生能级分裂,产生能级差,从而形成共振吸收。
二、核磁共振的仪器构成核磁共振实验主要依赖于核磁共振仪器,其主要包括磁体、射频线圈、探测线圈和数据采集系统等组成部分。
1. 磁体磁体是核磁共振仪器的核心部分,用于产生稳定的外磁场。
常见的磁体有永磁体和超导磁体。
永磁体可以产生较弱的磁场,适用于一些小型实验室;而超导磁体可以产生较强的磁场,适用于大型实验室和医学影像设备。
2. 射频线圈射频线圈是用于产生射频场的设备,用于激发样品中的原子核共振吸收。
射频线圈的设计和制造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3. 探测线圈探测线圈用于接收样品中的核磁共振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探测线圈的设计和性能直接影响到实验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4. 数据采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用于记录、处理和分析核磁共振信号。
现代核磁共振仪器通常配备了先进的数据采集系统,可以实现高速、高分辨率的数据采集和处理。
三、核磁共振的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在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 化学领域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于分析和鉴定化合物的结构。
通过测量样品中的核磁共振信号,可以推断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官能团等信息。
这对于化学合成、药物研发等具有重要意义。
2. 生物领域核磁共振技术在生物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结构研究、代谢组学等方面。
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揭示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理解生物体内的生物过程。
3. 医学领域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医学影像学中常用的一种无创检查方法。
什么是磁共振的原理和应用
什么是磁共振的原理和应用1. 磁共振的原理磁共振是一种类似于核磁共振的物理现象,是利用磁场和射频信号对物质进行成像和分析的方法。
磁共振的原理基于拉莫尔进动和自旋重定向的效应。
1.1 拉莫尔进动拉莫尔进动是指当原子核处于静态磁场中时,它们会受到力的作用而产生旋转运动的现象。
在强静态磁场中,原子核的自旋矢量会围绕着磁场方向产生进动,进动频率与外加磁场的强度成正比。
1.2 自旋重定向自旋重定向是指在磁共振过程中,外加射频信号能够改变原子核自旋矢量的方向。
当外加的射频信号频率等于拉莫尔进动的频率时,会发生能量跃迁,导致原子核状态的改变。
2. 磁共振的应用磁共振在医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1 医学影像学磁共振成像(MRI)是医学中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它通过对人体内部的磁共振信号进行采集和分析,可以生成高分辨率的图像,用于诊断和研究疾病。
MRI具有无创、不放射性和多参数成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脑部、胸部、腹部、骨骼和关节等部位的检查。
2.2 核磁共振波谱学核磁共振波谱学(NMR)是一种用于分析样品中不同核对应的化学环境和相互作用的方法。
通过测量样品中原子核的共振吸收峰,可以确定样品的分子结构和化学组成。
核磁共振波谱学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和分析化学等领域。
2.3 磁共振成像导航手术磁共振成像导航手术(MR-guided surgery)是将磁共振成像技术与手术导航系统相结合的一种外科手术方法。
它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实时图像,帮助医生在手术中准确定位和定向。
磁共振成像导航手术可用于神经外科、心血管外科和肿瘤切除等领域。
2.4 磁共振材料科学磁共振在材料科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特别是在研究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动态性质方面。
通过磁共振技术,可以研究材料的晶体结构、磁性、离子扩散和相变等现象。
磁共振材料科学对于开发新型材料、改进传统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3. 总结磁共振是一种利用磁场和射频信号对物质进行成像和分析的方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波谱法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波谱法(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进行分析的方法。
核磁共振是基于原子核的特定性质,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原子核能够吸收具有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并发生共振现象的现象。
该方法通过检测不同原子核的共振信号来获取样品的结构和组成信息。
核磁共振波谱法基于原子核中的自旋(Spin)性质。
自旋是描述原子核内部的一种性质,可以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
在没有外加磁场作用下,原子核的自旋朝向是随机的。
然而,当样品置于强磁场中时,原子核的自旋会排列在不同能级上。
这些能级之间存在能量差,当这些能级之间的能量差等于外加电磁波的能量时,原子核就会发生共振吸收。
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基本构造包括磁场系统、射频系统、探测系统和计算机系统。
磁场系统用来产生强磁场,常见强磁场有永磁磁体、超导磁体等。
射频系统则用来产生特定频率的电磁波,以激发样品中的原子核共振吸收。
探测系统用来接收样品发出的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进一步处理和分析。
计算机系统则用来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在进行核磁共振波谱实验时,首先将样品放置于磁场中,样品中的原子核会受到磁场的作用,并分裂为不同能级。
接下来,通过调节射频系统产生特定频率的电磁波,激发样品中的原子核发生共振吸收。
这时,探测系统会接收样品发出的共振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最后,计算机系统会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数学处理,生成核磁共振波谱图。
核磁共振波谱图是核磁共振波谱法的主要结果,可以提供关于样品的结构和组成的信息。
波谱图中的共振信号对应于不同原子核的吸收峰,其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可以帮助确定样品中的不同官能团或基团。
同时,共振信号的相对积分面积可以提供定量分析所需的信息。
总体而言,核磁共振波谱法通过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的共振吸收现象,能够提供丰富的结构和组成信息。
它在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
核磁共振波谱法
( 1 )对自旋量子数 I=1/2 的同一核来说 , , 因磁矩为一定值, —为常数,所以发生 共振时,照射频率的大小取决于外磁场 强度的大小。外磁场强度增加时,为使 核发生共振,照射频率也相应增加;反 之,则减小。
16
(2)对自旋量子数I=1/2的不同核来说,若
同时放入一固定磁场中,共振频率取决
核磁共振波谱法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NMR)
核磁共振波谱法:研究处于强磁场中的具有磁性质
的原子核对射频辐射的选择性吸收,发生核能级跃 迁。——吸收光谱法 射频辐射: 109-1010nm; 红外光:0.78~40m;紫外:200~800nm
18
有机化合物结构与质子核磁共振波谱
理论上:当一个自旋量子数不为零的核置于外磁场中,它只 有一个共振频率,图谱上只有一个吸收峰。
如:在1.4092T磁场存在下,1H的共振频率为60MHz
2.675108 1.4092 0 60.0MHz 2 π 2 3.14
Bo
实际上:质子所处化学环境不同,其共振频率也不同。
1
将磁性原子核放入强磁场后,用适宜频率的 电磁波照射,它们会吸收能量,发生原子核能级 跃迁,同时产生核磁共振信号,得到核磁共振
利用核磁共振光谱进行结构测定,定性与定 量分析的方法称为核磁共振波谱法。简称 NMR
在有机化合物中,经常研究的是1H和13C的共
振吸收谱。
2
共同点都是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 红外 核磁共振
19
有两类化学环境的影响: (1) 质子周围基团的性质不同,使它的共振频率不同,这种 现象称为化学位移。
在1.4092T磁场存在下,1H的共振频率为60MHz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是一种
通过核自旋与外磁场相互作用的物理现象,利用谱仪测定核自旋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核自旋:原子核除了带有正电荷外,还具有自旋角动量。
核自旋可能是1/2、1、3/2等,表征了核自旋粒子的角动量。
2. 磁矩:具有磁性的核自旋具有自旋磁矩。
在外磁场作用下,核自旋磁矩会在空间中取向。
对于1/2自旋核,只有两个方向,通常分别称为上态和下态。
3. 共振:当外磁场的大小与核自旋的能级之间的能量差(称为共振频率)相等时,核自旋会发生能级跃迁,并吸收或释放能量。
这种现象被称为共振。
4. 预cess核磁共振谱仪:核磁共振谱仪由强磁场和射频场组成。
强磁场使核自旋磁矩定向,射频场用于激发核自旋能级跃迁。
当改变外磁场的强度或射频场的频率时,可以获得不同核自旋的共振信号。
5. 化学位移:不同的核自旋所共振的频率是不同的,同时受到化学环境的影响。
这种频率差异被称为化学位移,是核磁共振谱的重要特征之一。
通过分析共振峰的化学位移,可以确定样品中的化合物成分或结构。
6. 核磁共振图谱:核磁共振谱由一系列共振峰组成,每个峰对
应于不同核自旋的化学位移。
峰的强度与相应的核自旋数量和取向相关。
总而言之,核磁共振利用核自旋和外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了核自旋共振现象。
通过测定共振频率和化学位移等参数,可以获得样品的结构和成分信息,为化学、生物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
第三章 HNMR(核磁共振)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核外电子云的密度高,σ值大,核的共振吸收 高场(或低频)位移。 核外电子云的密度低,σ值小,核的共振吸收 低场(或高频)位移。
凡是使氢核外电子密度改变的因素都能影响化 学位移。若结构上的变化使核外电子密度下降, 谱峰位置移向低场。
48
1. 诱导效应,又称去屏蔽效应
(1)元素的电负性↑,通过诱导效应,使H核的核 外电子云密度↓,屏蔽效应↓,共振信号→低场。例如:
1
NMR 是 研 究 原 子 核 对 射 频 辐 射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的吸收,它是对各种有机和无机物的成分、结 构进行定性分析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有时亦可进行定 量分析。在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中要求掌握的是1H NMR (氢谱)和 13C NMR的应用。
(测定有机化 合物的结构, 氢原子的位置 、环境以及官 能团和C骨架 上的H原子相 对数目)
1、位移的标准
四甲基硅烷 Si(CH3)4 (TMS)
规定:TMS=0
为什么用TMS作为基准? (1 ) 12个氢处于完全相同的化学环境,只产生一个吸收峰; (2)屏蔽强烈,位移最大(0)。与一般有机化合物中的质子 峰不重叠; (3)化学惰性;易溶于有机溶剂;沸点低,易回收。
44
2、位移的表示方法
26
3.2 核磁共振仪与实验方法
核磁共振仪
分类:按磁场源分:永久磁铁、电磁铁、超导磁场 按交变频率分:40 ,60 ,90 ,100 , 200 ,500,--,800
MHZ(兆赫兹),频率越高,分辨率越高 按射频源和扫描方式不同分:连续波NMR谱仪(CW-NMR) 脉冲傅立叶变换NMR谱仪(FT-NMR)
13
14
3.1.2 自旋核在磁场中的取向和能级
核磁共振主机射频系统硬件参数配置
二、射频系统发射线圈发射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质子吸收射频能量产生共振。
接收线圈接收人体内发出的MR信号。
从射频通道数来说,基本都是8/16/242.1 射频系统本身2.1.1 射频功率放大器高功率射频放大器供能,使射频脉冲强度增大,所需要的持续时间缩短,加快MRI采集速度。
2.1.2 射频发生器2.2 射频失谐识别系统2.2.1 失谐电源2.2.2 线圈自动识别系统2.3 射频接收线圈与MR图像信噪比密切相关,接收线圈离检查部位越近,接收到的信号越强;线圈内体积越小,接收到的噪声越低;全身各个部位,分别用那些线圈去扫?1,头线圈2,头颈联合线圈3,颈部线圈4,颈胸腰全脊柱一体化线圈5,大柔性体线圈6,通用软性线圈(大柔小柔)7,乳腺线圈8,腕关节线圈9,肩关节线圈10,膝关节线圈11,脚踝关节线圈12,心脏专用线圈13,9英寸环形线圈2.3.1 正交体线圈(发射+接收)1,发射线圈,在磁体内体线圈2,接收线圈,1、头2、颈3、胸椎4、腰椎5、上腹部6、盆腔/双髋7、下肢血管8、膝关节9、踝关节10、肩关节11、肘关节12、腕关节11、乳腺12、心脏13、全脊柱2.4 软硬线圈及一体化线圈1,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总医院陈冠军老师所做的科学研究。
该研究是利用同一款磁共振,同一厂家的硬线圈及软线圈同时扫描同一个部位,得到图像后测量得信噪比、均匀度、几何失真度等方面硬线圈明显优于软线圈。
文中最后建议,在磁共振检查中,应优先选择硬线圈。
在实际成像过程中,比如膝关节,硬线圈成像效果相对是最好。
2.5 配置参数2.5.1 射频放大功率2.5.2 独立射频接受通道(非并行采集通道)2.5.3 接收线圈接口数量同时连接多个线圈2.5.4 线圈通道数1,通道数并不是越多越好,不同部位对于通道数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2,线圈数的三个影响因素。
什么是核磁共振光谱
什么是核磁共振光谱
核磁共振光谱(NMR Spectroscopy)是研究原子核在磁场中的行为,并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进行分析的一种光谱技术。
在核磁共振中,样品置于强大的磁场中,通常是一个超导磁体。
然后,通过施加射频脉冲,原子核可以被激发到高能级。
当核自旋返回到低能级时,会发射出特定的射频信号。
这些信号被接收和分析,以获取关于样品中原子核类型、数量和化学环境的信息。
NMR可以提供多种光谱信息,其中最常见的是质子核磁共振(1H NMR)。
1H NMR用于确定有机化合物中氢原子的位置和数量,因为氢是最常见的原子之一,并且对于化学结构的解析非常重要。
此外,还有碳-13核磁共振(13C NMR)用于分析有机化合物中的碳原子,以及其他一些核素(如氮-15、氧-17等)的核磁共振谱。
NMR技术在化学、生物化学、药物研发、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核磁共振实验中三种基本脉冲序列的特点和应用07300300061武帅
核磁共振实验中三种基本脉冲序列的特点和应用0730******* 武帅材料物理摘要核磁共振实验中,不同射频脉冲会对样品产生不同的激励,这将导致得到的核磁共振信号的差异。
因此,射频脉冲序列的恰当选择对实验的结果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在本实验中,我们主要使用了三种基本的核磁共振脉冲序列来激励大豆油样品,对其纵向和横向弛豫时间进行测量。
本文主要就这三种基本脉冲序列的特点、应用以及演变进行讨论和总结,以达到正确选择脉冲序列来合理测量样品性质的目的。
关键词核磁共振射频脉冲引言核磁共振原理:对置于外磁场中的自旋核系统,沿着垂直于外场的方向施加一个频率与拉莫尔频率相同的射频电磁场B1,在该作用下,磁化矢量以B1为轴做章动,即圆周运动。
施加的射频脉冲使得磁化矢量Mo偏离Z方向一个角度θ,θ=βB1τ,θ=90°的是90°射频脉冲,同样若θ=180°则为180°射频脉冲。
图1 核磁共振原理图1施加的射频脉冲使得宏观磁化矢量既以外磁场为轴进动,同时也要在该射频场的作用下章动,这使得宏观磁化矢量M的运动为一条球面螺旋线。
这种使得宏观磁化矢量发生偏转的现象即为核磁共振现象。
实验中我们使用的是NMI20Analyst 台式核磁共振成像仪,采用脉冲傅里叶变换法(FT-NMR),这种方法中的射频脉冲有一定的时间宽度,射频有一定带宽,相当于多个单频连续波核磁共振波谱仪在同时进行激励,因此在较大的范围内就可以观察到核磁共振现象(NMR)。
弛豫过程:系统从激励状态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就叫弛豫过程。
纵向弛豫时间T1,指的是自旋核释放激励过程中吸收的射频能量返回到基态的过程所用的时间,其快慢主要取决于自旋的原子核与周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
横向弛豫时间T2,指的是激励过程使质子进动相位的一致性逐渐散相(即失去相位一致性)的过程,其散相的有效程度与质子所处的周围分子结构的均匀性有关。
结构越均匀,散相效果越差。
核磁共振机的原理
核磁共振机的原理
核磁共振机的原理是基于原子核在磁场中的行为和电磁波的相互作用。
当原子核处于磁场中时,会在不同的能级间进行跃迁。
核磁共振机利用高强度恒定磁场和射频脉冲的作用,使核磁化向高能级跃迁,并在放松过程中发出信号。
在核磁共振机中,首先是通过超导磁体产生一个强大的静磁场,将待检样品放置在磁场中。
样品中的原子核会受到磁场的作用,其旋转轴会发生取向的变化,并产生一个净磁矩。
接下来,通过向样品中施加射频脉冲,磁矩的取向会被扰乱,使其向高能级跃迁。
然后,当射频脉冲停止时,原子核会逐渐自发地回到低能态,向周围环境释放能量。
这个能量释放会以电磁波的形式传出,被称为核磁共振信号。
核磁共振信号可以通过检测线圈感应到,并被放大、处理和分析。
通过对核磁共振信号的处理和分析,可以得到有关样品中原子核的丰度、分子结构和化学环境等信息。
这种原理在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例如用于诊断疾病、研究物质的性质等。
核磁共振 工作频率
核磁共振工作频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核磁共振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以其在医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而闻名。
在核磁共振技术中,核磁共振仪器的工作频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参数,它直接影响到样品的信号接收和解析能力。
因此,了解核磁共振的工作频率对于科研工作者和技术人员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核磁共振工作频率的相关知识,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领域的重要内容。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内容安排的简要介绍,引导读者了解文章的内容架构。
在这篇关于核磁共振工作频率的长文中,文章结构部分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核磁共振原理,并介绍本文的目的和文章结构。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核磁共振原理和工作频率的重要性,同时分析影响工作频率的因素。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核磁共振工作频率的关键点,展望其应用前景,并结束全文总结。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组织方式,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并吸收文章中的知识。
1.3 目的核磁共振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医学、生物等领域。
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核磁共振的工作频率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及影响工作频率的因素。
通过深入了解核磁共振原理和工作频率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技术的应用和局限性,为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同时,本文也旨在引起对核磁共振工作频率的重视,促进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可以不断提升核磁共振技术的性能和应用价值,为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2.正文2.1 核磁共振原理核磁共振(NMR)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它基于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下的共振现象。
在一个外加磁场下,原子核会发生能级跃迁,产生共振信号。
这种信号可以被检测和分析,从而得到样品的结构和化学信息。
核磁共振原理的基础是原子核的核磁矩,其大小和方向取决于原子核的自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表4 半宽/s 100
甘油样品的核磁共振信号 幅度/50mV 500 尾波数 5
甘油样品的分子式中与 C 成键的 H 核和与 O 成键的 H 核其总磁矩不一样,因而甘油的核磁共 振信号的频率不一样,所以应该会出现两个峰。但是观察过程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的两个峰,原因是 仪器的分辨率不高,只能得到一个较宽的峰。 【思考题】 1.简单叙述核磁共振原理。 答: 原子核具有自旋角动量,其自旋角动量的具体数值由原子核的自旋量子数决定,将原子核 置于外加磁场中,若原子核磁矩与外加磁场方向不同,则原子核磁矩会绕外磁场方向旋转,这一现 象称为进动。 外加射频场为原子核提供跃迁所需要的能量, 才能使原子核自旋的进动发生能级跃迁。 当外加射频场的频率与原子核自旋进动的频率相同的时候, E 0 B0 g N B0 射频
3
表 1. 不同位置处的共振频率 位置 中心位置 后移 1cm 前移 1cm /MHZ 26.3998 26.0045 26.0033 B/T 0.6200 0.6108 0.6107
根据公式 B 2 / rH , 中心位置 B0 =
H 42.577 MHzT 1 ,计算 B0、B1、B2 2
(13)
1
g1
2
g2
(14)
可由一已知样品的γ和 g 来标定另一未知样品的γ和 g。 【实验装置】
2
核磁共振实验装置包括永磁铁(或电磁铁) 、扫场电源和扫场线圈、边限振荡器、检波器、探 头及样品、移相器、频率计、示波器等。 【实验内容】 1、测量磁铁间隙中心处的磁感应强度 B0,共振频率。
~
Bm
1 0
(7)
使用移相法观察,同理,用磁场表示的线宽 B 为
B Bm cos m t m t Bm cos m t m t
用角频率表示线宽 可以写成
1 0 m t
( 8)
B 1 0 m t
2 0.14ms 2(26.52871 26.45709) 106 2 50 0.25 对 H 2O 样品 T2 T2 2 0.896ms 2 (26.28875 26.17562) 106 2 50 0.1
从计算结果来看,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弛豫时间结果比较接近。但 H 2O 的核磁共 振弛豫时间较大,由于 H 2O 的核磁共振信号弱,实验时观察比较困难,因而用移相法 测量结果较为准确。两种测量方法均显示 CuSO 4 水溶液核磁共振弛豫时间较 H 2O 小, 。 这是由于溶液中有顺磁离子Cu2+
中国石油大学
班级: 材物 1202
近代物理实验
姓名: 赵恬
实验报告
同组者: 梁绍祥
成
绩:
教师:周丽霞
核磁共振实验 【实验目的】 1、掌握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分析各种因素对核磁共振现象的影响。 3、观察几种物质的核磁共振现象,学习测量核磁共振的方法。 【实验原理】 1、核磁共振基础 原子核具有自旋,其自旋角动量和自旋磁矩分别为
gH =
41.787 106 6.626 10 34 g v 5.482 24.22844 5.482 , g F H F 5.124 27 5.0509 10 vH 26.43877
5、甘油样品的研究 在射频幅度15A,扫场幅度2V时调节得到甘油的共振信号,其半宽、幅度和微波数见表4
* *
1 1 B B * 2 T2 T2
(6)
1
其中 B 为样品体积范围内最大和最小磁感应强度之差与平均磁感应强度的比值。 5、尾波的形成与观察 在共振信号尾部所出现的一系列衰减振动,称为尾波或振铃,由于它起源于弛豫过程,所以也 称为弛豫尾波。 6、内扫法和移相法观察共振信号 在内扫法和移向法中,当发生共振时,示波器上可以分别观察到等间隔的共振信号和类似蝶形 的李萨如图形。图 7-1-4 和图 7-1-5 内扫法与移相法中所观察到的 CuSO4 水溶液样品共振图样。
CuSO4 水溶液的半高宽Δt=0.25ms H2O 的半高宽Δt=0.10ms (1) 内扫法
根据公式 T 2
2 可以计算出弛豫时间。 ,其中 w扫 2 50 Hz , t 0.25ms , | w1 w0 | wm△ t
对 CuSO 4 水溶液样品
T2
2 0.13ms 2 26.52241 26.43706 106 2 50 0.25
实验中移动样品时的位置只是估测,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有一定的影响。总体来看由于本实验采用 的是永久磁铁,由计算结果可知磁场不均匀性较小,磁场比较均匀。 3、计算弛豫时间 内扫法:调节射频频率,共振信号等间隔时,记下射频频率v0;当两相邻的共振信号合二为一时, 记下射频频率v1。 移相法:二峰一起在李萨如图形中心时频率v0, 二峰一起移动到李萨如图形的边缘刚消失时的 频率v1。 表 2 利用内扫法和移相法测量弛豫时间 频率 测量方法 内扫法 移相法 CuSO4 水溶液 ω0/2(MHz) 26.52241 26.52871 ω1/2(MHz) 26.43706 26.45709 ω0/2(MHz) 26.27001 26.28875 H2 O ω1/2(MHz) 26.16274 26.17562
利用已求的H核的旋磁比,采用比较法得到F核的旋磁比γ和g因子 由公式
1 1 知, 2 2 F
2 41.787 24.22844 38.293MHzT 1 26.43887
H
gH
F
gF
, g
1 ,且 H 41.787 MHzT ,由三个式子可得 2 N
*
(9)
在慢通过条件下 2 / T2 ,可得到横向弛豫时间 T2 实际上是表观横向弛豫时间 T2 为
T2
8、旋磁比γ与朗德因子 g 的测量
2
1 0 mபைடு நூலகம்t N
(10)
2 B0
(11)
g
(12)
两种样品,先后置于相同的磁场中,共振信号等间隔时,存在
1 2 1 2
26.3998 =0.6200T 42.577 26.0045 后移 1cm B1 = =0.6108T 42.577 26.0033 前移 1cm B2 = =0.6107T 42.577
磁场不均匀性为
B =
1 B0 B1 B 0 B2 B0 = 1 0.6200 0.6108 0.6200 0.6107 0.6200 =0.005735 2 2
H B0 H , 42.577 MHzT 1 2 2
2、在射频线圈中放入 CuSO4 水溶液样品,并使样品居于磁铁间隙中心处,根据估算的共振频 率仔细调节仪器,在示波器上观察到较好的共振信号。分别调节射频幅度、扫场幅度,观察共振信 号的变化。调节示波器,观察共振信号的李萨如图形(蝶形信号) ,调节 x 轴幅度和相位,观察图 像的变化。 3、移动探头在磁铁间隙中的位置,分别调节出等间隔的共振信号,根据共振频率计算磁感应 强度,并由此估算磁场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B 。 4、 对纯水与 CuSO4 水溶液样品, 分别用内扫法和移相法计算各自的表观横向弛豫时间 T2*和横 向弛豫时间 T2,进行比较,分析原因。 5、用 HF 样品分别观察 1H、19F 的共振信号,测它们的 g 和旋磁比γ(用 / 2 表示) 。 6、观察甘油样品的共振信号,画出图形,测量共振信号的线宽、幅度、尾波数。 【注意事项】 1、操作之前必须仔细阅读仪器使用说明。 2、调节各旋钮时,动作要小,缓慢进行。 3、测量完毕,要将样品取出。 【数据记录及处理】 1、 1H 核的共振频率 用特斯拉计测量磁场中央的磁感应强度, B0 653.8mT 根据公式
场的能量才能够有效地被原子核吸收,原子核将发生核磁共振。 1. 比较内扫法与移相法的异同。 答:相同点:内扫法与移相法中示波器的 y 轴都是由核磁共振仪提供的,其发生核磁共振信号 的频率条件相同。而且,都需要观察相邻两个共振信号合二为一使得频率。 不同点:在内扫法中,示波器的 x 轴为其自身提供的锯齿波,而发生共振信号的时候记录的是 等间隔的共振信号的频率,可以记录共振信号的半宽;在移相法中,x 轴为扫场信号,观察到的共 振信号类似蝶形。 【实验总结】 本次试验预习过程中知识点比较多,但是操作原理相对简单,由于仪器的原因花费了较长时间来 调节信号,另外由于外部噪声等影响,图形显示时十分不稳定,相比于内扫法,移相法更加稳定, 李萨如图形的变化也更加明显。在本次实验过程中,调节共振信号是实验的关键。本次实验让我体 会到了做实验需要有耐心、细心的态度,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与实验原理相结合,主动思考,多多请 教老师才能不断进步。
p I I I 1
设
(1)
I g
e p I g N I I 1 2m N
( 2)
e g 为核的旋磁比,则 2m N
I p I
E I B0 I z B0 mB0
( 3)
核磁矩与外磁 B0 的作用能为
(4)
原来的一个能级分裂为 2I+1 个次能级,相邻次能级间的能量差为
E 0 B0 g N B0
(5)
在 B0 作用下, 如果有与 B0 和总的核磁矩组成的平面相垂直的旋转磁场 B1, 当 B1 的角频率等于 ω0 时,原子核将吸收此旋转磁场的能量,发生核磁共振。 2、稳态时的核磁共振 产生核磁共振信号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固定 B0,让 B1 的角频率ω连续变化而通过共振区,当
图 7-1-4 带尾波的等间隔共振信号 7、线宽和横向弛豫时间的测量
图 7-1-5 蝶形信号
用内扫法观察,半高宽用Δt 表示。对于 B Bm sin m t 的调制磁场,示波器上出现等间隔共 振信号时对应角频率为 0 ,相邻两共振信号合二为一时对应角频率为 1 ,调制磁场的幅值 Bm 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