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篷船详解

合集下载

最新周作人《乌篷船》赏析

最新周作人《乌篷船》赏析

周作人《乌篷船》赏析《乌篷船》是周作人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周作人是一位在我国现代散文创作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不仅数量相当多,而且独具风格。

周作人的散文按体裁划分,大致有三类:一是杂感,二是小品文,三是书牍札记。

杂感,多是作者在“五四”潮流涌动下创作的。

这类作品,尤其是作者的早期杂感,取材广泛,思想锐利,能抨击时弊,其中代表作有《祖先崇拜》、《沉默》、《碰伤》等。

周作人一生创作的小品文数量相当多,而且最能代表他散文的独有风格。

他的这类作品,虽然着意于琐细而又不惹人注目的草木虫鱼之类的小题材,但是作者却能够全神贯注于对象之中,并细致入微地表现它们,从而使这类文章具有幽隽淡远的特有意趣。

平和闲雅的情趣是周作人这类散文所表现的中心,广征博引,知识丰厚,语言朴实无华,不重藻饰,构成了他此类作品的重要特色。

他的这类散文密切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有《乌篷船》、《故乡的野菜》、《苦雨》等。

周作人的书犊札记写得也很有自己的特色,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有《我的杂学》等。

周作人创作的散文,无论是读书札记、文艺评论,还是以草木虫鱼、风俗人情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小品文,都能把自己的个性精神溶入作品之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周作人重要的散文集有《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等。

《乌篷船》是一篇以书信形式写的别具一格的小品文。

友人要到作者的故乡浙江绍兴去,作者在信中开篇告诉朋友,故乡最有特色的风物便是船。

于是,作者便开始向朋友介绍船的种类、形状、材料、结构和用途。

在介绍乌篷船时,作者详尽介绍了“三明瓦”的好处,并对其作了非常具体细致的描述,然后,又写了怎样坐船以及“到乡下去看戏”等种种的“理想的行乐法”。

在谈到游历家乡景色时,作者特别强调要耐着性子,从容不迫,“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

作者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心境。

从表面上看,这里作者是在写游山玩水,然而细细体味,其中却透露出作者对人生的处世态度。

乌篷船赏析

乌篷船赏析

乌篷船赏析
《乌篷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散文,由清代文学家郑板桥所作。

该文描写了一艘乌篷船在盛夏时节缓缓驶过杭州的西湖,沿途颂赞了西湖的美景以及船夫的辛苦劳动。

本文语言简练优美,意境深远,被誉为“散文之冠”。

在这篇文章中,郑板桥通过描绘船夫的生活,表达了对他们辛勤劳动的敬意与感激之情。

同时,他也对西湖的美景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将其视为天赐之物,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自然之美的宁静和神秘。

除此之外,郑板桥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拟人等等,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总体来看,《乌篷船》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散文佳作,其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让人们在阅读时深深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艰苦工作的敬意和对于美好自然的热爱。

绍兴乌篷船的题目

绍兴乌篷船的题目

绍兴乌篷船的题目绍兴乌篷船的特色和历史绍兴乌篷船,作为浙江绍兴的特色文化符号之一,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风土人情。

乌篷船是绍兴水乡的一种传统木质船只,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功能在当地独具盛名。

乌篷船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独特的外观:乌篷船是一种双桅帆船,帆篷为黑色,故名“乌篷”。

船体造型独特,船头稍微翘起,整体呈现出优雅的弧线,给人以舒展的感觉。

乌篷船在水面上飘动,帆影婆娑,犹如一幅水墨画般美丽。

二、灵巧的船身设计:乌篷船的船身较短,但宽度较大,船体较扁,可以在水道上轻松航行,转弯灵活,适应了绍兴水乡狭窄、弯曲的河道特点。

乌篷船的船舱空间较大,可容纳多名乘客,船上还设有船工船夫,可以为乘客提供服务,为游客带来舒适的游船体验。

三、丰富的文化内涵:乌篷船是绍兴水乡的一种传统船只,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乌篷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绍兴水乡文化的一部分。

乌篷船曾是绍兴水道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承载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见证了绍兴水乡的兴衰荣辱,是绍兴文化的一种象征。

四、独特的船船乐园:绍兴乌篷船是绍兴乌篷船乐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绍兴的旅游名片之一。

乌篷船乐园集中展示了绍兴乌篷船的历史渊源、船船文化和船船工艺,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绍兴乌篷船的机会。

乌篷船乐园还定期举办乌篷船表演、乌篷船游船等活动,为游客呈现了一场别具特色的乌篷船文化盛宴。

绍兴乌篷船的独特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绍兴的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乌篷船的历史渊源和船船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绍兴水乡的一个窗口,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这片水乡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传承乌篷船的文化精神,让乌篷船的船船继续航行在绍兴的水乡之上,为绍兴的文化传统增光添彩。

乌篷船的介绍

乌篷船的介绍

乌篷船的介绍乌篷船是一种古老而充满魅力的船只,其独特的造型和历史背景使其备受人们喜爱和关注。

乌篷船起源于中国,最早是作为渔船使用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通用的船只,被用于运输货物和人员。

乌篷船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帆布篷顶,能够有效地遮挡太阳和雨水,为船上的人员提供了良好的保护。

乌篷船的外形优美,船身修长,船尾略微翘起,整体呈现出一种优雅的曲线美。

船身一般采用木质结构,船底宽阔稳固,能够在水面上稳定行驶。

乌篷船的船帆多为三角形,利用风力进行推动,速度虽不如现代化的船只那么快,但却别具一番风情。

乌篷船在船体结构上也有其独特之处,一般分为三部分:船头、船身和船尾。

船头通常设计成尖锐的形状,有利于减少水流的阻力,提高航行速度。

船身则是整个船体的主体部分,承载着船上的货物和人员,船尾则是船的结束部分,也是舵手掌控船只方向的地方。

乌篷船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除了作为渔船外,还被用于运输货物和人员。

在某些地区,乌篷船还被用作旅游观光的交通工具,游客可以坐在船上,欣赏沿途的风景,感受海风拂面的惬意。

乌篷船在一些文艺作品中也常常出现,成为了文学和电影作品中的经典形象。

乌篷船的建造工艺也非常讲究,需要经验丰富的船工来进行制作。

从选材到设计,再到船体的打造,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呵护。

船体的打磨、漆色的选择、帆布的缝制等都需要工匠们花费大量心血,才能打造出一艘完美的乌篷船。

乌篷船虽然已经不再是现代航海的首选,但其独特的风格和造型依然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乌篷船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人们对海洋和航海的向往和热爱。

无论是在海上航行,还是静静停泊在岸边,乌篷船都展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感,让人心生敬畏和向往。

愿乌篷船这种古老而美丽的船只永远流传下去,成为海洋文化的一部分。

乌篷船的介绍

乌篷船的介绍

乌篷船的介绍乌篷船,作为一种传统的船只类型,承载着许多人们的记忆和情感。

它们的历史悠久,造型独特,功能多样。

本文将介绍乌篷船的起源、结构、用途以及文化意义,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一充满魅力的船只。

乌篷船起源于古代,最早出现在中国南方的水域。

它们的特点是船体狭长,船头和船尾高耸,船体覆盖着帆布篷,用以遮挡风雨。

乌篷船通常由木材制成,船体坚固耐用,适合在海上或河流中航行。

在早期,乌篷船主要用于渔业和货运,是人们生活和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乌篷船的结构简单而坚固。

船体呈长方形,船头和船尾尖锐,有利于减少水阻,提高航行速度。

船体上方覆盖着一块块帆布篷,可以根据需要收起或拉开,调节船体的稳定性和风险。

船舱内部布局合理,设有船舱、船舱盖、船底等部分,确保船只在航行过程中稳定性和安全性。

乌篷船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用途。

在渔业中,乌篷船被用于捕捞鱼类和海鲜,是渔民们的生活来源。

在货运中,乌篷船被用于运输物资和货物,连接各地的商业贸易。

此外,乌篷船还被用于旅游观光和娱乐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体验船上生活。

乌篷船不仅是一种实用的船只,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它们是海洋文明的象征,见证了人类与海洋的密切联系。

乌篷船在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中频繁出现,成为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元素。

乌篷船的建造和修复传统技艺也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保护。

总的来说,乌篷船作为一种传统船只,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们的独特结构和多样用途使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深入了解乌篷船的起源、结构、用途和文化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航海遗产。

希望乌篷船能够继续在海洋中翱翔,为人类的发展和文明贡献力量。

乌篷船的介绍

乌篷船的介绍

乌篷船的介绍
乌篷船(Umbrellaboat),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水上交通工具,它有着很酷的外形,更有着很强烈的民族色彩。

它历史悠久,源于江淮,流传至今,还有着不少民俗文化的藏其间,也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

乌篷船的非凡之处,在于它的结构设计。

乌篷船的底部为船身,上面由一系列叠起的环状穹顶组成,穹顶直立于水面上,以超过2.5米的高度不住变化,外形酷劲迷人,极具特色。

乌篷船比一般的船只要小很多,最小的只有4米,最大的可以达到16米,拥有上百种不同的色彩,能够满足不同的需求。

而且,它可以穿过一切水域,甚至是深湖、峡谷,而且船头有低矮的前面,它的船身弧形,能够让它迅速地前行,它只需要1到2个人,就能够控制轻松操纵,使用起来极具便利性。

乌篷船是江河湖泊游览的必备工具,古朴的外形,优雅的曲线,能够满足不同族群对水上交通工具的要求,同时乌篷船的制作也受到了很多民间文化的影响,有着丰富的内涵。

乌篷船的出现,让游览江河湖泊变得越来越方便,更有着色彩斑斓的外形,让这条江河湖泊有了更多的新鲜感。

- 1 -。

乌篷船的意思解释

乌篷船的意思解释

乌篷船的意思解释
"乌篷船"原指古代在江湖河港中卖酒、杂货的小船,上面搭有黑色的篷布。

它有两层含义,分别是字面意义和引申义。

1.字面意义:乌篷船字面上指的是那些在江湖水域经商贩卖货物的小船,船上覆盖着黑色的篷布。

这个成语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描绘江湖险恶、市井繁华的场景,也反映了生活的艰难和商贩的艰苦奋斗。

2.引申义:在引申义中,乌篷船常常用来形容一些小巧、简陋、破旧但却灵活、机智、应变能力强的事物。

这可能是对某些生活困境中的人或事的一种富有幽默感和调侃的形容,表示尽管条件艰苦,但却能够灵活应对,生存下来。

总体而言,"乌篷船"这个成语既带有一种古老的生活氛围,又富有对于机智、灵活应变的赞誉。

在现代使用中,它常常用来形容那些在逆境中顽强拼搏、能够灵活应对的人或事物。

周作人《乌篷船》赏析

周作人《乌篷船》赏析

周作人《乌篷船》赏析【作者小传】周作人(1885—1967),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周作人是《新青年》的重要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与郑振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历任北京大学教授,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

【阅读指导】这篇文章刊登在1926年107期《语丝》周刊上。

这是一篇书信体的散文,子荣是周作人惯用的笔名,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自己的思乡散文。

作者表面上是在描绘家乡的山水,仔细品味文章,能发现文章蕴含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情趣。

文中充满向往简单随性生活的态度,寓情于景,似淡实浓。

作者将自己的浓浓思乡之情婉转地表达出来,在叙事的同时,糅入了艺术般的描述,将感性和理性合为一体。

文章笔调平和朴素,刻画细致入微、不拖沓,符合周作人所独具的风格。

文章适合怀着闲适恬然之情,在阳光明媚的秋日,用欢畅、自然的节奏去朗读,边读边回忆自己儿时的故乡,认真体会作者文章蕴含的悠然自得的美感。

【原文欣赏】子荣君:接到手书,知道你要到我的故乡去,叫我给你一点什么指导。

老实说,我的故乡,真正觉得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那里;但是因为在那里生长,住过十多年,究竟知道一点情形,所以写这一封信告诉你。

我所要告诉你的,并不是那里的风土人情,那是写不尽的,但是你到那里一看也就会明白的,不必罗唆地多讲。

我要说的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这便是船。

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

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就可以不说了。

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Symenngoa),小的为脚划船(划读uoa)亦称小船。

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

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

《桃花源记》中的乌篷船文化与旅行意象

《桃花源记》中的乌篷船文化与旅行意象

桃花源记中的乌篷船文化与旅行意象1. 乌篷船文化在《桃花源记》这部古代文学作品中,乌篷船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并且展现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介绍:1.1 乌篷船的形象乌篷船是一种古老的交通工具,它用竹木编制而成,帆布覆盖在顶部以提供遮阳和防雨的功能。

乌篷船常出现在水上,悄然穿过江河湖海间,给人一种神秘而浪漫的感觉。

1.2 乌篷船的象征意义•自由与安逸:在故事中,主人公通过乌篷船来寻找理想生活,暗示了对自由和安逸心境追求。

•远离尘嚣:乌篷船给人一种远离喧嚣、回归自然之感,与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平静与宁静:坐在乌篷船上漫游江河湖海,能够享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和人与自然的融合,带来内心的平静。

2. 旅行意象《桃花源记》中乌篷船作为交通工具,还展现了旅行的意义与特点。

以下是与旅行相关的一些观点:2.1 探索未知世界乌篷船作为一种交通工具,给人们提供了探索未知世界和追求冒险精神的机会。

主人公坐上乌篷船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进入桃花源而不愿回归,这体现了对新事物和未知领域的渴望。

2.2 解放身心通过乌篷船旅行,人们可以暂时抛开现实中的束缚和压力,远离繁忙和烦恼,在大自然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这种解放身心的感受也是旅行带给人们的重要价值之一。

2.3 内外结合《桃花源记》中乌篷船所展示的旅行经历并非单纯的物理移动,更多地是一种内外结合、精神层面的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能与自然及他人建立深层次的联系,进而实现心灵的寄托与愉悦。

结语《桃花源记》中的乌篷船文化与旅行意象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向往和追求,它不仅代表着对自由、安逸和平静的追寻,更是一次内外结合、心灵解放的奇妙旅程。

通过阅读这本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到旅行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并从中探索生活中更多可能性。

鲁迅乌篷船文章赏析

鲁迅乌篷船文章赏析

鲁迅乌篷船文章赏析鲁迅《乌篷船》文章赏析。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激烈的思想和深刻的洞察力而著称。

《乌篷船》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乌篷船》的故事情节。

故事的背景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小渔村,主人公是一个叫做高阿哥的渔夫。

高阿哥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他每天都要出海捕鱼,以维持家庭的生计。

然而,他的生活并不如意,因为他的妻子患有绝症,需要大量的医疗费用。

为了筹集医药费,高阿哥不得不冒险出海,结果遭遇了一场风暴,乌篷船被打翻,他也因此丧生。

整个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但却富有深刻的内涵。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在《乌篷船》中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

通过高阿哥这个普通渔民的命运,鲁迅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贫困和不公。

高阿哥为了生活不得不出海冒险,而最终却因此丧生,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鲁迅通过这个小人物的命运,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呼吁人们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反思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在《乌篷船》中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探索。

高阿哥是一个普通的渔民,他的命运并不起眼,但是鲁迅通过他的命运,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高阿哥为了生活不得不出海冒险,最终却因此丧生,这让人不禁思考,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在这个世界上,人们究竟该追求什么?鲁迅通过高阿哥的命运,呼吁人们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追求。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在《乌篷船》中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高阿哥是一个普通的渔民,他面对生活的困境,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的精神。

他为了家庭不顾一切地出海捕鱼,最终却因此丧生,这展现了他的坚韧和勇敢。

而在他的妻子患病的时候,他又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和责任感。

鲁迅通过高阿哥的形象,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呼吁人们关注人性的美好和可贵,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品格。

通过对《乌篷船》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探索,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周作人《乌篷船》的艺术特色

周作人《乌篷船》的艺术特色

周作人《乌篷船》的艺术特色
《乌篷船》是周作人一组文章中的第九篇,文章总题目是“苦雨斋尺牍”。

周作人早就说过,他虽然生活在大革命前夕的动荡年代,内心深处却向往着雨天,喝口清茶,同友人谈闲话,以为“那是颇愉快的事”;但他又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苦”味,“心思散漫,好像是出了气的烧酒,一点味道都没有”。

为了排遣,“聊以对付这雨天的气闷光阴”,他提笔写信,写给谁呢?给知己者川岛(《尺牍》之三)、钱玄同(《尺牍》之六)--二三人而已;实在没人可写了,就写给自己(如,《尺牍》之一及《乌篷船》),这封信的收信人就是写信人周作人本人。

《乌篷船》所表现的是寂寞的灵魂的内心对白。

作者把自我的两个侧面外化为收信人“子荣”与写信人“岂明”,于是,就有了两个“自我”之间的撞击与交流。

这是两个“实体”,有着不同的意趣与追求。

第 1 页。

周作人《乌篷船》高考诗歌精读

周作人《乌篷船》高考诗歌精读

周作人《乌篷船》赏析阅读天地0517 2109周作人《乌篷船》赏析原文:乌篷船一条曲曲折折,蜿蜿蜒蜒的西江在粤中大地上延伸,流淌。

世世代代,祖祖辈辈的哺育着江两岸的普通人家。

我是一个普通人家里的孩子,那汪清莹,碧绿的江水,自我能记事的那天起便是那么迅速的,静静的走进了我的记忆,流入我的生命,使我的一生与它结下不解之缘。

和许多沿江居住的普通一样,我家的日子并不宽裕,父亲读的书不多,且无一技之长,到城里打工,不久便发觉呆不下去,只好返回家,秉承祖辈打鱼的旧业,去勉强完成一个男人养家糊口的责任与义务。

为了使家里人能生活的好,父亲总是很勤劳的捕鱼。

每天清晨,他便拿着鱼网,带着鱼筐,步向那汪西江水,开始他一天的工作,撒网,收网,然后把捕获的鱼倒入筐中,就这样,折腾一天,父亲总能得到好的收获,那进我和小妹都很小,帮不上忙,只能呆呆地趴在窗台上,看父亲在江上捕鱼的背影。

见父亲满载而归时,我们便从屋里跑出,企图以我们微弱的力量帮父亲提鱼,每到这时,父亲那被江风和岁月不断雕塑而布满苍桑的面孔会浮起一丝丝欣慰的笑容,但又略带紧张的说:小心,不要把鱼筐弄翻了。

此时,母亲已把鱼网晒开走了回来,微笑着从我们手里拿过鱼筐,并说:儍孩子,别添乱。

晚上,我们一家便围在一起,把大小不同的鱼分开,第二天一大早,母亲便拿着鱼到集市卖,挣得家用,而父亲便又拿起那鱼网,开始新一轮的工作,在那段年月里,我们一家虽然过着并不富裕的日子,但我们的生活却时时刻刻都洋溢着令人心醉的温馨亲情和知足常乐。

日子就这样,如西江水般静静流淌,后来,我和小妹都上学了,面对徒然增加的教育开支,父亲只好咬咬牙,更加起早摸黑的捕鱼,而此刻,长年的劳苦,终于将母亲本来很健硕的身体拖跨,更糟糕的是,父亲最近捕的鱼也越来越少,原来他一向只在岸边捕鱼,范围有限,多年来,近似无休止的捕获,在岸边生活的鱼基本上都捞上岸了,村里人一直在劝父亲要有一只船,但由于家里积蓄不多,父亲都拒绝了,而这一下子,我和小妹的学费、母亲体弱我多病的医疗及家庭的日常开支,一切与钱挂上钩的问题接踵而来,冲击着这个本来就已经脆弱的家庭,而我们一家原来幸福的生活也掀起了波澜,变得难以平静此刻,父亲一语不说,呆坐在一边,默默的吸着他的旱烟,以前他并无这一习惯,也许生活的太多无奈,使他只能靠在阵阵烟圈中寻求安慰和解脱,就这样,沉默了许久,父亲最后还是站起来,大声说:我要有一只船,我要有一只船——。

乌篷船赏析400字

乌篷船赏析400字

乌篷船赏析400字乌篷船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民间船只,常见于南方水乡的河流和湖泊。

它的外形独特,帆布覆盖的船篷给人一种古朴而美丽的感觉。

乌篷船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俗传统。

在中国的许多水乡地区,乌篷船已经成为了旅游景点的一部分,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乌篷船的外形独特,它的船头高高翘起,船身修长而美观。

船篷覆盖在船体上方,形成一个优美的弧形,给人一种古朴而雅致的感觉。

在阳光下,船篷的白色帆布显得格外耀眼,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乌篷船的帆布通常是用天然的植物纤维制成,经过精细编织而成,具有很高的韧性和耐用性。

整个船体的设计简洁而实用,适合于水乡地区的航行需求。

乌篷船通常是由船夫驾驶,游客可以坐在船舱内或者船头上,欣赏沿途的风景。

在一些著名的水乡景区,游客可以租用乌篷船进行游览,领略水乡的风情和民俗文化。

乌篷船在水面上滑行,帆布轻轻飘动,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

沿途的古老村落、青翠的田野、古老的桥梁,都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古典的水墨画中。

乌篷船的历史悠久,它是中国水乡地区的一种传统船只。

在古代,乌篷船是水乡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人们利用它进行货物运输、渔业捕捞等活动。

乌篷船也是水乡地区的一种文化符号,它代表着水乡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民俗传统。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乌篷船常常扮演重要的角色,成为民间艺术表演的一部分。

乌篷船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俗传统,是中国水乡地区的一张名片。

乌篷船的独特外形和悠久历史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观赏,成为了水乡地区的一道风景线。

乌篷船的魅力在于它那古朴而美丽的外形,以及它所代表的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希望乌篷船能够一直流传下去,成为中国水乡地区永恒的符号。

周作人写乌篷船的主要内容

周作人写乌篷船的主要内容

《乌篷船》的主要内容
周作人写《乌篷船》的主要内容是:
1.文章开头交代了写作缘起,作者以亲切家常的语气娓娓道来,好
像是跟读者当面聊天一样。

2.接着介绍了乘船的逸趣,先是坐长途航行的船,然后是坐短程航
行的船,前者旅途长而乏味,后者旅途短而有趣。

3.之后又介绍了乘船的细节,如船的设备、船上的人、船上的食物
等。

4.最后介绍了乘船的礼仪,如应邀、船上相见、船上说话等。

总的来说,《乌篷船》是一篇写景抒怀的散文。

文章旨在介绍乌篷船这一江南水乡的典型交通工具,并通过描绘乘坐乌篷船的逸趣和风情,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同时,文章中也流露出作者对现代社会中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的失落和感慨。

绍兴的乌篷船

绍兴的乌篷船

绍兴的乌篷船绍兴的乌篷船乌篷船是江南独特的交通工具,因竹篾篷被涂成黑色而得名。

船身狭小低矮,船板上铺以草席,可坐可卧,但也因船篷低矮不方便直立,否则就有翻船的危险。

绍兴古城是一个泽国之乡,在那儿,乌篷船随处可见。

它的船体娇小,船篷用竹子制成。

船头、船艄向上翘起,好似一枚新月。

船身用木板制成,涂上柏油和黑漆,是名副其实的“黑天鹅”。

早期,江南一带大户人家的私家船大都是乌篷船。

亲自体验过的人也不少。

乌篷船由人力推进,以脚踏桨,划桨的人会坐在船中间偏后的位置,两脚放在后稍末端,腿一伸一缩蹬踏桨,击起水波,也让船体前行。

整个过程仿佛一只青蛙游泳一般,让来客们好奇了一阵子。

置身乌篷船中,时而谈笑风生,时而欣赏风光,只见河。

岸两旁木屋一直延伸着,偶尔看见几个人对来往的船只打声招呼,问声好。

木房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美丽极了。

太阳照下来,水面上泛着金黄的光泽,犹如珍珠发光一般,显得熠熠生辉,自然和谐。

坐在船内的风景真是美不胜收。

乌篷船在水上渐行渐远。

行则轻快,泊则闲雅,向来是独自行驶的。

每逢河道狭窄之处,桨手都要把桨放在船头上,摇摇晃晃地行驶着。

这下可让游客同岸边植物来个亲密接触。

一会儿,柳叶打在脸上,一会儿叶子掉在身上,仿佛穿梭于植物王国之家。

这时,桨手们划着船,努力保持船的平稳,时不时用单手撑腰,双眼眺向远方。

一名游客由于被周边风景吸引,竟起身拍照。

就在她起身的一瞬间,整个船开始剧烈摇晃,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又大幅度向右,弄得大家人心惶惶。

幸亏桨手镇定自若,凭着自身多年的'经验,在他的掌控下,剧烈摇晃的船又恢复了平静。

不久,船到岸边码头,游客们依依不舍地走下船,望着船只远去的背影。

乌篷船是水乡的精灵,更是水乡一道亮丽的风景!。

书乌篷船的资料

书乌篷船的资料

书乌篷船的资料
乌篷船是江南地区的独特水上交通工具,因竹篾篷被漆涂成黑色而得名。

以下是一些关于乌篷船的介绍:
- 外形:船身狭小,船篷低矮。

船板上辅以草席,可坐可卧,但因船篷低矮和船身狭小,乘客不方便直立。

- 动力:用人力推进,以脚躅桨,划船的人坐在船身后梢,两脚踏在桨柄未端,以腿的伸缩登踏使木浆击水推进,时速可达10多公里。

- 航向:由划船人的手桨来控制。

- 文化:乌篷船大多在江中驶,行则轻快,泊则闲雅,或独或群,独则独标高格,群则浩浩荡荡,是水乡的精灵,更是水乡的风景。

除此之外,《乌篷船》也是周作人写于1926年的一篇书信体散文。

《乌篷船》解读

《乌篷船》解读

《乌篷船》《乌篷船》是周作人一组文章中的第九篇,文章总题目是“苦雨斋尺牍”。

周作人早就说过,他虽然生活在大革命前夕的动荡年代,内心深处却向往着雨天,喝口清茶,同友人谈闲话,以为“那是颇愉快的事”;但他又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苦”味,“心思散漫,好像是出了气的烧酒,一点味道都没有”。

为了排遣,“聊以对付这雨天的气闷光阴”,他提笔写信,写给谁呢?给知己者川岛(《尺牍》之三)、钱玄同(《尺牍》之六)--二三人而已;实在没人可写了,就写给自己(如,《尺牍》之一及《乌篷船》),这封信的收信人就是写信人周作人本人。

《乌篷船》所表现的是寂寞的灵魂的内心对白。

作者把自我的两个侧面外化为收信人“子荣”与写信人“岂明”,于是,就有了两个“自我”之间的撞击与交流。

这是两个“实体”,有着不同的意趣与追求。

先看收信人“子荣”。

由于书信体的限制,作者没有对“他”多作介绍,只能留下大量空白;不过,寥寥几笔,已显出轮廓,足以使读者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丰富与完整。

于是,不知不觉间,也就参预了作品的再创造。

“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可见“他”生活在一个开始有了现代物质文明、大概类似北京这样的现代城市里;“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电车那样性急”,“骑驴或者于你不很相宜”--“他”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都开始追逐于现代城市的快节奏,而对传统的、缓慢的、近乎停滞的生活不相适应;“坐航船到西陵去,也特别有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传统生活所特有的“风趣”于“他”已开始隔膜。

可见,收信人“子荣”正是现实生活中已经被现代文明改造了的“自我”。

而写信人“岂明”就是在内心深处顽强抵抗着的“自我”,在周作人看来,这也是更值得保存、更真实、更本色的“自我”。

“他”是那样津津乐道于故乡的“船”:讲了白篷船,又讲乌篷船;讲了大船,再讲小船;介绍乌篷船时,单是“三明瓦”就费了一百三四十字,约占全文十分之一的篇幅;这还不够,还要讲船尾怎样,船头如何,船篷又有多高,多宽,4个人坐着都可以打马将(深恐你没有实感);小船呢,又是怎样的矮、窄,“遇着风浪,或者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简直唠叨得没个完,仿佛这不是那位平日沉默寡言、写起文章来惜墨如金的周作人,而是一位热心得有点过分的导游者。

苏州乌篷船的介绍

苏州乌篷船的介绍

苏州乌篷船的介绍苏州乌篷船是苏州地区的一种传统船只,也是苏州水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特殊的木质船只,以其独特的外形和独特的划船方式而闻名。

苏州乌篷船是苏州地区水上交通的重要工具,也是苏州地区旅游业的一大特色。

以下是对苏州乌篷船的介绍。

苏州乌篷船的外形独特,以其特殊的篷布覆盖层而得名。

乌篷船的篷布由精细的麻绳编织而成,船身则是由坚固的木材制成。

篷布的颜色通常是黑色或深灰色,给人一种神秘而典雅的感觉。

乌篷船的船身长而窄,前部和后部都有篷布覆盖,船身两侧有一定的凹陷,以便划船时更加稳定。

苏州乌篷船的划船方式与其他船只有所不同。

乌篷船通常由一名船夫划动长长的竹篙,使船在水上顺利前行。

船夫通常站在船的后部,用力划动篙杆,使船向前推进。

船夫的划船动作熟练而有力,能够使船在水中迅速前进,并且保持平衡稳定。

乘客可以坐在船舷上欣赏沿途的风景,感受船行的快感。

乌篷船是苏州地区水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地区以其众多的河流和湖泊而闻名,乌篷船成为人们游览苏州水乡的重要方式之一。

乘坐乌篷船可以欣赏到苏州独特而美丽的水乡风景,感受到水上生活的宁静和悠闲。

乌篷船的篷布覆盖可以给乘客提供一定的遮阳和防雨功能,使乘坐船只更加舒适。

除了作为旅游交通工具,乌篷船还有其他用途。

在过去,乌篷船是苏州地区农民的重要工具,用于运输农产品和日常生活用品。

如今,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乌篷船的用途逐渐减少,主要用于旅游和文化传承。

乌篷船是苏州地区水乡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苏州地区的一张名片。

乘坐乌篷船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到水乡风情的独特魅力。

在乌篷船上,可以欣赏到苏州地区独特的建筑风格,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乌篷船是苏州地区旅游业的一大特色,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之一。

苏州乌篷船是苏州地区的一种特殊船只,以其独特的外形和划船方式而闻名。

乌篷船是苏州水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苏州旅游业的一大特色。

乘坐乌篷船可以欣赏到苏州独特的水乡风景,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篷船》赏析《乌篷船》是一篇以书信形式写的别具一格的小品文。

友人要到作者的故乡浙江绍兴去,作者在信中开篇告诉朋友,故乡最有特色的风物便是船。

于是,作者便开始向朋友介绍船的种类、形状、材料、结构和用途。

在介绍乌篷船时,作者详尽介绍了“三明瓦”的好处,并对其作了非常具体细致的描述,然后,又写了怎样坐船以及“到乡下去看戏”等种种的“理想的行乐法”。

在谈到游历家乡景色时,作者特别强调要耐着性子,从容不迫,“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

作者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心境。

从表面上看,这里作者是在写游山玩水,然而细细体味,其中却透露出作者对人生的处世态度。

在作者看来,在人生路途上,每个人大可不必行色匆匆,心急火燎;其实心平气和、淡泊恬适才应该是处世的最佳态度。

作者以平和冲淡的格调、朴素自然的笔墨,紧紧扣住乌篷船这一典型事物,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透露出闲适隐逸的情思。

《乌篷船》是周作人一组文章中的第九篇,文章总题目是“苦雨斋尺牍”。

周作人早就说过,他虽然生活在大革命前夕的动荡年代,内心深处却向往着雨天,喝口清茶,同友人谈闲话,以为“那是颇愉快的事”;但他又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苦”味,“心思散漫,好像是出了气的烧酒,一点味道都没有”。

为了排遣,“聊以对付这雨天的气闷光阴”,他提笔写信,写给谁呢?给知己者川岛(《尺牍》之三)、钱玄同(《尺牍》之六)--二三人而已;实在没人可写了,就写给自己(如,《尺牍》之一及《乌篷船》),这封信的收信人就是写信人周作人本人。

《乌篷船》所表现的是寂寞的灵魂的内心对白。

作者把自我的两个侧面外化为收信人“子荣”与写信人“岂明”,于是,就有了两个“自我”之间的撞击与交流。

这是两个“实体”,有着不同的意趣与追求。

先看收信人“子荣”。

由于书信体的限制,作者没有对“他”多作介绍,只能留下大量空白;不过,寥寥几笔,已显出轮廓,足以使读者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丰富与完整。

于是,不知不觉间,也就参预了作品的再创造。

“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可“他”生活在一个开始有了现代物质文明、大概类似北京这样的现代城市里;“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电车那样性急”,“骑驴或者于你不很相宜”--“他”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都开始追逐于现代城市的快节奏,而对传统的、缓慢的、近乎停滞的生活不相适应;“坐航船到西陵去,也特别有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传统生活所特有的“风趣”于“他”已开始隔膜。

可见,收信人“子荣”正是现实生活中已经被现代文明改造了的“自我”。

而写信人“岂明”就是在内心深处顽强抵抗着的“自我”,在周作人看来,这也是更值得保存、更真实、更本色的“自我”。

“他”是那样津津乐道于故乡的“船”:讲了白篷船,又讲乌篷船;讲了大船,再讲小船;介绍乌篷船时,单是“三明瓦”就费了一百三四十字,约占全文十分之一的篇幅;这还不够,还要讲船尾怎样,船头如何,船篷又有多高,多宽,4个人坐着都可以打马将(深恐你没有实感);小船呢,又是怎样的矮、窄,“遇着风浪,或者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简直唠叨得没个完,仿佛这不是那位平日沉默寡言、写起文章来惜墨如金的周作人,而是一位热心得有点过分的导游者。

从这近乎反常的表现里可以感觉到,讲述者差不多每介绍到一处,都要重复使用“有趣”、“风趣”、“趣味”这样的词儿。

这当然不是因为“词汇贫乏”,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讲述者的心思本不在“船”而在“船”中所蕴含的“趣味”、情感、心态、生活方式、人生态度,概括起来,就是传统文化的底蕴。

文章的开头不再显得罗嗦了,正是从那些似乎有些重复的字句中,我体味出一种不慌不忙,娓娓道来的从容心境,一种故意用轻描淡写掩盖起来的思乡感情。

那些工匠式的介绍也不显得枯燥了,你看那几句对船头的描述:“船头著眉目,状如老虎,但仍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

”这不分明流露出了对家乡风物的亲近感情?尽管作者的语气很平静,我们却不难揣想他那副津津乐道的表情。

那些似乎漠然而处的形容句更都一个个活动了起来:跨上脚划的小船,“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

这感受多么真切,我仿佛也坐在左右摇晃的小划子里,迎着岸边的泥土和小草靠过去了。

作者哪里只是在冷淡地作介绍,到文章的后半部分,分明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一种特殊的人生态度。

看上去他是在历数沿河的景致,从岸旁的乌桕、红蓼和白苹,到稍远处时时可见的山,各式各样迎面而来的桥,都记得那样清楚;看上去他是在讲述夜航的趣味,从舷下的水声橹声,到岸上的犬吠鸡鸣,描绘得那样生动;看上去他是在怅叹旧俗的衰亡,从庙戏如何有趣直说到那些新建的“海式”剧场多么粗俗,好恶又是那样分明!可实际上,这一切都不是他要说的主要的话。

他并不仅仅要告诉我们他家乡有哪些风物,他更要让我们知道应该怎样去领略这些风物。

他一开头就告诫说:“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电车的那样性急,……倘若出城,走三四十里路(我们那里的里程是很短的,一里才及英里三分之一),来回总要预备一天。

”这岂不太慢了吗?可作者说,正是要这样慢:“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

”写到雇船看庙戏时,他更明白说:“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

”原来,作者笔下的那些山、水、树、桥,都是要用这样慢悠悠的态度才能欣赏的,重要的不是田园景致,而是抱着闲适的心情去亲近它们。

不是匆匆忙忙,更不是步履沉重;不是愁容满面,更不是怒气冲冲;心平气和,悠闲自在,不惊不乍,随遇而安——这似乎就是《乌篷船》作者偏嗜的处世态度,在他心目中,故乡绍兴的山山水水正是为实践这种态度提供了一个合适的环境。

与其说他是在向我们介绍乌篷船,不如说是在引诱我们像他那样去乘坐乌篷船。

在那个严酷的时代,作者竟会推崇这样一种恬静的心境?《乌篷船》写于一九二六年初的北京,那正是大革命震撼全国的前夕,北方故都一片黑暗。

许多有血性的文艺青年纷纷南下,投身北伐的事业。

就在作者写下这篇散文的半年以后,他的胞兄鲁迅也离京南行。

满眼是地狱的景象,也许格外要向记忆中的家乡旧事去寻取慰藉,但看看鲁迅写于这时期的回忆散文,譬如《狗·猫·鼠》和《二十四孝图》吧,它们充盈着多么强烈的战斗激情。

为什么周作人却要显露这样一副淡然无争的情绪呢?他比鲁迅年少四岁,早年也和鲁迅一样东渡日本留学。

他禀赋聪颖,精通日语,又通英语和希腊语,中国的古书也看了很多,以至被人誉为“博识”。

一九一一年回国以后,他也和许多人一样深恶黑暗的社会现实,“五四”文学革命时,他就曾举起人道主义文学的旗帜,为新文化运动推波助澜;但是,就在这积极入世的姿态背后,却还隐伏着另一种情感,那就是对于社会进步的悲观看法。

而在周作人,博识和敏感加在一起,却蒸发出一股销蚀斗志的冷气。

倘说鲁迅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周作人却可以说是知其不可为就不为。

年岁越长,阅历越深,他就越少有激动的时刻。

既然不相信有身外的目标可以追寻,他就只能以调整主观态度来稳定自己;既然无需急急地赶向前方,那就干脆放慢脚步,随意游逛消闲吧。

在田园诗和道德文章之间犹豫不定,一面追求平和的情趣,一面也禁不住要发出《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那样的怒叫。

但到写于一九三五年春天的《关于写文章》里,他却明确宣布了自己的选择:“我想写好文章第一须得不积极。

不管他们卫道卫文的事,只看看天,想想人的命运,再来乱谈,或者可以好一点,写得出一两篇比较可以给人看的文章。

”倘按照这个标准,《乌篷船》大概就是属于这样的文章。

原来,周作人并不是真正的田园诗人,他对那种恬淡闲适的心境的追求不过表明了他的惶惑,他的无可奈何。

《乌篷船》也不是真正的田园诗,说得夸张一点,它不过标示着作者的一条自救之道。

不妨再把眼光放开一点,看看这篇散文的作者和他置身的时代,你也许还能从这种特别的人生态度背后窥见一丝逃避哲学的影子呢。

可悲的是,周作人终究未能避开世事的纷扰。

四十年代他在民族大义上的严重失节,就是明证。

舒徐自在、平和冲淡是周作人小品文独有的魅力。

这篇散文也同样表现出周作人此类散文的特有风格。

首先,采用书信体形式,显得亲切随意。

在结构上,作者不刻意追求大起大落的变化,而是以乌篷船为中心,先写乌篷船的特点、构造等,然后再侧重写乘船游故乡的景色。

其间,作者信笔所至,舒卷自如,不着痕迹地介绍出了故乡的风情野趣。

其次,笔调委婉含蓄,语言风格自然平和。

作品无论是写船,写乘船游景,或是借此表达悠悠的思乡之情以及闲适的人生态度,笔墨都极其朴素、自然、含蓄。

如作品的前半部分介绍乌篷船的特点,初读起来,那平实朴白的介绍笔墨,简直有如介绍商品的“说明书”;但细想,倘若作者真的对阔别多年的家乡已经淡漠,那么他谈起故乡的风物,就不会是这样真切、细腻地一一道来。

又如作品的后半部,作者在向人们介绍如何乘船游家乡景色时,简直就像一个高明的导游者——时而从远处的山峦谈到“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寥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时而又从鉴湖、兰亭说到“城上都挂着薛荔”的绍兴东门,从河中的水声、橹声谈到两岸乡间的犬吠鸡鸣,从乡下的庙戏论及“海式”戏场里的猫儿戏。

这里,作者介绍家乡风物的笔墨也是极平实的,而且作者也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乡情;但透过作者对家乡风物如数家珍。

绘声绘色的介绍,人们一样可以领悟到作者对故乡的绵绵情愫,领略到作者所追求的闲适隐逸的处世态度。

《乌篷船》是周作人冲淡平和的小品文的代表作,阅读这类散文,不但可以领略到作者闲适恬然的情思,而且也可以获得一种悠然自得的美的享受。

1、《乌篷船》是周作人散文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

它以书信体的形式,向朋友介绍自己故乡的风物。

2、怎样理解周作人散文的“涩味和简单味”?周作人散文的涩味的造成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注重暗示,讲究含蓄;二是摘抄别人的文字,避免行文的直流而下,而是曲折地迂回;三是吸收文言的长处。

周作人散文的平淡,首先是感情的淡化。

爱好天然,崇尚简素。

不求华丽,本色自然。

平淡不等于枯槁,而是丰腴。

其次在作者对读者的亲切温暖。

朋友之间的漫谈。

《影的告别》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4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

这篇散文诗写了一个梦境:人的影子不愿意做一个不明不暗的影,不愿意偷生苟活于不明不暗的境地,不愿意跟随人了,所以,向人告别。

鲁迅用象征的说法写影宁愿被黑暗卷没,也不愿活于明暗之间。

终于自我献身,为光明而灭亡。

表现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泄露了思想上的苦闷和彷徨。

“影”是作者思想的一个侧面展现。

文章用象征的手法,寄托其深刻的感受,意境深远,寓意含蓄,感情浓烈。

内容赏析全篇语言精练,深沉悲抑,神秘幽深。

较为独特的是,文章自始至终笼罩着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

“影”作为中心意象,实际上就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反映,是作者在绝望中又不忍沉迷于绝望的焦虑、悲愤和彷徨等复杂的矛盾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