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基本概念及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的基本概念及解读---
本无意在重点研究企业权力的内容中去赘述管理的基本概念,毕竟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在多年的工作或一定的阅读量背后都会对弗雷德雷克-泰勒、亨利-法约尔、罗伯特-欧文、埃尔顿-梅奥、麦格雷戈等大师们不再陌生,即使是非管理职业或对管理无兴趣的普通读者,也会对彼得-德鲁克、彼得-圣吉甚至对弗洛伊德有所耳闻或有所了解,这些大师们虽身份多重,有的是工程师、有的是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文学家等等,但是对管理学的演进和发展都通过各自领域的多维度研究和创造性的观点做出了开创性的卓越贡献,永远值得被后人尊为学界的大师。

比如,现有的管理学基本架构是源于亨利-法约尔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管理职能定位基础上的,正是有了这个一,即基础,后来的五十年代中期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两位普通教授,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敖堂奈才得以通过将五种职能作为教科书的基本框架而扬名于世。

笔者总结了大师们不同的共性,比如,专注,仅此一点使众多学者或研究者都无法望其项背。

比如,耐心,很多人研究出不了成果很大程度上是缺少耐心,有耐心才会有冷静的思考,熟悉研究的都知道很多人害怕现场调研,因为不但面临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各种风险,更重要的是研究成果赖以支撑诸多数据的获取意味着庞大的工作量,外人一般很难真正感觉到这一点,因此,对于追求效率的企业家来说一般无法理解高昂的咨询费用和旷日日久的时间是如何产生的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研究大师们的思想只是手段,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毕竟在大师背后,我们更应该反思这些辉煌的成果如何不至于成为仅仅停留在书本或文献中的论断,而是能结合实践逐步完善和丰富,这才是大师们呕心沥血、不辞劳苦的初衷。

比如,早期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理论观点就是来源于一间工厂的管理实践,更重要的是泰勒多年精心的观察和跟踪记录,这一点一般容易被忽略,更遗憾的是国内学界和企业界仅仅将这套理论机械的引进,并没有在实
践中加以应用和解析。

比如,笔者在很多著作或教材中只能看到粗略介绍,其实对于笔者而言则更倾向于了解该理论的详实资料构成的前世今生,但可悲的是只能看到前世,在国内看不到科学管理的今生。

相信对于整个学术界则更应该研究这些大师的研究方法,但现有的教育体制下,高校或研究机构无法集中精力专注于一个领域,浮躁的氛围下更缺少必须的耐心,笔者曾接触过一些高校的经管系博士毕业生,所谓的企业调研其实就是到企业一路走马观花参观一圈,然后和导师给好吃好喝的送走,然后出具方案皆大欢喜。

且不用看发表在各处的博士论文或其他成果内容及结构的构架,但从这种研究方法则注定了不妙的结果。

而笔者相信,一切管理的基础都需要基于对企业组织现状的准确了解和识别,但承担咨询重任的人员却因为企业组织的简单安排就似乎失去了独立调研、发掘真相的能力,这种现象更值得全社会深思。

另一个现实却是管理咨询行业的发展虽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完善,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管是理论创新还是实践调研,从一些所谓的文献成果看,这些社会上盈利组织却走向了管理学研究的最前端,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观。

因此,笔者开篇不顾读者的误解从概念入手,期待能通过管理的基本概念的梳理和解读,更从务实层面,探讨大师背后一个管理者,尤其是一个企业组织的权力者该如何对待手中的权力?而一个事实是权力运用都离不开特定的管理环境,因而,系统解读企业权力的背后更需要寻求读者对管理若干问题的共识,而最为重要的起点就是概念的梳理和解读,笔者认为,这是一块通往“卓有成效”的道路的长明灯,能在途中持续的提供方向和力量。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即将展开探讨的管理概念为狭义的概念,即指企业管理,以下行文关系不再赘述,管理这个词其实是个本土词汇,它具有广泛的地域色彩,集中表现为对管理的理解和把握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但管理这个词又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包容性,各个民族和国家都对管理有着自己独特的论述。

曾经有国内学者说,“提起管理,就意味着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借鉴,管理一词本是舶来品,他认为我国管理的历史应该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正式缘
起!”这种论断诚然有他自己的解读依据,但是,在一味的政治顺从观点下却忽略了上述的开放性、包容性。

呓语割裂了属于我们民族和国家创造的独特管理智慧,如今,翻开中国高校企业管理课程的内容存在一味的崇洋倾向,不能不说是当下中国管理学者的最大悲哀。

管理到底是什么?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都有其客观的环境需要,一个共识的观点认为,管理服务于特定的目标,它是特定目标下的产物,从哲学上看,它计划、组织、控制等功能和工作均属于手段范畴。

比如,西方管理学的产生发展史一直都是和效率、成本、质量、安全等特定目标如影行随,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行为追踪伊始,我们意识到,管理学的精髓不在于独立理论的分析和探讨,而在于大量实践基础上的分析和总结。

但是,现代社会,一个公司从成立到解散,无论盈利与否都不可能演绎像管理理论开创者那样经历同样的过程和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淀,因此,就有必要把一些经验用理论之口讲述并在实践中加以循环验证,这样就避免了很多前人的覆辙或者弯路悲剧重演,籍以影响管理的效率,让企业尽可能不被争分夺秒的时代所淘汰,这才是管理的真正内涵价值所在。

笔者认为,所谓的管理就是为实现特定的目标,采取的一切手段的总和。

但对于不同地域的民族和国家,管理的概念也会发生个性化的分解,比如,同属亚洲的日本、韩国学者在论述管理概念的时候,更倾向于管理是一种掌控和力量,俄罗斯学者对管理的理解则更倾向于谋略方面,美国则把管理元素尽可能很系统的罗列,不同学者的观点又反差很大,德国则认为管理重点突出“管”字而非“理”字。

英国、法国学者因为本国历史影响在管理概念上更倾向于对管理进行的等级严格划分,在各项管理实践中并附有惩罚条款。

本人曾经在大学毕业面试时,面试官曾质疑我大学学的是法律,为什么要面试管理职位,事实上,现在看来,一个国家是管理首先付诸实施的对象,从不同国家的政治体制就可以看得出来,而这种管理无疑是本国其他组织和机构效法、借鉴学习的最好样板,因为出于各种考虑,如果这个国家发展得比较好的话,这种管理因为综合考虑了各种有效管理因素,往往
和其他组织的管理要素及环境重合度罕见之高。

比如,现在很多富豪移民美国、加拿大,很多高科技人才尤其是诺贝尔奖得主都选择瑞士、挪威等国家工作和生活,那么这些国家魅力到底源自何处?不用引用长篇累牍学者们冗长论述,我们能看到这样一则现象,比如,美国这个国家,虽然大选临近,都能看到贿选政客的伎俩,正如马克思说的,政治是肮脏的,选举中纠纷不断,甚至可能还会大打出手,但这一刻好像整个世界都在看这个国家的笑话,好像一下子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斯文扫地、混乱不堪,但稍有常识的人都觉得这恰恰是美国向全世界展示“民主”的最好实践,也是反面佐证。

而美国的企业也往往高居世界500强的榜首,更是从数量上诠释者美国人民的骄傲。

因此,美国的企业,往往因为能贯彻民主的作风,而活力无限。

很多国际人才尤其是科学家因为钟情于这种重视个人发展和尊重人才的氛围纷至沓来,他的企业也是因为拥有了一大批尖端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所以,美国出现微软、苹果等这种超级跨国企业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如果说很多人钟情于美国,是因为它的文化和经济实力。

那么瑞士、挪威还有丹麦,一个个小国能受到各国科学家的青睐,则是因为同样的道理,这种国家虽小,但是文明程度之高,人民之富裕水平尤其是政府对环保超乎寻常的重视不无关系,企业呢,也在各个流程和环节,为人才营造了一个不仅舒适而且绿色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自然这种状态下,企业发展可持续,人才似乎从没缺过,这种管理环境下,不能不让人多了几分向往之情。

而反观我国,一直以五千年文明为傲,文化优势突出,尤其是近期胡总书记提出和谐理念和中央高层对民生过度关切,直接影响了对国企定位,重点突出了公益性质,也从另一个方面导致了国企的垄断和亏损,似乎中国的国企离开了行政依赖就无法自立,更无法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和民企一样直接面对市场进行竞争。

但是,近年来,尤其是各界对电信、联通垄断现象的解读和态度,没有出现销声匿迹的内部协调,而是将垄断放到桌面上讨论,各抒己见,甚至针锋相对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于国企改革抱有很大的期盼和希望,尤其显示了
现阶段政府对国企改革的毫不动摇的决心。

本人将以此书揭开管理的真相,用有限的知识和实践试图去追问困惑现象背后的玄机。

比如在宏观上,为什么在多年市场经济的培育中,中国企业仍是灵魂人物统治的时代?为什么中国的家族企业富不过三代?现代企业治理制度仅仅是一张饼还是必然趋势?比如微观上,为什么同样的资源和人,交给不同的人管理,结果却大相径庭?为什么看到一个个百亿规模企业,很多人陷入无效甚至毫无意义的工作中?等等。

这一切的一切到底发生了什么?笔者将从管理的基本概念去梳理解构,对影响有效管理的要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真实考量。

当前,中国的管理学界的黎明就是将国企和民企置于同等市场地位,社会各界也越来越认识到,一味的强调国企的大主力地位,将从另一面遏制真正的市场经济参与主体-民企的发展活力,尽管短时间内,国企的盈利将会徘徊在一个低点,但是,民企的崛起将会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和迈步世界500强名副其实的备选,因此,从长远看,这种代价,这种付出将会为中国经济下一轮增长贡献另一个不可遏止的后劲,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会同时必将迎来新的一个理直气壮的时期。

作者:普道永基国际管理咨询(北京)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国栋
联系方式:Zgd010@欢迎各界人士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