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制度变迁溯源及其思考
从金融伦理视角看美国金融危机的问题与启示
从金融伦理视角看美国金融危机的问题与启示耿传辉【摘要】金融伦理在狭义上是指金融机构、金融从业人员以及金融市场在金融交易活动中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必须有强大的金融业,而强大的金融业除了具备金融资产规模质量效益的硬实力,还要不断提升金融软实力,积淀深厚的金融文化,那么处理好金融伦理问题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
美国金融危机未见缓解,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整个欧元区面临着解体的考验,而金融领域的危机也已开始向实体经济传导,而导致这场危机的几个重要原因是对金融伦理的违背。
这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长久而深重的,中国金融业当务之急是重视欧美金融危机的前车之鉴,同时大力加强金融伦理建设,全面提升金融业核心竞争力。
%Finance ethics refers to the behavior norms and moral rule observed by finance organization,employee and market in finance exchange.If a country wants to live and develop,it has to have powerfulfinance.However,powerful finance possesses hard power that finances assets quality and efficiency,besides it has to promote soft power and accumulate finance culture.So how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finance ethics cannot alone.American finance crisis hasn't been resolved,euro zone sovereign debt made euro zone face the test ofdisintegration.However,som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crisis of finance have spread to economics go against finance ethics.The crisis would affect China for a long time.The most important for Chinese finance is that studies the experience of Europe and American crisis and strength theconstruction of finance ethics and then promote the core competition of finance.【期刊名称】《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5页(P8-12)【关键词】金融伦理;次贷危机;主权债务危机;金融衍生品【作者】耿传辉【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28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吉林长春13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0.99《孙子兵法》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次贷危机下的美国金融监管体制变革及其启示
次贷危机下的美国金融监管体制变革及其启示张波(招商银行总行同业银行部,广东深圳518040)摘要:金融监管体制应当以市场为基准不断变革与完善。
以1999年金融现代服务法案为标志的美国金融市场改革极大地推进了机构和产品的双重市场转型,但相应建立的功能性监管体制却产生了自觉性和自生性的监管滞后。
次贷危机促使美国检讨现行监管体制,于2008年3月底出台《现代化金融监管架构蓝皮书》,计划通过三个阶段的变革最终建立基于目标的最优化监管架构。
我国正处于综合化市场转型期,在当前主要是明确市场稳定性监管主体,并强化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
关键词:金融监管;次贷危机;目标性监管;市场稳定性文章编号:1003-4625(2008)12-0103-06中图分类号:F 830.2文献标识码:AAbstract :Financial supervision system should be reformed and improved according to market change.America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products are boosted by its financial reform since Financial Service Act in 1999,but the lag of supervision is the result of this kind of functional supervision system.It is Sub -prime crisis that urges America to inspect its current supervision system so Treasury Blueprint of Modern Financial Supervision Framework was issued in March 2008,in which objectives-oriented optimal supervision framework was constructed by three steps.China should clarify institution body for Market stability supervision and strengthen coordination among supervision institutions.Key Words:Lag of Supervision ;Sub -prime Crisis ;Objectives -oriented Supervision ;Market Stability收稿日期:2008-10),,,。
从泰勒规则看美联储政策框架的演变与革新
从泰勒规则看美联储政策框架的演变与革新8月27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年会上发表题为《新经济挑战和美联储货币政策评估》的演讲,称美联储将调整现有的货币政策框架,寻求实现2%的平均通胀率长期目标,并更侧重实现充分就业。
这一里程碑式的调整,标志着美联储的利率决策机制迈入了一个新的转折期。
泰勒规则及其发展美国国会在《联邦储备法》中,明确规定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目标为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适度的长期利率。
基于双重授权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实践经验,约翰·泰勒于1993年提出了泰勒规则,以简单的公式描述了通胀水平、产出水平和联邦基金利率之间的关系。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美国经济进入大缓和时期,期间经济增长与通胀预期温和稳定,菲利普斯曲线形态陡峭,因此,在沃克尔与格林斯潘时代,泰勒规则隐含的理论利率水平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高度吻合,泰勒规则对美联储利率决策的解释能力较强。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制定的联邦基金利率多次偏離传统泰勒规则隐含的理论利率目标,传统泰勒规则的适用性迎来了巨大挑战。
因此美联储官员与经济学家们,根据危机应对的特殊要求和美国经济结构变化,对泰勒规则的变量和参数进行了一系列修订。
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相较于价格稳定,当时美联储更为看重经济产出目标,伯南克对传统泰勒规则进行修订,将产出缺口的反应系数从0.5提升至1,潜在通胀目标由2%提升至2.5%。
2012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但失业率仍然高企,美联储主张在经济深度衰退之后的复苏阶段,应相对长时间地维持超低利率。
基于伯南克的鸽派立场,伊文思规则应运而生,将货币政策与就业紧密挂钩,向市场传达美联储注重经济增长(尤其是充分就业)的政策信号,同时,引入经济指标的临界值作为加息的触发标准,承诺在失业率低于6.5%以及通胀率预期高于2.5%之前,美联储将维持零利率水平不变。
2014年耶伦继任后,对劳动力市场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基于此前多轮修订的泰勒规则,耶伦发展出了最优控制方法,使联邦基金目标利率能够最小化失业率和通胀率与目标值的偏离度。
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与发展
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与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金融体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广泛涉及货币交换、国际资本流动以及全球金融机构的运作。
通过深入了解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与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变化和金融风险。
首先,我们来回顾国际金融体系的起源。
在古代,交流和贸易并不依赖于全球金融网络,而是以物物交换为基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贵金属作为交易媒介。
这些金融手段的使用进一步促进了贸易和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的融合。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金融体系发生了巨大变革。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成为国际金融体系史上的里程碑。
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美元与黄金挂钩,成为全球货币储备的基础。
这一体系确保了经济稳定和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暴露出种种问题。
1971年,美国宣布废除布雷顿森林体系,使得国际金融体系再次经历大规模转变。
随后,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崛起,并以货币浮动汇率机制为基础。
这使得汇率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更加敏感,也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加速,金融体系也在不断调整和发展。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跨境资本流动愈发频繁。
同时,大型金融机构的崛起进一步引发了全球金融体系的变革。
这些机构的扩张性业务和跨国经营,为国际金融体系增加了更多的风险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金融体系迫切需要更加紧密的监管和风险控制机制。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对国际金融体系脆弱性的一次巨大考验。
危机揭示了系统性风险的存在,并迫使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采取行动加强监管措施。
例如,欧盟通过实施更加严格的金融监管政策,试图避免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
在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下,国际金融体系将进一步演变。
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金融行业的格局。
新的金融模式和金融产品不断涌现,给国际金融体系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挑战。
同时,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也使得跨境支付和金融服务更加便捷,推动了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美国的金融危机与金融改革
美国的金融危机与金融改革摘要: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然而,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带来了各种风险。
纵观世界金融发展史,它既是一部危机史,也是一部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史。
本文以美国为例,主要探讨美国1907年、1929-1933年、2008年这三场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及其之后金融改革,并总结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趋势,以便更好地把握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向,给我国的金融改革提供相关的经验教训和启示借鉴。
关键词:美国、金融危机、金融改革一、1907年美国金融危机1907年的金融危机是美国在国民银行时期(1864-1913年)经历的最后一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它在美国金融史上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正是这场危机直接促成了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建立。
<1>发生原因:1.休克前的经济繁荣与缺乏监管的信托机构:20世纪初的美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迅速上升时期,经济的大繁荣让企业对资本的需求如饥似渴,也促使美国机构与个人投资者过度举债。
这一时期,很多个人企业转变为股份公司,发行掺水股票,从中谋取暴利。
大量欧洲资本通过提供短期信贷来资助创业投机。
信托公司享有许多商业银行不能经营的投资业务却极其缺乏政府监管,导致信托公司可以没有限制地过度吸纳社会资金,投资于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和股市。
1906年,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信托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
2.金融机构第一个倒下:1907年10月中旬,美国第大三信托公司尼克伯克信托投资公司(Knickerbocker Trust)对联合铜业公司(United Copper)收购计划失败。
市场传言尼克伯克信托投资公司即将破产,第二天这家信托公司遭到“挤兑”。
尼克伯克与现在的雷曼兄弟一样,成为倒下的多米诺第一张骨牌。
3.银行“惜贷”利率冲天:尼克伯克倒闭后,银行对于信托业产生强烈不信任感,银行要求信托公司立即还贷,收到两面催款的信托公司只好向股票市场借钱,借款利息一下冲到150%的天价。
546 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演变及启示
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演变及启示1. 介绍金融监管不仅仅是国家金融基础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金融市场运作的重要保障。
以美国为例,自20世纪初以来,金融市场和监管制度的发展演变成为了众多国家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笔者将从历史、框架、制度和案例等多个维度,结合独立的主观分析,展开论述。
2. 历史演变美国金融监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91年,当时美国央行被作为金融市场运作的核心机构创建。
然而,在20世纪初期,即泡沫经济崩塌以及万能保险的滥用等一系列事件后,美国制定了一系列金融监管法规。
这些法规被称为“金融改革法案”,一直被视为美国金融市场稳定和规范的重要法律依据。
此外,1929年的经济危机推动了美国的大规模银行业和证券业监管制度的建设,以此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在20世纪中后期,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定期针对不断增长的金融创新和市场不断变化的情况调整并完善监管法规,这一变化在21世纪还在继续。
3. 监管框架美国金融监管框架包括国家层面和州属层面的监管机构。
国家层面的监管机构包括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联邦保险服务办公室、联邦储蓄和贷款保险公司等。
州属层面的监管机构主要负责对本州银行和保险机构的监管。
由于不同实体和产品的监管权在不同的部门和机构之间划分,会产生重叠和混乱,这在2008年的次贷危机中为监管问题增添了复杂性。
另外,美国的金融监管强调“反洗钱”、“首席风险官制度”和“管理层独立性”等。
其中,反洗钱制度涉及金融机构如何预防其被用来洗钱的违法行为;首席风险官制度是指由机构首席风险官主导的风险管理程序;而管理层独立性制度则保证管理层不受其他利益相关方干扰。
4. 监管制度美国金融市场监管制度主要涉及对银行、保险、证券等不同金融机构和产品的监管。
其中,对于银行监管,更为群众熟知的是联邦开发银行严格的抵押贷款标准和向银行提供短期流动性的借贷设施;对于保险监管,最为显著的是1980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将银行和保险公司通过联合收购等方式合并的监管分离;对于证券监管,则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及其申报、报告、业务、会计等四个部门负责。
美国金融制裁机制研究与启示
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美元,确立了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绝对优势地位,控制了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支付清算基础设施。
在此基础上,美国对俄罗斯、伊朗、朝鲜等国家实施了金融制裁,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战略遏制的作用,迫使被制裁国在对外政策上不得不做出被动调整,甚至推动了个别国家的主权变更,影响了地缘政治的格局。
目前,全球单边主义抬头,全球化进程受阻。
特朗普执政后,美国将中美关系由“合作伙伴关系” 重新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关系”,中美经贸摩擦日益凸显,未来不能排除美国利用美元优势地位对中国施压甚至实施金融制裁的可能。
对美国金融制裁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快跨境人民币支付体系建设为核心,提前着手应对策略,具有现实意义。
金融制裁是指国际组织或主权国家为维护国际秩序或实现特定的国家利益,根据国际法或国内法律法规形成的制裁决议,针对特定国家、组织、实体或个人所采取的一系列金融惩罚性措施。
金融制裁是最严厉的经济制裁手段,是服务国家意志、在全球推行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
美国的金融制裁制度通常具有很强的单边主义色彩。
美国实施金融制裁的基础长期以来,美国在全球货币体系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在60%以上,在全球资金交易中的占比达90%。
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货币都与美元挂钩,利率市场也跟随美联储的利率政策进行操作,美元在国际交易中被大多数国家用作报价、支付和清算工具。
同时,美国控制了国际支付清算的主要通道,即环球银行间金融电讯协会(SWIFT)和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CHIPS)。
SWIFT是世界级的金融电文传送网络,为全球金融机构提供支付结算信息传输服务。
一旦金融机构被SWIFT列为制裁对象,无论采用任何代理银行、代理账户,凡是其发出的支付结算指令都将被中止,美元资金交易将被切断。
CHIPS作为全球最主要的美元支付系统,承担了95%以上的银行同业美元支付清算,每日通过CHIPS清算的资金量超过1.9万亿美元。
美国经济政策的演变
美国经济政策的演变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经济政策的演变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20世纪初到现在,美国经济政策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下所述。
1. 自由放任时期(1900-1929)20世纪初,美国政府重视保护私人财产和维持市场经济自由化。
在这个时期,政府几乎不干预市场,企业得以自由发展。
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大萧条的爆发导致政府开始重新考虑自由放任的理念。
2. 新政时期(1930-1945)在20世纪30年代,寻求解决大萧条的政策导致政府向市场经济转变,采取了新政政策。
政府大力投资于公共建设,如公路、桥梁、学校和医疗机构等。
政府还推动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如社会保险制度、最低工资标准和工会合法化等。
新政政策为美国复苏奠定了基础,也奠定了现代福利国家的基础。
3. 凯恩斯主义时期(1945-1970)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政府采取凯恩斯主义政策,即政府在经济放缓时增加支出和减税,以刺激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并促进了消费和生产的增加,直到20世纪70年代油价飙升和通货膨胀引发了石油危机。
4. 新自由主义时期(1980-2000)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采取了新自由主义政策,在经济问题上减少政府干预,促进自由市场和企业竞争。
该政策推动了经济创新和成长,但也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剧和经济不平等的增加。
5. 新千年时期(2000至今)21世纪初,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以应对经济危机和加强经济增长。
政府采取了定量宽松政策,即通过购买国债和其他债务证券来降低利率,刺激贷款和投资的增加。
政府还提高了对医疗保健的支出,推动了能源和环境政策以及推动国际贸易。
不幸的是,这些政策导致了货币紧缩和通货膨胀,使经济受到冲击。
总之,美国经济政策的演变对于美国和世界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演变历程充分证明,经济政策的成功取决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平衡,以平衡增长和财政稳定之间的关系。
美国消费金融发展及对我国的借鉴研究
美国消费金融发展及对我国的借鉴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美国消费金融的发展现状和监管体系,以及消费金融产品创新方面的经验。
通过对比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的现状和挑战,分析了美国经验对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借鉴意义。
在提出了借鉴美国消费金融监管经验、产品创新以及对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美国的经验进行研究和借鉴,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更好地服务广大消费者,推动金融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美国消费金融, 借鉴研究, 现状, 监管体系, 产品创新, 我国发展,挑战, 借鉴经验, 启示1. 引言1.1 美国消费金融发展及对我国的借鉴研究美国消费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完善的金融生态系统,涵盖了信用卡、消费贷款、支付结算等多个方面。
其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庞大,产品种类丰富,服务体系完善,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金融选择。
在消费金融监管方面,美国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监管体系,包括联邦储备系统、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等多个监管机构,保障了市场的稳定和透明。
美国消费金融市场还在不断推动产品创新,如通过技术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信用信息不完善、金融服务滞后等问题。
消费金融市场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产品创新和监管方面,需要加强监管力度,促进市场规范发展。
借鉴美国消费金融监管经验和产品创新,我国可以加快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美国消费金融市场的现状美国消费金融市场的现状可以说是相当成熟和多元化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美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庞大,涵盖了信用卡、贷款、金融投资、保险等多个领域,为消费者提供了广泛的金融服务选择。
美国消费金融市场拥有发达的金融科技和创新能力。
金融科技公司如PayPal、Square等在移动支付、在线贷款等领域居于领先地位,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美国金融信托业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金融信托业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内容提要信托是商品经济的产物,现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促进了金融信托业的蓬勃兴起与繁荣。
美国虽然不是信托业务最早起源的国家,但却是当今世界金融行业最发达的国家。
20世纪 80年代之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经营的国际化进程加快,以及众多国家对金融管制的放宽,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信托业制度和业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趋势。
一是信托职能多元化,二是信托业务与其它金融业务互相交融,三是信托投资业务国际化,四是信托品种日益创新,五是信托业务交易电子化,六是养老金信托呈逐年增长态势。
我国的金融信托业是在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恢复发展起来的。
从整个社会来看,我国全社会的信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整个社会对信托业的信任尚未完全康复,法制欠缺,监管体制仍有一些缺陷;竞争残酷,抢夺市场无序;信托税收、财务和会计制度不健全;人才短缺,知识准备和理论水准与国外比差距较大等等一些难题和挑战。
在我国信托业制度环境、经营理念、政策体系、法律构建和主营业务等发生深刻变化的转折时期,分析美国信托业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信托业发展的实际,明确我国市场化信托的发展思路和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录一、前言??1二、金融信托的一般性分析?2(一)信托概述?2(二)金融信托的性质?5(三)金融信托的种类?7(四)金融信托的功能?9三、美国信托业发展历程、特点、趋势分析??12(一)美国信托业发展的历程12(二)美国信托业立法17(三)美国信托制度的特点?19(四)美国信托业发展的趋势20四、我国信托业历史发展的沿革及现状分析??23(一)我国信托业发展回顾?23(二)我国信托业存在的问题28(三)信托业发展的机遇??31五、我国信托业发展的对策建议?35(一)我国信托业发展目标定位??35(二)促进我国信托业发展具体措施36注释??41参考文献??42论文摘要(中文)?1论文摘要(英文)?1 一、前言信托是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金融信托则是在一般民事信托行为基础上过渡演化的,是现代信用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
美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近年来,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成为全球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
在这种背景下,各国纷纷加强金融监管合作,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以应对全球金融市场风险。
美国作为全球金融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发展给其他国家提供了许多启示,包括中国。
本文将从美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发展历程入手,分析其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美国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美国经历了大萧条的严重经济危机。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恶化,美国政府开始意识到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和合作的重要性。
于是,美国政府成立了以解决金融危机为目标的各种委员会和机构,如著名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从而形成了美国金融监管的基本框架。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和机制不断完善和发展。
最具有标志性的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这个危机对美国金融市场造成了重大冲击,也暴露了美国金融监管机制的不足。
美国政府对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改革,并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措施,如《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Frank Act)和《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法案》(Financial Stability Oversight Council Act),旨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合作与协调,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美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发展给中国带来了一些启示。
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需要建立在有效的制度和法律基础之上。
美国通过制定法律和法规,建立了统一的监管框架,对金融机构和市场进行了全面监管。
这为金融监管协调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指导,有利于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在这方面,中国也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金融监管的法治化建设。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需要有统一的组织机构来协调各方的合作。
美国成立了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Financial Stability Oversight Council),作为协调金融监管的顶层机构,负责制定协调政策和监管措施,并协调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本文首先梳理了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历史变迁及各个时代的主流思想和特点。
简单来说,金融监管制度经历了“自由-管制-放松-再管制”的过程。
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前较少管制的自由竞争时期,1929年大萧条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时期,和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金融行业的混业经营和监管机构“双头多重”的监管时期。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再次发生重大变革。
针对这次危机,本文首先深入分析了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以及次贷危机爆发前后,美国金融监管的嬗变和暴露出的缺陷。
危机爆发前的美国金融监管,存在着功能性监管落后于结构性监管,金融监管落后于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监控主体的重叠和缺失三个主要问题。
针对本次金融危机暴露出的金融监管的问题,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于2010年7月颁布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这项具有历史性改革意义的法案被称为美国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大规模、最严厉的金融监管法案。
法案内容几乎涉及到金融领域的各个角落。
法案扩大了美联储的监管职权和范围,美联储被赋予了全面监管的职权。
法案进入了原先未被严格监管的非传统金融及影子银行领域,并在联邦政府进行组织架构重组,设立了许多新的机构。
在传统金融市场领域,法案颁布条款致力加强对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和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宏观审慎监管监管。
针对非传统类型、并长期缺乏足够金融监管的对冲基金、私募基金、场外金融衍生品及投资银行业务等市场的微观审慎。
法案还着重强调了金融消费者保护。
本文将从《多德—弗兰克法案》对美国金融市场带来的主要变革,以及其颁布以来的演变和改革前景做出论述。
接着,本文对法案的主要影响和特朗普政府对法案的改革做出了分析论述。
最后,本文分析了美国金融监管的发展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借鉴意义。
中国金融监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伊始人民银行的建立,并以改革开放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为界限,最终实现分业管理的金融监管体制。
美国金融发展历程
美国金融发展历程美国金融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殖民时期。
在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英国殖民者在北美的新英格兰地区开始建立贸易和金融网络,主要以大型港口城市如波士顿和纽约为中心。
这些城市的商人经营海外贸易,并在当地设立货币交换所和贸易公司。
在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开始建立自己的金融系统。
1791年,第一银行法案通过,建立了第一家国家银行,以监管国内货币和信贷。
这个机构为美国的经济提供了稳定的金融基础,促进了贸易和投资的增长。
19世纪是美国金融发展的重要时期。
美国西部的探险和定居激增,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和运输网络。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美国政府和私人金融机构共同推行了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1836年,美国的第二家国家银行成立,随后又出现了大量的地方性银行。
到了20世纪初,美国金融体系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1907年,金融危机爆发,凸显了美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建立美联储和通过《联邦储备法》,以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和货币政策的调控。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金融体系进一步扩大和创新。
20世纪后期,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和全球化加速了金融业的发展。
投资银行和风险投资公司崛起,推动了企业并购和股权融资的增长。
此外,证券市场的发展也促进了股票和债券交易的繁荣。
然而,美国金融发展历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揭示了金融系统内部的漏洞,并导致了长期的经济衰退。
这次危机促使政府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并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多德-弗兰克法案》。
总体而言,美国金融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殖民时期的初创阶段到当今的全球金融中心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动,美国金融业仍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美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历史演变与新趋势
美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历史演变与新趋势美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九十年代末到现在的发展,
经历了几次重大变化,最显著的是改变经济的方式和结构。
通过这些变化,美国经济一直在不断增长。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贸易政策和法
规等方面,探讨美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历史演变和新趋势。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货币政策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美国经
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设定货币增长或
降低把握经济发展速度,控制物价和利率等多种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
凭
借量化宽松(QE)战略,美联储把流动性注入市场,降低利率,帮助提高
消费和投资的热情。
此外,联邦基金利率的调整也可以成为一种货币政策,可以调节贷款成本、控制通货膨胀并促进经济增长。
有观点认为,自
2024年美国量化宽松开始以来,美国经济一直在持续增长,它为美国经
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财政政策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控制开支、减税或增税的方式,来调节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美国的金融体系及其演变
美国的金融体系及其演变金融体系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核心,而美国的金融体系更是全球范围内最为庞大和重要的金融体系之一。
从它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金融行业不断的创新、调整和发展,也见证了美国经济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
本文将对美国的金融体系及其演变作一探讨。
一、金融体系的基本特点美国的金融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构成:1. 银行:包括商业银行、储蓄银行、投资银行、中央银行和金融控股公司等。
2. 证券市场:主要包括证券交易所、场外交易市场和股票证券投资基金等。
3. 金融衍生品市场:包括期货市场、期权市场、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等。
4. 保险市场:包括寿险、财产保险等,同时还有再保险。
5. 资本市场:包括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有股权基金等。
从美国的金融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高度复杂性,同时它也是一个高度衔接的系统,各个组成部分都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
同时美国的金融体系对整个世界的经济体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金融体系的历史演变1. 起源时期(1775-1860年代)在美国独立前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业和贸易,金融体系非常简单,它主要由政府和私营银行组成。
在这一时期,美国的大部分银行都是由私人创建的,这些银行没有任何形式的监管机构,因此在市场的起伏波动中屡次破产。
但是,这一时期的经历是美国建立现代金融体系的铺垫,例如美国的第一家全国性商业银行“银行美联社”正是在这个时期成立的。
2. 繁荣时期(1860-1913年)这个时期是美国的经济腾飞时期,也成为了美国现代金融体系的关键发展阶段。
美国政府开始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措施,如“国家银行法”等,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建立一个高效的银行监管体系,同时希望能够解决美国银行市场面临的危机问题。
同时,随着经济的繁荣,很多的银行和证券交易所开始涌现出来,这也为美国的金融体系增加了更多的组成部分。
3. 泡沫和大萧条时期(1913-1945年)在这个时期中,美国的金融体系出现了一些重大而复杂的问题,许多市场的泡沫化引发了金融危机,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表明了这一危机的严重性。
美国金融制度变迁溯源及其思考
限度的管理以维持竞 争秩序。当时 , 国商业银行 美 存贷款业务 与投资银 行业 务 ( 证券业务 ) 是相互渗 透的。大多数商业银行直接或通过其附属机构从事
证券投资业务。投资银行在承销股票和债权包销业 务的同时, 也开办某些商业银行的业务。此时, 美国 实行的就是一种混业经营制度 。
已 由原来 的不足 4 %上 升到 目前 的 7 % 以上 , 0 5 而银
5 银行 安全与金融安 券等的承销 、 承购业务 , 了购买政府债券 以外 , 除 也 行控制的金融资产 已不足 2 % , 不能经营证券投资等长期性投资业 务; 同时 , 作为证 全画等号的时代 已经过去 了。( ) 国金融业受 到 3美 券经纪商、 交易商的投资银行 , 也不能经营吸收存款 等商业银行的业务。这一分业制度 目的是禁止商业 银行涉足高风险的投资银行业务 , 以免造成大量 的 不良资产 , 害储 户利益和整个银 行体 系的稳定 。 危 《 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 是美 国金融 法上的一座 外 国银行全面金融业务 的竞争压力。布雷顿森林体 系的瓦解使得金融领域开始 向多极化方 向发展 , 美 国金融业不 再独 霸一 方。而《 拉斯 一斯 蒂格尔 格
・
4 ・ 2
维普资讯
【 金融理论 】
陈柳钦 美 国金融制度变迁溯源及其思考
确立。《 93年银行法》 1 、0 2 、2条款做 出 13 第 6 2 、13
了严格 的分业 规定 : 商业 银行 不 能进行 企 业 股票 、 债
业在美 国得到了巨大 的发展 , 其所控制 的金融 资产
一
、
美 国早期 混业 制度 向分 业 制度 的转变
时萧条的经济形势而言可谓雪上加霜 , 公众 、 金融业 及政府都产生 了强烈的制度变迁 的动机 , 希望能有 种新的制度安排来维系银行体 系的安全 和稳健 , 避免银行连锁倒闭带来的负外部性就成了这一次制
解读美国金融体系
解读美国金融体系美国金融体系是全球最大和最完善的金融体系,它在美国国内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全美金融系统每年直接创造的产值大约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
由于美国的经济规模非常之大,因此它对全球的影响力度也就非常大,只要格林斯潘一宣布降息,恐怕这就不只是美国一个国家的事情了。
美国并不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历史长度只有两百多年,相对而言,美国金融系统的历史却十分悠久,并且非常稳定。
尽管在历史上曾经遭受过战争、大萧条等,但美国的金融系统自从建立以来其许多东西一直持续使用直至今日。
比如人们现在使用的美钞,它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开始印制发行的,如今仍然还是最初的样子。
再比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美联储)创建于1913年,直到现在依然还是最初的那套体系在运行。
再往远一点说,美国政府发行的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始于1862年,从那时起直到今日,凡是历史上美国政府发行的货币都依然有效,如果今天谁还有那个时候的货币,仍然可以合法流通。
世界上具有这样悠久金融史的国家并不多见。
美国金融机构美国的金融机构分为两大类:储蓄类和非储蓄类。
储蓄类金融机构是真正影响美国货币供应的金融机构,它直接左右着美国的经济前途与方向。
非储蓄类金融机构主要指股票经纪人。
所谓股票经纪人实际上就是倒股票的,他劝别人购买股票,买卖做成之后从中收取佣金,但他自己却从不拥有股票。
而券商则是从事股票买卖的,既要买进来,也要卖出去,可他们并不依靠手续费来挣钱,可以说算得上是个零售商,但就股票经营而言,也只能算是中间商。
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在美国始于1933年。
此前的银行既可以做投资又可以做储蓄,二者兼有,而此举直接的后果是引发了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
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导致许多银行垮台。
此后美国政府对此做出法律规定,明确指出:如果银行要吸纳百姓积蓄,则不能从事证券投资。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了储蓄类银行与投资类银行的区别。
退休基金退休基金在美国金融中占有很大比例,各大公司对此都有3%~5%的贴金,但这笔钱只能在退休以后才能拿到手,如果要提前将这笔钱取出来就得交罚税。
美国经济危机的历史根源
从世界历史视野看经济危机对西方价值观和社会心理的影响孟庆龙内容提要:从世界历史的视野观察、分析19世纪中期以来的经济危机,特别是把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与当前这场经济危机进行比较,不难发现,经济危机不仅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调整趋向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对西方价值观和社会心理的影响更加深远。
对我国的发展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
关键词:经济危机制度调整西方价值观社会心理趋势Consequences of Economic Crisis on Western Valuesand Social Mentality: a Vision of World HistoryAbstract Historically viewing the economic crises since the mid-19th century, especially comparing the current economic crisis with the Great Depression of 1929-1933, we can find that the impact of economic crises are far-reaching, not only on the regulation of capitalism, but also on western values and social mentality. The current economic crisis would be an opportunity rather than a challenge for China.Key words crisis, regulation of system, western values, social mentality, direction经济危机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产物,是世界近现代史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
从世界历史的视野、用历史研究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19世纪50年代以来的重大经济危机,特别是把当前的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作一比较,就不难发现,这次危机除了暴露出资本主义内在发展动力不足、自我调整难度加大外,更突出表明经济危机对西方价值观和社会心理的影响日益加深。
美国投资银行监管制度的变迁及对中国的启示
完善中国投资银行监管制度的建议
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 调合作,提高监管效率
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监 管职责和权限
加强信息披露,提高市 场透明度
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 投资者风险意识
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 外先进经验
加强监管科技应用,提 高监管能力和水平
适应金融科技发展的监管创新
借鉴美国经 验,加强金 融科技监管
推进金融创新,提高投 资银行服务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投 资银行国际影响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 投资银行核心竞争力
强化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与协调
加强国际监管合 作,共同应对全 球金融风险
建立国际监管协调 机制,促进各国监 管政策的沟通与协 调
加强国际监管信 息共享,提高监 管效率和准确性
借鉴国际先进监管 经验,不断完善中 国投资银行监管制 度
注册和许可程序包 括提交申请、审核、 批准等环节
投资银行需要遵守 SEC制定的各项规 定,包括信息披露 、风险管理等
投资银行需要定期 向SEC提交报告, 接受监管机构的检 查和监督
业务运营监管
投资银行业务范围: 包括证券发行、承 销、交易、投资咨 询等
监管机构:美国 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监管措施:包括注 册登记、信息披露 、风险管理等
露
放松监管阶段
1980年代:金融自由化浪潮, 投资银行监管放松
1990年代:金融创新和金融 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投资 银行监管进一步放松
2000年代:金融市场全球化, 投资银行监管继续放松
2008年金融危机:投资银行 监管放松带来的风险暴露,监 管机构开始反思并加强监管
重新强化监管阶段
背景: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 政府对投资银行监管进行了重大 改革
美国金融市场发展史
美国金融市场发展史美国金融市场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发达的金融市场之一。
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美国建国前夕,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为您介绍美国金融市场发展史,并探讨其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原因。
1. 建国初期的金融市场美国建国初期,金融市场相对简陋,主要以农产品交易为主。
随着美国工商业的兴起,金融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1792年,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成立,成为美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各州也陆续成立了自己的银行和证券交易所。
2. 工业化与金融创新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美国进入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金融创新迅猛,对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86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成立,标志着期货市场的兴起。
此外,合众国立储蓄银行(National Savings Bank)成立,为普通百姓提供了便捷的存款和贷款服务。
3. 金融危机与监管改革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美国金融市场经历了几次重大危机。
1929年的“黑色星期四”,标志着美国股市的崩溃,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
随后,美国政府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颁布了一系列金融法规,如《证券法》和《公司法》等,以防止类似危机再次发生。
4. 全球金融中心的崛起二战后,美国成为全球经济的支柱,金融市场的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华尔街成为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聚集地。
美国股市一直是全球最大、最活跃的股市之一,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和资金。
5. 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创新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金融行业的革命。
电子交易、在线支付和金融科技等新兴领域得到迅猛发展。
如今,美国金融市场已经从传统的交易方式转向了无纸化和电子化的交易,为投资者提供了更为便捷和高效的金融服务。
总结美国金融市场经历了一个由简陋到繁荣的演变过程,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的重要原因在于其长期的政治稳定、法治环境和创新能力。
它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美国经济的繁荣,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金融制度变迁溯源及其思考陈柳钦[内容提要]本文通过美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溯源发现,无论是混业经营制度还是分业经营制度,作为一种金融制度本身都应当适应经济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依赖于一国特有的制度变迁路径安排。
从美国“混业经营——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历史可以看出:混业经营的真正实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当然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一、美国早期混业制度向分业制度的转变1、20世纪30年代前美国金融制度的特点。
20世纪前,美国商业银行发展迅速,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相对迟缓,且主要以保险公司为主。
进入20世纪以后,新兴的金融机构如储蓄与贷款协会、投资银行、信用合作社、金融公司等迅速发展起来,但是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1913年联邦储备体系(即中央银行)根据《联邦储备法》而建立起来,标志着美国现代金融制度开始确立。
20世纪30年代前,美国的金融制度基本上是不受管制的,自由竞争是当时盛行的观点。
政府为了维持一个健全的、高效率的银行制度,只实行最低限度的管理以维持竞争秩序。
当时,美国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证券业务)是相互渗透的。
大多数商业银行直接或通过其附属机构从事证券投资业务。
投资银行在承销股票和债权包销业务的同时,也开办某些商业银行的业务。
此时,美国实行的就是一种混业经营制度。
2、20世纪30代美国分业制度的确立。
1929-1933年全面而深刻的大危机对美国的金融制度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美国银行大量破产倒闭,货币信用制度和濒于证券市场崩溃。
经过30年代的大危机之后,人们对自由竞争的金融市场的优点产生了怀疑,认为金融体系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
由于银行体系的脆弱带来了巨大的负外部性,对当时萧条的经济形势而言可谓雪上加霜,公众、金融业及政府都产生了强烈的制度变迁的动机,希望能有一种新的制度安排来维系银行体系的安全和稳健,避免银行连锁倒闭带来的负外部性就成了这一次制度变迁的最大收益。
为确保公众对全国金融体系和货币供应的信心,政府金融监管的主导思想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主张自由竞争和政府的不干预,转向限制金融业过度竞争,保障金融业的稳健经营。
在这种背景下,新上任的罗斯福总统颁布了一系列旨在彻底改革现行金融体系和货币政策的一揽子金融改革措施,力图重建美国的金融制度。
从而开始了美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金融制度变迁,通过确立严格的银证分离制度,使美国真正开始了分业经营的历程。
这次金融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以规范银行业和证券业的经营行为;采取金融业务专业分工制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以达到稳定金融业和经济,防范危机的目的。
为了保障金融改革措施的实施,美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对银行体制改革的法令,旨在构建一个新的银行制度。
而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是1933年6月16日通过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Banking Act),也称《1933年银行法》。
这一法律是基于这样一种判断,即如果断开银行、保险业与证券市场的联系,危机的循环就可以被打断,那么证券市场的危机就不一定会演化成整个国家的经济危机。
该法的确立标志着美国分业经济制度的正式确立。
《1933年银行法》第16、20、21、32条款作出了严格的分业规定:商业银行不能进行企业股票、债券等的承销、承购业务,除了购买政府债券以外,也不能经营证券投资等长期性投资业务;同时,作为证券经纪商、交易商的投资银行,也不能经营吸收存款等商业银行的业务。
这一分业制度目的是禁止商业银行涉足高风险的投资银行业务,以免造成大量的不良资产,危害储户利益和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
格-斯法是美国金融法上的一座“里程碑”。
它不仅标志着现代商业银行一现代投资银行的分离,也标志着纯粹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诞生。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出台,从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分析角度看,并非许多学者现在看来是偶然的,而是在彼时彼地合乎逻辑的必然选择。
继格-斯法之后,美国国会又相继颁布了《1934年证券交易法》、《投资公司法》等一系列法案,逐步形成了金融分业经营制度。
美国国会又在1956年通过了《银行控股公司法》(Bank Holding Company Act 1956),堵塞了银行业控股公司持有证券机构股份来间接从事证券业的漏洞并进一步隔离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
1956年《银行控股公司法》在1970年(《银行持股公司道格拉斯修正案》)得到了进一步的修正。
1987年,国会通过了《银行公平竞争法》(Competitive Equality Banking Act )堵塞了格-斯法的另一个漏洞,即通过设立“非银行业银行”(Non-Bank Banks)①来间接从事银行业。
二、美国分业制度的废除与现代混业制度的建立美国不断完善的分业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金融秩序,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金融环境的变迁,美国的分业制度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1)高通胀与利率上限的矛盾。
战后,美国奉行凯恩斯的廉价货币政策,以货币供给的超常增长刺激需求,从而形成了长期性、制度性的通货膨胀。
市场利率上升,而银行利率又受《Q项条例》上限的限制。
最终导致银行资金大量流向金融市场,银行利润急剧下降,使银行业向证券业渗透的冲动难以抑制。
(2)银行安全不再等于金融安全。
1933 年实行分业经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业控制着整个金融资产的近60%,是金融业的基础和主导力量,银行业的危机必将导致金融危机,甚至整个经济的危机,因此必须将银行同高风险的证券市场分离。
然而,通过近70 年来的发展,非银行的金融业在美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所控制的金融资产已由原来的不足40%上升到目前的75%以上,而银行控制的金融资产已不足25%,银行安全与金融安全画等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3)美国金融业受到外国银行全面金融业务的竞争压力。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使得金融领域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国金融业不再独霸一方。
而《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又使得美国金融业一直处于分业经营的状态,造成美国银行规模小,数量多,业务单一,规模效益难以实现,因此面对欧洲、日本的全能银行,美国银行只能自叹弗如。
(4)70年代后的金融创新浪潮不断,金融业国际化趋势加快。
市场经济需要金融服务一体化的内在要求使得银行和证券公司纷纷以各种金融创新来规避法律的限制,涉足对方的业务领域。
如由证券商所经营的证券回购与回售协议交易,尽管无存款之名,但却有存款之实;又如银行、证券商在国外注册外籍公司,然后再回到国内开展综合业务等,这些都已不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分业经营。
金融创新不断地冲破了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所形成的市场分割,使得不同融资工具、技术和服务之间差别缩小,不同金融产品和服务之间的替代性增大,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其界限也日益模糊,严格区分不同金融业务已相对困难。
美国为了顺应这种金融产业日益融合的趋势,提高本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从80年代初就开始了金融管制放松的进程,逐步改变了各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范围。
随着90年代中后期日本、加拿大、英国等西方国家纷纷放弃原有的分业经营而转向混业经营的金融业监管安排。
美国国内因此要求金融业混业经营管理的呼声日益高涨。
当美国经济走出衰退,增长与效率成为公众关注的重点,限制银行业自由竞争与发展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就成了桎梏,制度变迁在各个层次收益最大化动力的驱使下潜移默化的进行。
在1987年4月,美联储对《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的第20条款进行了重新的解释,允许一些大银行如:花旗银行、J.P.摩根和银行家信托公司等通过建立第20条款附属公司的方式开展某些“不合格”证券业务,其中包括承销商业票据、某些市政收人债券、抵押担保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
1989年美联储批准银行的第20条款附属公司可以经营公司的债券承销、买卖业务(J. P.摩根为第一家,而商业银行的大规模进人是在1991年),在1990年又允许部分银行经营公司股票承销业务。
在随后的十年中,美国有数十家金融机构先后开展了证券业务,大大提高了美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在1996年,通货监理署决定允许银行直接通过经营性附属公司的形式开展非银行业务,这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1997年美联储在放松银行业务方面又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部分取消了1987年和1989年所建立的“防火墙”限制。
于是商业银行逐渐开始在市场上通过直接收购投资银行并将其转为美联储所规定的第20条款附属公司的方式来经营证券业务,显然这要比直接新建一家投资银行快得多,且更能获得专业化的经营与管理经验。
1997年5月,美国财政部长鲁宾代表克林顿政府向国会提出了金融体制改革的建议。
主要内容是:取消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经营的限制;试图允许银行和工商企业互相融合,以增进金融业的效率,保障金融业的稳定。
随着经济形势和金融格局的变化,对于推行混业经营的新的制度安排,不同层次的行为主体形成了递增的预期收益曲线与递减的预期成本曲线,当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制度变迁的诱致机制就开始启动。
尽管决策者因为预期的监管成本和社会稳定成本曾经踌躇不前,但当增长和效率成为经济的首要问题时,混业经营显然是满足个人、机构和政府的各自偏好的合理的制度安排,制度变迁在微观和宏观层面有秩序的进行:技术创新——工具创新——机构创新——制度创新。
1998年4月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合并后的花旗集团将花旗银行的业务与旅行者的投资、保险业务集于一身,这事实上已突破了混业经营的限制。
成为美国第一个完全混业经营的银行持股公司(BHC)①。
1999年11月4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的《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Financial Services Modernization Act of 1999)废除了1933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彻底拆除了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之间的藩篱,允许商业银行以金融控股公司(FHC)形式从事包括证券和保险业务在内的全面金融服务,实行混业经营。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结束了美国长达66年之久的金融分业历史,当时的总统克林顿称这一变化“将带来金融机构业务的历史性变革”。
该法案的通过对全球都将产生深刻影响,这意味着在美国最早实行,并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对国际金融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的金融分业经营制度走向终结,并揭示了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新纪元。
三、美国金融混业经营的主要形式据《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的规定,可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包括金融控股公司、国民银行和投资银行控股公司。
由于投资银行控股公司不从事储蓄银行业务,实际上,从事综合性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主要有金融控股公司和国民银行。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的核心内容是“促进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之间的联合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