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学讲义new
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优质课件专业知识讲座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水体光照条件的特点:
(1)射到水面的太阳光一部分(约5%~10%)被水面反射,一部分透入 水层。反射部分的大小和水面状况密切相关,如风(无风5%,有风 7%,强风30%)、冰(乌冰35-40%)、覆雪(70-80%)。透入水层 的光能受到强烈的吸收和散射。
(2)通常用每米水层吸收的光能和射入的光能的比值作为光的吸收系 数。水分子对不同光线的吸收系数是不一样的,最先吸收的是红外线、 紫外线和波长长的红色光线,最后被吸收的是波长短的青色和蓝色光 线。至于散射情况则恰好相反,被水分子最强烈散射的是蓝色光线, 散射最弱的则是红色光线。水中散射出来的光线落到观察者的眼中时, 就使水面呈一定颜色。纯水散射的主要为蓝色光线,因而天然水越清 净看去也越近蓝色,但是水中悬浮和溶解的各种物质对光的吸收及散 射的情况与水分子不同,其他光线(绿光、黄光等)也被散射。因而浑浊 的水常呈绿色甚至于褐色。
(5)当水中悬浮物增加或水面被水草、冰 雪覆盖时,光照减弱。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可见,光是太阳辐射能以电磁波形式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辐射线。光 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其他星体的光仅占极小部分。光是生命的极为重 要的生态因子之一。地球上所有生命都是依靠进入生物圈的太阳辐射 能流来维持的。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和水体不仅带来光照,还直接产 生热效应。光能影响有机体的理化变化,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生态学 效应。
水生生物学课件 第1章 原生动物
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Zooplankton)是指在水中营浮游 生活的动物。在水体中其种类组成复杂,从 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到高等多细胞的脊索动物。
第一章 原生动物门 Protozoa
最原始、最低等、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
绝大多数原生动物都很小,最小的种类体 长2~3µm。最大也只有2mm左右。
原生动物作为一个动物体来讲是最简单 的,而作为一个细胞来讲是最复杂的。
壳呈壶状,壳口有一领部, 上有螺旋形条纹,壶部一般 为圆形或卵圆形。
12. 网纹虫属
壳呈钟形,壳口大, 常有细齿。壳具网纹, 末端尖角突出。壳壁 两层,薄而透明。
13. 尖毛虫属
体椭圆形。有侧缘纤毛,有时有短的尾棘毛。
14. 棘尾虫属
体卵形至肾形,一般较大。围口纤毛发达。
15.游仆虫属154
4.盖虫属
生活形态与聚缩虫相似。柄内无肌丝。当虫体受刺激时,只有 虫体收缩,柄不能收缩。
5.累枝虫属149
群体生活。形态与钟虫相似。 柄较直而粗,柄透明无肌丝。
149
车轮虫属
体圆筒形,具一圈后纤毛,附着器上有辐射排列的 齿钩。是常见的鱼病寄生虫。
车轮虫病
病症
鱼体组织分泌大量黏液,鳃 组织腐烂,病鱼体色发黑。
2.鳞壳虫属
外壳由大小排列整 齐的硅质鳞片镶嵌 形成。壳口位于前 端中央,其周围具 齿状鳞片。
(四)有孔虫目
个体较大,外壳由许多小室组成, 每一小室均有连接孔相通,故称为 有孔类。全部为海产。
1.抱球虫属
壳呈塔式螺旋状,壳壁钙质,多孔性 辐射结构。
(五)太阳虫目
身体呈圆球形,轴状伪足作 辐射状排列。
4.肾形虫属
虫体大多为肾形,全身纤毛稀。
水生生物学教案讲义
水生生物学 2014级蓝嘉2015年2-7月绪论一、教学目的1、掌握水生生物学的定义、范围和任务以及学习方法。
2、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水生生物学的定义、范围、任务及学习方法。
2、难点: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设想绪论是本课程的开头说明,说明全书的主旨、内容、范围、任务,其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一、什么是水生生物?二、为什么要学习水生生物?三、怎样学习水生生物?这三个问题都是应该在学习本课程之初必须明确的。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五、教学方法:讲述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出勤、学习用具、课本等准备情况2、正课:绪论第一节水生生物学的定义、范围和任务一、水生生物植物藻类、水生维管束植物1、定义:生活于水中的生物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2、内容形态、分类、生理、生态3、范围海洋生物、淡水生物4、任务认识常见的水生生物种类(特别是与渔业相关的种类)掌握鉴定水生生物的分类技术和生态学基础知识掌握水生生物调查研究方法二、水生生物与水产养殖的关系水生生物与水产养殖的关系密切。
一是构成水环境,二是饵料。
浮游生物具有很高的饵料价值,所有鱼类的仔鱼、幼鱼和鱼种阶段都是以浮游生物为食。
陆地上的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 ,放出O2,而动物吸O2放出CO2,大气中的O2和CO2含量,动植物的影响很大;水中的O2和CO2,含量也是由水中的动、植物来调节;藻类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O2,使水中的D.O↑,但藻类繁殖过盛形成水华或赤潮严重则鱼、虾、贝死亡。
所以水生生物既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我们怎样充分利用有利的一面而防止不利的一面,这是我们学习这门课的目的。
由此可知,水生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多用性的基础学科,只有把这门课学好了,才利于今后专业课的学习。
三、学习方法水生生物是一个庞大而繁杂的生态类群,种类繁多,到现在为止,你们认识有哪些水生生物?可以说你们认识的种类很有限,如果把1滴池塘水放在显微镜观察,可见到一个奇妙的显微世界,会到许许多多从没见过的细小生物。
水生生物学课件
水生生物学课件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物的生态学、分类学、形态学、解剖学、生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它们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水生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对于人类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生生物分类学水生生物分类学是水生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水生生物的分类和命名。
水生生物分类学是建立在生物分类学理论基础上的,使用系统分类法对水生生物进行分类。
水生生物可以分为两类: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
水生植物可以分为藻类、水生植物、浮萍类、水蕨类、菱形植物等。
水生动物可以分为宝螺、龟、鱼、虾蟹、水母以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
二、水生生物的形态和结构水生生物的形态和结构是水生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水生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可以反映出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生存环境以及生存习性。
水生植物的结构相对较简单,由根、茎、叶和花组成。
水生动物的结构则复杂得多,不同种类的水生动物具有不同的生理结构和生活形态。
例如,水中哺乳动物如海豚、河豚的身体特别适应水中环境,它们的尾部和鳍能够帮助它们在水中游动。
水生无脊椎动物如虾、螃蟹的身体也非常适应水中环境,其身体表面覆盖有壳保护其身体不受伤害。
三、水生生物的生态学水生生物的生态学是研究水生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水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演化过程。
生态学重点关注水生生物和它们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水生生物的生态可以分为两部分,即水生生物生态和水生生态。
水生生物生态是指水生生物在生存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各种特征。
水生生态是指水生生物所生存的环境的各种特征。
水生生态系统是指在水中的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生命系统,包括湖泊、河流、海洋、低地和其他水域。
这些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化与其中的水生生物紧密关联。
四、水生生物的保护与控制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水生生物的开发,许多水生生物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控制水生生物,相关部门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限制对水生生物的破坏。
《水生生物学》课件
结论
1 水生生物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
水生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 需要加强研究与保护
加强对水生生物的研究,加强其保护,是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生物多样性保护
水生生物的生存状态直接关 系到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对 其保护是保护生态系统多样 性的重要措施。
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重点
技术手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生态环境变化和生物响应 • 生态系统管理及水生物
资源利用 • 水生生物生理生态基础研究
• 遥感技术 • 基因测序技术 • 生物统计学方法
保护与利用并重
加强水生生物的保护,推动其 合理利用,实现生态、经济、 社会多方面协同发展。
底栖生物
如贻贝、螃蟹等,栖息于河底和海底,对水体循环 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游生物
如鲑鱼、红鳍金枪鱼等,是水体重要的食用鱼类, 也是食物链上的重要环节。
水生生物生态学
1
生态位与生态平衡
生态位是生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而生态平衡指各生物种群之间的 平衡状态。
2
营养关系
食物链、食物网等营养关系在水生生物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生态 平衡。
水生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是研究存在于水中的生物及其与水环境的关系的学科,涉及水 体生态、水环境保护等方面,其意义重大。
水生生物学概述
定义
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物及其与水环境相互作 用的科学,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科学方法进行研 究分析。
研究对象
水生生物学研究对象涵盖湖泊、河流、海洋等水 生环境。
水体环境与水生生物
水生生物学
第一章淡水浮游植物(藻类)第一节概论Phytoplankton Algae一、特征(一)无根茎叶分化,整个植物体(藻体)能吸收营养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又称叶状体植物。
(二)生殖单位是单细胞的孢子、合子或营养细胞。
整个植物体不分营养和生殖两部分,即无细胞的分化。
(三)在它早期生活史中,在母体内不形成胚的雏形,即无胚。
(四)藻体(植物体)很小,只有十几—几十um,单细胞或多细胞。
借助显微镜观察。
二、形态(一)单细胞—各种形状的单细胞:球形、卵圆形、圆柱形、纤维形、月牙形、纺锤形等。
(二)多细胞群体——圆形、椭圆形、丝状、分枝状、不规则团状等,细胞功能相同(三)多细胞体——细胞功能不同,主要是海产的褐藻门、红藻门,(海带、紫菜)(四)多核体——在一个细胞内有几个细胞核,如刚毛藻、无隔藻,整个细胞体无细胞隔膜,但有很多核。
三、构造(一)细胞壁大多数有细胞壁,少数无,如裸藻。
细胞壁有的光滑、有的有刺、有的有花纹。
细胞壁为内层纤维质+外层果胶质;少数种类如硅藻在果胶质外层又加一层硅质。
红藻、褐藻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质+藻胶(琼胶)。
(二)原生质体1、细胞核:一般为一个核,蓝藻无细胞核,少数种类多核。
2、原生质:包括色素、色素体、蛋白核、同化产物⑪色素:一般藻类都有叶绿素和胡萝卜素,特殊的有蓝藻门的蓝藻素(藻蓝素)、红藻门的藻红素、黄藻门的叶黄素。
⑫色素体:又称载色体,即含有色素的蛋白体。
色素体有各种形状:螺旋形、杯状、星状、板状、盘星状等。
如水绵为螺旋形位置有的在中心、有的轴生、亦有周生。
色素体的形状、位置是分类上的依据。
注:蓝藻门无色素体。
⑬蛋白核:原生质的一种构造,又叫造粉核或淀粉核。
组成:中心部分是蛋白体,外面包了一层淀粉鞘或副淀粉鞘。
作用:可能与淀粉等同化产物的形成有关;少数种类无蛋白核。
因此蛋白核的数量、形状均为分类依据。
⑭同化产物:油滴(脂肪)、白糖素、淀粉(与碘反应)、副淀粉(如蓝藻淀粉)。
关于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课件
动物耐饥饿能力
各种动物对饥饿的忍受能力是很不同的,有些种类在 饥饿情况下可活几个月甚至几年之久,有的则只能活 几个小时。
间断性取食的动物较经常性摄食的更耐饥饿,如蛭类
(Pontobdella murlcata)在没有食物情况下可活800 d,
幽蚊幼虫可活150 d,枝角类则几小时就饿死。有机体 贮存营养物质越多越耐饿,如鲤鱼的含脂量从0.15% 增到4.25%,越冬期耐饿能力从141 d增到191 d。
关于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 学
第一节 水生动物的次级生产
在单位时间内由于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 和繁殖而增加的生物量或所贮存的能量 即为次级产量。
在水体生物生产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 的次级产量是细菌、浮游动物、底栖动 物和鱼类
食物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水生动物必须以现成有机质为食物,其食物包 括藻类、大型植物、微生物、动物和腐屑。
次级生产的能量传递效率林捷曼(Lindenan, 1942)首先提出一个10%转化规律,即从一个营养 级到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平均只有10%可以传递下去。 Slobodkin(1959,1962)在实验控制条件下研究三个 营养级的食物链的能量传递,得出5%~15%的变 化幅度,平均也是10%。据Богоров(1965) 计算,世界海洋浮游植物年产量约5.500亿t,浮游 动物年产量约530亿t,也近于10%转化律。
水生动物的饵料基础是指藻类和高等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 溶解有机质和腐屑四大类。
藻类:从生态系统看,藻类是水体的最重要的饵料资源。是 大多数水生动物的基础饵料,而高等植物的作用较小,少数动 物食之,如草鱼、栉虾等。藻类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 糖等营养物质,而且富含维生素等,所以其饵料意义重大。
《水生生物学》课件
力和疾病传播的风险。
04
水生生物的保育与恢复
水生生物的栖息地保护
河流湖泊保护
保护河流湖泊的水质、水域面积和水流状态,确保水生生物的生 存环境。
湿地保护
湿地是水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应加强湿地的保护和恢复,维护 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海洋保护
海洋生态系统是水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应加强海洋保护区的建 设和管理,减少污染和过度捕捞。
水生生物学
目 录
• 水生生物学简介 • 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 水生生物的生存挑战 • 水生生物的保育与恢复 • 水生生物学的未来展望
01
水生生物学简介
水生生物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水生生物是指生活在水中或水域 环境的生物,包括淡水生物和海 洋生物。
分类
水生生物分类主要依据生物的形 态、结构、生理和生态特征,将 水生生物分为鱼类、无脊椎动物 、藻类等。
咸水生物群落
海洋生物群落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生生态系 统,其中生活着数以万计的水生 生物,包括鱼类、鲸类、海豚类
、贝类等。
河口湾生物群落
河口湾是河流与海洋交汇的地方, 其水质、盐度、水流速度等因素都 较为复杂,因此河口湾中的水生生 物种类也较为丰富。
珊瑚礁生物群落
珊瑚礁是海洋中的一个特殊生态系 统,由珊瑚虫和其他海洋生物共同 构成,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 。
而来的。
适应水生环境
水生生物在演化过程中逐渐适应 了水中的环境,发展出了各种适 应水生环境的生理和行为特征。
多样性的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生生物的种 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形成了各种
不同的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
03
水生生物的生存挑战
水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课件
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
水域类型
水生生物生活在各种水域中,包 括河流、湖泊、水库、池塘、海 洋等,这些水域具有不同的物理
、化学和生物环境特征。
水深与光照
水深和光照是影响水生生物分布的 重要因素。不同水深和光照条件下 ,生活着不同的水生生物种群。
水温与季节变化
水温是影响水生生物生长、繁殖和 迁移的重要因素。不同季节的水温 变化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理活动和 生态行为。
1 2
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城市污水等污染源对水生 生物造成直接伤害或影响其生存环境。
过度捕捞对鱼类资源的影响
过度捕捞导致鱼类资源枯竭,破坏了生态平衡和 生物多样性。
3
水利工程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水利工程如水库、水电站等改变了河流的自然状 态,对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和繁殖造成影响。
03
建立水域生态补偿机制,对受损的水域生 态系统进行补偿,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 平衡。
生态移民和产业调整
公众宣传教育
对于因生态环境恶化而面临生存困境的水 生生物种群,需要进行生态移民和产业调 整,以减轻对它们的压力。
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水生生物 和水域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形成 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
水生生物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生物活性物质
水生生物体内可能含有具有生物活性 的化合物,可用于药物研发。例如, 某些海洋生物中的化合物具有抗癌、 抗炎、抗菌等作用,是药物研发的重 要来源。
生物仿制药
一些水生生物具有特殊的生理机制和 结构,可以作为药物研发的模型或仿 制对象。通过研究这些生物的生理机 制和结构,可以开发出具有相似疗效 的药物。
水生生物学
目录
• 水生生物学简介 • 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 水生生物的生态学 • 水生生物的保育与保护 • 水生生物的应用 • 水生生物学的未来展望
水生生物学课件第五章水生生物的采集和调查方法(共27张PPT)
群丛:以群丛的结构特征和外貌为依据;植被 的根本单位
根据建群种类而拟定,按建群种类的植物上下 层次排列;
高挺水——低挺水——浮水——高沉水——消 沉水
层次不同的建群种类用“—〞连接;
层次相同的建群种类用“+〞连接;
如:苦草+黑藻群丛 第二十六页,共27页。
②1升水中浮游植物个数的计算(jì suàn)公 式 1升水样中浮 由 计 游 一 数 植 升 的 物 水 (0 标 .1个 3 (浓 1 3 本 毫 0毫 0 数 缩 )水 )升 升 计 标 量 数 本的 水浮 样
3〕水滴法:制作1ml的定量吸管,全片计数。
如1ml=20滴水。
第十一页,共27页。
1.定性标本采集 (1)采集工具
25号浮游生物网〔网孔0.064mm〕 (2)其它用品:固定液、显微镜,各种瓶,水
温计,萨氏盘等 (3)采集方法:浮游生物作“∞〞的捞取,着
生藻类可以(kěyǐ)用镊子夹取或用小刀刮, 漂浮于水中的藻块可以(kěyǐ)取其不同颜 色的藻块。
第五页,共27页。
(4)固定液:
第二十四页,共27页。
3.各种植物的百分比 4.各种植物符号: 菹草—— ;莲—— ;荇菜—— ;轮叶
黑藻—— ;满江红—— ;菱—— 5.标本(biāoběn)保存 浸于4%福尔马林中 浸于CuSO4溶液中 制成腊叶标本(biāoběn)
第二十五页,共27页。
6.植物体在水体(shuǐ tǐ)中的分布
〔5〕标签:写标本号,日期,采集地,采集人等。 〔6〕镜检:识别种类 定性标本分析:以一个视野中出现的数量的多少
来表示(biǎoshì)。 + 稀少1%以下 ++ 很少1-5% +++ 较多5-30% ++++ 很多30-60% +++++ 大量60-100%
水生生物学课件水生生物学定义、研究对象与内容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任务与意义
1、任务:认识水体中的现象变化规律,掌 握水生生物的形态和分类特征、生态分布, 出现季节以及在水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 了解水生生物与渔业的关系。
2、目的:利用掌握的知识为提高水体生产 力(鱼产量)和改进产品质量提供科学依 据。
3 意义 ① 生物资源的直接利用 ② 水体生产性能和生产潜力的估价 ③ 放养指标的确定(种类、尾数、搭配比例) ④ 水质评价:(污染指示生物的数量分布) ⑤ 污水处理:净化污水 ⑥ 其它: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地质学研究
依靠水的表面张力,漂浮在水面上,一般生活在水面 静止或流动不大的水体中。
4、底栖生物(Benthos)
栖息在水体底部,不能长时间在水中游动的一类 生物。
5、周丛生物(Periphyton) 生长在浸没于水中的各种基质表面上的有机体集合群。
淡水生物
浮游生物 自游生物 漂浮生物 底栖生物 为悬浮在水中的水生生物,它们无运动能力或游动能力很
弱,不能做长距离运动,而只能被动地“随波逐流” 。 2、自游生物(Nekton): 具有游动能力,有发达的运动器官(鱼等)。 3、漂浮生物(Neuston):
《水生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定义、研究对象与内容
1 定义: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生生物的形 态、结构、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及其与 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水生生物:指生活于水中的动、植物, 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 水生高等植物等
3、研究内容(学习内容) (1)水生生物栖息环境的研究 (2)水生生物的基础知识 (3)水生生物的生态学研究 (4)生理学研究 (5)水生生物的一般调查和研究方法
水生生物学讲义new
负管由砂粒或植物种子构成,并随虫体而移动。有厚重 负管的种类多只在泥表爬行,而负管轻巧的种类则常见 于水生植物上。
3.1.2 底内生活型
(1) 管栖动物 这类动物主要包括一些能分泌管子埋栖于沙泥中的种
类。
如有的沙蚕生活在“U”形革质管内,管外壁黏附砂粒 和壳片,绝大部分埋入泥沙中,管的两端有开口。
原生底栖动物(primary zoobenthos): 底栖甲壳类、双壳类软体动物
次生底栖动物(secondary zoobenthos): 各类水生昆虫
四、习见底栖动物门类
海绵动物门(Spongia) 刺胞动物门(Cnidaria)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线虫动物门(Nematoda) 环节动物门(Annilida)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棘皮动物门 (Echinodermata)
世界性广分布种,后者局限在暖海。
对底内生活的种种适应:
多数种类具有细长的体形,使之易于在底质中穿行。如 蠕虫。蛏类的贝壳相当纵长。
为解决底质中氧气(或食物)供应不足问题,穴居动物 常有部分身体暴露出于底质外。如颤蚓类,常将尾部暴 露出并不断摇摆,造成水流以获取氧气;有些种类如尾 鳃蚓则在尾部各节有成对的指状鳃,以提高气体交流效 率。蛏类则有很长的进出水管,以便从水中取得氧气和 悬浮食物颗粒。
虫体终生栖居管中,身体中段疣足的腹肢变为腹吸盘 吸住管壁;背肢变为扇状体(或称鼓动器),可鼓动 管内的水流动,这些变异是对管栖生活适应的结果。
(2) 埋栖动物(底埋动物)
栖息于泥沙中的一类动物,也包括挖洞穴居的动物。
水生生物学-大型植物讲课文档
九、底栖动物的生态学功能
(一)、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底栖动物群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 物链的重要环节 (二)、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的作用
沉积物动物群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者, 构成了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底栖亚系统,实行着能
流的调节。 (三)、对沉积物移动和稳定性的影响
在以下几方面改变沉积物质量:生物扰动;有机
例如:真涡虫、微口虫
(五)线虫动物门(Nematoda)
身体长圆筒形,又称为圆虫。两侧对称,不分节。 例如:矛线虫
(六)环节动物门(Annelida) 身体同律分节、运动器官是刚毛或疣足 例如:颤蚓科、沙蚕科、小头虫科
第十三页,共73页。
(七)软体动物门(Mollusca)
身体一般分为头、足和内脏团三部分。足是运动 器官具外套膜和贝壳。以下为海产种类:
(四)水生植物的生活周期 1、长度: 一年生或多年生 2、生长曲线:从萌发到生物量高峰阶段,生物量变化呈 S型曲线 3、繁殖:以无性生殖为主,产生休眠体
第三页,共73页。
水生植物生长曲线
第四页,共73页。
(五)水生植物的演替 1、原生演替
藻类 沉水植被 浮叶植被 挺水植被 沼生植被 陆生植被 结果:水生植物和水体的消失
(二)维持沉水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优势 (三)机械性治理对沉水植物的损伤
1、 牧食:能促进沉水植物在富营养化湖泊中的演替和 衰竭
2、 收获:是常用的控制沉水植物“杂草”的方法,对冠
层型植物光合作用的抑制效果明显
(四)富营养化水体中沉水植物的恢复
第九页,共(zoobenthos或benthic animal)是指 生活史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 物群,它们是水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底 栖动物是鱼类等经济水生生物的天然饵料,而有些 底栖动物(如虾、蟹等)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经济价 值,另外,底栖动物常作为环境监测的生物指标, 所以对底栖动物的研究在渔业和环境科学中均具有 重要的意义。
水生生物学课件PPT
蓝藻
8、绿藻门
绿 藻
二、浮游植物悬浮机制
(一)浮游植物的下沉速率 (二)悬浮适应机制
适应因素:体型大小、密度和体型阻力 适应途径:分泌粘液
形成气囊状物质,如伪空胞 形成比重小的代谢物质,如积累脂肪 增加表面积,如表面的刺和突起
(二)我国一些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
五、浮游植物群落及其生存对策
(一)生长和生存策略 生存策略:r选择与K选择
1、r选择的种类一般细胞小,最大生长素率高,往往 是富营养型水域的特征表现。例如硅藻
2、K选择的种类一般个体较大,最高生长速率较低, 竞争力强,是寡营养型水体的特征表现。例如甲藻 (二)藻类种群多样化——浮游生物的反论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沿岸新哲水蚤生活周期
其余叶片状) 大眼溞总科(躯干和胸肢均裸出壳瓣外)
晶莹仙达溞
长额象鼻溞
三、桡足类
(一)形态 体节:一般11节,头部与胸部第一节愈合,
称为头胸部 附肢:共11对,头部6对,胸部5对 (二)食性 滤食性:哲水蚤 掠食性:猛水蚤,剑水蚤 刮食性:剑水蚤 混合型:兼有滤食和掠食食性,部分剑水蚤 (三)生长发育 有性生殖,受精卵 无节幼体 桡足幼体 成体
(四)分类
哲水蚤目 剑水蚤目 猛水蚤目
哲水蚤
猛水蚤
剑水蚤
四、浮游动物垂直迁移
掠食性:猛水蚤1,、剑水周蚤 日垂直迁移
体节:一般11节,头部与胸部第一节愈合,
(有二性) :细形菌成是休整眠个卵水生夜态系迁统中移最重:要的黄消费昏者 上移,日出下移,最普遍
细菌的呼吸作用
晨昏迁移:每日晨昏两次 有性生殖,受精卵 无节幼体 桡足幼体 成体
水生生物学讲义共55页
6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类动物身体的构造通常都较简单,除感觉器官(如触 手、触丝)相对发达外,一些器官还有退化现象。如壳 菜的足完全消失;滕壶虽仍保持附肢,但已丧失运动功 能,而成为捕食器官。
长期固着生活的种类有: 较低等的种类(如海绵动物和刺胞动物),都具有辐射 对称的体形,以便与周围环境保持平衡。
较高等的永久固着动物有淡水壳菜,成体以足丝固着于 坚硬的底质上。
3.1.1底表生活型
(1) 固着生物 包括固定在基物上营固着生活的植物和动物。它们自孢子
或幼体固着变态后,终生不再移动。
固着动物包括几乎全部海绵动物、苔藓动物和大部分腔肠 动物及其他门类的一些动物。
固着动物由于它们固着不动的生活方式,所以它们营被动 的摄食方式,主要依靠海水流动带来的食物以供它们的营 养。
海藻对分布的变化有生理适应性,例如,生活在浅水处的 红藻具有大量类胡萝卜素,甚至使藻体呈褐色,这些色素 的作用很可能是阻挡太强的蓝光。
红树是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潮间带的双子叶被子植物, 它们从潮间带向陆地方向延伸,依次生长着不同的种 类。
河口盐沼则以大米草这类盐沼植物占优势,红树植物 与盐沼植物都属于半陆生性质的植物。
它们的卵和幼虫也是依靠海流的携带而扩大它们的分 布区域。因此,这类生物的分布和生活与海水的流动 有密切关系,往往在流速大的海区种数和密度都较大, 例如藤壶的幼体就有迎着水流附着而在静水中不附着 的习性。
固着动物由于它们这种不活动的生活方式,引起了它 们在形态上、生理上和生态上的一系列变化和适应。
据统计,世界海洋污损生物约2000种左右,我国沿海主 要污损生物约200种。
其中危害性最大的有藤壶、牡蛎、贻贝、盘管虫等种类。
(4) 攀爬动物(climbing benthos) 泛指爬行于底质表面和攀缘于水底突出物(包括水草)
上的动物。
种类组成复杂,一般而言,在底质表面爬行的类群个体 都较大,常有较厚的贝壳或被甲。如腹足类的环棱螺、 圆田螺以及甲壳类的各种蟹类和螯虾等。昆虫中的红娘 华等。在突出物和植物上攀缘的种类大都体形较小,贝 壳也相对较单薄。如寡毛纲的仙女虫科种类。
大型海藻最常见的是生活在浅水区的绿藻。
稍深处褐藻占优势,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生活在温带海区硬 质底上的巨藻,它们可形成大片的水下森林。
红藻多生活在潮下带。
海藻这种垂直分布格式与其含有不同色素对不同波长光的 吸收与反射特性有关。不过,在潮间带也常见集中海藻混 杂生活在同一层次,因此,海藻的分布也与环境(如波浪、 干露影响)和动物的选择性摄食有关。
大叶藻这类海草则多集中于潮间带的下部,是完全海 生的,只有少数几个种延伸到潮间带。
底栖单细胞植物和大型藻类都可以被海洋动物直接摄 食,且大型藻类(沼泽植物和海草也一样)形成大量 的碎屑,被食碎屑的动物所利用。
2.2 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门类种类、数量很多,分布在各大分类单元(门、 纲)中。
软体动物有5万种,其中的瓣鳃类(双壳类)就有1.5万种。
(2) 附着生物 这类生物附着生长后仍可移动。例如贻贝、扇贝、珠
母贝等。
常以发达的足丝附着在基底上,这些附着的贝类,可 以把旧足丝放弃稍作移动,再分泌新的足丝附着在新 的环境。
临时固着种类较多,方式也不同。如蛭类用吸盘固定, 某些摇蚊及石蛾幼虫则固定于底质上的巢、管等。
(3) 匍匐动物 指栖居于水底表面稍能移动的动物。它们包括大部分
3.1 底栖生物与地质关系划分的生态类群
水底本身的物理性质,如岩石、砾石、砾滩、泥滩的 区别,以及水底环境,特别是沿岸浅水海域光线、温 度、波浪、潮汐、水流等理化因素的千变万化,这就 促使生活在其间的有机体在形态构造、生活习性上的 复杂变化。
根据底栖生物与底质的关系,可以区分为底表、底内 和底游3种生活类型。
适应特性 攀爬动物中有不少种类有营造负管或负囊的习性,
负管由砂粒或植物种子构成,并随虫体而移动。有厚重 负管的种类多只在泥表爬行,而负管轻巧的种类则常见 于水生植物上。
3.1.2 底内生活型
(1) 管栖动物 这类动物主要包括一些能分泌管子埋栖于沙泥中的种
类。
如有的沙蚕生活在“U”形革质管内,管外壁黏附砂粒 和壳片,绝大部分埋入泥沙中,管的两端有开口。
甲壳类已发现的有3万~4万种。
环节动物(多毛类)。
棘皮动物也是很重要的底栖动物。
统称蠕虫的一类底栖动物(线虫、扁形动物、星虫、缢虫 等)的数量也很大,例如,海洋线虫有4000多种,在有的 海区每平方米海底淤泥中竟有上百万条小型底栖线虫。
三、底栖生物的生态类群
3.1 底栖生物与地质关系划分的生态类群 3.2 根据个体大小划分的底栖类群
腹足类软体动物、海星类、海胆类、一些蛇尾类和双 壳类软体动物。
它们一般都具有宽大基部和扁平的体型,以便在海底 上保持平衡状态。
污损生物(fouling organism)过去也称周丛生物、固着 生物或附着生物,系指附着在船底、浮标和一切人工设 施上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污损生物是包括以固着生物为主体的复杂群落,其种类 繁多,包括细菌、附着硅藻和许多大型的藻类以及自原 生动物至脊椎动物的多种门类。
第五章 水生动物
第三节 底栖动物
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 间生活在水体底部或沉积物中的各种生物群,即一类 以水体底部作为它们的栖息、觅食、生殖等活动的场 所的生物。
底栖生物种类繁多,底栖生物群落有多种生产者、消 费者和分解者。
二、底栖生物种类组成 2.1 底栖植物 2.2 底栖动物
2.1 底栖植物
底栖植物有单细胞底栖藻类、海藻和维管植物。
单细胞藻类生活在砂粒、沙滩或其他基底(如大型藻 类叶片)的表面。它们的数量很大,是浅水区初级生 产者的重要成员。
甲藻有营自由生活的,也有与珊瑚虫共生的。 微型蓝藻细菌在某些海区可年复一年地生长,形成岩
石状的礁藻,与碳酸钙沉积形成连续的堆积层,每年 沉积速率约为0.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