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新课程下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核心,它确立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的教学思想,以独特的直观性、形象性及新颖的多变性,深深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实验教学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最佳途径,实验能让学生直接参与并获得对探究特征的深刻认识。
离开了实验教学,科学教学只是“空中楼阁”,也会把原本生动丰富的知识,变成一堆枯燥难懂的材料。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要想提高学生实验的能力,使实验更加行之有效,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创设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
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就取决于充满诱惑和问题的情景。
如教师演示“热喷泉”的实验。
在一只盛有少量水的烧瓶上塞上带玻璃管的瓶塞,玻璃管直插到瓶底,教师用热水浇在烧瓶外面,瓶里的水立刻从玻璃管上喷出,就像喷泉一样。
学生看了实验感到十分新奇,迫切要求知道这是什么道理。
这时教师进行“热胀冷缩”知识的教学,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精选材料,增强实验的有效性。
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木块、石头、泡沫塑料、胡萝卜、铁盖、橡皮块、回形针、牙签、蜡烛等材料。
有些能浮的,有些能沉的,有些既能沉也能浮的,还有一些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球形材料一组5个;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材料一组5个,用来探究物体沉浮的规律。
这些有结构的材料集合在一起为学生创造一个乐于探究的环境。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利用这些有结构的材料对物体沉浮的有关认识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使学生对他们原来所做的关于沉浮的解释加以修正。
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认识到“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2019年文档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当前小学一线的科学教师受实验教学能力、组织学生分组实验的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大大制约着课堂中实验教学的有效程度。
教师往往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设计好了实验计划、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学生的实验探究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展开实验活动。
表面上看实验教学井井有条,而实质上学生实验探究是无效的。
由于科学实验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在实验探究中时常因计划准备不周、材料准备不足、实验操作失误等,影响实验的准确性,需多次反复研究,但教师往往因时间不足草草收场,影响了实验探究的效益。
科学课的实验大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一部分学生拿到实验材料后就迫不及待动起手来,根本没心思听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发言,也没有明白为什么实验,怎样实验,不关心做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只图动手快乐。
一部分学生把实验材料当作玩具,偷偷做与实验内容无关的实验,有的学生干脆频繁地离开自己的小组,给别的小组去“助阵”。
而一部分学生不动手,只是看着人家做,懒得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有的看也不看。
实验活动中学生参与率低下,缺乏合作。
科学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小学科学课大部分知识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也是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
理清影响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探究小学科学课高效实验教学的策略,提高课堂达成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与习惯,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实验教学有效性效的前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走进教室开始,让学生排着整体的队伍,准时到实验室,这是给学生一个信号,科学课是一堂严谨的课堂。
科学实验是很费时间的,哪个环节浪费了时间,对于探究都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培养学生善于倾听。
优势同学不愿听别人的发言,只想表达自己的意见,不管是对是错,还是别人已经表达过的。
弱势同学不想听,在别人发言时做小动作,根本不知道人家在说什么。
这两部分群体不解决好,课堂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四种策略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四种策略【摘要】本文介绍了四种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首先是提前准备充分,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案,确保课堂有序进行。
其次是注重实践操作环节,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可以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精彩的实验示范和生动的讲解,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最后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四种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提前准备,实践操作,学习兴趣,自主探究,引导,结论1. 引言1.1 背景介绍科学实验作为小学科学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实验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趣味性、学生参与度不高等。
为了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
提前准备充分是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
教师应提前了解实验内容,准备好所需材料和器材,并对实验过程进行反复练习,确保可以熟练操作。
注重实践操作环节是实验教学的重点之一。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也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新颖趣味的实验项目或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究空间,让他们在实验中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培养其科学探究的能力。
通过以上策略的有效运用,可以促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展开,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掌握科学知识的能力。
2. 正文2.1 策略一:提前准备充分为了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首先需要进行充分的提前准备。
提前准备是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只有充分准备才能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得到最大的提升。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帮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探索、发现和理解科学知识。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将探讨几种策略。
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应与学生的年龄和学科内容相匹配,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实验内容应能够提供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实践操作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
合理安排实验过程和步骤。
实验过程应当按照逻辑顺序进行,并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设计出相应的步骤。
在实验前,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目的、假设和预期结果,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测量、记录等方法,帮助学生收集和整理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合适使用科学实验器材和材料。
科学实验器材和材料的选择应当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实验的目的。
在实验前,可以向学生介绍实验所使用的器材和材料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它们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及时反馈和评价学生的实验结果。
在实验结束后,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并分析原因。
老师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思考和总结。
通过反馈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需要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合理安排实验过程和步骤,合适使用科学实验器材和材料,及时反馈和评价学生的实验结果。
这些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科学实验,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探究小学科学课堂与实验教学中提高有效性的策略
探究小学科学课堂与实验教学中提高有效性的策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作为小学阶段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与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小学科学课堂与实验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重要命题。
以下是一些提高小学科学课堂与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一、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小学生对于新奇、生动的教学内容尤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丰富的图文、视频等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生动、直观地了解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
二、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实验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生动活泼的实验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实验,如水的变化、化学反应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科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实验要求小学生参与主动,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精神小学科学课堂与实验教学不应只是教师讲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提问,主动思考,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四、注重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在小学科学课堂与实验教学中,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是应该结合起来的。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向学生阐述一些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体会实验规律,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为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策略的探究:1.设计有针对性的实验任务:实验任务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学科知识,设计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实验任务。
任务设计应突出实践性和综合性,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来观察、探索和验证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推理能力。
2.强调实验过程的探究性:科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主动思考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引导性问题、观察记录和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主动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和规律。
3.创设合作学习环境:科学实验教学应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和知识共享。
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促使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助。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报告实验结果、展示实验成果等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4.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实物模型、电子白板等教学工具,展示实验现象、演示实验操作步骤,并结合图表、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直观地呈现科学实验过程和结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提供丰富的实验资源:为加强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提供充足丰富的实验资源。
这包括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两个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收集和整理实验材料、器材以及教学案例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案,满足学生的实验要求和实践需要。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寻找和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科学实验资料,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和实验经验。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策略研究方案一、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科学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核心,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更是为了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然而,现实中许多老师在引导科学探究时常常缺乏有效的方法,结果往往是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探究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因此,探索如何提升小学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目标1. 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参与热情和能力。
2. 培养科学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促进教师发展:通过培训和经验交流,提升教师在科学探究教学方面的能力。
三、现状分析1. 目前的教学状况我们对十所小学进行了调研,发现了几个主要问题:- 参与度低:有70%的学生表示对科学探究活动没有兴趣,原因多半是活动形式太单一。
- 教师指导不足:80%的老师在进行探究时更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性。
- 资源短缺:60%的学校缺乏必要的实验设备和材料,这直接影响了探究活动的开展。
2. 需求分析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和学生都有以下期待:- 希望能有更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
- 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以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
- 增加实验资源,改善探究环境。
四、实施计划和操作指南1. 教学策略设计(1) 确定探究主题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主题,比如“水循环”或“植物生长”,这样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
(2) 设计探究活动- 活动形式:结合小组合作、户外探究和实验观察等多种形式。
- 活动流程: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确定探究问题。
2. 制定计划:学生分组,制定探究计划。
3. 实施探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
4. 总结反思:学生分享探究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3) 评估与反馈建立科学探究的评估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有效性的策略探讨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践和观察为主的学科,教师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探究当中,以此来获得知识。
本文围绕着重视实验探究、创设实验探究情境、合理选择实验探究材料、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以及多样化实验探究模式,探讨了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有效性的策略,希望能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有效性策略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小学科学的重要内容。
在小学阶段开展实验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主要以培养学生动手为主,从细节出发,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一、加强重视,让学生参与探究过程。
科学探究是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
教师科学实验探究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领,学生在自己兴趣的引导下能不断地了解自己的想法,有时间沉思,因此,足够的时间能让学生充分参与探究活动[1]。
教师要为学生安排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让学生进行尝试,从实践操作当中感受科学的快乐,熟悉实践操作的流程,并掌握实验的科学知识,提升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能力[2]。
比如,在教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中,其中一个实验是用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的气体来熄灭瓶子里蜡烛的火焰,这个实验看上去很简单,但真正操作时不一定能成功。
教师不要急着结束实验,而是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看不见的气体哪里去了”,学生会关注到实验操作的细节,对准蜡烛火焰,才能灭火。
在传统课堂教学当中,很多教师更重视教学的过程,而设置了许多教学的环节,课堂上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被缩短,学生的思维空间将不断的缩减。
实验教学必须给学生一段完整的时间进行探究,充分利用实验探究以此提升教学的效率[3]。
二、情境创设,让学生调动探究欲望。
在实践教学当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探究欲望来创设探究性科学教学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四种策略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四种策略1. 引言1.1 研究背景教学效果对于小学科学实验非常重要。
许多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缺乏兴趣、实验操作不规范、缺乏互动性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我们有必要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当前,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来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利用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注重实践操作和互动性、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以及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我们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对于促进小学科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缺乏兴趣,操作能力不足,学习效果不佳等。
本研究旨在探讨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四种策略,希望通过这些策略能够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和策略,为教师在实践中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从而更好地开展科学实验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2. 正文2.1 利用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利用直观性和趣味性是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一。
直观性是指通过直观的方式呈现科学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生动的实验器材、颜色鲜艳的实验剂等方式增强实验的视觉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可以使用颜色不同的试剂进行反应,让学生看到颜色的变化,从而更加直观地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
趣味性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如果科学实验过于枯燥乏味,学生很难保持兴趣和专注。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四种策略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四种策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当前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对单一,实验教学过程缺乏趣味性和实际操作性不足等,制约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为此,本文将探讨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四种策略。
一、设计多元化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是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一。
在设计实验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实际生活提出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相联系的实验内容,增加实际应用的环节,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和思考。
要根据科学实验的性质和目的,精心设计实验内容,特别注重实验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实验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学习物质的特性和变化这一主题中,可以设计一系列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实验内容,如制作果冻、测量水的沸点、观察气体的性质等实验,通过这些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度,使实验内容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实验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示范法、实验法、讨论法等,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
在实验前,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的背景知识和实验的目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进行实际操作时,教师可以采用示范法,让学生观察和模仿,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自信心;在实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讨论和总结,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如实验视频、图片、模型等,丰富实验教学资源,提高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实验教学环境的建设实验教学环境的营造对于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室内外的各种教学资源,打造一个具有浓厚科学氛围的实验教学环境,比如布置科学实验角、搭建实验展示桌、配备实验工具设备等,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感受科学的神奇和乐趣。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逐渐成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实验教学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实践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内容选择不当、实验条件不充分等,导致实验教学效果不佳。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策略分析和探索,以期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1. 优化实验内容小学科学实验内容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实际经验紧密结合,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验中获取知识和体验。
实验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实验的内容应多样化,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实验看到科学的魅力和奥秘,从而积极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来。
2. 提供充分的实验条件实验条件的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的效果。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应该注重提供优质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场地和实验材料,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还应该根据实验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实验的时间和场地,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实验中,并获取有效的实验体验。
3. 增强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教师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验教学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的效果。
应该加强教师的实验技能培训和教学能力提升,使其能够全面了解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具备丰富的实验操作经验,能够灵活运用多样的实验教学方法。
教师还应该积极探索和应用新的实验教学手段,使实验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4. 创新实验教学方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应该积极探索和应用新的实验教学方式,如虚拟实验、多媒体教学等,使实验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虚拟实验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实验内涵。
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来展示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实验内容。
这些新的实验教学方式能够使实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5. 加强实验教学评价实验教学的评价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应该积极开展实验教学评价,分析实验教学效果,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实验教学更加科学有效。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1. 引导性问题: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如“你认为这个实验会发生什么?”或“你觉得实验结果会是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并激发他们主动探索问题的欲望。
2. 观察和记录: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例如记录实验前的现象、实验中的过程、实验结果等。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并从中总结出科学原理。
3. 多样化的实验设计: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实验,例如演示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式实验和自主设计实验等。
通过多样化的实验设计,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增加他们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4. 实验的延伸和应用: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的原因,并将实验结果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等进行联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延伸和应用。
学生可以思考实验结果与自然界中的类似现象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科学原理。
5. 分享和讨论: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分享和讨论。
通过分享和讨论,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彼此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增强彼此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6. 综合评价: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综合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评价可以包括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实验观察和实验报告等方面。
通过综合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对实验的理解程度和实验能力的提高情况,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
通过上述策略的探究和应用,可以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增强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实 验课 上 的小 组 合 作探 究式 学 习讲 究 科 学合 理 的安
兴趣 ,更有效地让 小学生在 实验教 学中体验科 学探究 。 【 关键 词】科学探 究 实验教 学 有 效性 策略
排 ,做 到 以下 几 点,才 能将 小组合 作学 习落 到 实处 ,避 免
提 高小学科 学实验教 学有 效性 的策略探 究
◇ 李钟 富
【 摘要 】本 文通过 当前 小学科 学课 实验 教学效益分析 ,探寻 开 了 ,教师 要有哪 怕 学生 已经 回到教 室 内,也 要重 新拉 回 科学课 高效实验教 学的策略:养成 良 好 的 实验 习惯 ,组建合 整 改 的决心 。长 此 以往 , 良好 的实验 习惯 就 能养成 。 理的 实验小组 ,提供有 结构的材料 ,给足时 间和 空 『 日 1 ,收放 二 、组建合理 的实验小组 ,是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基 础
本方 法和 手段 ,也 是小 学生 进行 科学探 究 的主要 方 式 。理 和 积极 性 ,激励 学生 主动 探索 的求 知欲望 ;有 助于 学 生在 清影响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探究小学科学课高效实验 科 学探 究活 动过 程 中建构 科学 概念 ;有效 地帮 助学 生 学习 教学 的 策略 ,提高 课 堂达成 度 ,有助 于培 养 学生 的实验 能 和 理解 教材 中的知 识重 点和难 点 ,提高 学生 学 习效率 。 力 与 习惯 ,养成科 学 的思 维方式 和 方法 ,形成 解 决 问题 的 选 取 的实 验材 料要 贴近 生活 ,最好 是 随时可 得 ,随处
验 ,不 关心 做 的实验 结果 是否 正确 ,只 图动 手快 乐 。一部
当前小学一线的科学教师受实验教学能力、组织学生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四种策略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四种策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目前很多学校的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实验内容单一、实验操作难度过大等,导致学生对科学实验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当下教育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提出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以期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一、合理选取实验内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
老师在选择实验内容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合理安排实验的顺序和难度。
1.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实验教师在确定实验内容时,首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合理选择。
实验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2.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孩子们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与他们相关的实验内容,比如植物生长实验、动物行为实验等,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自然的神奇和美好。
3.考虑实验的难度和复杂度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不能承受过于复杂和抽象的实验内容,因此在选择实验内容时,要注意考虑实验的难度和复杂度,尽量选择一些简单易操作、容易理解的实验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成功的快乐和成就感。
二、优化实验教学环境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验操作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做好实验教室的布置和实验设备的准备工作,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
1.清晰的实验操作指导教师在实验课上应当清晰明了地向学生说明实验目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提前准备好实验操作指导手册,为学生提供详细的操作指导,避免学生出现不必要的操作失误。
2.实验设备的安全和完善实验室应当具备完善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学校应当对实验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确保实验设备的正常运转和使用。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四种策略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四种策略科学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往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教师的指导能力、实验设备的完备性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等。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四种策略。
一、以实验为核心,贯穿教学整个过程科学实验教学的核心在于实验这一环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实验为核心,将实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内容,让学生清楚实验的意义和价值。
在实施实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教材和实验仪器设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观察实验现象,从而深刻理解科学知识。
在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总结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实验规律。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科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讲解前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实验的探索欲望;在实验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在总结阶段可以通过展示、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可以让实验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三、优化实验环境,提高实验设备完备性良好的实验环境和齐全的实验设备是科学实验教学的基础条件,因此在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时,需要优化实验环境,提高实验设备的完备性。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安静,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其次要加大对实验设备的投入,更新和维护实验仪器设备,确保实验设备的完好无损。
只有保障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和齐全的实验设备,才能更好地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四种策略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四种策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原理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要想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来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以下将介绍四种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明确实验目的,使学生主动参与在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时,明确实验目的是非常重要的。
实验目的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主动参与实验过程。
而且,明确的实验目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的意义,提高他们对实验的积极性。
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应当事先明确实验目的,并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针对目的进行思考和探索,让他们参与到实验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度。
二、设置贴近生活的实验内容,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要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需要设置一些贴近生活的实验内容,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贴近生活的实验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可以通过制作简易电磁铁来让学生了解电磁感应的原理,通过种植植物来观察生长过程,并了解生物生长的规律等。
这样的实验内容不仅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还可以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时,教师应当选择一些生活中常见并且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实验内容,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三、注重实验过程的引导与激发学生的思考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兴趣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让他们投入到实验中来,积极探索和学习。
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置相应的实验内容,并且通过丰富多彩的实验形式和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在将介绍背景情况和研究目的。
在分别讨论建立互动式教学氛围、设计生动有趣的实验内容、提供多样化的实验器材和材料、引入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以及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等策略。
最后在总结各种策略的作用,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为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互动式教学, 生动有趣的实验内容, 多样化的实验器材和材料, 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 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学习效果, 教学改革, 小学教育, 科学实验, 教学策略, 教学氛围, 教学资源, 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和教师普遍存在着教学氛围单一、实验内容设计不够生动、实验器材和材料匮乏、教学手段陈旧等问题,导致科学实验教学的效果不尽人意。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势在必行。
要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首先需要了解背景,明确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目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缺乏互动式的氛围。
实验内容单一、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因为经费限制和设备不足,学校往往只能提供有限的实验器材和材料,无法满足实验教学的多样化需求。
传统的教学手段对于现代学生可能显得过于呆板,无法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有必要探讨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以期能够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1.2 研究目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兴趣不高、实验器材和材料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以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验操作能力。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摘要】本文通过当前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效益分析,探寻科学课高效实验教学的策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组建合理的实验小组,提供有结构的材料,给足时间和空间,收放结合全程引领,激励导向的实验评价,呵护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更有效地让小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体验科学探究。
【关键词】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当前小学一线的科学教师受实验教学能力、组织学生分组实验的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大大制约着课堂中实验教学的有效程度。
教师往往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设计好了实验计划、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学生的实验探究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展开实验活动。
表面上看实验教学井井有条,而实质上学生实验探究是无效的。
由于科学实验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在实验探究中时常因计划准备不周、材料准备不足、实验操作失误等,影响实验的准确性,需多次反复研究,但教师往往因时间不足草草收场,影响了实验探究的效益。
科学课的实验大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一部分学生拿到实验材料后就迫不及待动起手来,根本没心思听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发言,也没有明白为什么实验,怎样实验,不关心做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只图动手快乐。
一部分学生把实验材料当作玩具,偷偷做与实验内容无关的实验,有的学生干脆频繁地离开自己的小组,给别的小组去“助阵”。
而一部分学生不动手,只是看着人家做,懒得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有的看也不看。
实验活动中学生参与率低下,缺乏合作。
科学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小学科学课大部分知识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也是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
理清影响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探究小学科学课高效实验教学的策略,提高课堂达成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与习惯,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实验教学有效性效的前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走进教室开始,让学生排着整体的队伍,准时到实验室,这是给学生一个信号,科学课是一堂严谨的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小学科学课的显著特点,是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
实验教学以动手为主,那么,是不是只要准备足够的器材,安排好实验步骤,就可以顺利地进行实验活动;只要实验顺利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呢?不是的!教学是一门艺术,实验教学也不例外,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需要教师的机敏把握和智慧处理策略。
而对实验细节的把握,是提升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关注一个细节,就能生成一个精彩的环节;忽视一个细节,就可能毁灭一次精彩的实验。
所以,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更应关注细节。
在教学中,我们要从细节入手,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注重师生的有效交流与互动,用心观察,善于发现、挖掘,把握时机,加强课堂调控,加强实验的引领、指导和提升。
一、实验前谋选材料,从简求实课上要用种种材料,是科学课的一大特点,材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期望。
教师也许会感到把材料直接交到孩子手中,可能造成无法容忍的混乱。
事实上,把精心选配的材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探究,是让他们走上科学道路的一个好办法,关键是要选配好材料,注意发挥材料的最大效益。
一套好的材料,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会促成一节好课。
⒈ 利用材料间的相互关系,灵活加以组合和运用实验教学能否成功、效果能否达到,不仅仅取决于实验材料是否充足,还取决于实验材料选择是否科学,搭配是否精当。
实验材料选择科学、搭配精当,学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观察方便,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就好。
把各种材料放在一起,它们之间便有了一些相互关系,不同的组合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些特定的言行。
一盆水,一个软木塞、一个小铁块,这样一组材料学生会有什么结论?学生会说铁块沉下去,软木塞浮上来,材料结构的简单,使他们很难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如果是另一组材料:一盆水、同样形状大小的木块、铁、塑料、胶木,学生又会有什么结论?因为材料间的丰富对比性,将揭示一个规律:同样大小的东西,重的下沉,轻的浮着。
那么,是不是材料的结构越复杂越好呢?不是的!一般情况下,教师依据教材的提示,会设计出适合预设问题探究需要的有结构的材料,只要能够完成任务就可以了。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在准备实验器材时打破常规思维,常常可以使材料更简洁有效,看起来简单,但是用起来却更有意义。
⒉ 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分层、适时、有序地呈现一种材料就预示着一个现象,可以设置一个情境,进行一项探究。
不管是有关,还是无关,每一种材料的出现都有很明显的目的性。
因此,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也就是调控了课堂的节奏,掌握了课堂的结构。
小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使用的材料会随着探究活动的推进或探究内容的转变而变化。
材料何时呈现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过早发送探究材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没有听清楚活动要求,甚至还没有明白要研究的内容,就开始动手了,容易使探究范围过于扩大。
而有层次地发送材料,就能调控探究的范围和深度,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例如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学生猜测物体是沉还是浮可能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有关后,教师抛出了第一组材料:木块、石头、泡沫塑料、回形针、牙签、橡皮泥、胡萝卜、蜡烛,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发现与自己猜测不相符的结果——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可能没有关系,这就与经验产生冲突。
那么是不是这样?教师又提供了一组特殊材料:大小相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块、黏土块,实验获得了新的进展——轻的易浮重的易沉。
第三次提供了重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铝块、橡皮泥、萝卜块、木块、泡沫塑料块,结果发现在轻重相同的情况下,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这样分三次呈现,顺应了学生的思维方法,以材料来指引探究,有序而有效。
二、实验时明察秋毫,见机行事动态地了解学生,才能上好科学课。
要细心观察他们在做什么,分析他们在想什么,预测他们会朝哪个方向进展。
掌握信息越多,教师就越能清醒地进行指引。
因此,在学生活动着的时候,教师应是最忙的,不是去讲述,不是对学习活动指手画脚,而是在观察着学生行为上的变化和独创性,在用心发现学生的特殊表现,在注意着各个小组有意义的探究行为。
⒈ 从实验现象的差异中去找寻规律在探究中,几十个差别各异的学生得出各种各样的现象,而其中会有大量大同小异,能体现普遍性的现象,而基于这些现象的汇报交流,将是课堂进展的主要方向。
在《点亮我的小灯泡》的探究中,我们观察到,对于电池,有的小组用一节电池,有的把两节头尾相叠成串联,有的把两节的正负分别用电线并联;对于电线,有的用一根,有的把两根头尾相绞成一长根,有的两根并列合成一粗根;关于电珠,有把电珠放在正极的,也有放在负极尝试的。
各小组在数量和接法上有不同,但每一种使电珠发亮的电路都由电池、电线、电珠三部分组成。
这些信息,就构成了一条脉络,从中去除枝枝蔓蔓的信息,将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小电珠亮时,都有电池、电线、电珠三部分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
顺着从这个方向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有的放矢。
⒉ 从实验现象的普遍中去发现特殊在《点亮我的小灯泡》的活动中,教师注意到有一学生直接用电线连接正负极,时间不长,发现电池发热了;有一学生看到小电珠尾部碰上电池的正极时亮了一下,引起了他极大的意外,另一根电线没有竟然也会亮!再次尝试,真的会亮。
这些出乎意料的现象一定是学生心中的“疙瘩”,怎么回事?多好的探究机遇呀!教师如果抓住了,定会吸引学生去讨论,引出一些不曾想到的接亮小电珠的新方法。
原来,科学探究不仅仅是解决已有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的过程。
三、实验后引导交流,挖掘提升实验操作之后的集体研讨中,学生常常各抒己见。
也许是实验结果的差异,也许是认识角度的不同,交流中往往会有出入,甚至产生矛盾。
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巧妙地予以挖掘提升,让矛盾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⒈ 抓住思维亮点,层层深入小学生的思维往往趋于表面,深入思考的主动性不够。
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大致处于复合思维和前语言思维的层次上,会出现语言思维障碍,出现交流研讨内容与实际操作迷路的状态。
并且,心理学还指出:在科学学习中,不正确的、幼稚的语言和思维只能在感觉器官、思维和情感同时并用的基础上,通过与师生、生生互动发展来完成。
如果教师任凭学生回答哪里算哪里,在研讨时单往结论看,会使汇报研讨处于肤浅的状态,缺乏思维的深入,极大地扼杀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造成学生揣摩答案,不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
相反,如果教师能把握学生的特点,充分相信孩子们的潜在能力,多一些追问的细节,抓住学生的一个个思维点,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状态,就能使研讨层层深入,从表面深入到本质,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例如教学《被压缩的空气》一课,学生回答:手推活塞,活塞被推了进去,空气变少了。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立即反问:空气真得变少了,逃到外面去了吗?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表达出了问题。
教师又趁机追问:那空气为什么由30毫升变成了10毫升,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促使学生的思维向“节骨眼”上思考。
在学生一番探讨后都认为空气没有少而是被压缩了,教师又问:空气到底能压缩到多少呢?能不能压缩到“0”毫升?经过教师适时的点拨,引起学生间的互动,迸射了思维,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引向“正道”,学生对压缩空气的理解层层递进,将所观察到的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假如,教师一开始就置学生的思维点于不顾,以学生的回答为终点而不加以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会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而不能提高,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就只能囫囵吞枣。
⒉ 借助意外现象,指引探索在顺利地交流之后,学生们往往都“松了一口气”,这时是提出新问题,引起研讨新问题的好时机。
例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叶》一课,在把叶子分类的研讨环节中,各个小组分别谈了刚才的研究,有的以形状的共同点来分,有的以叶上的细毛毛共同点来分,有的按颜色共同点来分。
之后,教师拿出采集的同一颗树上的叶,但大小、老嫩、颜色有所区别,问学生是否算同一种树叶?新的讨论就此展开,最后基本认为应该分在一组,虽然大小和颜色不同,但它们长在同一枝条上,形状、叶脉、边缘的锯齿都类似。
交流活动中常常会显现出一些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或一般人不太注意的话题,是置之不理还是妥善引导?教师的教学意识起了决定作用。
一次,教师为了简便,使用了纸盒的牛奶饮料插上吸管,做热胀冷缩的实验。
交流时一位学生提出,牛奶盒放入热水后,会先下降一截后再缓慢上升。
是这样吗?教师取来新奶盒亲自做过后,肯定了这一不被人注意的细节,并把这一现象提供给全班讨论。
结果发现这一意外现象正是牛奶盒首先受热膨胀造成的!结论拓展了知识,讨论丰富了这一实验的教学意义,效果不言而喻。
⒊ 捕捉有效信息,拓展延伸学生研究后延伸的内容同课堂学习应属同一个内容范畴,它们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它应该是课堂研究内容的扩展、深化。
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这些转眼即逝的“信息”。
例如教学《被压缩的空气》一课,在最后小结时,突然有个男生说“老师我想在课后弄个利用压缩空气的玩具”。
这时我马上用赞许的目光对全班学生说:“非常好!今天我们利用所学的压缩空气的知识,回去设计或制作一个小发明。
”学生课后探究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
总之,细节决定成败。
要真正上好一节实验课,科学探究要真正做到有效有序,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用活动来带动思维,用思维来改善活动;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条件,从符合学生心理和行为特点的要求出发,在实验操作、深入思考、教学组织等方面用心关注细节,抓住机遇,适时“导”、“拨”,使学生都能规范、科学地动手操作,通过自行探究获取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实验的效应,凸现科学课的教学功能,演绎出教学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