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胡寿松

合集下载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学习大纲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学习大纲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学习大纲参考书: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 胡寿松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知识点: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名词术语控制系统的分类、组成典型外作用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掌握反馈控制的基本原理根据系统工作原理图绘制方块图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知识点:控制系统动态微分方程的建立拉普拉斯变换法求解线性微分方程的零初态响应与零输入响应运动模态的概念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典型元部件传递函数的求法系统结构图的绘制、等效变换、梅森公式在结构图和信号流图中的应用基本要求:利用复阻抗的概念建立无源网络的结构图熟悉控制系统常用元部件的传递函数掌握控制系统结构图的绘制方法及串联、并联、反馈三种基本等效变换用等效变换方法或梅森公式求系统结构图或信号流图的各种传递函数第三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知识点:控制系统时域动态性能指标的定义与计算误差的定义与稳态误差的计算系统稳定性的定义与判断法则系统动态性能分析基本要求:一阶系统阶跃响应的求法、一阶系统动态性能指标的计算公式推导典型欠阻尼二阶系统动态性能指标的计算、性能指标与特征根的关系改善二阶系统动态性能指标的方法主导极点与偶极子的概念及其应用劳斯判据及其应用静态误差系数、系统型别、稳态误差的计算扰动引起的误差的定义与计算方法减小和消除稳态误差的方法不作要求的内容:非零初始条件下二阶系统的响应过程(Pg101)高阶系统的动态性能估算(Pg106)赫尔维茨稳定判据(Pg111)动态误差系数(Pg125)、采用串级控制抑制内回路扰动(Pg131)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知识点:根轨迹的基本概念根轨迹的模值条件与相角条件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法则广义根轨迹系统性能的分析基本要求:由系统的特征方程求开环增益从零到无穷变化时的根轨迹方程(或开环零点、或开环极点从零到无穷变化)根轨迹的模值方程与相角方程的几何意义零度根轨迹与180度根轨迹的绘制法则由根轨迹分析系统稳定性、分析参数变化对系统运动模态的影响不作要求的内容:根轨迹簇的绘制(Pg157)第五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知识点:频率特性的概念及其图示法开环频率特性的绘制稳定裕度基本要求:频率特性的计算方法(切记:稳定系统正弦响应的稳态分量,是与输入同频率的正弦信号,其幅值和相角均随输入信号的频率而改变;其稳态误差也是与输入同频率的正弦信号,其幅值和相角也随输入正弦的频率而改变)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其中振荡环节的两组特征点要记住开环系统幅相曲线的绘制、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对数坐标系的应用由最小相角系统的对数幅频渐近曲线求传递函数的方法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及对数稳定判据稳定裕度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不作要求的内容:对数幅相曲线(Pg175)、例5-5(Pg185)Pg195第10行~Pg196第8行、确定性信号的频谱(Pg206)随机信号的频谱(Pg208)、确定闭环频率特性的图解方法(Pg209)第六章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知识点:系统的设计与校正问题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串联校正复合校正基本要求:串联超前校正网络的设计方法、串联滞后校正网络的设计方法串联滞后-超前校正网络的设计、PID校正的特点复合校正网络的设计不作要求的内容:串联综合法校正(Pg244)串联工程设计方法(Pg249)反馈校正(Pg251)第七章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知识点:离散系统的基本概念信号的采样与保持Z变换理论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动态性能分析离散系统的数字校正基本要求:采样与保持的物理描述与数学描述、香农采样定理零阶保持器的数学描述及其频率特性差分方程的概念、差分方程的建立与求解脉冲传递函数的概念、用Z变换方法求系统的输出响应Z域稳定判据、W域稳定判据、朱利稳定判据离散系统的性能分析第八章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知识点: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常见非线性特性及其对系统运动的影响相平面法描述函数法基本要求:线性系统的相轨迹、等倾线法、开关线、奇点及其类型,非线性系统的相轨迹非线性系统的等效变换负倒描述函数曲线的绘制非线性系统稳定性的判断自激振荡的判断及自振参数的确定不作要求的内容:由相轨迹绘制时间响应曲线非线性控制的逆系统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三版第1章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三版第1章

群时延
系统对信号的延迟时间随频率的变化, 反映了系统对信号速度的影响。
稳定性
通过判断系统的极点和零点分布,分 析系统的稳定性,即系统在受到扰动 后恢复平衡状态的能力。
开环频率特性的绘制和分析
开环系统的频率特性
开环系统是指没有反馈控制的系统,其频率特性由系统的开环传 递函数决定。
开环频率特性的绘制方法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总结词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包括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 性。
详细描述
稳定性是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之一,它是指系统 在受到扰动或输入信号变化时,能够恢复到原来的平 衡状态或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性能。快速性则是指系 统能够快速地响应输入信号的变化,减小调节时间和 超调量。准确性则是指系统能够准确地跟踪输入信号 的变化,减小误差和提高控制精度。这些基本要求相 互关联,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和 优化。
构建方法
通过将系统各部分表示为方框, 并使用信号线连接,构建出整个 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应用
动态结构图便于对控制系统进行 直观分析和设计,可以用于模拟 系统的动态行为和输出响应。
梅森公式
定义
梅森公式是控制系统分析中的一种重要公式,用 于计算系统的传递函数。
公式形式
梅森公式以级数展开的形式表示传递函数,可以 用于分析系统的稳定性、频率响应等特性。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三版 第1章
•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 控制系统的频率分析法
0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总结词
自动控制系统是由控制器、受控对象和反馈通路组成,通过自动调节输入信号,使输出 信号按照预定规律变化。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6303001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英文名称:Theory of Automatic Control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必修课总学时:72 讲课学时:64 实验学时:8学时:72学分:4.5适用对象:自动化专业先修课程:电路原理、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为自动化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和系统性能分析、设计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设计自动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采用时域法、根轨迹法和频率特性法对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和设计,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熟悉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

熟悉用拉氏变换解线性微分方程的基本方法。

掌握求系统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建立和简化的方法。

2.熟悉运用时域分析法分析系统性能的方法。

掌握典型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以及性能指标的求取。

掌握用劳斯代数稳定判据判断系统的稳定性的方法。

掌握求系统的稳态误差及误差系数的方法。

3.熟悉用根轨迹分析法分析控制系统性能的方法。

了解根据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分布绘制闭环系统的根轨迹图的基本方法。

根据根轨迹图分析控制系统的性能。

了解开环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用频率分析法分析控制系统的性能熟悉典型环节频率特性的求取以及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掌握开环系统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

了解根据开环频率特性曲线分析闭环系统性能的方法。

熟悉用奈氏稳定判据判断系统稳定性的方法5.熟悉控制系统性能的设计与校正的方法。

掌握串联超前校正、串联滞后校正的校正装置参数的设计。

了解串联滞后—超前校正的校正装置参数的设计。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一)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主要任务以及研究对象,熟悉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1.自动控制与自动控制系统2.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3.对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4.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简述(二)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熟悉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拉氏变换及其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第三版 第1章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第三版 第1章

§1-4 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
A
超调量σ% =
A 100% B
峰值时间tp 上 升 时间tr
B
“稳,快,准”
调节时间ts
1.稳定性(最基本要求)

系统在扰动消失后,由初始偏差状态恢复 到平衡状态的能力。
1、稳定
2、不稳定
稳定性: (1) 对恒值系统,要求当系统受到扰动后,经 过一定时间的调整能够回到原来的期望值。 (2) 对随动系统,被控制量始终跟踪输入量的 变化。 稳定性是对系统的基本要求,不稳定的系 统不能实现预定任务。线性系统稳定性,通常 由系统的结构决定与外界因素无关。

2.快速性(动态要求)

动态性能:调节时间、上升时间 对过渡过程的形式和快慢提出要求,一般称为动态性 能。过渡过程要平稳,快速。 稳定高射炮射角随动系统,虽然炮身最终能跟踪目标, 但如果目标变动迅速,而炮身行动迟缓,仍然抓不住 目标。

3. 准确性(稳态要求)


稳态性能:稳态误差 在参考输入信号作用下,当系统达到稳态后,其稳态 输出与参考输入所要求的期望输出之差叫做给定稳态 误差。显然,这种误差越小,表示系统的输出跟随参 考输入的精度越高。系统响应达到稳态时,输出跟踪 精度要高。

自动控制系统

实现某一控制目标的所有物理部件的有机组合体。
2.自动控制技术的直观认识
我们身边的自动控制系统与装置
冰箱 电热水器
空调
现代生活离不开自动控制!
3.自动控制理论研究简史

经典控制理论:20世纪40-50年代

分析方法:时域、复域、频域 研究对象:SISO(Single-input Single-output) 数学工具:微分方程、拉氏变换等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简明教程(专业教学)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简明教程(专业教学)

i 1
j1, j x
= 180 + 1 + 2 + 3 1 2 3
=180 + 56.5 + 19 + 59 技1术0教8育.5 37 90 = 79 23
n
m
zx 180 (zx p j ) (zx zi )
j 1
i1,i x
=180 117 90 + 153 + 63.5 + 119 + 121 =149.5
1)劳斯判据法 应用劳斯判据求出系统处于稳定边界的临界值K’, 由K’值求出相应的ω值。
2)代数法 把 s j 代入特征方程 1 G( j)H ( j) 0
1 1 1 0 d 0 d 1 d 5
3d 2 + 12d + 5 = 0
d1 = 0.472 d2 = 3.53(不在根轨迹上,
舍去,也可代入幅值方程看Kg>0否?) 分 离点上根轨迹的分离角为±90°。
d1 = 0.472
d 180 / k
如果方程的阶次高时,可用试技探术教法育 确定分离点。
j1, ji
p j zi
j 1
;
k 0, 1, 2,
z1
(p1-z1) ( p1-p2 )
( p1-p3 )
p3
0
p2
Im
A
a
s1
pa
3 p3
1 z1
1
0 p1
Re
p2 2
p1 180 (2k 1) ( p1 z1)
(( p1 p2 ) ( p1 p3))
例:起始角 技a 术教育180 (2k 1) 1 (1 2 232)
实轴上的交点 n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简明教程[m]自控1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简明教程[m]自控1

反馈信号
•方框图中的几种表示法:
输入量 环节名称 输出量 (或特性)
r
(+)
e=r-b 或 r
(-)
e=r-b
(-)
c c
引出点 c
b (b)
b
(a)
(c)
闭环控制
+ ug uf
放大器 热电偶
给定电位计
-
Δu
放大器
工件
ua
热处理炉 阀门 煤气 混 合 器
电动机
M
动画: 开闭环控制比较 Ti 给定 装置
•开环控制
+
GT V udo M 给定信号 (电压)
扰动量
ug
晶闸管可 触发 控整流器 器 控制装置
(b) 方块图
输出量
(转速) 受控对象
电动机
(a) 原理图
•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无反向联系。 •前馈控制(开环)
+ ug
ui +udo R
放大 i 器 (a) 原理图
M 负载 n ug
第一章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1.1 一般概念 1.2 基本控制方式 1.3 控制系统的类型 1.4 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End
1.1 一般概念
1.2 1.3 1.4
何谓控制 何谓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条件下,利用控制 装置使被控对象按照预定的技术要求进行工作。 手动控制 自动控制系统:是指能够对被控对象的工作状态进行自动控 制的系统,它由被控对象和控制装置组成。 自动控制理论所研究的问题 •被控对象 :指需要给以控制的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被控对 象是控制系统的主体,例如火箭、锅炉、机器人、电冰箱等。 控制装置则指对被控对象起控制作用的设备总体,有测量变换 部件、放大部件和执行装置。 •被控量 :指被控对象中要求保持给定值、要按给定规律变化的 物理量。被控量又称输出量、输出信号 。 •给定值 :是作用于自动控制系统的输入端并作为控制依据的物 理量。给定值又称输入信号、输入指令、参考输入。 •干扰量 :除给定值之外,凡能引起被控量变化的因素,都是干 扰。干扰又称扰动。

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2.学时:48学时3.学分:3学分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常见的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并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课程内容1.自动控制概述-自动控制的定义与发展-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与应用2.信号与系统-信号的分类与表示-基本信号的性质与处理方法-系统的数学描述-系统的时域与频域分析3.闭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的定义与特点-闭环系统的数学模型-闭环系统的性能指标与评价方法-闭环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常见的闭环控制器设计方法4.开环控制系统-开环控制系统的定义与特点-开环系统的数学模型-开环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常见的开环控制器设计方法5.联立方程与传递函数-多变量系统的联立方程-传递函数的定义与性质-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传递函数表示方法6.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响应的时间特性-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超调量与振荡周期-系统的阻尼比与自然频率7.根轨迹法与频率法-根轨迹法的基本原理与应用-频率法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根轨迹法与频率法的综合应用8.PID控制器与系统校正-PID控制器的定义与结构-PID控制器的参数调节方法-系统的校正与补偿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实例演示:通过实例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3.实验操作:安排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讨论与交流: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加深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

五、评价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出勤情况、课堂参与度等。

2.作业与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和实验,并提交相应的报告。

3.期中考试:进行一次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掌握程度。

4.期末考试:进行一次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参考教材1.《自动控制原理教程》(第五版),胡寿松,清华大学出版社2.《自动控制原理》(第八版),奚振中,高等教育出版社3.《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第九版),朱小丹,机械工业出版社七、备注根据实际教学进度和学生背景,可适当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系统Ⅰ的闭环传递函数与Ta无关,应是
5 / s (5s 1) 5 ( s ) 1 5 / s (5s 1) s (5s 1) 5 1 ( s 0.1 j 0.995 )( s 0.1 j 0.995 )
1 ( s ) ( s 0.1 j 0.995 )( s 0.1 j 0.995 )
j 1 i 1 m
n
i
j
(4-38)
与常规根轨迹的相应公式相比可知,它们的模值条 件完全相同,仅相角条件有所改变。因此,常规根轨迹 的绘制法则,原则上可以应用于零度根轨迹的绘制,但 在与相角条件有关的一些法则中,需作适当调整。
绘制零度根轨迹时,应调整的绘制法则有: 法则3 渐近线的交角应改为
2k a (k 0 , 1 , , n m 1) nm
3 2

a Re D( j ) 2 0 4 I D( j ) 3 1 0 m 4
1 解得: 2 ;a 1
系统根轨迹如右图所
示。从根轨迹图中可以看
出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
影响如下:
j
s平面
0.5
a
a
=0.5时的闭环传递函数,在根
轨迹图中作 =0.5 线,可得闭
环极点为 s3, 4 0.5 j 0.87
相应的 Ta 值由模值条件算出
为0.8,即:
| (0.5 j 0.87 ) (0.1 j 0.995 ) || (0.5 j 0.87 ) (0.1 j 0.995 ) | Ta | (0.5 j 0.87 ) 0 | 0.7992 0.8
(4-40)
终止角等于其它零、极点到所求终止角复数零点的

华中科技大学_自动控制原理_胡寿松

华中科技大学_自动控制原理_胡寿松

(一)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1. 自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负反馈控制的原理;2. 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分类;3. 根据实际系统的工作原理画控制系统的方块图。

(二)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拉氏变换求解微分方程。

2. 传递函数的概念、定义和性质。

3.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结构图的等效变换。

4. 控制系统的信号流图,结构图与信号流图间的关系,由梅逊公式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三)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1. 稳定性的概念,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Routh 稳定判据。

2. 稳态性能分析(1) 稳态误差的概念,根据定义求取误差传递函数,由终值定理计算稳态误差;(2) 静态误差系数和动态误差系数,系统型别与静态误差系数,影响稳态误差的因素。

3.动态性能分析(1) 一阶系统特征参数与动态性能指标间的关系;(2) 典型二阶系统的特征参数与性能指标的关系;(3) 附加闭环零极点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4) 主导极点的概念,用此概念分析高阶系统。

(四)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1. 根轨迹的概念,根轨迹方程,幅值条件和相角条件。

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3. 0o 根轨迹。

非最小相位系统的根轨迹及正反馈系统的根轨迹的画法。

4. 等效开环传递函数的概念,参数根轨迹。

5. 用根轨迹分析系统的性能。

(五)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1. 频率特性的定义,幅频特性与相频特性。

2. 用频率特性的概念分析系统的稳态响应。

3. 频率特性的几何表示方法。

(1) 典型环节及开环系统幅相频率特性曲线(又称奈氏曲线或极坐标图)的画法。

(2) 典型环节及开环系统对数频率特性曲线(Bode 图)的画法。

(3) 由对数幅频特性求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4) 描述频率特性的对数幅相曲线(尼柯尔斯曲线)4. Nquisty 稳定性判据。

(1) 根据奈氏曲线判断系统的稳定性,运用判断式N P Z 2-=(ω从零到无穷大变化,-+-=N N N )或N P Z -=(ω从∞-~ω+);(2) 由对数频率特性判断系统的稳定性;5. 稳定裕量(1) 当系统稳定时,系统相对稳定性的概念。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层次:☑本科☐专科◆课程英文名称:Automatical control principle◆课程类别:本科选☐通识必修☐通识选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专科选☐公共必修☐公共选修☐职业技术必修☐职业技术选修◆适用专业:自动化◆配套教学计划:2011级教学计划◆开课系部:自动化系◆学分:5◆学时:80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10 ;课外学时:0◆执笔人:张海燕教研室审核人:张海燕系部审核人: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并具备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计算,实验的初步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和参加控制工程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能应用控制理论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对系统进行校正和提出改善系统性能的途径和方法,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常规控制器和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2.了解对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及分析系统性能的方法。

3.掌握用传递函数,方框图,信号流图及状态空间描述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

4.掌握常规控制器的基本控制规律、动态特性和对控制系统的作用。

5.掌握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根轨迹法及状态空间分析法。

6.初步掌握控制系统的校正和设计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7.掌握脉冲传递函数的概念,了解离散控制系统的一般分析方法。

8.初步了解非线性系统的基本知识。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在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中被列为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以工程数学、电路、电机拖动等为前序课程,也是过程控制系统等课程必需的理论基础,因此本课程的学习对全面掌握各门专业课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的重点是第三、第四、第五章章,次重点是第一、第二章,一般章节为六章。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4学时)(一)教学要求(1)明确什么是自动控制;正确理解被控对象、被控量、控制装置和自控系统等概念;(2)正确理解三种控制方式,特别是闭环控制;(3)初步掌握由系统工作原理画方框图的方法,并能正确判别系统的控制方式;(4)明确系统常用的分类方式,掌握各类别的含义和信息特征,特别是按数学模型分类的方式;(5)明确对自控系统的基本要求,正确理解三大性能指标的含义。

自动控制原理第一章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第一章胡寿松

第一章 控制系统导论
※ 20世纪40年代,频率响应法为闭环控制系统提供了一种可 ※ 行方法,Evans提出并完善了根轨迹法。 ※ 20世纪50年代末,控制系统设计问题的重点从设计许多可 ※ 行系统中的一种系统,转到设计在某种意义上的最佳系统。 ※ 20世纪60年代,数字计算机的出现为复杂系统的基于时域分 ※ 析的现代控制理论提供了可能。 ※ 从1960年到1980,确定性系统、随机系统的最佳控制,及复 ※ 杂系统的自适应和学习控制,都得到充分的研究。 ※ 从1980年到现在,现代控制理论进展集中于鲁棒控制、H∞ ※ 控制及其相关课题。
• 3. 准确性
– 稳态性能:稳态误差 – 在参考输入信号作用下,当系统达到稳态后,其稳态
输出与参考输入所要求的期望输出之差叫做给定稳态 误差。显然,这种误差越小,表示系统的输出跟随参 考输入的精度越高。
第一章 控制系统导论
二、典型外作用
为了便于用统一的方法研究和比较控制系统 的性能,通常选用几种确定性函数作为典型外作 用,选择外作用的标准是: (1)这种函数在现场或实验室容易得到。
(2) 对随动系统,被控制量始终跟踪参据量的 变化。
稳定性是对系统的基本要求,不稳定的系统不 能实现预定任务。线性系统的稳定性,通常由系 统的结构决定,与外界因素无关。
第一章 控制系统导论
• 2.快速性
– 动态性能:调节时间、上升时间 – 对过渡过程的形式和快慢提出要求,一般称为动态性
能。
– 稳定高射炮射角随动系统,虽然炮身最终能跟踪目标, 但如果目标变动迅速,而炮身行动迟缓,仍然抓不住 目标。
一、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可以归纳为三个字:
稳 准快
1.4
1.2
1
0.8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教学目标自动控制理论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自动控制理论的教学,应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以便将来胜任实际工作,具有从事相关工程和技术工作的基本素质,同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有关自动控制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础理论,并具有对简单连续系统进行定性分析、定量估算和初步设计的能力,为专业课学习和参加控制工程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生将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如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频域分析法、状态空间分析法、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等基本方法等。

(三)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自动控制的概念、基本控制方式及特点、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

2、熟练掌握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结构图化简或梅森公式以及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的建立和表示方法,初步掌握小偏差线性化方法和通过机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3、熟练掌握暂态性能指标、劳思判据、稳态误差、终值定理和稳定性的概念。

4、熟练掌握根轨迹的概念和绘制法则,并能利用根轨迹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初步掌握偶极子的概念以及添加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熟练掌握频率特性的概念、开环系统频率特性Nyquist图和Bode图的画法和奈氏判据。

6、熟练掌握校正的基本概念、基本校正方式和反馈校正的作用,初步掌握复合校正的概念和以串联校正为主的频率响应综合法,了解以串联校正为主的根轨迹综合法,掌握常用校正装置及其作用。

(四)教学学时分配数章次各章名称总学时学时分配讲课实验上机课外小计一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22二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212三时域分析法1414四根轨迹法1010五频率域方法1212六控制系统的校正1010七非线性系统分析1010八系统采样理论66总计7676(五)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matlab数学应用软件与相应的自动控制实验装置。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002-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ppt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002-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ppt
3
2-0 预备知识—牢记一些典型时域数学模型
1.电容 2 .电感 3弹簧弹性力 4 阻尼器 5 牛顿定律 6 电机 7 二阶方程的通解
4
§2.1 傅里叶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
▪ 傅里叶 变换 自学
5
拉氏变换及其性质
1.定义 X (s) x(t )est dt 0 记 X(s) = L[x(t)]
24
2.2 时域模型 - 微分方程
2.2.1. 建立系统或元件微分方程的步骤
I. 确定元件输入量和输出量
II. 根据物理或化学定律,列出元件的原始方 程
III. 在可能条件下,对各元件的原始方程进行 适当简化,略去一些次要因素或进行线性 化处理
IV. 消去中间变量,得到描述元件输入和输出 关系的微分方程
t
0
t
0
t0
0
t
A
解: x(t) = x1(t) + x2(t) =A1(t) A1(t t0 )
X (s) A A et0s A (1 et0s )
ss
s
13
例2-7 求e at 的拉氏变换。
解:
X (s) eat est dt
1
e(as)t
1
0
as
0 sa
X (s) L 1(t )eat 1 sa 例2-8 求e 0.2 t 的拉氏变换。 解:
论: (1) D(s) = 0无重根。
16
X (s) c1 c2
cn
n
ci
(s p1 ) (s p2 )
(s pn ) i1 (s pi )
式中ci 是待定常数,称为X(s)在极点si 处的留数。
ci
lim(s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第一章 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第一章 胡寿松

⑴ 恒值控制系统 输入信号是恒定常值,被控量也是一个与之对应的常值, 输入信号是恒定常值,被控量也是一个与之对应的常值,当外 界有扰动时,系统要求被控量保持为一个不变的常值。 界有扰动时,系统要求被控量保持为一个不变的常值。如电压控制 系统。对系统的要求是稳定性和稳态误差。 系统。对系统的要求是稳定性和稳态误差。 ⑵ 随动系统 输入信号是时间的任意函数,其变化规律事先不知道。系统要 输入信号是时间的任意函数,其变化规律事先不知道。 求输出量以尽可能小的误差跟随输入信号的变化。系统分析、 求输出量以尽可能小的误差跟随输入信号的变化。系统分析、设计 的重点是研究被控量跟随的快速性和准确性。 的重点是研究被控量跟随的快速性和准确性。 ⑶程序控制系统 这类控制系统的输入信号是按预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函数, 这类控制系统的输入信号是按预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函数,要 求被控量迅速、准确地复现. 求被控量迅速、准确地复现.机械加工使用的数字程序控制机床便 是一例. 是一例. 22
第一章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1
1.1 1.2 1.3 1.4
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 自动控制系统示例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2
1.1 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
1.1.1 自动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自动控制: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器 自动控制: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器,使被 控对象或过程自动地按预定的规律运行。 控对象或过程自动地按预定的规律运行。 应用:工业、农业、交通、国防、宇航、社会。 应用:工业、农业、交通、国防、宇航、社会。 自动控制的优点: 节省人力; 自动控制的优点:① 节省人力; 提高系统的精度; ② 提高系统的精度; 可以完成人工控制系统无法完成的工作。 ③ 可以完成人工控制系统无法完成的工作。 自动控制已成为现代社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第六版前言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1-1 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1-2 自动控制系统示例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1-4 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1-5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工具习题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2-2 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2-3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2-4 控制系统建模实例习题第三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3-1 系统时间响应的性能指标3-2 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3-3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3-4 高阶系统的时域分析3-5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3-6 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计算3-7 控制系统时域设计习题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4-2 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法则4-3 广义根轨迹4-4 系统性能的分析4-5 控制系统复域设计习题第五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5-1 频率特性5-2 典型环节与开环系统的频率特性5-3 频率域稳定判据5-4 稳定裕度5-5 闭环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5-6 控制系统频域设计习题第六章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6-1 系统的设计与校正问题6-2 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6-3 串联校正6-4 前馈校正6-5 复合校正6-6 控制系统校正设计习题第七章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7-1 离散系统的基本概念7-2 信号的采样与保持7-3 z变换理论7-4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7-5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7-6 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7-7 离散系统的数字校正7-8 离散控制系统设计习题第八章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8-1 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8-2 常见非线性特性及其对系统运动的影响8-3 相平面法8-4 描述函数法8-5 非线性控制的逆系统方法8-6 非线性控制系统设计习题第九章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与综合9-1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9-2 线性系统的可控性与可观测性9-3 线性定常系统的反馈结构及状态观测器9-4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9-5 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设计习题第十章动态系统的最优控制方法10-1 最优控制的一般概念10-2 最优控制中的变分法10-3 极小值原理及其应用10-4 线性二次型问题的最优控制10-5 控制系统优化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层次:☑本科☐专科◆课程英文名称:Automatical control principle◆课程类别:本科选☐通识必修☐通识选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专科选☐公共必修☐公共选修☐职业技术必修☐职业技术选修◆适用专业:自动化◆配套教学计划:2011级教学计划◆开课系部:自动化系◆学分:5◆学时:80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10 ;课外学时:0◆执笔人:张海燕教研室审核人:张海燕系部审核人: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并具备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计算,实验的初步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和参加控制工程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能应用控制理论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对系统进行校正和提出改善系统性能的途径和方法,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常规控制器和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2.了解对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及分析系统性能的方法。

3.掌握用传递函数,方框图,信号流图及状态空间描述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

4.掌握常规控制器的基本控制规律、动态特性和对控制系统的作用。

5.掌握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根轨迹法及状态空间分析法。

6.初步掌握控制系统的校正和设计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7.掌握脉冲传递函数的概念,了解离散控制系统的一般分析方法。

8.初步了解非线性系统的基本知识。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在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中被列为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以工程数学、电路、电机拖动等为前序课程,也是过程控制系统等课程必需的理论基础,因此本课程的学习对全面掌握各门专业课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的重点是第三、第四、第五章章,次重点是第一、第二章,一般章节为六章。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4学时)(一)教学要求(1)明确什么是自动控制;正确理解被控对象、被控量、控制装置和自控系统等概念;(2)正确理解三种控制方式,特别是闭环控制;(3)初步掌握由系统工作原理画方框图的方法,并能正确判别系统的控制方式;(4)明确系统常用的分类方式,掌握各类别的含义和信息特征,特别是按数学模型分类的方式;(5)明确对自控系统的基本要求,正确理解三大性能指标的含义。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线性与非线性系统的分类,特别是对线性系统的定义、性质、判别方法要准确理解。

难点:线性系统的准确理解。

(三)教学方式本章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四)教学内容1-1 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1-2 自动控制系统示例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1-4 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1-5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工具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4学时)(一)教学要求(1)正确理解数学模型的特点,对系统的相似性、动态模型、静态模型、输入变量、输出变量、中间变量等概念,要准确掌握,掌握动态微分方程建立的一般方法;(2)掌握运用拉氏变换解微分方程的方法,并对解的结构、运动模态与特征根的关系、零输入响应有清楚的理解;(3)正确理解传递函数的定义、性质和意义,特别对传递函数微观结构的分析要准确掌握;(4)正确理解由传递函数派生出来的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前向通道传递函数的定义,并对重要传递函数如:控制输入下闭环传递函数、扰动输入下闭环传递函数、误差传递函数、典型环节传递函数,能够熟练掌握。

(5)掌握系统结构图和信号流图两种数学图形的定义和组成方法,熟练掌握等效变换代数法则,简化图形结构,并能用梅逊公式求系统传递函数。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1)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2)理解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结构图、信号流图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

难点:建立控制系统四种数学模型。

(三)教学方式说明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四)教学内容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2-2 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2-3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2-4 控制系统建模实例实验1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实验内容: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教学要求:两人一机,要求学习构成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了解电路参数对环节特性的影响;掌握控制系统时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掌握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由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求取其传递函数。

第三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16学时)(一)教学要求(1)正确理解时域响应的性能指标、稳定性、系统的型别和静态误差系数等概念;(2)牢固掌握一阶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典型时域响应的特点,并能熟练计算其性能指标和结构参数;(3)牢固掌握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典型时域响应的特点,并能熟练计算欠阻尼时域性能指标和结构参数;(4)正确理解线性定常系统的稳定条件,熟练应用劳斯判据判定系统的稳定性;(5)正确理解和重视稳态误差的定义并能熟练掌握稳态误差的计算方法。

明确终值定理的使用条件;(6)掌握改善系统动态性能及提高系统控制精度的措施。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控制系统动态性能指标、稳态性能指标的分析;难点:稳态误差的计算(三)教学方式说明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四)教学内容3-1 系统时间响应的性能指标3-2 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3-3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3-4 高阶系统的时域分析3-5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3-6 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计算3-7 控制系统时域设计实验2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实验实验内容: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实验教学要求:两人一机,要求进一步学习实验箱的使用方法;研究二阶系统的性能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学会根据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传递函数。

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8学时)(一)教学要求(1)掌握开环根轨迹增益变化时系统闭环根轨迹的绘制方法;(2)理解闭环零、极点分布和系统阶跃响应的定性关系及系统根轨迹分析的基本思路,正确理解偶极子和主导极点等基本概念,会用主导极点的概念估算系统的性能指标;(3)掌握参量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控制系统根轨迹的绘制方法以及根轨迹法在控制系统分析中的应用难点:应用根轨迹法分析控制系统(三)教学方式说明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四)教学内容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4-2 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法则4-3 广义根轨迹4-4 系统性能的分析4-5 控制系统复域设计第五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14学时)(一)教学要求(1)正确理解频率特性的物理意义、数学本质及定义;(2)正确运用频率特性的定义进行分析和计算,计算系统在正弦输入下的稳态响应以及反算系统结构参数;(3)熟记典型环节频率特性的规律及其特征点;(4)熟练掌握由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绘制开环极坐标图和伯德图的方法;(5)熟练掌握最小相位系统由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反求传递函数的方法;(6)正确理解奈奎斯特判据的原理证明和判别条件;熟练应用奈奎斯特判据判别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稳定裕度。

(7)正确理解谐振峰值、频带宽度、截止频率、相角裕度、幅值裕度的概念。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绘制开环极坐标图和伯德图,计算系统的相角裕度、幅值裕度难点:最小相位系统由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反求传递函数(三)教学方式说明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四)教学内容5-1 频率特性5-2 典型环节与开环系统的频率特性5-3 频率域稳定判据5-4 稳定裕度5-5 闭环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5-6 控制系统频域设计实验3 系统频率特性测量实验实验内容:系统频率特性测量实验教学要求:两人一机,加深系统及元件频率特性的物理概念;掌握系统及元件频率特性的测量方法。

第六章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10学时)(一)教学要求(1)掌握超前、滞后等串联校正的特点及其对系统的作用以及校正设计方法;(2)掌握利用系统BODE图,分析校正装置对原系统性能的影响;(3)正确理解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的特点及其作用。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利用串联校正、前馈校正、复合校正方式对系统进行校正难点:串联滞后-超前校正环节的应用。

(三)教学方式说明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四)教学内容6-1 系统的设计与校正问题6-2 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6-3 串联校正6-4 前馈校正6-5 复合校正6-6 控制系统校正设计实验4 连续系统串联校正实验内容:连续系统串联校正教学要求:两人一组,要求研究串联校正环节对系统稳定性及过渡过程的影响;对给定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并通过模拟实验校验设计的正确性。

第七章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10学时)(一)教学要求(1)正确理解连续信号的采样与复现这一离散系统中至关重要的问题,熟练掌握采样器和保持器的工作原理,数学描述,采样定理等重要概念;(2)掌握处理离散系统的基本数学工具Z变换,熟练掌握Z变换的定义及主要性质;(3)了解离散系统的基本数学模型——差分方程;(4)掌握离散系统脉冲传递函数的定义及求法,能熟练求出典型离散系统的闭环脉冲传递函数,对一些常见的离散系统框图应能够推导出输出Z变换表达式;(5)熟练掌握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判据,掌握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方法,能根据系统结构特点分析其静态误差特性。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Z变换,典型离散系统的闭环脉冲传递函数,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方法难点:各种结构典型离散系统的闭环脉冲传递函数(三)教学方式说明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四)教学内容7-1 离散系统的基本概念7-2 信号的采样与保持7-3 z变换理论7-4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7-5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7-6 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7-7 离散系统的数字校正7-8 离散控制系统设计实验5 采样定理实验实验内容:采样定理实验教学要求:两人一组,要求了解采样过程和信号恢复过程;了解采样器和零阶保持器的电路结构;验证采样定理。

第八章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4学时)(一)教学要求(1)正确理解描述函数的基本思想和应用条件;准确理解描述函数的定义、物理意义和求法,并会灵活应用;(2)熟练掌握运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振荡的方法和步骤,并能正确计算自振荡的振幅和频率;(3)正确理解相平面图的基本概念;(4)熟练掌握运用相平面法分析非线性系统的动态响应的方法和步骤。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运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振荡,并能正确计算自振荡的振幅和频率;运用相平面法分析非线性系统的动态响应难点:运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振荡,并能正确计算自振荡的振幅和频率;运用相平面法分析非线性系统的动态响应(三)教学方式说明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