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领域统一建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用ADAMS与Nastran解决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动力学问题 采用LMS/Sysnoise解决NVH噪声问题 采用ANSYS解决多场耦合问题
6
动力性、燃油经济性、环保性 涉及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及排放环保性涉及动力传动系
统的匹配优化,机电液耦合系统动力学的支撑
采用Matlab/Simulink控制策略优化问题 采用AMEsim解决多领域建模仿真问题
缺KB乏E(系经统验积建累模/知、识分积累析)、优化和协同管理能力
13
• 复杂机电系统对产品设计在 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三个
层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多学科协同优化MDO Multi-discipline
Collaborative Opt.
多领域统一建模与分析 Multi-domain Modeling
变等)
2
工程机械/汽车研发涉及的CAE技术
被动安全性 主动安全性
舒适性
动力性 燃油经济性
环保性
其他…
疲劳耐久性
结构优化及 制造经济性
3
主动安全性及动态特性
涉及底盘系统匹配优化,涉及悬架、转向、制动、传动系统动力 学及汽车电子控制,需要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动力学、机电液耦合 系统动力学的支撑
采用ADAMS与Nastran解决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动力学问题 采用AMESim解决液压系统设计问题 采用Matlab/Simulink解决控制器设计问题 通过上述软件的接口集成实现机-电-液-控的联合仿真
8
疲劳耐久性 涉及底盘部件及车身部件的疲劳耐久性,需要刚柔耦
合多体系统动力学及机械结构优化技术的支撑
采用ADAMS与Nastran解决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动力学问题 采用N-code,MSC.Fatigure疲劳耐久性
9
– “精致”的异构单领域工具,难以支持多领域协同开发
• 一般力学、多体系统动力学 -> 机械系统动力学平台
16
基于HLA的方法
联邦成员1 RTI接口
联邦成员2
…
RTI接口
联邦成员n RTI接口
运行时间支撑系统RTI 底层通信支持系统
缺点:相比基于接口的方法,其标准性和开发性得到
提高,但仍需要各专业仿真软件提供与HLA的接口,
仍需要人为地割裂耦合关系,仍需要针对不同的仿真
应用配置模型接口、编写集成代码,多个求解器步长
• 1996年8月欧洲仿真界的一群专家学者开始致力于物理系统建模 语言的标准化工作 ,在归纳和统一多种建模语言的基础上,于 1997年9月提出了Modelica语言,并成立了Modelica协会
• www.modelica.org
18
19
20
实例
21
22
23
多领域物理建模与仿真技术
物理构件
• 基于接口的方法 • 基于高层体系结构(HLA)的方法 • 基于统一建模语言(Modelica语言)的
方法
15
基于接口的方法
仿真软件A 求解器 模型A
仿真软件B 求解器
模型B
缺点:需要人为地割裂不同领域子系统之间的耦 合关系,需要各专用仿真软件提供相互交互的接 口,不具有标准性、开发性,扩充困难
自定义 构件库
领域 库
复杂系统
Modelica 模型
内部 代码
求解 结果
求解 引擎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实现机制
物理构件
复杂系统
自定义 构件库
领域 库
Modelica 模型
内部 代码
求解 结果
求解 引擎
32
4.2 MWorks
33
4.2 MWorks
analຫໍສະໝຸດ Baidug Circuit
(但无法实现基于统一模型的一体化仿真)
4
被动安全性 涉及车身结构及乘员约束系统的优化设计,需要车身结构
的大变形碰撞动力学的支撑
采用LS-DYNA3D、ETA/VPG解决大变形碰撞动力学
5
舒适性 涉及整车NVH的匹配与优化,涉及底盘、车身系统动力学,
需要多场耦合(声热固等)系统动力学及刚柔耦合多体 系统动力学的支撑
– 模型的重用性不足,缺乏统一建模规范
– 现有CAE以基础理论的软件化为重,工程界需要支持设计师计算活动的计算设计 理论与技术
10
数字化设计技术现状
系统集成开发
CAD1
CAD2
1
。。。。
CADn
1
关键共性组件
几何引擎 Parasolid、ACIS
几何约束引擎 D-cubed
• 重结构、轻性能 • 多几何设计、少功能设计 • 强信息集成,弱模型集成 • 缺系统综合能力 • 短辅助创新设计能力
7
结构优化及制造经济性 涉及底盘部件的结构减重,以及车身材料替代及车身板金
冲压成型工艺优化,需要机械结构优化及大变形碰撞动力 学的支撑。
采用Nastran、ANSYS解决结构分析问题 采用HyperWorks/Optistrut解决结构拓扑问题 采用LS-DYNA3D、DYNAFORM解决板金冲压成型
多体系统建模与分析 Multi-body Dynamics
CAD
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
14
多领域物理建模研究现状与趋势 多领域建模是为实现复杂系统的协同仿真而产生的 建模技术,其目标是将机械、电子、液压、控制等 不同学科领域的模型集成一体,以实现协同设计、 分析和仿真
• 固体力学 -> 结构有限元分析 FEM
• 流体力学 -> 计算流体动力学 CFD
• 电磁学 -> 电磁场有限元分析
• 控制理论-> Matlib/Simulink
• 液压系统-> AMESim
……
– 平台开放性差,软件封装知识,知识依赖软件
– 缺少系统建模、分析和优化的技术支撑
– 模型难以在现有技术平台上有效积累、集成、共享、重用
协调存在技术问题
17
多领域物理统一建模与Modelica语言
• Elmqvist于1978年首先提出基于方程的面向对象建模思想,并 设计了Dymola语言
• 随着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值技术的快速发展,先后涌现出了 一批基于方程的面向对象建模语言。例如:Omola 、ALLEN 、 Smile 、ASCEND、gPROMS、ObjectMath、NMF等
似” 整机研发能力弱于单一零部件研发能力 复杂机电系统产品研发能力弱于单纯机械产品研发能力 设计多以传统常规为主,缺乏鲁棒性、优化设计和使能手段 缺乏数据和知识的积累与重用,急需支持数据、知识集成和重
用的支撑平台 实现了产品设计工具的计算机化,但开发流程仍然延续传统的
管理方法,开发模式和方法从内在机制上缺乏对集成性、并行 性和自适应性的支持,难以形成快速响应的设计能力
多领域统一建模、分析与优化
——下一代机电产品数字化设计技术
1
现代机电产品:机、电、液、气、控、热…多物理 器件集成
动力传动系统(包 括变速箱、离合器、
差速器等)
制动系统(包括 ABS、 ESP、 TCS等)
发动机(燃 油、电动)
空调系统
转向系统(全 液压、电液、
电动)
悬架系统(机械、
液压、气动、磁流
34
4.2 MWorks
Fighter F14 飞行控制建模与仿真
35
显示引擎 HOOPS
。。。。。。。
11
产品设计与CAD的释义
• 产品设计是产品的功能设计 • 产品模型是多领域、多学科统一综合描述 • 产品设计最终目标是产品性能的优化设计
• CADrafting • CADesign • CADevelop
2D 3D Multi-D
12
我国产品设计的技术现状
设计能力弱于制造能力 设计缺乏系统性、理性的指导和技术支撑,多“形似”少“神
6
动力性、燃油经济性、环保性 涉及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及排放环保性涉及动力传动系
统的匹配优化,机电液耦合系统动力学的支撑
采用Matlab/Simulink控制策略优化问题 采用AMEsim解决多领域建模仿真问题
缺KB乏E(系经统验积建累模/知、识分积累析)、优化和协同管理能力
13
• 复杂机电系统对产品设计在 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三个
层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多学科协同优化MDO Multi-discipline
Collaborative Opt.
多领域统一建模与分析 Multi-domain Modeling
变等)
2
工程机械/汽车研发涉及的CAE技术
被动安全性 主动安全性
舒适性
动力性 燃油经济性
环保性
其他…
疲劳耐久性
结构优化及 制造经济性
3
主动安全性及动态特性
涉及底盘系统匹配优化,涉及悬架、转向、制动、传动系统动力 学及汽车电子控制,需要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动力学、机电液耦合 系统动力学的支撑
采用ADAMS与Nastran解决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动力学问题 采用AMESim解决液压系统设计问题 采用Matlab/Simulink解决控制器设计问题 通过上述软件的接口集成实现机-电-液-控的联合仿真
8
疲劳耐久性 涉及底盘部件及车身部件的疲劳耐久性,需要刚柔耦
合多体系统动力学及机械结构优化技术的支撑
采用ADAMS与Nastran解决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动力学问题 采用N-code,MSC.Fatigure疲劳耐久性
9
– “精致”的异构单领域工具,难以支持多领域协同开发
• 一般力学、多体系统动力学 -> 机械系统动力学平台
16
基于HLA的方法
联邦成员1 RTI接口
联邦成员2
…
RTI接口
联邦成员n RTI接口
运行时间支撑系统RTI 底层通信支持系统
缺点:相比基于接口的方法,其标准性和开发性得到
提高,但仍需要各专业仿真软件提供与HLA的接口,
仍需要人为地割裂耦合关系,仍需要针对不同的仿真
应用配置模型接口、编写集成代码,多个求解器步长
• 1996年8月欧洲仿真界的一群专家学者开始致力于物理系统建模 语言的标准化工作 ,在归纳和统一多种建模语言的基础上,于 1997年9月提出了Modelica语言,并成立了Modelica协会
• www.modelica.org
18
19
20
实例
21
22
23
多领域物理建模与仿真技术
物理构件
• 基于接口的方法 • 基于高层体系结构(HLA)的方法 • 基于统一建模语言(Modelica语言)的
方法
15
基于接口的方法
仿真软件A 求解器 模型A
仿真软件B 求解器
模型B
缺点:需要人为地割裂不同领域子系统之间的耦 合关系,需要各专用仿真软件提供相互交互的接 口,不具有标准性、开发性,扩充困难
自定义 构件库
领域 库
复杂系统
Modelica 模型
内部 代码
求解 结果
求解 引擎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实现机制
物理构件
复杂系统
自定义 构件库
领域 库
Modelica 模型
内部 代码
求解 结果
求解 引擎
32
4.2 MWorks
33
4.2 MWorks
analຫໍສະໝຸດ Baidug Circuit
(但无法实现基于统一模型的一体化仿真)
4
被动安全性 涉及车身结构及乘员约束系统的优化设计,需要车身结构
的大变形碰撞动力学的支撑
采用LS-DYNA3D、ETA/VPG解决大变形碰撞动力学
5
舒适性 涉及整车NVH的匹配与优化,涉及底盘、车身系统动力学,
需要多场耦合(声热固等)系统动力学及刚柔耦合多体 系统动力学的支撑
– 模型的重用性不足,缺乏统一建模规范
– 现有CAE以基础理论的软件化为重,工程界需要支持设计师计算活动的计算设计 理论与技术
10
数字化设计技术现状
系统集成开发
CAD1
CAD2
1
。。。。
CADn
1
关键共性组件
几何引擎 Parasolid、ACIS
几何约束引擎 D-cubed
• 重结构、轻性能 • 多几何设计、少功能设计 • 强信息集成,弱模型集成 • 缺系统综合能力 • 短辅助创新设计能力
7
结构优化及制造经济性 涉及底盘部件的结构减重,以及车身材料替代及车身板金
冲压成型工艺优化,需要机械结构优化及大变形碰撞动力 学的支撑。
采用Nastran、ANSYS解决结构分析问题 采用HyperWorks/Optistrut解决结构拓扑问题 采用LS-DYNA3D、DYNAFORM解决板金冲压成型
多体系统建模与分析 Multi-body Dynamics
CAD
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
14
多领域物理建模研究现状与趋势 多领域建模是为实现复杂系统的协同仿真而产生的 建模技术,其目标是将机械、电子、液压、控制等 不同学科领域的模型集成一体,以实现协同设计、 分析和仿真
• 固体力学 -> 结构有限元分析 FEM
• 流体力学 -> 计算流体动力学 CFD
• 电磁学 -> 电磁场有限元分析
• 控制理论-> Matlib/Simulink
• 液压系统-> AMESim
……
– 平台开放性差,软件封装知识,知识依赖软件
– 缺少系统建模、分析和优化的技术支撑
– 模型难以在现有技术平台上有效积累、集成、共享、重用
协调存在技术问题
17
多领域物理统一建模与Modelica语言
• Elmqvist于1978年首先提出基于方程的面向对象建模思想,并 设计了Dymola语言
• 随着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值技术的快速发展,先后涌现出了 一批基于方程的面向对象建模语言。例如:Omola 、ALLEN 、 Smile 、ASCEND、gPROMS、ObjectMath、NMF等
似” 整机研发能力弱于单一零部件研发能力 复杂机电系统产品研发能力弱于单纯机械产品研发能力 设计多以传统常规为主,缺乏鲁棒性、优化设计和使能手段 缺乏数据和知识的积累与重用,急需支持数据、知识集成和重
用的支撑平台 实现了产品设计工具的计算机化,但开发流程仍然延续传统的
管理方法,开发模式和方法从内在机制上缺乏对集成性、并行 性和自适应性的支持,难以形成快速响应的设计能力
多领域统一建模、分析与优化
——下一代机电产品数字化设计技术
1
现代机电产品:机、电、液、气、控、热…多物理 器件集成
动力传动系统(包 括变速箱、离合器、
差速器等)
制动系统(包括 ABS、 ESP、 TCS等)
发动机(燃 油、电动)
空调系统
转向系统(全 液压、电液、
电动)
悬架系统(机械、
液压、气动、磁流
34
4.2 MWorks
Fighter F14 飞行控制建模与仿真
35
显示引擎 HOOPS
。。。。。。。
11
产品设计与CAD的释义
• 产品设计是产品的功能设计 • 产品模型是多领域、多学科统一综合描述 • 产品设计最终目标是产品性能的优化设计
• CADrafting • CADesign • CADevelop
2D 3D Multi-D
12
我国产品设计的技术现状
设计能力弱于制造能力 设计缺乏系统性、理性的指导和技术支撑,多“形似”少“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