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中国历代音乐记谱法

合集下载

初中音乐中国记谱方法

初中音乐中国记谱方法

琴谱是用文字将古琴曲的定弦法、 弹奏手法和分句法等记录下来。
燕乐半字谱所用的符号大多形似 半个汉字,多用于记录燕乐!故 得名!
弦索谱是一种指位谱,原理与今 吉他指位谱相似。至今已失传!
管色谱是一种音位谱,最初可能是管乐器指法 符号的演变。 俗字谱即工尺谱的前身。姜白石《白石道人歌 曲》所用的“旁谱”、张炎《词源》中的“管 色应指字谱”和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 色指法谱”等都属于俗字谱。俗字谱和唐人大 曲谱一起发展融合成为明清工尺谱
锣鼓经是一种打击乐的曲谱用的有两种。一是五线谱,二 是简谱。
律吕字谱使用十二律吕名记录曲 调中各声音高的一种记谱法。我 国曾用此记录雅乐。目前仍广泛 用与日本和韩国。 方格谱是太簇律由低到高列出十 二律,在音图最右边一行注律吕
雅乐谱是明代记载祭祀孔子所用的音乐的曲谱形式。
曲线谱是用曲折的线条来记写曲调进行的乐谱。
央移谱是藏传佛教使用的曲谱,是在七条平行线上划 出各种曲线组成的一种曲谱。 查巴谱是一种在方格中划曲线的曲谱。
这是中国传统的记谱法:
中国传统的记谱 法基本有十三种,分别是: 工尺谱、琴谱、燕乐半 字谱、弦索谱、管色谱、 俗字谱、律吕字谱、方 格谱、雅乐谱、曲线谱、 央移谱、查巴谱、锣鼓 经。
《工尺谱》
用上、尺、工、合、六、五、乙的七个字 来表示如现代的多、来、米、发、索、拉、西, 在工尺等字的右边加单人旁来表现高音(亻), 用字的最后一笔加撇来表示低音。

记谱法的发展历程

记谱法的发展历程

记谱法的发展历程记谱法(音乐记谱法)是一种用符号来表示音乐的方法。

记谱法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经历了不同文化、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

以下是记谱法的主要发展历程:1. 中世纪的纯旋律记谱法(约9至11世纪):•最早期的记谱法主要是为了记录宗教歌曲。

这种早期的记谱法只包含单声部的旋律线,没有明确的节拍和音高。

•最著名的中世纪记谱法是《圣格雷戈里圣歌谱》(Gregorian Chant Notation)。

2. 早期的多声部记谱法(11至14世纪):•随着音乐中出现越来越复杂的多声部结构,记谱法也逐渐演变。

在这一时期,开始使用不同的线表示不同的音高,逐渐形成了五线谱。

• 13世纪的法国作曲家安瓦尔·德·梅杰(Ars Antiqua)时期,引入了更为复杂的音符形状,如方形和菱形音符。

3. 文艺复兴时期的印刷术和谱表标准化(15至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见证了音乐印刷术的发展,这加速了谱表的传播。

谱表的标准化也逐渐形成,包括五线谱的形式和音符的符号化。

•此时期的作曲家如约翰内斯·奥克哈姆和约瑟夫·贝尔纳迪等,为谱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巴洛克时期的记谱法发展(17至18世纪):•巴洛克时期,音乐表达变得更加复杂,记谱法也随之发展。

引入了更多的符号,如装饰音、弯音、连线等。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等作曲家的作品,展示了谱表对于复杂音乐结构的适应能力。

5. 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的继续发展(18至19世纪):•在古典和浪漫时期,记谱法的基本形式基本稳定,但随着音乐的发展,一些新的标记和技术的引入,如动态标记(强弱标记)、变音记号等。

•作曲家如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等,对记谱法的使用进行了深化和创新。

6. 20世纪以后的现代记谱法:•在20世纪,随着音乐的多样化和实验性的增加,一些作曲家开始尝试新的记谱方式,包括图形谱、即兴记谱等,以更好地表达他们的音乐思想。

传统记谱法

传统记谱法

传统记谱法传统记谱法是一种用于把音乐信息传递给演奏者的方法,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悠久、古老的音乐技术。

它在中国的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记谱法是用五线谱,其中有线、音符、节拍和节奏等几种技术组成。

从古代到现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记谱法是演奏家们最为重视的技术。

传统记谱法存在着几种形式,比如古典乐谱、民乐简谱、传统宫廷音乐乐谱和民间音乐等。

每一种传统记谱法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使得音乐表现更加迷人。

例如,古典乐谱中的核心技术是五线谱。

五线谱的特点是它的结构比较简单,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演奏;民乐的简谱是由拍子来表示的,它的结构比较复杂,主要是解释拍子的演奏手法,演奏者必须根据简谱中的描述来演奏;传统宫廷音乐乐谱中有很多复杂的音阶,特点是音乐表现非常精细;民间音乐简谱中有各种简单而又有趣的音乐表现形式,这将大大拓宽演奏者的视野和表现力。

传统记谱法也在不断发展,以满足音乐演出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音乐演出表演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使传统的记谱法无法满足全部的要求。

例如,电子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原有的传统记谱法无法满足新音乐形式的要求,所以,为了适应新的演出方式,传统的记谱法正在经历着改革。

比如,现代曲谱已经从传统的五线谱中把注重拍子的内容去除,只留下音符,使曲谱更加精简,曲谱也开始使用现代化的符号来表示,以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曲谱也可以直接在电脑上编写和演奏。

传统记谱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如大学教育、古典音乐演出、传统文艺表演等。

此外,传统记谱法也可以用来指导新音乐样式的创作,是许多新兴音乐类型的基础。

传统记谱法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提高了演奏者的表现技术,使得音乐更具有技巧性。

总之,传统记谱法是一种令人着迷的艺术,它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悠久的技术传承给了后人。

不仅是演奏者,而且是所有对音乐有兴趣的人都可以从中受益。

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必须珍视这种古老的文化遗存,使它在新时代得以发展壮大,被新的技术更好地发挥出其作用,同时也能被更多的人所欣赏和接受。

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乐谱)

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乐谱)

中国传统的记谱法基本有十三种,分别是:工尺谱、琴谱、燕乐半字谱、弦索谱、管色谱、俗字谱、律吕字谱、方格谱、雅乐谱、曲线谱、央移谱、查巴谱、锣鼓经在当今,中国汉字记谱主要是用宫、商、角、清角(和)、徵、羽、变宫(变)分别来表示do、re、mi、fa、sol、la、si,而在工尺谱中,则表示为上、尺、工、合、六、五、一。

而在汉字下方画斜线和在汉字旁家部首(例如加“亻”等)来表现音高。

琴谱是用文字将古琴曲的定弦法、弹奏手法和分句法等记录下来。

燕乐半字谱所用的符号大多形似半个汉字,多用于记录燕乐!故得名!弦索谱是一种指位谱,原理与今吉他指位谱相似。

至今已失传!管色谱是一种音位谱,最初可能是管乐器指法符号的演变。

俗字谱即工尺谱的前身。

律吕字谱使用十二律吕名记录曲调中各声音高的一种记谱法。

我国曾用此记录雅乐。

目前仍广泛用与日本和韩国。

方格谱是太簇律由低到高列出十二律,在音图最右边一行注律吕字样,每格代表一个半音,自左而右每格代表一个相对等长时值单位。

雅乐谱是明代记载祭祀孔子所用的音乐的曲谱形式。

曲线谱是用曲折的线条来记写曲调进行的乐谱。

央移谱是藏传佛教使用的曲谱,是在七条平行线上划出各种曲线组成的一种曲谱。

查巴谱是一种在方格中划曲线的曲谱。

锣鼓经是一种打击乐的曲谱。

又叫“锣经”、“锣鼓谱”和“法器谱”等。

工尺谱最晚于晚唐五代已产生。

其音高符号,属于首调唱名法(当然也有用固定唱名法的),如“上(…1‟)、尺(…2‟)、工(…3‟)、凡(…4‟)、六(…5‟)、五(…6‟)、乙(…7‟)等等。

它的调号以上字调(降B)、尺字调(C)、小工调(D)、凡字调(降E)、六字调(F)、五字调(正宫调G)、乙字调(A)等为标记,其中以小工调、正宫调、尺字调、乙字调最常用。

工尺谱的节奏符号,称为板眼。

一般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

散板就是自由节奏;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来记写,一般是1/4的节奏,一板一眼就是一个板与一个眼合成2/4的节拍;一板三眼就是一个板和三个眼合成的4/4节拍;加赠板的一板三眼,只有在昆曲的南曲中才有,大致相当于4/2节拍。

中国古代记谱法

中国古代记谱法

中国古代记谱法中国古代记谱法,那可真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充满了智慧与韵味。

咱们都知道,音乐这东西,要是光靠口传心授,那难免会走样儿,毕竟每个人的理解和记忆都不一样。

于是,聪明的古人就想出了记谱法,把音乐的旋律、节奏、强弱都记录下来,这样一来,无论过了多少年,后人都能按照谱子演奏出原汁原味的曲子。

要说这记谱法,历史可悠久了,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雏形。

那时候的谱子,虽然简单,但已经能够记录下音乐的基本框架。

到了汉代,记谱法开始逐渐成熟,出现了“声曲折”这种记谱方式,能够更详细地描绘音乐的起伏和变化。

再到后来,唐宋元明清,每个朝代都有新的记谱法诞生,不断完善和发展,让咱们今天能够欣赏到那么多动人的古曲。

在这些记谱法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工尺谱”了。

这工尺谱啊,就像咱们现在唱歌用的简谱一样,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音高。

不过呢,它比简谱可要复杂多了,因为除了音高,它还能记录下音乐的节奏、强弱和情感变化。

你想啊,一首曲子,要是只有音高没有节奏和情感,那不就成了一堆干巴巴的音符了吗?工尺谱就能把这些都记录下来,让演奏者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的精髓。

工尺谱的符号啊,看起来就像是一串串的小蝌蚪,密密麻麻地排列在纸上。

可别小看了这些小蝌蚪,它们可是承载着无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呢。

要是你能读懂这些符号,就能听到那些跨越千年的音乐在耳边回响,仿佛能穿越时空,和古人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当然了,学工尺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你得先认识那些符号,知道它们代表什么音高和节奏;然后还得熟悉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才能把谱子上的音乐准确地演奏出来。

这可得花上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呢。

不过呢,只要你有心去学,就一定能掌握这门技艺,成为一位真正的音乐大师。

除了工尺谱,中国古代还有很多其他的记谱法,比如“减字谱”、“律吕字谱”等等。

每一种记谱法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音乐的丰富宝库。

这些记谱法啊,就像是咱们老祖宗留给咱们的一把把钥匙,让咱们能够打开那些尘封已久的音乐之门,聆听那些古老而又动人的旋律。

古琴的记谱方式

古琴的记谱方式

古琴的记谱方式
古琴的记谱历史很长,据传起源于战国时的雍门周,具体的记谱方式已不可考。

现存琴谱有两种主要的记谱方式。

一种是早期琴谱采用的,以纯文字来描述演奏的方法,称为文字记谱法。

现存最早的文字谱可追溯到唐代,《古逸丛书》中收有唐朝人手抄,据传是南朝人丘明创作的《碣石调·幽兰》。

这种记谱方式十分繁琐,古人说它“其文极繁,动越两行,未成一句”。

于是在唐中后期被淘汰。

另一种记谱方式则称为减字记谱法。

据传由唐朝人曹柔创制于1400年前。

这种记谱方法是把描述古琴指法、术语的文字减少其笔画组合而成,故名减字谱。

这与现在流行的五线谱和简谱并不一样,它不能将乐曲的音高和节奏直接呈现出来,而是用文字符号记录乐曲的演奏方法,是一种指法谱。

一个完整的减字谱一般具备四个基本要素,即左手指法、右手指法、弦序和徽位,有时也会补充演奏术语的减字符号。

这样的方式既节约了记录的篇幅,又简单明了,所以逐渐就取代了文字谱,经过历代琴人的不断完善而沿用至今。

现存最早的减字谱是记录在《白石道人歌曲》里的《古怨》,这是南宋的大音乐家姜夔写的一首琴歌作品。

——以上选自《中小学古琴基础教程》。

记谱法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记谱法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记谱法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最早出现中国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即西周以前就曾用律吕字谱和宫商字谱来记录宫廷里祭宴的音乐(雅乐)。

前者借用了中国十二律(即一个八度之内分为十二个半音)的名称(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南吕、夷则、无射、应钟)来记谱。

后者借有古代五声音阶的音名(宫、商、角、徵、羽)来记谱。

在中国汉代成书的《礼记投壶》篇保留了古代演奏的鼓谱。

以口、及半三种谱字记述作投壶游戏时两种鼓的演奏谱。

这当是最早的谱式记载。

记录歌曲的乐谱也产生得很早,公元前一世纪成书的图书目录中即记载有歌曲谱,例如目录中有一本书叫《河南周歌诗七篇》,歌诗就是歌词;与之对应的另一本书叫《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歌声曲折的词义就是歌曲曲调,这本记歌曲曲调的书,自然是歌曲谱了。

但它究竟用什么方式记谱的因为书早遗失,已无从知道。

《汉书艺文志》中也见到声曲折与歌和歌诗相配合的记载。

这些声曲折当是歌或歌诗演唱时的曲谱。

:文字记谱中国民间曾常用多种字谱记录音乐。

如减字谱、宴乐半字谱、锣鼓经和二四谱等。

现存历史上第一次记下音高的乐谱是唐人手抄本古琴谱《碣石调幽兰》。

该谱前序言说,《幽兰》是六朝丘明(493一590)所传。

实际上,它是一首用4954个汉字详细记录了每个音在古琴上属第几根弦,什么位置,用什么弹奏法的文字。

说明文字谱乃其后隋唐间琴人通用的谱式。

由文字谱发展为减字谱,是古琴记谱法一个极为重要的革新。

这一变革是由唐代曹柔完成的。

具体方式是用减笔笔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

因为标明指法,也叫指法谱,到南宋时逐渐定型并沿用至今。

它的出现使得大批隋唐以前的琴谱得以整理而传于后世。

宴乐半字谱即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的工尺谱。

在乐学理论上宋代出现了燕乐音阶的记载。

燕乐半字谱源于唐代,也是以乐器音位和手法为基础的谱式。

可能是管乐器演奏指法标记的(最早发现于敦煌千佛洞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写本《唐大人曲谱》)。

古代出现的记谱法

古代出现的记谱法

古代出现的记谱法1、文字谱文字谱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弦序和音位的一种记谱,是古琴曲目弹奏的参考。

文字谱就是中国古代用文字的方式记录的乐谱。

现存最早的文字谱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是唐代的《碣石调·幽兰》,它由六朝梁代丘明传谱,原谱则是唐人手抄的卷子。

现收藏于日本东京博物馆。

2、减字谱减字谱又称指法谱,古代汉族古琴常用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

因为它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故名“减字谱”。

由唐末琴家曹柔创立的古琴文字谱,是由文字谱减化而来。

这种记谱法使用减字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它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

减字谱是对文字谱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种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记谱法。

尽管如此,其在传播中还是大量遗失。

3、工尺谱工尺谱是中国汉族传统记谱法之一。

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源自中国唐朝时期,后传至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琉球等使用汉字的地区,属于文字谱的一种。

在古代流传甚广,但是今天只有传统戏曲的伶人和学习者还会使用工尺谱来演唱或记谱。

现代中乐团一般已改用简谱或五线谱。

工尺谱在传统写法上由右而左直行,如同文字,但是现在亦可作横排书写。

4、律吕字谱律吕字谱是以十二律的律吕名称记录音乐曲调中各音音高的一种记谱法。

在弦索谱中元代熊朋的《拟瑟谱》亦曾用此谱式来记录瑟的弦音音高。

较早的是南宋进士赵彦肃的传谱。

后世的雅乐歌曲多用律吕字谱记写。

5、锣鼓经锣鼓经是中国传统器乐及戏曲里面常用的打击乐记谱方法,也称为“锣经”,主要是用鼓、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的声音组合成各种不同的节奏,以烘托舞台上肃穆、悠闲、抒情、紧张、激烈、惊惶的不同的情绪及气氛。

锣鼓经实际上是以口头背诵的锣鼓谱。

将各种打击乐器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组合,并通过各种不同的节奏形态演奏出来,就形成一套套的锣鼓点。

将各种锣鼓点按其实际音响与节奏口头背诵,则称为锣鼓经。

记谱法

记谱法
宴乐半字谱即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的工尺谱。在乐学理论上宋代出现了燕乐音阶的记载。“燕乐半字谱” 源于唐代,也是以乐器音位和手法为基础的谱式。可能是管乐器演奏指法标记的(最早发现于敦煌千佛洞的后唐 明宗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写本《唐大人曲谱》)。作为早期的工尺谱谱式,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和 南宋张炎(?)《词源》中出现。近代通行的工尺谱直接导源于此时。
古今中外使用过和正在使用中的记谱法是有很多的。就中国来说,古今使用过的记谱法就有多种。据说早在 战国时代,卫灵公手下的音乐师叫师涓的,就能用某种记谱方法记谱了。据文字记载,中国隋唐时期就产生了工 尺谱、减字谱(古琴用),宋代又产生了俗字谱。工尺谱几经沿变,至今仍有民间艺人使用。不过近、现代在中 国使用比较普遍的是简谱和五线谱,尤其以使用简谱的人最多。从世界范围来看,使用最普遍的是五线谱。在历 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乐曲的不同内容和需要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记谱方法。如为古琴用的古琴谱,为锣鼓用的锣 鼓谱,以及我们现在普遍应用的五线谱、简谱和在中国民间应用的工尺谱等便是。
在中国汉代成书的《礼记·投壶》篇保留了古代演奏的鼓谱。以“口”“0”及“半”三种谱字记述作投壶游 戏时两种鼓的演奏谱。这当是最早的谱式记载。
记录歌曲的乐谱也产生得很早,公元前一世纪成书的图书目录中即记载有歌曲谱,例如目录中有一本书叫 《河南周歌诗七篇》,“歌诗”就是“歌词”;与之对应的另一本书叫《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歌声曲折” 的词义就是“歌曲曲调”,这本记“歌曲曲调”的书,自然是歌曲谱了。但它究竟用什么方式记谱的?因为书早 遗失,已无从知道。
但是,正是这些“提示性多于明晰性”、“含蓄性多于严密性”的象形简笔点到为止,严重影响了对音乐记 录必有的的准确性、完整性。各种中国古谱不能象五线谱、简谱那样较得心应手,较如实地记录音乐,并且难以 普及是他们共有的缺陷。

唐代曲谱知识点总结

唐代曲谱知识点总结

唐代曲谱知识点总结一、唐代曲谱的形式唐代曲谱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书写记录,它主要以简谱形式存在,包括五线谱、六线谱、七线谱等不同形式。

唐代曲谱的内容主要包括歌词和乐谱两部分,其中歌词记载了曲谱的歌词内容,而乐谱则是用音符表示乐曲的旋律。

同时,唐代曲谱在书写形式上也有不同,有竖排书写、横排书写、横竖结合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之处。

二、唐代曲谱的分类根据不同的乐器和音乐风格,唐代曲谱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其中最主要的是歌谱和器乐谱两种类型。

歌谱是以歌词为主要内容,强调歌唱,通常包括男声歌谱、女声歌谱、合唱歌谱等不同形式。

而器乐谱则是以乐器演奏为主,强调乐器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方式,通常包括琴谱、箫谱、笛谱、鼓谱等不同形式。

此外,唐代曲谱还根据音乐的风格和主题可以分为宫廷曲谱、民间曲谱、宗教曲谱等多种类型。

三、唐代曲谱的特点唐代曲谱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具有独特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内容多样化:唐代曲谱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不仅包括爱情、离别、怀念、思乡等情感主题,还包括祈福、赞美、祭祀等宗教主题,以及描写自然景色、田园生活等田园主题。

这些丰富的主题内容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化的繁荣。

2. 格律工整:唐代曲谱在歌词的写作和乐谱的编排上都注重格律的工整和规范,歌词通常采用五言、七言绝句等定型格式,乐谱也注重旋律的规范和节奏的编排,使音乐表现更加规范和清晰。

3. 易学易唱:唐代曲谱的歌词和乐谱都注重易学易唱的特点,歌词使用常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不难理解和吟唱,乐谱也使用简单明了的音符和节奏,便于演奏和传唱。

四、唐代曲谱的价值唐代曲谱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珍贵遗产,它不仅反映了唐代音乐的风貌和特点,还反映了唐代社会、文化和音乐艺术的发展变化。

研究和学习唐代曲谱具有重要的价值:1. 文化遗产:唐代曲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当时的音乐艺术形式、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对研究和了解唐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古琴记谱法

古琴记谱法

古琴记谱法
古琴记谱法是中国古代传统音乐曲谱记谱法,主要用于古琴演奏。

它最初是以声音符号来识别不同的音色,然后使用空心或实心圆形表示不同的音色和旋律。

古琴记谱法包括五个基本元素:声符、旋律符号、空格符、黑点和音高符号。

声符用空心或实心圆形表示,用于标记音色;旋律符号是一个圆形,用于表明旋律的运行方向;空格符用于标记演奏者暂停的时间;黑点和音高符号则用于表示音高的变化。

古琴记谱法有三种常见的符号组合:正常符号、变体符号和复杂符号。

正常符号是最普遍的,主要用来表示节奏、旋律和音色。

变体符号是用来表达不同音色和节奏的变化;复杂符号是用来表示特殊旋律和多层次的音色。

古琴记谱法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运用起来有既有艺术性又有实用性。

它可以把古琴演奏中的音色、旋律和节奏准确而又精确地表达出来,更加直观、明了、流畅和有节奏感。

同时,它也能够准确的表达出乐曲的音色、旋律和节奏,为古琴演奏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乐谱编写和演奏的方法。

古琴记谱法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曲目,更加轻松地把握琴弦上的音色、旋律和节奏,并且可以更好
地表现出曲目的风格和情感。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巧妙的把握古琴的独特音色,更准确的表现出古琴的音乐特色。

古琴记谱法在古琴演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古琴演奏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记谱系统,帮助演奏者更加准确地把握乐曲的风格、旋律、节奏和音色,从而更好地发挥古琴的魅力。

记谱法

记谱法

记谱法
所谓记谱法,是指将音乐以乐谱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演奏或演唱的方法。

客观上看,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许许多多的记谱法,诸如减字谱、工尺谱等等。

不过,作为现今被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的记谱法--五线谱和简谱都产生于欧洲,用字母来命名音的方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而五线谱的发明最晚也可以上溯到9世纪的意大利,至于采用阿拉伯数字作为音符的简谱记谱法,则出现在18世纪的法国。

事实上,记谱法的诞生与发展是一个十分艰难和漫长的过程。

无论在西方或者在东方,音乐家们在探索如何记录音乐的方法中,都曾付出了极为可贵的智慧与才华,而且时至今天音乐家们对于记谱法的运用与改革也从未停止过。

尤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无调性和十二音体系音乐的出现,使传统的谱表记谱法和音高记谱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继而出现了诸如微分音记谱体系、比例记谱法、近似记谱法、二线谱、键盘谱等等五花八门的现代记谱法。

当然,由于现代音乐并非像传统音乐那样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因此这些形形色色的记谱法一般说来便无法被普遍采用。

鉴于记谱法中的许多现象属于学术问题,因此,本著仍就传统记谱法的问题,回答诸如"音符与休止符"、"五线谱与简谱"、"音符时值的划分"、"节拍"等基本问题。

中国传统记谱法历史沿革

中国传统记谱法历史沿革

中国传统记谱法历史沿革
《中国传统记谱法历史沿革》
I. 早期记谱
所谓记谱,是指以文字记录音乐曲目,并将音乐音符用记谱符号和其他表示音乐的符号来表示的乐谱记录。

中国传统记谱法,是在古代音乐学与乐府之间形成的记谱唱法,发展至今,成为中国民族音乐记谱的重要手段。

相传,早在公元前604年,《汉书·艺文志》中就提到了《尚书歌谱》,这是中国传统记谱法的起源。

II. 不同地域的记谱差异
中国不同地域的传统记谱法,由于遭受过不同地域及历史文化的影响,有着较大的差异。

比如,西北地域的竹石乐,传统的记谱方式是以“圆形带刻符号”标记音高,即用圆形的符号来表示简单的音高,而音符的刻字是用符号或大写拼音字母表示,又或以圆形中心点来表示完整的音符;另一方面,江南地域传统曲谱是以正方形符号来表示音高,音符的刻字用小写拼音字母表示,而正方形中心点代表一定的音符。

III. 改革以来的变化
自19世纪末至今,中国传统记谱法不断发展和改革升级。

由于传统记谱法的记谱方式比较复杂,运算繁琐,读音难以掌握,因此20世纪50年代开始,产生了用新的圆形记谱法来取代传统记谱法。

新的圆形记谱法将传统的记谱符号统一到单一的圆形符号,利用音符的刻字表示而传统的记谱符号则用用小写拼音字母来表示。

而且,新的圆形记谱法还拓展了记谱音符及记谱符号功能,使中国传统记谱法可以用于记录现代乐曲。

IV. 结语
中国传统记谱法是一套复杂而古老的记谱方式,早在公元前604年就开始使用,携带着中
国民族文化独特的音乐语言。

19世纪末,新的圆形记谱法引入中国,把传统记谱法现代化,扩展了记谱符号的功能,形成了现代的记谱法,成为古老的音乐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

记谱法的种类

记谱法的种类

记谱法的种类
记谱法是指乐谱记录的符号系统。

早在中国秦汉时期,以格律作曲的记谱法已
经产生,发展到汉代,记谱法的逐步完善和系统化显现出来,到了元代,已经形成完整的记谱法体系。

近代以来,西方主导的流行音乐记谱法渐渐走进了中国。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传统记谱法和现代记谱法两大种类,并不断发展壮大。

传统记谱法包括了传统中国记谱法和传统世界记谱法,前者古老典雅,后者融
合多元文化,两者都可以使乐谱具体而富有表现力,极其精确地表达细节,且记谱简单直观。

传统中国记谱法是源于中国的曲谱记谱法。

它有三大特点:一是采用拍子表示法,乐曲一般用五线谱来记录;二是采用简谱字和符号表示法,如比利牛斯记谱法;三是根据民族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和民谣等不同音乐风格,采用不同的记谱法及多种符号。

传统世界记谱法是在传统的音乐记谱法的基础上,汇聚古今多国音乐文化传承,融汇诸古传统记谱法之优点,以及引进西方流行音乐的先进记谱法的体系。

这套记谱法比传统记谱法更容易理解,对乐曲的表现效果也更加真实。

现代记谱法是根据近代音乐特点作出的新记法,乐谱不但要求表示精确,而且
要便于演奏者使用。

其中,西方现代记谱法包括流行音乐记谱法和古典音乐记谱法,分别适用于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乐曲。

中国现代记谱法,也称为现代中国音乐记谱法,集中国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特点,灵活运用,极具表现力。

总之,记谱法包括传统记谱法和现代记谱法,它们都能更准确、更直观地表现
乐曲的细腻度,更有可能发挥出乐曲的真实感受,使乐谱具有生动的表现力,深受广大人们的欢迎。

中国记谱法

中国记谱法

中国记谱法通常指的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记谱系统,主要包括
五线谱和简谱两种形式。

1. **五线谱:** 五线谱是一种用五条平行的横线表示音高的
记谱系统。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五线谱被广泛应用,尤其在西
方乐器与演奏方式的影响下。

五线谱能够准确表示音高,同时
提供了丰富的音乐表达方式。

2. **简谱:** 简谱是一种简化的记谱系统,它使用字母、数字、符号等来表示音符。

这种记谱方法更容易学习和掌握,因
此在一些民间音乐、合唱和教育中被广泛采用。

简谱相对于五
线谱来说,更注重音程和相对音高的关系,减少了复杂的符号。

请注意,中国传统音乐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因此在使用记谱
法时,可能会结合传统的表记法,例如箫谱、琴谱等,以更好
地传达音乐的情感和技巧。

总的来说,五线谱和简谱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常见的两种记谱
方法,具体的使用取决于音乐类型、演奏对象和传承方式。

乐谱及简谱知识917917781

乐谱及简谱知识917917781

乐谱一.定义:乐谱是一种以印刷或手写制作,用符号来记录音乐的方法。

不同的文化和地区发展了不同的记谱方法。

记谱法可以分为记录音高和记录指法的两大类。

五线谱和简谱都属于记录音高的乐谱。

吉他的六线谱和古琴的减字谱都属于记录指法的乐谱。

传统的乐谱主要以纸张抄写,现在亦有电脑程式可以制作乐谱。

二.分类:一分类方式一:1、中国古代就有“宫,商,角(jue),徵(zhi),羽”五音,对应简谱中的1 2 3 5 6,是乐谱的基本音符,在谱曲时古曲用这五个音。

在谱曲时是以它们其中的一音定调,只有在乐曲中才会体现音节,几分音符和音的长短。

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就是这样谱曲的,整首歌里没47两音出现,是传统民歌。

2、简谱,是指一种简易的记谱法。

有字母简谱和数字简谱两种。

一般所称的简谱,系指数字简谱。

数字简谱以可动唱名法为基础,用1、2、3、4、5、6、7代表音阶中的7个基本音级,读音为do、re、mi、fa、sol、la、si,休止以0表示。

每一个数字的时值名相当于五线谱的4分音符。

数字简谱的雏形初见于16世纪的欧洲。

17世纪时法国天主教方济名会教士J·J·苏艾蒂加以改进后用来教唱宗教歌曲。

18世纪中叶,著名的法国思想家J·J·卢梭再加改进,大力倡导,并编入他的《音乐辞典》之中。

19世纪,经过P·加兰、A·帕里斯和E·J·M·谢韦3人的继续改进和推广,才在群众中得到广泛使用。

因此这种简谱在西方被称为“加—帕—谢氏记谱法”。

19世纪末叶,简谱传到日本,再传入中国。

1904年沈心工编著出版的《学校唱歌集》是中国最早自编的一本简谱歌集;之后逐步普及到各地的学校,30年代随着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简谱得以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由于简谱的记法与中国的工尺谱(流行在中国民间的一种文字谱)相当接近,因此在中国简谱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就世界范围而言,中国是把简谱吸收得最好、最发扬光大的国家。

我国传统记谱法中古老的弦索谱

我国传统记谱法中古老的弦索谱

我国传统记谱法中古老的弦索谱
中国传统记谱法中的古老的弦索谱,一直是许多贵族孩子教育的绝佳课程,直
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起和缩小以后,才不得不暂时退出潮流。

在这种古老的弦索谱的学习中,采用的是把弦按照不同的等级作为一种音乐记谱而记录,逐渐形成一首歌曲。

弦索谱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种由中国滴谱谱发展而来的技术,是中国古代音
乐谱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以特定的乐理准则重新安排音符,使原有的乐曲具有更强烈的节奏感和更多的音响效果,使原有音乐更轻松,更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

对于贵族家庭而言,训练孩子们学习弦索谱,不仅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仪式。

当然,很多人认为学习弦索谱似乎是很枯燥的,尤其是那些小孩。

但是细心的
孩子会发现,学习弦索谱也能带来乐趣。

在学习中,你可以发现你的创造力渐渐被释放,你可以努力去掌握技巧,好好利用他们;你也可以感受到熟悉和陌生的氛围,逐渐体会到音乐的美好魅力,并逐渐想要去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

并且每当自己的音乐被完善,就会感受到珍贵的成就感。

所以学习古老的弦索谱,可以是令人无限快乐的一件事,有助于增强孩子们对
传统文化的认知,而且也有助于孩子们获取更多有关乐理和空间概念的认知。

既能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又能增强孩子们的创造力,古老的弦索谱之乐让孩子们有机会体验不一样的快乐,这也是一种难得的宝贵经历。

古琴传统的记谱法

古琴传统的记谱法

古琴传统的记谱法古琴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拥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它被誉为是中国音乐文化的瑰宝之一。

在古琴演奏中,记谱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过特定的符号和符记来记录音符、演奏技巧和音乐表达,使得乐曲可以被后世传承和学习。

一、简谱记谱法古琴最早的记谱法是简谱记谱法,它使用简单的标记来表示音符和演奏技巧。

简谱记谱法不同于西方音乐的五线谱,它以古琴的琴弦为基准,在纸上绘制横线来表示琴弦。

而音符则用数字表示,数字1~琴弦数字用来表示琴弦,从上到下依次为1~7;另外,不同的演奏技巧也用符号表示,例如“O”表示按弦、”X”表示拨弦等。

简谱记谱法的优点是简单易学,适合初学者和临时记谱使用。

然而,由于信息量有限,简谱记谱法无法准确表达复杂的音乐结构和演奏技巧,因此它在传承和演奏经典古琴曲目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数字记谱法为了解决简谱记谱法的局限性,数字记谱法在古琴界逐渐兴起。

数字记谱法采用数字和特定符号的组合来表示音符、节奏和演奏技巧。

它将琴弦和八度区分,通过数字1~7来表示琴弦,通过数字上方的小数来表示八度。

另外,音符的长度通过指定的符号来表示,例如横线表示整音符,空心椭圆表示二分音符等。

数字记谱法的优点是能够更准确地表达音乐的结构和演奏技巧。

它具有信息量丰富、易于理解和学习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古琴教学和演奏中。

同时,数字记谱法还可以和其他的音乐记谱法结合使用,例如使用西方音乐的五线谱来表示音高,数字记谱法则用来表示演奏技巧。

三、谱牒记谱法除了简谱记谱法和数字记谱法之外,古琴还有一种叫做谱牒记谱法的记谱方式。

谱牒记谱法是一种传统的记谱法,它在古琴发展的早期就已经存在。

谱牒记谱法以古琴的琴弦为基准,使用直线和弯线来表示音高和演奏技巧。

古琴曲目的记谱是通过手工绘制在纸上完成的,每一个曲目都有独特的谱牒。

谱牒记谱法的特点是高度个性化和艺术性强。

每一位古琴演奏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和理解,自主绘制和创作谱牒。

古今中外乐谱的种类

古今中外乐谱的种类

古今中外乐谱的种类古今中外乐谱的种类古今中外乐谱的种类很多,大致有字母谱、文字谱、符号谱、音节谱、时值谱、点子谱、图谱、手法谱、数字谱、线谱、简谱、标图谱、电子音乐图表谱等。

文字譜與字母譜︰文字譜以中國五音譜(宮商角徵羽)為最早,《左傳》中有記載。

字母譜有古希臘字母譜、梭密字母譜及拉丁字母譜等。

西方已确定的传统记谱法中的“字母谱”是五度循环产生的音律体系,欧、亚、美三洲都创造了不同的字母谱,大部分以20—30个字母记录两个八度左右的音,不标记固定音律,是一种视唱代号;汉字“方格谱”包含着明显的坐标记谱的特性,与“五线谱”的记谱原理一致;工尺譜與唱名譜︰工尺譜是中國民間使用最廣的樂譜,屬於唱名記憶法。

唱名譜是以唱名拼音的第一個字母來記憶;當今流行的阿拉伯數字「簡譜」亦為首調唱名法。

紐姆譜(Neumes)與手法譜︰紐姆譜的產生源於天主教的「素歌」,其樂譜符號乃模仿指揮者的手勢而創造的。

手法譜是指15世紀歐洲的樂器譜(Tablature),常用六線或七線表譜表;另外中國的「減字譜」亦是手法譜。

五線譜與速記譜︰大約13世紀義大利開始用四線譜(以前多用一至三條橫線),後來音符逐漸改進,及至15世紀後,五線譜才開始產生。

速記譜皆是以一個簡單符號代表一個音,可以在任何紙面上速記。

简谱亦起源于欧洲,它的雏形初见于16世纪,1665年法国天主教士苏埃蒂写的《学习素质和音乐的新方法》创立了用1234567来代表音阶中的七个基本音级的一种数字简谱;经过法国思想家、哲学家卢梭的改进后,他于1742年8月22日在法国科学院宣读了音乐记谱法的论文,后又编入他的《音乐辞典》。

此后,加林、舍韦、以及德人那托普、美国人梅森等都曾对这种数字简谱作过专门研究和改革。

1882年,梅森到日本讲学时又将简谱传到日本,目前这种简谱形式,主要是十九世纪以后在日本逐渐发展完善的,简谱传入我国约在清末,目前在我国流行的简谱,在记写方法上已有一些改进點子譜與布菜葉盲譜︰以點子的數量和位置變化來記錄音樂,稱為點子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述中国历代音乐记谱法
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的磨砺与融合,凝聚与发展,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格局,先祖们在与自然斗争的同时,靠着智慧与百折不挠的精神,使我国的文化得以记载和传承下来,音乐文化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以它独特的方式保存下来。

乐谱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把转瞬即逝的乐调以某种特殊的方式记写下来,使得后人可以恢复原曲使曲调“死而复生”。

1.早期的记谱法就现有的资料,我们可以得知,中国的乐谱产生的较早。

早在周代,公元前11 世纪―公元前7 世纪就曾有过乐谱的雏形。

约在公元前2 世纪成书的《礼记》中就有名叫“投壶”和“燕射”的仪式上敲击大小鼓的符号,共有两种。

一个是圆圈一个是方框,分别表示击大小鼓,敲一下记一个字。

中国早期的大多数谱式都沿用了以圆圈或圆点,方框点拍的方式。

这种记谱方式较容易,但《礼记?投壶》中的符号没有音高意义,只是击重节律的鼓点,所以算不上是真正的乐谱。

但表明古人已经有记谱的雏形了。

而真正最早的乐谱是文字谱,从公元前4 世纪《管子?. 地员篇》中,宫商五音字谱,到《吕氏春秋》中的十二律吕子谱,距
今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两种字谱都与乐律学有关,但不是记录音乐旋律的乐谱而是记录音高的字谱系列。

我们相信,汉代就有乐谱,只是没有传到现代,在公元前1 世纪成书的图书目录中就记载有歌曲谱,例如:目录中有一本书叫《河南周歌诗七篇》与文对应的
是《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

“歌诗”就是“歌词”,“歌声曲折”就极可能是“歌曲曲调”。

那自然就是歌曲谱了。

实际上,保存至今最早的旋律谱是琴谱,《碣石调?幽兰》它以文字形式记录演奏时左、右两手指法位置。

它是一首用四千九百五十四个汉字详细记录每个音在古琴上第几根弦,第几徽位,以此来记录音乐,此谱虽为唐人抄写,但却是南朝两代的音乐。

这种记谱法是按照前人叙述的方式去演奏,而并不是直接记出节奏、音高,因此它与我们今天的记谱法概念有很大的差距。

2.古琴减字谱我国已知的古谱据统计有二十多种,但唐代最流行的是减字谱与燕乐半字谱。

唐人曹柔首创减字谱,“乃作减字法。

字减而义尽,文约而音该”。

以前的古琴谱是用文字详细叙述每个音左右手的弹奏指法的,形式比较繁琐,而减字谱的出现把原来要用很长一句话来记载一个音的左右手弹法变得简单多了。

恰如明代琴曲《太古遗音》中所指出:“其文极繁,动越两行,未成一句”,减字谱用简笔字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以及各种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

一般来说,它是由左右手的指法符号拼合而成的。

例如:“散勾一弦”是由三个简笔字划组成,“艹”表示散音,即空弦音;
“ㄅ”是指向内勾弦,叫“勾”;“一”即表明弦位,即一弦。

宋元以来,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瑰宝一一古琴音乐之所以保存至今,主要是得益于减字谱。

它记录古琴音乐的仔细程度和科学度是现代五线谱也不能替代的,在原有音乐信息忠实贮存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优越
性,用减字谱记录而流传下来的古琴谱有150 多首,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音乐作品,是一座巨大而珍贵的音乐宝藏。

3.唐代燕乐半字谱唐代燕乐半字谱存在着弦索谱系统和管色谱
系统两个分支,
前者以唐琵琶谱和五弦琵琶谱为主体我,后者则是宋代俗字谱的前身。

唐代燕乐半字谱也是以乐器音注和指法为基础的谱式。

白居易在《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一诗云:“琵琶师在九重城,忽得书来喜且惊,一纸展看非旧谱,四弦翻出是新声”,说明了当时唐朝燕乐谱已经很流行了。

1905 年法国人伯希和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石室门窟,发现了一批四弦四相琵琶曲子谱,这种乐谱共有20 个谱字,记录了四根弦上每个指位的符号,可以准确重现古曲的音高(前提条件是选择正确的定弦)。

由于燕乐半字谱你的读谱法已经失传,中国历来记谱法在节奏方面的标记始终不清晰,这份珍贵的《敦煌曲谱》是犹如天书一般的疑难古谱,国内外曾有许多学者花其毕生的经历来研究古谱。

4.工尺谱
工尺谱的出现还有个传说,据说在唐代时候,江苏地方有个
裁缝,名叫梁正康,不但是个出众的裁缝师傅,还是个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好乐师,梁师傅自己学习音乐,又要教授弟子,在教与学的实践中,他感到这种口耳相授的办法很不方便,一个音既讲不出个名字又不能把它记在纸上,总想创造一种记录音乐的符号,几年过去了,还没想出个眉目来,他有个徒弟,叫张生甫,勤奋好学,他决
心把“量体画尺”的功夫学到手,每天清早就在铺房里背量尺的口诀,反复念叨“上尺、中长、合、四叶”,这些裁衣口诀,在张生甫念口诀的时候,梁师傅多半在铺房里吹笛子,日子一长,生甫不知不觉地把背诵的口诀,合着师傅的音乐唱起来了,“上尺中长合四叶……”梁师傅一听:“啊!这不就是自己多年来日思夜想要的记谱法吗!”师徒两反复琢磨,以笛子为校准器,而得到了“上尺中长合四叶”七个音名,从此,民间就有这种用文字作为“音乐的“工尺谱”了。

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工尺谱确实是我国古代记谱法的一种,它在唐代已经出现,燕乐半字谱据说是工尺谱的前身,今天有些民间艺人还在用它。

工尺谱如表示低音则在每字最后一笔向下划勾,中音部则什么都不加,高音部加偏旁“彳”,更高音加偏旁“彳”。

工尺谱的节奏符号称为板眼,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包括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等;散板就是自由节奏,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来记写,一板一眼形成2/4 拍子,一板三眼形成4/4 拍子。

简谱也称散字谱,雏形初见于16 世纪的欧洲,17 世纪时法国天主教教士,苏艾蒂加以改进后用来唱宗教歌曲,并著有《新的数字方法教唱宗教歌曲的实验》等书,18 世纪40 年代法国著名哲学家卢梭在1743 年以论文方式将do,re,mi,fa,sol,la,ti7 个唱名各配上了阿拉伯数字,并予以系统化。

中国的简谱由日本传入,传入后不少音乐家对此传承和发展,随着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兴起,简谱得以逐步使用,代替了文字谱一一工尺谱。

简谱现如今广
泛应用在我国的专业音乐工作与群众音乐中,因其简易,所以广泛流传。

但简谱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与简易性逐步被另一种曲谱――五线谱所替代。

五线谱传入中国的时间,最早见于1713 年的《律吕正义》续篇,19 世纪中叶,随西方传教士及新学兴办而有所推广,五线谱在纽姆谱和有量记谱法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到17 世纪已经逐步完善并得到普遍使用,18 世纪开始定型并沿用至今。

五线谱吸收综合了欧洲历史上多种记谱法的精华,是一种经过了漫长时间发展起来的,汇集了一千多年来诸多音乐家才智的记谱法。

但五线谱也有自身的缺憾,如在节奏细微的变化,风格,表情度,音色以及由于律制较粗糙而产生的弹性变化方面仍然需要改善,但在节奏,音高,力度比起以往的记谱方式已经跨越了一个里程碑,随着西方音乐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播,五线谱在中国的应用也越来越广。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