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类博物馆与历史学和考古学发展的关系

合集下载

历史学类专业及主要院校简析(1)

历史学类专业及主要院校简析(1)

历史学类专业及主要院校简析一、专业与就业1.专业简析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历史学类专业包括历史学、世界史、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和文物保护技术、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6 个专业。

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它是以人类历史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主要学习和掌握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生、发展的过程,理解和弄清历史上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以及相关史实的原委、作用和影响,并力图发现和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天的社会生活提供借鉴。

关于历史学专业的考生应具备的素质,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吴义雄教授指出,学好历史学必须要有博学之思、敬畏之心。

博学之思是指学生必须了解天文、地理、文学、经济、管理、自然科学等知识,只有以上学科作为基础,才能在学历史学的过程中有深刻的体会;敬畏之心是指对历史上人物与故事必须“理解之同情”,切不可以今日之标准来随意臧否古人的得失。

学历史的人要善于独立思考,仰望历史的星空,胸怀人文情怀,治学严谨,积极利用各类图书资源和数据库资源,重新梳理历史知识体系。

目前,拥有历史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北京大学,南开大学。

拥有历史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的高校: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其他历史学专业较好的院校有: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

2、就业分析目前,很多人都把历史学看成是冷门专业,认为就业前景冷淡。

其实也不尽然,该专业学生凭着大学所学到的广博的知识,就业时只要不期望过高,就业并不比其他专业差。

近年来“历史热”却在升温,从《万历十五年》到《明朝那些事儿》《新宋》,从严格的史料考证到“细说”“穿越”,有关历史的书籍屡屡登上畅销书排行榜。

近代历史发展与博物馆兴起之间关系的认识

近代历史发展与博物馆兴起之间关系的认识

近代历史发展与博物馆兴起之间关系的认识近代历史发展是指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段时间,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

与此同时,博物馆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机构也在这个时期迅速兴起并发展壮大。

本文将探讨近代历史发展与博物馆兴起之间的关系。

近代历史的发展为博物馆的兴起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文物。

在这个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探险活动的增加,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被带回到欧洲,成为当时社会的热门话题。

这些文物的出现激发了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也催生了博物馆的建立。

博物馆以展示和保护这些历史遗产为使命,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场所。

近代历史的发展也促进了博物馆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随着近代历史事件的频繁发生,人们对于历史的研究也变得更加深入和系统化。

博物馆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源和场所,吸引了许多学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他们通过研究博物馆中的文物和资料,推动了博物馆学科的发展,并为博物馆的运作和管理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近代历史的发展对博物馆的观众群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不断提高。

他们对于历史和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博物馆作为一种公共文化设施,为人们提供了接触历史和文化的机会。

人们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到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培养对于历史的认同感和文化的自豪感。

博物馆的兴起也反过来影响了近代历史的发展。

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机构,不仅仅是存放和展示文物的场所,更是向公众传递历史和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

博物馆通过举办展览和教育活动,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的背后故事,激发了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

同时,博物馆也通过收藏和研究文物,为历史学家和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源,推动了历史学科的发展。

近代历史发展与博物馆兴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近代历史的发展为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文物,促进了博物馆学科的发展,并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而博物馆的兴起也反过来影响了近代历史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历史和文化的机会,推动了历史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历史是一切人文学科的基础

历史是一切人文学科的基础

历史是一切人文学科的基础所谓历史,可以理解为人类的一切过往。

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空间维度中,“过去”就是历史,“未来”尚未发生,而“现在”则最难把握,因为“现在”刚刚发生,便在一瞬间成了“历史”。

从这个意义上讲,未来“不易捉摸”,现在“瞬间消失”,而历史“最容易被认知”。

历史的一个本质特征是客观性,但它仅仅存在于人类记忆中。

记忆虽然可以通过文本、影像、声音等不同载体得以部分重建,但记忆的主体是人,这决定了记忆的本质是主观性的。

为了重现这些建立在主观记忆基础上的客观历史画面,便有了一门被称为历史学的学问。

历史学的任务不仅在于重建过去,更重要的是对人类过往进行认识与反思,从而为今天乃至未来人类命运走向提供可资借鉴的智慧,即所谓“鉴往知来”。

大学历史学教育的实施,便是基于“做一流学问,育卓越人才”的理念,为国家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智库团队。

如今的历史学,已然是现代人文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本科生招生而言,又分为历史学、世界史以及文物与博物馆学三个专业。

历史学即中国史,包括中国古代史诸断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以及各种专门史;世界史包括区域史与国别史;文物与博物馆学重视实践教学,包括考古学、文物学以及博物馆学相关内容。

三个专业的学习均强调宽、博、专、精有机结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精神与人文情怀,训练其理论思维、史料解读、问题分析、文本写作等多种能力。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古老的历史学科积极尝试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乃至与理科相关学科融会贯通,以打造崭新的文科复合型人才。

本科毕业后,部分同学会选择继续读研或出国深造。

在就业方面,很多学生考取选调生、公务员;也有部分学生进入媒体行业或成为中学教师;还有不少学生投身西部和基层岗位,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文物、博物馆”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文物、博物馆”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文物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

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物的保护管理,涉及社会不同职能的各个部门;文物的科学研究,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领域的多种学科。

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因此,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科学。

 文物的定义 在中国,“文物”二字联系在一起使用,始见于《左传》。

《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之后,《后汉书·南匈奴传》有:“制衣裳,备文物。

”以上所说的“文、物”原是指当时的礼乐典章制度,与现代所指文物的涵义不同。

到唐代,骆宾王诗:“文物俄迁谢,英灵有盛衰”,杜牧诗:“六朝文物草连天,天淡云闲今古同”。

这里所指的“文物”,其涵义已接近于现代所指文物的涵义,所指已是前代遗物了。

北宋中叶(11世纪),以青铜器、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学兴起,以后又逐渐扩大到研究其他各种古代器物,把这些器物统称之为“古器物”或“古物”。

在明代和清初比较普遍使用的名称是“古董”或“骨董”。

到清乾隆年间(18世纪) 又开始使用“古玩”一词。

这些不同的名称,涵义基本相同,但在很多场合,古董、骨董和古玩,是指书画、碑帖以外的古器物。

中华民国时期,古物的概念和包括的内容比过去广泛。

1930年(民国十九年) 国民政府颁布的《古物保存法》明确规定:“本法所称古物是指与考古学历史学古生物学及其他与文化有关之一切古物而言。

”说明其概念已远远超出过去所称“古物”、“古董”的范围。

考古学专业发展现状

考古学专业发展现状

考古学专业发展现状引言考古学作为一门独特而古老的学科,致力于通过对人类过去文化和社会的物质遗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揭示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随着科技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考古学专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本文将介绍当下考古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专业设置与发展考古学的专业设置主要分为本科、硕士及博士三个层次。

在中国,众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都设立了相关的考古学专业或研究方向。

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的不同,考古学专业又可以细分为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遗址与遗迹保护与管理等不同方向。

专业设置的丰富程度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选择空间,既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也有利于整体培养出更加专业化的人才。

学科研究与成果考古学专业的学科研究紧密结合实地调查和实物分析。

通过对遗址、墓葬、文物等的发掘和研究,考古学家可以还原人类的过去生活和文明。

随着科技的进步,诸如卫星遥感、多光谱成像、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运用,为考古学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途径来探索人类文明的历史。

在研究成果方面,考古学专业通过对考古遗址的研究,不仅能够充实历史记载,还为社会提供重要的人文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文物、遗址、遗迹等,对于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考古学专业的研究成果还可以为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提供支撑,为人们重新认识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学科人才培养与实践考古学专业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的课程设置中,除了法定课程外,许多学校还设置了实地考古实习、博物馆实习等实践性课程,以促进学生对考古学的实际应用的理解。

同时,学生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手段,如测量、勘探和图像处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以便在实际的考古工作中能够胜任。

此外,学生还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科研能力,以便能够在毕业后继续深入学术研究。

在培养学科人才的过程中,一些学校和研究机构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如参与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项目,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科的实践性质并培养相关的技能。

博识多通伏阁受读——关于《考古何为》的阅读与收获

博识多通伏阁受读——关于《考古何为》的阅读与收获

自2022年10月收到陈雍先生的大作《考古何为》[1]以来,我一直在断断续续地读这本书,收获很大。

先生对于考古实践和理论的思考可谓深入透彻,尤其对中国特色考古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做了更清晰的阐释。

承蒙先生厚爱,不时督促提出读后意见,且“不要说好的”,对此我甚觉忐忑,一来知自己才疏学浅,唯恐有误读,二来《考古何为》出版后不时有名家书评,读后更感自己认识的浅薄。

《考古何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深入浅出、通俗有趣,特别适合初涉考古学的年轻人。

门下学生跨专业背景居多,虽系在读研究生,但考古学基础总体比较薄弱,非常需要诸如《考古何为》这样的权威著述引领,如能组织他们共同阅读,既能让更多的人受益,又能得到更多样化的思考与感悟,也可以更为深入地认知书中内容。

于是,2023年6月,我们专门组织部分硕士研究生集体阅读《考古何为》。

在我的领读下,大家畅谈读书收获并将讨论集合成文,最终由我改定后刊发①。

只是大家说的主要是“好的”,虽有悖于陈先生的初衷,但却是我们真实的感受。

一、开宗明义正本清源——关于考古学关于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什么和做什么的问题,不仅在社会公众层面有不同看法,即使在学术界甚至学科内部也有不同的认识,其中考古学与国学、金石学的关系更是讨论、争辩的老话题。

陈先生在书中开宗明义用两个博识多通伏阁受读——关于《考古何为》的阅读与收获洪猛,等(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①本文属于集体合作成果,各章草稿撰写者分别是:第1章洪猛,第2章刘鹏,第3章张赵世平,第4章宋伟涛,第5章张文萱,第6章杨鑫然,第7章王文义,第8章李昌镐,最终由洪猛修改编纂而成。

此外,限于篇幅,文中所列参考文献、引言、地点等请参阅《考古何为》一书,不再另注。

————————否定句做了论断:“考古学不是国学”,“考古学不是金石学发展来的”,廓清了考古学与中国传统国学、金石学之间的边界,明确了考古学是一门近代兴起的新学科。

书中简明扼要地追溯了作为一门新学科的考古学在诞生初期所进行的概念译介及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将20世纪20—40年代的中国考古学以1928年安阳殷墟遗址发掘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阶段主要由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主导,后阶段留学归来的中国考古学家发挥了重要作用。

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新理念是什么

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新理念是什么

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新理念是什么在当今社会,博物馆已经不再仅仅是收藏和展示文物的场所,更是文化传播、教育普及和社会交流的重要平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变化,博物馆陈列设计也在不断演进,涌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

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核心理念之一。

过去,博物馆的陈列往往以展品为中心,注重展示物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而较少考虑观众的感受和需求。

如今,博物馆更加关注观众的体验,努力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感到舒适、愉悦,并能够有所收获。

为了实现以人为本,博物馆在陈列设计中会充分考虑观众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特点。

例如,在空间布局上,设置合理的参观路线,避免观众走回头路或者感到拥挤;在展品展示高度上,根据观众的平均身高进行调整,确保观众能够清晰地观看展品;在照明设计上,采用适宜的光线,既突出展品的特点,又不会让观众感到刺眼。

此外,博物馆还会通过多种方式与观众进行互动,增强观众的参与感。

比如设置多媒体互动装置,让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幕、操作手柄等方式了解更多关于展品的信息;开展工作坊、讲座等活动,邀请观众亲自参与制作或者讨论,提高观众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故事性叙述故事性叙述是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理念。

一个好的故事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记住展览的内容。

在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中,不再是简单地罗列展品,而是将展品按照一定的主题和线索进行组合,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

这个故事可以是关于历史事件、人物生平、文化传承等方面的。

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将展品有机地串联起来,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生动的历史场景或者文化情境之中。

为了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博物馆会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叙述。

比如使用生动形象的文字说明,配以精美的图片和图表;制作多媒体影片,通过动画、音效等元素营造出逼真的氛围;邀请专业的讲解员进行现场讲解,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述故事的细节和内涵。

三、跨学科融合跨学科融合是当今博物馆陈列设计的一个显著趋势。

作为独立学科的考古学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学科体系之比较

作为独立学科的考古学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学科体系之比较

然而,也有学者对古代法律文明持有批判态度。例如,社会法学派认为,古 代法律往往受到社会文化、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的制约,难以实现真正的公平和 正义。而批判实在法学派则认为,古代法律存在着诸如等级制度、性别歧视和权 力压迫等问题。
总的来说,法律文明的起源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涉及历史学、考古学、 人类学和法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法 律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为现代法治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学科交叉,我们可以更好地整合各种研究资源,拓宽研究视野,提高研 究效率。例如,考古学家可以利用历史学家的文献研究方法,对遗址和遗物进行 更深入的分析;人类学家则可以从考古学的物质文化研究中汲取灵感,丰富其社 会分析的理论框架。此外,三个学科的学者还可以共同参与跨学科项目,共同培 养具备多个学科背景的新一代学者。
当然,本次演示对于法律文明起源的探讨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对于 不同地区和国家法律文明的比较研究尚显不足,对于古代法律文明与现代法治之 间的探讨也还有待深入。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跨学科研究,进 一步揭示法律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规律,为社会文明和法治建设提供更为有益的参 考。
基本内容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参与观察、集体讨论等。田野调查是 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通过直接观察和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参 与观察则是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文化观念和社会行为。集体讨论 则是通过组织目标群体进行讨论,探究他们的文化意识和行为准则。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考据和个案研究等。文本分析是对历 史文献进行解读和分析,挖掘其中的信息和意义。考据则是通过对史料的考释和 鉴别,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个案研究则是对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探究, 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考古学

考古学

考古学(Archaeology)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

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

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考古学的产生有长远的渊源,但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

作为一门近代的科学,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考古学的分支按照研究的年代范围、具体对象、所用手段和方法等的不同,考古学可以划分为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及各种特殊考古学等分支。

1田野考古学“田野考古学”的名称,是20世纪初正式提出来的。

但当时的田野考古学主要是勘察地面上的遗迹和遗物,依靠地图进行调查,有时则要根据调查结果,测绘地图,作为记录的附件。

2,特殊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的分支,使用特殊考古学这一名称,是为了与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等考古学的主要分支相区别。

它包括上述三大分支以外的其他各种分支。

有的是按研究对象不同而分的,如美术考古学、宗教考古学、古钱学、古文字学和铭刻学等;有的是按所用手段和方法不同而分的,如航空考古学、水底考古学等。

3,航空考古学,是指使用飞机从空中向地面摄影,通过对所得照片的观察、分析,判定遗迹和遗物的形状、种类及它们的分布情形。

航空考古学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末期。

当时英国、法国和德国的考古学者利用空军侦察地形时所摄的航空照片,探寻地面上的古迹。

战争结束后,此项工作进一步开展,尤以英国考古学者的工作为出色,奠定了航空考古学的基础。

历史学学科中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介绍

历史学学科中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介绍

历史学学科中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介绍
历史学学科中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介绍
文物与博物馆学为非师范专业,本科,学制4年,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该专业创始于2002年,系西北地区最早以文物与博物馆学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本科专业。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历史学学科中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介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学学科:
历史学类
历史学类:
历史学、世界史、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
文物与博物馆学:
统计信息(数据统计截止日期:2012年12月30日)
1、该专业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450-500人
2、该专业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性别比例:男38%:女62%
3、该专业2012年全国高考招生文理科比例:文科85%:理科15%
4、该专业近几年全国就业率区间:2010(80%-85%)2011(80%-85%)
5、该专业全国报考硕士较集中的专业: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中国史
主要课程博物馆学概论、博物馆陈列与设计、博物馆管理、博物馆与观众、中国古代史、中国考古学、物质文化史、文物学概论、民俗学概论、中国青铜器、中国玉器、中国陶瓷、中国书画、石刻学、原始艺术、文物保护技术、文博绘图与摄影等。

就业前景毕业生除出国或考研外,还可在行政机关特别是文化部门从事行政管理等工作;在博物馆和文物管理等单位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具体工作;在科研教学机构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

下载全文。

历史与博物馆学

历史与博物馆学

历史与博物馆学博物馆是一个展示人类文化、历史和科技成就的重要场所。

在博物馆中,我们看到了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代表性文物,它们向我们展现了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思想和文化的传承。

而对于历史研究与博物馆学之间的联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历史与展陈博物馆展览的核心就是展陈,而展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物品的展示、说明与解说,来告诉游客们一个接近真实的历史。

因此,博物馆中的展览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资料研究来源。

历史学家们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展览来了解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生活状态。

例如,故宫博物院展示的“紫禁城”展览,展示了明清两个朝代皇帝的生活环境和具体制度等,这些都为历史学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不同维度和角度的历史切面。

因此,在博物馆学当中,历史学研究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历史与博物馆保护所有展览品都含有不同的历史痕迹,处于不同的年代和环境中,技术、标签和展示方式均有差别,这些都需要专门的人员来保护。

历史学家们可以通过博物馆收集的文物来了解当时的人文环境,是博物馆保护文物的珍贵资源,也是保证博物馆展览品的历史形态和本质内涵的必备手段。

三、历史与博物馆学教育博物馆学和历史学是金相互印证的,而通过对博物馆的教育,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和人类智慧。

博物馆之于历史,就如同图书馆之于知识一样,它们共同承载着人类文化记忆和知识体系。

历史、文化研究、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宣传展示、讲座、讲解等方式,向大众宣传历史文化知识,提高人们的历史文化素质,有助于建构一个文明、文化、史学有眼光的民族。

总之,历史与博物馆学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相互促进、相互交织,为我们呈现出深刻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通过了解和学习博物馆学和历史学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文化、历史与科技的发展进程,它会从一个侧面启发我们,认识到传承与发展是宝贵的,历史与未来相互交融才能够更好地发展。

加强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加强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智库/Th ink tank编辑 / 刘露露 rmzk lll@加强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 刘玉珠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基于历史和现实,着眼全局和长远,充分肯定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成就,深入剖析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要价值和重大意义,系统部署今后一段时期重点任务和前进方向,在新中国文物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深刻理解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大价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遗存的保护是考古学研究的前提,考古学研究是文化遗产合理利用的学术基础;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工作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关深化文明认知、存续文化基因。

从文明古国走向现代化文化强国,不能割裂过去、凭空跃进,应当在吸收历史积淀、继承文化遗产中接续发展。

考古学是强调田野调查发掘手段、根据实物遗存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人文学科。

中国考古学诞生近百年来,一直肩负着知我中华、振兴中华的学术使命。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历史、民族文化相结合,“修国史、写续篇”,推动考古学在学科研究、管理体系、机构队伍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日益清晰,宁夏水洞沟、浙江上山、辽宁牛河梁、浙江良渚、陕西石峁、河南二里头、四川三星堆等重要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就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起源等重大课题交出“中国答卷”,阐明了中华文明在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孕育出的文化积淀、心理认同、礼制传统,为构建中华民族历史、梳理中华文化基因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我们必须全面对标对表,更加清晰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更加全面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选专业】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科小众,就业看好

【选专业】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科小众,就业看好

【选专业】⽂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科⼩众,就业看好2022年普通⾼校招⽣全国统⼀考试已进⼊倒计时,考⽣正在紧锣密⿎备考当中。

为服务考⽣、服务家长,“内蒙古招⽣考试”将陆续推送解读招⽣专业的系列⽂章,以期帮助考⽣⾛出专业选择的迷茫,为提前做好职业规划、科学填报志愿奠定基础。

秦始皇陵兵马俑、敦煌莫⾼窟、故宫……说起⽂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不少⼈第⼀时间可能会联想到这些旅游景点。

在现实⽣活中,⽂物鉴定、⽂物修复、博物馆展陈等⼯作都有⽂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毕业⽣的⾝影。

⽂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简称⽂博专业,它主要涵盖了⽂物学和博物馆学,并与考古学关系密切,是⼀门内容较复杂、内涵较丰富的⼈⽂学科。

有些院校将⽂博和考古学两个学科设为⼀个系。

⽂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是什么?就业前景如何?约50所院校设⽂博专业⽂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属于历史学门类下,与世界史、考古学、⽂物保护技术、外国语⾔与外国历史、⽂化遗产等都属于历史学类。

该专业与⽂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名称相近。

我国本科类院校中,开设⽂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院校⽐较少,约50所。

各院校的⽂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各有千秋。

⽬前在京招收⽂物与博物馆学本科专业的有3所⾼校,包括中央民族⼤学、北京联合⼤学和北京城市学院。

不同院校对选考科⽬要求有所不同。

中央民族⼤学⽂物与博物馆学要求考⽣必须选考历史科⽬,北京联合⼤学和北京城市学院要求考⽣历史、地理选考1门即可。

中央民族⼤学⽂博专业源于1952年成⽴的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物室,1985年建⽴博物馆学本科专业,2008年成⽴考古⽂博系。

1981年获批硕⼠学位授予权,⽂物与博物馆硕⼠专业学位点2010年获批,该专业 2019年⼊选北京市⼀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设在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2021年⽂博专业在京计划招⽣3⼈,在本科普通批招⽣。

北京联合⼤学应⽤⽂理学院历史⽂博系主任黄可佳介绍,学校⽂博专业2013年经批准设⽴,也是教育部颁布新专业⽬录后批准的第⼆批⽂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其前⾝是1987年开始在历史学专业下设的⽂物博物馆专业⽅向。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考研方向有哪些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考研方向有哪些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考研方向有哪些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考研方向1: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介绍考古学(后改为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

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

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培养要求考古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三年学习期间应系统掌握考古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宽广和坚实的基本技能,了解考古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能承担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课题和教学工作,学位论文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考研方向2: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介绍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培养具备文物学、博物馆学的系统知识,能在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单位、海关、新闻出版、教育等单位从事文物与博物馆管理、研究工作的博物馆学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文物学、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历史、艺术、文化和科技等综合知识的基本训练,具有文物、鉴赏、研究和文博事业管理的基本能力。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考研方向3:中国史专业介绍中国历史是中国各民族诞育和发展的历史。

它的发达的封建社会,曾创造了同时代世界最高的文明。

拓展阅读: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就业方向1、博物馆方向既然咱们专业与博物馆关系非常密切,那么小伙伴们自然可以在博物馆从事包括陈列设计、讲解员、修复员、文物及标本管理在内等很多工作,就业单位包括国家、省级或地区的历史文物博物馆或自然科技博物馆,以及各类陈列展览单位。

2、文物鉴定方向文物与博物馆学的小伙伴们可以考虑在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文物鉴定保护公司、文物和艺术品经营单位从事文物鉴定和估价等工作。

博物馆学科归属问题

博物馆学科归属问题

博物馆学科归属问题作者:张伟康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02期博物馆学作为历史的一个子学科的传统由来已久,但是博物馆的学科定位一直很模糊。

博物馆的发展——人才培养与资金支持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所以回到学科的出发点,去探讨学科内在的规律性与关联性,以及如何在学科中找到对博物馆学更加有利的发展定位,而将博物馆学划分在管理学大门类,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最为适宜。

博物馆学在中国的发展一直依托于历史学。

早在1948年2月,北京大学设博物馆专修科,以著名博物馆学家韩寿萱为专修科主任,聘请唐兰、陈梦家、孙政、沈从文等兼任教授,初设历史博物馆和自然历史博物馆等专业方向。

那时博物馆学虽然隶属于文学院,但是已经定位为历史的专业方向。

1980年南开大学首次将博物馆学划归到历史学的范畴,开办了4年制本科教育。

截止到2015年2月,开办博物馆专业的高校已经达到50所。

中国大学博物馆里,设立在历史学院的居多,也有些从属于考古文博学院,少数划在民族学和人类学系(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还有些划分在比较特殊的学院(例如中南大学划在政治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划在陶瓷美术学院,这与学校的优势学科不无关系)。

相比较而言,美国博物馆学从属于人类学系,这与美国印第安人和大量的土著博物馆有直接关系。

把博物馆划在人类学范畴体现了更多的人文关怀,这也为美国宣扬人权的政治立场服务。

而北欧一些国家将博物馆学划在传播系下面,作为信息媒介的存在。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和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博物馆存在虽然久远,但作为一种新媒介还是最近的事情。

信息的整合和新的传播方式能够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博物馆在欧洲的发展让人期待。

在我国,博物馆学隶属于历史学的范畴,自从历史学划分为三个一级学科(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博物馆学自然划分在了考古学一级学科的范畴内,成为了考古及博物馆学二级学科。

考古学的发展与应用

考古学的发展与应用

考古学的发展与应用考古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历史文化的学科,经历了悠久的发展历程,其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也变得越发广泛。

本文将就考古学的发展以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考古学的发展历程考古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对古物的关注。

然而,考古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初才逐渐形成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学科研究的深入,考古学逐渐发展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野外考古、实验考古和文献考古等多个分支。

1. 野外考古野外考古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古学家根据不同的目标和需求,选择在特定地点进行挖掘。

通过挖掘,考古学家可以发掘出古代遗址、墓葬、工具、骨骼等遗物,从而对古代文明和人类历史作出重要贡献。

2. 实验考古实验考古是通过实际操作来重新建构古代人类活动和文化的方法。

通过复制古代遗存和实验重建,考古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技术和文化传承。

实验考古的主要目的是揭示古代人类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3. 文献考古文献考古是通过研究古代文献和史书,结合实地考古资料,来还原古代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状况的方法。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分析,考古学家可以获得更多关于古代社会、政治、宗教和经济等方面的信息。

二、考古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考古学不仅对于了解人类历史文化起到关键作用,还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1. 文化保护考古学在文化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研究,可以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做出贡献。

考古学家与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合作,共同制定保护计划和政策,致力于保护和修复文化遗产,从而使古代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2. 历史研究考古学与历史学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对考古学的研究和发现,可以对书面史料进行佐证和补充,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古代历史。

通过考古学的发掘和研究,一些历史事件的真相得以揭示,一些传统历史观点也得以推翻与修正。

3. 社会科学研究考古学不仅关注古代文明的遗存,也关注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规律。

论考古学与文物保护科学之间的关系

论考古学与文物保护科学之间的关系

论考古学与文物保护科学之间的关系作者:李斌来源:《文物世界》 2014年第1期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有着连续的古代文明的国家,聪慧的中华先民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遗留下数以万计的文物瑰宝。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以及整个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重视。

而文物保护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此时也应运而生。

但是人们在提到文物保护科学的时候,总是将它与考古学混为一谈,分不清楚。

那么考古学与文物保护科学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下面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以简单的论述,使大家对两个学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所了解,以期更好地发展两个学科。

一、从两者的概念来看首先,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属于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和“狭义历史学”同属历史科学的范畴,所不同的是,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资料,狭义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文献资料。

考古学是主要依据过去人们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即遗迹和遗物及其与人类活动有关的遗存,研究人类的文化与社会的发展过程,并探索其背景和动因,总结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文物保护科学是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方法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以期最大限度延长文物寿命的一门科学。

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其中联系比较紧密的有物理、化学、生物学、高分子材料学、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环境科学等。

因为文物是文化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科技和艺术价值,同时再加上文物的不可再生性,所以能保存到现在的弥足珍贵。

文物在历史研究中可以起到证史、纠史、补史的作用。

在明确了二者的概念之后,我们切入正题,看看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从两者研究的对象来看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古代人类文化遗存,文化遗存又分为遗迹和遗物。

遗迹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

略谈博物馆的重要价值

略谈博物馆的重要价值

175略谈博物馆的重要价值博物馆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特别是启蒙运动以来,伴随自然科学及其相关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同时伴随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等人文科学的崛起而出现的重要文化现象。

它是“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近现代文化理念的重要体现。

中国的博物馆事业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伴随西风东渐而逐步发展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蒸蒸日上,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博物馆2500多座,其发展速度史无前例。

在西方,博物是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学科的总称,早期西方博物馆与这些学科息息相关。

在中国,博物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时期张华撰写的《博物志》一书,该书共十卷,多取材于古书,分类记载异域奇物和古代奇闻异事,包括神仙方术。

就其内容上的博、古、奇来说,与后来博物馆的内容类似。

这可能是中国“博物馆”名称的由来。

博物馆的核心是“物”,实物或复制的物品是博物馆的主体,是博物馆得以安身立命的硬件。

所谓博物馆,即是以实物形态保存、陈列、展览、研究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遗存以及自然产物的文化教育机构。

依据实物的类别与性质,可分为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综合博物馆三大类。

具体的有革命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科技博物馆、民族博物馆、地志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等等。

坐落在世界各地的各种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座城镇、一个民族的文化标志,是树立其文化形象、拉动其社会发展的一张名片。

博物馆是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最直观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史与自然史的活化石,是人类生命、精神、智慧的生动展现。

博物馆是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自然教科书、生活教科书,是以实物为文字书写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巨著,也是以实物为音符谱写的人类生命的摇篮曲和交响乐。

博物馆是不依赖文字的实物图书馆,是用实物传递文化信息的文化宫,是博取新知的知识宝库,是赏心悦目的审美园林,也是愉悦身心的娱乐迷宫。

博物馆的直观性、知识性、新奇性、趣味性,使之成为最具世界性和大众性的文化传播平台,堪称五湖四海,雅俗共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类博物馆与历史学和考古学发展的关系
近几个世纪以来,博物馆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博物馆蓬勃发展,而人文类博物馆与历史学和考古学的发展始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国的博物馆绝大部分是历史类博物馆,博物馆藏品的来源,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挥都渗透着历史学和考古学。

一、博物馆离不开历史学、考古学这两门学科的指导。

依据我国国情,从过去到现在建立的博物馆中,历史类博物馆占大多数。

在这些历史博物馆里,收藏陈列的多以考古藏品。

要想高质量、高水平地发挥历史类博物馆的作用,不仅需要用博物馆学理论进行指导,而且必须用相关学科(历史和考古)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王绵厚同志在《博物馆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代序)》一文指出:“作为博物馆虽然与多处学科发生联系,但是一般看来,博物馆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的关系,这是在大部分博物馆中最亲密的两个学科。

无论是中国通史博物馆,还是地志性或遗址性历史博物馆,都离不开历史学、考古学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而且由于大部分历史博物馆的工作者,都出身于历史、考古学者,如同中国的近代工人,大部分来至农民一样,更加深了历史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的‘血缘’关系。

对这三门学科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打一个不一定完全贴切的比方,就如同一个人,历史博物馆考古藏品好比骨头和肉,历史唯物论观点好比血液,在外边包裹着骨肉和血液的皮肤就如同博物馆。

也就是说,在历史博物馆里,收藏和陈列着历史材料和考古实物,同时也贯串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这是历史博物馆存在的最基本条件。

正是这些基本条件,共同实现着历史博物馆的功能,去说明历史,表现历史的进程和规律。

因而,要想把历史博物馆办成高水平、高效益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地,除了发挥基础作用外,还要深人研究历史学、考古学,研究博物馆与这两门学科的内在联系,研究这两门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以便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博物馆的工作进行全面指导。

二、博物馆与历史学。

众所周知,我国的博物馆学起步很晚,它从一开始就隶属于史学家整体的史学体系。

博物馆的本质是什么?这里所用的提问方式是史学的,回答的正确与否,也一直以史学标准衡量。

从博物馆学所确立的基本问题上,已清楚地显现出博物馆对史学的依附。

这一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而且将来也未必有明确的答案,以至于这个问题被大多数博物馆学者所放弃。

这不仅是因为这个向题本身的难度,而且因为这个问题即便被解答也缺乏现实的意义,缺乏面对现实的力量,似乎只是在玩一种逻辑游戏。

史学家对博物馆的关注是因为博物馆对他们治史有益,他们只是史学家而不是博物馆学家。

迄今为止,博物馆未能有独立的形态。

传统的惯性使博物馆一如既往地随着史学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历史学者分析某些史事偏重于选择史的原因是处于“人类经历的各条道路的起点上”,“处于根源部位上,处于人类与万物混杂中感受到自己与世界的亲密关系这一点上。

”毫无疑问,史学一直影响着博物馆学,对博物馆研究大有裨益。

然而,如果博物馆只是生来就为史学服务,去达到史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又何必要费劲把博物馆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呢?博物馆只是反映论的一部分。

博物馆对经济的依附等诸如此类的命题,令人对博物馆学顿生轻视之心。

如此简单地套用反映论,正证明了史学理论的苍白。

反映论的合理性和应有域限需要博物馆去证明,但博物馆对反映论的套用却使自身丧失了本性。

博物馆似乎只是为着史学而生存着。

其陷入困境是必然的。

对博物馆的本质作没有结果的探讨,由于是一种探素,是对智慧的追寻,是对现存事物秩序的认识,因而具有了价值。

然而,在讲究实用,注重功利性的今天,那种没有结果的探讨是不可能具有价值的。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或社会伦理方面特别有价值的东西,在这种伦理型文化氛围中生长的中国人,对学问、知识的选择往往出于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功利目的。

诸如“我为什么要参观博物馆”,“博物馆于发展经济有什么用”等等问题及其对博物馆冷漠、陌生、与市场经济直接相关,但同时反映出博物馆依附于史学的结果是远离现实,成为空中楼阁。

因为史学的目标与博物馆的目标并不一致。

何况现代博物馆也已走出空洞的思辨,直接参与现实和生活。

所以,长期以来博物馆对史学的依附是使博物馆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

三、博物馆与考古学
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研究历史的学科,而博物馆是文物的收藏、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机构,它们涉及的对象都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实物(当然博物馆也搜集近、现代文物),所以,我国博物馆一般都设有考古部门或有专职的考古工作人员。

如何处理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博物馆中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考古学通过文物的征集、陈列、讲解、保管为博物馆服务考古学如何为博物馆服务,这在研究博物馆的有关著作中曾提到过,即“考古发掘是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来源之一。

”严格说来,得之于科学的考古发掘的文物,才具有更大的历史价值,因为它们有明确的出土地点,时代比较准确,有一群共存的器物,能够较全面地反映文物制造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面貌等。

而流散文物,尽管也有相当大的价值,但有些不免显得孤单,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甚至其时代也混淆不清。

如美国佛里尔艺术馆收藏的中国玉器,曾被看作是夏代、汉代甚至明清时代的艺术品,经过同考古发掘的良渚文化玉器进行对比,发现那是公元前二千多年的良渚文化的遗物。

总之,正如《博物馆学概论》中指出的那样,“博物馆离开了考古发掘材料,仅限于征集地面上的流散文物,不能够建立起真正的历史陈列,也不能为历史学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材料”。

下面就考古学在博物馆文物的征集、陈列等方面的作用略抒管见。

博物馆中的考古学设立在博物馆中的考古部门,既要为博物馆的文物征集、陈列、讲解等作出自己应
有的贡献,同时也要注意本学科的发展。

作为一门科学,考古学有自己的学科要求和发展规律,忽视这些,对考古学本身和博物馆有关工作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一个博物馆如果把它的考古工作视为一件技术工作,只重发掘,不重研究,势必会削弱它自己的基础,从而降低这个馆的陈列、宣传教育效果,进而影响到有关学科研究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

也就是说,博物馆内的考古人员必须从事理论研究,它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其一,有利于发现文物,提高发掘的动性。

其二,有利于陈列。

陈列要运用文物表现历史等内容,就必须首先用文物研究历史等学科,有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陈列才能更上一层楼。

其三,有利于文物的断代和文化系统的划分,从而提高文物的价值。

博物馆的考古学研究,最主要的应是用考古学资料探讨地方史以及考古学本身的文化发展序列等,这不仅是博物馆内考古部门的任务之一,也是博物馆本身的职能之一。

结语:人文类博物馆的发展与历史学、考古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博物馆的发展既不能过分依赖历史学和考古学,但又要找出并分析它与这两门学科的内在联系,使三者相辅相成,促进博物馆的长足发展,使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其为社会服务和教育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双面职能。

参考文献:
苏文,《博物馆与考古学》,《中国博物馆》,1987年,第3期。

盘福东,《重视博物馆自身存在的价值》,《中国博物馆》,1995年,第4期。

高荣斌,《试论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之间的关系》,《辽海文物学刊》,1997年,第2期。

尹相新,《浅谈博物馆几大观念的更新》,《博物馆研究》, 2007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