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常见疾病合理用药指南】急性心力衰竭基层合理用药指南(2021)
《急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要点
《急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要点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是指以急性起病,心排出量减少和胸水潴留为特征的心血管系统紧急状况。
早期诊断和及时的治疗是降低急性心力衰竭风险和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下面是《急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的要点。
一、临床表现:1.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对平卧位不耐受。
2.水肿:表现为双下肢浮肿、腹水或全身浮肿。
3.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可以出现心悸、心律不齐等症状。
4.肺部体征:可呈现湿啰音和肺部充血。
5.脉搏细速:心功能减退时,患者出现低灌注情况,脉搏细速。
6.咳嗽:可见咳嗽伴有咳痰等症状。
二、分级分类:1.NYHA分期:分为Ⅰ级(无限制活动)、Ⅱ级(轻度活动受限)、Ⅲ级(中度活动受限)、Ⅳ级(休息时也有症状)。
2.ACC/AHA分级:根据临床表现和治疗后预后的改变进行分类,分为A级(无症状心力衰竭)、B级(无症状左室功能障碍)、C级(有过去或目前有症状心力衰竭)、D级(难治性心力衰竭)。
3.出院分级:0级(无症状心力衰竭)、A级(无心力衰竭心脏病)、B级(有受限的心力衰竭),根据患者的预后和死亡风险进行分级。
三、诊断:1.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就医史、药物使用史、过敏史等。
2.体格检查:包括测量体温、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听诊心脏、肺部,观察水肿情况。
3.心电图(ECG):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心室肥厚等改变。
4.血液检查: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常规检查,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
5.胸部X线检查:观察肺部充血情况、心影扩大等。
四、治疗:1.给予氧气吸入: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心肌供血。
2.应用镇静剂:如吗啡,以缓解心肺症状和焦虑。
3.利尿治疗: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利尿药物以减少水肿。
4.控制心律失常:根据患者心律失常的类型和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法。
5.应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可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荷。
6.心力衰竭特定治疗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2021年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021年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急性心衰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学机制一、急性左心衰竭的常见病因1.慢性心衰急性加重。
2.急性心肌坏死和(或)损伤:(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如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伴机械性并发症、右心室梗死;(2)急性重症心肌炎;(3)围生期心肌病;(4)药物所致的心肌损伤与坏死,如抗肿瘤药物和毒物等。
大庆龙南医院急诊科侯春风3.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1)急性瓣膜大量反流和(或)原有瓣膜反流加重,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所致的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穿孔、二尖瓣腱索和(或)乳头肌断裂、瓣膜撕裂(如外伤性主动脉瓣撕裂)以及人工瓣膜的急性损害等;(2)高血压危象;(3)重度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狭窄;(4)主动脉夹层;(5)心包压塞;急性舒张性左心衰竭,多见于老年控制不良的高血压患者。
二、急性左心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1.急性心急损伤和坏死:缺血性心脏病合并急性心衰主要有下列3种情况:(1)急性心肌梗死:主要鉴于大面积的心肌梗死;有时急性心肌梗死也可首先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症状,尤其老年患者和糖尿病患者;(2)急性心肌缺血:缺血面积大、缺血严重也可诱发急性心衰,此种状况可见于梗死范围不大的老年患者,虽然梗死面积较小,但缺血面积大;(3)原有慢性心功能不全,如陈旧性心肌梗死或无梗死史的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在缺血发作或其他诱因下可出现急性心衰。
此外,一些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胸痛症状,但当存在相应危险因素的情况下可能是缺血性心脏病所致。
心肌缺血及其所产生的心急损伤使部分心肌处在心肌顿抑和心肌冬眠状态,并导致心功能不全。
当冠状动脉血流及氧合恢复,冬眠心肌功能迅速改善,而顿抑心肌心功能不全仍继续维持一段时间,当对正性肌力药物有反应。
严重和长时间的心肌缺血必将造成心肌不可逆的损害。
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重症心肌炎等可造成心肌坏死,使心脏的收缩单位减少。
高血压急症或严重心律失常等均可使心脏负荷增加。
《胸痛基层合理用药指南》(2021)主要内容
《胸痛基层合理用药指南》(2021)主要内容一、疾病概述胸痛主要是指胸前区的疼痛和不适感,患者常主诉闷痛、紧缩感、烧灼感、针刺样痛、压榨感、撕裂样痛、刀割样痛等,以及一些难以描述的症状。
胸痛的部位一般指从颈部到胸廓下端的范围,有时可放射至颌面部、牙齿和咽喉部、肩背部、双上肢或上腹部。
胸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病因繁杂,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病情程度轻重不一。
根据胸痛的风险程度可将胸痛分为致命性胸痛和非致命性胸痛两大类,也可分为心源性胸痛和非心源性胸痛。
常见的胸痛疾病有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急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急性气胸、纵隔气肿、急性心包炎、胸膜炎、肋软骨痛、胸壁痛、食管痛等,急诊就诊的胸痛患者中,ACS高居致命性胸痛病因的首位。
急性肺栓塞与主动脉夹层虽然发生率较低,但临床中容易漏诊及误诊。
不同病因的胸痛表现多样复杂,风险各不相同,处理也因病而异,若处理不当会延误治疗导致严重后果。
二、药物治疗原则胸痛患者需要病因诊断后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如病因明确,应尽早给予原发病药物治疗。
(一)ACS无禁忌者应给予抗血小板、抗凝、镇痛及硝酸酯类药物等治疗。
(二)急性肺栓塞紧急治疗主要是循环和呼吸支持,高度疑诊或确诊者,除非患者出血或有抗凝禁忌证,应立即给予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为急性肺栓塞的基础治疗手段,可以有效防止血栓再形成和复发,同时促进机体自身纤溶机制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三)主动脉夹层紧急治疗的原则是有效镇痛、控制心率和血压,减轻主动脉剪应力,降低主动脉破裂风险。
1. 镇痛:适当肌内注射或静脉应用阿片类药物(如吗啡、哌替啶)。
2. 控制心率和血压:降压的原则是降低左心室射血速度和收缩压。
充分控制血压是主动脉夹层抢救的关键,能有效稳定和终止夹层的继续分离,降压的目标为控制收缩压至100~120mmHg、心率60~80次/min。
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艾司洛尔等)是最基础的药物治疗方法。
中国心力衰竭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完整版
中国心力衰竭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完整版心力衰竭(心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患病率逐年上升。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受资源和专业知识所限,心衰的管理存在一定困难。
为此,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多个组织、机构联合组织专家小组,结合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国内外相关指南和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中国心力衰竭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4年)》。
本指南主要面向基层的全科医师和心血管科医师,以帮助他们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心衰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具体如下:Ⅰ类推荐,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Ⅱ类推荐,指有用和/或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其中Ⅱa类推荐指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Ⅱb类推荐指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可考虑应用;Ⅲ类推荐,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级别的表达如下:A级,证据来自多项随机对照试验或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B级,证据来自单项随机对照试验或多项大型非随机研究;C级,仅为专家共识和/或小型临床试验、回顾性研究或注册登记。
一、概述要点提示●心衰是由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引起的复杂临床综合征●中国心衰患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按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进行分类,心衰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射血分数改善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improved ejection fraction,HFimpEF)、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mildly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mrEF)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按发病时间和进展速度进行分类,心衰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心衰的发展可分为A、B、C、D 4个阶段,强调心衰预防、早期诊断的重要性(一)定义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使心脏在静息或运动时难以有效地收缩和/或充盈,导致心输出量下降或心腔内压力增高,引起相关症状(如呼吸困难、疲乏)和/或体征(如颈静脉压力升高、肺部啰音和外周水肿)。
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预防和利尿剂的应用
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预防和利尿剂的应用近30年的医学发展使心衰成为可预防和可治疗的疾病,然而,我国传统的医疗模式重治轻防、疏于管理,大量的医疗资源被投入到终末期疾病的救治中。
将心衰预防提高到与治疗同等的重视程度,以循证医学和精准医学的理念指导临床实践,是当今心脏病领域的重要方向。
疾病的三级预防策略包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亦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亦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在发病初期为防止或延缓疾病进展而采取的措施。
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亦称临床预防,是在疾病发生后为防止伤残、提高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而采取的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措施。
依据此防治策略,心衰的三级预防包括预防阶段A进展至阶段B,即防止有心衰危险因素者发生结构性心脏病;预防阶段B进展至阶段C,即防止无心衰症状的心脏病患者进展为症状性心衰,有临床证据显示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治疗无症状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等有助于延缓或预防心衰的发生;防止阶段C和阶段D的患者出现心衰加重、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等恶性心血管事件。
对心衰危险因素的控制与治疗高血压治疗治疗高血压能够帮助预防或延缓心衰的发生并延长患者寿命(Ⅰ类,A级)。
高血压是心衰的首要危险因素,其机制可能是长期增大的压力负荷引起心室肥厚、心肌损害,继而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心肌细胞增生、基质纤维化、心肌重构,从而导致心衰的发生。
对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而言,最重要的目标是“血压达标”,然而目前国际上对于高血压的降压目标值尚未完全统一,且不断被更正。
宜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制订个体化降压方案,利用诊室血压、动态血压及家庭血压监测等方法及时发现血压升高患者,并根据高血压的分型(勺型、非勺型)、血压晨峰、平滑指数、谷峰比值等指标制订科学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急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
08
血管扩张剂:降 低血压,改善心
脏功能
09
抗心律失常药物: 预防和治疗心律
失常
10
抗焦虑药物:减 轻焦虑,改善睡
眠质量
非药物治疗
01
休息:急性心 力衰竭患者应 卧床休息,减 少心脏负担
02
吸氧:急性心 力衰竭患者应 给予吸氧,改 善缺氧症状
03
饮食:急性心 力衰竭患者应 保持低盐、低 脂、低糖饮食, 减轻心脏负担
04
康复训练:急 性心力衰竭患 者应进行适当 的康复训练, 提高心脏功能
紧急处理
01
保持呼吸道通 畅,给予氧气
支持
02
快速评估病情, 判断是否需要
紧急救治
03
应用利尿剂, 减轻心脏负荷
04
应用血管扩张 剂,改善心脏
供血
05
应用正性肌力 药物,增强心
脏收缩力
06
应用抗心律失 常药物,控制
心律失常
07
急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
演讲人
目录
01. 急性心力衰竭概述 02. 急性心力衰竭诊断 03. 急性心力衰竭治疗 04. 急性心力衰竭预后
急性心力衰竭概述
疾病定义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心功能 不全,导致心输出量急剧下降,不能满足机体代谢 需要,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急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 率、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 量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应用抗凝药物, 预防血栓形成
08
监测生命体征, 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急性心力衰竭预后
危险因素
年龄:老年人群发病率较高 性别:男性发病率较高 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生活习惯: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 心理因素:焦虑、抑郁等 药物使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急性心力衰竭
《心脏骤停基层合理用药指南》(2021)主要内容
《心脏骤停基层合理用药指南》(2021)主要内容一、疾病概述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射血,造成循环停止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体征,包括意识丧失、晕厥、大动脉搏动消失等。
心脏骤停是猝死的重要原因。
心脏骤停根据其机制可分为4种情况:心室颤动、无脉搏室性心动过速、心脏静止和电机械分离。
前两种被称为“可复律”心脏骤停。
二、药物治疗原则心脏骤停一旦发生,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至关重要。
心脏骤停发生后4min 内为抢救的最佳时机,这一时间内给患者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或识别心律失常,尽早除颤,患者的生命极有可能被挽回。
心脏骤停的药物主要用在第二次除颤不成功后,在除颤同时给予抗休克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及酸碱平衡调节药物。
若监测显示为不可除颤心律(如心脏停搏或电机械分离),建议持续心肺复苏,并尽早静脉推注肾上腺素;若为可除颤心律,经推注1~2次肾上腺素并除颤后仍无效时,可经静脉给予胺碘酮;若患者存在明显代谢性酸中毒或高钾血症,可静脉给予碳酸氢钠。
三、治疗药物(一)肾上腺素抗休克药。
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骤停进行心肺复苏抢救。
禁忌证:作为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抢救用药时无禁忌证。
不良反应:剂型和规格:用法和用量:静脉推注肾上腺素1mg,每3~5min重复1次。
每次从周围静脉给药后,应再推注20ml生理盐水以保证药物能够到达心脏。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二)胺碘酮类抗心律失常药。
用于体外电除颤无效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相关心脏停搏的心肺复苏。
禁忌证:用于体外电除颤无效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相关心脏停搏的心肺复苏时无禁忌证。
不良反应及处理:剂型和规格:用法和用量:初始给药剂量为胺碘酮300mg(或5mg/kg),稀释于20ml 5% 葡萄糖溶液中迅速推注,如果心室颤动持续存在,可以给予第2剂150mg(或2.5mg/kg)静脉推注,若仍电复律无效,不再使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三)利多卡因类抗心律失常药。
用于体外电除颤无效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相关心脏停搏的心肺复苏。
2021年冠心病心脏康复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全文)
2021年冠心病心脏康复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全文)一、疾病概述心脏康复是指应用药物、运动、营养、精神心理及行为干预戒烟限酒五大处方综合性医疗措施,使心血管疾病患者获得正常或者接近正常的生活状态,降低再发心血管事件和猝死风险,尽早恢复体力和回归社会。
心脏康复融合了心血管医学、运动医学、营养医学、心身医学和行为医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急性期、恢复期、维持期以及整个生命过程中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综合医疗干预和风险把控,涵盖心血管事件发生前预防和发生后治疗与康复,是心血管疾病全程管理和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1]。
心脏康复目前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防控的基石。
大量临床研究支持心脏病患者从心脏康复治疗中获益。
心脏康复能降低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和住院率,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年内猝死风险降低45%;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全因死亡率8%~37%,降低心血管病死率7%~38%;另有诸多研究证实,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置换或修复术后以及心脏移植术后患者都可从心脏康复项目中获益。
心脏康复还能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进程,降低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和住院率[1]。
心脏康复的具体内容包括:(一)心血管综合评估包括对疾病状态、心血管危险因素、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因素和运动风险的综合评价,是实施心脏康复的前提和基础。
(二)二级预防循证用药遵循心血管指南,使用有证据的药物。
(三)健康生活方式医学干预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合理饮食,促进危险因素控制达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和侧支循环形成。
(四)管理社会心理因素落实双心医学模式,关注精神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提高生命质量,促进患者回归社会。
二、药物治疗原则(一)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控制目标对于血脂、血压、血糖、肥胖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根据《冠心病心脏康复基层指南(2020年)》《2型糖尿病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和《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汇总出主要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控制目标和心血管保护药物[1, 2, 3, 4, 5](表1)(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急性心力衰竭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
《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急性心力衰竭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9 急性心力衰竭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为进一步提高心血管医师的规范化诊疗水平,积极倡导合理用药理念,2015年6月,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心血管药物专业组组长霍勇教授的带领下,约百位专家开始参与到心血管系列指南的编写中。
现在通过线上继续为大家分享《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的第九部分—急性心力衰竭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近期将陆续为大家分享《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的内容。
敬请关注!9 急性心力衰竭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急性心力衰竭是指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迅速发生或恶化,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
一般意义上的急性心力衰竭特指急性左心衰竭,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或舒张功能下降、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
《2015 欧洲急性心力衰竭院前及院内早期管理建议》将伴血浆利钠肽水平显著升高纳入急性心力衰竭定义。
急性心力衰竭常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施救和治疗。
“及时治疗(time-to-treatment)”的理念在急性心力衰竭中非常重要,所有怀疑为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必须尽早接受合理治疗。
急性心力衰竭的合理用药诊疗流程应包括诊断和鉴别诊断、病情评估、治疗原则选择、在治疗原则框架内合理选择药物等。
9.1 诊断与鉴别诊断急性心力衰竭应根据基础心血管疾病、诱因、临床表现(病史、症状和体征)以及各种检查(心电图、X 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和 BNP/NT-proBNP)作出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
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所致的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急性肺水肿和心源性休克。
BNP/NT- proBNP 作为心力衰竭的生物标志物,对急性左心衰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肯定价值。
急性心力衰竭的排除标准:BNP < 100 pg/ml,NT-proBNP < 300 pg/ml。
心力衰竭的用药指南(上下)
心力衰竭的用药指南(上下)心力衰竭的用药指南(上、下)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指南(第一部分)文章来源:北京777健康网更新时间:2021-4-21心力衰竭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下药物治疗——强心药物:西地兰:为速效洋地黄制剂。
适用于急性左心衰竭、肺水师或慢性心衰急性加重的病人。
以0.2~0.4毫克(每支为0.4毫克)加于25%葡萄糖注射液20毫升中缓慢静脉推注。
5~10分钟起效,2小时达高峰。
对二尖瓣狭窄所引起的急性肺水肿,除房颤伴快速室率外,一般不宜用此药,以免因右心室输出量增加而加重肺充血。
地高辛(Digoxin):是一种中效洋地黄制剂。
适用于收缩功能差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尤其是心室率快速的房颤。
每次口服0.125毫克(每片0.25毫克),每天1~2次。
禁止用于心动过缓、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颈动脉窦综合征、预激综合征、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低钾血症和低镁血症。
利尿药:速尿:适用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
该药物可在1~2分钟内静脉注射,每20分钟注射40毫克葡萄糖。
对于全身水肿明显、尿量少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也可以短期口服速尿,每次1片(20mg),每天2-3次,但应预防低钾血症。
此外,氢氯噻嗪(氢氯噻嗪)也适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和水肿患者。
每次口服一片(25毫克),每天2-3次,服用安体舒通(安体舒通),一种保钾利尿剂,每次1片(20毫克),每天2-3次。
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适用于急性左心衰竭病人。
舌下含化,每次1片(0.5毫克)或用硝酸甘油喷雾剂从口腔内喷入,每喷0.4毫克,每10分钟可重复用药1次,最多可使用3次。
必要时,以1支(10毫克)加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开始剂量为5微克/分,可每隔3~5分钟增加5微克/分。
硝酸异山梨酯(Isosorbide,Isosorbide):它是一种平衡的血管扩张剂。
对于急性左心衰患者,在250ml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以20滴/分钟的速度加入1~3管(每管10mg)。
心力衰竭患者的合理用药指导
• 引言 • 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药物的合理使用和注意事项 • 药物相互作用和特殊情况处理 • 患者教育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心力衰竭 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带来 巨大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02
合理用药指导对于提高患者治疗 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利尿剂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最佳剂量,以避免过度利尿导致电解质紊 乱和血容量不足。同时,应密切监测电解质水平,及时调整利尿剂剂量。
ACE抑制剂或ARBs的合理使用和注意事项
总结词
ACE抑制剂或ARBs能扩张血管, 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延缓 心力衰竭进展。
详细描述
患者应遵循医嘱,按剂量规律服 用,避免突然停药引起的不良反 应。同时,应注意监测血压和肾 功能,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改善心肌重构。
详细描述
β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肾上腺素 与心肌细胞的β受体结合,降低 心肌收缩力和心率,减轻心脏负 担。常用药物有美托洛尔、卡维
地洛等。
注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项
使用β受体拮抗剂时应从小剂量 开始,逐渐增加剂量,避免出现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
盐皮质激素拮抗剂
总结词
盐皮质激素拮抗剂是治疗心力衰 竭的新型药物,可改善心肌重构
心力衰竭的定义和影响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 导致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 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心力衰竭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乏 力、液体潴留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 生命。
02
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利尿剂
总结词
注意事项
利尿剂是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基础药物 ,主要用于缓解水肿、呼吸困难等症 状。
2021中国心力衰竭指南
2021中国心力衰竭指南【最新版】目录1.2021 中国心力衰竭指南的概述2.心力衰竭的定义和分类3.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4.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5.心力衰竭的预防和管理正文【2021 中国心力衰竭指南的概述】2021 中国心力衰竭指南是由中国心血管病学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旨在为我国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
该指南综合了近年来国际和国内心力衰竭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心力衰竭的定义、分类、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防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心力衰竭的定义和分类】心力衰竭是指心脏在长期的生理和病理因素作用下,心功能受到损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导致心脏排血量下降,出现肺淤血和(或)体循环淤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根据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和发病速度,可分为慢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主要包括收缩性心力衰竭和舒张性心力衰竭,急性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和急性右心衰竭。
【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瓣膜病、心肌病等。
这些病因会导致心肌损伤、心肌缺血、心脏负荷过重等病理改变,从而引发心力衰竭。
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心肌收缩力下降、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增加、神经 - 体液调控失常等方面。
【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心力衰竭的诊断依据主要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
治疗方面,慢性心力衰竭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如利尿剂、ACEI(或 ARB)、β受体拮抗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
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竭和急性右心衰竭的治疗。
此外,心力衰竭患者还需进行康复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以改善预后。
【心力衰竭的预防和管理】预防心力衰竭的关键是控制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适当锻炼等。
对于已患有心血管病的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化治疗,定期随访,以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病风险。
急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护理课件
目录
• 急性心力衰竭概述 • 急性心力衰竭的基层诊疗 • 急性心力衰竭的护理 • 急性心力衰竭的预防与康复 • 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 • 急性心力衰竭的案例分享与经验交流
01
急性心力衰竭概述
Chapter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急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功能异 常导致心输出量急剧减少,无法 满足机体需求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
鼓励患者进行适量活动,定期进行下肢静脉 彩超检查。
处理心源性休克
如出现心源性休克症状,立即进行抗休克治 疗。
04
急性心力衰竭的预防与康复
Chapter
预防策略
01
02
03
健康生活方式推广
鼓励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 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 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 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控制基础疾病
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 病等基础疾病进行积极控 制,避免病情恶化导致急 性心力衰竭。
通过制定和推广急性心力衰竭基 层诊疗指南,提高基层医疗机构 对急性心力衰竭的诊疗能力,降
低误诊和漏诊率。
优化资源配置
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使更多的患者 能够在基层医疗机构得到及时有效 的治疗,减轻大医院的负担。
降低医疗费用
降低不必要的转诊和重复检查,减 轻患者经济负担。
基层诊疗流程
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制定 相应的治疗方案。
06
急性心力衰竭的案例分享与经 验交流
Chapter
成功案例分享
呼吸困难、乏力、下 肢水肿等症状。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保持呼吸道通畅、控 制液体入量等护理措 施。
患者基本信息
症状表现
治疗过程
2021中国心力衰竭指南
2021中国心力衰竭指南摘要:1.2021 中国心力衰竭指南的概述2.指南的更新内容3.心力衰竭的定义和分类4.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5.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6.心力衰竭的预防和管理正文:【2021 中国心力衰竭指南的概述】2021 中国心力衰竭指南是由中国心血管病学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最新指南,旨在为我国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规范化的指导。
该指南基于最新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对心力衰竭的定义、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指南的更新内容】2021 中国心力衰竭指南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更新:1.对心力衰竭的定义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心脏无法满足身体组织的氧需求,导致心脏功能受损。
2.增加了心力衰竭的分类,根据患者症状和心脏功能分为四个阶段,更为精细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3.对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了更新,强调了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是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同时探讨了心肌细胞生物学、神经内分泌等发病机制。
4.调整了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提出了早期诊断、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5.增加了心力衰竭的预防和管理内容,强调了健康生活方式、规范药物治疗和长期随访管理的重要性。
【心力衰竭的定义和分类】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满足身体组织的氧需求,导致心脏功能受损的临床综合征。
根据患者症状和心脏功能,心力衰竭分为四个阶段:1.A 期:无症状性心力衰竭,心脏结构和功能正常,但存在心力衰竭的高危因素。
2.B 期:有症状性心力衰竭,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但尚无心力衰竭症状。
3.C 期:有症状性心力衰竭,心脏结构和功能明显异常,伴有心力衰竭症状。
4.D 期:难治性心力衰竭,虽经治疗,但心力衰竭症状持续存在,心脏结构和功能进行性恶化。
【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导致心肌损伤、心脏重塑和心脏功能减退。
慢性心力衰竭基层合理用药指南(2021全文版)
慢性心力衰竭基层合理用药指南(2021全文版)一、疾病概述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简称心衰,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
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肺循环、体循环淤血及外周水肿)。
常见病因为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心脏毒性药物、放射性心肌损伤、免疫及炎症介导的心肌损伤等。
按照《2018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1]及《慢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2],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分为LVEF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LVEF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mid-range ejection fraction,HFmrEF)。
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速度、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
在原有慢性心脏疾病基础上逐渐出现心衰症状、体征的为慢性心衰。
慢性心衰症状、体征稳定1个月以上称为稳定性心衰。
慢性稳定性心衰恶化称为失代偿性心衰,如失代偿突然发生则称为急性心衰[1]。
二、药物治疗原则慢性HFrEF治疗目标是改善临床症状和生命质量,预防或逆转心脏重构,减少再住院,降低死亡率[1]。
HFpEF患者的治疗主要针对症状、心血管基础疾病和合并症、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治疗手段。
临床研究未能证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能改善HFpEF 患者的预后和降低病死率。
建议对HFpEF 和HFmrEF 患者进行心血管疾病和非心血管疾病合并症的筛查及评估,并给予相应的治疗,以改善症状及预后。
2021中国心力衰竭指南
2021中国心力衰竭指南2021年中国心力衰竭指南是中国心血管学会在2021年发布的一份指南,旨在提供对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最新指导。
以下是对该指南的多角度全面完整回答:1. 背景和目的:中国心力衰竭指南是根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专家共识,结合中国心力衰竭患者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的一份指南。
其目的是提供给临床医生和相关医疗工作者一个权威的参考,以便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心力衰竭患者。
2. 内容概述:该指南包含了心力衰竭的定义、分类、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评估与监测、治疗原则、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手术与介入治疗、心力衰竭并发症的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药物治疗部分详细介绍了各类药物的适应症、使用原则和注意事项。
3. 诊断与评估:指南提供了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还介绍了心力衰竭的分期与分级,以及评估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方法。
4. 治疗原则:指南明确了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包括改善症状、减轻病情、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和延长生存期等方面。
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
5. 药物治疗:指南列举了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等。
同时,指南还介绍了药物的使用原则、剂量调整和不良反应的处理等内容。
6. 非药物治疗:除了药物治疗,指南还强调了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包括饮食调整、体育锻炼、戒烟限酒、心理支持等方面。
指南提供了相应的建议和指导,以帮助患者改善生活方式,控制病情。
7. 手术与介入治疗: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心力衰竭患者,指南介绍了手术和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
其中包括心脏移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心脏瓣膜置换等。
8. 并发症的处理:心力衰竭常伴随着一些并发症,如心律失常、肺水肿、肾功能不全等。
指南对这些并发症的处理提供了相应的建议和指导,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应对。
2021急性心衰药物处方(全文)
2021急性心衰药物处方(全文)AHF已成为>65岁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其中15-20%为新发心衰;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高,一项国内研究提示,15%的患者在30天内死亡,三成(32.27%)在一年死亡。
一年内死亡和再住院率高达60%。
据调查,我国心衰死亡患者有59%为急性心力衰竭。
一.心力衰竭概念最新欧、美、中指南对心力衰竭的定义——2013ACCF/AHA心力衰竭管理指南[1]心力衰竭是因心室充盈或射血的任何结构或功能受损所致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
2016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2]心力衰竭被定义为一种临床综合征,患者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静息或应激时心排血量降低或心腔内压升高,出现典型的症状(即呼吸困难、踝部水肿和乏力)和体征(即颈静脉压升高、肺部啰音和外周水肿)。
2018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3]心衰是由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
心衰的分类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LVE在40-49%之间),此类患者临床特征、病理生理、治疗和预后尚不清楚,故单列此组有利于对其开展相关研究。
1.急性心力衰竭的概念[4]急性发生的心衰或原有心衰症状和体征的急性加重,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状态;表现为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从而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岀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以及伴组织灌注不足的心源性休克。
2.急性心力衰竭的分类[5]急性左心衰竭:临床上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舒张受限或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严重者表现为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心源性休克。
急性右心衰竭:某些原因使右室心肌收缩力急剧下降或右室的前后负荷突然加重,从而引起右心排血量急剧减低的临床综合征。
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6 年第 8 卷第 9 期
● 中国循证指南共识 ● 21
表 3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 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 * 慢性压力超负荷 :高血压 *、阻塞性瓣膜病 * 慢性容量超负荷 :反流性瓣膜病、心内(左至右)分流、心外分流 心肌病 :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病和 未分类的心肌病 家族性或遗传性疾病 心脏毒性药物 :蒽环类抗肿瘤药、酗酒、可卡因 心肌浸润性病变 * :淀粉样变性、结节病 代谢内分泌性和营养性疾病 *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 病毒或其他感染 原发性血色病或长期红细胞输注导致铁过载可引起心肌病 围生期心肌病 应激性心肌病 特发性 心律失常 :心动过速、心动过缓、传导系统病变 心包疾病 :限制性心包炎、心包积液 高心输出量状态 :动静脉瘘、慢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 容量负荷过重 :肾衰竭
心力衰竭大多是由于左心室心肌功能受损所 致,也可因心包、心内膜、心瓣膜、大血管病变 以及高血压、代谢异常所致。表 3 列出慢性心力 衰竭的病因,表 4 列出急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及诱 因。在西方国家,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力衰竭原 因,其次是高血压,高血压常与冠心病同时存在, 约占所有心力衰竭患者的 3/4。中国对 10 714 例心 力衰竭住院患者的回顾性调查发现 :心力衰竭的 病因主要为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高血压。 1980 ~ 2000 年冠心病在心力衰竭患者中所占比例 由 36.8% 增至 45.6%,高血压由 8.0% 增至 12.9%, 风湿性心脏病由 34.4% 减至 18.6%。随着高龄老年 患者的增加,老年退行性瓣膜病在老年心力衰竭病 因中的比例增加。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 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及时 有效治疗上述危险因素可以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层常见疾病合理用药指南】急性心力衰竭基层合理用药指南(2021)一、疾病概述急性心力衰竭是指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迅速发生或恶化。
临床是以急性左心衰为常见,急性右心衰较少见。
急性左心衰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从而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以及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心原性休克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急性右心衰指某些原因使右心室心肌收缩力急剧下降或右心室的前后负荷突然加重,从而引起右心排血量急剧减低的临床综合征。
急性心力衰竭的主要临床症状是以肺淤血、体循环淤血以及组织器官低灌注为特征的各种症状及体征。
急性心力衰竭属危重急症,需紧急进行抢救与治疗。
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目的是通过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和/或增加心排血量,改善症状并稳定血液动力学状态。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需进行严密的临床监测,尽可能去除或避免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或甲状腺疾病等[1, 2, 3]。
二、药物治疗原则为了尽快达到疗效,急性心力衰竭急性期通常采用静脉给药,根据患者的收缩压和肺淤血情况,分别选用利尿药、血管扩张药和/或正性肌力药、血管收缩药[3]。
(一)利尿药适用于急性心力衰竭伴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明显淤血以及容量负荷过重的患者。
襻利尿剂如呋塞米、托拉塞米、布美他尼静脉应用可在短时间内迅速降低容量负荷,应首选,及早应用。
(二)血管扩张药可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早期阶段。
收缩压水平是评估此类药是否适宜的重要指标。
收缩压>110 mmHg(1 mmHg=0.133 kPa)的患者通常可安全使用;收缩压在90~110 mmHg,应谨慎使用;收缩压<90 mmHg,禁忌使用。
有明显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应慎用。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因对容量更加敏感,使用血管扩张药应谨慎。
常用药物包括硝普钠、硝酸酯类、乌拉地尔和重组人脑利钠肽等。
(三)正性肌力药适用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如伴症状性低血压(收缩压<90 mmHg)和/或组织器官低灌注的患者,可缓解组织低灌注所致的症状,保证重要脏器血液供应。
正性肌力药包括β受体兴奋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钙增敏剂和洋地黄类药物。
常用β受体兴奋剂为小到中等剂量的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米力农,钙增敏剂左西孟旦,洋地黄类药物去乙酰毛花苷等。
(四)血管收缩药对外周动脉有显著缩血管作用的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用于应用了正性肌力药物后仍出现心原性休克,或合并显著低血压状态时。
这些药物可以使血液重新分配至重要脏器,收缩外周血管并提高血压,但以增加左心室后负荷为代价。
这些药物具有正性肌力活性,也有类似于正性肌力药的不良反应。
急性心力衰竭常用药物的用药指证及常用药物见表1(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三、治疗药物(一)呋塞米1.药品分类:利尿药。
2.用药目的: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
3.禁忌证:无尿、对磺胺药和噻嗪类利尿药过敏者、妊娠前3个月妇女、低钾血症、肝性脑病患者禁用。
4.不良反应及处理:体位性低血压、休克、低钾血症、低氯血症、低氯性碱中毒、低钠血症、低钙血症、高尿酸血症。
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利尿反应调整剂量。
低钾血症时,应注意补充钾盐。
5.剂型和规格:片剂,20 mg/片;注射液,2 ml∶20 mg。
6. 用法和用量:(1)静脉注射,起始治疗剂量20~40 mg,必要时每隔2小时追加剂量,直至出现满意疗效。
维持用药阶段可分次给药。
(2)儿童:起始按1 mg/kg静脉注射,必要时每隔2小时追加1 mg/kg。
最大剂量可达每日6 mg/kg。
新生儿应延长用药间隔。
(3)特殊人群用药:老年人慎用,从最小剂量开始用药;妊娠和哺乳期间的妇女慎用。
7.药物代谢动力学:口服吸收率为60%~70%,蛋白结合率为91%~97%,能通过胎盘屏障,可泌入乳汁中,正常人消除半衰期为30~60 min,无尿患者延长至75~155 min,肝肾功能同时严重受损者延长至11~20 h,新生儿延长至4~8 h。
不被透析清除。
8.药物相互作用: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拟交感神经药物和抗惊厥药物合用时,利尿作用减弱;与氯贝丁酯合用,两药的作用、不良反应均增强;与多巴胺、含酒精制剂合用,利尿作用加强;与巴比妥类药物、麻醉药合用,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降低降血糖药、抗痛风药、抗凝药物和抗纤溶药物的疗效;加强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与两性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合用,肾毒性和耳毒性增加;与抗组胺药物合用时耳毒性增加;与锂合用肾毒性明显增加;服用水合氯醛后静脉注射呋塞米可致出汗、面色潮红和血压升高;与碳酸氢钠合用发生低氯性碱中毒机会增加。
(二)托拉塞米1.药品分类:利尿药。
2.用药目的: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
3.禁忌证:肾功能衰竭无尿患者、严重排尿困难(如前列腺肥大)患者、肝昏迷患者、对托拉塞米或磺酰尿类过敏患者、低血压、低血容量、低钾或低钠血症患者禁用。
4.不良反应及处理:参考呋塞米,但产生失钾程度轻。
5.剂型和规格:注射液,2 ml∶10 mg。
6.用法和用量:(1)起始剂量为5 mg或10 mg,1次/d,缓慢静脉注射,也可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进行静脉输注。
每日最大剂量为40 mg,1次/d,疗程不超过1周。
(2)特殊人群用药:老年患者用法用量同成年人;对儿童患者是否安全有效尚不明确。
7.药物代谢动力学:口服后易于吸收,约1 h可达血药峰值,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在肝内代谢失活后随尿排出,消除半衰期约为3.5 h。
心力衰竭患者用药时肝、肾清除均会降低。
8.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低钾可加重强心苷类的不良反应;增加盐皮质和糖皮质类固醇和轻泻剂的钾消耗作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丙磺舒可降低托拉塞米的利尿和降压作用;增加抗高血压药物的作用;降低抗糖尿病药物的作用;大剂量使用可能会加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顺铂类制剂和头孢类的耳毒性与肾毒性;可加强箭毒样肌松药和茶碱类药物的作用;降低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作用;增加水杨酸盐类大剂量应用时的毒性。
(三)布美他尼1.药品分类:利尿药。
2.用药目的: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
3.禁忌证:对布美他尼以及磺胺药、噻嗪类利尿药过敏者禁用;妊娠3个月以内的孕妇禁用。
4.不良反应及处理:偶见肝功能损害、粒细胞减少,肝炎患者易产生肝性脑病,可加重特发性水肿、未婚男性遗精和阴茎勃起困难。
其他同呋塞米。
5.剂型和规格:注射液,2 ml∶0.5 mg。
6.用法和用量:(1)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成人起始每次0.5~1 mg,必要时每隔2~3小时重复,每日最大剂量为10 mg。
(2)急性肺水肿:静脉注射起始1~2 mg,必要时隔20分钟重复,也可2~5 mg 稀释后缓慢滴注。
(3)儿童:肌内或静脉注射剂量为每次0.01~0.02 mg/kg,必要时隔4~6 h重复。
7.药物代谢动力学:静脉注射的作用开始时间为数分钟,作用达峰时间为15~30 min,持续3.5~4 h,消除半衰期为60~90 min,肝肾功能受损时延长。
不被透析清除。
8.药物相互作用:同呋塞米。
(四)硝酸甘油1.药品分类:血管扩张药。
2.用药目的: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
3.禁忌证:对硝酸盐过敏者、心肌梗死急性期(严重低血压及心动过速时)、严重贫血、青光眼、颅内压增高者禁用;禁止与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地那非)合用。
4.不良反应:可见头痛、眩晕、虚弱、心悸、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低血压反应、晕厥、面部潮红、药疹和剥脱性皮炎。
5.剂型和规格:注射液,1 ml∶5 mg。
6.用法和用量:(1)起始剂量5~10 μg/min,每5~10分钟增加5~10 μg/min,最大剂量200 μg/min。
(2)特殊人群用药:老年、儿童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效果尚不明确;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7.药物代谢动力学:静脉给药1~2 min起效,持续3~5 min。
主要在肝脏代谢,迅速而近乎完全,血浆消除半衰期为3 min,代谢后经肾脏排出。
8.药物相互作用:中度或过量饮酒时,使用硝酸甘油可致低血压;与降压药或血管扩张药合用可增强硝酸盐的致体位性低血压作用;阿司匹林可减少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的清除;枸橼酸西地那非加强有机硝酸盐的降压作用;与乙酰胆碱、组胺及拟交感胺类药合用时,疗效可能减弱。
(五)硝酸异山梨酯1.药品分类:血管扩张药。
2.用药目的: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
3.禁忌证:参考硝酸甘油。
4.不良反应:参考硝酸甘油。
5.剂型和规格:注射液,10 ml∶10 mg。
6.用法和用量(1)静脉滴注,起始剂量1~2 mg/h,根据患者反应调整剂量,最大剂量为8~10 mg/h。
用药期间须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及血压。
(2)特殊人群用药:儿童的安全、有效性尚未建立;老年患者根据对药物的反应调整剂量;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谨慎使用。
7.药物代谢动力学:静脉注射后9 min分布到总体液中,蛋白结合率<5%,平均消除半衰期为4~5 h。
肝、肾功能损害及心功能不全者清除率与健康人无区别。
由尿中排出,代谢产物无扩血管作用。
8.药物相互作用:与其他血管扩张药、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降压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及乙醇合用,可增强硝酸异山梨酯的降血压效应。
(六)硝普钠1.药品分类:血管扩张药。
2.用药目的:用于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包括急性肺水肿。
3.禁忌证:对硝普钠过敏者、代偿性高血压(如动静脉分流或主动脉缩窄)、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4.不良反应及处理:血压降低过快过剧,出现眩晕、大汗、头痛、肌肉颤搐、神经紧张或焦虑,烦躁、胃痛、反射性心动过速或心律不齐。
减量给药或停止给药可好转;硫氰酸盐中毒或超量时,可出现运动失调、视力模糊、谵妄、眩晕、头痛、意识丧失、恶心、呕吐、耳鸣、气短;停止给药可好转。
氰化物中毒或超量时,可出现反射消失、昏迷、心音遥远、低血压、脉搏消失、皮肤粉红色、呼吸浅、瞳孔散大;应停止给药并对症治疗。
皮肤对光敏感和出现皮肤石板蓝样色素沉着,停药后经较长时间才渐退。
其他过敏性皮疹,停药后消退较快。
5.剂型和规格:注射用无菌粉末,50 mg。
6.用法和用量:(1)将50 mg硝普钠粉末溶解于5 ml 5%葡萄糖溶液中,再稀释于250~1 000 ml 5%葡萄糖液中,在避光输液瓶中静脉滴注。
起始剂量为按体重0.5 μg·kg-1·min-1。
根据治疗反应以0.5 μg·kg-1·min-1递增,逐渐调整剂量,常用量为3 μg·kg-1·min-1,极量为10 μg·kg-1·mi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