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教案(三)区域发展差异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高中地理湘教2003课标版必修三教案2813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地形、气候、河流、土壤、农业、工业等地理特征;2.掌握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的基本地理特征;3.理解地形对主要地理要素的影响;4.学会结合相关资料、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有关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大兴安岭地理意义的分析,了解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土壤、农业、植被等地理特征,并学会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区域特征;2.运用比较法,了解北方地区南北差异,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3.通过读、写、比、记等,掌握我国北方地区的基本特征;4.运用归纳、演绎、对比、讨论等方法,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情、态与价值观形成一定的审美情操;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主义情怀;养成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培养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学情分析区域地理知识基础薄弱是浙江省普遍的现状,我校结合生源情况,更加不容乐观,再加上区域是地理学科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主干知识,因此高二学生识记+理解、苦干+巧干是学好地理的唯一出路。
高二课程多、内容多、知识点多是不争的事实。
本学期除了继续巩固上学期的世界地理知识,落实中国区域地理知识,以中国地理为载体,进一步落实高一必修中的自然地理原理。
从认识地球、地球仪、到认识地图、认识世界、认识区域、再到认识国家,区域地理一般认识方法总是这样:从大到小,先总后分,先概述后具体的逻辑次序逐步深入。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北方地区主要地理特征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教学过程4.1 教学活动【导入】北方地区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师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导入(3分钟)出示“江苏淮安南北标志”图教师讲解南北之争的背景。
引出本课主题1.指导学生填出(说出)图中区域内主要山脉的名称。
2.据图描述北方地区的地理范围及位置特征。
3.指导学生据图说明大兴安岭的地理意义。
4.结合相关知识,比较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自然地理特征的异同。
教师指导,学生配合完成(学生层次:中等偏上)。
湘教版必修3 地理13 区域发展差异 教案设计1.doc
区域发展差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的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4.知道我国南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性因素和发展方向。
5.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读图,比较我国的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提高学生地理读图,分析能力。
2.过程收集我国南北方的区域差异资料,讨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和思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我国的区域发展差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现实国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激发学生的思维,自觉投身祖国的建设中去。
通过西部大开发的讨论,培养学生思辩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教材分析】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发展差异。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东、中、西部差异;二是南方与北方差异;三是西部大开发。
【教学重点】1:东中西部发展差异;2:南北方各自的区域优势和发展方向;3: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教学难点】1: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2:根据区域优势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初中地理和高一必修1,必修2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些中国地理区域的基础,掌握了一些区域分析的方法,学会了一定的地理规律,绝大部分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地理的兴趣.只要加以引导,能力将会获得巨大的提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展示冬季一月份:昆明世博会各国花卉展区的图片和哈尔滨周围的景观图片。
(学生思考):为什么冬季一月份我国昆明和哈尔滨的景观有很大差异,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哪些方面的影响?(新课推进):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由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发展差异.主要有东、中、西部的差异和南、北方的差异.那么同学们知道东、中、西部地区是怎样划分的吗?一、东中西部的差异板书:1 :划分依据:(活动探究):2:东中西部发展差异:(多媒体展示我国三个地带经济发展比较图)并指导学生的读图方法:强调图中的三个基本要素:横、纵坐标的含义、图例。
必修三教案(三)区域发展差异
必修三教案(3)区域发展差异一、综合区域的差异比较1.据图1归纳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差异2.据图2归纳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3.如何分析区域差异分析区域差异要从分析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异入手,同时注意分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①气候差异的形成②地貌差异的形成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③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④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不同的发展方向和状况。
1.自然要素差异2.人文要素差异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不同的发展方向和状况。
如何分析区域特征区域特征分析应从区位入手,整体上把握,具体思路和程序如下图所示:方法技巧:对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的一般步骤(1)分析区域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①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植被和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因素:人口、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文化、历史等(2)进行区域差异的比较:包括区域发展条件、优势、限制条件等(3)深层次分析各差异条件产生的原因1.区域特征类试题的3大解题流程(1)地理位置特征的描述,其解题流程为:(2)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其解题流程为:(3)人文地理特征的描述、自然地理对人文地理的影响,其解题流程为:2.区域特征类试题答题模板(1)自然地理特征2.人文地理特征布局、城市化 沿××分布;城市化水平×× 农业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等 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土地价格、科技。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1.3 区域发展差异-湘教版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一节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明确区域主要的人文特征。
2.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人文特点的学习,了解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由此产生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南北差异。
3.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4.学会利用身边的地理环境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活动建议:1.小组合作: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组。
2.小组讨论:北方、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及原因。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各区域的地理特征。
3.练习巩固。
4.小结。
启示:育人为本的教学目标;从不同角度选择整合教材;展现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这对将来参加工作是十分有益的。
教材分析:教材用了两幅素描图,以农村生活为依据,对比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完成活动1。
教材主要从农田类型、主要农作物、作物的熟制、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工具、房屋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描述。
应该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北方人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已经逐渐趋同。
过去人们常用“南船北马”来形容南北方主要交通工具的差异,但现在这种差别越来越小,城市生活尤其如此。
教材设计了开放的问题:你还能说出北方人和南方人有哪些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继续深入、细致的思考,强调思考过程,答案应该是开放的。
第三,由上述分析可以知道:不同区域的人文活动与当地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思想的极好体现。
教材在活动课文中体现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先是通过分析人文差异的自然原因,将自然与人文特色重新组合;又用了两个小例子来进一步说明:一个例子来自于我国古代文献《周礼·考工记》,说明南方和北方的自然差异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另一例子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说明南方和北方不同的气候条件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湘教版必修三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word教案
湘教版必修三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word教案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并能说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范围2、掌握并能懂得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差异的各项表现及特征3、懂得并能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差异的原因能力目标:1、通过众多的文字材料、图片、图表等,采用感觉上强烈的对比冲击,学会比较和综合分析我国的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提高地理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学习我国的区域差异,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和差异的能力,能对实际区域特征要素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我国三大经济区及南北方区域差异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的地理国情,明白中国要走向世界强国之林,东西部南北方要协调发展,让学生树立全局的观念。
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情分析】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认识并非是主体(学习者)对于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并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
高一学生对感性知识接受能力较强,对于理性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正在逐渐加强。
特别是在认知心理方面,高中学生已能形成空间表象和空间概念,并善于进行空间思维与空间想象。
而且高中地理内容更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式、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主要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当学生获得知识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 分析、比较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教学难点] 分析形成东、中、西部区域差异的原因[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方法、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 第1课时[课型] 综合课【教学新课】[导入新课]春节过后,各大城市候车室里旅客总是非常多,他们大多是前往东南沿海务工,提问学生他们为什么到东南沿海,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不远千里过来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能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工资等遇)说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区域发展差异。
地理必修3湘教版第一章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教案(教学过程一)
第一章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设置学习情景】播放MTV《西部放歌》(视频内容为我国自然景观)。
“哗啦啦的黄河水日夜向东流,黄土地的儿女跟着那太阳走,一道道岭一条条沟……神奇的西部追赶那潮流竞风流,大开发的号角在新时代吹响,神奇的西部追赶那潮头竞风流……”(优美的歌声吸引学生走进西部,激起学生对西部的好奇与向往。
)【设置学习任务】一首豪迈的《西部放歌》唱出了我国经济的腾飞,你知道西部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展示: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图。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观察、读图分析出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各自的范围。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结、转承】教师继续播放《西部放歌》片段“……一场场及时雨就像一杯杯醉人的酒,八方来支援兄弟手挽手,甩开臂膀创大业咱奋发争上游。
……”教师同时指出歌词反映的时代主题——西部大开发。
设疑:我国为什么要进行西部大开发?【设计学习资源】多媒体展示:我国东、中、西部差异的各种图片(地形地貌、气候、矿产等资源分布、我国城市分布图、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比较图、东中西部地带产业结构比较图、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图等)。
引导学生理解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是东、中、西部三个地带存在差异。
【设计学习任务】通过提供的地图资料及教材阅读引导学习者分组讨论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设计自主学习策略】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活动。
(自然组主要针对自然因素展开,社会经济组主要针对社会经济因素展开讨论,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穿插于各组讨论,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注重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描述能力,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鼓励和肯定他们的研究成果。
)【成果展示】各组派代表陈述他们的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学生风采,培养自信,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理解,教师进行适当点评,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1.3 区域发展差异1-湘教版
区域发展差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的经济范围组,比较分析东、中、西部区域差异,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分析归纳,理解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我国的区域差异,进一步明确我国的地理国情,通过过讨论西部大开发,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开发西部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1)东中西三个经济区的差异。
2)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2、难点:各区应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多媒体展示)、讨论。
观察、分析、归纳、角色扮演,活动作业等。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能较好的理解区域间的差异,但不成体系,特别是没能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发展中的差异。
【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课前歌曲《长江之歌》)歌声还在我们耳畔回响,眼前已经呈现了一幅高原雪山的图片,在感受它的壮美之时,平坦开阔的平原农田景观在眼前闪现。
两幅分属东西部地区的图展示出巨大的差异。
今天我们来学习《区域发展差异》展示:[板书] 区域发展差异讲解新课:一、东中西部差异按自然条件等划分为三个经济地带1、三个经济地带范围学生活动:(分组)找出各自范围,并完成辨析。
过渡:三大经济地带首先表现经济差异:学生活动:观察统计图分析经济差异。
(东部较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探讨:为什么东部较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呢?展示(差异表格)结论:表现在东部在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优于中、西部而成为东部发展的动力,更成为东部经济水平高,发展速度快的重要原因。
过渡:经济差异表现在产业结构、工业化与城市化、对外开放程度方面,分别展示相关图表,学生分析东、中、西部的差异。
2、发展差异:产业结构工业化与城市化对外开放程度探究:西部为什么要加快发展呢?(西部大开发的意义)二、西部大开发学生活动:阅读归纳西部大开发内容。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区域发展差异说课稿.doc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口是湘教版高屮地理教材必修三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一区域发展差异。
下面我将从本节课的教材地位、教学0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方而的内容,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说,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第三节,也是学生学习第二章的基础,知识结构层次递进明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同时,了解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能有效直观地让学生养成主动关心我同基木地理同情的习惯,增强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
这就使该节课具冇强大的现实意义。
其次,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本节为第一课时。
2、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通过比较,分析我同东、中、曲部区域发展差异。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阁,比较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发展的差异,提高读阁、析阁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我网区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增强其爱网、爱乡情感,从而形成科学的人U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
难点:我鬧三大经济地带差异形成的原因。
各地区应该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二、教学方法高中学生的理解、比较、分析、归纳能力宥所提高,因此在课堂上应注意培养学生a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能力。
考虑到他们再宥较强的探究能力,并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高效课堂五环节教学方法我们可以从发现问题一合作学习-> 交流主讲一引导点拨一达标拓展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能更新教师的观念,转换教师的角色,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它强调合作和S 主学习,冇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2、 读图分析法3、 任务马区动法:教师提供图表,设定预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 务。
4、 歌诀法三、教学手段1、 多媒体辅助教学2、 文本材料(教科书)3、 图像展示(视频)现在请欣赏一组幻灯片,他展现的是我W 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冇雄伟的雪 域高原,也有海南岛风光,更有攀枝花夜景等。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1.3教学设计《区域发展差异》
《区域发展差异》本节教材,主要分析了我国各个区域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及因此形成的显著的区域发展差异。
学习本节知识,要求学生们理解三个经济地带、南方北方的主要优势特征及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掌握正确分析各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及因地制宜、各区域间协调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特征;2、通过比较分析,掌握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理解各个区域的主要优势特征及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树立区域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思想;3、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特征方面的差异;4、掌握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范围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 读图分析法,通过读图比较我国三大经济带的区域发展差异并分析原因,提升学生读图分析能力;2、 收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资料,通过资料分析南北方区域发展差异,提升学生资料收集、资料分析的能力;3、 交流讨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提升学生交流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分析学生的生活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与限制性因素,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2、通过交流讨论、资料收集与分析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3、通过讨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及前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重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及原因分析;各区域如何因地制宜、协调发展。
教学课件;中国行政区图。
【导入新课】我国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在这广阔的土地上,不同区域之间的自然条件有很大的差异,当然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历史基础以及社会经济特征的影响下,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将一起探讨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问题。
板书: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讲授新课】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把全国划分为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三个有差别的经济地带。
区域发展差异-湘教版必修三教案
区域发展差异-湘教版必修三教案一、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
然而,这种发展不是均衡的,各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部分地区相对贫困,落后于其他地区。
本文将对中国地区发展差异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探讨,以湘教版必修三的教案为基础,给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二、中国地区发展差异的原因1. 地理因素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气候差异巨大,导致各地区在发展中受到的影响不同。
例如,西部地区地理环境恶劣,为山区、沙漠等地,产业结构单一,普遍贫困。
2. 历史因素中国历史悠久,不同地区在历史上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差异很大,这些因素也影响着地区的发展。
例如,长江流域一直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历史上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和文化底蕴,与之相比,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在历史上的发展受到诸多限制。
3. 政策因素政策因素是导致地区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对发达地区采取了更为开放的政策,而对欠发达地区则采取了更严格的管制措施,导致地区之间的差距愈加拉大。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政策,但实施的效果仍需要观察。
三、不同地区发展差异的影响1. 经济影响各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发展差异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
当经济发展不平衡时,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缓慢,导致贫富差距愈加严重。
2. 教育影响教育是提高人民素质和促进综合发展的重要方式。
然而不同地区的教育条件和质量存在巨大差异,导致教育资源集中在发达地区,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落后。
3. 社会影响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地区发展不平衡时,会导致社会不稳定情况的出现。
例如,东北地区由于经济下降和人口流失,出现了社会不稳定的情况。
四、区域发展差异问题的解决1. 加大扶贫力度区域发展差异问题解决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加大扶贫力度。
政府应继续出台扶贫政策,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应注重加强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高中地理《区域发展差异》教案(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区域发展差异》教案(湘教版必修3)作者:张淑慧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27期课标要求:通过对比我国东、中、西、东北四个区域的差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学习目标:1、1.了解我国四大经济地区划分及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差异。
2、2.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的东、中、西、东北部区域发展差异。
二、学习重点:心像图构建;我国东、中、西、东北四个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差异。
三、学习难点:我国东、中、西、东北四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发展差异及原因分析。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四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及产业结构发展差异,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大同-山西-中部地区-全国-全球……)五、教育用具:导学案、课外材料。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内容学习过程:【课前预习导学】(自主深究并抽查回答)一、东、中、西、东北差异:1、1.四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经济基础、和对外开放程度。
2、2.东、中、西、东北部发展差异。
〈1〉东部地带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和都比较高。
东北地区推进战略,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中、西部地带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但由于和等方面的原因,总体发展水平还明显地落后于东部地带。
东部地带,和相对发达;东北地区以为主导。
〈3〉产业结中、西部地带,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比重。
构差异从工业结构来说,我国大致上具有“ ”的基本特征。
东部地带,、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工业化产业蓬勃发展,中、西部以为主体。
〈4〉与城市东北地区以为主体。
化差异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东部和东北地区远高与中、西部地带。
东部地带,吸纳外资的能力强中、西部对外开放程度比较低。
对外开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大西部地区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加强对外联系,尤其〈5〉放的区是成功地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广泛的。
域差异 1、有利于引进先进的和,与对外开放程度直接影发达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从而提高本地企业响到区域经济增长原因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湘教版地理必修3《区域发展差异》word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3《区域发展差异》word 教案区域进展差异(一)课型新授环境与设施教室多媒体项目与程序分析与设计个案一、教材分析前面差不多对区域的进展进行了学习,这节课要紧是针对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进展状况进行分析,了解东中西部之间的差异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区域进展的总体差不多有了初步的了解,如何具体分析区域的进展是这节课的内容1. 讲授法,讨论法组织教学情境导入内容展开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检测反馈课堂小结布置作业预习学案时刻调控一.导入知识引导:图片展现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区域之间的差异列举数据:2007年中国都市人均年收入排行榜(前18)1. 东莞270252. 深圳248703. 温州240024. 上海236235. 广州224696. 宁波223077. 台州22245 8. 北京219899. 绍兴21710 10. 杭州2168911. 厦门21290 12. 苏州2126013. 佛山21234 14. 无锡2089815. 中山20317 16. 南京2031717. 湖州20046 18. 珠海19856学生总结:经济发达的地区都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一、东、中、西差异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师:读课本P13页找到并画出东中西部的划分依据及包括的范畴学生归纳总结: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进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东部12省市中部9个西部10个2.东、中、西部进展差异摸索:东、中、西进展的速度有何差异?东、中、西的国内生产总值有何差异?学生回答:东部经济水平高,进展速度快,中部次之,西部最差。
师:造成这种差异的缘故是什么呢?(1)产业结构差异师:阅读课本P14页最后一段内容结合下图比较我国2002年三个地带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说明形成差异的要紧缘故,再提出相应的计策。
学生讨论回答:东部地带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带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一章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一章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含答案)一、四大地区的差异 1.四大地区(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2)具体划分⎩⎪⎨⎪⎧东部:11个省(直辖市)东北:3个省中部:6个省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区)2.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东部地区 东北地区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产业结构差异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或综合型产业为主以重化工业为主导,工业结构以重型工业为主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工业结构以重型工业为主工业化差异工业化进程快,工业产值高,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工业化进程快,工业产值相对较低,以传统工业为主 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工业产值低,以传统工业为主城市化差异城市化水平高,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较高,城市分布密度大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低,城市分布密度小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低,城市分布密度小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对外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的能力强对外开放程度比较低二、南方与北方1.图中地理区域区C 为北方,D 为南方。
二者的界线是A 秦岭—B 淮河一线。
2.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北方南方自然条件温度带跨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跨亚热带及少部分热带地区有利条件平原面积广阔,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丰富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社会经济条件①工业地位:我国主要的重工业地区和能源基地;②当前任务: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①成就:南方沿海地区积极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②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三、西部大开发1.范围:新、甘、A内蒙古、陕、宁、青、藏、云、贵、B桂、渝、川。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标题:区域发展差异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探讨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对于地理、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综合认识能力。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区域发展差异的现象和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促进区域发展的平衡和可持续性。
教学目标:1. 了解区域发展差异的概念和特征;2. 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和影响;3. 探讨如何促进区域发展的平衡和可持续性;4.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区域发展差异的概念和特征;2. 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和影响;3. 如何促进区域发展的平衡和可持续性。
教学难点:1. 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和影响;2. 探讨如何促进区域发展的平衡和可持续性。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 区域发展差异的案例研究资料;3. 实地考察的相关安排和准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具有明显发展差异的地理区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如此明显?这些差异对于地区和个人有何影响?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区域发展差异的概念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状况的差异;2. 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如地理条件、资源分布、历史文化等因素;3. 探讨区域发展差异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如经济贫富差距、人口流动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区域发展差异案例进行分析;2. 每组展示自己的案例研究结果,包括该区域的发展现状、原因分析和影响等;3. 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的案例进行比较和总结,分析不同区域发展差异的异同点和共同特征。
四、实地考察(30分钟)1. 安排实地考察活动,选择一些具有明显发展差异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2. 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该地区的发展现状和差异;3. 学生回到教室后,进行实地考察的总结和讨论,分享观察结果和体会。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张老师)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张老师)第一篇: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张老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熟练掌握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地理特征及其国土整冶与可持续发展。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图读图熟悉北方地区各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提高空间定位的能力。
结合各种图示资料,提取信息分析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提高分析区域特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辩证法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区域问题,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2学情分析本节课为高三第一轮复习课,学生区域地理基础比较差,学习中国南北方差异时,对中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要进行详细复习。
3重点难点重点: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地理特征难点: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对社会经济特征的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中国北方地区[情景导入]课件展示北方地区的景观图片,感性地认识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
[自主学习]1、学生课前完成学案“落实考基”,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2、小组合作,完善填空部分的答案。
3、小组代表质疑,其他小组答疑,完善知识体系。
4、课件展示本节知识体系,教师板书。
[课堂检测]学生完成“巩固提升”选择题1~7题。
学生代表上台展示答案,并分析质疑。
[合作探究]探究1: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呈现黄土高原景观图,各小组开展讨论,小组代表分析并展示答案。
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2、教师点评,总结答题模式,展示答案。
(1)形成原因:自然原因: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②地形:从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③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④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
人为原因:①毁林开荒②过度樵采③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④开矿(2)危害: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加大,河湖淤积严重,旱涝灾害频繁(3)整治措施:①退耕还林还草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③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④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探究2:华北地区的河流洪涝灾害多发,试分析黄河、淮河、海河多洪涝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差异区域发展 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2022年)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1.3 区域发展差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的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4.知道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和发展方向。
5.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比较我国的东中西的区域发展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提高学生地理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收集我国南方北方的区域差异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学习、合作与交流。
3.通过讨论交流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及发展前景,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我国的区域发展,进一步明确我国的地理国情。
2.通过讨论西部大开发,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开发西部的热情。
[教学重点]1.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2.西部大开发。
[教学难点]1.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2.西部大开发。
[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
【板书】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探究活动】读图1-12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回答p14 活动1、2、3【板书】一、东、中、西差异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点拨】东部有12个省,中部有9个省,西部有10个省。
只有北京不临海。
2.东中西部差异【读图思考】看图1-13,东部地带位于我国的沿海,是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中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最高的地带。
相比其他两个地带,这里的经济发展水平最发达、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提问:看图1-14,比较我国三个地带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
【点拨】(1)产业结构差异:全国的产业结构是二、三、一,而东部相对产业结构较好,二三产业比重都在40%以上,其他两个带中农业所占的比重都将近20%。
【探究活动】看中国主要工业区分布图,在图上指出这几个工业区的位置与名称。
湘教版必修三1.3《区域发展差异》word教案
青龙一中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 _地理_学科导学案1.3 区域发展差异——南方和北方、西部大开发(学案二)【学习目标】1、知道南方、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发展方向。
2、理解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知识梳理】一、南方与北方1.划分界线:①2.区域差异:南方和北方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二者具有不同的发展二、西部大开发3.目的:4.范围:5.背景(1)优势:(2)劣势:6.意义:7.结果:【问题探究】8、“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社会经济条件,南、北方9、材料一 国务院西部开发办2007年7月30日下发通知,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国家计划2007年在西部地区新开工10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为1 516亿元。
材料二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支持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材料三 见右图。
图中从A 至B 和从C 至D 的年降水量分布有何特点?形成原因是什么?10、有关研究人员认为,土地沙漠化、水资源紧缺、植被覆盖率 不高和人地矛盾尖锐是影响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好转的四大主要因素。
下列开发大西北的自然条件中,主要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最缺少的自然因素)组合正确的是( )A .宜耕荒地广阔—热量B .草原广阔—森林C .矿产资源丰富—光照D .土地广阔—水11、西部大开发中的青海、新疆都提出了“以科技为先导,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战略,下列关于两省“特色经济”的叙述中,属于青海省的是( )①全国的钾肥基地②我国特色产品加工、出口基地③全国的石油、天然气能源基地④我国的水电基地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12、下图为“某区域模式图”。
湘教版必修三13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湘教版必修三13区域发展差异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掌握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点。
2.理解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影响区域发展差异的因素。
3.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其对区域发展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1.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点。
2.阐述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
教学方法:1.案例研讨法: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2.对比法:通过对比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点和差异,帮助学生理解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导入旧知:复习上节课学过的“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提问学生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2.引入新课:出示区域发展差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我国各个地区的发展差异如此明显?”Step 2 学习和总结1.学习教材“必修3”第13单元“区域发展差异”的相关内容,了解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点。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异,总结出每个地区的特点。
Step 3 探讨原因1.老师以“为什么区域发展差异会出现?”为题,引导学生思考和研讨该问题。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总结导致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
3.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Step 4 归纳影响因素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引导的问题和案例,讨论和总结导致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
2.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3.教师总结和归纳学生的讨论结果,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影响区域发展差异的因素。
Step 5 对比分析1.教师给学生准备东、中、西部地区的各种数据和图表,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所提供的数据和图表,分析和比较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状况和差异。
3.学生汇报小组分析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Step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梳理和巩固所学知识。
区域发展差异 教案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一、教学目标1、了解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的经济社会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2、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主要优势特征和各自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以及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思想。
3能正确分析理解各经济地带应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本地经济。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三个经济区的优势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2)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2、难点:各区应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电脑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六、教学步骤:[复习]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和它们的经济差异及其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三个经济地带是什么?划分依据是什么?差异突出表现在什么方面?差异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分别找同学回答)。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在学三大自然区时学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及其差异,那么三个经济地带的各自特征是什么?存在怎样的差异?其发展方向如何?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板书] 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和发展。
[活动] 同学们看课本P13—15关于东、中、西三个地带的内容,同时思考它们各自的所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各区如何协调。
(留15分钟给学生)(教师在黑板上作表格)(15分钟后,和同学们一起填表作板书。
)[板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及其相互协调。
[补充说明] 解决东部资源短缺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跨区域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输(如三峡工程);西部发展落后,我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东中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支援西部。
同时还有很多措施如国家的财政措施、税收政策等。
希望同学们可以多看一些这方面的电视片或到有关网站查询。
[叙述]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有关“西部大开发”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教案(3)区域发展差异一、综合区域的差异比较1.据图1归纳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差异区域项目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自然条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为主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植被暖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土壤棕壤、黑土、钙质土、部分盐碱土红壤、砖红壤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以旱地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以水田为主,长江流域和珠三角是重要商品粮基地工业生产以重工业为主轻重工业都比较发达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面临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转型较快交通运输比较发达比较发达,河航运发达对外开放开放程度相对落后开放程度高,对外联系方便2.据图2归纳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围辽、冀、京、津、鲁、、沪、浙、闽、粤、桂、琼12个沿海省、市、自治区黑、吉、、晋、豫、皖、鄂、湘、赣9个省、自治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10个省、市、自治区自然特征濒临海洋,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水热条件较好,气候条件优越,多位于河流下游距海近,地形以高原、平原、丘陵为主;能源资源丰富,气候条件较好距海较远,地形以高原、盆地、山地为主,地势较高;矿产及水能资源丰富;干旱和高寒地区广地位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最高位于中国腹地,起承东启西的作用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优势条件为我国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经济的国际化程度高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是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工业和重工业发达;交通运输以铁路和河航运为主70%的国界线,利于边境贸易;能源、矿产资源前景可观;其西南部水力资源丰富存在问题能源、原料不足;北方缺水;江河下游洪涝多煤炭外运能力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东北林区过度砍伐;长江中下游的洪涝问题;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工农业基础薄弱;交通落后;科技文化不发达;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生态恶化发展方向发挥沿海的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发挥能源优势,建设全国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加工基地;加强东西向交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大力发展交通运输,开发能源、矿产,建设中国动力基地3.如何分析区域差异分析区域差异要从分析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异入手,同时注意分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①气候差异的形成②地貌差异的形成任何地貌都是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③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④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人类活动差异成因具体表现农业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工业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人口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开放程度等社会条件差异城市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交通地形、位置、经济、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线网密度、通达度等差异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不同的发展方向和状况。
考情速查命题揭秘2014·文综,40(2) 以跨区域地理事件为线索,如“一带一路”、某交通线等,对两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分别进行对比分析。
选择题和综合题均常见,难度中等。
1.自然要素差异思考方向满分术语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或南温带、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风带、东风带)海陆位置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四面环海(深居陆)气候气温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降水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不同期);有明显的旱、雨两季地形地形类型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广阔)地势起伏状况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自东南向西北倾斜河流水文特征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有明显(春)夏汛;有(无)结冰期;含沙量大(小);水能丰富水系特征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布(稀疏)2.如何分析区域特征区域特征分析应从区位入手,整体上把握,具体思路和程序如下图所示:方法技巧:对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的一般步骤(1)分析区域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①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植被和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因素:人口、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文化、历史等(2)进行区域差异的比较:包括区域发展条件、优势、限制条件等(3)深层次分析各差异条件产生的原因1.区域特征类试题的3大解题流程(1)地理位置特征的描述,其解题流程为:(2)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其解题流程为:(3)人文地理特征的描述、自然地理对人文地理的影响,其解题流程为:2.区域特征类试题答题模板2.人文地理特征旱地)工业工业类型以轻工业(或重工业)为主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主要为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原料、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环境条件交通运输方式、便利程度、区位因素以××(交通运输方式)为主;交通便利(不便);有利因素是××,不利因素是××环境环境问题类型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两大方面题型二区域特征差异分析类区域特征差异分析类题目以区域特征分析为基础,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多采用比较法。
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常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较。
二是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或者说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或者说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
三是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
在高考中,常以“比较两区域的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的设问形式出现。
课后练习(2017·师大附中一模)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
在自然环境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地形和地势平原丘陵/海拔较低高原、山地高原气候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高寒气候水文特征外流河流河多冰川植被和土壤温带森林/黑土、褐土、红壤草原发育下的土壤冻土区域部差异形成的主导因素①②海拔高度A.地形、热量B.热量、水分C.水分、热量D.海陆位置、纬度位置2.我国东部季风区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B.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C.热带气旋的形成D.冬夏季节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3.相对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是( )①降水丰富②热量充足③光照充足④气温日较差大⑤气温年较差大⑥灌溉水源充足A.①③④B.②③④C.③④⑥D.③④读我国东、中、西部人口和高速公路分布比较图(2012年),完成4~5题。
4.东、中、西部和甲、乙、丙的正确对应是( )A.东部—甲B.中部—乙C.西部—丙D.西部—甲5.图息反映出( )A.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高速公路里程长B.东、中、西部地区之间高速公路发展梯级差异明显C.我国东部地区的高速公路运输效率最高D.西部地区应大力发展高速公路,缩小和东部地区的差异(2017·一模)2016年2月,农业部发布《农业部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将马铃薯作为主粮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
马铃薯性喜冷凉,是喜欢低温的作物。
其地下薯块形成和生长需要疏松透气、凉爽湿润的土壤环境。
马铃薯块茎生长的适温是16~18 ℃,当地温高于25 ℃时,块茎停止生长。
下面为我国马铃薯优势产区分布示意图。
结合材料,完成6~7题。
6.下列对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提出的背景分析,错误的是( )A.马铃薯主粮化,有利于改善膳食结构,满足人民增强体质的愿望B.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受耕地、淡水等资源环境约束,原有三大主粮玉米、水稻、小麦增产潜力受限C.马铃薯有易种植、耐存储、价格便宜、营养丰富等特点D.马铃薯广获人民的喜爱,事实上我国北方地区的人们都已经将马铃薯当作了主粮7.有关图中各优势产区发展马铃薯种植的自然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东北优势区光照时间长,但昼夜温差小B.华北优势区降水丰沛,且昼夜温差大C.西南优势区地势复杂、海拔变化很大,一年四季均可种植D.南方优势区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无霜期长、气温高,适合马铃薯的夏季栽培下图中A、B两地区都是世界重要的酿酒葡萄主产区。
据此完成8~9题。
8.A、B两地区气温变化特点及成因是( )①A地区受纬度和地形的影响,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高,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小②A地区受地理位置和冬季风的影响,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高,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③B地区受西风和地形的影响,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小④B地区受信风和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9.A地区发展酿酒葡萄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为( )①热量丰富②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③水源充足④土质黏重,土壤肥沃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017·检测)下面的左图和右图分别是某国不同地区冬半年(11月至次年4月)和夏半年(5月至10月)耕地播种面积占本地区耕地总面积比重图。
据此完成10~11题。
10.导致左图中Ⅰ、Ⅱ两区域比重不同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热量B.光照C.水源D.土壤11.图中Ⅱ地区冬、夏半年比重不同的主导因素是( )A.气温B.降水C.市场D.劳动力(2017·六中模拟)卤虫是一种小型甲壳动物,生活在高盐度水域中,卤虫卵是高档观赏鱼和名贵虾、蟹的良好活饵料。
结合下面两湖泊周边区域图,回答12~13题。
12.艾比湖与马拉开波湖相比,卤虫养殖条件更优越的是( )A.马拉开波湖。
因为该湖与海洋连通,盐度高,周边河流带来的营养物质多B.艾比湖。
因为该湖属陆咸水湖,且气候干旱,盐度高C.马拉开波湖。
因为该湖对外交通便利,离美国近,市场广阔D.艾比湖。
因为该湖水域广,离边界线近,且对外交通便利13.艾比湖和马拉开波湖所在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A.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B.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C.旱灾洪涝频发D.大气污染水污染(2017·中学一模)下图是京津冀各城市与经济联系指数图,指数越大,城市之间经济流量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