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统计学原理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统计学原理复习提纲

统计学原理复习提纲

统计学原理复习提纲(复习总要求:结合每章节后客观题和作为作业布置的计算题)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1 、统计的三个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P5三个含义:统计工作(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关系:统计工作(活动),即统计实践活动,是基础;统计工作的成果是统计资料,统计资料是统计实践活动的产物。

统计学是统计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它来源于统计实践,又高于统计实践,反过来指导统计实践。

2、统计学研究的对象: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统计学的特点:1、数量性2、总体性3、具体性4、社会性3、统计的作用(功能):1、信息功能2、咨询功能3、监督功能4、统计研究的理论基础、基本方法与工作过程.统计研究的理论基础:哲学唯物辩证法、社会经济学、数学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归纳判断法及其他相关的方法统计工作过程P10—11: (统计任务、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统计信息管理),三个阶段并非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其中各环节往往是交叉进行的。

重点掌握内容: (能联系实际进行判断)5、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P11—16(1)总体与总体单位.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事物的全体,它是客观存在,并在某一相同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

简称总体.总体特点:同质性、大量性、变异性(或者差异性)构成总体的这些个别单位称为总体单位。

总体可分为有限总体/无限总体总体与总体单位具有相对性,随着研究任务的改变而改变(2)标志与指标。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分为品质标志、数量标志。

指标(统计指标)是说明现象总体量的特征的概念。

特点: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数量指标反映现象发展的总规模、总水平—总量指标质量指标反映现象发展的相对水平、工作质量—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指标和标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是:第一,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第二,指标都是可量的,而标志不一定是可量的。

《统计学原理》重点、难点问题教学辅导

《统计学原理》重点、难点问题教学辅导

《统计学原理》重点、难点问题教学辅导《统计学原理》重点、难点问题教学辅导1、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有什么区别?答:品质标志表明总体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来表现;数量标志表明总体单位数量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可以用数值表示,即标志值。

2、什么是统计指标?统计指标和标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答:统计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或范畴。

统计指标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应该由总体范围、时间、地点、指标数量和数值单位等内容构成。

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志是一对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

二者区别是: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指标具有可量性,无论是数量指标还是质量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而标志不一定。

数量标志具有可量性,品质标志不具有可量性。

标志和指标的主要联系表现在:指标值往往由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在一定条件下,数量标志和指标存在着变换关系。

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志是一对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指标具有可量性,无论是数量指标还是质量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而标志不一定。

数量标志具有可量性,品质标志不具有可量性。

3、统计普查有哪些主要特点和应用意义?答: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般用来调查属性一定时点上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的全面调查。

普查的特点:(1)普查是一种不连续调查。

因为普查的对象是时点现象,时点现象的数量在短期内往往变动不大,不需做连续登记。

(2)普查是全面调查。

它比任何其它调查方法都更能掌握全面、系统的反映国情国力方面的基本统计资料。

(3)普查能解决全面统计报表不能解决的问题。

因为普查所包括的单位、分组目录、指标内容比定期统计报表更广泛、更详细,所以能取得更详尽的全面资料。

(4)普查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而不能经常进行。

4、抽样调查有哪些特点?有哪些优越性?答:(1)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但其目的是要通过对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统计学各章复习要点(1)

统计学各章复习要点(1)

统计学原理复习要点程新杰第一章概述第一节统计的含义和特点一.统计的三个基本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二.统计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古典统计学.近代统计学.现代统计学三..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四.统计工作的几个阶段: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数据的提拱和管理.五..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1)大量观查法.(2)统计分组法..(3)综合指标法..(5)统计模型法. (5)统计推断法六.统计方法的特点:(1) .从定性认识到定性认识(2) .从个体认识到总体认识.(3)从已知量的认识到未知量的推断七.统计的职能: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

第二节:统计的基本概念一.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1.统计总体:就是我们所要研究对象的全体.它是由许多个性质相同的总体单位所组成.如:(它可以是全部的职工.所有的学生.所有的设备.所有生产的产品.全市的企业.所有的交通事故等等)2.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个体.(把所有的总体单位的组合在一些就行成了一个总体.)★应明确.总体和总体单位不是固定的.它是随着我们所研究的目的.范围不同.是可以转化的.(原来的总体单位可以变成总体.原来的总位单位可以变给总体)3.总体的特点: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二.标志.变量和指标:1.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和特征的名称:(1)品质标志.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无法量化(其标志表现只能用文说明,如职工的性别、文化程度,企业的经济成份,产品品牌等)。

(2)数量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能够量化,(如职工的工龄、工资水平,企业的职工数、总产值、总产量、劳动生产率等。

)2.标志表现:即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

如果说标志是统计所要调查的项目,那么标志表现是调查所得结果,标志的实际体现。

☆标志表现有品质标志表现和数量标志表现之分。

品质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表述,因此不能转化为统计指标,但对其对应的单位进行总计时就形成统计指标。

统计学原理复习重点

统计学原理复习重点

统计学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总论。

本章介绍统计学及相关概念,勾勒了本课程的框架结构——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

是统计的三层含义,总体、样本及指标等概念。

统计的三层含义及相互关系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数据的科学,是一门关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和推断的科学。

(一)统计工作(统计的基本含义)即统计实践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工作活动的总称。

(二)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包括各种统计报表、统计图形及文字资料等。

(三)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描述、显示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论的科学,其目的是探索事物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四)三者关系统计学与统计实践活动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又高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统计工作和统计数据是工作和工作成果关系。

统计实践活动的产生与发展三个主要的统计学派1、政治算术学派代表人物:英国的威廉·配第(1623-1687)、约翰·格朗特(1620-1674)等。

威廉·配第的代表著《政治算术》对当时的英、荷、法等国的“ 国富和力量”进行了数量的计算和比较;格朗特写出了第一本关于人口统计的著作。

他们开创了从数量方面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先例。

可以说,威廉·配第是统计学的创始人。

2、记述学派(国势学派〕代表人物:德国的康令(1606-1681)阿亨瓦尔(1719-1772;1764年首创统计学一词)他们在大学中开设“ 国势学”课程,采用记述性材料,讲述国家“ 显著事项”,籍以说明管理国家的方法。

特点是偏重于事物质的解释而忽视量的分析。

3、数理统计学派代表人物:比利时的凯特勒(1796-1874)他把古典概率论引进统计学,发展了概率论,推广了概率论在统计中的应用。

凯特勒把德国的国势学派、英国的政治算术学派和意大利、法国的古典概率论家以融合改造为近代意义的统计学。

他是数理统计学派的奠定人。

自考:统计学原理(练习册)重点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重点辅导用)

自考:统计学原理(练习册)重点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重点辅导用)

《统计学原理》练习册习题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0×1=10分)第一章:总论1.统计科学3.集合(或整体)4.总体单位6.总体单位名称8.总体单位总体12.品质数量14.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1. 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2. 一次性调查经常性调查 4. 选择分组标志 6. 专门组织一次性全面10.现象一定标志11.分组名称次数15. 普查22. 品质标志数量标志23.各组界限最小最大26.重叠间断27 U型J型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与显示1.总量指标2.时期指标时点指标6.结构相对数9.变量值次数14分散集中17综合性18集中趋势22零28全距标准差离散系数30. 95%21.8%31最小第四章:抽样调查2正比反比4无偏性一致性有效性9重置抽样不重置抽样10随机原则总体数量特征11样本21抽样极限误差22抽样平均误差第五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1相关关系3单相关9回归系数11函数r=114相关16确定的随机的20正相关负相关第六章:时间数列6环比定基定基环比8时间9总规模或总水平16 定基发展速度17环比发展速度第七章:统计指数法3综合指数平均指数12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指数21基期质量指标报告期数量指标27 0.6%二、单项选择题(15×1=15分)第一章:总论1④3③4④5.④6.②7②8.②9.①11.③13④17②18①20②22①24①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1①5③7③11②13③17④20①21②23②24④27②31②32③36②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与显示1③2①3④5③7②8②10④18③24①25①31②34①35②38②41②45③48①52③54①67③76④第四章:抽样调查2④4②7①12③15①17①20①21③27②28④34③35④36②37①43②51④53②第五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2②3②5①6②8①14①16③18①21③29①30①第六章:时间数列2④3③4①6③7②15③19④26②30③第七章:统计指数法2②5②9③13③15③16①17③36②40①44①50②三、多项选择题(5×2=10分)第一章:总论1①③④2①③⑤3①②⑤5③④7②③④⑤8③⑤10①②③11①④13③⑤18①②③⑤19①③④20②③⑤22①③④⑤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2②⑤4①④⑤5①③12④⑤16①④⑤23①②③27①②③④⑤29②④⑤33②③④⑤36①③38②③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与显示2③④⑤3①③④⑤5②④6①③7①②③④⑤12①③④⑤13①②③⑤15①③20②④⑤24②④32.①④⑤34③⑤36①②④40②④⑤ 47③④50①③第四章:抽样调查1①②⑤2①②③④5①⑤7①②③④8①③④⑤11②③22②③④26①②③⑤31①②第五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2②③④7①④11①④⑤17①③19①②⑤24②③④⑤27②⑤第六章:时间数列2②④3①②③⑤4①②④⑤8②⑤12①②④⑤18③⑤第七章:统计指数法2②③4②③④11③④24①②③29②⑤四、判断改错题(5×2=10分)第一章:总论3.错,改正:“不考虑”改“考虑”5.错,改正:“整数和小数”改“整数”6.错,改正:“年龄、性别、民族等”删除7 .错,改正:“离散”改“连续”,“计数”改“测量或计算”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1.错,“表现形式”改为“总体数量状况”,4对,6对,10对,11错,“组距和组数”改为“确定分组标志和各组界限”,16错,“定性”改为“定性或定量”,19错,“一部分样本”改为“重点”,“全面调查”改为“非全面调查”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与显示1错,“平均 ”改“相对”,2错,“时点间隔成正比”改“时点间隔无关”,6对,8对,10对,14错,“简单式”改“加权式”,“加权式”改“简单式”,15对,18错,“平均数”改“相对数”,22错,“越好”改“越差”,27对,32错,“离差”改“离差绝对值”,33对第四章:抽样调查3对,7对,8错,n σ改为nσ,9错,“样本”改“总体”,11对14对16对21对25对 第五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2对,4对,5错,“数量变动关系”改“相关程度和相关方向”,7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改“只能相同”,12错,“都是上升的”改“相同方向”,15错,改为“回归分析两个变量,自变量是确定变量,因变量是随机变量;而相关分析两个变量都是随机变量”,17错,“回归系数”改“相关系数”,18对,19对第六章:时间数列1错,“变量”改“时间”,2对,13错,“增长”改“发展”,14对,20对21错,“增长”改“发展”、“增长”改“发展”第七章:统计指数法1错,“数量”改“质量”,2对,11对,15错,“综合”改“总量”五、简答题(4×5=20分)第一章:总论“统计”一词的涵义及其之间的关系统计信息的主要特征什么是统计学?其研究对象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及其产生原因统计分组的类型及其主要内容统计分组中,分组变量的类型有几种,其组限是如何确定的?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与显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有何不同?权数及其作用第四章:抽样调查什么是抽样调查?它具有哪些提点?抽样误差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第五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相关关系的种类是如何划分的?第六章:时间数列什么是时间数列?其作用是什么?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第七章:统计指数法什么是同度量因素?在综合指数的编制中,同度量因素确定的一般原则指数的分类有哪些?六、计算题(35分)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与显示P35:16.%95.14,8.188,126311====x v x σσσ%6.16,212,12752222====x v x σσσ 说明:因为甲企业的离散系数小,所以,甲企业的平均工资更具有代表性。

《统计学原理》各章重难点

《统计学原理》各章重难点

《统计学原理》各章重难点《统计学原理》各章重难点一、统计总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的目的在于从总体上对统计学提供基本的认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一般了解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国家统计的职能、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重点掌握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一)统计的涵义(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三)统计研究方法(四)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五)国家统计的职能二、统计调查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阐述统计调查的意义、种类、调查方案及调查的各种方法等问题。

通过教学,使学生一般了解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和要求,重点掌握统计调查的方法和调查方案的制订。

教学内容:(一)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和要求(二)统计调查的种类(三)统计调查方案(四)统计调查方法三、统计整理教学目的和要求: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它既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又是统计分析的前提。

通过本章学习一般了解统计整理的概念和内容、统计分组、分配数列及统计表等概念和内容。

要重点掌握统计分组的方法,在分组的基础上进行次数分配数列的编制,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统计资料。

教学内容:(一)统计整理的概念和内容(二)统计分组(三)统计分布(四)统计表四、综合指标教学目的和要求:广义上说,所有的统计指标都可以称为综合指标。

根据综合指标数字的表现形式,可将综合指标分为三大类即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本章对这三种基本的综合指标作了详细的介绍。

通过本章的学习,一般了解各种综合指标的概念、作用及种类,理解各种综合指标的特点和应用场合并熟练掌握其计算方法,能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内容:(一)总量指标(二)相对指标(三)平均指标(四)变异指标(五)综合指标的运用五、抽样估计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目的在于提供一套利用抽样资料来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方法。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抽样推断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利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指标。

学习中应重点掌握抽样误差的计算、简单随机抽样下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及简单随机抽样下样本单位数的计算。

自考00974统计学基础学习知识原理练习情况总结复习资料重要资料

自考00974统计学基础学习知识原理练习情况总结复习资料重要资料

00974统计学原理 章节基础知识 第一章:总论 1、统计的三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综合分析法,归纳推断法((可扩展未简答) 2、凯特乐将统计学的三个主要源泉:英国的政治学派,德国的国势学,法国的概率统计 3、“统计”一词的含义:统计包括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科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是统计资料,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的基础是统计工作,统计科学既是统计工作经验的理论概括,又是指导统计工作的原理、原则和方法。

(简答) 4、统计信息的两大特征:数量性和总体性(多选、简答) 5、统计的三大职能:信息,咨询,监督 (多选) 6、四大计量尺度: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重点前两个) 7、按度量层次低到高: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 8、区别总体和总体单位(选择,判断) 9、统计指标的的三大特性:总体性,数量性,综合性(多选) 10、区分变异和变量,变量又可以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多选) 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1.统计资料的三大特性:数量性,总体性,客观性(选择,填空) 2.总体性的定义是指统计是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事物数量特征,而不是着眼于个别事物,因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从整体上观察,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判断) 3.原始资料的搜集方法 访问方法 观察方法 实验方法(多选) 4.统计调查的方式: 1)普查:专门组织进行一次性的全面调查(填空、多选) 2)抽样调查:最常用的方法 3)统计报表 4)重点调查:了解定义(选择)(多年都有考到) 5)典型调查 6.结论:统计方式是以普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为主体(选择、判断) 7.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1) 调查目的:调查目的要符合客观实际,是任何一套方案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行动的指南。

(2) 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对象即总体,调查单位即总体中的个体。

(3) 调查项目:即指对调查单位所要登记的内容。

自学考试00974统计学原理复习重点

自学考试00974统计学原理复习重点

00974统计学原理 章节基础知识 第一章:总论 1、统计的三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综合分析法,归纳推断法((可扩展未简答) 2、凯特乐将统计学的三个主要源泉:英国的政治学派,德国的国势学,法国的概率统计 3、“统计”一词的含义:统计包括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科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是统计资料,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的基础是统计工作,统计科学既是统计工作经验的理论概括,又是指导统计工作的原理、原则和方法。

(简答) 4、统计信息的两大特征:数量性和总体性(多选、简答) 5、统计的三大职能:信息,咨询,监督 (多选) 6、四大计量尺度: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重点前两个) 7、按度量层次低到高: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 8、区别总体和总体单位(选择,判断) 9、统计指标的的三大特性:总体性,数量性,综合性(多选) 10、区分变异和变量,变量又可以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多选) 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1.统计资料的三大特性:数量性,总体性,客观性(选择,填空) 2.总体性的定义是指统计是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事物数量特征,而不是着眼于个别事物,因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从整体上观察,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判断) 3.原始资料的搜集方法 访问方法 观察方法 实验方法(多选) 4.统计调查的方式: 1)普查:专门组织进行一次性的全面调查(填空、多选) 2)抽样调查:最常用的方法 3)统计报表 4)重点调查:了解定义(选择)(多年都有考到) 5)典型调查 6.结论:统计方式是以普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为主体(选择、判断) 7.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1) 调查目的:调查目的要符合客观实际,是任何一套方案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行动的指南。

(2) 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对象即总体,调查单位即总体中的个体。

(3) 调查项目:即指对调查单位所要登记的内容。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统计学原理例题分析一、判断题(把“√"或“×”填在题后的括号里)1。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各个方面。

()参考答案:×2。

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单位的。

( )参考答案:√3。

标志通常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参考答案:√4。

当对品质标志的标志表现所对应的单位进行总计时就形成统计指标。

()参考答案:√5. 调查方案的首要问题是确定调查对象。

()参考答案:√6. 我国目前基本的统计调查方法是统计报表、抽样调查和普查.()参考答案:√7。

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一致。

()参考答案:×8. 按数量标志分组,各组的变量值能准确的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性质上的差别。

()参考答案:×9。

在确定组限时,最大组的上限应低于最大变量值.()参考答案:×10. 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就是要区别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别。

()参考答案:×11。

离散型变量可以作单项式分组或组距式分组,而连续型变量只能作组距式分组.( )参考答案:√12. 对于任何两个性质相同的变量数列,比较其平均数的代表性,都可以采用标准差指标。

()参考答案:×13. 样本成数是指在样本中具有被研究标志表现的单位数占全部样本单位数的比重。

()参考答案:√14。

样本容量指从一个总体中可能抽取的样本个数。

()参考答案:×15。

在抽样推断中,作为推断对象的总体和作为观察对象的样本都是确定、唯一的。

( )参考答案:×16. 产量增加,则单位产品成本降低,这种现象属于函数关系.()参考答案:×17. 在直线回归方程Y=a +bx中,b值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

( )参考答案:√18. 回归系数b和相关系数γ都可用来判断现象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

()参考答案:×19. 平均指标指数是综合指数的一种变形。

()参考答案:×20。

统计学自考本科知识点总结

统计学自考本科知识点总结

统计学自考本科知识点总结一、统计学概论1.1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一门科学。

它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解释的科学,它是一门运用概率论、数理逻辑、数学统计原理和方法等,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一门科学。

1.2 统计学的发展历程统计学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古典统计学、现代统计学和统计学在应用中的发展。

1.3 统计学的基本原理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有:1.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2.对数据的基本描述;3.推断和判断数据的特征;4.推断和判断数据的规律性;5.推断和判断数据的相关性。

二、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2.1 数据的搜集数据的收集是统计学的第一步。

数据的搜集可以通过实验观察、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2.2 数据的整理和分类数据的整理是统计学的第二步。

数据的整理包括数据的描述、变换、排序、排列和分组。

2.3 数据的分析方法数据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

描述统计学是通过图表、频数分布、总体分布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

推断统计学是通过推断和判断对数据进行推断和判断。

2.4 数据的可视化数据的可视化是统计学的重要方法。

数据的可视化主要包括散点图、柱状图、折线图、饼状图、雷达图等。

2.5 统计学的模型统计学的模型是对数据的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统计学的模型主要包括概率模型、数理模型、统计模型、贝叶斯模型、机器学习模型等。

三、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3.1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总体、样本、频数、频率、比率、中心趋势、稳定性、方差等。

3.2 统计学的基本指标统计学的基本指标包括均值、中位数、众数、标准差、相关系数、回归系数、协方差等。

3.3 统计学的推断方法统计学的推断方法主要包括置信区间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3.4 统计学的应用方法统计学的应用方法主要包括数理统计、贝叶斯统计、时间序列分析、生存分析、图像识别等。

统计学原理复习重点概述

统计学原理复习重点概述

统计学原理复习重点概述引言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分析、解释和展示数据的学科。

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医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本文将概述统计学原理的一些重点内容。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在统计学中,数据是基础。

为了得到可靠的数据,我们需要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其中,数据的收集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进行。

在收集数据时,我们需要注意样本的选择和抽样的方法,以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

数据的整理包括数据的清洗、转换和汇总。

清洗数据可以去除异常值和缺失值,转换数据可以进行标准化或转化为合适的形式,汇总数据可以使用频数、均值、中位数等统计量。

描述统计学描述统计学是研究如何对数据进行整体和局部的描述和概括的方法。

在描述统计学中,我们关注数据的中心趋势、离散程度和分布形态。

其中,中心趋势可以用均值、中位数和众数来描述,离散程度可以用标准差和方差来测量,分布形态可以使用直方图和箱线图进行展示。

样本推断样本推断是统计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通过从样本中获取信息来进行总体的推断。

在样本推断中,我们经常使用置信区间和假设检验来进行推断。

置信区间可以将样本的估计值和不确定性进行量化,假设检验可以通过假设总体参数的值来判断样本中的观察结果是否有统计显著性。

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统计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用于研究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回归分析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因变量的值,并解释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

在回归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包括简单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

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是一种用于比较多个样本均值是否有差异的方法。

方差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是否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并找出具体哪些组之间存在差异。

方差分析常用于实验设计和区组设计。

非参数统计非参数统计是一种用于处理非正态分布数据的方法。

在非参数统计中,我们通常使用的方法包括秩和检验、符号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

非参数统计不要求数据满足特定的分布假设,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具有很大的优势。

《统计学原理》知识点概括总结

《统计学原理》知识点概括总结

《统计学原理》知识点概括总结第一部分:概率论基础《统计学原理》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概率论是统计学的基础,它研究的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本部分包括事件与概率、条件概率与独立性、贝叶斯定理等内容。

概率的性质、计算方法和基本公式也是本部分的重点。

第二部分:随机变量和概率分布第二部分以随机变量和概率分布为核心,介绍了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定义和性质。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质量函数和分布函数、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都在本部分进行了详细讨论。

同时,本部分还介绍了常见的离散型分布(如伯努利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连续型分布(如均匀分布、正态分布)。

第三部分: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第三部分讨论了多维随机变量和其分布。

多维随机变量是指由多个随机变量组成的向量,它的概率分布可以通过联合分布、边缘分布和条件分布来描述。

本部分介绍了多维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和密度函数,并给出了常见的两个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和边缘分布。

此外,还介绍了常见的多维分布,如多项分布和多元正态分布。

第四部分:参数估计参数估计是统计学中重要的一环,它研究如何从样本中推断总体的未知参数。

本部分介绍了点估计和区间估计两种常见的参数估计方法。

点估计方法根据样本数据直接估计出总体参数的值,例如最大似然估计和矩估计。

区间估计是通过样本数据得到参数的一个范围估计,例如置信区间的构造和解释。

第五部分:假设检验假设检验是统计学中用于验证关于总体的其中一种假设的方法。

本部分详细介绍了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和步骤,包括建立原假设和备择假设、选择合适的检验统计量和确定显著性水平等。

此外,还介绍了单总体、两总体和多总体的假设检验方法,并给出了具体的应用实例。

通过对《统计学原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统计学是一门基于概率论的科学,它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方法。

本书详细介绍了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涵盖了概率论、概率分布、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等内容。

自学考试00974统计学原理复习重点

自学考试00974统计学原理复习重点

WORD 格式.可编辑技术资料分享00974统计学原理 章节基础知识 第一章:总论 1、统计的三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综合分析法,归纳推断法((可扩展未简答) 2、凯特乐将统计学的三个主要源泉:英国的政治学派,德国的国势学,法国的概率统计 3、“统计”一词的含义:统计包括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科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是统计资料,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的基础是统计工作,统计科学既是统计工作经验的理论概括,又是指导统计工作的原理、原则和方法。

(简答) 4、统计信息的两大特征:数量性和总体性(多选、简答) 5、统计的三大职能:信息,咨询,监督 (多选) 6、四大计量尺度: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重点前两个) 7、按度量层次低到高: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 8、区别总体和总体单位(选择,判断) 9、统计指标的的三大特性:总体性,数量性,综合性(多选) 10、区分变异和变量,变量又可以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多选) 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1.统计资料的三大特性:数量性,总体性,客观性(选择,填空) 2.总体性的定义是指统计是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事物数量特征,而不是着眼于个别事物,因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从整体上观察,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判断) 3.原始资料的搜集方法 访问方法 观察方法 实验方法(多选) 4.统计调查的方式: 1)普查:专门组织进行一次性的全面调查(填空、多选) 2)抽样调查:最常用的方法 3)统计报表 4)重点调查:了解定义(选择)(多年都有考到) 5)典型调查 6.结论:统计方式是以普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为主体(选择、判断) 7.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1) 调查目的:调查目的要符合客观实际,是任何一套方案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行动的指南。

(2) 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对象即总体,调查单位即总体中的个体。

统计学原理 重点

统计学原理  重点

第一章总论本章是对本书内容的概括总结。

其目的在于提供对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对象、特点和作用的基本认识。

学习要求掌握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及其学科性质、统计活动过程和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国家统计的职能、任务、组织、体制和法制,熟练掌握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畴。

本章的内容是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本章的学习要点:(一)统计的研究对象、特点社会经济统计活动就是有组织地调查、整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现象数量方面的资料,并运用实际数据来描述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状况和变化趋势。

它是认识社会经济规律的重要方法。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通过这些数量方面反映社会经济现象规律性的表现。

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它们所要认识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

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是我们认识现实生活的重要方面。

对这些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包括确定它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等在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

具体说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去收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等,以具体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是社会经济现象的基本数量和数量关系,它们构成对社会的基本认识。

例如以横断面的统计数字,反映同一时间的现象总体的规模和结构分市情况;以时间序列的统计数字,反映同一现总体在不同时间的发展速度和变动趋势;以相关的统计资料对比,反映现象之间的联系或问题;以历史的现状的统计资料来预测现象未来可能达到的规模和水平。

社会经济统计学所研究的数量方面有如下特点:1.社会性社会经济统计的数最总是反映人们社会生产生活的条件、过程和结果,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的产物。

社会经济统计研究就是通过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反映物质资料的占有关系、分配关系和交换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的特点和实质。

由于统计研究对象的社会性,没有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2022年自考00974统计学原理复习重点

2022年自考00974统计学原理复习重点

00974记录学原理章节基本知识第一章:总论1、记录旳三基本措施:大量观测法,综合分析法,归纳推断法((可扩展未简答)2、凯特乐将记录学旳三个重要源泉:英国旳政治学派,德国旳国势学,法国旳概率记录3、“记录”一词旳含义:记录涉及三个含义:记录工作、记录资料和记录科学。

记录工作、记录资料、记录科学三者之间旳关系是:记录工作旳成果是记录资料,记录资料和记录科学旳基本是记录工作,记录科学既是记录工作经验旳理论概括,又是指引记录工作旳原理、原则和措施。

(简答)4、记录信息旳两大特性:数量性和总体性(多选、简答)5、记录旳三大职能:信息,征询,监督 (多选)6、四大计量尺度: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重点前两个)7、按度量层次低到高: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8、区别总体和总体单位(选择,判断)9、记录指标旳旳三大特性:总体性,数量性,综合性(多选)10、辨别变异和变量,变量又可以分为:持续变量和离散变量(多选)第二章:记录资料旳收集和整顿1.记录资料旳三大特性:数量性,总体性,客观性(选择,填空)2.总体性旳定义是指记录是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事物数量特性,而不是着眼于个别事物,由于事物旳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从整体上观测,才干作出对旳旳判断。

(判断)3.原始资料旳收集措施访问措施观测措施实验措施(多选)4.记录调查旳方式:1)普查:专门组织进行一次性旳全面调查(填空、多选) 2)抽样调查:最常用旳措施 3)记录报表4)重点调查:理解定义(选择)(近年均有考到) 5)典型调查6.结论:记录方式是以普查为基本,抽样调查为主体(选择、判断)7.记录调查方案旳内容:(1) 调查目旳:调查目旳要符合客观实际,是任何一套方案一方面要明确旳问题,是行动旳指南。

(2) 调核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核对象即总体,调查单位即总体中旳个体。

(3) 调查项目:即指对调查单位所要登记旳内容。

(4) 调查表:就是将调查项目按一定旳顺序所排列旳一种表格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974统计学原理章节基础知识第一章:总论1、统计的三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综合分析法,归纳推断法((可扩展未简答)2、凯特乐将统计学的三个主要源泉:英国的政治学派,德国的国势学,法国的概率统计3、“统计”一词的含义:统计包括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科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是统计资料,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的基础是统计工作,统计科学既是统计工作经验的理论概括,又是指导统计工作的原理、原则和方法。

(简答)4、统计信息的两大特征:数量性和总体性(多选、简答)5、统计的三大职能:信息,咨询,监督(多选)6、四大计量尺度: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重点前两个)7、按度量层次低到高: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8、区别总体和总体单位(选择,判断)9、统计指标的的三大特性:总体性,数量性,综合性(多选)10、区分变异和变量,变量又可以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多选)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收集和整理1.统计资料的三大特性:数量性,总体性,客观性(选择,填空)2.总体性的定义是指统计是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事物数量特征,而不是着眼于个别事物,因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从整体上观察,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判断)3.原始资料的搜集方法访问方法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多选)4.统计调查的方式:1)普查:专门组织进行一次性的全面调查(填空、多选)2)抽样调查:最常用的方法3)统计报表4)重点调查:了解定义(选择)(多年都有考到)5)典型调查6.结论:统计方式是以普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为主体(选择、判断)7.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1) 调查目的:调查目的要符合客观实际,是任何一套方案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行动的指南。

(2) 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对象即总体,调查单位即总体中的个体。

(3) 调查项目:即指对调查单位所要登记的内容。

(4) 调查表:就是将调查项目按一定的顺序所排列的一种表格形式。

调查表一般有两种形式:单一表和一览表。

一览表是把许多单位的项目放在一个表格中,它适用于调查项目不多时;单一表是在一个表格中只登记一个单位的内容。

(5) 调查方式和方法:调查的方式有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制度等。

具体收集统计资料的调查方法有:访问法、观察法、报告法等。

(6) 调查地点和调查时间:调查地点是指确定登记资料的地点;调查时间:涉及调查标准时间和调查期限。

(7) 组织计划:是指确保实施调查的具体工作计划。

(P32-33)(简答) 8.区分调查内容的时间和调查工作的时间(P33-34)(判断)9.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登记性统计误差和代表性误差两大类(P34)(简答)10.产生误差的客观原因1)统计总体中的个体可能会基于各种考虑或顾虑不愿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2)被调查的个体缺少必要的数据记录,或没有相关数据,或个人信息资料记忆有误也可能无法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人信息资料3)调查者数据记录不熟练、责任心不强造成记录错误,或者发生数据丢失以及分析、整理个体信息资料有误(简答)11.怎么看待误差:误差是比较难避免的,但抽样误差是有一定规律的。

随机误差中还包括重复误差。

它是由于对同一受试对象或检样采用同一方法重复测定时所出现的误差。

控制重复误差的手段主要是改进测定方法,提高操作者的熟练程度。

重复是摸清实验误差大小的手段,以便分析和减少实验误差。

(历年考过,很有可能考)12.分组的关键:选择恰当的分组标志和准确划分分组的界限(判断)13.统计分组的类型以及内容:统计分组是指根据事物内在的特点和统计研究的需要,将统计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志区分为若干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

其目的是把同质总体中的具有不同性质的单位分开,把性质相同的单位合在一起,保持各组内统计资料的一致性和组间资料的差异性,以便进一步运用各种统计方法研究现象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从而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统计分组时应遵循的原则科学的统计分组应遵循一下几项原则:1.必须坚持组内统计资料的同质性和组间资料的差别性,这是统计分组的一个基本原则:2.必须符合完备性原则,即所谓“穷举”性。

3.必须遵守“互斥性”原则,即总体任一单位都只能归属于一组,而不能同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

(简答)14.组距和组数基本成反比关系:组距越大组数越小,反之相反(判断)15.判断开口组的组中值的计算(判断)16分组变量的类型及其应用:变量分组有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之分,在组距式分组中又有等距式分组和不等距式分组两种形式。

对于离散型变量来说,如果变量值的变动范围较小,可采用单项式分组;如果变量值的变动范围很大,变量值的项数又很多,就要采用组距式分组。

对于连续型变量来说,只能采用组距式分组。

在进行组距式分组的时候,如果标志值的变动比较均匀的话,可采用等距式分组;如果标志值的变动很不均匀的话,则要采用不等距式分组。

(简答)17了解洛伦茨曲线的横轴和纵轴表示的内容:整个的洛伦兹曲线是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底边即横轴代表收入获得者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正方形的左边即纵轴显示的是各个百分比人口所获得的收入的百分比。

(填空)18.次数分布的类型和特点钟型分布、U型分布、J型分布和洛伦兹分布,特征有1、集中趋势大部分观察值向某一数值集中的趋势称为集中趋势,常用平均数指标来表示,各观察值之间大小参差不齐.2、离散趋势频数由中央位置向两侧逐渐减少,称离散趋势,是个体差异所致,可用一系列的变异指标来反映.(历年考过的简答、选择)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和显示(核心内容:平均数代表性指标)1、统计指标按照数量特征不同分为:绝对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单选)2、区分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选择)3、强度相对指标:常用为:人口密度指标,人均GDP指标,利率,人口增长率(多选)4、重点计算三大指标:平均数,标准差,离散系数(必考)5、中位数的定义当变量值的项数N为奇数时,处于中间位置的变量值即为中位数;当N为偶数时,中位数则为处于中间位置的2个变量值的平均数。

(填空)6、各变量值与均值的离差之和为0(判断)7、什么时候使用离散系数:数据表现为离散分布,不具有连续性(填空)8、统计表的三大基本要素:表头,表体,表尾(多选)9、统计图的四大种类:条形图,线图,圆形图,统计地图(历年考过的简答,多选)第四章:抽样调查1、抽样调查的主要特点(1)它的调查对象只是作为样本的一部分单位,而不是全部单位,也不是个别或少数单位;(2)调查样本一般按照随机原则抽取,而不由调查者主观确定;(3)调查目的不是说明样本本身,而是从数量上推断总体、说明总体;(4)随机抽样的误差是可以计算的,误差范围是可以控制的。

(简答)2、抽样推断的理论基础: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简答,选择)3、理解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在同一量的多次测量过程中,保持恒定或以可预知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

4、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主要有1.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

差异程度愈大则抽样误差愈大,差异程度愈小则则抽样误差愈小。

2.样本单位数。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样本的单位数愈多,则抽样误差愈小。

3.抽样方法。

抽样方法不同,抽样误差也不同。

一般情况下重复抽样误差比不重复抽样误差要大一些。

4.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

不同的抽样组织形式就有不同的抽样误差。

(解答)5、点估计的优良标准:1)无偏性:样本统计量的平均值=总体的被估计参数;2)一致性;3)有效性6、总体平均数的区间估计典型例子(计算题)7、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1)总体的变异程度2)允许误差的大小3)概率保证度的大小4)抽样方法的不同(P114)(简答)前两点定义考判断8、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1)简单随机抽样:最基本的抽样方法2)等距抽样(机械抽样)3)类型抽样(分层抽样)4)整群抽样:(要保证群间差异小、群内单位的差异大)第五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1、相关关系的种类(1)按照相关的方向不同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

(2)按照相关形式不同分为:线性相关和非线性相关。

(3)按相关程度分为:完全相关、不完全相关和不相关。

(4)按研究的变量(或因素)的多少分为:单相关、复相关和偏相关。

(P123)(选择、简答)2、相关系数r的作用:表示现象之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单选)3、必须懂得运用相关系数R的计算公式(P130的5.4公式)4、相关系数的绝对值|r|在0.3以下,微弱线性相关:0.3-0.5,低度线性相关0.5-0.8,显著线性相关(重点掌握)0.8以上,高度线性相关(重点掌握)5、回归直线的b含义:表示当X增加一个单位的时候Y平均增加的数量6、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特点:前两点着重掌握(简答,选择)第六章:时间数列分析(重点为平均发展水平和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1、时间数列分析分为:绝对数时间数列分析,相对数时间数列分析,平均数时间数列分析2、时间数列的作用1. 可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描述现象的发展状态和结果。

2. 可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

3. 可以探索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对某些社会经济现象进行预测。

4. 利用时间序列可以在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进行对比分析,这也是统计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

(简答)3、编制时间数列应遵循的原则1.前提条件:保证同一时间数列中各项指标值的可比性。

2.时间长短应该可比。

3.总体范围大小应该一致。

4.指标的内容和计算方法应该统一(简答)4、平均发展水平的典型例子5、环比发展数度的连乘积=定基发展速度6、定基发展速度、环比发展速度、定基增长速度、环比增长速度。

(填空,判断)7、时间数列的因数分解模型:加法模型、乘法模型和混合模型其形式:Y=T ▪C ▪S ▪I8、利用移动平均法分析趋势变动时候,应注意那些问题:①移动间隔的长度应长短适中。

②在利用移动平均法分析趋势变动时,要注意应把移动平均后的趋势值放在各移动项的中间位置。

(简答)第七章:统计指标数1、广义指数的含义:广义指数指所有的相对数,即反映简单现象总体或复杂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单选、简答)2、狭义指数就是总指数,是一种反映复杂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判断题)3、拉氏公式和派氏公式(判断题、多选题)4、编制数量综合指数时,采用基期的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数;而在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则采用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作为用质量因素。

(多选题)5、平均数指数分为: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指数(多选题)6、平均指标指数的含义P1957、<必考选择题类型>:已知商品销售额指数是120%,销售量指数时98%,则根据指数之间的关系可以推出其销售价格指数为122.4%(120%/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