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应把握好度

合集下载

把握好“度”,实现课堂有效提问论文

把握好“度”,实现课堂有效提问论文

把握好“度”,实现课堂有效提问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那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使其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呢?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握好课堂提问的的三个“度”——开放度、整合度、时效度。

一、增加课堂提问的开放度,促使学生多元解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这势必要求教师提问要有一定的开放度。

只有具备一定开放度的课堂提问,才能有利于学生经验的激活、丰富与提升;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与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从多角度、多侧面解读文本。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例如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就设计了极具开放性的提问。

【片段】师:听了你的朗读,我的汗也快流下来了。

不同的同学读了课文后都谈了自己喜欢的不同的地方。

听同学朗读时,我的脑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意思是学习上有疑问是很重要的,有小疑问就有小进步,有大疑问就有大进步。

默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划“——”或“~~~”,打上“?”,看谁发现的问题多,发现的问题大。

生:我读了“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

”这句话,想问:茶为什么能沟通我们的心灵?生:为什么说“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生:我想问,是什么笑声伴随作者回到驻地的?生:我想问作者为什么这么早走?“我紧紧抓住他的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就是作者为什么反映这么大?生:为什么不是二十几年后还看老人,一定要30年?生:我想问作者为什么这么自信30年后老人一定活着?生:第七段中,为什么老人倒抽了一口气?生:“好不得意”是什么意思?与“好得意”有什么不同?生:扫路是很劳累的,为什么老人轻轻松松,不劳累呢?生:笑声为什么能惊动竹丛里的宿鸟?生:为什么是笑声,而不是别的声音?看似两个简单的提问——“默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划‘——’或‘~~~’,打上‘?’,看谁发现的问题多,发现的问题大。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六个“度”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六个“度”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六个“度”课堂提问是实现新课标有关“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理念的重要方式,是师生双向交流的重要手段,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联系师生之间思维活动的重要纽带和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恰当的课堂提问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反馈教学情况,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笔者认为优化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中找准最佳切入点。

一、适当增加思考的“厚度”教师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那就等于白问。

如果问题太难,超过学生的心理认识发展水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提问的内容,如果过于浅显,则学生无需动脑;如果过于深奥,则学生无从动脑。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提问肤浅简单的弊端。

它有两个表现形式,一是极简单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选择问;一是极肤浅的填空问,诸如“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文章的主人公是谁”等等。

这样的提问没有任何的思考价值,是教师上课漫不经心或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热闹的结果。

那么,如何正确地掌握课堂提问的“难度适中”呢?我认为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即开动大脑积极思维后获得正确的结论。

所提问题又不能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水平怎样才算是难易适度,很难以给出一个确切界定。

二、巧妙设置思考的“梯度”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明显的梯度。

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经历、认识结构等不同,他们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也会不一样。

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脑思考并且回答老师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让不同的学生都有选择回答的余地,提问时既要抓住点又要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的、差的同学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而有的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往往忽视大多数,只是盯住几个尖子生,用尖子生的回答来装点门面,用尖子生的思维和学情来代替和掩盖全体学生的思维和学情,使那些成绩平平的学生倍受冷落,势必会使大部分学生丧失信心。

课堂提问应把握好度

课堂提问应把握好度

课堂提问应把握好度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把数学探索引向深入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这种途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领会数学思想,学会数学方法,同时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巧妙的设问揭示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研究的科学态度,使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提问;新度;梯度;难度;深度课堂提问是教师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把数学探索引向深入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这种途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领会数学思想,学会数学方法,同时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虽然设计了不少问题却仍未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堂教学中没有把握好提问过程中的“度”。

下面就“度”的把握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注重新度,激发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奇的东西易成为注意的对象,而司空见惯的东西引不起我们的注意。

”教师经过精心构思,选择新颖巧妙的角度,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将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数的乘方”这样设计问题:一张厚度是1 mm的纸反复折叠20次后的厚度是一层楼的高度还是更高,学生自己猜测,并将估计的数据写在纸上,待同学们将自己的猜想都写完后,教师告诉他们大约为1048 m,同学们都没有得到这样的结果,这与他们的估计相去甚远,(他们的估计要小得多),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想搞清为什么的欲望,这节课的课堂效果当然非常理想。

二、设置梯度,讲究教学方法古人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习目标,设计一些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学时,可设计以下的问题思考:1.方程(1)x2-4x+3=0;(2)x2+6-7=0的根与系数有什么关系?2.当二次项系数不为1时这个关系是否还适用?如(1)2x2-5x+3=0;(2)3x2+20x-7=0的根与系数有何关系。

课堂提问应把握的四个“度”

课堂提问应把握的四个“度”
同学 会觉 得这 两个 问题 有 点难 , 所以 , 从 提 问 中
熟悉古诗 的整 体 和 中心思想 , 待 学生 熟悉 完
古诗后 , 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出有 点 难 度 的 问题 , 让 学 生 在 既
熟悉 文 章 但 又 不 十 分 了解 文 章 的基 础 上 来 寻 找 问题 , 即在 教 师 提 出后 两 个 问 题 后 , 学 生 之 间 已开 始激 烈 地 进 行 探 讨 了 。有 难 度 的 问 题
者》 这篇文章时 , 教师让学生先 自行 阅读课文 , 并提出问题 : “ 《 生物入侵者》 这篇文章 中这些
中的《 望岳》 时, 学 生们 在阅读完后 , 教师对本 诗篇 提 出 问题 : “ 在 本文 中 , 最 能体 现 作 者 豪 迈
的情 感 的是 哪一 句 ? ” “ 这 句话 的意 思 是 什 么? ”
当教 师 提 出这 两 个 问题 后 , 有 些语 文 成 绩 优 异 的 同学会 觉 得很 简单 , 但 有 些 语 文 成 绩 较 差 的
的 。在语 文课 堂 教 学 中 , 沟 通 是 学 习语 文 的最 好方 式 , 对此 , 教 师在 教学 过程 中可 多对 文章 提 出问题 , 提 出有 效 问题 , 让学生开发思维 , 激 发
学 习 的积极 性 。

两个问题 , 学生 已差不多了解 了《 望岳》 这首古
诗 。到提 出后 两个 问题 时 , 教 师 已开 始询 问 有 点难 度 的问 题 , 有 难 度 的 问题 提 出后 , 学 生 开 始展开 比之前更 激 烈 的讨论 , 并 开 始 对 文 章 进行 研 究 和 查 找 每 个 字 、 词、 句 的表达 意思 , 通过 教 师 提 出 的 这 两 个 问 题 我 们 可 以 得 出 , 教师 若 在 课 堂 中提 出 简 单 、 答 案 一 目了 然 的 问题 , 学 生则 会 毫 无 学 习动 力 , 因 为 这 些 答 案 过 于容 易 , 学 生 不 需 要 去 探 索 和 查 找 。若 教 师在 课 堂 中先 提 出 简 单 的 问 题 , 让 学 生 逐 渐

课堂提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堂提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堂提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的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价值不高,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灵活处置。

笔者认为,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应特别注意三个“把握”。

一、把握发问的时机,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虽然一节课中提问的次数并无明确规定,但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

教师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将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

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

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

一位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引导学生理解平行概念的问题。

在要求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之后,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在学生分类引出平行线之后,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揭示平行线的概念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以生活实例丰富对平行线的认识:“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教师较好地把握了发问的时机,以问题驱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教师在提问后还应注意必要的停顿,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

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很快就能对答如流。

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请其他的学生代答,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并组织答案。

课堂提问要把握“四度”

课堂提问要把握“四度”

龙源期刊网
课堂提问要把握“四度”
作者:
来源:《新课程教学》2015年第01期
提问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质量的提问在教学上能够发挥出高质量的引领、激发、牵动作用.教学中课堂提问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四个“度”.
一、坡度.提问的难度设计首先要根据教材本身的内容,由浅入深,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基础,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水平.设计问题要根据学
生思维特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层层递进,让学生借助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引领学生思维不断向深处拓展.
二、高度.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才具有探究价值.教师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使学生求知欲得到满足,提高学生的信心.太难或太易的问题都会影响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三、角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提出问题.只有找到适当的切入角度,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密度.教师的提问能起到点拨、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一节课的提问要看具体的教学需要,密度要适中.不要动不动就提问,不加思考地乱问,有时过多的提问只能增加学生
的疑惑,而不能起到提问的效果.
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避免繁杂琐碎.这样,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才能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
——摘自金军华《课堂提问要把握“六度”》,语文建设,2013(9).。

数学课堂问题设计应把握好“二个度”

数学课堂问题设计应把握好“二个度”

不 同学习阶段 、不 同类 别的学 生设计不 同特色 的优 质 问题。 三 、数 学问麓 设计应把 握好 “ :个度” 1 .掌握好 问题 的难 度 问题 的难度控 制是 问题 设计 的关 键 因素 。问题太难 导致课 堂 “ 僵局 ”, 学生 处于 启而 不发 的状 态 ; 问题 过 易,导致 课 堂 “ 闹市 ”或 “ 冷 场 ”,会 使学 生处 于 “ 不思 问题 而热 热闹 闹 ”或 “ 不 愿思 索而冷 冷 清清 ”的状 态 。 因此 ,设 计 问题 要考 虑学 生现 有 的认知 水平 ,要 以学 生现有 的认 知结 构和 思维 水平 为基 点来 设计 ,使 解答 问题 成为 “ 跳 一跳 ,够得 着 ”。即必 须根 据每 个学 生 的 “ 最近 发展 区 ”进行 设计 。这样 就不 会让 学生 因 问题太简 单 而不 屑一 顾 ,也不 会让 学生 因 问题 太难 而丧 失信 心 。研 究 表明 ,那些和 学 生 已有 的知识 经验 有一 定联 系,学 生知 道一 些 ,但 是仅 凭 已有 的知识 经验 又不 能完 全解 决 ,也就是 说在 “ 新 旧知 识的 结合 点上产 生 的问题 最 能激 发 学生 的认知冲突 ,最具 有启发性 ,最能使 学生有 目的地积 极探索 ” 问题 的难度 控制 在具 体操作 时 ,还 要考虑 以下 两种 不同情 况 ;一 是对 于学 生认 知水 平层 次 比较 单 一的班 级 ,如按 成绩 分 了快慢 班的 学校 ,只需 按单一 的学 生认 知水平 ( 大体 上 ) ,找准学 生思维 的 “ 最近发 展区 ”,设计 好 问题 串,并将 问题 串延 伸 到确认 的 学生 思维 的 “ 最近 发 展区 ”,让学 生 通过 对一 系列 问题 的思 考 ,使 新 旧知识 发生 交互 作用 ,建立 相关 连接 ,逐 步将 新知 识纳入 己有知识 结构 之 中或在 原有 知识 结构基 础上 派生 出新 的知 识结 构 。二是若 在 同一班 级 中学生 认知 水平 相差 悬殊 ,那就 必须 把学 生分 成几 个层 次 ,一般 分为 2个 或 3 个 层次 ,不宜 太 多,层 次越 多 ,教师就 越 难把 握 。在设计 问题 时 ,先根 据分 好 的层分配 好 各层 的大致 问题 数 ,一般 按6 : 4或 4 : 3 : 3的 比例较 好 ,然后 在各 个层 中根 据学 生 的认知 水平 设计 出 相应难度 的 问题 。 2 .安排好 问题 的梯 度 在数学 教学 中,对 于那些 具有一 定深度和难 度 的内容 ,学 生难 以理解 、 领悟 ,教 师可 以采用 化整 为零 、化 难为 易的 方法 ,把一 些较 为复 杂 困难 的 问题设计 成一组 有梯度 的问题 串,以降低 问题 的难 度 。 德 国教 育家 第斯 惠说过 : “ 一 个差 的教师 奉送真 理 ,一个好 的教师 则 教人发现 真理 。 ” 作 为数学老 师 , 每节 数学课都 会提很 多问题 , 可 以说 , “ 问题 ” 的好 坏是 一堂课 成 败的 关键 。 “ 问题 ”的提 出是否 有效 ,能否 激发 学生 的 积极 思考 ,取决 于提 问者 之前 对所 提 问题是 否经 过精心 设计 。好 的数学 问 题对 于数 学教 学有着 无法 估量 的价 值 。有价值 的数 学 问题是数 学 教学 的有 效载体 ,它 具有恰 当的探索 空间 ,具有较 好的针对 性 ,具有一 定的趣味性 , 可 以诱发 学生 的好 奇心和 求知 欲 ,所 以课 堂上 每节 内容 都应精 心恰 当地 设 计有意义 的 问题 。

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度

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度

生的精神集中和感情振奋。学生 有了学 习的兴趣 , 就会 产生汲取 知识
营养 的要 求 , 重 的学 习 就 不 再 成 为 负 担 , 是 一 种 享 受 。” 童 如 果 繁 而 儿 看 出 了谈 话 时 由问 题组 成 的 ,他 自己也 有 了发 问 与 答 复 问 题 的 习惯 ,
他便学会了推理 的程序 , 即辩证 法的初 步(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那 ) 么, 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如何提 出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谈一点浅见。
的传 授 和 能 力 的 培 养 大 多 以教 材 作 为 中介 进 行 ,教 师 应 立 足 教 材 , 发 挥 课 堂教 学优 势 , 心 设 置 问题 , 精 巧妙 引导 学生 作 答 , 养 学 生 能 力 。 培 心理 学 的 实 验 告 诉 我 们 :课 堂 提 问 , 别 是 精 巧 的 课 堂 提 问 , 使 学 “ 特 能
题 并 简 要 说 明 理 由 :从 概 括 人 物
你 如何 看 待 鲁 庄 公 这 个 人 ? 其 次 ,问 题 设 置 要 直 接 或 间 接 体 现 文 本 的 主 题 , 问题 是 学 生
思 维 的 发 散 点 ,需 把 问题 设 置 在
的精 神 品 质 的 角 度 可 拟 为 “ 己 舍
学教 育
如 何 把 握 课 堂提 问的度
圄 邹远林 坞世 蛟
内 容摘 要 : 心理 学 的实 验 告诉 我 们 :课 堂提 问 , 别 是 精 巧 的课 堂 提 问 , “ 特 能使 学 生 的 精 神 集 中和 感 情 振 奋 。
学 生有 了学 习的兴 趣 , 会 产 生 汲取 知 识 营养 的要 求 , 重 的学 习就 不 再 成 为 负担 , 是 一种 享 受 。” 就 要 求 就 繁 而 这 我们 教 师在 课 堂提 问时 要把 握 好 一个 “ ” 以利 于 学 生 更好 的学 习。 度 , 关键 词 : 堂提 问 角度 梯 度 深度 适 度 课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三适原则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三适原则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三适原则“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而设计问题,并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

课堂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三适原则”,即课堂提问应该适度、适量、适时。

首先,课堂提问应把握适度原则即教师提出的问题应难宜适中。

既要避免类似“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毫无思考价值的简单问题,也要避免难度过大、过于宽泛的问题。

因为过于简单的问题会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惰性,而过于困难的问题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问题一定要难度适中,“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

一般而言,学生的认知领域可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创造等几个层次。

因此,教师提问应遵循这一规律,控制问题难易“程度”,由浅入深。

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可设计三组问题。

第一组:狐狸见到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后,对乌鸦讲了些什么话?乌鸦如何回答?这是一组记忆型的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课文;第二组:狐狸凭借什么骗到了乌鸦嘴里的肉?你觉得狐狸怎么样?这是一组理解型问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组:当乌鸦发现被狐狸骗后,会怎么想,怎么做?这一组问题是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

这三组问题紧密联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其次,课堂提问应把握适量原则即课堂提问应繁简得当。

我们反对只讲不问的“满堂灌”,同样也不赞成只问少讲的“满堂问”。

课堂提问应把握适量原则,当问则问,不当问则不问,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既科学又系统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层层深入,用提问来控制课堂的节奏。

有些研究者认为教学的起始阶段、中段、结尾时提问的频率较高。

起始阶段用启发式导入教学情境,结尾阶段需要思维的深化或检测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在教学的中段,应让学生多进行教学的实践活动、自主活动。

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度”

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度”

三、 设好跨度
状态 , 不利于对深层次问题 的探究 。如果提 问过密 , 学生忙于应
付教师提问 , 精神过度紧张 , 容易造成学生 的疲劳和不耐烦 , 不
提问过少过疏 , 则使整个课堂缺少师生 各个学科知识内部之间都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也就是说课 利于学生深入思 考问题 ; 堂教学 中的教师应先补充 已学 内容 , 因为它是后续课 将学 内容 间的交流和互动 , 并且不利于教师 了解和调控学生状态。所以 ,
达。即提 出问题 不能让学生 “ 坐在地上摘桃子” 也不能让 学生 ,
七、 调好密度
课 堂提问虽然在整个教学 中起着重要的作 用 ,但是提问并
“ 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最佳最适合的方法是能够让学生“ , 跳一 非越多越好 ,满堂问” 满堂灌 ” 同样不可取 的, “ “ 是 总体上这样会 跳, 可摘桃” 。 犯“ 一刀切” 的毛病 , 同样也会使学生大脑长 时间处于兴奋 、 亢奋
学生掌握 同一项知识有快有慢 , 有好有歹 。 因此 , 在设计 问题时 ,
段时间内 , 教师既不可无事可做 , 也不能步步逼 问, 力戒干扰学
生的思维 ; 而应用鼓励 、 的 目 环视学生获取反馈信息 , 期待 光 选
总之 ,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不同学科教师应根据 自身学科 的
取得最佳 的提问效果 。 学生的智力有一定的差别 , 其非智力 因素也千差万别 , 致使 准提问时机和对 象 , 教师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衔 接与过渡 , 既要避免梯度太大 , 也要 课标、大纲 、教材和学生的具体 隋况 ,紧紧把握课 堂提 问中的
度 , 做到教与学完 美和谐 避免问题过于琐碎 ; 既要给学生指出思维 的方向 , 引导学生深入 “ ”力求每一个 问题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

把握原则 有效提问

把握原则  有效提问

把握原则有效提问课堂提问是指教师以提问为手段进行了教书育人的过程。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所以老师提问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与质量。

教师的提问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提问一定要科学有效;提问应把握好度;对课堂问答多做鼓励性评价;提问要坚持平等性。

只有正确把握好上述原则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达到课堂教学科学化、合理化,以求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提问一定要科学有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维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

”所以作为一种语言的数学课堂提问,首先必须符合科学性。

数学教师一定要严格使用通用的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教学,不能随意曲解这些语言,更不能生造符号,乱编新名称,干扰教学。

对于世界性数学机构统一的数学符号、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等,数学教师必须首先正确使用,并引导学生用规范、科学的数学语言进行谈话。

例如“把当成a2是表示几个a相乘”,“倒数是什么数”这样的提问是不科学的。

二、提问应把握好度注重新度,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奇的东西易成为注意的对象,而司空见惯的东西引不起我们的注意。

”教师经过精心构思,选择新颖巧妙的角度,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将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教学“分数化小数”时,提问:同学们随意出一个分数,老师能很快判断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试试看好吗?这其中有什么诀窍?设置梯度,提高课堂效率。

古人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习目标,设计一些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可以设置的问题如下:①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哪两条线段有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把握难易度,启发思维。

谈教学课堂提问中“度”的把握

谈教学课堂提问中“度”的把握

谈教学课堂提问中“度”的把握摘要: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和阶梯。

提问是教学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时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联想,而且可以使师生之间处于一种和谐的信息交流状态。

本文就课堂提问的难度、梯度、密度、角度的把握谈谈认识。

关键词:课堂提问教学学习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习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实践表明,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这种手段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提问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提问的设计缺乏科学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抑制。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梯度、密度、角度,使课堂提问更有效。

下面结合具体课堂教学过程来谈谈。

一、掌握好问题的难度课堂提问难度要适中。

课堂提问内容要有难易差别,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假如内容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的内容过难,又让学生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因此,要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一些适合的问题,并可由浅入深,让学生循序渐进,从而让他们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

问题过深,超出学生知识或能力的范围,会导致一部分学生面面相觑,无所适从,另一部分学生绞尽脑汁,无从下手,自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同时又浪费时间;问题过浅,问题包含的信息量小,提问的价值不大,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容易造成学生不假思索便报出答案的习惯。

课堂教学提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堂教学提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堂教学提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提问一定要有效
有效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里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他们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有效的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提问应把握好度
提问时应注意:
①、问题难易适度。

②、提问时机适度。

③、从课堂教学的实践上把握,应选择合适的提问时机。

④、问题数量要适度。

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对课堂答问多做鼓励性评价。

鼓励是一种教育教学手段,在课堂提问时,教师们恰当地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⑵鼓励是开启学生心里情感大门的钥匙。

⑶教师们的鼓励对于学生做人、做事方面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4、提问要坚持平等性
平等原则就是说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老师在提问时,对应答人数要有量的要求。

每节课要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

课堂提问不能只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回答。

老师在提问时不要忽视后进生,应让他们回答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从中得到训练和鼓励;也不要忽视尖子生,应提一些发展思维的问题,让他们得到发挥,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

课堂提问要把握“六度”

课堂提问要把握“六度”

答丰富 多彩 , 欣 赏妻子和儿子 的都 有 , 所有 的学生都
有 自己最欣赏 的人物 , 课 堂气氛相 当活跃 。
三、 宽度
教师 应该 精心设计 一些探 究类问题 , 这 类问题往 往能够让学生用探求 的眼光进入课文的每个角落 , 从 而达到 引导学生细细思考 、 深 刻探 究的 目的。问题 的
目伤 怀 , 自然 情 不 能 自 已 。情 郁 于 中 , 自然 要 发 之 于
提 问的难度 设计 首先要 根据教 材本 身 的内容 , 由浅入深 , 遵循 学生 的认知规律 。其次 要根据 学生
的 不 同层 次 、 不 同基础 , 适 合学生 的知识背景 、 思 维
水平 。即使是 同一 问题 , 对于不 同的学生 , 也要注意 选用 不 同的问题 设计 , 要让大 多数学 生都能 参与到 对 问题 的思考 中来 , 要让不 同程度 的学生都 能从 问 题 中受 到启发 、 得 到发 展 。设计 问题要 根据学 生思 维特点 , 由易到难 , 由简到繁 , 由浅到深 , 层层 递进 ,
生就有可能依靠 自己的努力调整或修正 自己的认识 ,
达成 对新 知 的顺 应 。学 生 通过 比较 阅读 , 就 会体 悟
到: 第一 句话 , 是表明 “ 我” 并 非不能理解父 亲买橘子
时的艰难 。一个“ 自然 ” 写出了对父亲的体恤 , 这才有 了下文“ 我赶 紧去搀他” , “ 我 的泪很快地 流下来 ” 等动 人镜 头。父 亲渐渐老 了 , 性格有了很 多改变 , 竞至 “ 待 我渐渐 不同往 日” , 这令人难解 的“ 反常 ” 行为 , “ 我” 都 以两个 “ 自然 ” 全 部接纳 , 写 出了儿 子对父亲 的理解 , 写出了父子情深 。

正确把握课堂提问的“四度空间”

正确把握课堂提问的“四度空间”

讲坛艺术JIANGTAN YISHU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也是一门教学艺术。

一名语文教师,课堂上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能否使问题的解决达到预期的效果,是衡量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评价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高效的提问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想要达到这个效果,教师就需要精心设计,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四度空间”。

一、提问要有广度课堂提问不能只着眼于个别学生,或是几个优秀的学生。

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而不只是一小部分学生的思考。

教师可以抓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精心地设计问题,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教师的职责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让他们在课堂上呈现出他们与生俱来的激情与活力。

二、提问要有坡度提问要环环相扣,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从而有利于“难点”逐步化解。

苏教版第十二册的《烟台的海》,作者按季节转换的顺序,用细腻的笔墨描写了烟台的海及烟台的人,赞美了海,讴歌了人。

在讲这篇文章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初识烟台的海,提出问题:“烟台的海在位置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北面临海)”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感受烟台“海”的与众不同。

然后继续赏读,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海?是哪些句子感动了你?把感动的原因试着写在句子旁边。

激起他们天真而稚嫩的展示欲望,学生对学习文本不再陌生和害怕。

我接着敲击学生的心灵:“文章里还有哪些句子也能在你的内心留下烙印?不妨用发现的眼睛去找一找,用自己灵巧的小手去写一写。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既能走进文本世界,领略文字的风采,感受表达的魅力,同时又跳出文本的束缚,站在另一种高度去审视文本。

又如,教学《花瓣飘香》一课,如果一开始教师就爆出一个“冷炮”:“课文题目为什么是‘花瓣飘香’?”学生肯定对课文不理解,势必无动于衷,不但难以做出回答,而且会使师生处于尴尬的场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提问应把握好度
甘肃省定西市交通路中学王晓萍
内容提要:课堂提问是教师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把数学探索引向深入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这种途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领会数学思想,学会数学方法,同时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我们在教学中应通过巧妙的设问揭示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研究的科学态度,使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提问新度梯度难度维度深度广度
课堂提问是教师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把数学探索引向深入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这种途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领会数学思想,学会数学方法,同时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虽然设计了不少问题却仍未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堂教学中没有把握好提问过程中的“度”.下面就“度”的把握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注重新度,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奇的东西易成为注意的对象,而司空见惯的东西引不起我们的注意.”教师经过精心构思,选择新颖巧妙的角度,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将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中的“数的乘方”内容时,我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一张厚度是1mm的纸反复折叠20次后的厚度是一层楼的高度还是更高,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进行猜测,并把他们各人所估计的数据写在黑板上,待同学们将自己的猜想都写完后,教师再告诉他们这个可能性经过科学的分析大约为1048m,同学们都没有得到这样的结果,这与他们的估计相去甚远,(他们的估计要小得多),这极大的激发了他们想搞清为什么的欲望,这节课的课堂效果当然非常理想.
二、设置梯度,讲究教学方法
古人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习目标,设计一些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学时,可设计以下的问题.
1.填写表1
表1
观察表1,思考:上述方程的根与系数有什么关系?当二次项系数不为1时这个关系是否还适用?
2.填写表2
表2
观察表2,思考:上述方程的根与系数有何关系?
3.你能猜想出方程ax2 +bx +c=0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是多少吗?
4.这个规律对于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成立吗?如方程x2 +x+1=0,它的根也符合这个规律吗?
5.请你用数学语言表达这个规律.
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通过问题之间的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层层深入,由易而难,由外而内,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掌握也基本系统化了.
三、把握难度,增强学习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个人面临问题情景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当问题解决错误或失败时会引起苦恼,可能阻碍进一步的智力活动;当解决的问题得到肯定,就会产生喜悦和自豪感,这种积极的情感能够激励人完成更艰难更复杂的任务,因此数学任务的完成要尽量“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注意把握好问题的难度,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力的发挥,对于一些过于艰深的问题我们不妨做比较浅易的处理.
例如,“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是斜边的一半”是学习了矩形以后得到的一个性质,直接去证会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有相当大的难度,可设置以下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解决.
如图1,△ABC 是直角三角形∠ABC=90°,BO 是斜边AC 上的中线.
⑴请画出△ABC 关于点O 的中心对称图形;
⑵设点B 关于点O 的对称点是D ,试确定
四边形ABCD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⑶BO 是AC 的一半吗?为什么?
⑷这个结论具有普遍性吗?
通过画图操作,思维引导,自然而然地把命
题的证明解决了.
四、指点维度,明确思维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点学生注意一些规律的使用范围,注重思维的严密性,数学中的一些定义、定理、公理等都有其应用的前提条件,但学生在应用时常常张冠李戴,究其原因主要是由缺乏对相应命题的深入研究,忽视命题的应用前提引起的,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指点学生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那么就可以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学生面临这样一个
问题:如图2,在△ABC 中,AB=6,AC=4,∠ABD=30°以A
为圆心r 为半径作圆,当r 为多少时,⊙A 与BC 有一个交点?
两个交点?无交点?
学生马上想到了当⊙A 与BC 有一个交点时,⊙A 与BC
是相切的关系,于是当r 等于点A 到BC 的距离d 时,⊙A 与
BC 只有一个交点.
解答过程为: 过点D 作AD ⊥BC ,垂足为D ,则点A 到BC 的距离d=AD=AB×sin ∠B=3,因此,当r=3时⊙A 与BC 只有一个交点,类似得到当r >3时⊙A 与BC 有两个交点;当r <3时⊙A 与BC 没有交点.学生显然不明确这里的BC 是线段而非直线,也没有意识到“线段BC”与“直线BC”会影响到和圆的交点个数,为了让学生意识到上述两点,我作了如下的引导.
师:你能在图2中以A 为圆心画一个半径为5的圆吗?
生:能,教师示意学生画图,画好图后
师:这个⊙A 与线段BC 有几个交点?
显然学生发现只有一个交点.
师:与你的结论相符吗?
学生面临挑战,陷入沉思……
师(继续点拨):把线段BC 画成直线BC 又如何?
至此,学生才恍然大悟,此BC (线段)非彼BC (直线),前提条件变了,题意理解错误,当然会张冠李戴了……
通过教师的“问”和学生的“做”,纠正了学生的思维偏向,这样的情景在课堂上经常可见,当学生的思维有了较大的偏差时,我们就要抓住问题的关键,提出有导向性的、针对性的问题,打破他们的思维定势,让他们体会“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意义更加有意义.
五、挖掘深度,探索学习规律
有些问题看似浅显,往往被学生忽视,教师在提出问题时
就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探索学习的规律.
例如,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后,在复习课中,我安排了下
面的习题:
如图3,在△ABC 中,AB 是⊙O 的直径,∠A=30°,BC=3,
求⊙O 的半径.
看一遍题太简单了,这不就是一道简单的解直角三角形的题吗!
我们可以引导他们作进一步的探索,本题中若AB 不是⊙O 的直径,那么⊙O 的半径还会是3吗?有不少同学轻率地做出回答: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AB 不是⊙O 的直径,
就不能解直角三角形了.
师:想一想,这个圆中会不会有上题中那样的直角三角形
出现呢?
学生陷入了沉思,圆的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因此有
很多直角三角形供选择,但所构造的直角三角形需要能用到已
知三角形中的条件,我们可以试着过A 、B 、C 三点画直径尝试着构造直角三角形来求⊙O 的直径,终于发现了⊙O 的半径还是3,如图4,看时机成熟,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若设∠A=α,BC=a ,试问⊙O 的直径为多少?有了第二问解决的经验学生很快得出了答案.
最后,师:从这三个问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相互补充得出了“任意一个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等于它的一条边与这条边所对角的正弦的比值”的结论.
数学中由小题引出规律性结论的题很多,只要教师深入研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总结规律,就能加快他们的知识内化.
六、抓住广度,促进整体发展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全体学生都作好回答问题的准备,而不应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形成一对一的问题场面,或只向少数学生发问,不要先提名后在发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照顾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教师可把问题的解答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解决,它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知识的讲授于掌握时也要注重知识的全面性,也就是要注意一题多解于一题多变.
课堂提问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过程,我们每天都在实践,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愈者问的笨.”让我们在教改实践中多问、巧问,问出水平,问出艺术,不但让学生明确“是什么”,而且要明晰“为什么”,把学生引向成功的彼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