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2)

合集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省优质课一等奖(2课时)

《寡人之于国也》省优质课一等奖(2课时)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 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 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 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 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树:名作动,种植。 衣:名作动,穿。之:复指“鸡豚狗彘”。
畜:畜养。第二课时来自教学目标:1.鉴赏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2.联系生活学以致用,提高论辩技巧和 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一、复习检测
1.自主命题展示
文言现象选择题 重点句子翻译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 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 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译文:孟子说:“大王您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希 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多了。”只要不违背农时, 那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进入池塘,那鱼鳖水产 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固定的时节,那木材便用不尽。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使百姓养活家 小、安葬死者而没有什么遗憾了。百姓养活家小、安葬 死者没有遗憾,这才是王道的开始。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 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第一课时
从生平、经历、思想、 名言等方面介绍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 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 之民不加多,何也?”
之:取独。 焉耳矣:虚词,加强语气。 于:到。 然:这样。 无如:没有像。 之:取独。 何也:为什么呢
喻体 打仗 逃跑 逃五十步 逃一百步
本体 治国 未治理好 惠王尽心 邻国用心
论证之理
程度不同 本质相同
(4)当梁惠王陷入圈套、无言以对之时,孟子便旗帜鲜明地提 出了自己的王道主张,请结合第四节内容,从修辞和语气的角度 分析效果和辩术。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标:一、方法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孟子“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孟子的文章。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论辩艺术。

二、知识目标:1、掌握重点词语、特殊句式,能正确理解文意。

2、理解文中“仁政”的内涵,以及现实意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受孟子伟大崇高的人格。

2、感受儒家传统仁政思想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知识,读通文章。

2、朗读与解读并重,读出言外之味。

3、感悟孟子的伟大精神,理解儒家的仁政思想。

教辅手段:自制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投影设备(一)复习导入1.下列加点字读音和意义都正确的一项是A.数罟(ɡǔ网)饿莩(piǎo 饿死的人)B.颁白(bān 通“斑”)曳兵(yè摇着)C.庠序(yánɡ学校)衣帛(yì穿)D.孝悌(dì尊重父母)狗彘(zhì猪)【答案】A/B.曳:拖着 C.庠:xiánɡ D.悌:tì敬爱兄长。

2.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B.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戴,通“载”,承担。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道路。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鼓噪起来。

B.树之以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带宾词“帛”,作动词,穿上。

D.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解析:考查词类活用:A项中“填然鼓之”的“鼓”作动词,敲鼓。

答案:A5、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例:树之以桑A.非我也,岁也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C.或五十步而后止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6.请你译一译: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一、教案背景《寡人之于国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思想家所言的一句话,该句话旨在表达统治者对国家及其人民的重要责任和义务。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该句话的含义和背后的思想,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政治的理解能力,并培养他们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出处和背景;2. 理解《寡人之于国也》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3. 掌握运用《寡人之于国也》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意识。

三、教学内容1. 《寡人之于国也》的出处和背景介绍;2. 《寡人之于国也》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分析;3. 运用《寡人之于国也》思想进行实际问题解析;4. 基于《寡人之于国也》的思想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公共事务。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历史资料和评论,深入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意义和背景;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和讨论自己对《寡人之于国也》的理解和感受;3. 个案分析:指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寡人之于国也》的思想进行思考和行动;4. 辩论演练: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讨论《寡人之于国也》的局限性和适用性。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列举一些富有争议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对公共事务的兴趣和思考;2. 探索:让学生自由讨论《寡人之于国也》的理解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统治者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3. 阐释:介绍《寡人之于国也》的出处和背景,解析其思想内涵和传递的价值观;4. 实践:引导学生运用《寡人之于国也》的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道德难题、历史事件等;5. 辩论: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讨论《寡人之于国也》的局限性和适用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辩证能力;6. 总结:总结《寡人之于国也》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思想进行思考和行动。

六、教学评估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辩论演练中的积极参与程度;2. 表达能力评估:评估学生在辩论演练中的言辞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3. 解决问题能力评估:评估学生运用《寡人之于国也》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学习反思评估: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寡人之于国也》学习和思考的反思文章,评估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2)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古汉语知识。

2、能力目标(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2)理解文意,能够体会孟子的行文特色。

3、情感目标(1)从孟子的言行之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2)认识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层层深入,分析孟子对治国得失的哲学思辩,站在现代的角度理解孟子的思想;三、教学难点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四、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

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较艰深。

为此,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

五、讲授新课(一)、导入新课《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

作为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

那么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近孟子,学习他的《寡人之于国也》。

二、(二)、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猛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孙)的学生。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之心”。

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孟子还十分重视道德修养,认为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2)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2)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习孟子的“仁政”思想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教学重点:学习孟子的“仁政”思想教学难点:掌握“五十步笑百步”的内涵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这篇散文看似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思路分明,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整体感知,学习孟子的思想。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从文章中的标点符号我们能够看出这是孟子和梁惠王之间一次对话,对话就有一个话题,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他们之间谈话的“话题”?明确:民之加多2、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明确: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第1段)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第2、3、4段)斯天下之民至焉。

(第5、6、7段)3、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明确: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民不加多”的疑惑。

(1)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民不加多”的原因。

(2—4)第三部分解决问题:“使民加多”的措施。

(5—7)三、合作探究,感悟孟子的论辩技巧及其思想1、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明确: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

2、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临国之政比较,为什么孟子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明确: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3、“五十步笑百步”的内涵是什么?明确: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之君无所作为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4、接下来,孟子把“仁政“的实施分为“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个阶段。

关于“王道之始”,我们借助于两个问题来思考。

(1)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当采取了这些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呢?明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历史进步性。

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3、了解并掌握“数”“发”“直”“兵”“胜”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延展阅读阅读《仁者无敌》《出尔反尔》两个选段。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的论辩过程及艺术。

2、难点:《孟子》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仁政”的具体内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我们刚学了《论语》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礼乐治国,实行仁政。

这种政治思想,在战国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学说。

当时诸侯连年战争,生灵涂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民心向背是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

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这样就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反之,统治者实行虐政,就会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被人民推翻。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政事的一次回答。

下面让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然后再来议一议,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课中是怎样反映的。

二、字词正音1、曳(yè):拖着。

2、数(cù):密。

3、罟(gǔ):网。

4、洿(wū):洼地积水,池塘。

5、鳖(biē):团鱼,俗称王八。

6、彘(zhì):猪。

7、悌(tì):敬爱兄长。

8、莩(piǎo):饿死的人。

三、《孟子》简介参看课文。

四、解题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词语看似浅易,内涵却很艰深。

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孟子》一书中多次论及仁政的有关问题。

这篇课文记述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寡人之于国也》精品教案一等奖三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精品教案一等奖三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其学习态度、参与度和进步情况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其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测验或考试评价:通过测验或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自我评价和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其自我反思和评价他人的能力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互动环节:设置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
导入新课(5分钟)
介绍作者孟子及其思想 简要介绍《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和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的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引导学生理解孟子 的仁政思想,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 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现实,增强社会责 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内容
孟子思想及其时代背景
背景介绍
《寡人之于国也》的创作背景
孟子与梁惠王的历史渊源
文章产生的社会影响与价值
文章背景:《寡人之于国也》是 《孟子》中的一篇文章,阐述了孟 子对于治国理政的看法
文本解读
思想内涵:文章表达了孟子的民本 思想,强调了以民为本、注重教化、 尊重自然等理念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文本结构:文章采用对话形式,通 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探讨了治 国之道
语言特色:文章语言简练、质朴, 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
重点: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在当时 的意义
重点难点解析
解析: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结合历 史背景和时代背景,深入探讨孟子 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

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教师适当补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

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三、熟读课文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2.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四、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并作阅读提示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如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教师作朗读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河东凶亦然”中“亦”要重读,起强调作用;最后“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四、找出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通“斑”,花白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通“途”,道路
作业 • 1.默写“五亩之宅”这一段 • 2.实战演习:提供事例,写议论文片段。 • 下列是《宝玉挨打》中的一种片段: • 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
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 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 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 ,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 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 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 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 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纵容〕坏了, 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 不劝不成!” • 请你根据这一故事情境,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 ,写一种议论文的片段。规定:①要有观点。②运用 举例论证的办法。(用原稿纸)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 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 思考。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 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 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 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 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 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 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兵器 逃跑 有的人 表承接
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

何如?”
怎么样
成曰语::“五不十可步笑。百直步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判”断句
比方缺点或错只误是的,性但是质相似,只这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深入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分析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探讨其内涵 讲解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深入探讨如何将孟子的思想应用到现代社会中
拓展延伸
添加项标题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孟子提到的“王道”思想,还有哪些思想 可以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借鉴?
添加项标题Leabharlann 对比分析:将孟子的“王道”思想与其他思想进行对比,分析 其优劣和适用性。
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更加深入地挖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 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互动氛围
感谢观看
汇报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展示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情景导入:通过讲述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故事或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激发兴趣: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整体感知
导入:通过回顾《论语》中的相关言论,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朗读: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 讲解:对文章中的重点字词、语法结构、思想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
文章背景:《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以民为本的 仁政思想在治国方面的体现。
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儒家学 者,被誉为“亚圣”,继孔子之后的重要儒家代表人物。他的学说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主题及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文本,理 解孟子的思想内涵 和论证方法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2)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2)
(7)是使民养生丧 死无憾也
鼓:名—动 敲鼓 衣:名—动 穿 王:名—动 为王
树:名—动 种植 罪:名—动 归咎,归罪 谨:形—动 认真从事
生,死:动—名,活人, 死人
3 倒装句
未之有也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则何如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4 重点固定句式
1.直……耳 译为“只……罢了。” 例“直不百步耳”
述他的政治主张,晚 年退而著书,传世有 《孟子》七篇。他是 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 关于《孟子》
•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记 录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七篇,各篇分上 下,为儒家经典著作.
• 孟子的仁政思想:
• (1)民本思想; • (2)反对不义战争; • (3)人性善论; • (4)糟粕“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劳心者
分时,使民生有 保障——养民
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礼 仪——教民
使民加多的态度:
割除虐政,施仁政,行王 道。——爱民
论坛
• 课文5、6段阐述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 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如何 看待孟子的这些“仁政”思想,请诸位站 在现代社会的立场,说说自己的看法。 思考角度:
2.是……也 译为“这是……呀。” 例“是亦走也”
3.是何异于…… 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 呢?”
例“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 也’?”
提出问题:民不加多
梁惠王
措施 于国尽心
移民移粟
结果 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 不用心 民不加少
疑问:何也?
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 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 喻, 这种回答方式有什么好处?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寡人之于国也》高二语文教案一等奖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高二语文教案一等奖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高二语文教案一等奖设计《《寡人之于国也》高二语文教案一等奖设计》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寡人之于国也》高二语文教案一等奖设计一、教学要求: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

2.分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

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二、教学重点: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

三、教学难点: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

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学方法:文言文分析与解读相结合的方法。

六、教学时数:2课时七、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疏通讨论分析1-3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文德服人”的治国原则,了解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政”思想,看看孟子对儒家思想有哪些发展。

二.孟子及《孟子》介绍:孟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

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

与孔子合称“孔孟”。

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三.预习检测:1.正音练习。

数罟(gǔ)洿池(wū)鱼鳖(biē)河豚(tún)狗彘(zhì)庠序(__áng)孝悌(tì)饿莩(piǎo)2.朗读课文,注意断句。

① 上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 斯天下之民至焉四.分析课文第一段:1.“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答:“之”是助词,无意义(另有一种解释:“这样”,亦通);“于”是对于的意思。

2.“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答:“焉耳矣”三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

3.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

① 凶A河内凶庄稼收成不好B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C汉初匈奴凶黠凶恶,残暴D甫闻凶讯不幸,多指丧事E缉拿元凶杀人的人② 加A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B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施加C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放上D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E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夸大4.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答: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何事物的自由都必须受到一定的约束,这便是大自然的法则。
示例:河流只有在堤岸的约束下才能奔流向前,倘若它摆脱 风筝只有在长线的牵制下,才能在空中自由飞舞,倘若它挣
堤岸的制约四处漫延,就只会湮灭无闻,无法继续唱响欢歌;
脱长线的制约,就只能一头栽到地上,再也不能起舞飞翔。
行星只有遵循它固有的运行轨道,才能在太空循环往复,倘 若它偏离自己的轨道,就会在与其他星体碰撞及与大气的摩 擦中化为乌有。
民 不 加 多
剖析原因:无望民多于邻国 阐述措施:王道之始;不王未有;不罪岁
合作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深入课文细研讨
孟子的“王道”具体指什么?
王 道死无憾
树桑于宅 王 道 之 成
发展生产 畜无失时 养 民
不 王 者 , 未 之 有 也
田勿夺时 谨庠序之教 教化百姓 申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孟 子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 2、学会比喻说理的方法;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
逻辑性 3、理解孟子提倡的仁政思想,领悟孟子治国思想
的现实意义
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重点词语会解释

憾 申

失 孝悌

夺 颁白

谨 检
数罟
庠序 涂
饿莩



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教 民
提升拓展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总结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1.合理发展生产,使民生有保障。 2.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 3.害民的并非荒年,而是虐政。 统治者不要归罪于 年岁,而要不断地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仁政,
以民为本。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2)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2)
• • • • • • • 梁惠王移民移粟,似乎比邻国之君更关心百姓的生死。 他还考察了邻国,觉得别人都不如他那么尽心。 不愿意往梁惠王处跑: (1)河内凶,移民、移粟。 (2)王好战。 (3)违农时,数罟入,斧斤入…… (4)当时梁国的社会现实:狗彘食人食,涂有饿殍。 (5) 国君的态度:“非我也,岁也”,“非我也,兵也”
讨论:
“使民加池 不胜用 以时入山林 使民 养生 丧死 无憾
王道之始也
阐述 “王道之始”的道理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衣帛食肉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申孝悌 不负戴于道路也
养 民 教 民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阐述 “王道之成”的道理
“五十步笑百步”
• 比喻自己和别人有同样性 质的问题,却自以为自己 优越而嘲笑或反对别人。
孟子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战国 中期鲁国邹人。是孔 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 子,是继孔子之后的 最大儒学大师,是孔 子学说的嫡传。后世 常以“孔孟”并称, 元文宗封孟子为“亚 圣” 曾游历各国,阐 述他的政治主张,晚 年退而著书,传世有 《孟子》七篇。他是 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 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 三、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 助, 失道者寡助。”
《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优秀 的诸子散文,内容包括 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 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 修养。《孟子》与《论 语》同是语录体散文, 但与《论语》相比,它 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 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的思想
a、性善学说:“人性之善 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寡人之于国也》赛课一等奖精品优质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赛课一等奖精品优质课件
•丧丧事()sā死n人g)。不:至埋于葬感,到办 有丧什事么。不满足。 •这丧事正百死是姓:王养为道生死的送了开死的始没人。有办缺丧憾,
第三段小结
➢重点字词
胜:
数:
罟:
洿:
丧:
不违农时 不入洿池 以时入山林
使民养 生丧死 无憾
王道之始也
保民、养民
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2021/1/16
翻译第四段:
•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 2021/1/16
•朗读课文
1、注意纠正字音。 2、勾画文言重点知识。
2021/1/16
读准下列字音
移其粟( sù)于河内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 衣(yì)帛(bó) 数(cù)罟( ɡǔ)不入洿(wū)池 鸡豚(tún)狗彘( zhì)之畜(xù chù) 庠( xiánɡ )序 申之以孝悌( tì ) 然而不王( wànɡ )者 饿莩( piǎo ) 无(2021/1/16wú,通“毋”)失其时
2021/1/16
《孟子》
•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其中主要是对话式论辩文,每 章围绕一定的中心展开。它的写作特色主要有:
• (一)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辩论方式 多样,逻辑严谨。特别是发问方式灵活多变。
• (二)善用比喻和寓言引君入瓮,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2021/1/16
“五亩之宅,树之以 •树:名→动,栽种;
桑,五十者可以衣帛 •之:代词,代“五亩之宅”
矣。鸡豚狗彘之畜,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 •以:介词,凭借以食肉矣;来自•衣:yì,穿,名→动
翻译:五亩大的住宅 •帛:丝织品;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寡人之于国也》课时导学一、美文赏析庄子钓于濮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tú)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二、断句盲读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三、文言知识积累(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 解释重点字词.河内凶()河东凶亦然()邻国之民不加()少2. 翻译重点句子。

(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1)移其粟于河内-------------------------------------------------------------(2)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 (二)研读第二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重点字词.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2、翻译重点句子。

(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1)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2)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四、补充阅读1、君与民孟子见梁惠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3.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难点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三、背景介绍通过孟子的名言来了解孟子的主要思想同学们,请你续写下列名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 “天时不如地利,。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 “;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民为贵,,君为轻。

” 你知道以上这些睿言智语,出自何人之手吗?告诉你吧,它们均出自素有“亚圣”之称的孟轲之手,他所有的思想和智慧都凝聚在儒家宝典《孟子》一书中。

手捧经典,你能“善养吾浩然之气”;拜读经典,你将拥有政治家的胸襟。

与先贤交流,你将具有贤人的睿智;与圣人对话,你将拥有舌战群儒的辩才。

四、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阅读下列材料,深入理解课文主旨《孟子》一书的主要思想是“仁政”。

“仁学”是《孟子》一书的主线。

《孟子·梁惠王章句》及《孟子·梁惠王》中的两则故事,对“仁政”作了最好的解释,回答了何谓“仁政”的问题。

如何去实现“仁政”呢?孟子在他的《孟子·梁惠王上》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进行了阐述。

“仁政”是黎民(青壮年农民;黎者,黑也)百姓的一种政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这种信念在封建社会叫民本主义;另外,“仁政”这种以民为主的政治,要求首先使老百姓得到温饱;再者,这种以民为主的政治依赖于人治,即治者的觉悟和实际措施,这和近代社会的法制不同。

还有,“仁政”主张以德服人,这也正是儒家所坚持的“王道政治”,也叫做道德教化政治。

“仁政”的理论基础就是孔子所讲的“仁”。

什么叫做“仁”?孔子有明确的答复,“仁者爱人”,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就称之为“仁”。

能做到这一点,有道德,有胸怀,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孟子将它和政治联系起来,叫做“仁政”。

“仁政”思想渗透于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柱。

不了解“仁政”思想,要想了解中国文化是不大可能的。

今天流传下来的不管是哪一派的古典诗词,其间都渗透着爱人之心,有一种普爱天下的情感,以及对社会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人为什么能实现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人有四种本心,即恻隐之心(爱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由此“四心”就派生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

人的天赋道德因素怎样才能扩充为仁、义、礼、智?必须通过后天的努力。

应通过以下三条途径:第一条就是人应懂得人生道理,并自觉地运用它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第二条是“养气”,“气”即精神品质及内心世界,孟子想告诉人们,一个人除了身体之外还有其内在的精神力量,这是需要加以培养的;第三条途径是老老实实,实事求是,不能自欺欺人。

人究竟有没有一种天赋的道德因素呢?孟子用“天”来回答这一问题,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逻辑。

他认为人的道德因素是天赋予的。

人要了解这一点,不违背天的意愿,再通过几种可行的方法,将内心的道德因素加以扩充,就达到真正遵循天意(实际是人意)目的了。

把上面讲的仁政、怎样发挥潜在的道德因素、怎样付出后天的努力及最后如何认识天地现实,把这些归纳起来,就得出一个结论,“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

这样就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进入很高的精神境界,就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成为“大丈夫”。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提出的“大丈夫”概念,可以说是传统美德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精确表述。

(二)鉴赏方法《孟子》散文有不少特色。

首先是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书中对只图享乐,而又妄想称霸的齐宣王;对平时不行“仁政”,到关键的时刻施一点小恩小惠就沾沾自喜的梁惠王都刻画得淋漓尽至。

其次是雄辩。

孟子的散文特别显示了灵活多样的论辩方法。

他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物身份开展辩论,逗引对方,掌握主动,由远而近,步步紧逼,层层推理,运用犀利的语言,严密的逻辑力量,把自己的观点阐发得非常透彻,确实有“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的气势。

其三是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全书运用比喻不下千处,而且每处都给人以“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的感觉。

他的比喻多种多样,方法自如,毫无牵强造作之感。

有的用寓言故事来喻,有的用事物来喻;有的用三言两语,有的是一个小故事。

其中以《揠苗助长》、《奕秋诲棋》、《以五十步笑百步》、《挟泰山以超北海》等富于哲理,尤为生动。

至于《孟子》散文富有鼓动性,诙谐风趣,戏剧性的对话等都是被后人所称道的。

读《孟子》中的文章,就是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来鉴赏。

(三)文意理解的故事,现演化为一个成语,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3孟子为了回答梁惠王“寡人之民为何不加多”的问题时,他在文中提出了“王道”主张的一个方面,具体内容是:4、梁惠王“移民”“移粟”措施与孟子主张的区别主要在于.(2)弃甲曳.( )兵而走(3)谷不可胜.( )食也(4)数罟..( )不入洿.( )池(5)养生丧.( )死无憾(6)鸡豚.( )狗彘.( )之畜.( )(7)然而不王.( )者(8)涂有饿莩.( )2、通假字(将下列各句通假字的本字写在句后的括号里)【方法提示:试按括号中加点词的意思,将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看是否意通语顺。

若不通,加点词就可能是通假字,按音同、音近、形近就可推出其本字。

】(1)颁(颁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2)涂(糊涂)有饿殍而不知发()(3)则无(没有)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古今异义(将下列各句加点词的古义写在句后的横线上)【方法提示;试按括号中现代汉语的意思分别翻译各句,看是否合符文意或句意;若不符,由此反引申,推出古义。

】(1)河内凶.(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

)河内..凶:(泛指河流)(2)邻国之民不加.少(常指增加)(3)或.百步而后止(或者)(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战士,士兵;行走)(5)谷不可胜.食也(超过)(6)数.罟不入洿池(数字或者数数)(7)树.之以桑(常指较高大的林木)(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谷子)(9)非我也,兵.也。

兵:(军队中最基层人员)(1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年)王无罪..岁(没有罪)(1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没有希望)(12)养生..丧死无憾也(保养身体)(1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转折关系的连词)4、一词多义(根据括号中的提示,解释各句中加点多义词的意思)(1)王:①然而不王.者(名词:)②梁惠王.曰(名词:)(2)食:①谷不可胜食.也(动词:)②狗彘食人食.(名词:)(3)发: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本义“开弓射箭”引申:)②不知近水花先发.(由“射箭”的过程引申:)5、虚词用法(根据括号中的提示解释下列各句加点词的用法)(1)以:①请以.战喻(介词:)②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代词“之”:)③以.时入山林(介词:)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⑤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动词:)⑥以.五十步笑百步(介词:)(2)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 )②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介词: )③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④移其粟于.河内(介词:)(3)之:①填然鼓之.(助词:)②王道之.始也(助词:)③树之.以桑(助词:)④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助词:)⑤鸡豚狗彘之.畜(助词:)⑥五亩之.宅(助词;)⑦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4)然:①河内凶亦然.(代词;)②填然.鼓之(助词:)③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④赵太后曰:“然.”(形容词:)(5)则:①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②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6、词类活用(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并总结其活用规律)(1)填然鼓.之鼓:(2)七十者衣.帛食肉衣:(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4)树.之以桑树:(5)王无罪.岁罪:①译文:答:五、探究交流(一)重点、难点探究孟子在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时,可喻的事物很多,为什么偏偏要以“王好战,请以战喻”?【探究思路】可从当时的背景、梁惠王的主张和孟子这次谈话的意图来探究。

答:(二)拓展性探究阅读下面一段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其中某一个方面的道理。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

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探究思路】结合孟子的观点,联系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等现实问题来谈。

答:六、学习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