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培育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教育措施

合集下载

新加坡“少教多学”教育政策的内涵及其启示

新加坡“少教多学”教育政策的内涵及其启示

自 16 年 独 立 以 来 , 加 坡 政 府 就 阐 明 95 新
国中 占有一席之地。更值 得一提 的是新加坡
的教育 , 因其先进 的理 念 、 灵活务实开放 的管 理和一 流 的教 育质 量 赢得 了较好 的 国际声
国家的教 育体制与发展 必须配合政治 、 社会 、 经济的需要 。在 自然 资源 缺乏 的情况 下 , 人 力资源是新加坡生存 、 发展 、 大的唯一突破 壮
之一 。

年离开马来西亚联邦完全独 立 , 至今 , 新加坡 只有近 5 0年 的历 史 , 其社 会 、 治 、 但 政 经济 、 文化发展 迅速 ; 只有 77平 方公里 的国土 面 0
积 , 近 4 9 的人 口, 能够 在 世 界经 济 强 将 9万 却

“ 少教多学” 育政策提出的背景 教
教育部正式发 出“ 少教 多学 ” 的倡议 , 成立 并
了“ 少教 多学 委 员会 ” 。
育浪 费 , 高教 育体系 的效 益 。比如 : 提 根据 学 生的能力 分班 , 为学 生 量身 制作 适 合他 们 的 教学 方法 等。同时 , 新加 坡 也在 努力 拓 展 大 专教育 , 强调提高基 础教育 的质量 , 立 了 自 设
1 6
教 育 研 究 与评论 ・ 学教 育 教学 中
口, 教育年轻一代 、 提升其 整体素 质则成 为关 键 因素 。随着 社 会 大环 境 的持续 改 变 , 加 新 坡的教育体系也随之不 断调整 和完善 。整体
而言 , 新加坡 教育 制度 的演变 大致 可 以分 为
三个阶段 。
二 、“ 教 多 学 ” 念 的 实 施 少 理
年, 时任新 加坡 国务 资政 的吴作 栋先 生 在第

论新加坡的国家认同感教育

论新加坡的国家认同感教育

Su y o h to a d n i fS n a oe Ed c t n t d n t e Nain l I e t y o i g p r u ai t o
Xi n — a e Do g- o b
( h o o d ct n otw s U i r t, e e hn q g 0 7 5 hn) S ol f ua o,S u et nv sy B i i o gi ,4 0 1 ,C ia c E i h ei b ,C n

以相对被 区分 为知识和观念亚系统 、情感与评价 亚系
统 。认知成分包括人们对 自己国家和人群 的知识 和相
关看法 ;情感成分则包括人们对于 自己国家和人群 的 情感 、 绪和评价 等方面 。③ 情 据此 , 可将 国家认 同感概 括为 : 个体拥有关于其所属 国家 的群体 身份意识 , 以及

国家 认 同感
认 同是个体潜意识 地 向某 一对象模 仿 的过 程 , 可
A :t e:T e c u t , ie t o a o Ms i n i otn o n ain i e mut e nc c u t h tsa d n ] r t h o rr s d ni fn t n s mp r tfu d t n t l — t i o nr t a tn s i m a t y  ̄ i a a o h i h y
h o d h li tnc t e w d .T e mu t eh i ,mu t c t r l l t r l iu i g p r o t u u l p ae h o g e c n e m f - l — u u a ,mu i ei o s s a o e c n n o sy u d td t r u h t o t n o i l - g n i h c vc a d mo a d c t n t n te e it r n o dt n d c t n a d bl g a d c t n p h d s c a i i n r l e u a o ,s e g h n d h so a d c n i o s e u a o n i n u e u a o ,a p e o i i r y i i i l i l s r i e p g a ,s c s wa s h e o i d r c in ,mu t a ge t i i g t e n t n l i e tt f y u g p o l e vc r r ms u h a y .T mn - i t a o e ol l i n l r n n o t a o a d n y o o n e p e - a h i i

新加坡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及其启示

新加坡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及其启示
昊玉玲/ 山东省 昌乐实验高中教师 ( 山东昌乐 2 2 1 ) 6 4 1
指 任何 一 个 民族 国 家 的 形 成 ,离 不 开 两 个 基 本 态 ,但 这种 心 理 状 态 必 定: 涉 一 组 业 已存 在 的 属
冈 素 , 即 民族 国家 制 度 的 建 构 和 国 民 国家 认 同感 性 。正 是 建 立 在 对 这 些 属 性 所 具 有 的 连 续性 的 辨 的 培 育 。 如 果 说 , 民 族 国 家 制 度 是 民 族 国家 的 “ 件 ”,那 么 国家 认 同就 是 “ 件 ” 。没 有 民 硬 软
民国家认同感的培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加以开展,并在学校教育中积极推进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新加
坡政府在 国家认 同教育中,采取 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措施,积 累了丰富经验 ,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关键 词: 认 同; 国家认 同; 归属 感 ;共 同价 值观 ;新加坡
作者简介:吴玉军/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 中心、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 北京 107 ) 08 5
程 ,其 目的在于确立 自己的 “ 身份 ”,找到 自己 跨 越地 域 、 时 问 、历 史和 文化 一 …它 并 不 是永 久 ・
比较 ,力 图 发现 自己与 一 些 人 有 何 共 同之 点 ,与 他 者 (tes有 何 区 别 之 处 ,从 而 达 到 对 “ 是 ohr) 我 谁 ”即 自己身份 的一 种 确 认 。 因此 ,认 同是 对 于
同对 象 和 归 属 感 的确 立 ,无 非 就是 这 些 因素相 互

认 同 与国家 认 同
在 政 治 哲 学 层 面 上 , “ 同 ” 具 有 “归 属 认
感 ” 或 “ 份 感 ” 的 含 义 。认 同 是 一 种 辨 识 过 身

新加坡教育孩子方法

新加坡教育孩子方法

新加坡教育孩子方法怎样才能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优秀人才?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家长?新加坡人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和我们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在许多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却颇具特色,下面店铺收集了一些关于新加坡教育孩子方式,希望对你有帮助新加坡教育孩子方式新加坡人特别注重家庭教育新加坡人十分重视家庭品德教育,积极努力地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

新加坡的家长常常凭借日常生活的小事情或各种形式的游戏培养孩子的规范意识,从而让孩子知道这些规范,并自觉地按照这些规范去行动。

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训练他的纪律性,并为他将来成为守法公民打下牢固的基础。

新加坡人从小教育孩子懂礼貌这一点和中国的教育很相同,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

新加坡人也十分注重文明礼貌,提倡文明礼貌无疑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友好关系,也反映了公民自身文化教养的程度。

在这方面,新加坡人与中国人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

新加坡人请求别人帮助时,要真诚地说“谢谢”,而不能认为是理所当然,置之不理;当妨碍了别人或给人带来不便时,要主动说“对不起”、“麻烦您了”而不能不表示你的歉意;当别人向你赔礼道歉时,要回答“没关系”或“不要紧”,而不能得理不让人,更不能不依不饶,无理取闹。

新加坡教育孩子理念:从小做“有钱人”从小灌输储蓄的观念从小灌输存钱的观念,是儿童学习理财的基础。

虽然年幼孩童可能无法了解存钱的观念,但家长可以引导他们认识和分辨不同面值的货币。

储蓄的方式,以及要储存多久才能达到存钱的目标,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成熟度来设定。

年纪越小的儿童,注意力越短,因此所设定储蓄目标应是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

家长可以通过给予小朋友们贴纸等小物品作为奖励。

例如华侨银行万能储蓄宝计划提供了“贴纸和卡片”的方法。

小朋友在每存2元后,就可获得一张贴纸。

在存了50元及收集了25张贴纸后,就可以到华侨银行的分行换取礼品,这将有助于培养孩子定期存款的习惯。

当他们看到存款数额增加时,就会受到鼓舞而持续下去。

新加坡:在多元底色上实施国家认同教育

新加坡:在多元底色上实施国家认同教育

Global环球242023年10月05日·第19期新加坡:在多元底色上实施国家认同教育文_ 应碧徽 施雨丹新加坡是一个汇集多种族和多文化的移民国家。

就种族组成而言,华人占总人口的74.1%,马来人占13.4%,印度人占9.2%,其他族裔占3.3%。

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新加坡人的国家认同培养被视作“建设好国家的关键”。

因此,新加坡自独立以来就非常重视培育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让他们从心理上认同一个新加坡,认同作为“新加坡公民”的身份,为新加坡的发展建设投入自己的力量。

目前来说,新加坡国家认同教育已取得良好成效,形成了以“多民族混居、多民族共学、多民族共进”为特征的局面。

以政府力量为保证,指向共同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念是实施国家认同教育的基石。

新加坡政府认识到“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认为有必要构建“各种族和各宗教信仰的新加坡人都赞同并赖以生存”的共同价值观,从而强化新加坡人的归属意识和认同感。

为了凝聚共识,新加坡政府于1990年提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One People, One Nation, One Singapore)的口号。

1991年,新加坡政府推出为各民族、各阶层、各宗教信仰的民众所共同接受的国家意识观念,发布以“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五大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

在教育领域,新加坡教育部于2014年颁布《新加坡21世纪能力和学生成果框架》,该框架以“尊重、负责、正直、关爱、坚毅不屈、和谐”六大价值观为主,而这些价值观也被认为是构建社会和国家价值观的基础。

形成共同的国家认同观念还需实践层面的深入。

其中,教育方式最为集中的莫过于新加坡一年一度的国庆游行、国庆集会演讲、国庆主题曲及国庆庆祝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为了庆祝新加坡的成立、展示国家的军事实力、展现政府卓越的执政能力,还旨在给公民灌输强大的国家认同感。

新加坡采取的措施

新加坡采取的措施

新加坡采取的措施引言新加坡位于东南亚,是一个小国家,但在很多方面却有着令人瞩目的表现。

新加坡政府一直以来都以其高效和创新的措施而闻名,这些措施使该国能在许多领域取得成功。

本文将介绍新加坡政府采取的一些重要措施,以解释为什么它能够在许多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教育改革教育是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的领域之一。

为了提高公民素质和国家竞争力,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首先,他们实施了普及教育的政策,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基本的教育。

其次,他们加强了教育质量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此外,新加坡政府还鼓励学生从小培养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健康保健尽管新加坡是一个小国家,但该国在健康保健方面却有着出色的表现。

新加坡政府提供了全面的健康保健服务,使居民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新加坡实施的国民健康保险计划(MediShield Life)为每个人提供了医疗保险,包括长期护理。

此外,政府还鼓励居民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促进运动和健康饮食来降低慢性疾病的风险。

城市规划与发展新加坡是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城市,这得益于政府在城市规划和发展方面的努力。

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城市规划政策,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首先,政府有效地管理了城市土地的利用,确保了土地的高效利用和合理分配。

其次,政府还注重城市绿化,增加了城市的绿地空间和公园设施,提供了一个宜居环境。

此外,政府还投资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系统和水资源管理,以推动城市的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创新和科技新加坡政府一直注重创新和科技的发展。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并将其应用于不同领域。

首先,政府提供了丰富的科研经费和支持,以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其次,政府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文化,鼓励创业者和公司在新兴科技领域开展业务。

此外,政府还与各种科研机构和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加强科技合作和知识转移。

新时代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及路径——基于新加坡国家认同教育的借鉴分析

新时代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及路径——基于新加坡国家认同教育的借鉴分析

摘要:新加坡在独立后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之一是推行了国家认同教育。

我国现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如何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新加坡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特征及方法的分析,探究其对我国新时代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借鉴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借鉴分析得到以下启示: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方面要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强国史与党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与全球观教育;在教育方法方面,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模式,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等教育新途径,采取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新时代;爱国主义;新加坡;国家认同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884(2020)11-0003-04收稿日期:2020-07-07作者简介:魏小岚,女,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新加坡在独立后迅速取得了辉煌成就,尤其是从一个殖民国家迅速建立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成为一个凝聚力极强的现代文明国家。

究其原因,主要是新加坡推行的国家认同教育。

新时代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尤其离不开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少年群体的奋进拼搏。

如何增强青少年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与归属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学习借鉴新加坡国家认同教育的有效举措,为我国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凝聚社会共识提供可行性借鉴举措是十分必要的。

一、新加坡国家认同教育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国家认同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国民在对待自己的国家、对待本国其他民族、对待世界这三个方面的情感认同,主要包括教育本国国民要热爱自己的国家,要友好平等地对待本国的其他民族,以开放心态看待其他国家的各项活动等内容。

(一)新加坡国家认同教育的主要内容1.“东方国家”的国别观教育。

新加坡政府在独立后充分认识到了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个人本位、过分逐利的弊端,为逐步摆脱英国殖民时期对国民形成的西方价值观冲击,防止国民变成“伪西方人”,新加坡政府在建国后积极进行国民的国家认同教育。

华文教育在新加坡国民身份建设中的作用

华文教育在新加坡国民身份建设中的作用

华文教育在新加坡国民身份建设中的作用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拥有来自不同种族、宗教和文化背景的人民。

华文教育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在新加坡的国民身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华文教育既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也是培养新加坡公民多元文化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渠道。

首先,华文教育在新加坡国民身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华文教育让新加坡年轻一代能够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文学、历史和哲学等方面。

通过学习华文,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博大精深之处。

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内化传统价值观,如尊老、孝道和诚信等,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其次,华文教育还培养了新加坡公民的多元文化意识。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其中华族是主要的种族群体之一。

通过华文教育,新加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华族传统文化,对于华人文化的价值观、习俗和传统艺术具有更深入的认识。

这种多元文化的意识使得新加坡人民更加容纳和接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此外,华文教育还有助于新加坡公民在国际舞台上提升竞争力。

中国的经济崛起使得中文的重要性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提高。

掌握华文可以使新加坡公民更好地与中国及其他华人社区进行交流与合作。

同时,通过学习华文,学生们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和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与发展,为他们未来在国际事务中投身提供了有力基础。

这对于新加坡这个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然而,尽管华文教育在新加坡国民身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学习华文会占据学生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可能会削弱他们学习其他学科的能力。

另一些人则认为,华文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新加坡政府一直在推动华文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例如,他们鼓励学校采用更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能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

此外,政府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新加坡式“全人教育”是怎样实行的?

新加坡式“全人教育”是怎样实行的?

新加坡式“全人教育”是怎样实行的?在新加坡这里的教育主要有几个特点,其中的双语教育大家应该都清楚,那么下面就把另一个特点:全人教育,来讲解给大家。

“全人教育”其实是指让学生们得到更多元的经验,使这些学生可以更加的自信和创新,对于这个变迁的社会能快速的适应。

这个教育在新加坡这里的中小学也能体现出来,都是为了培养比较自信,知道自己去参与到国家的许多活动中的人。

小学阶段的目标: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擅长的,适合在哪些领域发展的。

对于他人,学生也能懂得合作与分享。

并且能表达自我,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觉得光荣,对于艺术以及一些领域有适当的兴趣。

中学阶段的目标:具备最基本的道德操守,对于自己的能力有自信,也能适应各种改变。

懂得团队合作的含义,也知道在意见不同的时候,怎么去做有效的沟通。

当然学生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其他时候,都能保持创意和探究的心态,并且对于自己任何一个学校阶段都能负责。

另外,这里的全人教育在这些方面也有更加具体的体现:在这些学校的课程结构中,除了带有知识性的学科,比如说语文、艺术和数学这一些以内容为主的,也会有专题作业这样以技能为主的课程提供,让学生更有思考的能力。

但在这些课程中,生活技能的课程才是更重要的,比如说心理辅导、课程辅助这一些,这样的课程能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价值观,也能培养他们的生活技能。

从1997年开始,新加坡就有意识的推动国家教育,在2006年的时候还成立了一个相关的委员会,并且分别确立了小学、中学还有大学各种阶段各自的目标。

在课程上,不管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课程,都会把国家的教育融入到其中,像是历史与公民这一方面,或者是道德教育上,这些就是国家教育中也有的内容;那些非正式的课程里,会通过各种历史以及事件的描述,让学生的认知上升中,涉及到社区部分的课程也会让学生懂得思考怎样去为社区做一些贡献这样的。

新加坡国家认同构建探析及启示

新加坡国家认同构建探析及启示

新加坡国家认同构建探析及启示新加坡,一个位于东南亚的小岛国,却因其独特的国家认同而备受世人瞩目。

在这个多元文化共存、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新加坡人民秉承着“多元、和谐、进步”的原则,构建起了独特的国家认同。

本文将探析新加坡国家认同构建的主要特点和过程,并对其他国家的国家认同建设提供启示。

一、新加坡国家认同构建的特点1. 多元文化融合新加坡是一个由多个种族、宗教和文化组成的国家,其中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和其他族裔共同构成了新加坡的多元文化体系。

不同种族的民族风情在这个小国相互映衬、交融,相互尊重和包容,形成了新加坡独特的“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

2. 社会公平与和谐政府在保障每个民族的权益和保障社会公平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经济发展、教育资源、福利保障、宗教信仰等方面,新加坡政府一直在努力为各种族提供公平的机会和待遇,让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3. 共同价值观念与认同新加坡通过国家教育和国家媒体,不断强调国家的统一性和共同价值观念。

每一个新加坡公民都深深地认同并接受了这一共同的国家价值理念,这一共同的文化认同贯穿于各个族群之间,构成了新加坡特有的民族认同。

二、新加坡国家认同的构建过程1. 积极引导社会多元文化融合新加坡政府一直在推动不同族裔、宗教信仰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活动,鼓励各族群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2. 加强国家教育和民族认同教育新加坡政府通过对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国家教育政策的实施,大力推行多元文化教育,通过教育培养新加坡学生对国家认同的意识和情感认同。

3. 发展共同价值观念新加坡政府通过国家宣传媒体、教育体制等渠道,向全民宣传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念,在国家独立宣言中确立了国家的根本理念,推动全民认同和接受这些核心价值观念。

三、新加坡国家认同的启示1. 尊重多元文化,促进文化融合新加坡的多元文化政策告诉我们,文化多样性不是分裂和冲突的绊脚石,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宝贵财富。

各国应该尊重和保护不同族裔、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促进文化融合和共享。

新加坡教育制度以充分发挥学生最优秀的素质为目标

新加坡教育制度以充分发挥学生最优秀的素质为目标

新加坡教育制度以充分发挥学生最优秀的素质为目标,并且灌输他们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一个既有责任感、忠心、关爱之心又勤奋向上的好公民。

通过近期推广的国民教育,加强国民的凝聚力,生存的能力,以及对国家未来的信心。

新加坡宽博的课程,包括了基本科目如英文、母语、数学、科学、人文和道德教育。

英文既是科技和商业语言,也成了学校授课的用语。

学生必修母语,是为了让他们了解各自的文化传统。

这个教育制度也尝试发挥学生的创意素质,并赋予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心志。

教导学生使用资讯科技,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四面广收资讯,独立学习的能力新加坡学生自六岁起必须参加为期十年的正规教育, 十年教育共分六年小学, 四至五年中学.新加坡小学教育分为一至四年级的奠定基础班,五至六年级的是定向阶段, 然后, 学生在完成小学六年级前,须参加离校考试,此考试是分配适当的中学课程给与不同程度的学生就读.学生被分配入读四年制或五年制的中学课程,四年制课程的学生可直接参加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文凭GCE "O" Level考试,而五年制的课程学生先在第四年参加普通教育文凭初级"GCE N'Level”考试成绩优良的学生可升读中学第五年课程和准备参加教育文凭GCE "O" Level 考试, 完成会考考试后学生可选择进入初级学院,理工学院,工艺学院,两年大学先修班或中央学院三年大学先修班. 完成两年或三年的大学先修班,学生可参加高级程度"GCE A 'Level ”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方可以有资格报读大学学位课程学生所修读的大学学位的年限因不同的科目而异。

例如商业行政、会计、理科、文科与社会科学、商科和计算机科为期需时三年。

若攻读文科与社会科学,理科或商业行政、计算机工程与原料工程的荣誉学位则为四年制的课程。

而工程、牙科、通讯、教育文凭文学士、教育文凭理学士、法律、建筑与产业管理亦需时四年,而建筑与医科则需时五年。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完整版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完整版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背景新加坡作为一个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前并不存在。

新加坡作为人类的聚居地,也并没有很长的历史。

新加坡作为一个现代城市国家而屹立于南亚马来半岛的顶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一个现代奇迹。

它是亚洲多个民族、多个种族以及多种文化共同创造的一个奇迹。

同时,由于它的多数人口为华人所构成,因而也可说,这是海外华人所创造的一个奇迹。

(一)、多种族杂居人口来源复杂,是新加坡的早期历史就存在的社会特征。

早在1819年莱佛士到新加坡时,发现小岛沿岸只有210人,其中马来人150人,华人30人,原始马来人30人。

随着自由港的建立,移民大量增加,当时的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印度、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诸岛,人口构成是典型的移民群体,到19世纪末,在新加坡总人口中,3/4是华人,其余1/4人口中包括了马来半岛人、苏门答腊人、爪哇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等。

由于新加坡的特殊情况,其国民既有黄种人和白种人,还有黑种人。

而且,他们在迁入新加坡之前,早已分属不同的种族。

新加坡社会的多元民族构成是随着其移民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858年,伯里伯爵在英国下院的一次讲演中说,海峡殖民地的人口不是由被征服的种族构成,而是由英国统治所能提供的安全吸引到那里去的团体所组成。

(二)、多宗教混合多元民族带来了多元宗教。

在新加坡这个小岛上汇集着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宗教,从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到道教、印度教、锡克教、巴哈伊等宗教都能在在这个国家找到踪影。

在新加坡人信仰的众多宗教中,信仰人数较多的是佛教、道家、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五大宗教,这些宗教都是随着移民的到来而进入新加坡的。

佛教、道教主要是由华人传入新加坡的。

早在19世纪初,大批华人到新加坡定居,在从事开垦和经商活动的同时,就把儒、佛、道教和广东、福建的民间秘密宗教传进了新加坡。

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新加坡有了多个佛教组织,主要有新加坡佛教僧伽联合会、佛教青年联合会、世界佛学会等。

基于“双认同”的新加坡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路径分析

基于“双认同”的新加坡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路径分析

基于“双认同”的新加坡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路径分析新加坡在本国独特的文化理念上构建政治认同,对我国构建政治认同具有借鉴意义。

新加坡通过强化国家意识,培養归属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升华政治情感;坚持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各民族文化兼容并蓄,共同发展等方式培育政治认同,给我们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政府、社会形成培育合力,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启示。

标签:政治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路径启示新加坡是亚洲一个比较独特的国家,国土狭小,资源匮乏,移民人数较多,文化复杂多样,如何选择政治认同的构建路径就尤为重要。

探究新加坡在“双认同”基础上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政治认同,对于中国构建政治认同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政治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及其关系“认同”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被对方的经历和情感所感染和同化,或者是对被自己同化,形成内心的默契。

〔1〕新加坡学者指出,公民对新加坡这个国家的认同,首先就是把自己看作是新加坡人,而与其他华人或马来西亚人区别开来。

〔2〕国家认同主要是指一个人对确认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国家主权等是怎样的认知,由此形成自己的公民身份和对国家统治权的认同。

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在共同的区域内由于分享了共同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从而形成对本区域文化的归属感,是延续和发展文化的心理过程。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政治生活中产生一种情感上和意识上的归属感。

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生活,总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认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某一政党的党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者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其过程的规范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3〕。

政治认同的本质是对政治权利的认同,其认同的主要对象是“政治权利体系”包括国家、政党、政治价值等。

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一,国家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前提和条件。

栽培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班会教育方案

栽培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班会教育方案

栽培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班会教育方案目标本教育方案的目标是通过班会教育活动来栽培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

通过增强青少年对国家的了解和认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方案1. 国家教育宣传:在班会活动中,组织相关教育宣传,向学生介绍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内容,增加学生对国家的了解和兴趣。

国家教育宣传:在班会活动中,组织相关教育宣传,向学生介绍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内容,增加学生对国家的了解和兴趣。

2. 国旗下讲话:每周一次的班会活动中,选取学生代表,站在国旗下发表讲话。

讲话内容可以包括对国家的热爱、对国家发展的期望和自己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等。

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

国旗下讲话:每周一次的班会活动中,选取学生代表,站在国旗下发表讲话。

讲话内容可以包括对国家的热爱、对国家发展的期望和自己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等。

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

3. 宣誓仪式:定期组织宣誓仪式,让学生在全体同学面前宣读国家宣誓词。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对国家的庄重承诺,进一步加深他们的国家认同感。

宣誓仪式:定期组织宣誓仪式,让学生在全体同学面前宣读国家宣誓词。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对国家的庄重承诺,进一步加深他们的国家认同感。

4. 国旗护卫队:设立班级国旗护卫队,由学生自愿参加。

每天轮流护卫国旗,负责升旗、降旗等仪式。

通过参与护卫队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责任感,提升他们的国家认同感。

国旗护卫队:设立班级国旗护卫队,由学生自愿参加。

每天轮流护卫国旗,负责升旗、降旗等仪式。

通过参与护卫队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责任感,提升他们的国家认同感。

5. 国家荣誉展示:在班级中设立国家荣誉展示区,展示国家的荣誉证书、奖杯等。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国家的成就和荣誉,引发他们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新加坡青少年共同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新加坡青少年共同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新加坡青少年共同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摘要]新加坡重视青少年的共同价值观教育,政府、社区、学校和家庭四方相互协调,编织了青少年共同价值观教育的立体网络。

研究新加坡青少年共同价值观教育网络,对我国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加坡;青少年;共同价值观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多种族和多文化的国家,为了使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在青少年中形成认同和内化,强调本民族的社会传统和国家认同,新加坡编织了青少年共同价值观教育的立体网络,政府、社区、学校和家庭四方相互协调,积极互动,为青少年共同价值观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1明确价值观教育目标新加坡是个多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在学校公民道德教育中,不仅要体现文化间的差异,尊重各少数民族文化、各社会阶层思想,同时将主流思想与少数族群的思想整合起来,培养出具有国家认同意识、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为此,1991年,新加坡政府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五大价值观:①国家至上,社会为先;②家庭为根,社会为本;③关怀扶植,尊重个人;④求同存异,协商共识;⑤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在新加坡教育规划署编的《公民与道德课程标准》中拟定了个性塑造、与家庭的联系、对学校的归属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及以国家为荣并忠于国家的五大主题,引导学生先从认识个人开始,然后逐步拓展到家庭与学校,最后延伸到社会和国家。

新加坡中学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使其具有高尚之品德,善良之性情,强健之体魄,优良之习惯,爱国爱民之意识,及各民族互助合作之精神,以期成为完好优秀之青年,藉以成为国家社会之中坚。

2开设道德教育课程1992年,新加坡小学开始使用《新好公民》教材,开设这门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具有以下素质的好公民: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维护组成社会的家庭;提倡种族和宗教问的宽宏大量和相互体谅;协商解决问题的美德。

在新加坡,道德教育课程是学校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

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课程为《新好公民》课,课程标准包括五个方面: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

新加坡现代化进程中国家认同的构建——以语言教育为例

新加坡现代化进程中国家认同的构建——以语言教育为例

第21卷第1期2021年1月Vol.21,No.1Mar.,2021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dot:10.13960/j.ion.2096—23/X.2021.01.010投稿网址:http://新加坡现代化进程中国家认同的构建----以语言教育为例赵沁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摘要:自20世纟己60年代取得独立以来,新加坡政府为促进国家现代化进程,通过独特的语'政策试图构建新的国家认同理念以缓和国内各群体间的矛盾。

政府遵循多元文化主义原则的指导,采取多种措施以确保各族群语言平等,并在此基础将英语作为新加坡各族人民必须学习的语',使之成为构建国家认同的重要手段。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各族群间的矛盾、增进族群交7,但也造成了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对立,从而引发了部分社会问题。

关键词:新加坡;国家认同;语'教育;多元文化中图分类号:K339.6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出海口,是沟通两洋的交通要道,素有“东方直布罗陀”的美誉。

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其始终处于东西方文明交汇的边缘地带。

英国人带来的殖民历史造就新加坡文化中的西方民主,而来自东方的移民又保存着深厚的儒家文化。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新加坡缺乏占主导的文化,华人下层文化与欧洲人、土著东南亚人的文化共同嵌入新加坡社会。

分裂的社会缺少凝聚不同族群的共同价值观。

为确保独立后的社会稳定,新加坡执政者决定采用多元主义的价值观来构建新的国家认同。

而以“四语平等”、双语教学为代表的语言政策成为政府使用的重要手段,对缓和国内各族矛盾、培育民族凝聚力、构建多样化的新加坡文化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对独立后新加坡语言政策出台的背景、历程及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该政策在构建国家认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新加坡国家认同问题的提出国家认同是民族意识在国家层面上的体现,对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1]$新加坡国家认同的塑造在1965年其独立之后开始。

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教育方案——班会教案

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教育方案——班会教案

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教育方案——班会教案简介本班会教案旨在通过班会教育的形式,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的培养。

国家认同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国家的归属感和对国家的认同程度。

培养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国家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促进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概念和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国家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教学内容1. 国家的概念和重要性- 通过展示国家的地图、国旗、国徽等,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概念和组成要素- 讲解国家的重要性,包括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国家发展、保障人民福祉等方面的作用2. 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简要介绍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强调国家的传统和文化对于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性- 分享一些有关国家历史和文化的故事或成就,激发学生对国家的兴趣和热爱3. 弘扬爱国精神- 通过播放相关的爱国主题视频或音频,引导学生了解爱国的含义和重要性- 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题的展览或纪念馆,加深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4. 社会实践活动- 安排学生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意义- 组织学生参观具有国家意义的地方,如历史名胜、科技创新基地等,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教学方法- 演讲和讲解: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相关概念和知识- 视听材料: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或音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国家认同感的体验和理解- 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实际参与感教学评估- 学生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 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反馈- 学生对国家认同感的态度和表达教学资源- 地图、国旗、国徽等相关教具- 国家历史和文化的书籍和资料- 爱国主题的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材料- 社区志愿者活动和参观活动的组织资源总结通过本班会教案的实施,可以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增强他们的国家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浅析新加坡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浅析新加坡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浅析新加坡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新加坡中学爱国主义教育的产生背景、目标、内容及方式,从中吸取有益经验,思考其成功对我国中学爱国主义有哪些启示,从而促进我国中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新加坡中学生新加坡是亚洲四小龙之一,在亚洲,继日本之后实现了现代化,国民收入位居亚洲第二,经济较发达,究其原因,离不开文化建设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作用,我国有一句哲理性名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纵观我国历史,从历史方位上看,我国当前已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需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而育人离不开三观形成重要时期也就是中学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我们要密切结合我国国情,批判继承做到洋为中用,促进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

一、新加坡中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及方式1、背景:新加坡是一个由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以及欧亚裔和其他族群的人群组成的多元化的社会,属于典型的多元族群国家。

这种多种族,多宗教国家,如果没有凝聚力,这个民族和国家就很脆弱,很容易发生种族和宗教矛盾,国家不堪一击。

因此,面对这种情况,要凝集人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新加坡政府必须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尤其要从小抓起,要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让新加坡学生有我是新家坡人的共同认同,增加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激起国民的爱国意识。

2、目标:新加坡教育体系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成为新家坡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国家按照不同年龄把这个教育目标进行分解,在小学、中学、阶段逐渐提高层次。

3、内容1.加强国家认同感的教育由于新家坡没有经历封建社会,又有长期的殖民历史,因此新加坡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中把对国家的认同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让新加坡人对国家有认同。

2.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新家坡中学爱国主义教育还包括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让各民族把国家利益作为最高利益去维护,那么当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这就是集体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培育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教育措施教育史研究第2期2009年4月新加坡培育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教育措施蔡水清[摘要]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是民族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的重要基础.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新加坡,自建国以来一直重视对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教育,卓有成效.它主要通过不断更新德育内容,加强历史与国情教育,双语教育中以英语为中立语言及社会服务计划等途径全方位培育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许多经验富有教益,值得认真研究.[关键词]新加坡;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措施[作者简介]蔡水清,湖南师大教科院博士,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博士访学(成都610081)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建国,至今不到半个世纪,从一个资源贫瘠的弹丸之地一跃成为繁荣昌盛,政通人和的现代化国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奇迹.在民族纷争,种族矛盾,宗教冲突频繁的东南亚,新加坡这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国家独立后却一直都能保持种族和谐,社会安定,宗教互容,与其他东南亚国家形成鲜明对比,为世人所称道.究其原因,这和新加坡政府一直以来倡导对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培育是分不开的.如果对国家最有感情的指数为1O,而最没有为0,新加坡国立大学所作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新加坡人对国家感情的平均指数超过8,①显示新加坡人有相当高的国家认同感.虽然新加坡与我国国情迥然不同,但对新加坡培育青少年国家认同感教育措拖的研究,对于同样是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的我国而言,仍不失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一,国家认同感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是民族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的重要基础,国家的存在是建立在一定道义基础上的,其最稳固的支撑就是国民的国家认同感.如果没有国家认同感,已经建立的民族国家就没有稳固的心理基础.现代社会的国家认同,从根本上取决于公民和国家的权利义务关系,尤其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公民权利保障水平.但国家的强盛,以及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受关注或受尊敬的程度,都能够最直接地触及国民内心对于国家的情感,从而增强国民对于国家的凝聚力,向心力, 也能最终在国家与国民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依存, 荣辱与共的良性关系.认同是个体潜意识地向某一对象模仿的过程,可使个体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归属感.②对个体而言, 国家认同是指个体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某一政治共同体,意识到自己具有某国成员的身份资格.国家认同感是人们对自己的国家成员身份的知悉和接受,要解决一个”我是谁”的归属确认.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表现之一就是认识到自己与国家的命运, 未来休戚相关,因而从认识的发展变化而言,青少年对国家的认同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既定的状态.所以,培育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是各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并被寄予厚望. 二,新加坡培育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主要教育措施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国家认同感的教育显得至关重要,也是刻不容缓的.综观新加坡培育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教育举措,可以归纳成以下主要四点:(一)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中小学道德教育课程内容1967年,独立不久的新加坡在中小学教育中实施公民教育,与之前的伦理教育相比,增加了爱国, 效忠和公民意识教育内容.1974年,新加坡政府开始推行”生活教育”,其首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国家的立国目标及其重要性,使学生成为忠心,爱国,负责和守法的公民”◎.1979年,为克服学校道德教育课程存在”内容不合适,收效不理想”的弊端, 新加坡决定采用新的道德教育课程内容,即小学设立”好公民”课,中学设立”生活与成长”课.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个人行为,社会责任,忠于国家等方面的教育,以便使”那些把思想引入歧途的外来影响”83受到抵御.④1991年,新加坡发布《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包括”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在内的五点共同价值观,并纳人中小学德育课程,对中小学生实施”共同价值观”教育.提倡国家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目的是增强青少年的国家意识,提升种族问的凝聚力,团结一致,共创新加坡美好未来.面向二十一世纪,新加坡又于1998年发布《理想的教育成果》,提出了新加坡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目标.把理想的中期教育成果描述为:小学毕业生”热爱新加坡”;中学毕业生”熟知,信任新加坡”;初级学院毕业生“了解领导新加坡应具备的素质”.⑤《理想的教育成果》教育纲领体现了新加坡全国性教育制度培育个体,教育国民两个基本功能,其出发点就是要培育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操,把新加坡当成是自己的家园, 成为居住与奋斗的佳所,这样他们才更具奉献精神, 把共同的家园建设得更完美,被感召时义无反顾地扞卫新加坡.总体而言,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的课程内容一直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更新态势.主动求变,以适应时势变化,而不是把陈腐过时的内容灌输给新一代青少年.德育内容尽管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始终坚持强调国家认同和国家利益,体现了新加坡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复杂国情下自始至终培育国家认同的国民教育目标.(二)对青少年进行历史和国情教育,培育国家意识新加坡政府认为,学生必须了解国家的历史,加强对新加坡的历史认识,才能更好地培育共同意识, 使学生认识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本能地去扞卫新加坡的国家利益,并且团结一致,有信心和毅力去面对未来的挑战和威胁.每一个青少年都必须知道新加坡的历史:从早期的一个渔村到受英国殖民地统治再到自治合并(与马来西亚),最后过渡到独立建国,这二百多年的历史虽不长,但它的历史变革却是曲折复杂的.在青少年充分了解建国过程的前提下,使他们认识到更应该接受国民教育,在将来参与新加坡的建设中为国家的富强做出更大贡献.基于这种认识,新加坡给青少年提供平衡和全面的教育,让他们充分发挥潜能,把他们培养成为好公民,明白自己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同时,在历史教育中,糅合了新加坡的开国之士及对国家有杰出贡献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激发青少年的”国民精神”.除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以外,新加坡还对他:’84们进行国情教育.新加坡领导人认为,新加坡始终是一个种族多元,母语不一,六教并存的国家,必须通过教育帮助国民克服移民心态.对青少年进行国情教育,使他们了解国家的现状及现行的政治制度, 国家的组织机构,国家宪法与法律,了解新加坡与邻国的关系,新加坡在亚洲,世界的地位,使青少年认识到新加坡是一个资源贫乏,国土狭小的多民族国家,认识新加坡的脆弱性及局限性.培育青少年的国家”忧患意识”,青少年才会自觉维护新加坡的名誉,把新加坡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关心.⑦新加坡政府通过对青少年实施历史和国情教育,就是要培养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的公民.在充分了解国家历史,认识国情现状的基础上,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知道自己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义务,自觉担负起建设新加坡的未来重任,从而培育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三)双语教育中以英语为中立语言,培育”我是新加坡人”意识众所周知,新加坡主要是由移民和多种族组成的国家.新加坡政府公布的最近人口组成是华人占76.8,马来人占13.9,印度人占7.9,其他人种占1.4.⑧多种族带来多语言,意味着为青少年提供双语教育的必要性.为了在多种族组成的国家中培育国民国家认同感,新加坡政府把造就一种全体人民都认同的”新加坡人”的心态看得非常重要. 为此,新加坡政府1966年就开始推行双语教育政策.⑨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政策规定:在民族语学校, 学生要以民族语作为第一语言,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在英语学校,学生则以英语作为第一语言,以各自的母语作为第二语言.这样可以使学生们都接触,了解一定程度的民族语和英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可以使学生以民族语为基础的认同转向以英语为基础的认同.而英语在新加坡是一种中立性的语言,并被新加坡政府法定为行政语言,这样以英语为基础的认同,由于超乎各族之上,就有可能在新加坡这样多元种族社会中培育国家认同感,成为新加坡认同的象征,使人们能首先承认”我是新加坡人”,然后才承认”是华族人或马来族人,印度族人”.由于政府推行双语教育政策,并把英语提高到共同语的地位,青少年通过学校双语教育以及与社会接触,使用英语的能力越来越强,这样可以打破各民族之间的语言障碍,从而增进交流,增强了解,使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为建设国家作出努力.@双语教育是新加坡教育体制成功的因素之一,所有学生都要学习英语和一种非官方母语,英语在学校是主要的授课语言.既使青少年有兼容并包东西方文化的语言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全球视野,帮助他们能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卓有成效的双语教育政策,有利增强青少年”我是新加坡人”的意识,淡化其种族观念,在青少年中培育起国家归属感. (四)社区服务计划,培育青少年的国家归属感及献身精神国家认同感的培育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宏大口号的宣讲上,而必须与个体的实践行动结合起来,并且要在实践中加深国家认同感.社区服务计划(Corn- mum.tyInteractPlan),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国家的归属感与献身精神而设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回报社会”的道理.主要形式有睦邻活动,社会募捐,慈善义卖,清洁活动,植树活动,尊老敬贤,扶残助孤等.自1990年起,新加坡的社区服务活动进一步完善并制度化,国家社会发展部与教育部,政务部制订了一项计划,使参与社区服务的学生能获得额外的课外活动分或徽章.并且规定中学阶段的学生每年至少要完成6小时的公益劳动⑩,初级学院的学生每年至少要完成4O个小时的社区服务工作,参与活动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分数,并计人课外活动记录,是学生升学时学校考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社区服务”没有达到课外活动的评级要求,学校有权将该生拒之门外.课外活动记录也是学生毕业求职的重要考评依据.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美德, 并且与同学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使青少年具有爱国爱民的意识和民族团结的精神,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中坚力量.在社区服务活动中,让青少年一代亲身经历国家的发展,体会到国家进步来之不易.社区服务计划有效避免了德育理论与学生实践相脱离的弊病, 使青少年在实践中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决心.通过社区服务,公益劳动,拓展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空间,提高青少年公民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有助于国家归属感的培育.促使青少年从小就学会”关爱他人,奉献自我”,从小就学会履行社会义务.除以上四个主要措施之外,新加坡还通过其它途径,培育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如在中小学学生校服上印刷有关激励的文字.如”honesty’strength”“innovation”“devotion”等字样,时刻提醒,激励学生的爱国献身意识.另外,新加坡还规定:每天早晨,学生必须参加庄严的升国旗仪式,高唱国歌,朗诵誓言.誓言的内容是:”我们是新加坡公民,誓愿不分种族,语言,宗教的异同,团结一致地建设公正, 平等的民主社会,并愿为国家的幸福,繁荣与进步而共同努力.”0通过这些途径,也可以使青少年从小就树立起对国家的归属感.注:①新加坡人对族群认同感与对国家认同感一致.ht一://zaobao/chinese/region/singapore/ pages/singaporechinese121299a.html,1999—12-12.②林崇德等.心理学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101l_③⑦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9,87.④张耀源.新加坡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与经验.教育管理研究,1995,(2):11.⑤MinistryofEducation,Singapore:DesiredOutcomes ofEducation.httpl}.gov.sg/education/desired- outcomes.⑥杜珠成.新加坡的国民教育.中国德育,2001,(2):78.⑧SingaporeCensusofPopulation2000,AdvanceData Release.http||.singstatgov.sg/pubn/popn/c2000adr/project2000team.pdf.⑨刘汝山.新加坡语言状况及语言政策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58.⑩⑨王学风.新加坡基础教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3.58,58.⑥cationinSingapore.ht-t}.sg/about/files/moe-eorporate-bro—chure.pdL⑩⑩⑩朱默君.体验新加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7,90,88.责任编辑:郭红霞,于珍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