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课《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

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山居秋暝(míng)[唐] 王维(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本诗是五言律诗,诗人在山中隐居是所做。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秋天傍晚于山间所见景物的感想。

读时注意第三联中的“归”和“下”字的停顿。

及最后一联中“自”的停顿。

作者简介:唐代著名诗人、画家。

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

北宋苏轼说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注释:【空山】空旷、寂静的山野。

【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新】刚刚。

【竹喧】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春芳】春天的芳草。

【歇】尽。

【王孙】本诗指诗人自己。

翻译:空旷的山野刚下完一场秋雨,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林里人声喧闹,是洗衣的女子归来,水上莲叶轻摇,是渔船顺流而下。

任凭春花春草凋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分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动景:清泉、浣女、渔舟。

静景:明月,松树林、石、竹林、莲叶。

本诗前两联联写景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第三联以动衬静(浣女——竹喧,渔舟——莲动)。

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山居图。

第四联抒情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高洁的情趣。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写了一位游子夜间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勾画了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

朗读的基调是深沉婉约的,语调低缓注释:【泊】停靠。

【枫桥】地名指苏州。

【乌】乌鸦。

【江枫】江边枫树。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对】相对,面对。

【姑苏】苏州城的别称。

【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翻译: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停地鸣叫着,寒霜弥漫在夜空中,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诗人心情愁闷,久久不能入睡。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ppt课件-第21课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ppt课件-第21课
22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看谁说的最好。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 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山石上叮咚流淌。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 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 消逝,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23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 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 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 的 满足心情。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秋雨图。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明月松林图。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明月清泉图。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浣洗晚归图。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月夜采莲图。 21
这五幅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 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 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 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 的乡村生活图景。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 而得名。 诗意: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 音传到了客船。
31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 的心情?
写了“月亮、乌鸦、秋霜、枫树、渔火”这 些景物,一个“愁”字,写出了诗人未眠的原因,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愁绪。
27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 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漂泊在外的旅客, 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古诗颔联写到“江枫渔 火对愁眠”,你知道诗人究竟为何发“愁”吗?让我 们一起在诗中寻找答案吧!
28
枫桥夜泊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部编五上语文-21《古诗词三首》

部编五上语文-21《古诗词三首》

部编五上语文-21《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上册语文21课古诗三首原文和诗意如下:
1.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开头一个“空”字,点明山间的空旷、寂静。

空山之中,一场秋雨刚过,空气洁净而又新鲜,让人感到清爽宁静,心旷神怡。

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翠竹、浣女、荷叶、渔舟,动静结合,构成一幅宁静和谐、清新活泼的画面。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对这美景的留恋和心中的理想:要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山中隐居。

2.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残月”和“霜天”是冷色,“江枫”和“渔火”是暖色,冷暖交织,与诗人的心境互为映衬,真切地表现出诗人的孤寂、惆怅之情。

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悠的钟声,每一下都敲在诗人心
上,让诗人感觉更加孤寂。

3.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山一程,水一程”说明将士们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

“千帐灯”点明军帐之多,此行队伍之庞大。

“风一更,雪一更”,以气候引出对将士们的心理描写:睡梦被风雪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

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更加怀念故乡的温暖和宁静。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篇一】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十一課《古詩詞三首》課文原文山居秋瞑[唐]王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注釋_________[暝]日落時分,天色將晚。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歇]盡。

[王孫]原指貴族子弟,此處指詩人自己。

楓橋夜泊[唐]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注釋_________[楓橋]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西郊。

[姑蘇]蘇州的別稱,因蘇州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

[寒山寺]楓橋附近的一座寺廟,相傳唐代僧人寒山曾住於此。

長相思[清]納蘭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注釋_________[長相思]詞牌名。

[榆關]山海關。

[那畔]那邊,指關外。

[聒]聲音嘈雜,這裏指風雪聲。

【篇二】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十一課《古詩詞三首》知識點生字組詞:孫:子孫外孫侄孫孫女王孫貴族泊:停泊漂泊泊車淡泊名利愁:憂愁愁悶發愁愁緒愁眉苦臉寺:寺廟寺院佛寺山寺寺觀榆:榆關榆樹榆錢榆莢榆葉榆木畔:河畔田畔江畔湖畔籬畔池畔破音字:泊:bó漂泊pō湖泊更:gēng三更gèng更加形近字:孫(子孫)孔(孔雀)泊(停泊)伯(伯父)愁(憂愁)怒(發怒)寺(寺廟)侍(侍奉)榆(榆樹)愉(愉快)畔(湖畔)伴(夥伴)課後習題答案:1、讀一讀,想像詩句中描繪的景象,體會其中的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

(1)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詩意:明月映照著幽靜的松林間,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月照松林是靜態,清泉流溢是動態。

前一句寫山上一塵不染的松樹,皎潔的月光,以及月光穿過樹葉的縫隙在林間留下斑駁的影子,都給人以明淨清幽的感受——這是通過靜態描寫來突出山中的靜謐。

第二句寫山泉因雨後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這是動態描寫,以動襯靜,更反襯出山中的寧靜。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相关资料)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相关资料)

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

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

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

不仅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教科书也收录此诗。

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长相思
《长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创作的一首词。

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

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

语言淳朴而
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21 古诗词三首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21 古诗词三首

第七单元第二十一课古诗词三首内容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以读写为主的课。

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这三首诗在写法上有相同点,那就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字,读准“更”这个多音字,理解诗句中“暝”“歇”“聒”“王孙”等生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词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诗歌,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搜集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资料。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

(3)再读课文,了解三首古诗词的大意。

2.多媒体课件教学媒体选择图片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山居秋暝》。

2.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理解古诗内容。

3.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揭题。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

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

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21 古诗三首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山居秋暝》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枫桥夜泊》是一首七绝,全诗以愁字统起,诗中意象景物满含浓愁,意境清幽寂远;《长相思》则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结合诗句所描绘的内容,学会区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重点)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朗读法古诗课文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字音,同时能对诗歌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2.重点诗句分析法诗歌呈现内容的方式比较含蓄,因此对于诗歌的主旨句要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准确的领悟诗歌的内涵。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课文生字,诗歌内容讲解等,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内容呈现更丰富。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

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诗歌大意和主旨,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1.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诗句大意。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1.课件展示四季景色的图片,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对哪个季节景象感受最深。

板书:古诗三首二、学习生字1.朗读课文,标出课文中的生字,结合生字表查字典和课文注释认识生字。

2.课件展示生字。

3.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诗文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文,对古诗文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作者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文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学会欣赏古诗文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文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2.难点:欣赏古诗文的意境和作者情感,能够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导入新课《古诗词三首》。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理解古诗文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文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4.教师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文。

5.拓展运用: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或表达。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关键词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古诗文的格式、韵律、意境等关键信息展示出来。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激发他们对古诗的热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掌握一些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等素材。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环节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3.教材:准备相关的古诗鉴赏教材和参考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题目,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三首古诗的文本,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同时,解释一些生僻词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1《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1《古诗词三首》教案

《古诗词三首》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教学目标】认识生字“榆、畔、聒”,读准多音字“更”,会写“愁、寺”等6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2.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词是传承古今的绝唱,是民族血脉的力量,更是语言文字的华章。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21.古诗词三首。

二、解题: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读题达意,透过题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地点、时间……)三、回顾前置性学习任务:“我是朗读者”——诵读三首诗词“我是插画师”——选择一首诗词配画“我是书法家”——抄写《枫桥夜泊》“我是采集员”——搜集并整理三首诗词的资料课前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预习任务,一定收获颇丰,给大家展示一下。

四、交流展示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诗词领读”——读准字音,读好诗句《山居秋暝》读准字音“暝”“浣”、读好停顿、语调语速。

《枫桥夜泊》看来练了很多遍,熟悉得能背下来了。

《长相思》讲“榆、畔、聒、更”。

理解了字义,读得更从容。

过渡:我们先来看前两首唐诗,昨天选择“插画”的同学好多都描绘了这两首诗的景色。

学习任务二:“插画解读”——文画关联,图解诗意(一)《山居秋暝》1.图解诗意:参照诗句,解说配画,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板书:月、松、泉、石、竹、女、莲、舟小结:清泉流动,浣女嬉戏,更衬托了山林的幽静。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

2.想象声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这画中有没有声音呢?(水流声、嬉笑声、鸟鸣声、风声……)读出这山林的自然之美——读出这雨后的清新之美——3.配乐朗读如果为这首诗配乐,应该是什么风格的?(惬意闲适)4.借助资料,感悟诗情:“自古逢秋悲寂寥”,而王维为何如此惬意留恋?小结:山林、秋雨、明月、清泉、浣女、渔舟,在王维笔下多了一份远离喧嚣、洗去尘埃的意境,王维寄情山水、心志高洁的写照。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译文及赏析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是《古诗词三首》,收入了两首唐诗(《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一首宋词(《长相思》),现整理分享这三首诗词的诗文、译文和赏析。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赏析】这首诗为山水名篇,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

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译文】空旷的山中阵雨过后,傍晚的天气显出秋日的清凉。

明亮的月光在松间照耀,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

竹林里传来笑语,是姑娘们洗衣归来;溪流中莲叶抖动,是小渔船随波漂荡。

任凭那春天的花草凋谢吧,这山中的秋色已足够让我留下来慢慢欣赏。

【赏析】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以闲淡清雅著称,但他很少为写山水而写山水,而是在其中包含着对佛理的体悟、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这首《山居秋暝》便是个例子。

首联交代时间——秋天傍晚,地点——空山,天气——雨后。

一个“新”字,立刻给人以万象如洗的感觉,使得山中的一切景物都显得清新明朗;而一个“秋”字,则既点明了季节,又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秋风过耳,阵阵清凉。

中间两联写景,但各有侧重,“明月”一联是物,以无心之物的清幽,比喻自己志向的高洁:“竹喧”一联是人,以有情之人的闲散,反衬世俗生活的浮杂。

环绕自己住所的,是清幽的明月和清泉;陪伴自己生活的,是无拘无束的浣女和渔翁——这环境是多么的优雅可亲!而相比起来,那官场与俗世又是多么的污浊可厌!寓情于景,情景俱佳,是这四句成为名句的原因。

“竹喧”两句尤其构思巧妙,合情合理:浣女和渔舟被竹林和莲叶遮蔽住了,是要先听到竹林中的喧闹,先看到莲叶的摆动,才会发现浣女和渔舟的呀!诗人本来就精研佛理、洁身自好,如此良辰美景,怎能不让他产生“山中”比“朝中”好、如入桃花源中的感受?“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原文说的是山中险恶,劝王孙赶紧归来,此处则反用其意,意指任凭春芳凋尽,王孙也可久留。

尾联对《招隐士》的翻用,是顺理成章的。

这是在官场沉浮数十年、经历安史之乱打击的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声,它为这首意境旷远的作品画上了一个情真意切的句号。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五年级上册 语文 第二十一课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 教案设计

五年级上册 语文 第二十一课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 教案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会写“暝、泊、榆、畔、聒”等生字,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1. 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 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三首古诗词,体会不同诗词在描写景物、表达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 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如王维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张继的羁旅之愁,纳兰性德的思乡之情。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学习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诗词大意,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教学难点1. 深入体会作者在诗词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并能准确地表达出来。

2. 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含诗词原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

2.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关于三位作者的生平资料以及诗词的创作背景。

四、教学媒体选择1. 图片:展示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如山居的秋景、枫桥的夜景等,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词意境。

2. 音频:播放古典音乐,为学生的朗读营造氛围,同时也可以播放诗词的朗诵音频,让学生模仿学习正确的读音和节奏。

五、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配乐朗诵等。

六、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山居秋暝》。

2. 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的田园意境。

3. 体会王维诗中的宁静、清幽之美以及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几幅田园风光的图片,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

2.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看看他笔下的田园生活是怎样的。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 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五年级上册语文21课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长相思译文

五年级上册语文21课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长相思译文

五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译文
《山居秋瞑》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幽静的山刚刚下过雨,天气像晚来的秋天。

一缕缕明亮的月光从松树枝叶缝隙间照射下来,清澈的泉水从山石上淙淙地流过。

洗完衣服回家的姑娘们在竹林吵吵闹闹,顺流而下的渔船拨动了两旁的莲叶。

即使春末山中的花儿凋谢了,也仍然乐意留在山中。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最新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

《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最新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中的生活悠闲自在,生机勃勃。
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山 林美景的喜爱,对山林 生活的向往之情。
结构梳理
明月松林

山居之景
(动静结合) 清泉岩石
居 秋 暝
浣衣之女
清幽
留 (隐居)
山居之人
(以动衬静)
渔舟之人
主题概括
此诗描绘了 秋雨初晴 后傍晚时分山村柔 和美好的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 诗人寄情 山水田园 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 足心情。
“碎”的意 思为零星, 不完整。这 里指将士们 思想梦碎, 思乡心碎。
故园无此声
➢“故园”指哪里?想想“故园”会有什 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
故园有______的______,还有______。
龙 小 五
难道将士们的家乡没有风雪声吗?在 家里听到风雪交加的声音、心情和诗人在 塞外征途中听到有什么不同呢?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 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张继的名字。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 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 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 人也睡了。唯独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 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 去的空巢……
龙 小 五
写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
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 陵。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 告祭,二月二十三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 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家的思念, 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龙 小 五
yú pàn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gēng
齐读第三联,说说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全)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全)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知识点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课文主题:《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山村清新、秀丽的景色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追求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注解]①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②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③随意:任凭。

④歇:尽。

⑤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鉴赏开头一个“空”字,点明山间的空旷、寂静。

空山之中,一场秋雨刚过,空气洁净而又新鲜,让人感到清爽宁静,心旷神怡。

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翠竹、浣女、荷叶、渔舟,动静结合,构成一幅宁静和谐、清新活泼的画面。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对这美景的留恋和心中的理想:要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山中隐居。

知识点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课文主题:《枫桥夜泊》勾画出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情怀。

[注解]①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郊。

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③寒山寺: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相传唐代僧人寒山曾住于此。

鉴赏“残月”和“霜天”是冷色,“江枫”和“渔火”是暖色,冷暖交织, 与诗人的心境互为映衬,真切地表现出诗人的孤寂、惆怅之情。

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悠的钟声,每一下都敲在诗人心上,让诗人感觉更加孤寂。

知识点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课文主题:《长相思》融写景与叙事为一体,描写了戍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因怀念故园不能入眠的情景,表达了浓烈、深切的思乡之情。

[注解]①长相思:词牌名。

②程:里程。

③榆关:山海关。

④那畔:那边,指关外。

⑤千帐:形容帐篷很多。

⑥更:旧时一夜分五更。

⑦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精品课件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精品课件

《山居秋暝》第三、四句是写景,所写 的景与第五、六句有何不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侧重写人。
竹林中传来一阵喧闹,那是天真无邪的洗 衣姑娘喧笑着归来了;水上莲叶摇动,那是顺 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 松明月之下,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无忧 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 景反映了诗人对于安静纯朴的生活的向往。
3.拓展阅读。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课后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
读一读。
拓展延伸
拓展一 拓展二
随堂练习
1.给下列生字组词。
孙( 王孙 ) 愁( 忧愁 ) 榆( 榆关 )
泊( 泊船 ) 寺(寒山寺) 畔( 湖畔 )
2.把诗词补充完整。 ① _明__月__松__间__照___,清泉石上流。 ② 月落乌啼霜满天,_江__枫__渔__火__对__愁__眠___。 ③ 风一更,_雪__一__更___,聒碎乡心梦不成, __故__园__无__此__声__。
江枫 渔火 对愁眠 凉


泊 所闻——夜半钟声

主旨概括
本诗写的是一位游子夜间停泊枫 桥的所见所闻,勾画了一幅凄清、幽 静的秋江夜泊图,表达了诗人愁闷的 心情。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走近作者
纳兰性德(1655—1685),字 容若,清代词人。叶赫那拉氏,号 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有“清 代第一词人”之称。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意:半夜的时候,姑苏城外寒山寺 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上。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词三首》(长相思)名师课件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词三首》(长相思)名师课件
风雪交加 苦寒持续不断
体会诗情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词人的“心”在哪里?
故园无此声 心系故园
体会诗情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是什么碎了?你们感受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思乡梦碎 思乡心碎
孤独、思乡、期盼、煎熬、痛苦、伤感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本名成德,为避讳 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满族词人。 十八岁中举,二十二岁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 侍卫,后晋为一等,扈从于康熙身边。
其文学成就以词为最,曾形成“家家争唱饮水 词”的局面,郑振铎称其词作“缠绵清婉,为 当代冠”。
背景资料
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 熙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词人作为康熙帝御前侍卫 随驾出行。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 中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读懂内心














复习回顾
《山居秋暝》Leabharlann 《枫桥夜泊》文体知识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是一首词。 “长相思”是词牌名。 词分上阕和下阕。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因此也称“长短句”。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
风一更,雪一更,
梦中醒来,再睡不着了,不禁思念
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21课《古诗词三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一、我会写
sūn:孙(孙子、孙女、外孙)
bó:泊(停泊、泊船、飘泊无定)
chóu:愁(忧愁、发愁、愁眉不展)
sì:寺(寺庙、寺院、少林寺)
yú:榆(榆关、榆树、榆荚)
pàn:畔(河畔、池畔、耳畔)
二、我会认
更:gēng(打更、五更、三更半夜)
聒:guō(聒耳、聒噪、聒碎)
三、多音字
泊:bó(停泊)pō(湖泊)
更:gēng(更改)gèng(更加)
四、作者简介
1.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主要作品:《竹里馆》《山居秋暝》等。

2.张继,字懿孙,汉族,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主要作品:《枫桥夜泊》。

3.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清代词人,其词在中国词坛上享有很高声誉。

主要作品:《通志堂集》《纳兰词》。

五、理解诗意
《山居秋暝》:山上刚刚下过一场雨,晚上天气凉爽带来了秋意。

松林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清清的泉水从河床的石头上流过。

洗衣物的女子归来,竹林里笑
语喧哗,渔船顺流而下,搅动了一片片莲叶。

任凭春天的花凋谢,我自己却要居住在这风光秀丽的山中。

《枫桥夜泊》: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与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长相思》: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山海关那边走去,夜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风雪声搅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六、问题归纳
1.《山居秋暝》: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
大概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寂静;当然,山中林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2.《枫桥夜泊》: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
诗人看到了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听到了远远近近有几只乌鸦惊叫起来,寒山寺的钟声;感觉到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
3.《长相思》:你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读懂了什么?
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4.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
作者由描写白天的人声鼎沸、骏马嘶鸣转入对“夜深千帐灯”的静态描写。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5.从“聒碎乡心梦不成”能感受到什么?
“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阙“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

结句的“聒”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表现了词人对狂风暴雪极为厌恶的情感。

七、课文主题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绮丽风光和山中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长相思》描写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的状态,全词于写景叙事之中,表达了浓烈的羁旅怀乡之情。

八、教材课后习题
2.读一读,想象诗句中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意: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意:竹林里传来阵阵喧哗,那是洗衣物的女子归来了。

莲花响动,那是捕鱼的小船在顺流而下。

这两句诗是动态描写。

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

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

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

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诗意: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

落月、江枫、满天霜是静景,乌啼、渔火是动景。

特别是江枫、渔火,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3.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

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同学交流。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心乡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词意: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而相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思想感情:醒着离家千里之外,想梦中与家人团聚又被风雪之声吵醒。

这样的情景之下,作者就更加思乡了。

*源自网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